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为什么瞧不上曾国藩?:文人多有傲骨,特别是左宗棠这样的大文豪。对没错,一代名帅左宗棠是文人出身,二十岁便中了举人,虽然运气不好,履试不第,但在:-
文人多有傲骨,特别是左宗棠这样的大文豪。对没错,一代名帅左宗棠是文人出身,二十岁便中了举人,虽然运气不好,履试不第,但在湖南当地是有名的大学者,名望很高。这样的人,一般眼界都很高,再加上左宗棠是个直性子,不喜欢拐弯抹角。(当然,他更是一个军事天才)
这样的人,如果遇到政见不合的人,那多半是水火不容。恰好曾国藩就是与他政见不和。
前面说过,左宗棠乃是一代大家,虽然四十多岁才入仕,大器晚成。但人家名望可是摆在那里的,湖南全省上下,凡是有点儿眼界的名流显宦,都争相与其结交。两江总督陶澍甚至主动与左宗棠结为儿女亲家。由此可见左宗棠之名望地位。
而正是因为如此之名望,太平军进入湖南之后,左宗棠才得以被湖南巡抚奉为上宾,成为湖南平乱的主导者。在湖南,左宗棠不管是跟着张亮基还是骆秉章,那都是最为重要的幕僚,在其运筹调度之下,湖南得以在太平军的攻势下稳住局势。
当时民间甚至有着“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样的说法。
正是因为打出了名声,这才有了左宗棠后来随同曾国藩一同组建湘军的合作。在湘军中,虽然曾国藩是主管,但左宗棠的话语权也不小。
而且左宗棠不是太瞧得上曾国藩,他嫌曾国藩太笨了。
其实不能说曾国藩笨,主要是曾国藩这个人的作战风格与左宗棠事格格不入的。左宗棠喜欢进攻,好奇计,求速度。而曾国藩就一个字,稳。他当年打太平军就用了一招,“步步为营”。他的湘军不管打哪儿,第一件事儿永远是修堡垒,让你太平军来跟我打,然后耗死他们。
这在左宗棠这样风格的人看来,真的跟个臭傻子一样。特别是前期曾国藩还老输,这就更让左宗棠瞧不起了。
比如有一次,左宗棠根据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先攻下吴越,而后迂回歼灭叛军的战略,不过这个战略被曾国藩拒绝了。
在后来的战役中,曾国藩所部由于没有执行正确的战略方案,他们也被叛军包围了起来,眼看着就要落下一个被歼灭的下场了。这个时候的左宗棠联合鲍超用尽全力才帮助他们完成突围,也正是从这次事件以后,他对这位曾国藩的鄙视就更加明显了。
在他送给儿子的家书之中,里面不乏对领导的批评之词,而且告诫儿子以后不可以成为这样的人。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左宗棠产生鄙视情绪的根本原因是自身能力强国对方,并且认为曾大人比一般人还要笨,或许这正是“天才”的通病吧。
这也是为何后来左宗棠得势之后,立马组建“楚军”,自立门户,与曾国藩分道扬镳。
但可惜的是,最后曾国藩成了剿灭太平天国的最大功臣,无论是地位还是名望,都远高于他,顶着一顶大清第一汉臣的帽子,手里又有数十万湘军,权势滔天。左宗棠他显然不服,这个榆木脑袋,样样不如自己,凭什么这么牛?
