娱乐资讯 > 你怎样看待香港电影的衰落?是因为以前的一辈老了吗?

你怎样看待香港电影的衰落?是因为以前的一辈老了吗?

2020-10-27 06:00阅读(61)

你怎样看待香港电影的衰落?是因为以前的一辈老了吗?:经济不景气,市场萎缩,人才凋零。导致香港电影的衰落。:-香港电影,衰落,老了,看待

1

经济不景气,市场萎缩,人才凋零。导致香港电影的衰落。

2

香港电影的衰落,并不是以前的一辈老了。作为一个有着特殊文化意义上的“港片”这一概念,其实已经死掉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一度是亚洲电影的文化中心,香港电影作为一个类型概念而笑傲世界影坛。

美国影评人大卫·波德威尔曾经在自己的著作《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一书中讲到九零年代的港片“尽皆过火,尽是癫狂”,可以想见当时香港电影业的繁荣,然而盛极而衰。

97以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香港电影业开始凋零,而好莱坞大片趁势而起,席卷香港电影票房,港片终于走到了穷途末路。03年内地与香港签订了著名的CEPA协议,一大批香港影人选择北上掘金,香港电影这个概念终于成为过去时的存在。

逐渐消失的港片如同当下处在焦虑迷茫中的港人一样,意识形态处在困顿而不知所措当中。经常遭到过度解读的导演姜文也曾说过:“与政治想比,艺术可要大的多了,因为艺术才是永久的”。

“港片”的衰落,并不代表它不再做电影了,或者说在电影界地位不重要了。经过百年的积淀摆着,而且背后还有依旧庞大的娱乐业,香港仍然是一处电影重镇,而香港的电影人依旧会在华语电影中占有一席之地。

回归之后的香港电影市场几度低迷,但在《无间道》里所展现的是港人的意识形态仍旧是空前强大且自信的。尽管当时的港人正遭受着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市场低迷与SARS的肆虐,但香港电影人仍用出色的水准制作了这部后来被好莱坞买了剧本改编权的救市神作。某种意义上来说,《无间道》讲述的是一个有关于生存的故事,而似乎“生存”这个主题,在香港这样一个夹缝似的土地上却又如此的尖锐。

只是十年过去,我们并没有看到港片的起死回生。甚至可以说,由于合拍政策的开放和内地市场的吸引,除开杜琪峰等寥寥数人之外,余者作品已经很难再被打上“香港制造”的标签。

假若香港成为一座孤岛,而你是最后的幸存者,你该怎么办?陈果导演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讲的就是一夜之间香港成为一座空城的故事。在全港只剩十七人的这个“被自治”设定中以白话俚语铺陈情节,隐喻政治、人权、自由、法律、金钱观、道德约束、女权主义、经济衰落。

电影探讨了秩序与无序的命题,它代表了对昔日城市的眷恋和对未来的不可知,恰如没有结尾的故事。这种复杂的情绪透射出当下港人的一种现实的不安全感。

电影结尾处字幕:“随着这座城市暗光沉睡之时,我们有否已淡忘了光辉的过去?不知今夕何夕……”

香港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近些年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后遗症正在这座城市愈演愈烈,城市压力过大导致社会问题增加。在彭浩翔的电影中展示了当代香港的一则恐怖寓言:如果你要生存在这个疯狂的楼市,你就必须变得更加疯狂。

人都是被社会现实逼疯的,主角郑丽嫦的连环凶杀是有形的杀戮,而楼市的飙升和业主的哄抬则是种无形的杀戮。怪咖彭浩翔用B级片的套路来发泄了广大房奴们的愤怒,但思想上却折射出楼价暴涨大潮中个体的彷徨与无能为力。

《维多利亚一号》:一个疯狂的城市,要想生存,就须变得比它更疯狂。这座城市正在老去,这个地方的规则和秩序正在被丢弃,这个时代的历史正在消亡,如同记忆中的香港电影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