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慈禧临终前说了什么?

慈禧临终前说了什么?

2020-10-26 02:31阅读(62)

慈禧临终前说了什么?竟让李莲英害怕到要逃出皇宫。:慈禧是清朝时非常有名的人物,对于她的评论基本是一边倒的差评。慈禧这辈子做过祸国殃民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个

1

慈禧是清朝时非常有名的人物,对于她的评论基本是一边倒的差评。

慈禧这辈子做过祸国殃民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个大概,我们今天不光聊该问题的答案,也聊聊关于慈禧的一生都做过什么好事。


慈禧是谁

慈禧,本名叶赫那拉杏贞,不知道小伙伴你有没有看过《甄嬛传》,里边的皇后总称呼自己叶赫那拉。慈禧是咸丰的媳妇,同治的老娘。在晚清时垂帘听政,虽然有小皇帝坐在龙椅上“指挥天下”,但谁都知道,真正说了算的,就是慈禧。这段历史大家都比较熟悉,简单带过,不做深述。


慈禧做过的大好事

1、“一定程度上”支持洋务运动

慈禧最初还是很支持洋务运动的,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符合慈禧自身的利益。支持洋务运动,不光能学到洋人先进的练兵方式,学习先进的制造技术,从而造出先进的火器,还能利用洋人来镇压叛乱,对于慈禧是相当有好处的,如果真的能有成就,内忧外患都可以解决,对于慈禧来说不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嘛。

但是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慈禧既不属于洋务派,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她的心思只是放在对权力的掌控,对物质的享受,只要能过着天下最好的日子,没有人能动摇得了自己的权力,慈禧就满足了。国家的权力和命运掌握在这种人的手里,是十分可怕的。

洋务派的势力膨胀速度过快,让慈禧非常担心,表面上她很信任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等人,实际上慈禧却处处控制着三人的权力,这三人中,读懂慈禧心中心思的只能无奈自保,没有读懂的,丧失权力。

曾国藩为求自保,平了太平天国之后,解散了大部分湘军。左宗棠西征胜利,严密布阵准备抗击沙俄侵略,这时就有人弹劾左宗棠拥兵自重,慈禧趁机将兵权收回。慈禧每次需要商议要事,都少不了李鸿章的意见。可是慈禧在军机处安排很多李鸿章的政敌,李鸿章却始终未能进入军机处,还经常遭到弹劾。

不管怎么说,如果慈禧最开始就阻挠洋务运动,国运只会更加惨淡,所以说,慈禧还是“一定程度上”的做了件好事儿。

2、废除科举,兴办学堂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联合张之洞联合上奏,请求废除科举制度,改为新学考试来选拔人才,慈禧太后还真的就准了,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上谕,从隋朝开始存在了2000年的科举制度彻底的结束了。

科举考试限制读书人的思维,八股文格式内容非常死板,将读书人的思维固化了,将创新意识泯灭殆尽。虽然隋朝乃至后世几百年都是先进制度,但是到了清朝,已经是阻碍国家发展的一种形式了。

3、禁止吸食鸦片

“自鸦片烟弛禁以来,流毒几遍中国,吸食之人废时、失业、病身、败家。数十年来日形贫弱,实由于此,言之可为痛恨。今朝廷锐意图强,亟应申儆国人咸知振拔,俾祛沉痼而蹈康和,着定限十年以内将洋土药之害一律割除净尽。其应如何分别严禁吸食并禁种罂粟之处,着政务处议妥章程具奏。”——慈禧禁鸦片懿旨。

4、兴办女学,禁止缠足

1906年,慈禧太后下令禁止缠足,开了中国妇女解放的先河。不光如此,虽然没有正式的下旨,慈禧还是默许了逐渐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逐渐产生的女子学堂,学习新学的女子越来越多。可以说,慈禧也算是走出了“男女平等”的第一步。

5、派遣留学生,兴建学堂

这件事影响极为深远。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留学生奖励制度,规定中国留日学生在日本普通中学5年后如果顺利毕业,并且得到优等文凭,会受到相应的奖励。

慈禧利用美国的部分庚子退款在清华园修建清华学堂,也就是今天的清华大学。1902年,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师范馆成立,这就是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


慈禧遗言

1、打脸的遗言

为啥说打脸呢,因为这第一条遗言,就是要后人女人不准干政。其实,自古以来,女人就不准干预朝政,而且大清开国时也借鉴了这条规矩,是慈禧自己破坏了规矩,自己爬到政治金字塔的最顶端,掌控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死后她竟然提到这点,自己打自己的脸,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2、可笑的遗言

