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溃散的军队很少攻击督战队的?!这要说说督战队的作用机制,从古到今,无论中外,督战队的作用就是以少数人,借军队组织的力量,用执行战场纪律威压多数人,战场是个让人高度精神紧张的地方,是真正需要直面生死的地方,再强的军队,都无法完全制止有人在临战时,精神崩溃,出于本能的溃逃,而战场一有人逃,更容易带动一大批人逃,结果明明可以打赢的仗,就这么崩了……
这时督战队的作用就体现出重要性来,无论战前怎么做动员工作,怎么强调战场纪律,一但上战场,督战队就是军纪的最后底线,它的作用机制就在于最早发现动摇份子,一有苗头,立即严厉警告,当凶狠的警告,稍被质疑,就会直接当场处死动摇者,用他的人头,来震慑潜在的动摇者,稳定全军军心。所以督战队最关键的作用就是要发现及时、处理果决,不能有丝毫犹豫,必需有杀气冲天的权威性。至于说溃散的军队,不敢攻击督战队,这是一个伪命题了:当一支军队,还有督战队,逃兵还头脑清醒,知道不能攻击督战队时,绝不是一支溃散的军队!
所谓溃军,那是兵败如山倒,完全没有组织建制,发狂一样只知逃跑,会疯子一样的攻击挡在他逃跑路线上的一切。历史上就发生过一场很离奇的战事,后金建奴第三次入关劫掠,兵锋一直直指山东,前锋某营扎营后,第二天因大雾,没有出动,只是派侦骑外出哨探,不料数里外就是山东总兵刘泽清因恐惧后金,猬集成一大坨的山东地方兵马,发现后金侦骑后,全军崩溃,竞相逃命,谁知大雾里遇到的是反方向回营的后金侦骑,十几万人朝后逃,却是朝后金前锋营方向逃跑,结果十几万人在个位数的侦骑追赶下,在大雾里居然莫名其妙把有两千多人的后金营冲垮,踩踏如平地,形成后金该次入寇最大损失。
我国古代兵法都有穷寇莫追、归师毋竭的总结,面对一支崩溃的军队,胜利者从后面追击掩杀才是最好最大限度扩大成果的方式,要堵在前面,即使胜利,也要付出更大代价,这是作为胜利者的敌方,而崩溃散兵己方的督战队,在这种时候,试图阻拦溃兵,根本就无需溃兵攻击,直接就会被人潮踩死!所以督战队必需在部队最初有不稳迹象时,就铁血镇压住,这时候镇不住,等崩溃发生,那就无力回天了。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瞅着这题目,俺突然想到了《我的团长我的团》那个扣了鼻屎都要搁嘴巴里吮一吮的龙文章,这个波皮无赖似的糙汉子。
“你们是沙子做的军队吗?一个能卷走十个,十个能卷走一百个!”即痛又恨:“回去!打回去!告诉河对岸的孙子,咱手里的家伙什不是烧火棍!你们还想让他们挖了你们的祖坟,糟蹋你们的姐妹吗?”
他在怒其不争,恨其不争,为什么会这样?
但这又能如何,依然阻挡不住被恐惧所笼罩的溃兵,他们害怕,他们怕死,而且怕的要命,哪怕能多活一秒,他们也乐意。
“砰!”盒子炮一枪打爆了溃兵中跳的最欢的。
在溃兵的眼中,出现了一个利用死亡威胁他们的混蛋。
“打!打回去!冲!冲回去!俺们不要把屁股对着小鬼子。”
吃自己人的子弹,还吃小鬼子的子弹,选一个!
能拆了骨头的重机枪就摆在众人的眼跟前,前后都是个死,打小鬼子也许还能赚一个。
此刻的龙文章扮演的就是一个督战队的形象。不得不说,龙文章是一个短兵相接的天才,俺喜欢这个占人便宜还特别不要脸的家伙。
挨他一个大耳瓜子,还得跟着他玩命的冲锋:“妈妈呀!”挨一个耳光还得赔上一条命,值了!
刀子捅到鬼子的身体里,那种畅快,奔跑中盯着鬼子因为恐惧流露出来的害怕,那种痛快,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
说实话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俺哭了,看着他们满足的笑容,看了十次流了九次泪!
