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恰恰相反,李牧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打败北方游牧民族的悍将。

而在国内,李牧也是最为厉害的将军之一。

赵国北方一直存在这很多恶邻,

在北方高原上,生活着强悍的游牧民族:月氏、东胡、匈奴。

其中,又以匈奴最为强大,是赵国的心腹之患。


当时匈奴虽没有后来冒顿单于这种唯一领袖,但也出现了拥兵万人的大部落。

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匈奴部落通常只有几百,最多几千人。

这就是游牧民族发展一段时间的必然结果,在北方草原上达到人口的饱和,大约是二三百万人。

这些匈奴骑兵骁勇善战,机动灵活,尤其善于骑射。他们机动性很强,来去如风,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能够打赢,匈奴骑兵就全力攻击,四处劫掠。如果打不赢,他们拍马逃回大漠,赵国步兵根本就追不上。

此时,赵国也陷入战乱中,匈奴趁机连续入侵。

一时间,赵国北部屡屡告急。

大量赵军在战争中被杀死,更多的赵国百姓被屠杀,或者掠走成为世代的奴隶。

由于同秦国和燕国的战事久拖未决,赵国无力两线作战,只能以被动的防御匈奴。

当李牧奉命驻守代郡(河北省蔚县)、雁门郡(山西省右玉县)时,面临的是一个非常烂的局面。

匈奴骑兵由于对赵军连续获胜,完全肆无忌惮,随意杀入山西腹地。

赵人的活动多陷于城池之内,出了城池就是地狱般的场面。而当年人口绝大多数是农民,必须在城外耕地。

这些可怜的农民都认为匈奴人的猎物,到处都是累累的白骨,无数的良田被抛荒,老百姓一日数惊。


匈奴骑兵非常善战,射箭的技巧很高明,骑术也厉害。他们又极为凶悍,打仗根本不怕死。

赵军对匈奴的大小战斗,没有打赢几次,长此以往出现了恐慌情绪。

李牧上任以后故意示弱,让匈奴认为他是一个庸将,不足为患。同时,李牧全力练兵,花费多年时间训练出来一支精锐部队。

时机完全成熟,李牧决定开始战略决战。

通过间谍的情报,李牧得知匈奴联合东胡和林胡各部落,一共出动10万骑兵,准备南下攻击赵国,大肆掠夺。

李牧大喜过望,开始了自己的作战部署。

战役的关键,在于将匈奴人引入赵国腹地,再合围歼灭。

因为赵军机动性不如匈奴人,追不上他们,只能通过伏击战,将他们的机动性低效。

为此,李牧用尽各种方法迷惑敌人。

他命令牧民,驱赶数千牲口在边境装作放牧。

匈奴骑兵先锋赶来侦查,赵国牧民立即丢弃牲畜逃走。

匈奴少数骑兵就虏获大量牲口,非常得意,认为赵国没有准备且不堪一击。

由于看到先锋抢到了甜头,余部兴奋之余迅速倾巢而来。

自然,匈奴人不是垃圾,不是草包,他们是九死一生的战士,还是比较慎重的。

而李牧棋高一筹,随即命令几千老弱残兵前去拦截,秩序打败仗。

和匈奴先锋交手,这数千人果然大败。

匈奴人追击一通,大获全胜,得意洋洋。

这样一来,本来就极度轻视李牧和赵军的匈奴各部落,没有任何顾虑,认为赵军还是会直接溃逃。

各部落其实各怀鬼胎,都想抢先一步抢夺战利品,唯恐落后吃亏。

这种情况下,他们大局南下。

10万匈奴骑兵,浩浩荡荡、昂首扩胸,进入了李牧的伏击圈。

得知匈奴人中计,李牧集中了全部精锐主力迎战:战车1300辆,战马13000匹,精锐步兵5万人,善射的弓兵10万人。

赵军总数高达近20万,兵力上是匈奴人的一倍。同时,这些部队训练多年,战斗力极强,由于目睹匈奴人的烧杀淫掠,士兵同仇敌忾,发誓要消灭敌人,为同胞报仇雪恨。

这种情况下,赵军士气高昂,准备同匈奴决一死战。

于是,匈奴大军首先遭遇了赵军正面的主力。

李牧派遣战车兵和弓箭手,迎面给予匈奴人以痛击。

赵军10万精锐弓箭手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更有强弓硬弩以及金属箭头,更有甲防御敌人弓箭的衣甲。在双方激烈对射中,匈奴人惊讶的发现不是赵军弓箭的对手,己方死伤惨重。