第二条遗言,太监不得干政。大清朝从建朝开始,就基本没出过有权利的太监,唯独慈禧老同志掌权的这些年里,没少出像安德海、李莲英等权力通天的太监。据说李鸿章这样位高权重的大臣都要贿赂李莲英,可见此时的太监权力已经高到何等地步,实在可笑。也许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吧。

3、可怕的遗言

第三条遗言是有争议的,就是立溥仪为皇帝。当时溥仪很小,只有三四岁,据说慈禧还幻想着自己如果病好了,还要继续垂帘听政,到时候要怎样能让皇帝继续听自己的话呢?立个不太懂事的小皇帝就解决了。

如果这条遗言是真的,我只能说慈禧实在是无耻,而且结合第一条遗言来看,慈禧就又一次打了自己的脸,明明说女人不准干政,自己还要继续干预,坚持就是无耻至极。但小编觉得真实性不高,只是作为道听途说的野史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好了,老规矩,一首打油诗结束答题。

太后一生实在忙,压内跪外怕列强;

死后狂抽自己脸,误事误国狠心肠。

2

“玉座珠帘五十春,临朝三度抱冲人。扶床一见雏孙拜,定省仪鸾仅隔晨。”这是后人述及清末慈禧太后死时情景的一首宫词。

慈禧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刻(1908年11月15日)死于中海仪鸾殿,其时年已七十四岁。对她的一生是非,后人有许多议论。她自咸丰十一年九月三十日晨(1861年11月2日)发动辛酉政变,夺取政权以后,两度垂帘,一次训政,立过三个幼帝,操纵清末政权几达半个世纪。此即上引宫词中所谓“玉座珠帘五十春,临朝三度抱冲人”之原意。

对于慈禧太后之病情及其去世,野史演义之类并后人的传说颇为纷杂,但多数均谓她是因患痢腹泻不止而最终衰竭致死。关于她得病的时日,有的说是在十月初十日(慈禧生日)以前,有的则说是在此后;有的说早在光绪帝去世之前多日,慈禧已卧病不起;有的则说光绪去世之日,慈禧曾亲临瀛台涵元殿视丧。如光绪时曾任御史的恽毓鼎说,早在十月初十日之前:“时太后病泻数日矣”,又说当光绪帝的皇后在十月二十一日得知光绪帝已死后,便“哭而出,奔告太后,长叹而已”。又如《慈禧外纪》中说:“是年太后七十三岁,万寿之期……太后高兴已极。不幸至晚着凉,又吃乳酪、苹果等物过多,遂又病痢。此病于夏间曾缠绵多日也。”如此等等,当然均难作凭证。

考诸正史及清代官修史籍,则又略焉不详。《清史稿·后妃传》载为:“(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太后有疾,上疾益增剧。壬申,太后命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癸酉,上崩于瀛台。太后定策立宣统皇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葬定陵东普陀峪,曰定东陵。”

《德宗实录》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甲戌之记载是:“是日,太皇太后疾大渐。未刻,崩于仪鸾殿。申刻,大殓毕,奉安梓宫于乾清宫。”同日,《起居注》之记载是;“是日,圣祖母太皇太后疾大渐。未刻“慈驭升遐。”

在慈禧去世之前一日,还亲自决策立溥仪为帝,授溥仪之父为监国摄政王等,也算是她临死前的遗嘱吧。而有关于病因、病状等则毫未涉及。只有在她死后清廷以她的名义所发布的遗诰之内稍有提到,兹摘其要如下:

前年宣布预备立宪诏书,本年颁示预备立宪年限,万机待理,心力俱殚。幸予体气素强,尚可支拄。不期本年夏秋以来,时有不适,政务殷繁,无从静摄,眠食失宜。迁延日久,精力渐惫,犹未敢一日暇逸。本月二十一日,复遭大行皇帝之丧,悲从中来,不能自克,以致病势增剧,遂至弥留。

这段遗诰的要点,无非是说慈禧得病之由,是因为政务殷繁过于劳累。其患病的时间,则是在光绪三十四年夏秋之际,其死因是对光绪帝之死过于悲痛。由此可见,这些正史或官方记载,与野史演义及社会流传之说迥乎不同。正史只记载了太后有疾,太后崩。没有写什么遗言之类。

