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范进中举后为啥会发疯?放到当代范进是什么职位?

范进中举后为啥会发疯?放到当代范进是什么职位?

2020-10-26 12:01阅读(65)

范进中举后为啥会发疯?放到当代范进是什么职位?:这是两个问题,分开说。先说范进中举后为什么发疯?其实在《儒林外史》的原文中,已经把范进发疯的前因后果说

1

这是两个问题,分开说。先说范进中举后为什么发疯?

其实在《儒林外史》的原文中,已经把范进发疯的前因后果说得很清楚了。

中举前,范进被所有人瞧不起,比如范进的老丈人胡屠夫就曾骂过他:“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从胡屠户的话中就可以看出,范进没有中举之前,他除了生活比较拮据外,平时没少挨相邻的鄙视和贬低嘲讽。至于像张乡绅之流的当地知名人物,更是不会多看范进一眼。

简言之,中举前的范进在老家,没有一个人瞧得上他。

然而,范进中举之后,他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在老丈人胡屠夫眼里,范进的形象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用《儒林外史》原文中的话说就是:“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因为中举了,之前的老丈人胡屠户,现在变成了范进的狗腿子。

其二,乡里乡亲都不敢瞧不起范进了,纷纷提礼物去巴结范进。尤其是范进家乡的几位大人物也纷纷登门,开始与范进攀亲带故。

具体怎么攀的,就不细说了。简言之,就是范进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改变。之前他住茅草房,活得像乞丐。而后来,他住进了张乡绅为他提供的豪宅,家里奴仆、丫鬟应有尽有,过上了上流人的生活。

如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昨天的范进还在天桥下要饭,过得是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而仅仅只是一日之隔,范进便从穷屌丝变成了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成功人物。

并且县里的首富还跟他攀关系,关系好到要拜把子,穿一条裤子。

这种巨大的人生反差,我觉得换任何人,都有乐疯掉的可能性吧?



再说第二个问题。如果放在当代,范进是什么职位?

范进中举后,又参加了会试,并且还成功高中进士。后来范进当了三任官,第一任是督察院御史,第二任是山东学道,第三任是通政司的一把手通政使

所谓御史就是古代的检察官,在明朝(故事背景是明朝)是正七品,与县令平级。拿到今天来说,就是县处级干部。

而山东学道就是古代山东省主管教育、科考的官员。这个职务在明清没有固定品级,属于钦差性质。如果是二品官员兼任,那品级就是二品,如果是五品官员兼任,那就是五品。不过由于学道对官员的出身和资历有一定要求(必须是两榜进士出身),所以担任这一职务的人的品级,一般不低于五品。放到今天来看,就是厅局级干部。

最后是通政使。这个职务是京官,掌管全国章奏和臣民的密封申诉之件,相当于现在的国家信访局局长。在当时是正三品,现在是副部级干部。

范进中进士后担任的职务,大概情况就是这样了。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即便范进没有高中进士,一辈子只是举人身份,他在明清时期也是可以直接当官的



为什么能直接当官呢?因为当时举人的数量十分稀少。

就单拿明朝举例说,明朝立国276年,一共才录取11万名举人,合每年约400人,每个省约20多人。而当时全国的县、州、厅大约有1600多个。

这就相当于说,有的小县,三年出不了一个举人。甚至更严重的,有的小县,十几年都出不了一个举人。

由于举人的稀缺性,因而在当时,举人想要补一个副县级官员,十分轻松。当县官,难度也不算大。

很多搞不清楚情况的人经常以讹传讹,说明清两朝的进士不一定能当官,要等缺额。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只在明朝初年才有,明朝中后期和整个清代,都没有这种情况。进士在当时是一定能做官的,而举人做官的概率也极大。相当于100%,只是很难出任高品级职务而已。

就拿明朝山东济南府举例来说,除了历城和章丘这两个在当时比较重要的县,担任知县的人是进士比举人多之外,其余诸县,担任知县的人,都是举人比进士多。

清代的济南府也一样,举人任知县的比例也要高于进士。

PS:举人和进士任知县,待遇一样,都是实授县令。

所以实际上,在明清两代,担任县令的主力军是举人

(清代统计)


综上所述。范进作为一个中举之人,即便他会试没有考中进士,一辈子都是举人,他保底也可以当一个副县级职务,这相对于他没有中举之前的生活水平,他会发疯,你还会觉得奇怪吗?