更关键的是,这是多年战争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匈奴人一下子就懵掉了。

不过,匈奴人也不是吃素的,弓箭对付不了,他们立即变阵,进行猛烈的冲锋,试图冲散赵军的箭阵。

然而,他们立即遭遇了1300辆赵军的战车。

战车是古代的坦克,具有强大的攻击力。

战车首先有弓箭手可以大量射箭,不亚于骑兵部队。

而当年还没有马镫,骑兵无法在马上有效肉搏。相反战车上的步兵,可以章在山,挥舞兵器。

步兵长戈可以达到2米,而匈奴骑兵战刀较为落后,长度不超过1米。

在赵军战车冲击下,匈奴骑兵被杀的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在正面交锋的同时,李牧派出精锐步兵和骑兵,巧妙的进行了两翼包抄,全力将匈奴人包围。

就在包围圈形成之前,匈奴人终于发现异常,开始全军撤退。

然而,游牧民族最大的问题就出现了,他们没有统一的指挥。

数十个部落发现情况凶险,根本不顾别人的死活,都全力试图先逃出去。

于是一瞬间,匈奴人的正面抵抗就结束了,转为赵军追击,匈奴人逃亡。

数十个部落散乱的向后撤退,一头就撞进了赵军的包围圈。

无论他们撤退到哪里,迎接他们的都是迎头痛击,丢下大片的尸体。

很快,战斗变为单方面的大屠杀,数日之内,匈奴人遭受灭顶之灾。

此次匈奴、林胡、东胡被歼灭高达10万之众。

当时草原的战士大约可以有二三十万,这等于被赵军歼灭了一半。

此战,匈奴等游牧民族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十多年内再没进入赵国境内。

而李牧大将军,同匈奴进行了1次大仗,就将它几乎打垮。

此战是中国历史上最奇迹的军事作战之一,尤其创造了步兵歼灭骑兵重兵集团的第一个战例。

这不但前无古人,也是基本是后无来者的。

这就是李牧大将军。

最佳贡献者
2

不黑不吹。李牧的确是一个少有的将领。他是外战内行,内战照样内行的军事将领。奈何他是赵国的将军,赵国朝堂乌七八糟,使的李牧的战绩功劳,被埋没了,最后还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被杀了,可悲可叹!如果李牧是在秦国,他的功劳战绩不下白起!

李牧的成名之战,是在赵国北方代地打出来。当时抗击北方匈奴的的支柱之国就是赵国。独自抗击匈奴数十年。

赵国在赵武灵王赵雍时期,实施了“胡服骑射”的军事变革,向北攻击北方游牧民族,拓地千里。成了和北方游牧民族单挑的主力国家。因此,赵国在军事部署和军事体系上是分为两个军事集团的,北方是以李牧的代地边骑为主,主要作战方向是北方游牧部落。还有一部分是赵国的内地军队,作战方向是中原各个诸侯国,也就是和赵国接壤的韩国、魏国、燕国和齐国。

当时由于赵国的作战中心是各个诸侯国,所以军事建设的重点是内地军队,而非代地边骑。给李牧的军队都是一些老弱病残、战力低下的军队,只有5、6万人。就是这样的军队,在李牧的经营下,愣是顶住了匈奴等北方游牧部落的攻击。通过十多年的经营,麻痹了匈奴等部落警惕,突然发起袭击,最终斩杀匈奴军民10多万,重创了匈奴。这一战解除了匈奴对中原战国的威胁,是战国时期唯一一次对匈奴的胜利。李牧的边军也因该大发战争之财。成为兵强马壮的一支军队。