很多文章都说慈禧弥留之际最后说的一段话是: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这种说法流传甚广,就连腾讯历史、人民网历史频道都有发表。这个说法来自所谓“慈禧太后最后一个情人”英国的年轻记者伯克豪斯(巴恪斯)。在慈禧太后去世以后,1910年,伯克豪斯与人合撰了《慈禧外记》(又名《太后治下的中国》),之后又出版了《清室外记》,大打隐私密史牌。记叙了慈禧太后与清宫之中,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宫廷研究的专家。虽然作者声称在庚子年北京混乱之时,搞到很多宫廷密档,仍因其太过于惊悚,“有些历史学家和学者指责他是伪造历史的高手,称为远东最著名的无赖和最无耻的骗子”。我劝大家还是别信这个人的记载吧!当时那么多人在场,为何《清史稿》的编著者,将这样的正能量省略?为何朝廷里某些喜欢记日记的官员没记?一句话,凭什么,它来自于外国人的书中?

3

中国历史上,真正能够做到权倾朝野的女性,说实话少之又少。武则天应当是最牛的,因为她直接自己做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正统皇帝。距离我们最近的则是慈禧老佛爷了。

慈禧作为晚清的实际统治者,被百姓们骂的是狗血淋头,其实仔细看看慈禧的生平,她也是有许多功劳的,只不过因为她是个女性,再加上自己奢靡的生活,因此口碑才这么差。言归正传慈禧临终前说了什么呢?大家都骂她。

慈禧临死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光绪杀了,根据考古学家鉴定,光绪皇帝是砒霜中毒而死,在当时的历史中,谁敢杀皇帝呢?毫无疑问是慈禧了。除此之外,慈禧在闭眼前,还将亲近的大臣叫来了身边,交代了三句遗言,大臣们是听得潸然泪下,老百姓听到是大骂无耻。

首先第一个,从此以后女子不得干政,严格的说起来,中国历史中每个朝代都有这个规定,清朝也不例外,这话从慈禧的口中说出来则略显讽刺了,因为她就是个女人,却一直统治着清朝,这不就是最大的讽刺吗?

第二个,不许亲信太监,让太监弄权。这句话也是很有意思,中国历史上一直是这样,防止太监乱政,但慈禧这事也没少干,她当权的时候,宠信了不少的太监,比如李莲英就是清朝中很出名的太监。

第三个则是立帝之事了,慈禧选择了立溥仪为皇帝,这个时候的溥仪还狠年幼,当然这事慈禧也是多方面考虑的,溥仪还小,自然会有人辅佐,长大了只会感激自己,而不会恨自己。人们谩骂慈禧,无外乎就是因为这三个原因。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4

慈禧太后是大清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人物。

她执掌大清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当然了她在执政的那段时间里,做了很多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

这也是她在中国一直名声都不怎么好的原因。她在位的时候,对外国列强,又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余国之欢心,又是割地、赔款,当真是做尽了坏事。

那么慈禧太后,作为中国历史上如此举足轻重的一个人物,她最后一天又是怎么过的呢?

慈禧太后临死前的一天,光绪帝就去世了。

那时候的光绪帝三十多岁,正是一个人的壮年之时。

当时人们就觉得光绪死的有点蹊跷。最近经过专家,对光绪的衣物进行检测,得出的结论是,光绪帝是被砒霜给毒死的。

但是,到底是谁毒死的光绪帝,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慈禧太后肯定是嫌疑人之一,因为那时候她和光绪皇帝的关系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慈禧想害他,也不是不可能。

正是因为光绪帝死了,所以,到了第二天慈禧,还是照常洗漱完用膳,然后处理政务。当时,她是在和大臣们商议,选立接班人的事情。

最终他们选择的就是溥仪来继承皇位,当时的溥仪也只有三岁。溥仪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皇帝。