2

范进中举后发疯,看起来很荒唐,也很搞笑,实质很辛酸。大家请想一下,范进当时的处境,住的是茅草房,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把自己的老母亲饿的两眼都看不到了,邻居们看不起,还经常受胡屠夫的漫骂。在这绝望的时候,忽然喜报传来,高中举人。一下子从地上飞到了天上,这种境遇怎能不发狂!

比如国画大师傅抱石先生之子傅小石,文化大革命时被批斗、毒打、扣黑帽子,压抑致极,最后喜闻自己被平反时,由于过分激动骤发脑溢血,最后落得终身瘫痪!!!

所以人生迭宕起伏,苦难重重,毎每读起《范进中举》,总能引起声声怅叹,和无尽的忧思!

3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范进中举”的故事来自清代作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也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个故事。

范进从20岁开始,每三年考一次举人,一直考到54岁才考中,在看到榜文的那一刻突然发疯。其实范进有这样的现象一点也不奇怪,我们只要去考汽车驾照的地方看看,类似的现象时有发生,只是他们没有像范进一样发疯。

有些人在驾考通过后开心得手舞足蹈,有些人激动得嚎啕大哭,还有些人高兴地下车就走,车门也忘了关,结果直接不通过……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特别期盼,经过长时间努力后终于得到了,那一刻情绪就会特别激动。范进盼举人盼了34年,榜文公布的那一刻,34年的期盼,34年的压抑,34年的苦熬,终于爆发出来了!

范进剧烈的情绪波动除了对名利的期盼,更多的是长期忍受寒窗苦读的艰苦日子终于到头了。事实也证明,举人确实可以给他带来生活的改变。

范进中举后,不仅大家对他的看法和称呼有了改变,张乡绅还给他送银送房,一出手就是50两银子!这是有多少钱啊?按清朝光绪年间的物价换算,一两银子大概值人民币160元,50两银子就有8000元,这对当时的范进来说已经是巨款了。

按照文中描述,范进在发榜那天还抱着一只生蛋的母鸡准备上市集去卖,换点米煮饭,他的母亲已经饿得两只眼睛都看不见了。这样的生活可谓是家徒四壁,所以张乡绅的50两银子是相当多了。

范进中举后,他的官职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

其实范进中举后并没有官职,因为举人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进入仕途做官,但这时候给安排的官职只能是从九品,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副科级;第二种选择是继续考取进士

范进没有直接做官,他中举后母亲因担忧过度去世,因此在家守孝三年,三年才进京会试考了进士,后来在仕途上一路高升,被钦点为山东学道,官居正三品

结束语

范进中举的故事充满了讽刺,有范进对科举执着的痴迷,有胡屠夫对女婿的势利,有张乡绅的奉承,还有范娘子在中举前后的变化。

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源于范进中了举人,如此有诱惑力的科举,也难怪范进能够坚持34年。不过像范进这样的读书人不在少数,能够像他一样高中的又有几个呢?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4

范进中举后为啥会发疯?放到当代范进是什么职位?

范进中举后之所以会发疯,主要是由于中举前后自己的变化反差极大,导致自己一时乐极生悲,出现“疯癫”状态。我们从三个维度来分析这件事。

一、范进其人

我们在语文课本里就曾学习过《范进中举》这篇课文,这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写的一篇小说。文章节选自《儒林外史》,范进这个人物也是虚构的主角。

文章的主旨在于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后状态的描写,对主人公生活状态发生的急剧转变,而产生的极大反差,进行了现实的批判与讽刺。吴敬梓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也在表达自己对生活、对官场的控诉,范进身上有自己的影子。

二、“疯”发举人后

现实生活中的吴敬梓,出生于地方官僚世族之家,向来官场、商路和名望都很有名声。他自幼聪明,但到23岁时才中秀才。由于他跟父亲的种种经历,导致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从而与官场决裂,自己也一度挥霍放荡、穷困潦倒,家里的营生也搞得一塌糊涂。

那么吴敬梓笔下的范进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基本相似。

在小说里,范进一生热衷科考,家里的生活情景每况愈下,对此,他的老丈人也经常骂他是现世宝、是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范进在心理上也一直饱受压抑和轻蔑。然而,星光不负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范进终于考取举人。可偏偏他中举之后又突然变得疯疯癫癫,究竟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他的心情也许我们很难理解,个中缘由也很复杂。但我认为引起范进发疯,至少有以下三点:

①与年龄有关。范进考中举人已经是50岁的人了。我们知道,在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是三十多岁,范进50岁中举人,俨然是小老头一个。在自己历经多次考试不中,而且是根本没有指望的一件事,居然在自己这么大年龄的时候实现了。或许是自己长期营养不良、身体条件欠佳,一下子乐极生悲,所以疯了。

②与目下的生活境遇有关。发榜当天,他老娘说家里没米做早饭了,叫范进把家里唯一的下蛋母鸡,拿到街上去卖点银子,然后换点粮食,可想而知范进的家里已经是穷的叮当响。从文章里他岳父说的话也能知晓一二。

胡屠户又道:“亲家母也来这里坐着吃饭。老人家每日小菜饭,想也难过。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

就这样的生活环境,当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之后,他的脑子也许一下子空白了:这是要起飞的节奏啊!家里终于有猪油吃了。

③与所享受的特权有关。范进中举发疯,与中举之后享受的特权有很大关系,这一点我认为是范进发疯的关键。据史料记载,中了举人之后,可以得到一笔丰厚的盘缠,用于支持他继续考试的资本,即便是考取不中,朝廷也会安排工作,至少也是像今天县长一类的官职,论级别至少也是处级干部了。另外,举人可以不用缴纳赋税徭役,不用跟县太爷下跪磕头,即便自己触犯了朝廷律令,也可以减轻责罚。

总之,中举对于秀才来说,是走上仕途的第一步,举人所享受的特权是底层老百姓所艳羡的。范进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从三餐不保到小康,中间脱贫的步骤都省了,所以极大的反差让这个小老头一下子血脉贲张,疯癫自狂。

三、世界原来如此美好

吴敬梓写范进,旨在暗述他对官场黑暗的讽刺与批判,也表达了自己与官场格格不入的屌丝性格。当然,他也想借助范进的视角,来表达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实状态。

范进把自己的美好青春一直押在科考上,34年的心酸与屈辱,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范进从疯中爆发,从疯中释放,从疯中释然。世界原来如此美好。岳父胡屠夫的一记响亮耳光,将范进拉进现实。“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回归淡定之后的范进,也许真真感觉到到世间如此之美好。

(对于范进中举这个现象,您有何高见呢,欢迎关注@山城小哲,欢迎点评。)

5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就题主这事,他是《儒林外史》当中的一个故事。就这事,咱粗一看,范进这货压根就是个笑话,一辈子把自己个给活成了一小丑,丢人啊!

后来中个举人,生生的就能把自己个给乐疯了,这压根就是个不着调的货。

但您要是真把他这事捋明白了,就知道就这事搁谁身上,他都能成为压垮一个人精神世界的稻草。

那么在说题主这事之前,咱就先把范进中举这事给聊上一聊。

范进的事

话说范进这人你不能说他有多大才华,但基础的笔杆杆子玩的还是可以的,所以二十岁的时候,这就进了童生。

掐到童生这一块,他这辈子似乎运气都用光了,就这脑瓜顶上的黑毛,都快被他整成了白毛,一家伙就干到了五十岁。

这都知天命的年龄了,还蹲在童生这块没挪过窝,这就捞了个老童生的资格。

所以周围人看的眼光,几乎就拿大眼皮子瞧,这就是瞧不上的节奏。

得咧,五十冒个头的时候,这运气不错,终于捞了个秀才的名额贴脑门上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就说了:“这都秀才了,应该弄点好处了吧!”

拉倒吧!啥秀才不秀才的,这就是比一般老百姓高那么半级,也高不到哪里去,说道根子上,还是平头老百姓。

所以周围人瞅范进,感觉这人到这也就那么滴了,读书读到这份上,算是有个交待了。

所以他这秀才的资格一拿到,他那岳父就那杀猪的胡屠户提着一副猪大肠,一壶老酒,这就来了,算是道喜吧!

就这么借着范进家的锅灶,猪大肠一热乎,这岳父大人就开吃开喝。

这压根就是吃自己的节奏,一边吃,还一边的数落范进。

“俺这是造孽啊!咋就把个闺女嫁给你这么个现世宝,饿死的秀才,穷死的鬼就指的是你这号人!”