如果当年大华夏多几个这样的家伙,咱能被鬼子不要脸的喊出三个月占领大华夏的妄语吗?不能!
恐惧何尝不是战场最后一支强心剂,兵法上把这叫置之死地而后生。战场的决斗往往取决于下场双方的意志,谁能坚持到最后一刻,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那么督战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应用而生的。
督战队往往拥有精良的装备,素质超强的士兵来担当,在大华夏军阀混战的时候,督战队还被分为大刀督战队,手枪督战队,以及机枪督战队,可谓手段多样。
但督战队,真的能够起作用吗?
要俺看,一支没有灵魂的军队,他需要督战队,需要他们去维护,去监督整支军队的运作!
但一支拥有灵魂的军队,督战队?这是一个没有用的摆设,还不如将他们投入到敌对的正面战场,后方不需要他们。
举个例子,做个对比,大家伙就心知肚明了。
贺胜桥之战。这是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路上的一场著名战斗,战斗双方是国民革命军和吴佩孚。
话说吴佩孚的军队崩溃了,那叫个兵败如山倒,你跑俺也跑。
阵地眼瞅着就没了,吴佩孚急眼了,这就命令他的大刀督战队,机枪督战队架到了贺胜桥上。
在暴怒中的吴佩孚,干掉了十几个团长,旅长挂在桥头上示众。
就算是这样,依然阻挡不了溃兵的脚步。步枪响了,手枪响了,机枪也响了,大刀也砍了过来。
而溃兵却拿起了手中的武器,对准了昔日的长官,一场自己人的厮杀可就开始了。
最终吴佩孚被自己的溃兵逼上了火车跑了。
这就是一直没有灵魂的军队,面对督战队,当敌人给予的恐惧大于督战队给予的恐惧,啥督战队不督战队的,这就是敌人。
溃兵很少攻击督战队,这是在督战队的恐惧大于敌人的恐惧,或者督战队压根不会成为溃逃路上的绊脚石的前提下。
如果是面对其他时候的督战队,溃兵依然会举起他们手中的枪,干掉督战队。这种事不在少数。
当年朝鲜战场上,大宇宙帝国韩国每次要溃逃的时候,他们总是先干掉督战队然后在跑,这已经形成了规律了。你们不得不说他们的奇葩。
那么一支有灵魂的军队呢?
上甘岭战役,躲在地道里的大华夏军队,在夜以继日的炮击中,在饥饿的笼罩中,在口渴的煎熬中,他们有督战队吗?
长津湖之战,面对飞机的轰炸,坦克的炮击,机枪的扫射,一个连队的坚持下,能活下来的没几个,他们有督战队吗?
在零下四十几度的严寒中,穿着单衣,枪口瞄向大桥的连队中,他们有督战队吗?到死他们都在盯着那座桥。
不哭!泪水会结冰的,不睡!不然赶不上战斗了!需要督战队吗?不需要。
他们知道只要坚持下来,胜利就是俺们的。国家已经打了好多年了,他再也经不起折腾了,俺们这一代战斗已经打多了,所以战斗在他们这一代结束就好了。
不就是命吗?玩的起!俺死了,至少这个国家还在,这个民族还在,至少他们不用再打仗了。
这就是一支拥有灵魂的部队,他们压根就不需要督战队。
所以抗洪的时候,将军可以跳入缺口用身体筑人墙,士兵也可以!因为他们是一支有灵魂的军队。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督战队装备精良,还是成建制的部队有战斗力,溃散的军队已经打散,有的连枪都扔了没扔的弹药也不足了,而且没有建制,都是几个关系好的一起跑,无法团结起来打一伙人了,几百个溃兵早就没了勇气,互相也不信任了,杀掉督战队理论上是逃生的好办法,但这几百个人都明白这是死罪,谁也不想当头一个,就能被督战队轻易压制,如果有人叫喊团结起来去和督战队拼了,督战队只要精准干掉这个想领头的人就能震住剩下的人。同样的几十名士兵压着几百个俘虏也是这个道理,几百个俘虏如果要拼命几个士兵肯定压不住,但头几个闹起来的肯定会死,所以没人想当头一个。南京大屠杀时中国战俘都不敢反抗,虽然也明白可能会被杀掉,但还有幻想不杀,所以谁也不敢头一个出来反抗,如果有人站起来喊鬼子要把我们全杀了,大家一起拼了,他就第一个死了,所以没人会当第一个,全都指望日本人杀几个立威后不再杀了,所以都不反抗。
