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康熙的帝王心术,在《雍正王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为追缴户部欠款的工作开总结大会的时候,康熙处理了桑佩、图伦升、邓元芳三人,这也说明了他才是大清帝国的话事人。

这三个人借国库的钱赚外快,有钱不还,康熙处理他们能够以正朝纲

桑佩借了国库十万两银子,跑到民间放高利贷,每月坐收五千两。

图伦升、邓元芳挪借国库的银子,又利用漕运的船做买卖,每月进账一万多两。

这种明显损公肥私的行为,康熙必须予以打击。如果不处置这几条蛀虫,国库会被掏空。

更令康熙生气的是,他们一边给康熙戴高帽子,一边谎称想办法还钱,实际上赚得盆满钵满。这完全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康熙不会容忍有人在自己眼皮底下欺君。

给胤禛上了一课,也是一种批评,让他以后留点心

胤禛负责追缴户部欠款,结果该追的银子没追回来,该缓一缓的还闹出事。像桑佩、图伦升、邓元芳这样的人,胤禛丝毫没有觉察,还要等到康熙来处理,这是他工作失职。

康熙每宣布完一条罪状,镜头都会对着胤禛。康熙通过处置他们,间接地告诉胤禛:看人不要看表象,嘴上没钱的说不定腰缠万贯,你的案件侦查工作没有做到位。

通过这三个人以儆效尤,告诉其他欠款的人,赶紧还钱

欠款的官员太多,收上来的欠款不足三成。康熙之前已经发话,没还钱的全部抄家,结果大家还安然无恙。如果不拿出点雷霆手段,那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大多数人的欠款都没有还清,也不能真的全部处置,否则朝堂都会门可罗雀。于是,康熙只能抓几个典型。让他们成为欠债不还的“榜样”,引起其他同类人的警觉。

康熙通过这件事,告诉胤礽和臣工,自己才是大清帝国的老板,掌握着朝廷的最终决策权

追缴欠款的期限快到的时候,胤礽却当众宣布分两年还清。欠款的官员一听,欢呼雀跃,对胤礽是感恩戴德。

胤礽的这一举措,直接宣告了胤禛的工作失败,否决了康熙的圣旨,同时还为自己赢得了名声。

胤礽唱了白脸,康熙和胤禛成了黑脸。康熙看到胤礽越权行事,心里很失望,却也不好说什么。

官员听了胤礽的话,忘了康熙的圣旨,这还了得?

康熙通过处置这三个人,让官员知道:胤礽的话不完全有效,他还没上位,我才是你们的老板,记得以后听我的。

也是在敲打胤礽:不要抢我的风头,不要收买人心,更不要否定我的命令,我的话比你更有权威,姜是老的辣。

追缴户部欠款的难度之大,超越了康熙的想象,让他只能无奈地默认胤礽的行为。处置桑佩、图伦升、邓元芳,是康熙为大清除国蛀,为自己找权威,为朝堂立“标杆”。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红雨说历史。在《雍正王朝》里,康熙当朝处理桑佩、图伦升,郑元芳等三人,恰恰暴露了康熙其实才是真正把控全局的人。且打击这三个小人物,用意之深刻,手腕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


自从胤禛接手追比户户欠款的差事之后,前前后后发生了很多大事,最著名的是魏东亭被逼自杀;老状元因为一两银子而遭羞辱,引起了勋贵们的极力反弹。十阿哥当街卖家当,更是大出难题。

这个局面,此刻如果康熙不出面,不但对胤禛越来越不利,甚至可能会危及朝局。

邬思道分析的这三类人,其实康熙都了如指掌。康熙甚至连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都是心知肚明的。康熙甚至知道造成如此格局的原因所在,总根子在自己身上。


魏东亭等勋贵之所以敢大肆的向国库借银子,实际上大部分都花在了自己的身上,正是自己晚年的好大喜功,贪图享逸,才造成了这样的一个格局。而桑佩等人利用职务便利,大肆借银,损公肥私,是因为自己对吏治的宽纵,造成的恶果。甚至他可以清楚的看到朝廷已经被各种利益链条和潜规则给割裂的四分五裂,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如果康熙再年轻20岁,按照康熙的性格,是必定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革除弊政,澄清吏治,匡补过失的。

但是年纪大了,求稳成为了康熙的第一要务。

所以康熙不太愿意去触动那些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他只希望一切都安于现状,不要出任何大乱子就行了。他用亲情维系皇亲宗室,用恩德感化勋贵功臣,用宽纵来笼络百官群僚。但是这表面的风平浪静,让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康熙惴惴不安。