瞧见没,这老丈人压根就没有把范进这秀才当回事,就跟训自己家里边的猫猫狗狗一个德性。

把个范进憋得那叫个委屈,毕竟他也是个五十几岁的人啦,被人没脸没皮的这么骚,他也架不住,脸红的跟那猴屁股似的。

“现在大小你也算是个秀才了,别一天天的和自己那帮子邻居拱手作揖的,你那帮子邻居这充其量就是一群修理地球,玩粪球的主,你和他们平起平坐的,这惹人笑话!”

话说当时,俺瞅到这里就想乐,你都这样了,还端着架子,这才叫没脸没皮的好不啦!

但范进还能说啥,这就是关起门来的瞎话,只能点头:“是是是!”

这不,胡屠户吃饱了喝足了,把个范进也拾掇的利利索索的,这就晃晃悠悠的回家去了。

这也赶巧了,后边紧跟着这就要考举人了,范进一摸口袋,您别说银子了,连个缺眼的铜钱都没有。

所以他就打算向他的岳父借点碎银子当盘缠。

你猜,当范进说出自己个的想法之后,他这老丈人第一个想法就是大骂:“你个缺心眼的货,人家中举人的那都是文曲星下凡的主,就你这尖嘴猴腮的货,还文曲星,还想当大爷,你这猪油糊了心,瞎琢磨呢吧!回家呆着去,想想咋养活你那该死的老娘和你老婆去吧!过段日子,俺想法给你在俺们这行当弄个差事,给你干干!”

得咧,这银子没有借道不说,还被骂了一通,临了,还想拉着他去当屠夫?你说这事弄的,老尴尬了。

范进是啥态度?这么些年都熬过来了,教他的先生都说了,他这文章已经熬出了火候,这不上场试一试他不甘心啊!

所以他最后还是去了,这一去就是好几天,家里可就断了顿了,老娘硬生生的被饿瞎了眼。

到了揭榜的日子,范进都来不及去等,回头就往家里边跑。到了家里边,老婆外加老娘这都躺炕上动不了了。

没法子的范进搁家里边下蛋的老母鸡脑瓜上插一草标,这就准备去卖这母鸡,顺道换二两糙米,填填肚子。

结果他这前脚刚走,后脚那报喜的人可就到了。

就范进他们家那窝棚,这都装不下。

等到范进知道这事的时候,范进一口老痰可就上来了,一家伙就顶到在地,赶醒过来的时候,这就疯了。

手舞足蹈的乱蹦乱跳,就差给大家伙来段草裙舞嘚瑟嘚瑟了,这一家伙下来头发也散了,衣服也扯了,两个手巴掌都沾着黄泥:“中了!中了!”

就这会,范进那岳父大人,提着七八斤猪肉,几千个沾着猪油的老钱,这就来了。

瞅到这里,大家伙有没有发现,这胡屠户前后的变化。

中秀才一副猪大肠,一壶老酒,他自己个就干下去一多半,这到了中举人这块,这肉也来了,钱也预备上了。

那么为嘛会有这么大变化呢?

咋说呢?他这秀才其实就是迈入官场的门槛,您这充其量就是杵在门槛上的主,还没进去的,搁过去多少人杵在这坎上,一辈子都没有迈进去过。

而这举人,可就不一样了,这代表着已经有了官身,随时随地的这就可以被朝廷指派个官做做,当然这身份充其量也就是基层官员,但好歹也是个官不是。而且范进这举人他还是全省第七名,就这排位价值他就高啊!

后来,大家伙也知道,有人提议让胡屠户给范进俩大耳刮子,让范进缓缓。

结果过去对范进呼来喝去的胡屠户这就犯难了,压根就不敢了,你说这事弄的。

最后那是被逼的给了范进一个大耳光子,挺着屁股骂了一顿范进,这才把范进从那虚幻的精神世界里给踢了出来。

跟着后边的邻居可就来道喜了,认识不认识的,可就来了一大堆,搁过去家里边连张桌子都没有,这会别说桌子了,椅子都有人给搬过来了。

还有那破落户,拉家带口的要给范进做奴仆,这丫鬟仆人也有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拉倒吧!你这整的太没边了,他自己个那张嘴都糊弄不了,还召丫鬟仆人,这不逗人乐呢吗?”

这您就不知道了吧,人家这也叫水涨船高啊!自然有人给他送吃的喝的,这不后边就有一个张乡绅这就过来,给他送了五十两雪花银。

搁过去一两碎银子平头老百姓这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一家伙就给整了五十两,这都够好几年糟蹋的了。

回头这张乡绅瞅着范进那窝棚一样的家:“这也是举人大老爷住的地,俺有三间三进三出的大房子,孝敬您!”