抗战初期,国军在从淞沪会战溃退下来之后,没有能够按照战争爆发前的计划,从淞沪战场退到吴福线,锡澄线一线继续依托既设永备国防工事继续抵抗,拒止日军,而是一路直接从上海溃退到了南京一带。原本战前的计划中,应该是在淞沪战场顽强抵抗之后,退到国防工事,第三步是后退到南京一带,与日军进行战略决战,将日军反包围并歼灭之。但战争的发展超过了原来的预期,只能仓皇组织南京保卫战。
参加南京保卫战的部队,除了教导总队之外,还有七十四军,八十七师,八十八师等部队,以及从广东刚增调过来的六十六军,八十三军等部队,这些部队中,除了教导总队建制完整之外,其余部队都在之前的淞沪会战中损失惨重,但是留下来参战的已经是相对比较完整的部队了。比如原本有上万人的八十七师,八十八师,这时候也只有三四千人残兵败将了。
三十六师撤退到南京之后,经过收容整顿,还剩下了四千人左右,在参战部队中,算是情况相对比较好的,部队战斗力也比较强一些。所以,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命令将三十六师配置在南京北部沿江一线,一方面是防止日军沿江西进,从江上登陆,进攻南京,另一方面则是长官部交给了一个特别的任务,也就是控制江面上的渡轮,没有长官部的命令,任何人不许渡江向长江北岸撤退。
作为黄埔一期生中损失惨重佼佼者,宋希濂这时候已经是三十六师师长,并且在淞沪会战后期,为了表彰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和三十六师三个表现比较好的部队,分别给了三个军的番号,分别由这三个师的师长王敬久,孙元良和宋希濂兼任,但是实际上各军仍然只有原来的一个师,这就是七十一,七十二和七十三三个军。宋希濂这时候名义上就是七十三军的军长。
宋希濂接到任务之后,就将部队分为几部分,一部分沿江守备,防止日军从长江上登陆,一部分则占领制高点,控制挹江门一带,防止参战部队提前从这里逃跑溃退。不过,日军在追击前进的时候,并没有从长江上登陆,所以三十六师在南京保卫战期间实际上并没有和日军发生战斗,主要的任务实际上就变成了控制挹江门,阻止其它参战部队逃跑,这就相当于整个战场的督战队了。
到十二月十二日,国军在南京城外的防线已经被突破,国军被迫放弃城外紫金山等主阵地,退入复廓阵地,继续抵抗。但是这时候日军从芜湖登陆,向北进攻,切断南京国军的退路的消息已经传过来了,参战的各部队刘开始人心动摇,准备逃跑。孙元良先带着两千多人跑到挹江门,要求出城渡江,但在三十六师的一番劝解之后,又回去继续抵抗去了。这也是南京保卫战种第一个逃跑的部队。
到下午五点,各部队都得到了撤退的命令,但先得到消息的军官开始纷纷直接扔掉部队逃跑,剩下的部队在各种留在阵地上的军官的带领下向挹江门一带跑。但是这时候三十六师控制挹江门的部队仍然没有得到撤退的命令,所以拒绝放行,并且对企图强行闯关的部队开了枪。因为这时候各部队都已经完全乱了,失去了建制,每个人都在争先恐后的逃跑,所以完全是混乱无序的强行通过挹江门逃跑,最后导致大量的人不是战死沙场,而是再挹江门一带被踩死了。也是因为三十六师这种不近人情的做法,让三十六师和宋希濂本人后来在同僚中的名声受到了影响。实际上,在一开始三十六师还能开枪吓退逃跑的士兵,但是当人越来越多之后,三十六师的部队实际上也开始溃逃,而他们的处境和下场也并没有比其它部队好多少,同样是没有办法渡江,许多人自己扎竹筏渡江时被日军扫射,落入江中淹死了。
溃散的军队不敢攻击督战队?孙元良就敢!事实证明,打不过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战败溃散的军队不敢袭击督战队?督战队明明人数很少啊?其实历史上,还真有敢袭击督战队,那就是国民党将领中最擅长逃跑的"白马将军"——孙元良。
孙元良这个人,黄埔一期毕业,生得一副好皮囊,又有一个"党国元良"这样讨喜的名字。这两点,让擅长相面、测字等神秘学说的校长对他刮目相看。在黄埔军校时孙元良就受到校长青睐,毕业后更是成为天子门生,平步青云。自从龙潭之战时不战而逃反而被送到日本进修,此人就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打得过就跑,打不过就跑快点!