这就有点《三国演义》的味道,曾国藩是诸葛亮,左宗棠是周瑜。此时的左宗棠对于曾国藩更多的是嫉妒。于是,二人几近绝交,这一点到后来又延续到了曾国藩的弟子李鸿章身上。当然,相比于曾国藩,左宗棠更加看不起李鸿章。曾国藩最多是笨了点儿,李鸿章则就是人品不行了。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其实左宗棠与曾国藩的不合,也反映了他们两的性格差异,两人性格几乎完全处于对立面。
判断两个人能不能培养出一段真挚的感情,首先要确保二人是否有比较统一的性格。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之中,总是会贴近那些和自己地位以及品质相接近的人,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能产生共同话题,可是左曾二人就并不是如此了。
左宗棠的性格偏向于狂傲豪爽,平时总保持着一种高傲的态度,在处理问题之时也能马上做出决断,从来也没有过扭捏的状态。
可是曾国藩从小时候开始就是一个“稳重”的孩子,他也接受了儒家理论的思想塑造,所以说他的性格是比较温和内敛的,在处理事情之时以“稳”为标准,稳重虽然是好事,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就显得有点不够果断了,尤其是在左宗棠这种“爽直”的人看来,他这种“稳”基本就相当于怂,办事情和一个老妇人没什么两样,所以他就对恩人的性格产生了厌恶感,而这种厌恶感也会进一步“扩散”到其他方面,以至于后来的曾大人在他眼中“一无是处”,鄙视情绪也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
综上所述,左宗棠之所以鄙视曾国藩,首先是觉得自己能力出众,曾国藩就算不提拔自己,自己也不会被埋没。其次是他对曾国藩的能力以及性格产生了“不满”的情绪,所以他才有点“看不上”。
但是话说回来,这些所谓的瞧不上,更多的只是限于政见,二人同出湖南,又皆是汉臣,到各自执掌一方的时候,还是有些英雄惜英雄的感觉的。而且遇事大都会帮一把,不像李鸿章那样水火不容。当年左宗棠在西北平回乱的时候,老东家可没少支持,什么粮饷这些从不含糊,甚至兵员也是予取予求。
而曾国藩一生清廉,其死后子女还在乡间,经济拮据之时,大都是左宗棠接济。可见其对于曾国藩还是有感情的。
其实我怀疑,后来左宗棠与曾国藩的不合其实是在演戏,演给清朝的统治者们看的。毕竟当时左宗棠和曾国藩个个都是封疆大吏,雄霸一方。他们两人极其弟子,亲属所加起来的势力,绝对顶得上清朝得半壁江山。要是他们俩公开的穿一条裤子,估计紫禁城里面的有些人可睡不安稳啊。
论智商,曾国藩考了七次才中了个秀才,而且是全县倒数第二,按现在流行说法,身上没有一点“天才范儿”。
另外曾国藩是典型的粘液质性格,这种人的特点是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谨慎内的,凡是只肯说三分话,他的观察思考比一般人细,判断力比一般人要慢,他的学生李鸿章他病在“儒缓”加上左宗棠又怀才不遇,当年进京赶考,住在湖南会馆,左宗棠谈吐不凡,多数考生都夸左有才,超之太多,但左又没考取功名,……!总总看不起曾!??????
左宗棠对曾国藩大概有瑜亮情节。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高于曾国藩,但剿灭太平天国的是曾国藩,个人的功绩,名声,官位处处都被曾国藩压了一头。左宗棠不服不愤。才会‘’大骂‘’曾国藩,骂同僚。堂堂总督和愤青一样,实在是难以理解。但何以如此呢?
虽然左宗棠‘’责骂‘’过曾国藩。但在曾国藩去世以后,左宗棠赠曾国藩挽联: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可谓传送一时。 左宗棠性情高傲,自比诸葛亮。曾国藩却是为人谨慎。低调做人。曾国藩比较保守,而左宗棠则是激进。但曾左之争只在于政见之争,而两人其实还是互相十分欣赏的。两人都是绝顶聪明之人,权谋大家,熟读史书。后期互相攻击交恶,已经到了世人侧目的地步。实际上二人不过是演戏。以释清廷之疑。二人几乎掌控江南半壁。如果团结一心。老太后就该不安了。
但实际上二人在是互相支持的,左宗棠西北用兵,曾国藩从两江源源不断的供给粮饷。而且将自己的老部队交给左宗棠。反过来。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与官文(满人)不和,二人相互弹劾。在西北打仗的左宗棠公认支持曾国藩荃。说官文不是个东西。让老太后都吃惊不小。就此完全可以说明二人内心都是欣赏和敬佩对方的,有分歧也是君子之争。在核心关键时刻都是给予对方支持的。
