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是皇后不让年妃参加太后的葬礼,而是太后乌雅氏不让年妃参加,而且她此举的目的,其实展示其最高权谋。

要想解释清楚这件事,我们还得从太后乌雅氏做德妃的时候说起:

乌雅氏在康熙帝在位期间,一直奉行“以德服人”的为人准则,并被康熙帝封为德妃。后来又因为老十四胤禵的一番神操作,不仅没得到康熙帝的训斥,相反,还得到了重用,同时德妃乌雅氏,也成功荣升为皇贵妃。

可以说,乌雅氏在康熙帝在位期间,一直勤勤恳恳,用良好的品性,及好的名声换来了子女的飞黄腾达。可是在雍正帝即位之后,太后乌雅氏的智商仿佛直线下降,给人的感觉是既愚蠢又愚昧,最终害死了自己,害苦了老十四胤禵。

但,我们都误会她了,太后乌雅氏才是剧中隐藏最深的女性权谋高手,即使临死关头,还胜了一局。

一、

德妃,康熙朝四大妃之一,虽家世低微,但凭借能生能养,一直深受宠爱。虽然不及其他妃子,但在不久的将来,她却成为了全天下权势最大的女人。

这也跟她良好的品德和名声有关,在《雍正王朝》中,至少有好几处透露这个信息:

比如太子胤礽复立之时,老十四胤禵替老八胤禩打抱不平,跟老十三胤祥打了起来,最终惹恼了康熙帝,在康熙帝被气晕之后,看看德妃的神操作。

惹恼康熙帝的并非老十四胤禵一个人,还有老十、老八和老九。同样是前来求情,其他阿哥的生母,要么跪在地上瑟瑟发抖,要么就像受宠的宜妃(老九胤禟生母)一样,给康熙帝按按肩,捶捶腰,撒个娇,求个情。

当然,这也不是宜妃第一次这样做,早在老四胤禛江南赈灾的时候,她就去给老九胤禟求情的同时,不忘说点老四胤禛的坏话。这段剧情在李德全追郭妃(郭妃就是宜妃)的小狗时就有阐述,正所谓打狗也得看主人,也从侧面表明,康熙帝当时跟宜妃在一起。

别忘了,当时康熙帝可是得急着见大不列颠的使者的,时间这么紧,不可能还跑去后宫寻欢,只能是宜妃特意找的他。

同样来求情,德妃跟他们不同的地方在于,一进来先承认错误,而且把儿子还绑了过来,试问,哪个父亲见得了这种架势,气自然就全消了。

既然都是来请罪的,不把罪人带来,这叫请罪吗?

二、

面对康熙帝的时候,德妃可谓是无懈可击,唯唯诺诺,从不在康熙帝面前嚼耳根,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面对其他妃子时,同样是恩德并施,从不落井下石,向来最低姿态处事。

比如大阿哥胤禔被永久圈禁了,其生母是惠妃纳喇氏,也是康熙四大妃之首,平时掌管后宫的。但是因为其子被圈禁了,从此地位一落千丈,甚至于过六十大寿,竟然没有一个人去给拜寿。

但德妃不这样,在她过寿时,曾经跟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讲了:

“前不久,大阿哥的生母纳兰娘娘六十整寿,竟没有一个人过去叩寿,还是我过去陪她说了半天话!”

大阿哥的人或许担心受牵连,不敢去拜寿,或许是没有资格进后宫拜寿。但不管怎么说,乌雅氏此举必然会让大阿哥那派心存感激,甚至会聚拢到老四或老十四身边。同样心里受到感动的是康熙帝,至少德妃给人的感觉就是为人随和,不考虑结党或结派,不关心朝政,不寡恩,不树敌,还识大体。

对待后宫德妃相当有人缘,也没有听说过谁背后跟她争风吃醋,或者暗中报复。对待外人同样是不逾祖制,不越礼,完全尽到了一个后宫妃子的操守。

比如老四和老十四去拜寿,乌雅氏叫人撤掉了眼前的帘子:

“把这劳什子帘子拢起来,方才是怕有外客,他们两个是我肠子里爬出来的,没得装神弄鬼的做什么?”


三、

德妃乌雅氏在雍正帝即位之前,智商一直在线,而且把两个儿子的关系处理得还算融洽。

至少在康熙帝看来,老四胤禛又替老十四胤禵拦刀,又举荐他当大将军王,这兄弟俩是和气的。乌雅氏也在不断给老四胤禛灌输亲兄弟的概念,比如一个肠子爬出来的,都是兄弟,都是为了朝廷等。

但在雍正帝即位之后,太后乌雅氏却突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一向注重礼仪与祖制的她,却接连做出有违祖制之事,这是为何?

不排除,她心里理想的即位人选是老十四胤禟的想法,毕竟老十四胤禵是自己一手带大的,又是小儿子,固然宠爱。但,都已经升为皇太后了,还故意穿皇太妃的服饰,这不像是深居宫里多年的德妃做出来的事情啊,这是为何?

其实她这样做有两个目的:

一是打击后宫那些太妃们,隐忍了这么多年,她是要筛选一下敌我。果然,这件事上宜妃就犯了大忌,康熙帝灵堂之上,她竟然跪在了乌雅氏前面。

而老八胤禩又来了场神助攻,也说明,此时,乌雅氏势力单薄:

“列为皇太妃,十四弟这种哭法,既伤了身体,又坏了礼法,太妃们都是长辈,求你们出面劝劝他!”