果然康熙四十六年,黄河爆涨,十几个河堤决口,数百万灾民流离失所。而此刻,朝廷竟然拿不出银子来赈灾,不单拿不出银子了,连国库里还剩多少银子,主管户部的胤禩和负责监国的胤礽竟然都无法拿出一本清楚的账目来。

此等危机前所未遇,这让康熙寝食难安。幸亏在诸皇子当中,胤禛脱颖而出,敢于担当,做事有法,这让康熙眼前一亮。胤禛的铁面无私,大道为公,替康熙解决了燃眉之急,也替朝廷挽回了局面。这让康熙燃起了培养一个改革之君,替自己匡复得失的想法。

因而”追比户部欠款”,不单单是对胤禛的考验,同时也寄予了康熙非常大的求成的希望。

如果在自己有生之年,认真就能够替自己革除了弊政,澄清了吏治,那是何等的三生有幸啊。然而现实事实上还是比较严峻的,尽管在此前康熙也替胤禛铺了很多路,中间又给予了很多的帮助。但是,现实实际上是复杂的,面临的问题也是严峻的。


所谓积重难返,的确这个也为难胤禛了。胤禛做事过于严苛,不善用恩,遇到此等背后关系复杂的问题,往往揪住表面不放,而不懂得背后的疏通与回旋。

于是就造成了处处被动的局面。因而康熙评价胤禛“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这一次却该查的没查,不该查却往死里查,弄得不该死的死了,该办的没有办。”

很显然,康熙对胤禛造成的这个被动局面非常失望,但是作为康熙首要考虑的是,稳定局面。


在处理完十阿哥之后,立刻严辞问责桑佩、图伦升,郑元芳等三人,分毫不差地道出了,他们借了多少银两,以及银两的去处和获利多寡。当场解职交都察院和刑部严加审讯。措施之迅速,打击力度之大,让很多在场的人目瞪口呆。

到了这一步就不单单是替胤禛收拾烂摊子了。而是震慑那些躲在背后的蠢蠢欲动的反对派和既得利益集团。

不要以为我康熙老了,就害怕你们起皮,对你们听之任之了。实际上,一切都在我的掌握之中。连那些不起眼的胥吏的情况我都了如指掌,收拾你们也就是眨巴眼的功夫。谁都有一本烂账,这账本就在我康熙的心里。哪个不服气的,想跳出来挑事儿的,桑佩、图伦升,郑元芳就是你们的下场。

这一招实在是高,不服不行。那些准备拆胤禛台,把胤禛逼倒的人,此刻谁敢再出来乱说乱动?


最终再由胤礽提出一个“两年清还欠款”的方案,把最大的”人情”再留给储君去散发。里子面子就全齐了。事态也就在最小代价中平息了。

但事实上康熙还是心有不甘的,因为一切又都回到了“保持现状”的局面。所以胤禛还需要继续接受磨练。康熙一直到临终前,才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对胤禛和盘突出。这也是胤禛十三年如一日,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目的就是完成康熙的临终夙愿,“革除弊政,澄清吏治,匡补朕的过失”。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3

《雍正王朝》中的桑佩、图伦升、郑元芳,可谓是朝廷的“大蛀虫”。

剧情开篇,黄河爆发严重的灾患,然而康熙皇帝对于如此的天灾竟然束手无策,原因便在于国库没有钱。只不过,国库的空虚并不是因为开支无度,而是全部被朝中大大小小的官员借去了。于是,康熙可以说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让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去江南筹款赈灾,说白了就是打着朝廷和皇帝自己的旗号前去“乞讨”。

可以说,户部亏空已然是让康熙触目惊心,更是让其担忧到了国家的发展与存亡,这也使得康熙是下定决心要追比户部欠款,甚至不惜用封赏亲王的方式来激励皇子,足可见康熙对此事的重视程度。

正如邬思道将欠款的人群分为了三类并建议雍正区别对待一样,康熙皇帝对于不同类型的欠款人,也采取了不同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第一类,是确实不借款,生活难以为继的。

清朝时期的俸银制度,可以说是完全照搬明朝,且不说银两的购买力变化,这套标准本来就是非常的低,明朝时候的官员都难以为继,更不用说清朝时候了,所以如果是真正的清官,没有获得额外的营生和赏赐,单靠这些俸禄银子过日子,确实非常困难。