左宗棠能力实确实很高,器局有些太小。左宗堂恃才傲物,自负狭隘,飞扬跋扈,他确实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高于曾国藩。但曾国藩不管是声誉地位还是综合贡献都远超左宗棠。让左宗棠感到不甘和憋屈。所以才在天津交教案后与曾国藩‘’绝交‘’。左宗棠经曾国藩举荐才青得以成事的,但得势之后立马自立门户, 建‘’楚军‘’。处处和曾国藩为难,翻脸,使绊子。这也是左宗棠性格使然。两人同为满清最具实力派的汉臣,如此不和是朝廷乐意见到的。曾左二人演戏的成分很大,但有一点可以却认。‘’左宗棠确实瞧不起曾国藩‘’
二人龃龉多年却又惺惺相惜。彼此神交。左宗棠比曾国藩小一岁。但在挽联上却自称晚生。足见左宗棠对曾国藩的钦佩。都说曾国藩会做人,左宗棠会做事(李鸿章会做官)。曾左不和,应该是他们是“和而不同”,不同只是在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上。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为人自负,恃才傲物,平生唯独佩服诸葛亮,并以“今亮”自诩,能被他瞧得上的人确实不多。
左宗棠年轻时对他的湖南同乡曾国藩非常不屑,二人初次相见,左宗棠对曾国藩便得出了“才略平平”的结论。然而,恰恰是这个才略平平之人,24岁中举,28岁中进士,随后青云直上,仕途得意。39岁任职礼部右侍郎,官居二品,成为湖南读书士子的楷模。反观高傲自负的左宗棠,中举后三次会试接连败北,气急败坏之下发誓再不赴考。曾国藩比左宗棠大一岁,二人性格却大相径庭。左宗棠性格直爽,快人快语。曾国藩为人谨慎,不温不火。
据说有一次,左宗棠与好友郭嵩焘、江忠源拜访曾国藩,大家一起畅议国事。左宗棠善于雄辨,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曾国藩屡屡说不过他,心中略有不快。相互告辞时,曾国藩笑着对左宗棠说:我送你一句话“季子自称高,仕不在朝,隐不在野,与人意见辄相左”。话中正好嵌入了“左季高”的名字。左宗棠听闻,微微一笑说道:我也送你一句话“藩臣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你经济有何曾”。话中也嵌入了“曾国藩”的名字。曾国藩惊叹于左宗棠才思敏捷,两人相视一笑,就此作别。虽是一段士林笑谈,却可看出左宗棠对曾国藩不服气的态度。1854年4月,曾国藩率领湘军在靖港首次与太平军交战,结果被石祥桢击败。曾国藩羞愤难当,投水自尽,被部下救起,狼狈逃回长沙水陆洲。
左宗棠时任湖南巡抚骆秉璋的幕僚,听闻曾国藩兵败后投水自尽的消息,赶往营中当面痛斥曾国藩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把写好遗折,近乎寻死的曾国藩骂得幡然醒悟,最终盼来了湘潭大捷的胜利。
左宗棠对曾国藩确实不服气,才高八斗的自己连进士都没考上,可才略平平的曾国藩却官运亨通。但他并不是小肚鸡肠之人,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大义面前丝毫没有含糊。任巡抚幕僚期间,左宗棠源源不断地筹措粮饷供应湘军,使战场之上的将士无后顾之忧。曾国藩死后,左宗棠奉上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
这幅挽联表现出左宗棠在思想上发生的变化,从年轻时的“才略平平”到晚年的“自愧不如”,心高气傲的左宗棠终于瞧得上曾国藩了,可惜已是天人永隔。
曾左二人之间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情,在国孱民弱,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两位湖南的杰出代表虽性格迥异,却目标一致;虽仕途有别,却殊途同归。皆立志于解救天下苍生,匡扶社稷,强大国防,抵御外侮,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左宗棠一生的心结,在于自己的科考功名不全,导致朝廷那些清流派一直非议和蔑视。他秀才及第之后,再考就一直不太顺利,最终举人还是恩科所得,加上当时主考官陕西泾阳人徐法绩欣赏他,给了他一个搜遗的机会,才有了举人的出身。曾国藩则不同,最起码是进士及第,又入翰林院深造,朝廷正途,混好了别人也无话可说。从性格上来说,左宗棠实干能力非常强,情绪急躁一点,不太在乎自己的名声,也不太喜欢舞文弄墨。而曾国藩有一些不同,名利权都想得,因此做事比左宗棠能够谨慎一些,有自己的学术理论和成果,也善于灵活多变,团结力量。