十四弟哭,最该劝的当然是太后乌雅氏,而不是什么太妃,谁是太妃?后宫谁当政?

当然,乌雅氏是不会动弹的,她要看看宜妃怎么做,是顺水推舟应了老八胤禩的请求,还是有自知之明,推了这个差事:

“德姐姐,我不是有意的,今儿这事,你做主吧!”

四、

宜妃所作所为还算是识大体的,乌雅氏凭借此举,让宜妃心甘情愿地主动让位,而不是通过雍正帝命令让位,是乌雅氏自行树立威信的开端。

事后,果然宜妃被整了,理由跟这个情节如出一辙:

“宜妃母妃见朕时,气度竟与皇太后相似,全然不知国体。”

太后乌雅氏不肯穿太后的衣服,第二个原因,也是她后半生一直在努力的原因,便是为了给老十四胤禵争取更大的权力,或者,保住大将军王职务。

其实,太后是以母亲的身份出现在老十四胤禵面前的,她的想法便是,如果从皇上和臣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老十四胤禵的行为必然站不住脚。如果从母子角度,以及让雍正帝认可老十四胤禵是兄弟的身份,或许能网开一面。

“你穿的是皇妃的服色,你不是太后?你不是太后!国家有制度,你管不了大将军王!”

显然,她遇到了愚笨的儿子,她的靠血缘关系压制老十四胤禵的希望破灭,于是她又拿出第二个方法,就是用封建礼仪来压制,叫他下跪拜见雍正皇帝。

但是,老十四胤禵还是不肯拜,于是雍正帝当场下跪,册封乌雅氏为太后,至此,全场人员下跪行礼。

乌雅氏此举,虽然让雍正帝有点难堪,但是让雍正帝当着众人面册封皇太后,自己还是不情不愿接受的。而且还是靠自己皇太后的身份,才迫使老十四胤禵下跪行礼,雍正帝欠自己一个人情。

五、

后来乌雅氏不再为老十四胤禵的大将军王担忧,而开始关心他的婚事,但此话并不那么好提。趁着西北战事又起,乌雅氏找来了雍正帝:

“先帝爷留下的二十四个骨肉,虽然都是我的亲儿子,但从娘肚子里生出来的就你们两个。娘老了……一闭上眼睛就是你们两个……那天你对我说,要举荐你十四弟出任大将军王,问我放不放心,那时候我心里好喜欢。”

看过后面的剧情,我们也知道了,乌雅氏此举并非是让老十四胤禵出任大将军王,而是给他赐婚。

我想起一个笑话,讲一个女儿跟她父亲说自己吸毒、滥交、还借高利贷等等。等父亲担心的不行时,她突然讲,其实是期末考试没考好,其父不仅不怪罪,还相当庆幸。

这就是乌雅氏的高超权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提出一个雍正帝不可能答应的条件。然后话题一转,再提出一个很容易答应的条件,由不得雍正帝拒绝,他也不好意思拒绝啊。

果然,雍正帝面对第一个请求,没等乌雅氏说完,就以后宫不能干政拒绝了。但凡雍正帝有点人情味,也会答应第二个请求的,还得给老十四胤禵的婚礼大办特办。

可惜,乌雅氏失算了,雍正帝不仅没答应,还把人家的未婚妻,乔引娣弄自己身边了。

本来乌雅氏有足够的时间缓和雍正帝跟老十四胤禵的矛盾,但是她日子不久了,于是在临死前,又做了一件匪夷所思之事。

病床之前,驱赶年妃,还指着她的鼻子讲:

“你给我出去,出去,我不想见年家的人!”

六、

年妃有错吗?

当然没错,她早就跟年羹尧断绝来往了,再说一个后宫女子,乌雅氏不是不清楚她的人品。为什么早不赶她走,晚不赶她走,偏偏等雍正帝来了,再赶她走呢?

其实就是为了暗中向雍正帝强调,当初选择年羹尧而没选择老十四胤禵,是你走的一步错棋。从而让雍正帝有对太后乌雅氏,对兄弟老十四胤禵产生愧疚感。

果然,等把身边的人都赶走之后,乌雅氏跟雍正帝讲了:

“皇上,额娘看起来没有几天好活了,我自己生的儿子自己知道,你一个还有你那个不争气的十四弟一个,都是要强的人,可我还是那句话,打虎还靠亲兄弟……”

乌雅氏这句话很有分量,虽然你是皇上,我也亲切的称呼你一声皇上,可是你别忘了,你终归是我儿子。你的娘是不行了,就要去见阎王了,但你还有一个兄弟,你不能不管他,即使他不争气,但打虎还靠亲兄弟。

换任何一个正常人,老娘快死了,求儿子照顾一下兄弟,这个请求太重,根本不能反驳。

而且你当初选的年羹尧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这一点时间已经证明了一切!

可惜,不是乌雅氏不够强,而是雍正帝他不按套路出牌啊,还是拒绝了乌雅氏,不仅拒绝了,还把老十四胤禵叫过来训斥一番。

但是,乌雅氏死后终归是胜了最后一局,在年妃跑来守灵时,皇后开口了:

“太后临终前讲了,不想再见你,你回避一下!”

当着众人的面,讲了太后的临终懿旨,谁敢反驳?