这其中包括了去畅春园向康熙求情的一众老功臣,康熙皇帝明白了他们的苦衷,也选择用自己的体己银子为这些人来还账,算是体现出了自己的“仁德”。

第二类,是本可不借钱,但是为了迎合风气,而向户部借款的。

这些人的代表就是老状元陈文胜了,他仅仅是向户部借款一两白银,为的就是不让自己成为朝臣的“孤例”,进而遭到异样眼光。而像他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并不靠借款生活,如果遇到追比也能立马还清,只不过这是他们向康熙朝堂上不正的官场之风纳的“投名状”,为的也是自保。

所以,这些人虽然是可气,但是并不可恶,还上钱也就罢了,康熙也并没有追究,反而对于“挖空心思,百般羞辱斯文”的田文镜予以了惩治。毕竟这个时候,对于康熙来说,还款是最重要,只要能还上钱,至于什么原因、什么理由、什么样的想法,都已然是无所谓了,反而是田文镜的尖酸刻薄让康熙感到了厌恶。

第三类,就是将借款挪作他用,用国家资源为自己牟利的,这种人不仅可气,而且可恶。

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桑佩、图伦升、郑元芳这三人了。桑佩用借来的十万两国库银子,跑到民间放高利贷,每月坐收五千两,而图伦升、邓元芳挪借国库的银子,同时利用漕运的船做买卖,每月进账一万多两。

可以说这三人不仅置国家的安危与稳定于不顾,甚至还利用国家的资源牟取暴利,可以说,康熙对于这三人的所作所为是非常的愤恨,于是他当着所有皇子和官员的面, 将这三人“拔翎夺顶”,交付审议,而既然康熙都这样说了,等待这三人的也必将了非常严厉的惩罚。

而康熙也希望借着惩治三人的恶劣行为,整顿朝纲,同时对官员们以警示。


康熙当众处理了桑佩、图伦升、郑元芳,实际上也是宣泄对于八阿哥胤禩的不满。

户部出现如此亏空,八阿哥胤禩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始作俑者”。

他是主管户部的阿哥,协助康熙和太子胤礽署理户部的事务,所以如果有朝臣想要向户部借款,必然是要经过八阿哥胤禩的。而这在八阿哥胤禩看来,是一个绝佳的邀买人心的机会。

于是,前文中所说的欠款的三类人,不管通过何种方式向户部借款,都能够与胤禩建立交集。

那些生活困窘、无以为继的官员,因为八阿哥批复的户部借款,生活得以维系,可以说,这个钱对于他们来说是雪中送炭,必然对胤禩也会有着一丝感激之情。

那些为了迎合官场而借钱的官员,甚至出现了向户部借款一两的事情,换做其他人必然觉得是无理取闹,大可不必,可是八阿哥胤禩对于这种的“荒唐”行径,竟然还能大开绿灯,必然也会让陈文胜之流对其也是颇有好感。

而至于桑佩、图伦升、郑元芳,那就更不用说了,隆科多就借出了三千两,已经被逼到了变卖宝刀的地步,而这三人,且不说能借到十万块的巨款,就是在追比欠款中从容的表现,也必然能够知晓其背后有着势力撑腰,甚至还获取了一定好处,而这个人便是胤禩或者是八爷党的其他皇子了。

可以说,胤禩在主管户部期间,滥用职权,向官员借款,造成了户部亏空的现状,应该承担主要责任,这已经让康熙对其深感失望,而他之后的表现更加让康熙反感。

首先是在朝堂上,面对各地严重的灾患文书,竟让想要以地方官员“欺上瞒下”搪塞过去,借机掩盖户部亏空的事实,完全是置百姓的死活与不顾。

其次,雍正清朝户部存银,十阿哥胤?在朝堂上竟以“越俎代庖”,批判雍正的行为,帮助八阿哥胤禩进行掩饰,无疑康熙对于这种拉山头、筑壁垒的言行也是极度的不满。

再次,八阿哥胤禩整个追比欠款的过程中,不断给雍正设置阻力,挑拨皇子之间以及皇子与朝臣之间的关系,甚至还出现了十阿哥胤?带着官员上街变卖家当的荒唐事宜,这也让康熙愈发对其厌恶。