得咧,这一家伙房子都有了。

从这里咱就能看出来,这举人和秀才那真是天差地别啊!范进他就知道这结果,这就是从地上一家伙就一飞冲天跑到了天上的节奏,您就说吧,范进能不乐吗?这都熬了一辈子,熬的头发都白了,天天的遭大家伙嘲笑,不疯才怪呢?

这不后来他又憋了三年,整了进士,回头就掉到了山东的地界做了一个四品的学道。

就这职务搁现在,这就是副省长,而且是主管教育的。

您说这还真的一步登天。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6

大家看过范进中举那篇文章,就知道范进从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考科举,一直没有考中 但是到了年纪很大的时候,却突然一下子意外的高重,结果他一下子居然受不了这样的刺激,当时就疯了。幸亏是他老丈人一巴掌,把他又从疯狂的状态中打回来。

范进考中的是一个举人,举人在古代应该还算是不错的,虽然无法同进士相比,但不管怎么说,至少是一个有功名在身的人。因为我们在很多电视剧还有小说中,可以看到,一般的老百姓都自称草民。草民自然是和当官的相对应的,一旦中了举,那个身份就不再是草民了,而是有关街身份的人。

话说中了举人之后,如果出去做官,至少也是一个八九品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科级干部。你想想之前他啥也不是,就一个穷秀才而已,一下子突然就升到科级,他能不高兴吗?而且科级只是保底而已,很多举人最后还当了比较大的官。在文章里面说到捷报连登皇甲,也就是说有了举人之后还还可以继续往上考,如果文才真的比较出众的话,就可以考中进士。

一旦中了进士,那就不是一般身份了。要知道范进中了举人,他的老丈人都对他恭恭敬敬,要是中了近视,那还不把他当神仙捧着。也许作为举人可能当不了太大的官,但是在古代也不乏一些举人,最终平步青云,当上了比较大的官,最典型的就是海瑞了,甚至当上了应天巡抚。左宗棠也只是一个举人身份,他做了湖南巡抚的幕僚,可是能力强,对于一般三四品的官员例如知府之类的,都是呼来骂去,别人也不敢反驳他。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7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换成你是范进,你也得发疯。

范进是一个读书人,然而从20岁开始应考,直到考到54岁连个秀才也没考中。

考了整整24年,大家知道是什么概念吗?

看范进的行为,并没有像普通读书人一样教孩子读书,以此糊口。甚至家里因为他去考举人,几天不在家,就断粮了,范进母亲饿得连两眼都看不到了(这很严重的,如果继续恶化就会饿死)。无奈之下,范进只能将家里的下蛋鸡卖掉,换些米来救命。

古代农民什么都卖,绝对不会卖种子和下蛋鸡,因为他们都能创造更大的利益。

这说明,范进家已经穷到实在走投无路了。

可见,范进恐怕也是像孔乙己一样,为人抄抄书、写写字,赚点小钱勉强维持生计。

邻居讥笑范进的老婆,平时连双正儿八经的鞋子都没有,只能穿破草鞋,可见穷困的程度。

直到54岁,范进的文章被广东学道周进赏识,成为了秀才。

但秀才没什么了不起,只是身份比普通乡民略高,可以借这个帽子开私塾赚点钱生活而已。

然而,范进不死心,又去考了举人,结果居然考中了。

所谓举人,就是省级考试、乡试的胜利者。

秀才没什么了不起,举人就完全不同了。

简而言之,举人就如同今天的青年干部培训班。

只要考中了举人,距离做官只有一步之遥。

成为举人,就可在次年二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

会试由礼部在京城贡院举行,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是国家级考试。考中的就是“贡士”,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进京赶考”。

而贡士虽然还要参加殿试,但原则上只要参加殿试的贡士基本人人人都可以做官。

自然,具体做什么官,还要看你的本事,比如:殿试一甲授翰林院修撰及编修。其他进士要经过考核(称朝考),成绩较好及年龄较轻者获得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进修。其余的进士则可能任六部、中书、御史;间中亦有派为知县、知府等职。