这已经成了遗诏了,威力可想而知,乌雅氏不敢对雍正帝怎么样,只能通过迫害年妃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雍正帝,终究没敢对老十四胤禵下手,保全了他的性命。

而且,对于年妃,他更是不敢说一句好话,硬生生把这个好的姑娘逼死了,年秋月临终前的一句“告诉邬先生,我先走了”,更是给了雍正帝致命一击。

你为了权力,为了皇位,老娘不要,兄弟不要,下属不要,老婆也不要,后来儿子都不要了,你注定是一个孤家寡人。

太后乌雅氏确实是一个权谋高手,在正常出牌的前提下,没有人能找到她的破绽,偏偏雍正帝不是常人。但是她跟雍正帝的几次交锋来看,最终,还是胜了!

最佳贡献者
2

《雍正王朝》中,年秋月是一个悲情女子。如果没有权力之争,年秋月与邬思道或许就能双宿双栖。可惜命运没有给她机会,许多事情都身不由己,甚至在婆婆的丧礼上,都被雍正的皇后驱逐。

进了皇家门,并非皇家人

年秋月最初入雍王府,身份只是奴婢,基本没有话语权。在福晋眼里,对秋月的第一印象就是奴婢,这个印象标签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这就好比,小时候以“外号”称呼发小,即使后来有各种头衔,但在发小心里,那个“外号”永远都会对号入座。

后来,胤禛表面上给秋月“抬旗”,其实是为了杜绝谋士与武将的勾结,强行棒打鸳鸯。

随着年羹尧职位的提升,胤禛为了拉拢他而娶了年秋月。可是哪又怎样呢?古今中外,豪门从来不是嫁进去了就能融进去,秋月也没有跨过那道坎。大婚当晚,秋月无奈的表情、无辜的眼泪就已经预示着她不会幸福。

更无情的是,胤禛这个“工作狂”,根本没有心思洞房。花好月圆夜,胤禛居然还在安排工作,写信给李卫,让其好好监视“大舅哥”,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胤禛没把秋月当自己人。

由此可以看出,在门第观念比较重的皇家婆婆眼里,秋月的地位只会更加卑微。

从始至终,胤禛家人不是把秋月当下人,就是当棋子,反正没人当她自家人。

为了配合雍正剪除年羹尧的行动,对年秋月下手

在古代朝堂上,帝王为了拉拢某一家族会宠信出自那个家族的妃子,反之,则会冷落。战国时的秦国就将此招式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秦王为了联楚抗齐,就会宠幸楚国妃子、重用楚国外戚,而对齐国人冷淡。

同理,雍正为了拉拢年羹尧,会对秋月好点,提升她在宫中的品级,反之,则会“卸甲、卸甲”。简单点说,雍正对年秋月的态度就是他与年羹尧君臣关系的“晴雨表”。

当时,年羹尧飞扬跋扈,早就引起百官与雍正的不满。雍正也开始着手清理年羹尧,已经剥夺了他的大将军职位。

《雍正王朝》中,雍正的皇后是一位“贤内助”,特别会配合自己的老公,比如,康熙年间争夺大将军职位时,他们夫唱妇随,把胤禵“忽悠”得团团转。

而在太后丧礼上,她同样充当这类角色,驱逐年秋月,是为雍正“解忧”,这也可以看作是对朝臣发出的“信号”:年秋月不受皇家欢迎,我们已经与年家划清界限,年羹尧的事没完,后面还有动作,各位臣工弹劾的力度还要加大。

秋月与太后的婆媳关系始终不太好

有一次,太后生病,后宫妃嫔前往探望。太后看到秋月就来气,立刻将她撵出去。以秋月的性格,肯定不会对太后不孝顺,为何太后如此讨厌她?

因为太后有两个儿子,一个是雍正,另一个是胤禵。胤禵是太后亲自抚养长大,又是小儿子,所其太后特别疼胤禵。

西北战事吃紧的时候,太后心中的大将军人选是胤禵。但雍正却不信任这个弟弟,明升暗降让其坐“冷板凳”,把大将军的职位给了年羹尧。

这下太后就不舒服了,而胤禵还时不时跑来火上浇油。太后心里会怎么想?她肯定会觉得是年羹尧抢了胤禵的大将军职位,所以对年羹尧心怀不满,而这种不满会牵连到她与秋月的“婆媳关系”。

后来,年羹尧不争气,让雍正进退两难。太后的两个儿子都被年羹尧得罪了,这就更让太后讨厌秋月了。

既然太后在生前都排斥秋月,死后肯定也不愿意看到她。雍正的皇后既懂事又孝顺,肯定会与婆婆站在一条线上,驱逐秋月是继续执行太后的意志。

3

这个问题虽然很简单,但是其背景却异常复杂,包含着大清两大悬案的背景因素,一是雍正登基悬案。而是太后之死悬案。《雍正王朝》的叙事比较简单,但是所基于的历史事件却十分复杂,所以我们结合史实来解读一下这个问题。

雍正皇帝,十四爷允禵和太后乌雅氏是亲生母子关系,这点人所共知。但是三人的关系却并不和谐,这却是史实,不和谐的因素很多,大抵有这么几条:

一是胤禛出生之时,乌雅氏还只是一个宫女,按照清朝皇宫的规矩,她出生的孩子就必须交由妃嫔以上级别的妃子抚养,胤禛很幸运,被康熙最宠爱的赫舍里氏,即后来的孝懿仁皇后抚养,赫舍里氏家族的庞大背景成为胤禛将来重要的支持力量。但是最为亲生母的乌雅氏,确是悲催无比的,因为亲生的孩子自己没有参与抚养,感情自然淡化,由此产生的母子隔阂难以言喻。

二是老十四允禵的原因。这是乌雅氏自己生养的孩子,感情自然一直很要好,毋庸置疑。康熙晚年,在两废两立太子情况下的十年间,一直都没有再立太子。准格尔部入侵西藏之后,康熙委任老十四为大将军王,高调凸显允禵的地位,在当时的朝野,皆以为老十四就是未来康熙的继承人,作为德妃的乌雅氏,内心满满的也想着自己亲生的儿子允禵能够继承皇位。但是,理想被无情的事实击碎,与她母子关系不好的老四当了皇帝,这在乌雅氏的内心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如鲠在喉。

这些因素与年妃有什么关系呢?这意味着,雍正与其母亲乌雅氏以及老十四允禵会因为感情的不同而产生政治上的偏见和差异,他们的矛盾状况会折射到皇室及朝廷的方方面面。

雍正皇帝登基之后,分属于八爷党成员的老十四允禵被解除了兵权,由年羹尧代替出任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就是年妃的哥哥。要知道,雍正皇帝用年羹尧,是顶了很大压力的。为什么呢?因为自家兄弟允禵在西北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并不是说一定非要用年羹尧才能胜任,但是雍正皇帝出于政治上的考量,不得不启用自己藩邸的奴才年羹尧。德妃乌雅氏,实在是女人不懂政治,天真的以为康熙在世的时候,老四举荐老十四为大将军王的故事会重演,依然会让自己的亲兄弟挂帅,出任大将军。

而在康熙驾崩后的真实历史中,乌雅氏根本就不认为老四会当皇帝,以多种借口和举止表现出对胤禛的不满,比如不受太后之位等等,对于任用年羹尧代替允禵,历史虽然没有记载,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乌雅氏对这件事一定是耿耿于怀的。

太后心疼小儿子允禵是人之常理,但是缺乏政治头脑,以至于母子二人的见地偏差越来越大,清史上的“太后之死”成为母子关系恶化的一桩巨大悬案。这其中的牵扯自然少不了年羹尧的事儿。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在西北,耗尽了大清的国库才拿下罗布赞旦增,保证了西北的稳定,为雍正坐稳朝堂打下了基础。但是,其后年羹尧作威作福,飞扬跋扈却遭到整个朝野的反对,以孙嘉诚为首的清流集团率先发起了打击年羹尧的斗争。

年羹尧从一个威武的大将军倒台了并最终被赐死,这一戏剧性的变化自然会被八爷党,甚至是后宫拿来作为抨击雍正用人方略失策的把柄。一直心疼老十四允禵的太后乌雅氏在大病之中还指责雍正,正是允禵耳旁风的结果。

太后死后,年妃参加太后葬礼,雍正的皇后乌拉氏不让她参加,实际上是为她好,从一个丫头变成皇妃,一个哥哥年羹尧生死如戏,一切都是政治摆设和牺牲品。作为雍正,即使再怎么刻薄寡恩,摊上这样的家事,有道是“清官难断家务事”,他内心并不舒服。而在生的时候,乌雅氏因为小儿子允禵的政治失败迁怒于年羹尧和年妃早已经不是什么宫闱秘事,让她回避这场丧事,实际上也是避免年妃卷入更多的麻烦。

当然,真实的历史不是这样,是因为年妃早产子夭折不适,故雍正未让其参加太后葬礼。《雍正王朝》改编了这一历史史实。

4

雍正的皇后乌拉那拉氏不让年妃参加太后的葬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太后临终前的那句“我不想见年家的人”。

去世前太后乌雅氏,对于雍正和年羹尧,可谓是充满的怨恨之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十四阿哥胤禵的关系。

《雍正王朝》剧情中尽管没有特别交代,但是从乌雅氏对待雍正和十四阿哥的态度上,明显可以感觉到乌雅氏更疼爱胤禵,这个自己的小儿子,这也是因为胤禵是乌雅氏自己亲手带大的,而雍正则是从小寄养在孝懿仁皇后佟佳氏那里,他们母子之间的感情必然是比不上乌雅氏与胤禵之间的感情。

也正是因为如此,乌雅氏打心里是希望十四阿哥胤禵能够继承皇位,而雍正去全力辅佐自己的弟弟。于是乎,在自己的寿诞的时候,当听到雍正要举荐胤禵出任大将军王的时候,乌雅氏是非常的高兴,不仅仅是因为他看到了兄弟的齐心,更重要的是,当上的大将军王就以为离皇位更近了一步。毕竟当时连八爷党的各位皇子都这么看,更不要说这个久居深宫的小老太太了。

然而最终的结果是雍正登上了皇位,乌雅氏心中必然是感到了非常的失望,甚至感到的是雍正的欺骗,也是对于雍正,对于年羹尧是充满了极度的怨恨。

一来,雍正假意推举胤禵出任大将军王,让胤禵远离京城不说,更是与他做了交换,将年羹尧放在了陕甘总督的位置上,而正是年羹尧在雍正登基之后,成为了胤禵的掣肘和牵制,被迫交出兵权,屈服于雍正。