从格局来讲,曾国藩是虚实结合,有知人之鉴,所识拔多贤将,而左宗棠讨厌务虚,强调多干事少说话,具体的军事才能超过了曾国藩。因此,两个人自然难免有分歧,但是在平定太平天国与地方团练事业上,还是配合的比较好的。两个人虽然有矛盾,但不至于水火不容。李鸿章对恩师曾国藩的评价有些拔高,认为是旷世难逢天下才,但也并非是无中生有。李鸿章比曾国藩小12岁,比左宗棠小11岁,可以说两个人都是他的前辈。左宗棠在曾国藩去世后,用兵西北,兴办洋务,坚持塞防政策,个人军事成就的确斐然不二,几有超出曾国藩之势。
说到左宗棠看不起曾国藩,实际上是两个人刚见面不久的话:曾涤生侍郎来此帮办团防,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等到共事已久,左宗棠观点就改变了,高度评价曾国藩,说他: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可见,人都是有脾性也不断变化的,所谓左宗棠看不起曾国藩,仅仅是一个初步认识的模糊印象,而不是最终定论。文人虽然相轻,做事也不免有冲突,但总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曾国藩与左宗棠都是当时俊杰,儒家文化熏陶下的精英。
古人云立功立德立言,如果非要做一个比较,曾国藩当然是略胜一筹,左宗棠失在心性修炼和学术水平之上。
左宗棠从小就喜欢读书,不过他最喜欢的书籍,并不是朝廷考的那些经史之类的东西,而是地理、军事等方面的东西,甚至于一些野史之类的东西他都很感兴趣。因为他喜欢读书,又非常聪明,所以不但父老们喜欢他,连教书的先生们也是很喜欢他的。
不过也许就是因为左宗棠读书太杂,所以在科举上没什么建树,止步于小小的秀才。不过他读过的书并没有白费,在后来他和许多人谈论的时候,他的学识、认知都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在诸多领域内,他最喜欢和擅长的,应该数农业和军事了。
左宗棠的才能到底有多么优秀呢?首先是名人夸奖,这里面最有名的当数林则徐对他的评价了。俩人初次会面的时候,左宗棠还是个白身,但是俩人一番交谈后,林大感惊讶:我自己没做成的事业,也许在未来会由你来完成!甚至在后来逢人就夸,说左宗棠是个奇才。当然实际的事迹那就更多了,当时天下大乱,最重要的就是各地的起义,其中最为厉害就是太平天国的势力。他们在南方攻占了许多地方,在左宗棠的帮助下,多个地方得以保全。因为屡次成绩显著,所以他就得到了朝廷很多大官的注意,其中就有曾国藩。
这俩人初次见面比较早,当时左宗棠只是一个小小的谋士,他的言论让曾国藩非常欣赏,后来他又资助过曾国藩的部队,所以就受到了曾国藩的表功,做了兵部的郎官。从第二年开始,他开始掌握实权,先是在江浙一带用兵,因为战绩优秀,后来又兼任广东的事宜。后来他平定了陕甘叛乱, 又将沙俄击败,立下了巨大的功劳。
但是他在和曾国藩初次会面的时候,就对曾国藩有了明确的认识,其中一条就是“才具稍欠开展”,就是说他才能还是稍微欠缺,于是很多人由此认为,他瞧不上曾国藩。但是这句话是在一封信里面提到的,而这封信的总体思想是,之前就仰慕曾国藩,后来见了一面,发现果然他和人们说的一样,毫无架子,恨自己没能早点见到他。所以,左宗棠对于曾国藩总体来说是非常钦佩的,特别是当时他还没什么地位,这种仰慕之情就更加浓烈。
而且在用兵方面,俩人其实到了后来都是差不多的。左宗棠早年用兵是比较勇猛,而曾国藩用兵则非常稳重,他自己训练的湘军都是经过严格教导之后,才会奔赴战场。而左宗棠后来在对新疆用兵的时候,其实也稳重了许多,光是准备工作就花去了两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他一方面在努力筹措军费,一边又积极打造、购买武器,还调集了充足的粮草,在做了完全的准备后,这才对新疆用兵。
那在最后连用兵办法都一样了,还有什么瞧不上的呢?至于矛盾之说,武将哪个没脾气,都说曾国藩待人平和,但是如果真的没一点脾气,又怎能训练出不怕死的湘军?都有脾气,又都是善用甲士的良将,生出分歧、有点小意见是正常。
左宗棠曾在一封信中这样描述曾国藩:曾涤生侍郎来此帮办团防。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与仆甚相得,惜其来之迟也。
“才具稍欠开展”,这可能是后世许多人认为左宗棠瞧不上曾国藩的证据之一了。