上午慈禧刚把接班人给选好,中午的时候,慈禧就觉得不自己不行了。似乎她也要不久于人事了。

所以,她必须要安排后事了。

慈禧心目中国家大事当然是第一位的了,既然立了溥仪为皇帝,肯定是不能改的了。但是,当时的溥仪年龄尚小,不能执政,不得已就只好让溥仪的父亲来当摄政王,监管朝政了。

慈禧还说到,以后绝对不允许女人专政了。

你看掌权了半个世纪的慈禧,到了临死前,竟然有这样的觉悟,这说明她对于自己在位干的这些事,也是不认同的。

本来清政府就有规定,女人是不可以干政的。但是,慈禧把这个记录给打破了,她享受都了权力带来的好处。

到了临死前,她想在自己去世之后,再恢复女人不能干政的制度。

说完这些慈禧就散手人寰了,她去世的那一天是1908年11月15日。这是慈禧太后在世的最后一天,确切地说不够一天的时间。

她是在死后一年的时间,才得以下葬的。

但是,就在她去世之后三年,大清王朝就亡国了。在她去世的二十年,她的陵墓就被孙殿英给盗了。

5

慈禧太后郑重地说:“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太后病势沉重,进入弥留状态。御医们手忙脚乱,开了一剂益气生津之方,想妙手回春:老米一两,人参五分,麦冬五钱,鲜石斛五钱,水煎温服。这是慈禧太后一生中最后一剂药方,可惜此方可以生津益气,但无法挽救她的老命。一个时辰后,她就命归黄泉。

慈禧太后心里知道,大清王朝将会在她的手中灭亡。作为大清的当家太后,她当然知道流传盛广的叶赫那拉氏家族祖宗的遗言,仿佛冥冥之中,叶赫那拉氏家族的神秘之手选中了她作为大清帝国的终结者。她自负、坚定,充满智慧,在她的铁腕统治下,大清王朝的精英人物都心甘情愿地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6

慈禧老太婆当了几十年老佛爷,对内说一不二,对外卑躬屈膝,临终前她留下三条遗言,每一条都让人愤慨不已,忍不住用唾沫淹死她。

1908年11月14日,被“亲爸爸”慈禧压制了一辈子的光绪帝驾崩。

次日凌晨,慈禧像往常一样起床,又花了一个多小时梳头打扮。 梳洗完毕后,一大堆太监跪在地上,高喊“老祖宗吉祥”,慈禧太后才满意地点点头,开始用早餐。

没想到吃完午饭后,慈禧就觉得情况不对,突然头晕目眩,她知道自己大限已到,立刻召开紧急会议,然后命令军机大臣起草遗诏,最后留下三句遗言:

第一句是“女人不可预闻国政”

女人不可干政,是历朝历代的祖宗家法,清朝也不例外。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就定下了这个规矩,慈禧当然心知肚明,她还特别强调“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但这话从慈禧口中说出来,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就好比一个天天吃肉的人,临死之前下令说“我们祖宗严禁吃肉,以后你们任何人都不许吃肉”,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第二句是“不得令太监擅权”

宦官不可干政,这也是历朝历代惯例,只是诸如秦、汉、唐、明这般王朝都避免不了,尤其是明朝出了众多专权的太监。清朝特别注意吸取明朝教训,严禁太监擅权,所以太监只能当奴才,但仅有的几个大太监如安德海、李莲英,恰恰就是慈禧给惯养出来的,这无疑又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就好比一个天天养狗的人,临死之前下令说“我们祖宗严禁养狗,以后你们任何人都不许养狗”,实在又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第三句是“立三岁溥仪为帝”

国无长君,幼主为帝,是国之大患。当时的大清摇摇欲坠,岌岌可危,立成年君主才是对大清江山负责的选择。可慈禧不知出于什么考虑,立一个吃奶的孩子为帝,这不是给女人干政和太监专权制造机会,狠劲打自己前两条遗言的脸吗?明显是把大清继续往火坑里推。

慈禧太后的临终洗白

第三条遗言在正史中并无明确记载,真正让人愤慨的是慈禧太后死前的另一句话:

“我毕生垂帘听政数次,不了解的人认为我是贪婪权力,实际上是迫于时势不得不做出此决定。”

乍一看,这句话很有道理,好像是满清皇帝无能,慈禧一个女人不得已被推上政治舞台,依靠自己个人努力,一人独撑危局,保住大清江山,这也是很多人洗白慈禧的重要依据。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慈禧这个老太婆死前也不认错,反而试图给自己洗地,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大清江山的拯救者,力挽狂澜的大英雄,真是死鸭子嘴硬。综观慈禧可耻的一生,如此厚颜无耻,也是独一无二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7

光绪驾崩了,这是慈禧盼望已久的事儿,她终于拔掉了眼中钉肉中刺。

国不可一日无君,得赶紧弄个皇帝上来。

其实有没有也无所谓,有慈禧在,皇帝就是傀儡,弄个皇帝上来只是换个傀儡而已!