二来,即便是胤禵没有坐上皇位,终归是自己的儿子当上了皇帝,但是作为母亲希望看到的是自己儿子能够出人头地,然而青海发生叛乱,雍正放着自己的弟弟胤禵不用,非要用年羹尧。在她看来,都是年羹尧抢了自己儿子的差事,让自己的儿子的才能不能施展,受到了压制,因而对于年羹尧的恨,对于雍正的恨也就更深了一层。

三来,就是乌雅氏从胤禵口中得知了年羹尧的斑斑劣迹,什么目无君主,什么奢靡腐败,什么结党营私,掏空了整个国家的国库,成为了朝廷上下口中的祸害,于公于私也对年羹尧更加的嫉恨,与此同时,对于造成这一切局面的雍正皇帝,乌雅氏也必然有着说不尽的愤怒。

于是,心中的愤恨不断积累,在加上两个儿子之间关系又是极度紧张,宛如仇人一般,最终乌雅氏的生命也伴随着雍正和胤禵兄弟二人的争吵,走到了尽头。临终前,乌雅氏没有办法将自己的怒火发泄给雍正,于是只能将所有的怨恨发泄在年妃以及整个年家身上,于是就有了那句“不想见年家的人”。


皇后乌拉那拉氏,将年妃请出了太后的灵堂,也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尴尬,更多的也是其贤德的体现。

年妃作为乌雅氏的儿媳,雍正的妃子,在太后的灵前尽孝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乌雅氏在临终前既已留下了这样的话,年妃再次出现在灵堂之上,无疑是给雍正除了一个难题。

如果雍正不将年妃请出去,那么就是违背了太后临终前的“意愿”,背上了不孝的骂名,特别是十四阿哥胤禵也在灵堂之上,也等着看雍正的笑话。但是如果将年妃请了出去,不仅将极大的折损雍正的威严与声望,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自己对于年羹尧以及整个年家的态度,这样会引发朝中新一轮的动荡,此时的雍正也还没有想好要如何处置年羹尧,更不想看到这样的局面发生。

于是,就在雍正两面犯难的时候,皇后乌拉那拉氏站了出来,替雍正唱了这个“黑脸”。

作为后宫之主,皇后将此时已经是皇贵妃的年氏请出,身份、地位上都说得过去,毕竟其他人还真没有这个权力。与此同时,皇后的行为更多的出于家事,而不是国事,也就不会让雍正遭受非议。

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皇后的处理恰到了好处,帮助了雍正,也避免了尴尬。而纵观整部《雍正王朝》,皇后乌拉那拉氏绝对是剧中女人中的“戏精”,特别是筹备贺礼的那一段,她与雍正一唱一和,把胤禵忽悠在其中,为之后雍正的计划实施做好了铺垫,而这也足可见乌拉那拉氏的贤德与能力。

5

谢邀@问答 。雍正的皇后不让年妃参加太后的丧仪基于一个历史事实进行创作的。那就是年妃并没有参加孝恭仁皇后的丧仪!

那年妃为什么没有参加太后丧仪呢?


因为年妃在太后崩前13天,由于动了胎气,早产了一个男婴,夭折了,(就是雍正的第九子福沛)年妃身心倶伤。

根据史料分析,年妃的早产应该跟她本身体质有关,因为年妃先后生了三个男孩都没能够序齿,可谓命苦也!若年妃生下的男孩若是得以存活一个,怕历史都有可能改写。


本来体质就不行,又因为康熙大丧,终日行三跪九叩之礼,未免动了胎气。现在刚隔半年又逢太后大丧,正逢年妃又在月子里,所以丈夫疼老婆,不让她再终日跪在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更何况,此刻年羹尧对于雍正来说开始变得重要了。因而无论哪个角度来讲,年妃没有出现在太后的丧仪上是情有可原的事情。(之所以说开始变得重要,那是因为此刻年羹尧还没有取代延信,全面掌握西北军权。)

但是在《雍正王朝》里,编剧刻意把年妃这事跟胤禵没有回得了西北联系到了一起,就把乌雅氏那种老太太疼小儿子,偏心眼的细节给刻画出来了。


80后以后的孩子因为大都是独生子,无法体会那种老人“一碗水端不平”,但是在很多80后以前出生的人都能体会到这种“爱恨情仇”。

其实老人本身的出发点是都希望孩子们过得好,但是因为每个人的境遇其实是不一样的,所以必然有好有差。而且年长的通常委屈感会更重,因为年长的不但要奋斗自己,还要拉扯弟妹,为整个大家庭付出。但是时间一长这便是理所应当了。

而弟弟因为小,却享受着整个家庭的关爱。当大哥开始为自己小家付出的时候,弟弟还不乐意了。而父母总是把老大给自己的补贴补给偷偷给弟弟。还要让老大帮助弟弟。老大自然也不满意了,都是一个爹娘生的,凭啥你那么宠他?我又算什么?