先不说这是否是左宗棠确切想法,单比比这两人。
就天赋而言,左宗棠比曾国藩强的太多。
作为湘阴有名的神童,左宗棠从小读书一目十行、举一反三,连老娘都夸他将来会万里封侯,但就这样一个自视甚高的天才,却在举人以后再无寸进,会试屡屡败北。而仅大他一岁的老乡曾国藩,秀才考了7次,却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顺风顺水,早早成就功名,以左宗棠狂妄自大的性格,纵然对曾国藩十分仰慕,骨子里的傲气却是不会少的。
曾国藩为人处世黏黏糊糊的性格加上不修边幅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人对他的评价,洋枪队队长英国人戈登见到曾国藩时,大感失望:“曾国藩却是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这与他过去的历史是不相符合的;他的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
洋人都看不上,左宗棠更看不上。所以曾国藩在衡阳筹建“湘军”的时候致信左宗棠,邀请共谋大事,被左宗棠无情拒绝。
后来虽然一起共事,但在剿灭太平天国过程中曾国藩的一些做法也与左宗棠有明显分歧。比如湘军攻克武昌后,左宗棠曾去信规劝曾国藩,不要太得意。后来湘军攻破江南大营后,左宗棠胡林翼等人又规劝曾国藩绕过安庆,直取南京,却被推崇稳扎稳打的曾国藩拒绝,左宗棠本就脾气暴躁,此时更是大发牢骚,在给胡林翼的信中嘲笑曾国藩“乡曲气太重”、“才亦太缺”、“于兵事终鲜悟处”。
就差骂娘了!
好在曾国藩为人厚道,对此也不在意,最终顺顺利利拿下安庆并攻占南京。
左宗棠和曾国藩虽是老乡,却代表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行事风格。左宗棠属于典型的湖南人,有才气却自大霸蛮,这种人只能当老大,不能当老二,冲锋陷阵是把好手,却团结不好身边的人。
但也正是这种性格,成就了近代“湘人救国”的美名。
而曾国藩虽是湖南人,为人处世却更像西北的老农,看似迟缓愚钝,实则粗中有细,进退有据,这种人你很难指望他有什么惊才绝艳之举,但交代他的事情都能稳妥的办好。
问答不少网友提问,曾国藩手握重兵,为什么不称帝自立!
只能说像曾国藩这种人,天生就不是皇帝的料!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从他们年少的科举考试开始说起!
曾国藩作为晚清第一名臣,但在最初参加科举考试时并不顺利。他考了7次才中了秀才,放在现在估计很多人早就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了,这段时间曾国藩也确实遭受了不少非议,但是他并没有气馁。他通过摸索,最终在艰难考取秀才后连续中举人和进士,从而入京为官!
那么左宗棠呢?左宗棠自幼就自命不凡,恃才傲物,认为自己是天纵之才。他十五岁时参加长沙府试,取得第二名;十九岁时进入湘水校经堂读书,成绩优异,当年有七次考试名列第一;二十岁时参加乡试,一举中举。
(曾国藩画像)
如此傲人的成绩,让左宗棠尤为得意,认为考取进士将会如探囊取物般轻松。可结果却大跌眼镜,连续三次会试,均名落孙山,这对于此前自视甚高的左宗棠来说是个极大的打击,一怒之下,左宗棠发誓此生再不应考。而因为没能中进士,他也就不能以正常方式进入仕途。因此早年的左宗棠多在各位大官府中充当幕僚。
本以为能进士及第,结果却连年落第,这使得左宗棠对于那些高中科甲之人,下意识中就有了一股莫名的敌意。而在他看来,天资远不如他而身居高位的曾国藩就首当其冲了!当年还是一个小小师爷身份的左宗棠就在与朋友的信中这样说道:
曾涤生侍郎来此帮办团防。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
由此可见,在左宗棠眼里,曾国藩是一个才智平平的人。
(左宗棠画像)
但是曾国藩中进士,点翰林,很快做到侍郎。左宗棠才华横溢,却进身无门,只好充当幕僚。所以左宗棠看待曾国藩,下意识的一直戴着有色眼镜,千方百计的放大曾国藩身上的缺点和毛病,来验证自己的“上天不公论”和“科举无用论”,为他自己找一个心理平衡。
在他后来的家书中,也经常能看到他对科名中人的讥评之语,比如
人生精力有限,尽用之科名之学,到一旦大事当前,心神耗尽,胆气薄弱······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
换句话说,在他看来,科举考试越成功的人,能力往往越差!