慈禧害死光绪的想法由来已久,所以新皇帝让谁当她早就想好了,那就是三岁的溥仪。



为什么是溥仪呢?

第一,溥仪是同治和光绪的下一辈,过继过来继任光绪的皇位,也是继任同治的皇位,咸丰的后代没有绝,而且皇位世世代代将传承下去。这就是慈禧对咸丰的忠诚,其用心之良苦,可见一斑。

第二,溥仪还小,才三岁,她可以继续垂帘听政。慈禧是十分自信的,放眼看去,整个爱新觉罗家族中,她是最有能力的,作为大清朝的掌权人没有比她更适合的。虽然这些天她身体欠佳,拉肚子。不过没问题。整天吃山珍海味,喝人奶,一大堆保健医生为自己服务,这点小病无大碍,她对自己身体也很自信,活不了百岁,也能活过87岁。为啥是87岁?超过乾隆,拿个大清朝掌权者长寿冠军呗。那样73岁的慈禧,垂帘听政时间至少还有14年,到那时,溥仪17岁,亲政正合适。



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天中午,慈禧突然昏厥了,随即便进入弥留之际。昨天还梦想着未来,今天就不行了,突如其来的打击把慈禧这个政治老手给打蒙了,慈禧思想没转过湾来。

先是说让载沣当监国摄政王,处理一切日常事务,遇到大事由隆裕太后定夺。隆裕太后是慈禧的亲侄女,这决定是让隆裕代替慈禧垂帘听政。

慈禧说这话时还算比较清醒,只是时间紧迫她没有来得及认真思考。

之后慈禧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时她反思自己的一生,也考虑了大清的未来。

她说,自己一生为大清朝鞠躬尽瘁,垂帘听政是逼不得已。这是她对自己的真实评价。她就是这么认为的。

她还说,今后大清朝,一是女人不得干政,二是防止太监误国。



慈禧的这句遗言叫人难以理解,大清朝女人不许干政早有祖训,她干政了,太监最高四品,她破例给李莲英二品,而且她宠信安德海、李莲英、小德张好几个太监。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其实不是。

当她做出让隆裕太后继续垂帘听政的决定时,慈禧自私的本性暴露无遗。

然而,之后她回忆一生经历,想到自己为大清朝鞠躬尽瘁时,她被自己的“伟大”说服了,她要继续“伟大”下去,首先就是要抛去自私。不能让隆裕再垂帘听政了,她不行,没那两下子。也不能让李莲英有机会专权,那样国家也会玩完。让载沣掌握大清政权,溥仪是他儿子,他不会夺儿子的权。这才是慈禧深思熟虑的结果,也是最好的结果。这样才最有利于大清王朝。

为了咸丰家族的延续,牺牲了叶赫那拉家族的利益,临终的慈禧觉得自己非常伟大。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8

1908年11月15日,慈禧病逝于北京西苑寝宫仪鸾殿,享年74岁。

慈禧在临终前留下遗言:“以后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亲们看到这两句话的是不是觉得慈禧抡圆了啪、啪、啪打自己脸呢?

讲真慈禧为我们诠释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句话。假如不是慈禧行将就木,哪个文臣武将敢提这两句话?尤其提女人干政,除非这个人不想活了。



(慈禧)

我们来看第一句话,其实是慈禧死前的自我醒悟。

慈禧27岁时,随丈夫咸丰帝为躲避八国联军侵略逃亡承德避暑山庄,没多久咸丰病死在热河行宫。

当时只有8岁的同治继位,同治是咸丰和慈禧唯一的儿子。这时慈禧向顾命八大臣提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办法,首辅肃顺反对,理由是“女人“临朝听政”祖上没有先例。

说实话肃顺说的一点没错,想当初清朝第一个进京称帝的皇帝――顺治的母亲孝庄皇太后能力不在慈禧之下,她儿子顺治6岁称帝,孝庄为儿子称帝做了大量的工作。

举个例子,民间传说她下嫁了摄政王多尔衮,不管有没有这回事,摄政王多尔衮出于对孝庄的爱,对小皇帝辅佐还是尽心尽力的,对小皇帝还是比较仁慈的。

孝庄虽然也和儿子顺治不睦,这都怪顺治太任性,太自我、他追求爱情自由,孝庄为儿子婚姻考虑的更多是政治因素,其出发点还是为了清初的稳定。



(孝庄皇后)