所以,尽管康熙并没有当众提及八阿哥胤禩,为的是给自己儿子面子,但他通过惩治桑佩、图伦升、郑元芳三人的同时,也是在给胤禩提醒,同时更是在告诫胤禩要好自为之。


当然,康熙在对胤禩不满的同时,康熙对于雍正和太子胤礽也有着莫大的失望。

对于雍正,康熙肯定的是其态度,但是失望的是其方法。

康熙让雍正追比户部欠款,看重的就是雍正的刚正不阿与嫉恶如仇,希望他能够带着“孤臣”的心态,完成好这次的差事,进而名正言顺的获取一个亲王头衔,算是为太子胤礽培育一个有实力的支持者与协助者。

然而对于雍正在此期间的表现,康熙并不满意。他任用田文镜不当,不仅官员们怨声载道,甚至就连太子胤礽、魏东亭、乃至康熙皇帝都深受其累,而雍正追比的方式就非常的简单,除了强制要求与晓以利害,再无其他手段,更是没有按照邬思道的要求进行细分和彻查,最终让桑佩、图伦升、郑元芳之流成为了漏网之鱼,依然可以拿着国库的存银获取利益。

康熙用这样的方式无疑是给雍正上了一课,告诉了雍正正确追比欠款的方式发法,而雍正也为此付出了一年俸禄的学费。只不过,雍正这个学费没有白交,在其继位之后用康熙的方式继续追比欠款,使得国库迅速充盈起来。

而对于太子胤礽,康熙已经无话可说。

户部欠款,胤礽的亏空最大,本来还想着让雍正帮其隐瞒,但是事情败露之后,竟然不惜用卖官鬻爵的方式来填补欠款的窟窿,这已然让康熙非常的气愤。

而在这之后,竟然在未与康熙协商和知会的情况下,擅自做主将一次性还款变为了分两年还清。尽管这样让朝臣们欢心鼓舞,但是对于康熙来说,却不是什么好消息,毕竟他现在就是希望能够把欠款追回,填补国库亏空,以防止再有灾患和战乱,而太子胤礽的做法无疑让康熙的想法和激化彻底破产,国库依旧空虚,康熙的心情可想而知。

气不可遏的康熙面对此情此景,也只能用惩治桑佩、图伦升、郑元芳三人的方式来进行发泄,只不过,胤礽依旧是没有理解康熙的想法罢了。

而康熙的一句“朕还能说什么呢”,更是体现出了康熙内心中的无可奈何。

4

要是这三个拿着朝廷的银子到民间放高利贷,明显违法乱纪的人被老四胤禛处理了,那结果会是怎样?很明显,这是老四胤禛留给康熙皇帝的一个机会,同时,也是留给自己的一个余地。

1.追比欠款前后的状态。

因为到江南筹款赈灾,胤禛还没有到家,就被晋升为雍郡王,随着地位的升高,很明显,在其他皇子眼中,又多了一个强劲的夺嫡对手。从局势上而言,老四胤禛面临的前景更困难,因为将有人视他为眼中钉。

但是,一件烦恼的差事又落到了他的身上,那就是追比国库欠款。谁都知道,这是一件十分得罪人的事,而且,其根节,在康熙皇帝本人身上,是他晚年过于纵容,才导致了国库被官员拉扯得空虚无度了。

事情也得分两看,从康熙的角度来看,他是眼见着太子失望,想以此考验众皇子中有谁能够为朝廷分忧,为自己分忧,他其实是在出一道考试题,收不收的回来,能收回多少,似乎并不是问题的重点,重点是谁能出面做这道考题。

从其他皇子们推举胤禛接手这个差事来看,实际上正是想以此挖坑,让刚刚晋升为郡王的胤禛往里面跳,准备看胤禛的笑话。

2.胤禛为何不按照邬思道的“三种”情形落实追欠一事?

对于接不接手这件差事,邬思道和胤禛的态度是一致的。对于怎么收款,邬思道提出了三种情形,只有按照这三种情形分门别类的执行,估计这个追欠的工作落实起来也并不是那么困难。

但是,这似乎让胤禛不为所动,打了个哈欠就自顾睡觉去了。

胤禛终究没有按照三种情形进行追欠,而是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无论你是谁,怎样欠的款,都必须在十天之内还完。这一下子就把各种各样欠钱的官员都给逼出来了,有像魏东亭这样的冤大头,有像陈文胜这样的酸秀才,有胤?这样卖家当的皇子,也有卖官鬻爵的皇太子。

胤禛为什么不分门别类执行追欠,而采取操切的办法,不是他真不知道怎么追欠,而是另有打算。一是把欠款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让康熙知道状况。二是他知道这个症结在康熙身上,自己最终是办不下来的,是想让康熙自己来收这个场。三是办砸这件差事,缓解与众皇子之间的夺嫡角力。