抗日战争一开局,日军就一路攻击到了首都南京。孙元良作为71军军长兼88师师长,负责中华门守卫。中华门刚刚受到攻击,孙元良就带着率师直属队和262旅一部擅自向下关撤退。孙元良到达挹江门时,早遭到了36师师长宋希濂的督战队的机枪"劝阻",只好返回中华门继续作战。
非常有趣的事,宋希濂和孙元良一样,都是黄埔一期的同学还都是师长兼军长。宋希濂本来是36师师长,结果又当了73军军长。其实,孙元良和宋希濂的两个师,因为前期在淞沪会战中大溃败损失惨重,没有来得及整编补充,连一个师都凑不齐,结果还加上了一个军的番号。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抗日战争爆发,各路杂牌军地方军溃败严重,随便拉过来都能转化为中央军。其实这是国民党内讧的重要表现。
孙元良的想法很简单,南京城肯定守不住,最后肯定要撤退。晚撤退不如早撤退,早撤退保全军队也算立功一件。而且,唐生智早在作战部署中讲了,如果正面突围不可行,就从城北坐船过江!大家都知道长江码头上的船都调走了,到时候肯定拥挤不堪,大型踩踏事故不可避免。所以,必须走!
可是,孙元良没想到的是,唐生智要求背水一战,开走了所有的运兵船,还在江边码头挹江门附近设置了最精锐的36师当督战队。可是,为了给自己逃跑留一条后路,唐生智竟然秘密告诉黄埔系中央军,可以北渡长江撤退!
孙元良的赶早班船想法是对的,国军在南京城墙上没死多少人,反而在江边的轰炸和踩踏中死伤过半。剩下大部分又逃入南京城,成了南京大屠杀的导火索。
只可惜,孙元良打不过宋希濂,只好躲进南京城的妓院里,直到南京大屠杀结束,才独自回武汉编故事继续当官。
溃败的军队,绝对不敢攻击督战队,主要原因有三:
1,溃军没有编制,没有战术配合,想要打败督战队,几乎没有可能。
军队的战斗力,来自于内部的严密组织体系,作战时,机枪如何压制,步兵如何迂回、步兵炮如何精准打击,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些战术配合,溃军不可能打胜仗。
2,溃军没有军心战心,如惊弓之鸟,随时准备丢下武器,甚至已经丢下武器,不堪再战。
溃军,已经在前线的战事中失利,不管是心理上还是战斗力上都已经大打折扣。好比是受伤的飞鸟,听到弓弦声就会崩开伤口,彻底崩溃。军阀混战中,一股2000人的溃军准备洗劫长沙城,却被湖南一师300名学生打败。
3,溃军通常都是杂牌,督战队是嫡系,平时就低人一等,吃饭军饷和军械都不如人,没法打。
明清以来的军队封建建设中,常常搞出一套金字塔般的尊卑体系。明朝将领打仗主要靠重金豢养的家丁,清朝则是每一级军官都建设了自己的"标兵",平时是保镖,战时是先锋队。这一点被国军完美继承,每当打仗,都是用最亲信装备最好的警卫当督战队,最疏远的杂牌则用于当炮灰。
但凡是当了溃军,就失去了军人的勇敢和尊严,想要和每天欺负他的督战队干仗,首先就不敢干,即便是干了也干不过!