孝庄在儿子没有亲政前,肯定也干预朝政,最低限她能影响多尔衮的决策。但这一出发点都是为了儿子。

其实我觉得孝庄充其量就是为儿子出谋划策,这和顺治死后她辅佐8岁称帝的孙子康熙一样道理。

孝庄在背后支持孙子干掉了鳌拜,康熙在小的时候经常向奶奶请教治国之策,亲政不久在奶奶辅佐下消灭了吴三桂之乱,最后取得了削藩的胜利。

孝庄也是辅佐了两位年幼的皇帝,她完全可以像慈禧那样拥有无上的权利,但是孝庄没有这样做。我认为“干政”和“参政”是有根本区别的。

慈禧拥有权利后食髓知味不肯放弃既得利益,她的格局没有孝庄高,两个人做的事如出一辙,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慈禧辅佐了儿子同治和外甥光绪——儿子被她掌控的很郁闷,同治没有决策权,到了亲政年龄慈禧不放权,同治心想“既然你迷恋权力,那我什么事也不管了”。于是寻花问柳,沉沦欲海,最后得了性病不治而亡。



(同治)

光绪更惨,为了权力,作为亲姨娘和婶婶的慈禧,不顾伦理道德,居然把皇帝囚禁在中南海赢台,这一囚禁就是十年,光绪生不如死。

慈禧临死前不放心光绪,在死前头一天害死光绪,我觉得慈禧为了权势不择手段,她没有孝庄的慈情,慈禧有的是冷酷无情!

反观孝庄,她死前嘱咐孙子,死后为了守着你近些,不要把我葬到关外你爷爷皇太极的陵墓,埋在你身边就行了。“长辈有慈心,晚辈有孝心”,孝庄的所作所为甩慈禧十八条街。

慈禧临死前说的以后不许女人干政,可是大清没有了以后,溥仪6岁时大清就完了。溥仪的皇后确实没有干政,末代皇帝的老婆们一个个下场都很惨,不知道是不是溥仪认真执行了慈禧遗嘱的缘故?

我们来解读一下慈禧遗言的第二句话。慈禧警告后人不要让太监擅权。这句话也是慈禧自我悔悟的意思。

整个清朝,盛名的太监都出自慈禧当政时,比如,安德海、李莲英。



(慈禧和安德海)

安德海之所以被慈禧宠信,是因为在“辛酉政变”时,他进京联系了鬼子六奕訢,为诛杀顾命八大臣出了力。

从那以后安德海成了慈禧的心腹太监,经常参加监视光绪行动。到最后为执行慈禧的密诏,私自出宫采办皇家禁物,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斩杀,假如安德海不参与政事能被杀吗?

还有李莲英,安德海死后,他被慈禧火箭提拔,官居二品,这其实是慈禧有违祖制的做法,祖上规定,太监不能超过四品。慈禧有尊重祖上规定的时候吗?头发长见识短,她以为自己比康、乾二帝都牛逼。

李莲英参与慈禧的政治活动,以至于直隶总督袁世凯都要走他的门路。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有个另类太监寇连材提出让慈禧退政,也就是反对女人干政,结果慈禧把他杀了。



(太监李莲英)

我没听说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康熙、雍正宠信哪个太监,除了上面这几个太监我也想不出还有哪些著名的太监。

综上所述,慈禧的临终遗言,我觉得更像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可以说是了盖棺定论。

“女人干政”和“太监擅权”恰恰是慈禧一生的污点,到死她还嘴硬借机教训别人,慈禧说一套做一套,当面是人背后是鬼,说人不如人,有这样的女人当政,大清不亡才怪呢?

我觉得慈禧比谁都明白。大清还有未来吗?

【欢迎转发、留言、关注和点赞】

9

慈禧太后执政了将近半个世纪。一九O八年软禁中的光绪皇帝突然死了,病床中的慈禧当天留下三大遗嘱,次日也死了。

慈禧三大遗嘱,第一个竟是自刮耳光:今后不许后宫干政,按照祖训,女人是不能参予朝政。

第二个也是自我检讨:今后不许宦官弄权,不许太监干预朝政。

第三个将三岁的溥仪立为了皇帝。

光绪皇帝之死,至今还是个谜,有说被太监毒死,因为慈禧不想她走后光绪翻盘。但清王朝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治了。仅仅三年后,武昌的枪声宣布了清王朝的死刑。