3.漏网之鱼,退守如意。

魏东亭死了,胤?卖家当,众武官畅春园诉苦,皇太子卖官鬻爵,该暴露的都暴露了。最后剩下三个明显犯法的家伙涂伦升,桑佩和邓元芳,这是老四胤禛的把戏,留给康熙亲自来处理,让康熙在重大问题上展示自己的话语权,将这件差事的最终权威解释权还给康熙,既是对康熙的尊重,也是胤禛以退为进的策略。

通过这件事,胤禛达到了几个效果。一是通过了康熙的考试题,康熙很满意。二是康熙获得了话语权,心里很满意。三是缓和了与众皇子夺嫡角力,示弱于前,谋求有路。

5

这件事要从邬思道劝四爷追缴国库欠款开始说起。老四因为是否接受追缴欠款的工作时也是非常犹豫,当时邬先生就给老四进行了分析,邬先生的话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皇帝想有一个人能去追缴欠款,如果接任追缴欠款的工作可以得到康熙的赏识。这一层意思邬先生说的比较直接,老四听了这段话之后就走神了,他此时已经打定主意接受追缴欠款大臣的职务,但是却没有听到邬先生后面半句话的意思。

第二层,邬先生对追缴欠款的人进行分类,认为其中一部分是不得已借款,一部分人是故意借款。这里面的潜台词就是让老四抓住那些故意借款的人,而先不急着追缴那些不得已借款人,但是老四当时已经走神,没有在意邬先生这句话,邬先生也没有继续说下去了。

后来老四担任追缴欠款大臣之后,就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产生该抓的没有抓,不该催款的催款,最后逼死魏东亭,成为了众矢之的。

康熙在朝会上对追缴欠款的事件进行总结,老四也是主动承认自己的一些问题,但是康熙的想法是就此打住,对老四不追究更大的责任,只是说老四做事太过操切。当所有人都以为追缴欠款的事情就此结束之后,康熙突然对桑佩,图伦升,郑元芳三人进行问责,并且直接将此三人借款国库钱用来谋利的情况公之于众,将三人交付刑部问罪。

康熙此举有三个用意:

第一、保护老四。因为老四追缴欠款太过操切,最后逼死大臣,如果此时康熙不站出来为老四撑腰,老四很可能就被朝野群起而攻之,打压这几个人就是告诉大家,不要在这个时候攻击老四。

第二、告诫借款的人。尤其是那些借款谋利的人,让他们好自为之,不然这三个人就是他们的例子。也说明康熙对欠款人员的底细都非常清楚,惩戒此三人就是警示借款之人,也说明追缴欠款会一直进行,尤其是对那些不法之徒。

第三、就是教老四等人处理事情的方法。老四担任追缴欠款的大臣,结果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对追缴欠款的人员进行分类,所以没有成效,而康熙当场指出的三个人,是追缴欠款最应该追缴的一批人。这是教雍正怎么去办事,相信雍正也会因此学到不少东西。

将追缴欠对象分类,康熙和邬先生的想法不谋而合,可惜当时雍正没有听清楚邬先生的第二层意思,不然追缴欠款办理的会更好。

6

10天还清欠款,逾期就抄家,这是康熙放出来的豪言。也正因为有了这句话,四阿哥胤禛才敢放开手脚去追比户部欠款。结果呢,10天过去了,欠款收了不足三成,没还钱的也没被抄家,真是啪啪打脸。



康熙是圣君,这次真是丢尽了脸面。但丢脸面是小,以后怎么办?这次说10天还清,不还就抄家,结果食言了,下次再说点什么别的,大臣们就更不当回事了,久而久之,这皇帝当的还有权威吗?权威都没了,谁也震慑不住,底下就更得为所欲为。所以,康熙说什么也得小小的杀鸡儆猴,敲山震虎一下。

当然,追比户部欠款的事儿被胤禛搞得满城风雨,天怒人怨,这是事实,所以要先把局面稳定住。于是,为了平息大臣的怒火,众矢之的田文镜被处理了,外放到陕西做知县,实则是变相保护,留个机会给未来的新君去起用。正当大家认为这事儿要了结了的时候,康熙突然发飙了。



他指着桑佩、邓元芳、图伦升,一五一十地说出这三人欠了国库多少银子,拿着银子去干什么了,又获了多少利,然后立即下令将此三人革职,交部议处。借着处理这三人,康熙明摆着告诉大臣们:

第一,我不是老糊涂了,你们干的事儿我全门儿清,想处理你们,分分钟的事儿。

第二,我之所以饶过你们,是因为我想睁一眼闭一眼,可是,如果不想睁一眼闭一眼了,桑佩、邓元芳、图伦升就是下场,所以我才是那个把控全局的人,你们最好都小心着点,不要干那些不法勾当,老老实实做官办差,服从我的命令。



此外,处理桑佩、邓元芳、图伦升也是给胤禛提个醒。办差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总是用蛮力,要分门别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像这老三位,不处理他们干啥?而像魏东亭这种人,人家为啥欠债你心里不清楚吗?能缓一缓就缓一缓嘛。

最后康熙默许了胤礽提出的分两年还清欠款的主张,毕竟之前搞得轰轰烈烈,现在也不能就这么戛然而止,以后连提都不提了。所以,即便胤礽是自作主张,康熙也只能打掉了牙往肚子里咽。分两年还清,这样既给了太子一个面子,也让自己别没了面子。

7

这就是帝王之术,康熙当庭处理了田文静,是为了笼络臣子之心,田文静是替罪羊。他希望老四雍正能下手整治,又担心朝局不稳。常言道,法不责众嘛。所以只能笼络大臣,明里惩罚四爷和田文静。

但为了杀一儆百,让四爷的追逼欠款不至于前功尽弃,又要警告太子越俎代庖了,所以就当众惩治三个大臣。这样做就是警告大家,款还是要还的,谁有错皇帝都清清楚楚,并不是不追你了,而是让一步。

也告诉雍正四爷,你做事很好,但还是不到位,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这是在教四爷如何办差。

8

康熙作为圣祖仁皇帝,在雍正王朝中的表现真真当得起一个“仁”字,对两度废立的太子胤礽的态度,对雍正追缴户部欠款处事操切的各方面处理,赏罚得当,一派仁君风范。

《雍正王朝》当朝处理桑佩、图伦升、郑元芳的剧情是这样的,康熙首先对自己的儿子分个的问话并且当众对十阿哥处罚,由十阿哥提及康熙替三阿哥还钱的“不公平”对待,而奖励三阿哥,十阿哥愚笨的拿自己借国库的钱买园子休戏楼和三阿哥借库银著书相比,康熙的儿子也是有大不成器的。这是康熙先从儿子们着手公平的奖罚分明。接下来就是桑佩、图伦升、郑元芳三人了,这三人到这时还存侥幸心理,想蒙混过关,康熙问话还钱,他们回答想方设法凑钱还钱。康熙是谁,他们那点家底早被查的倍清楚了。康熙原话:“可恶,你们还要借款还钱,桑佩,你借户部十万两银子,到民间放高利贷,每月坐收五千两,这些年你也捞够了吧?图伦升、郑元芳,你二人挪借国库的钱,又利用漕运的船做买卖,每一次进项都在万两以上,是不是?像你们这等贪赃枉法之辈,圣人的恕道难道是为尔等所设的吗?立即给我拔翎夺顶,交都察院和刑部严加审讯。”

这就是一代明君,上行下效,赏罚分明,雷厉风行,国法面前人人平等,一代仁君风范。

9

《雍正王朝》是由一系列的大的事件连接起来的一部经典的历史大剧,而这些事件围绕的中心事件就是著名的“九子夺嫡”。

追比国库欠款事件是整部剧中的第二件大事件,而这件事情却是由第一件事情江南赈灾事件引起来的,四阿哥胤禛在第一件事情不仅收获了民心,还有康熙的赞扬和赏赐(封为郡王)。

胤禛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太子胤礽和八阿哥胤禩的警觉,使自己处在了风口浪尖之上。

太子和八阿哥都举荐胤禛担任追缴国库欠款大臣,将这件“烫手的山芋”丢给了胤禛,目的就是要胤禛得罪所有欠款的大臣,而且完不成任务,还会降低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消除江南赈灾事件给康熙带来的好感。

胤禛被逼上梁山,不接也得接。

在前面的问答中我们提到过胤禛的策略是尽快结束这件事情,因此做事就非常的严苛,目的就是要逼得有人找康熙,尽快结束这件事情。

因此胤禛对于这些损公肥私的人员的调查和逼迫并没有太甚,因为这些人对自己的策略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而且自己也没有权利处置这些官员。

康熙之所以在追款总结大会上处理这三个人,就是为了杀鸡儆猴,告诉欠款官员如果有钱不还,这就是下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