其不想拖家带口走绝路。
1944年9月,反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本来是可以轻取龙陵的,因为守城日军最高指挥官小室钟太郎中佐是个比较“佛系”的军官,他在远征军攻城部队没有发现的空当,曾经主动放弃城池向中缅边境撤退,这也是二战期间日本军官非常罕见的行为。
小室中佐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水产养殖专业,属于那种很有文化却不善作战的军官,原职为第56师团工兵第56联队副联队长。滇西反攻开始两个多月后,日军第56师团损失惨重并且军官数量骤减,于是小室中佐被紧急任命为龙陵守备队队长兼混合支队司令官,他接到的命令是,率领若干联队各一部番号杂七杂八的2000多日本兵死守龙陵。
战至1944年9月14日,腾冲、松山已经接连被远征军攻克,由于滇缅公路打通后物资源源而来,十几万远征军得以向龙陵云集,兵力火力占尽绝对优势,连第五军第200师都奉命赶来参战。
守备队长小室钟太郎认为自己的部队已被师团部完全抛弃,继续打下去是一场毫无希望的战斗,守城信念遂发生动摇,为挽救2000多部下的生命,于9月17日晚擅自率部撤出龙陵,一路向西逃跑。然而次日上午,奉命出动的日军第33军宪兵队在芒市公路上截住了这支抗命溃逃的部队,并逮捕了小室中佐以下所有军官,宪兵队长石田德二郎大尉宣布接手司令官职务,下令部队立即返回龙陵城。
也就是说,在整个9月17日的夜里,龙陵城处在没有鬼子一兵一卒的空城状态,可惜主持进攻的第71军副军长陈明仁没有掌握这一情报,浪费了唾手可得坚城的大好机会,殊为可惜。等到远征军重新进入龙陵时已经是两个月以后的11月11日,付出的代价是29803人的巨大伤亡(日军后面增兵了),这些按下不提,重点说日本人逃跑这事。
日军的宪兵队在战场上即有督战之权,从第33军宪兵队长的军衔来看,这个宪兵队的兵力规模不会超过一个中队,但是2000多逃兵根本不敢反抗,军官乖乖被捕,士兵顺从命令。返回龙陵城后的下午5时,石田大尉下令枪毙了小室等五名军官,其中小室被允许剖腹自杀来谢罪,这个古怪的中佐拒绝了传统的自裁方式,选择用王八盒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看见了吧,尽管原司令官小室中佐的军衔高石田两级,也只有被处决的份,并没有出现率部反抗甚至主动攻击宪兵队的行为,这就是督战队或者宪兵队的权威。一方面,是日军纪律比较森严,代表军司令部出动的宪兵队享有巨大权威,一方面是溃逃官兵本身就是心虚,明明知道弃城是抗命行为,遇见督战队肯定拉松,只能任凭处置,反抗那就是“造反”了。
从1936年“二二六事变”处决叛军军官开始,日军绝少再出现攻击上级的反叛行为,山东馆陶县驻军中队曾有五个鬼子兵殴打了小队长,被冈村宁次下令全部枪决,同样,督战队代表着上一级甚至更高级别的司令部,日本兵是不敢造次的。不要错误理解日军所谓“下克上”的风气,那是特指中级军官的独断专行,不代表日军随便就能抗命和藐视命令。
大约是耳熏目染,1947年陈明仁守四平街时也学会了这招,打到6月18日蒋军已经丢掉整个城西区,第71军覆灭在即。陈明仁下达了一道严酷的命令:各部队独立死守,打光为止,转移和放弃阵地的命令只有他本人有权发布。
同时以军部人员组成督战队,前一道防线的部队如果没有命令擅自后撤,后一道防线的部队即有权在督战队指挥下射杀溃逃官兵,这道命令为第71军等来援兵起到很大作用,也没有真的发生火拼事件。
敢攻击督战队的军队有没有?肯定存在,一般是那些军纪败坏的军阀部队,比如北伐时期的吴佩孚直军和张学良奉军,为了阻止部队后撤都设立了督战队。在临颍血战中,张学良的督战队一口气枪毙了四名作战不利的团以上军官,但是仍然不能挽救败局,溃逃的士兵真敢向督战队开枪,那真是兵败如山倒,因为向前向后都是死,督战队总比北伐军好对付些。
都说穷寇莫追,什么叫溃军?那是一波为了逃命,可以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主。如果能被督战队弹压回战场的,只能说他们还不能算是溃军。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军队纪律约束了,并且深信没有什么比他们回头更糟糕的事情了。