而雍正和胤禵就是一个家中老大和老小之间的关系。


更何况,雍正并非由乌雅氏亲自抚养大的。所以在乌雅氏眼中,你胤禛都当皇帝了,一定得拉扯胤禵。你没当皇帝的时候,就曾举荐胤禵当大将军王,现在你当皇帝了,就更应该帮衬胤禵了。

但是在乌雅氏提要求的时候,她并不没白这里面的政治背景。她不知道胤禵从某种意义上甚至是雍正的政敌;更不知道胤禛在此刻面临多大的困境。


她只知道年羹尧嚣张跋扈,抢了自己儿子胤禵的大将军的位子。她甚至可能认为康熙是把位子传给胤禵的,都是因为年羹尧夺了胤禵的兵权,胤禛甚至是篡位的。

所以野史里会按照这个逻辑编成,孝恭仁皇后指着雍正鼻子骂,做梦也没想到是你当了皇帝。所以才拿头撞柱子。

在《雍正王朝》里,年妃就是年羹尧的替罪羊,被乌雅氏恨屋及乌。


乌雅氏立下不准年家人参加自己葬礼的遗诏。所以年妃当场被雍正的皇后赶回去。表面上雍正的皇后在执行遗嘱,但是只要编剧稍微发挥一下,那又是一场宫斗大剧。我们可以联想下皇后并没有给雍正生下任何嫡嗣;年妃的三个孩子莫名其妙死掉。但幸运的是《雍正王朝》的剧情并未像这个方向展开。

再回头看看《雍正王朝》里的年妃,整个人生活得就是一个悲剧。


本来胤禛府里包衣奴才;先被用来照顾邬思道;当她爱上邬思道的时候,就因为政治需要,被邬思道做媒嫁给胤禛做侧福晋;然而此刻又当年羹尧替罪羊被乌雅氏记恨;最后又因年羹尧太狂妄,被雍正拿来出气;最后一刻死的时候还在惦记邬思道。


然而正史里的年妃出身书香门第,年家可不只出了一个年羹尧。他成为胤禛的侧福晋是康熙赐的婚,她和胤禛关系很好,后来也没有受到年羹尧的牵连。但是正史上的年妃真的活得比电视剧里的年妃更幸福吗?反正炒米没有答案!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6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不是历史,电视剧而已。这不是历史,电视剧而已。这不是历史,电视剧而已。

《雍正王朝》是难得的一部好剧。除了把四爷表现得过于大公,大事件上当做历史初级读物还是可以的。

里面的男演员,八爷、十爷、十三爷、十四爷、乌先生,尤其是演康熙帝的焦晃和雍正的唐国强,都是教科书级的出演。这是一部讲述男人间权利斗争的大戏,女子在其中只是“万绿从中一点红”,点缀的,但也推动剧情。作者给每个男主配了一个红颜知己:十三爷的阿兰,十四爷的乔引娣,康熙的乌雅氏,雍正的年秋月。。。

年秋月,四爷府中的包衣,年羹尧的妹妹。最初负责照顾乌先生,并产生了感情。但因为四爷要重用年羹尧,年秋月就成了四爷的侧福晋,进而成为年妃。她也从一个连主子都敢顶撞的小丫头,成了小心谨慎、受气包一样的妃子。

太后过世,后妃都去守丧。到年妃行礼的时候,皇后站出来把她撵了出去。并不是皇后有意为难她,而是太后到死都不待见她!她可怜兮兮求助地望向皇帝,她是完全无辜的。皇帝如同大多数的儿子,选择无条件地站在母亲一方。这成了压倒年秋月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倒下了。

太后为何如此厌恶年妃?还得从她哥哥年羹尧说起:

德妃的两个儿子——胤禛和胤禵,只能用出色形容,一个做了皇帝,一个是康熙朝统兵的大将军王。但偏偏这一母所出的兄弟俩却圈不到一个笼子里。为了皇位斗得跟乌鸡眼似的,一见面就掐。

作为母亲当然希望兄弟和睦。可偏偏她的两个儿子就是不和,更麻烦的是君臣名位已定。

乌雅氏是偏爱心疼小儿子的。总希望雍正可以重新启用他。可雍正不仅不能启用他,还要处处防着他。怎么可能再让他回青海带兵?!

胤禵,最初站队八爷党,后来为自己谋划。在康熙晚年,青海出现叛乱,因为九子夺嫡的复杂局面,大家都盘算着谁能出任这个带兵的大将军王就是康熙帝心中属意的皇储。十四爷更是坚信。

但康熙帝突然驾崩,他从战地赶回来的时候,黄瓜菜都凉了!大位已经属于了他四哥雍正帝了。他各种的不甘心,但已经于事无补,只能任性使气,包括去母亲那里打小报告。

母亲当然疼爱小儿子,希望他再有机会大展宏图,也一有机会就找大儿子说。但她的俩儿子已经水火不容。她越这样,大儿子越反感。一句:祖宗的规矩,后宫不得干政。让乌雅氏这个太后也是无话可说。

她觉得是年羹尧抢了她二儿子大将军的位置。再加上年羹尧的种种劣行不断地传到太后的耳朵里,太后这个气啊!她拿她的皇帝儿子没办法,拿在外带兵打战的年羹尧没办法;为自己小儿子再无出头之日觉得委屈与着急,气大儿子重用外人而不用兄弟,也顺带着替大儿子在重用年羹尧时候的各种忍气吞声着急。。。

管不了大儿子,管不了二儿子,太后的怨气如何发泄,就拿儿媳妇出气了。她觉得她俩儿子的失和,尤其是小儿子的再不能一展才华,都是年家人造成的!对于年羹尧的厌恶到无以复加。年家人的代表就是这个在宫里的年妃!

