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为而治,换一种说法叫做“休养生息”。不仅仅是汉朝初年,许多强盛的王朝,其初年都会实施这项政策。而且,凡是实施了这项政策的朝代,最终都变成了一个强盛的朝代。

这样我们就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凡是政府不作为的,不干事的,百姓就会过上好日子。凡是政府积极作为的,喜欢干事的,百姓的日子就很苦。

这个结论太颠覆三观了!难怪在两千多年前,老子会提出一个“小国寡民”的无为而治的主张,应该是老子那时候就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道理的。

(小国寡民)

那么,为什么政府作为了,老百姓日子不好过;而政府不作为,老百姓的日子反而不好呢?

咱们先来看,古代政府都做些什么?

古代的政府,层级比较少。汉朝的时候,朝廷以下,一般都只有郡县两级。后来有所增加,但大都不是很多。而且最基层的,也就是县一级。以下就没有政府机构了。

政府机构用来做什么呢?主要有这些功能:一是征收赋税,二是组织劳役。此外,还真没有其他功能了。

有人说,不是还有审理案件吗?

不错,政府确实也在负责司法。但是,一者政府人员比较少,根本忙不过来。二者,政府的工作比较杂,司法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所谓的青天大老爷,所谓的明镜高悬的审理案件,其实只有象征意义。

(文景之治)

那么,基层其实有大量的扯皮纠纷的事情,由谁来仲裁呢?都是地方上德高望重的长辈、有文化的知识分子、退休的官员等等这些人来负责。这些人叫士绅,由他们自治处理。也就是说,根本就用不着政府。

有人又会说,政府不是还要负责一些农田基本建设、水利设施建设之类的吗?这个肯定需要政府统一组织。但一般这种事做得都比较少,做得太多,也会影响农业生产。

还有的说,政府要出台一些政策,比如变法之类,要推进呀。其实,中国从古至今,变法其实是非常少的,大家都遵循祖宗之法。变法成功了的也很少,基本上除了商鞅变法成功了外,几千年,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成功的例子。

我们再回过去看政府的两件常规性的工作。收税和劳役。

毫无疑问,收税越少,老百姓生活越好。汉初的无为而治,更多的就是减免税收,甚至多年不征税。古代的土地出产有限,财富总额有限,收得少,老百姓的日子就更好过。

再说劳役。除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一些劳役外,王朝中,农民做的很多是无益劳役,比如帮皇帝修豪华的宫殿,比如出去戍边打仗等等。这些对农业生产肯定是有害无益的。

(怒烧让百姓受害的阿旁宫)

当然了,如果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土地的产量,这样的有为也是有用的。但是,一来,古代农业生产水平普遍不高,从战国开始的铁制农具,一直延续到近代,还是这样的生产水平。二来,士农工商,古代不重视工商业,不重视科学技术,瞧不上从事工商业和科学技术的人,也因此造成中国古代农业几千年来“不求上进”。

当政府的有为不是做这些事,而只是做伤害老百姓的事情的时候,那无为而治对老百姓来说就是福音了。

最佳贡献者
2

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命令陆贾著书,研究秦失天下的原因。陆贾在他所著《新语》一书中指出:秦代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为此,建议实行老子的“无为而治”。


陆贾说,“道莫大于无为”,并对“无为”作了具体说明:“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没有诉讼官司),老幼不愁于庭(人民生活宽裕安定)……邮无夜行织卒(政令不多),乡无夜召之征(轻徭薄赋)。”

汉高祖听后甚是欢心,欣然采纳了陆贾的建议,把“无为而治”作为基本国策。汉高祖以后,惠帝、文帝、景帝都崇尚道家思想,继承高祖既定的大政方针,继续推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发展,国家财库充足富裕,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据史料记载,其时朝廷的钱积累到好几百万万,串钱的绳索都朽烂断了,散钱不可计数。太仓的粮食,多得装不下,以致粮食堆在露天地上,让它腐烂。

老子学说,经过汉代初期的实践的检验,证明的确是救世之术,不是无知妄说。



到了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独尊懦术,“无为”开始向“有为”转化,道家思想开始由主转辅,由明入暗。经过西汉末期王莽改制的社会大动乱,东汉光武帝中兴,又搬出老子学说,实行“柔道政治”,减收田赋,精兵简政,经过六十余年的休养生息,才又促成社会经济的繁荣。

从此以后,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配合,一显一隐,儒表道里,成为学术思想的两个主要泉源,灌溉着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

3

一个字:穷!

秦末汉初,几年时间的战争导致秦朝时的人口至少减少一半,大部分都是因为战争所导致。《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刘敬(即娄敬)就定都问题这样和刘邦说:

“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而欲比隆於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

《史记 平准书》这样记载当时的物价和物资缺乏情况:

“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在这种要钱没钱、要人没人,你除了无为而治之外,还能做什么呢?

