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一段千古流芳的历史;王昭君一个巾帼英雄的奇女子。
她为汉朝、匈奴和平友好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一、生平简介
王嫱,字昭君,称为明妃,亦作明君,南郡秭归(今湖北宜昌兴山县)人。
元帝时因天生丽质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来长安朝觐汉天子,自请为婿。昭君以入宫数岁,不得见帝,遂自请嫁与匈奴,“请掖廷令求行”,元帝遂将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汉书?元帝纪》载:“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
入匈奴后,被立为宁胡阏氏(皇后)。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复为单于阏氏。
传说她不肯贿赂画工,故临别元帝方知其美貌,乃杀画工毛延寿等。
昭君出塞在当时是汉凶和亲大事件,元帝改元为竟宁。
昭君人匈奴后,被立为宁胡阏氏(皇后)。其与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
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其前 阏氏长子代立。王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昭君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鸿嘉元年(前20年),复株累单于去世,且糜胥继任为搜谐若鞮单于。不到两年,王昭君病逝。
二、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
昭君是公元前33年(元帝竟宁元年)出塞的。
从公元前206年高祖刘邦立国,到昭君出塞的一百七十多年间,汉匈之间的关系时好时坏。武帝即位以前(公元前140年),汉朝对匈奴的政策是和亲,因国力微弱,以忍让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武帝即位后(公元前140年),由于国力富足,将和亲政策改为以防御性战争作为解除匈奴入侵和威胁的手段。经过几次决定性战役,匈奴接连惨败,从而匈奴再也无力与汉朝抗衡,时在昭君出塞前三十九年。
公元前60年以后,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先有五单于争位,继有郅支单于与呼韩邪单于的对抗。呼韩邪失败后,害怕郅支单于与汉朝两面夹击,为争取主动,与汉联合。公元前51年(宣帝甘露三年)南下,并亲自觐见汉帝。随后留居今黄河河套北面塞下,由汉朝派兵保护。这便扭转了汉匈敌对局面,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时在昭君出塞前十八年。
当时仍在漠北的郅支,初见呼韩邪投汉,深怕汉朝与呼韩邪的联合进攻,所以也遣使入汉奉献(公元前51~50年),并送侍子,以示友好。后自觉无力统一匈奴,乃向西(今伊犁河流域一带)发展,索还侍子,与汉决裂。旋为汉西域骑都尉甘延寿及副校尉陈汤所杀(公元前36年)。于是匈奴与汉朝的敌对势力终于被荡平。时在昭君出塞前三年。
呼韩邪单于畏惧汉之强盛,进一步倒向了汉朝。公元前33年(元帝竟宁元年)春正月,呼韩邪再人朝汉(这是他第三次入汉),汉元帝待他‘’礼赐如初‘’,朝见期间,他表示归附中央王朝的诚意,并请求‘’婿汉氏以自亲‘’。元帝遂以宫女王昭君配他为妻。
三、昭君出塞简要事迹及历史贡献
(一)、和亲是西汉王朝惊天动地的大事。
班固《汉书-匈奴传》:王嫱字昭君。在元帝应允呼韩邪求婚后,宫女昭君挺身而出 ‘’请掖庭令求行‘’(范晔《后汉书》),主动担当 ‘’和蕃使者‘’。
昭君出塞和亲在匈奴朝野引起了巨大反响,呼韩邪单于上书,表示愿永保塞上边境和平。
这一年,汉元帝下诏改元为‘’竟宁‘’(和平安宁之意),在封建社会改元是国家政治生活中一件大事,从最高统治者到一般民众都非常重视。
(二)、历史贡献
(1)、昭君在塞外与匈奴人的关系是融洽的,对汉匈经济文化交流也做出了贡献,尽到了‘’和蕃使者‘’之历史责任。
“帮助呼韩邪发展匈奴的生产事业,改革了一些牧民的风俗习惯。从王昭君到匈奴时候起,匈奴人学会了使用从汉朝输入的农业生产工具,逐步发展了农业生产,基本上解决了粮食的自给。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畜牧业更加发达,出现了人畜两旺的繁荣景象。”(赵文博《中华上下五千年》以下简称《中华上下五千年》)
(2)、她在塞外她过着住穹庐、衣毡裘、食畜肉、饮酪浆的游牧生活。与呼韩邪单于生一子,名伊屠知牙师,被封为右日逐王。
公元前31年,即昭君出塞近三年,呼韩邪单于死,其前氏之子雕陶莫皋继位,号复株累单于。
按照匈奴的习俗,昭君应该再嫁其为妻。这是与汉族伦理理念是相悖的。所以昭君曾上书汉成帝(时元帝已死),请求归汉。成帝敇令她‘’从胡俗‘’。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委屈,尊重胡人的风俗习惯,珍惜汉匈来之不易的友谊,打消了归汉的念头,这是昭君作为‘’和亲政策‘’的践行者,忠实的履行了自己的政治使命,为促进民族友好关系发展做出的又一个深明大义的举动。
昭君与胡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育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去世,且糜胥继任为搜谐若鞮单于。
(3)、昭君出塞和亲,牺牲了她的美貌和青春后人因她红粉飘零,远入夷狄,历来多诉昭君怨,一曲《昭君出塞》,勾起人们多少哀怨愁思。昭君从南方富足的鱼米之乡,来到北国荒寒的游牧草原,能没有困苦吗?丈夫死了要求归汉而不得,只能接受‘’从胡俗‘’的敇令,再嫁给丈夫的儿子,能没有极大的委屈吗?远离父母、家乡故土,能没有相思之苦吗?当第二个丈夫英年早逝,她在中年寡居的岁月里,能没有无穷的怨苦吗?但是这些委屈怨苦,都被昭君顾全民族大义的胸襟包容了,怨苦愈深,勇气愈强。她不甘于庸碌的度过一生。
据唐代《王昭君变文》载,昭君死后,汉哀帝曾派使者杨少前往吊祭。可见西汉王朝对昭君历史贡献的肯定。
“王昭君年老的时候立下遗嘱,要求在她死后安葬在归化(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郊外,坟墓要坐北朝南,让她能够遥望自己的父母之邦。”《中华上下五千年》
据说,在塞外孤坟昭君墓上,草色独青与其它处黄草不同,呼为青冢。后人因她红粉飘零,远入夷狄,特为谱人乐府,名《昭君怨》。“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读杜少陵诗,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结束语:昭君出塞和亲,上承20年的停战,下开60年的和平,换来了汉匈两族休息养生,和平相处,保证了边疆的安宁,民众的幸福。
“昭君为祖国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做出了贡献。她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受到后人的称赞。”《中华上下五千年》
历史上出塞和亲的绝色佳人也不乏其人,仅西汉王朝送公主出塞和亲就有五六次之多,但为什么独有王昭君名垂青史,千古流芳呢?
这是因为昭君不仅貌美如花,不同凡艳,而且更有一颗美丽的心灵,她用自己宽广的心胸在汉匈和亲的大业中,包容了一切,超越了平庸,她是一位敢为抜俗之举的巾帼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