而此时的中原战场之上,由于赵国王室的无能,最终被秦国发起的长平之战歼灭了内地军队40万,赵国元气大伤。

之后的赵国不的不将李牧的边军掉回,以化解秦国攻势。在李牧的指挥下取得了肥之战的胜利,击败了秦将桓崎率领的20万秦军,秦军全部战死,桓崎只身逃走。这场战役推迟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

但是,但是,但是,赵国国王被猪油蒙了心,在秦国大军攻击赵国之时,被李牧一一击退,秦国无奈,于是派出使者贿赂赵国的奸臣,并在通过外交手段来祸害李牧。在秦国的反间计下,不但罢免李牧的军权,最后还派出使者诱捕杀害了李牧。要知道当时攻击赵国的秦军统帅可是和白起齐名的战国四大名将王翦。

王翦也奈何不了李牧,但是李牧却被自己人玩死了,这就是赵国的悲哀!赵国自毁长城,被秦国灭亡!

(玉之溪)


3

谢谢问答的邀请,我是浮沉的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不管怎么样,李牧作为一个军事将领在战国的历史中确实是值得称道的。首先李牧凭借其战绩光荣入选到了《史记》的列传中,在赵国历史上也只有廉颇、蔺相如、赵胜几人成功入选。而且,李牧在战国后期连续两次击败入侵赵国的秦军,能战胜虎狼之秦的人必是名将,足以彪炳史册。

李牧一生中含金量最高的一战就是发生于前234年的肥之战,此战李牧大破秦军,秦军将领桓齮生死不明,从此消失在历史之中。要知道秦将桓齮在之前的伐赵之战中,才刚刚击败赵将扈辄,斩首赵军十万,李牧此次能够击败桓齮充分证明了其军事才能。李牧也正是凭借这次大胜秦军,被赵王封为了武安君。

而在代地击败十余万匈奴骑兵就是吹牛了,有关这次击败匈奴的战争,《史记》记载的非常清楚,而且明确指出李牧此次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匈奴即便到了鼎盛时期,一次性也很难出动十余万骑兵,更何况此时的匈奴实力并不是很强大,在中国北方其他有实力的游牧民族也不少。

李牧的这次作战之所以记载这么清楚,主要是来自于冯唐的说法,冯唐的祖父是赵国人,当年可能就是作为李牧的部下参加了那次战争。但很显然冯唐严重夸大了匈奴的实力,在《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中,出现了李牧击败匈奴之战的原始版本,司马迁就把这个事情就添加进了李牧的生平中。

总得来说,李牧是一个有两把刷子的将领。但由于缺乏更加详细的历史记载,李牧究竟取得了多大的战果、消灭了多少秦军,历史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字,不过两次击退秦军这是无可置疑的史实。

4

司马迁的《史记》啊,一共就收了几百号人,李牧还是这几百号人里的正值,而且是排名靠前的。汉武帝跟匈奴打了一辈子,把国家都快拖挂了,还是没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李牧就依靠赵国北境的十几万人,一次性解决匈奴十几万人,保持赵国北部边境十几年平静。这如果不算牛逼,还有什么算牛逼?李牧死之前,秦国打赵国还挺吃力,李牧死之后,那就是风卷残云。这不算牛逼,那啥是牛逼?《史记》里军事能力的排名,李牧怎么也是前十的存在啊。

5

李牧的战绩太值得炫耀了。

他的成名之战,是在北方抵御匈奴人。


一场大战就歼灭匈奴骑兵十几万。

这是什么概念?

汉武帝时期,取得对匈奴人的最大的战果是在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中,这场大战汉军一共出动了十万骑兵和好几十万步兵,领兵的将领是有大汉朝帝国双壁之称的卫青和霍去病,可以说这场大战是汉朝倾其国力和匈奴人进行了一场决战。

汉朝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总共斩首匈奴大约9万人,战果虽然辉煌,但付出的代价也极大,大部分战马都在这场远征中死去,汉军也损失了数万人。