其实督战队历史比较悠久,历史上最早的督战队出现在罗马军队。其实督战队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军队里出现逃兵,而影响到整个军队的情绪和节奏,恢复军队纪律。因此他们有直接处理逃逸士兵的权力。
当正面战场攻击不利的时候,出现了极少数的怯战情绪,开始出现小规模逃逸的时候,必须让督战队及时弹压回去,纠正着负面影响。
逃兵如沙子,一个逃兵会影响一个排;一个排会影响一个连;一个连会影响一个营。而督战队就是要在逃兵“聚沙成塔”成为溃军之前,将整体溃败的可能消灭在萌芽里。
如果整体崩溃一旦发生,就凭人数远低于军队的督战队是根本弹压不住的。阻挡溃军,只会被踩死。所以此刻不得不动用规模比这支部队更大纪律的部队进行拦截,使溃军冷静下来,恢复秩序,重新归建,再组纪律。
这里有两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明溃军到底敢不敢攻击督战队。
第一个例子,1951年4月朝鲜战场上的李承晚的韩军第6师。
由于在1950年10月遭遇过刚进入朝鲜的志愿军第40军,所以韩军第6师对我们志愿军惊恐成疾。在我志愿军距离战场还有1英里的时候,就发了疯地整体溃退,抛弃了刚修筑的战壕,丢开友军英国格鲁斯特军团,把美军第3师第6步兵团直接暴露给了我志愿军。这很丢脸,但是更丢脸的事情是,李承晚为了给友军有交代,夺回阵地,派出了督战部队对韩军第6师进行弹压。结果派出去的督战队被韩军第6师溃军彻底杀光了。谁说溃军怕督战队?韩军第6师的溃军就不怕。
另一个例子,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中孙元良师直属队和262旅一部。
中华门受到日军攻击的初期,负责守卫中华门的国军71军军长兼88师师长孙元良就当了逃兵,就带着率师直属队和262旅一部,在未接到任何指令的情况下,向下关撤退。结果到达挹江门时,遇到了36师师长宋希濂的督战队,宋希濂摆出机枪,要求孙元良要么回中华门继续作战,要么被机枪收割。孙元良只好带着部队回中华门。宋希濂的督战队之所以能弹压得住孙元良部,是因为孙元良是逃兵而不是溃军,他的部队秩序仍在。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为什么有人说“溃散”的军队基本上很少敢攻击“督战队”呢?
首先,督战队就是战场上监督士兵作战的部队,他们一般是战时组建的,有权对逃兵进行处置,实际上军队中是没有督战队这个编制的,作为旧式军队的一个特有产物,在现代军事体制之下,军队的组织管理已经不是封建制度之下的军事管理可比,督战队也是旧式军队的产物,国军的士兵大部分是靠抓壮丁强征的,厌战心里严重,打起仗来逃兵特别多,所以督战队就成了国军维护战场纪律的重要武器,督战队还可以充当预备队,如果一场战役连督战队都全部阵亡,足以证明这场战役的惨烈
其次,督战队的武器装备精良,加上他们位于战场后方,占据有利地形,溃兵们一旦畏死撤退,他们就会毫不犹豫的向溃败开火,溃兵们在战场上也是死,撤退也是死,干脆在前线和敌人拼命算了,至少不会落个逃兵的骂名,而当督战队杀鸡儆猴,消灭了几名溃兵后,后面的溃兵根本不敢撤退,更别谈攻击督战队了,当遇到大规模溃败的军队,督战队则直接选择用炮火封锁他们后退的道路。
最后,封建制军队一旦出现战败,溃兵就成了流窜的犯罪分子,无法管束,在现代军事体制之下,溃兵只是失去了指挥的人员,宪兵的任务之一,就是收拢这类人员,当溃兵遇到他们实际上就等于找到组织一样,他们可以得到重新编组,重新回归于军队作战体制之,现代的军事体制之下,不需要用枪逼着士兵去作战,通过有效的管理和组织,可以将溃兵重新编组起来,重新投入到作战当中,这在现代军事体制当中是一个优势,这也是封建制军队与现代军队的主要区别。
估计很多人都会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勇敢冲在前面的人,实际上,坐镇后方的人也很重要,这里面就包括督战队。
今天纵横就跟大家来讨论一下有关督战队的那点事。