也就是说,范进考中举人以后,只要再进一步考取贡士就可以做官。

而既然能够考取举人,都是水平比较高的人物,考取贡士还是有一定把握的。

事实上,范进也确实考中进士,出任山东学道,也就是今天的省教育厅厅长。


也就是说,范进考中举人就意味着他很有可能做官,彻底摆脱底层贫困、屈辱的生活了。

而张乡绅其实就是风向标。得知范进中举以后,张静斋立即来拉拢,赠送50两白银,又送房子,进行政治投资。

而张这样的人很多,没多久范进就成为一个老爷,房子、钱、仆人都有了,连知县老爷见到他都客客气气,设宴款待。

试问,范进中举以后怎么能不激动呢?这比中了500万大奖还要刺激啊。

8


范进中举后神智失常原因有两个:

第一、中举实在是太难了。

第二、中举后好处实在太多了。

一、明清中举太难!太难!太难!

明朝276年,一共只有11万举人,平均每年只有400名举人。

而根据历史学家统计,明朝差不多有1200个县,计算平均值,差不多一个县三年才能考上举人。明清西南地区文风不盛,真的有十几年没出过一个举人的县。

说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根据史书记载,非常刻苦用功,十几岁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考了17次,一直到43岁才考中秀才。这只是秀才哦,秀才的难度不足举人难度的十分之一。

而康熙朝名臣于成龙,他的经历更夸张,他是真正从明朝一直考到清朝都没考中,只是混到了国子监学习资格。于成龙从1634年(崇祯七年)参加科举,一直考到1661年(顺治十八年)才考中了国子监学习资格,此时他已经45岁了。

清朝乾隆年间还有一个老秀才99岁了还坚持参加考试,乾隆帝知道后干脆赏了他一个“举人”。

根据清华大学学者统计,万历年间解元(各省乡试第一)考中进士的平均年纪全部在40岁左右。

所以大家这下明白为什么范进54岁中举人后会开心的发疯了吧。


二、明清举人好处太多!太多!太多!

因为明清两朝对于举人有免税的优待,所以一旦中举,十里八乡就有惠人把自家土地挂名在举人名下,每年给举人交一部分“管理费”,所以范进中举后立刻就有了几百亩土地,但是这些土地其实不是范进的,但是他可以收“管理费”的,毕竟免税嘛。

明清举人不仅土地可以免税,还能免除数十人的丁税和徭役,所以范进中举立刻就有许多人宁愿不要钱都要做范进的“奴仆”。

因为明清普通没有功名的老百姓徭役实在太重,从明朝开国开始,就经常出现老百姓自残身体逃避徭役的事情,虽然朱元璋对这些自残身体逃避徭役的老百姓抓住就杀全家(真的杀该民众家成年男丁),但是依然还是很多老百姓为躲避徭役自残身体。


另外,明清入仕分“正途”与“异途”,所谓“正途”就是通过科举入仕的,而举人入仕也算是正途,只有正途出身的官员才有可能做到四品以上高官,而且是主官;而一切不是通过科举入仕的则被称为“异途”,基本上能做到六品通判就是极限了。即使到了晚清,捐官成风,正途官也是优先安排的。

最后,中了举就等于有功名,在地方上就算是“官僚”阶层一份子,可以参与地方事务了,见了地方官不用下跪,只需拱手,因为算是“同事”了。

9

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是有一个目标,并为之不懈的努力,当你拼尽全力完成的时候,这就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候。然而,大部分时候,由于一些不公平的现象,社会连一个努力的方向都不给你,至于希望,自然就更没有了。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没有背景且家庭贫困,而且,他在社会上也没有强大的人脉关系。那么,这个人想要出人头地,走上人生巅峰有多难?

答案是异常的难。有时候普通人持续加倍的努力可能换来的却是无助。很多努力提升自己的人,却不如那些靠着关系走后门人容易。所以,很多普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翻身的机会。

这种感觉,一般的普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强烈。如果压抑了几十年,甚至多半辈子,一旦某一天翻身,那爆发出来的喜悦一定会冲破每一根神经。

说到这儿,也就不难理解范进为何会在中举后发疯了。



范进;男

民族;汉

职业;书生

社会地位;底层(过得还很没有尊严)

经济状况;家徒四壁(饭都快吃不起了)

这就是范进中举前的个人情况,这种底层煎熬的生活过了几十年,五十多岁依旧一事无成。身上穿的破破烂烂,跟个乞丐也差不多,而且三餐不继,每天都在饥饿的边缘徘徊,可谓苦不堪言。