一九一一年十月九日,革命党人孙武打响了第一枪,十月十日,黎元洪为首的新军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双十节),全国各地群起响应。

一九一二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正式废除清朝,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社会。

慈禧太后三大遗言成为了笑柄,她一生擅权干政,却一本正经不许后宫干预朝政;她一生重用宦官,却令颜正色地不许太监干扰朝廷。

只是留下了三岁小皇帝,一生遭受大狱丶流放丶傀儡的悲惨命运,连心爱的女人一个都不能留住。

晚年溥仪还承新中国的关照,娶亲,安度了晚年。他留下了\"我的前半生\",也不枉末代皇帝有尊严地活着,做为政协委员参予了国家大事。

皇帝公民,慈禧太后永远都不会想到的时代沧桑!

10

1908年11月15日,74岁的慈禧太后走向了人生的终点。临终前,慈禧留下了三句遗言,出人意料的是这三句遗言不仅让后人嗤之以鼻,甚至连史学家都认为极度无耻。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慈禧究竟留下了什么遗言,让后人如此反感呢?

女人不得预闻国政

1861年8月,咸丰帝病危,立唯一的皇子载醇为皇太子,命大学士肃顺、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等八人赞襄政务,辅佐幼帝,史称赞襄政务八大臣或顾命八大臣。皇帝年幼,由亲贵重臣辅佐政务,这是自顺治朝沿用下来的祖宗家法之一。咸丰帝驾崩后,慈禧太后为了满足自身贪婪的权力欲,联合在京留守的恭亲王奕訢,秘密发动政变,将肃顺等顾命八大臣一网打尽,实行垂帘听政,将军政大权牢牢攥在手里长达47年之久。慈禧临终遗言之一:此后女人不得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

慈禧声称“女人不得干预国政”是祖宗家法,可自己年轻时迫于形势,不得已而掌管朝政,今后还要将这条祖制恢复起来。这是实打实的打脸,谁不知道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大臣都是由肃顺一手提拔起来的,况且当时英法联军已经退兵,太平天国安庆被克复,剩下的捻军只不过是强弩之末,哪有什么形势危急,纯粹是找借口罢了。

不得令太监擅权

清朝有鉴于明末宦官乱政现象,对太监的管理非常严格,顺治帝曾颁布“宦官不許干預朝政”敕谕,并让工部做成铁牌,分别立于交泰殿,内务府和慎刑司三处地方。乾隆帝要求宫内所有太监一律改姓秦,赵,高三姓,意在时刻提醒自己,秦朝宦官赵高与丞相李斯相互勾结,不仅干预国政,甚至废立储君,务须以史为鉴,严加防范。慈禧临终遗言之二: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慈禧这条遗言再度打脸,清朝两百年来一直没有出现宦官乱政的现象,唯独到了慈禧太后时期,出现了安德海,李莲英,小德张等几位太监,他们勾结外官,卖官鬻爵,收受贿赂,怂恿主子大兴土木,修三海,修颐和园,使晚清吏治腐败进一步加深。

立年仅三岁的溥仪为帝

清朝十二位皇帝中,幼年继位的有五位,分别是顺治(6岁),康熙(8岁),同治(6岁),光绪(4岁),宣统(3岁)。前面两位是孝庄太后的儿子和孙子,后面三位都是慈禧太后所立,而且年龄上有越来越小的趋势,这都是由于慈禧太后揽权的结果。正所谓“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慈禧为了一己私欲而置天下福祉于不顾,必将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慈禧临终遗言之三: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过继穆宗,兼祧德宗,入承大统。

1861年8月,31岁的咸丰帝英年早逝,由6岁的儿子载醇继位,这无可厚非。可当19岁的载醇驾崩后,慈禧太后为了达到继续垂帘的私欲,也为了血缘上的亲近,把亲妹妹的儿子,4岁的载湉过继到自己膝下,立为皇帝,即光绪帝。临终前,慈禧还担心万一病体痊愈,由长君继位将来恐怕难以操控,于是立年仅3岁的溥仪为帝。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慈禧太后可谓将这一理念发挥到了极致。慈禧临终前的三句遗言,前两句是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临死前却告诫后人务必杜绝,这样直接打脸的话也能脱口而出,实在是无耻之极。后一句话充分说明慈禧自私自利的性格已深入骨髓,在这样极端短视的当权者统治之下,清朝又岂能不亡!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