最重要的是,这是拥有5000万人口的已经到达极盛时期的大汉王朝集中全力对匈奴人发起的主力决战。

虽说直捣匈奴王庭让这场战争显得更加恢宏大气,但是他所造成的匈奴人伤亡并不比李牧在雁门郡取得的战果大。

而且,李牧在和匈奴人作战的时候依靠的不是他的骑兵部队,当时李牧只有1万多骑兵,估计还不到匈奴骑兵的1/10,剩下的十几万人都是步兵。


众所周知,步兵和骑兵作战最大的问题是速度远不如对方,所以将骑兵击溃之后因为没有及时扩大战果,骑兵在远离步兵的地方还能重新集结,对步兵发起第2次攻击,甚至是第3次第4次第5次攻击,一直到将步兵彻底击垮。

李牧手上步兵占的绝大多数,骑兵远少于匈奴人,所以骑兵在匈奴人撤退之后没有能力持续追击,否则的话很有可能会陷入匈奴的包围圈反而被匈奴人全歼。


这就考验了李牧的指挥能力,当时李牧采取的是诱敌深入的策略。

在诱敌深入之前不断向匈奴人示弱,让他们放下疑虑,认为李牧所率领的雁门郡形同虚设,匈奴人可以来去自如,这才让匈奴人中计,从而仅靠步兵就歼灭了匈奴十几万人。

汉武帝一开始也想学习李牧当年的计策,通过在汉朝边境埋下伏兵围歼匈奴人主力,所以选定了马邑。

这个地方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派遣30万大军在马邑附近的山中埋伏,没成想却走漏了风声,功亏一篑,被迫开始了和匈奴人在边境硬碰硬的战争。


当时如果汉武帝的手下有一个李牧这样的人,打匈奴就没那么费劲了。

所以,仅凭李牧对匈奴人的胜利,就已经让他无愧于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了。

6

为什么喜欢他们就叫吹呢?是不是以后遇到肖战,你问他,请问你是怎么对待你的战吹?还有什么巴吹,幂吹?紫吹?千吹?伦吹?

7

李牧以代郡一地之力,打败了匈奴,而且是上升期的匈奴,这相当于明末有人以辽东一地之力打败了满清,这还不牛吗?不值得吹吗?何况李牧不死,横扫六国的秦军就不能在赵国占到便宜,李牧一死,赵国立即城破国灭,怎么能说李牧没有什么功绩?

8

大家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看看这个人其他的问题,他的问题都有明显的挑起争议性,而且不是主管的探讨问题,所提的问题都带有狭隘的个人观点且言辞粗鄙,大家拉黑此人即可

9

有人经常说李牧以赵国一国之力吊打匈奴,其实这些人都选择性忽视了一点,这个时期的匈奴实力和汉代的匈奴实力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甚至和大秦帝国北击匈奴也完全不是一个量级。李牧所面对的所谓匈奴,不过是草原诸多部族中匈奴部族的一个部落而已,而这个时候,统一匈奴的冒顿单于才刚学会走路,距离匈奴真正强大起来还有很长的时间。

10

李牧非常利害,早期是在北部边防上打少数民族,是边防军,改变了被动局面,打得匈奴多年不敢再南犯,后期赵国主要危险是秦国后把他调来打秦军,虽然并不象吹的那么利害,也没到把秦军打怕的份上,至少做到了让秦军没了胜利的希望,这点他和廉颇类似,但廉颇所处的时代还是赵国最强的时代后期,国力还能和秦国拼一下,但到了李牧时代,西部北部大片土地都已经失去了,国力早不能和廉颇时代比了,兵员不足,粮食产量不足,战略纵深也小的多了,可以说已经是死棋了。但李牧当将军后迅速化被动为主动,在后期赵国那么小的领土上和秦军周旋,让秦军完全没有办法,当然给秦军的杀伤并不大,只是能保证不失地了,在赵国如此弱的前提下能和秦军打成平局已是非常了不起了,秦国不能取胜又用老办法,反间计,让赵王杀了李牧,李牧一死,秦军一鼓作气就灭了赵国,仅凭一点就证明了李牧有多利害。岳飞那么神,宋高宗杀了岳飞也没亡国,证明宋并不是只靠岳飞,而李牧一死就亡国,证明赵国只能靠李牧。战国后期也只有李牧和项燕有对秦军胜利的作战记录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