所幸,他还有一个目标,有一个希望支撑着他。

但一文钱憋到英雄汉,经济收入低下不仅是饿肚子的问题,更严重的尊严尽失。原著中,范进不仅在乡里乡亲的面前抬不起头来,就连自己的老丈人胡屠夫也是冷嘲热讽的,更严重的是范进找老丈人胡屠夫借点盘缠去赶考,结果胡屠夫一口老痰啐了他一脸,骂了他一个狗血淋头;

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才是正经!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此时的范进过着最底层的生活,忍受着无尽的煎熬。但幸福突然降临,几乎是一瞬间,范进突然就变成了举人。

明朝,举人可以为官,虽然做不到封疆大吏,但是进入县衙做官还是非常容易的。这就等于一个村里的穷光蛋,突然某一天接到命令,被调入县政府工作,而且还是在县政府里做官。

关键的是,进入县衙后,经济条件得到了改善的同时,人脉圈也不一样了。

另外,即便考中举人后,范进不进入县衙为官,那他也可以获得400亩土地免税的特权。此时,附近的乡亲,或者是周围的地主都会争相投奔,将这些土地挂在范进的名下,仅凭这一点,范进经济状况就会陡然好转。



事实也证明,在范进中举之后,无论是以前看不起他的老丈人胡屠夫,或者周围的乡亲,甚至连以前都没见过面的本县首富张乡绅也前来送礼。

此时,范进从社会最底层的一员,摇身一变成为了社会的上层的知识分子。看到这儿,只能说一句幸福来的太突然了,陡然而富,财富、名望、尊严、地位,所有的一切都接踵而至。

从此刻开始,以前在底层社会受尽煎熬的日子将一去不返到,充满希望,充满尊严和财富的新生活即将到来。也因此,范进被喜悦冲昏,突然发疯,也是一个正常不过的事情。



那么,范进的后来官职放到当代又是什么职位呢?

首先说,范进在中举之后,虽然拥有了豪宅美女、佣人丫鬟、金银珠宝等等,但却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依然在努力向上攀爬。

中举之后,范进母亲去世,为母亲丁忧三年之后,范进又考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为正七品官员。这相当于县级领导干部,但其主要职责是监察百官,相当于纪检委。

之后,范进又做到了山东学道,这个官职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厅长,负责全省的教育工作,这个职位虽然没有固定的品级,但地位却仅次于巡抚,属于地方大员的级别。

再后来,范进又做了通政使,人人都尊称一声通政公。这个通政使是负责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正三品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家信访局。处理群众来信,保证信访渠道畅通,针对群众意见,开展调查研究,并且提出制定相政策方针的建议。



看到这儿,不得不说,科举制的存在,使得当时天下所有的读书人都有一个人生目标,并且在为之拼尽全力。就好比如今人人都想创业,都想走上人生巅峰,都怀揣着梦想却拼搏。

但不同的是,科举不用拼人脉、资金和后台,拼的是自己的能力。也正是这一点,没有背景的范进成功的咸鱼翻身,完成了逆袭,或许,范进并不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而应该是受益者。

10

不邀自来。

范进中举之后,为啥为发疯,这个,就要说到毁誉参半的科举制度了。

宋明清时,都以文才取士,怎么取?为了避免如魏晋南北朝唐时的豪族存在,于是就在唐初开始,就创造性地产生了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即科举,唐时初创,就为李唐输入了大量的庶民之弟,曾经李世民站在城楼下,看着好多年过半百,白发苍苍的士子从城门里走过,参加科举,曾大笑曰:天下英雄尽入我吾彀中矣!”

而此制度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传承,由唐至宋,再到明朝,可以说已经是非常完善了。

就拿范进来说,如果想要从一介平民,成为一名官员,就要闯过以下几关。

一是童生试。即一个刚刚启蒙的学童,走向科举的第一步,这个童生不仅仅指的是儿童的考试,而是你只要没有过这个童生试,哪怕白发苍苍,也被称之为童生。童生试多在县里举办。