一个麻利的姑娘,被岁月熬成了受气的小媳妇。

7

只看《雍正王朝》剧情的话,皇后不让年妃参加太后丧仪是有道理的。



第一,因为太后临终前曾让年妃滚出去,并发誓不想再看到年家的任何人。主要是由于太后对年羹尧夺了他的小儿子老十四胤禵的抚远大将军之位感到极度不满,却又不敢对雍正说什么,只好把这个气撒在年妃身上,认定是年家的出现破坏了这兄弟俩的关系,毕竟胤禵之前能够当上抚远大将军,还是雍正的推荐,但太后并不知道这背后的权谋,只是单纯觉得这是兄弟情谊所致。

第二,当时年羹尧权势熏天,不仅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就连雍正都拿他没办法,只能拿年妃“卸甲”来撒撒气。在这关键时刻,皇后不让年妃参加太后丧仪,也是很稳妥的。



第三,如果出于宫斗的角度考虑,皇后以此来打击年妃,也不是不可能的呀,不过《雍正王朝》从不屑于展现宫斗这些,所以这也算是达摩君瞎猜的吧。

当然在历史上,年妃也确实没有参加太后的丧仪,但原因并不是太后恨她,而是因为她在太后去世前曾诞下一子,但随即夭折,生理心理上都不太适宜参加皇家重大仪式,故被雍正恩准,可以不用参加丧仪。

另外,诸如“卸甲”一类的事情在历史上也不会出现在年妃身上,因为太后去世时是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当时年羹尧刚刚奉旨督办西北军务,但还尚未接任抚远大将军,所以也不存在年羹尧权势熏天的事。



而且年妃自始至终也没有因年羹尧的沉浮而影响到雍正对她的恩宠。雍正三年年妃病逝,雍正辍朝五日为其举丧,这对于素以“工作狂”而闻名的雍正来说,简直是不敢想象的。

8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雍正的母亲也就是皇太后,对年家的人相当的不满,主要是因为年羹尧夺了她心爱的小儿子抚远大将军,并且她的小儿子一直被软禁也和此有关。而皇后因为明白这一点,所以不让年妃参加太后的葬礼,也是为了年妃好。




雍正在登上皇位之前,年羹尧可谓是雍正的左膀右臂得力助手,为雍正登上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登上皇位之后,雍正还有很多隐患,例如十四王爷曾经作为大将军王,掌握过很大的兵权,对雍正有一定的威胁。而年羹尧作为雍正的心腹,取代十四王爷掌握西北的兵权,为雍正政权的稳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四王爷当年掌握兵权,对雍正拥有极大的威胁,所以雍正在真正掌权并夺去十四王爷兵权之后,肯定不可能放过他,不久就将他软禁起来。十四王爷之所以能够活命,还在于他和雍正是一母同胞,否则的话他早就步八王爷的后尘呢。太后因为疼爱小儿子,恳求雍正放过他弟弟,但是雍正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答应,所以一直在敷衍太后,十四王爷自始至终都处于软禁之中。



太后对雍正没有办法,所以就对造成这一切的皇帝的得力助手年羹尧极其的不满。因为在她看来,正是年羹尧从中助纣为虐,才导致她的小儿子如今落得如此悲惨的局面。当然太后心里也明白,这一切是雍正的主意,只不过她对雍正实在是没有任何办法,所以只好把气撒在年羹尧和他的家族身上。



而年羹尧由于不在宫中,太后对他没有办法,只好对在宫中的年羹尧的妹妹年妃发泄自己的不满。而且太后临终前,留下遗言说让年妃滚出去,并且说不想再见到年家的任何人。既然太后这么说了,皇后也只好从中进行协调,让年妃不要参加太后的丧礼。因为作为皇帝,雍正不太好开这个口,但是如果年妃不离开的话,又容易让皇帝背负上不孝的骂名,所以这种时候,作为皇后出面是最为合适的了。



正因为如此,皇后让不让年妃参加太后的葬礼,事实上是为年妃好。因为既然太后已经发话,年妃实在是不太适合在呆在葬礼现场。皇帝又不太好出面,所以自然是作为后宫之主的皇后出面最为合适的了。

9

向敬之

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仁寿皇太后在永和宫病逝。

《雍正王朝》以皇后不让年妃参加太后丧仪之事,史料未载,留下猜疑:太后喜欢幼子允禵,结果年妃之兄年羹尧替代了允禵的抚远大将军职位,成为了雍正打压允禵的帮凶。

其实,年妃未参加太后丧仪,是编剧结合史料的想象。

仁寿皇太后去世的十三日前,年贵妃(元年二月册封)诞下一子,即福沛,当日夭折。太后驾崩,年妃理应戴孝,但在坐月子、又处于丧子之痛中,可能被雍正特别照顾,不参与哭丧。

从年妃产子旋殇的事情来看,她应该是在上年十一月康熙驾崩时,长时间磕头致哀行礼,导致胎儿受了严重影响,或胎死腹中,或者新生即死,严重损坏了身体。故而,她在生产之后,不免重病在床。

此时,年羹尧虽然奉旨主持西北军务,在调遣军兵、动用粮饷上,节制边务办饷大臣及川陕、云南督抚提镇,成为了雍正在西北的军事代理人。但,此时的年羹尧并不骄纵,在为满洲皇家卖力。更重要的是,允禵的抚远大将军印,不在年羹尧手中,而在继任抚远大将军延信手中。