左宗棠平生多以诸葛自命。
《中兴将帅别传》:“每与友人书,自署‘老亮’,以汉武侯自比。继又言:‘今亮或胜于古亮’。”
每次提到曾国藩,他心中就总会涌起一股难言的怨气。无非是因为在他看来,曾国藩在这场历史巨变中占据了本该属于他的“主角”位置。曾国藩直接阻碍了他成为“今亮”!
(左宗棠雕像)
左宗棠晚年曾为一幅叫《铜官感旧图》的画作序。而铜官就是当年曾国藩兵败后自投湘江之处,这幅画画的就是当年曾国藩跳水自杀之事。左宗棠在序中这样写道:
公(曾国藩)不死于铜官,幸也。即死于铜官,而谓荡平东南,诛巢馘让,遂无望于继起者乎?殆不然也。
也就是说,曾国藩那次投水没死,当然是天下之幸。但是如果他死了,天下就没救了,也不是那么回事儿吧。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曾国藩那次真的死了,那么“荡平东南,诛巢馘让”的人就是他左宗棠了!
他相信,如果这出大戏由他来导演,必将比曾国藩导演的精彩许多!因此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中,他多次在与朋友的书信中表示曾国藩用兵呆滞,“非办贼之人”,认为曾国藩的才能不足以平定太平天国!
他们有很多相似点,又是同行,有人说过同行是冤家,左宗棠和曾国藩两个人,的确在有些时候是不对付的,但这些不对付,仅限于私下里的关系,并没有因此而产生党争,也没有造成你死我亡的局面。
从两个人的履历就可以看出,这两个人走了两条不一样的道路。曾国藩的运气,非常值得人们羡慕,他在27岁的时候,就已经高中进士,在翰林院供职,这足够让人羡慕。但曾国藩的人生,仿佛是开了挂一般,一路上狂飙猛进,从一个刚刚入职的进士,短短十年内,升职七次,在37岁的时候,就已经是朝廷的二品大员。这种晋升速度,堪称奇迹。
这只是曾国藩开挂人生的第一步,很显然,系统无视曾国藩的开挂行为,任凭曾国藩高歌猛进,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另一个巨大功勋摆在他的面前。天平天国运动席卷江南,八旗军队不堪一击,于是,曾国藩异军突起,召集自己的同乡,同族,同学,自己的亲朋好友,组成了一支私人武装。这支武装的特点在于,都是熟人,打起仗来,勇猛异常,而且还非常听话。
曾国藩本身又是一个很善于吸收外国先进经验的人物,他不但给手下人配备传统武器装备,还配备相当数量的西洋火器,这些火器兵,也成了清朝新军的雏形。曾国藩将这支精锐,称之为湘军。曾国藩和他手下的湘军崛起,让清政府看到了希望。
文可治国,武可安邦,曾国藩走上人生巅峰。而他的人生,依然很传奇,因为,他在几年后,又成了洋务运动的领袖,从文臣到武将,最终变成一个出色的企业家,强悍的曾国藩屡次跨界,屡次独占鳌头。生前,无上荣耀,死后,被很多人称为完人。他的人生,可以算是一个不断开挂,不断创造奇迹的人生。
对比曾国藩,左宗棠就是从一个普通玩家开始,一点一点刷副本,然后慢慢练成一个满级大号。虽然也很优秀,但遇到一个开挂玩家,一对比,就显得相形见拙。
如果论起本事,左宗棠不在曾国藩之下,但问题是,左宗棠的运气实在不怎么样。他也有足够高的才华,被林则徐称为天下奇才。可惜,科举考试,不仅仅考的是才华,还有运气。可怜的左宗棠,输在了起跑线上。
左宗棠的仕途是磕磕绊绊,百转千回,各种挫折,各种打击,逼得左宗棠差点就要回家种地。正当左宗棠心灰意冷之时,他的才华被同乡赏识,最终,通过幕僚的形式,慢慢进入官场。
左宗棠人生真正崛起的时候,是咸丰二年,这一年,左宗棠40岁。他考了许多年科举,做了许多年幕僚,人到中年,才真正踏上仕途,足足比曾国藩晚了十三年。而这时候的曾国藩,已经站在人生巅峰。
一个人最害怕什么,同事,同行,同乡,同学。就好像小的时候,邻居的小孩是人生的阴影,长大后,别的同学是人生阴影,工作后,其他同事是人生阴影。我们似乎总在和别人对比中长大,而这种对比,是单方面碾压。
左宗棠郁闷之处在于,他的本事、能力、学识一点不比曾国藩差,可曾国藩却已经达到人生巅峰。更可悲的是,这人是自己的同事、同行、同乡,只不是同学,却成了上级。
因为起步失稳,一路跌跌撞撞,在遇到一个已经站在人生巅峰的同乡,这种落差感化为奋斗的动力,于是,左宗棠开始走上自己建功立业的道路。平定太平天国,让他积累了足够的功劳,收复新疆,让左宗棠名垂青史,主持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工业奠基。这些功勋已经足够赫赫。只可惜,曾国藩依然很强。