二是府试。考过童生试之后,再考过一关,即府试,府试多在州府举办。只有考过此关,才可以被称之为秀才。

达到秀才的级别,你就可以享受很高的特权的,比如说见官不拜,可免徭役。甚至秀才的前几名,还可以享受禀生的待遇,即可以每年免费领到国家发给你的粮食。

在秀才的层次里,已经算是读书人了,哪怕你的功名终身于此,那些官员们看到你,都可以称之为朋友(不是我们现在的意思,而是科举出身的文官对于秀才的称呼)。

秀才不是官,但是这个阶层的秀才在功课中,有关于律法的相关知识,所以,好多秀才科举无望之后,便做了讼师,替人断官司,写状词,有的可凭此发家致富。

当然,作为秀才,也并不是终生的身份,也要不断学习五经,其实有教谕(县教育局长)出题考你,如果不过关,很可能被扒去你的秀才功能,打落尘凡。

而优秀者,才可以参加下一级的考试,乡试。

三、乡试。乡试每三年一次,就要到府里(现在的省城)考试。乡试多由中央委派主考官,在贡院(专业的考场)里考试,乡试一般分为三场,而时间长达几天。乡试开始,连主考官到考生,都要进入贡院之内,考试结束之后,方可出来。

而这一段时间,考官还好说,而考生们,则要委身于一个小小的考棚之内,考棚由砖垒就,方圆不过数尺,坐在里面尚可,站起来,可能头就要碰到棚顶了,白天在里面做题,而晚上,就要在里面睡觉,躺在里面,中等个的人,连腿都伸不直。吃喝拉洒都要自理,也曾经有些考生因为自理能力太差,冻饿病死在考棚之内的,也不在少数。

乡试考完之后,全部由役工誊抄之后,贴名。再由主考官进行批卷。成绩出来之后,才由主考官揭去被贴住的名字,进行排名,然后根据名次进行填榜。

高中者,即为榜上有名,金榜题名,名落孙山等成语则来自于此。

而他们的考试时,主要的评分内容,就是八股文。当然此话题另外再说。

乡试的考中者,即为举人。成为举人之后,可以说你的身份彻底与百姓分离开来,进入官员的队伍。

举人可以直接授官,但是多为低品小官,并且还要在吏部候缺,等某地官员有了缺之后,才有可能选中你。而比如明朝嘉靖年间的知名人士——清官海瑞便是举人出身,后来被分到广东一县,当了教谕,也就是类似于教育局长的官员。

而范进中举,其实就是中了举人。

举人的优惠条件有很多,除了本人免徭役之外,还可以免N个人的徭役,还对一定的田地免税,于是好多人为了免税,都把自己家的田地挂在举人的名下,这样子可以免税。

四、会试。会试就是比较高端的考试了。则在京城举行。每三年一次,如果遇到皇帝登基之类的盛事,还会加考,则称之为恩科。会试考中者,则称之为贡士。

然后再参加殿试,但是一般,只要能够成为贡士者,基本都可以成为进士,殿试由皇帝出题,百官监考,一般不黜落士子,只是进行排名。然后根据成绩,再排出状元,榜眼、探花,再根据成绩,分配你的去向。比如说,前十名分到翰林院,从而文字相关的工作,而其他名次的,则分到各州各府各县去当官。一般进士封的官都不高,多为七品或者从七品。

这就是科举的过程,下面回到原题,为什么范进中举之后,会发疯。

范进出身于贫因家庭,娶胡屠夫的女儿为妻,可以说前半生尝尽了白眼,他50多岁仅是个童生,家中穷苦不堪,12月的天气还穿着单衣服,“冻得直发抖”

原文:“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他家几十年“猪油不曾吃过两三回”,最后落到卖鸡换米的地步。

而他本人呢,曾经二十几次考试,都不中落弟。放在现在,如果一个学生参加高考,20次都没有考上大学,什么概念。

他可以说除了读书,没有一技之长,被邻居们歧视,被岳父胡屠户奚落,曾经说过,人家中举的,都是天下的星宿,个个方面大耳的,而你,笑嘴猴腮的。

而这样的人,考中举人之后,可以一步登天,邻居们巴结,连平时仰望的张乡绅都和他称兄道弟,还封了一封银子送给他。

可以说天镶之别。

所以,不管放在谁的身上,都有可能发疯。

这就像,今天你还是一个工薪阶层的人,饱受房贷车贷压力,突然有一天,你中了五千万的彩票,承受能力差的人,也会发疯的。

再说,范进放在现在算是什么职位?

举人不是职位,更像是一个学历,或者说一个资格。

个人认为,秀才放在现在,都已经算是本科毕业生了,而进士,差不多算是研究生的水准吧。

并且,古代的举人,进士竞争压力,淘汰压力,比现在的高考要大得多。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