年羹尧是雍正的心腹重臣不假,同时也曾是康熙的重臣。他的妹妹年氏成为雍正侧妃,是康熙的指婚。仁寿皇太后还不至于昏聩得因雍正闲置幼子,而遗恨年家兄妹。

10

这一段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最大的BUG之一,时间上与真实历史完全割离,其内容也无史实严重不符。只能这么说,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这一段完全是为了剧情需要杜撰出来的。



真实历史上,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死于雍正元年,彼时乌雅氏刚刚当上皇太后不久,连儿子清世宗(雍正帝)给她预备的徽号“仁寿”都还没来得及上,乌雅氏便成了孝恭仁皇后……至于说孝恭仁皇后临终前留下遗言,不让年妃参加丧礼就更加说不通了。雍正元年正是年羹尧权势最为鼎盛的的时期,康熙六十一年,清圣祖(康熙帝)前脚刚去世,后脚清世宗便强令大将军王允禵即刻返京奔丧,让肃武亲王豪格的孙子延信“护抚远大将军印”(代理抚远大将军),接管了允禵的兵权。但是,清世宗对延信这位与允禵关系良好的堂兄也并不放心。在让延信“护抚远大将军印”的几乎同时,清世宗又命时任川陕总督年羹尧星夜火速赶往西北大营,与延信共同管事,实际上就是用大舅哥年羹尧架空了“护抚远大将军印”的堂兄延信。自此,年羹尧成为了事实上的代理抚远大将军。不久之后,也就是雍正元年,清世宗又借口战事吃紧,将年羹尧扶正,让年羹尧成为了真正手握重兵、节制数省驻军的抚远大将军。



换句话说,雍正元年是清世宗和大舅哥年羹尧的“蜜月期”,这一点从雍正元年清世宗那些肉麻的“朱批”也能看得出。这个时候的清世宗指望着年羹尧帮自己稳定局面、顺带着还希望他能尽快为自己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无论如何也不会在这个时候给年羹尧难堪。试想,就算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与敦肃皇贵妃年氏婆媳不和、就算乌雅氏因为另一个儿子允禵而反感年羹尧。再退一万步,即便乌雅氏真有遗言,不让年氏参加丧礼,清世宗也绝对不可能同意!更加不可能让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出面。如此一来,岂不等于是明着打年羹尧的脸?且不说雍正元年清世宗和年羹尧尚在“蜜月期”,即便彼时清世宗内心已经忌惮年羹尧、甚至对年羹尧产生了反感,也断然不会在明面上做出这样的事情。毕竟,彼时年羹尧手握重、节制数省驻军,一旦生出乱子,清世宗也无法收场。



更何况,清世宗与孝恭仁皇后乌雅氏的母子关系其实非常一般。因为乌雅氏生清世宗时地位低下,差不多就是后来所谓的“官女子”。所以,清世宗自幼便被父亲清圣祖交给了自己的表妹兼继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之后,乌雅氏又生下了允祚、允禵两个儿子,因为地位变了,允禵是乌雅氏自己一手带大的,母子感情要远比乌雅氏与清世宗的感情深厚。而且,乌雅氏也明显一碗水不端平,与清世宗的关系一直比较冷淡。这就注定了清世宗尊乌雅氏为皇太后仅仅是因为这是自己的亲妈,并没有太多的母子情分。那么,乌雅氏的话对清世宗又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呢?从这个方面来看,清世宗也太不可能在雍正元年因为孝恭仁皇后乌雅氏的遗言去开罪年羹尧!



不仅如此,事实上清世宗和敦肃皇贵妃年氏的感情还是很不错的。雍正三年,年氏病重,这个时候清世宗实际上已经在着手处置年羹尧了。可是,因为年氏病重,清世宗希望她能够走得不那么闹心,硬是押后了对年羹尧的处置,直到年氏去世之后,才正式对年羹尧下手。而且,在年氏临终前,清世宗还将年氏晋封为了皇贵妃,死后又将年氏葬入了自己泰陵的地宫,谥“敦肃”。在年氏之前,唯一皇贵妃入葬帝陵地宫的只有怡贤亲王胤祥的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正牌皇贵妃入葬帝陵地宫,年氏是第一位!如果清世宗为了年羹尧的事迁怒年氏,他完全可以不这么做!但是,他的确这么做了。可见,年氏这位清世宗潜邸时期的侧福晋与清世宗并不完全是政治联姻,二人的夫妻感情还是很深的。这一点从年羹尧倒台之后清世宗仍然非常钟爱年氏唯一活着的儿子皇八子福惠也能看得出,以至于多年之后清高宗(乾隆帝)都不得不承认“皇考最钟爱八阿哥”!试问,清世宗面对年羹尧即将倒台的事实,对年氏尚且如此,又怎么可能让提问者所说的那一幕发生呢?



因此,提问者所说的这个问题,就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杜撰的情节,说白了就是为了强调年羹尧不得人心!而真实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事情,完全是剧情需要。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同样的BUG还有,如将雍正四年清世宗处置允禩与雍正八年怡贤亲王胤祥去世硬生生联系到了一起,这同样是剧情需要,真实历史上二者并没有任何关联。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