后世评价出清朝中兴四大名臣,但要论起文韬武略以及创下的功勋,曾国藩左宗棠不相上下,李鸿章张之洞有所不如。其实,左宗棠已经可以和曾国藩平起平坐。只可惜,曾国藩还是太猛了。左宗棠什么都可以和曾国藩抗衡,只差一点,那就是为人处世。
其实,左宗棠为人处世一点不比曾国藩差,吃亏还吃在这十三年中,当左宗棠还在底层摸爬滚打,曾国藩已经进入中央,成为官场老油条。这是左宗棠所缺少的。
我们说,左宗棠和曾国藩不对付,只能说是一个强大而优秀的人和另一个同样强大而优秀的人之间的明争暗斗。无关人品,无关政见,更没有故意中伤,互相拆台。曾国藩死后,左宗棠亲自为他写下挽联,全力提拔他的长子曾纪泽,虽然在很多人看来两个人不对付,但只有这两个最骄傲的人知道,这种不对付,只是君子之争。
左宗棠和曾国藩被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功臣”左宗棠和曾国藩一起参与了洋务运动,并且同属湘军。按理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但如题所言他俩不和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说是太平天国这个梗,天王最小的儿子被逃脱了。曾国藩觉得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成不了大气候上报已死。可是小天王在浙江被抓住了,左宗棠越级上报给清廷,没有过曾国藩这一级。然后两人暗地里掐架之后失和。
这个段子我不知道真假,但是在《清史稿》里面,曾国藩死后,左宗棠写的挽联是:“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上联说左宗棠自愧自己在“谋国之忠”和“知人之明”两方面都不如曾国藩,下联说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已达到“同心若金”的地步,批评对方的错误就像扔石头一样。所以这里我可以理解是他俩是一对诤友?何为诤友,不是无条件的认可对方。有啥说啥,而不是刻意逢迎,我认为这是友谊的最高境界。
曾国藩死后并没有运用自己的权利让自己的子女做官,两个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在乡下耕种。他的次子在后来向亲朋好友借钱时,左宗棠很慷慨的伸出了援手。
左宗棠还写信告诉曾纪鸿:“吾与文正交谊,非同泛常。所争者国家公事,而彼此性情相与,固无丝毫芥蒂,岂以死生而异乎?以中兴元老之子,而不免饥困,可以见文正之清节足为后世法矣。”
大意就是我和曾国藩的交情非同寻常,国家公事都是就事论事,互相了解彼此的性情,所以没有心怀芥蒂、作为中兴元老的儿子却生活困难足可以看出曾公的清廉。
左宗棠对曾家的帮助不仅仅是物质支持,曾国藩最小的女儿叫曾纪芬,他的丈夫聂缉椝在上海拜访左宗棠,左宗棠“开后门”让他做两江营务处会办;后来,又推荐给李鸿章让他任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即上海制造局)会办。
江南制造总局是干啥的?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可想而知这是个吃香的工作。而且据说这个姓聂的只是家境好,那会曾国藩还在世并不喜欢这个女婿。
从曾纪泽还在日记中记下片段中看出:聂缉椝纨绔习气太重,除应酬外别无所长,又喜怒无常。而曾国藩两次都让聂做的是会办,这个会办又是什么岗位呢?会办就是几个部门会同在一起研究办理有关工作事项的一种形式,并形成会办纪要,用于记载会办议定事项的一种公文。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总经理秘书吧,没有实权,对于善于应酬的人来说的确是挺适合的。左宗棠对聂缉椝的栽培,曾国藩是看在眼里的。
曾国藩生前志得意满的时候左宗棠并不处处逢迎,曾国藩人死荣光不在的时候,左宗棠却雪中送炭。他俩看似不和,其实心里都把对方当成了亲兄弟。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可以理解,也最好不要去曲解。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