督战队就是在战场上为防止士兵出现溃逃而设立的兵种,属于那种对逃兵可以直接处置的人,平时应该是充当宪兵警察那种角色,总之是当兵的最为痛恨,也最为恐惧的人。
在世界战史上,我认为军队纪律性最好的时代应该是17、18世纪排枪战术时代的欧洲军队,凡是看过排枪战术场面的,不管是影视剧还是游戏中,你都会感觉到震惊,这帮人怎么可以这样不怕死。
当时的枪械主要是滑膛枪,由于是火枪的早期形态,这种枪的性能并不可靠,主要体现在装填时间慢,命中率低,在这样的情况下,欧洲人发明了排枪战术,简单来说就类似一个三排的方阵,打仗的时候,第一排的人放完枪之后开始装填子弹,此时第二排的人再放一枪,然后装填子弹,第三排再放一枪装填子弹,这个时候第一排的人已经装填好了子弹,形成一个射击循环,在射击密度和保留火力方面,都有作用。
这与我国古代的弓弩手在作战的时候有些相似,也会分两组,一组射的时候,另一组准备,相当于不给战场上留下空档,如果大家一起都射了,在装箭的时候,敌人可能趁着这个功夫就已经冲过来了。
当然,弓弩手换挡比较容易,毕竟是处于战线后方,而欧洲的步兵可不是这样的,这些排成一排排的士兵,不仅要射击,还要保持队形往前移动,在很多人看来,这不就是去送死嘛!有人戏谑此战术为排队被枪毙。
所以,想要维持这种战术的队形是相当困难的,一旦士兵出现混乱,或者溃逃,很容易导致整个方阵军心大乱,影响作战。
可以说,排枪战术的思想并不复杂,士兵也都能够掌握,说当时打的是贵族战争,士兵都勇敢这是扯淡,此战术应用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维持部队的纪律,这就体现到督战队的作用了,几乎在这些步兵的身后都会有督战人员的存在,可以说,督战队才是排枪战术的核心。
在很多懂军事的人眼里,知道军队纪律的重要性,一个部队有纪律他是兵,没有纪律他就是不是兵了,但凡打仗厉害的人都会注重军队纪律,他们也都是运用督战队的高手。
比如在明末清初的战役中,就充分体现了督战队的作用。
在孙传庭与李自成进行汝州之战的关键时期,由于明军后勤出现问题,孙传庭率领一部分兵力回师迎粮,留下陈永福部与农民军周旋,当时陈永福部的很多士兵都认为是孙传庭把他们扔下了,因此都跟着撤退,当时陈永福“斩之不能止”,可见当时督战队已经不起作用了。
正在这时李自成率军攻击明军,此时列阵的时候,李自成就玩起了“排兵督战”的套路,他将军队分为前后五重战阵,第一重是饥民,第二重是步兵,第三重是骑兵,第四重是精锐骑兵,第五重是家属。
这个列阵实际上已经宣告至少前两重是炮灰的级别,但是后面都是精锐,也都是督战的,如果前军撤退,后军是杀无赦的。
果然明军杀到第三重后,被第四重精锐骑兵打败,明军瞬间无法抵挡农民军的反冲,最后大败而归。
但是,督战队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好使,孙传庭部下陈永福部是一例,而在民国时期的“玉帅”吴佩孚,最后就因为督战队不起作用,而在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中败北。
在贺胜桥之战中,吴佩孚构筑三道防御阵地,实行逐次防守,为了守住防线,吴佩孚亲自组织督战队,在后方督战,不准士兵后退一步。
然而当时北伐军的进攻部队正是第四军和第七军,一个被称为“铁四军”,一个被称为“钢七军”,而吴佩孚部经过汀泗桥之战时士气已经受挫,在贺胜桥地区又遭遇这两支强大北伐军的冲击,自然是一溃千里。
这时亲自督战的吴佩孚,让督战队“向退却者扫射”,随即血流成河,当时吴佩孚部一看这形势,都开始弃枪逃跑,在过不了桥的情况下,直接跳水,吴佩孚羞愤至极,手刃旅团长10余人悬其头于电线柱上示众,以惩戒后退之官兵。
当然,这个时候溃兵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开始与督战队打到了一起,吴佩孚部顿时乱作一团,北伐第四军乘机夺下贺胜桥,吴佩孚看大势已去,只能开车跑路,结果有意思的是,吴佩孚跑的时候,有一些溃兵还想上车一块跑,吴佩孚的卫兵喊都喊不走,最后拿刀砍掉那些想上车士兵的手臂,吴佩孚的车才得以走脱。
可见,在军事实力不对等的情况下,督战水平玩得再高也无异于引火烧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