第二,汉初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管不顾,天天吃喝玩乐就可以了,而是指:天子、王侯将相就安安静静的不要东搞西搞,让下属们按照秦国的律法去治理就可以了,不要“计划不如变化,变化不如领导一句话”式屁股决定脑袋治理模式。

无为而治的前提是秦律的有效运行。张家山汉简中吕后2年说发布的《二年律令》中有20多部律法。

西汉用秦律治理天下,有条不紊的,根本就不需要那些王侯将相再出什么天才鬼点子!有空你们就去吃喝玩乐,别去干扰律法治国,让人民依照秦律的管理修养。这才是无为而治的真相。

4

汉初选择无为而治既有社会经济的原因也有文化思想上的因素。

汉朝建立之时,刚刚经历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如此大范围长时间的战乱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战争给社会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破坏,一方面大量人口死亡,青壮劳动力损失尤剧,另一方面是经济凋敝,百姓生活极为困苦。据历史记载,当时汉高祖出行找不到四匹纯色的马,大臣上朝只能坐牛车。统治者尚且如此,底层百姓的生活只会更加不堪。

刘邦一开始也想过秦始皇一样的奢靡生活,但是现实条件根本不允许。秦朝二世而亡,给汉初统治阶级就下了负面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暴政必将灭亡。

秦朝的统治思想是法家学说,当时的知识阶层认为法家过于严苛,是暴政的根源。因此,法家的思想是不可接受的。但是,法家之外还有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为何独独选择了黄老之术呢?

一方面,诸子百家经秦朝焚书坑儒之后,普遍凋零。曾经作为显学的墨家已经后继无人,儒家也遭受重创,陷入低迷。唯独黄老思想成为显学。先秦诸子如《管子》《吕氏春秋》《韩非子》《国语》都曾推崇黄帝的思想,因此以道家学说为基础兼收刑名之学与法家思想而成的黄老思想在汉初颇为流行。

黄老思想把“法”融入了“道”,提出了“道生法”的理论,既强调“无为”又重视“法治”。黄老思想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就是政府少干预,让民间自主发展。这种主张非常契合汉初国情,有利于国家治理。

汉初最早尝试黄老思想的政治家当属曹参。他在齐国为相时,得盖公指点“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结果齐国大治。后来,曹参被擢升为汉朝丞相,把黄老之术定为治国之策。

在黄老思想影响下,汉初几任统治者均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结果,六七十年后,汉朝经济充分发展,府库里铜钱绳子腐烂无法计算,粮食多到仓库都不够用了,汉朝人囗从1300万增加到汉武帝初期的3600万,为汉武帝开疆拓土奠定了基础。

5

经过几年秦末楚汉战争,社会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老百姓生活困苦,连皇帝座驾都找不到纯色的四匹马。大臣上朝只能坐牛车,非常寒酸。大臣陆贾对刘邦说过去骑马打天下,现在不能骑马治天下了,要想长治久安必须采用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刘邦认为陆贾说的对,采用黄老之术无 ̄为而治,不与民争利,鼓励士兵复员生产,分给土地,发展经济。经过汉初六七十年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汉朝经济已经非常强大。府库里铜钱绳子腐烂无法计算。仓库里粮食露天摆放,人囗达五千九百五十六万余人,是我国人口有确切纪载的开始。

6

首先我们作为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基本常识。但是很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人却不知道汉初无为而治到底是怎么回事!

汉,是我们民族的名字,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几乎占了一半的时间,我们自称“汉人”,我们写“汉字”,我们说“汉语”。汉,这个字深深地烙印在我们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所以,我们更应该了解我们引以为豪的汉朝的历史。

有的人以为读了《史记》《汉书》就能够了解汉朝的历史了(虽然大多数人连这两本书都没读过)。

一个绵延五千年不绝的文明,他不是靠运气,是靠精神,汉人的民族精神从哪里来?从道家哲学来!

中国文化的根本,就是道家哲学,道家哲学衍生出诸子百家学说。而百家学说之主干,就是名法两家。

战国时代是名法两家的人物叱诧风云的时代,也把中国的政治学推上了顶峰!秦国就是践行法治的杰出代表。

秦虽然因为二世昏庸赵高乱国而迅速灭亡,但是汉高祖建立的汉朝完全继承了秦的制度,并根据秦律制定了汉律。

为了吸取秦朝短命的教训(主要是二世背法去势——这就是与无为而治相违背的做法),汉初大力宣扬无为而治的治国纲领。

无为而治在今天许多人眼里就是任其自然,让老百姓自由自在的生活,国家不加干涉。想到这里,我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叫醒我的同胞们了。

我建议大家只读读一本书《黄帝四经》(也叫《黄帝书》《黄老帛书》),里面第一章就讲了什么叫无为而治。

“欲知得失情,必审名察形。刑恒自定,是我愈静,事恒自施,是我无为。”这段话只有26个字,但足够我们去理解啥叫无为而治。

这里讲了无为靠的是“刑恒自定……事恒自施,”而如何“自定”,“自施”,就靠“审名查形”。刑(古代刑与形通用)名之学代指法家之学,比如《史记》说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隋书》载隋文帝杨坚“不悦儒术专尚刑名”。

无论是从理论出发,还是从实践之中来看,国家的安定和谐,其最有力的基础必然会是法治,西汉完全的继承秦制,才有了所谓的“无为而治”。

秦汉的法治社会一脉相承,这才是真实的历史,在《荀子?强国篇》中荀况对应侯说“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由此可见,秦国早就实现了无为而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