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时期没有普通话,山西人关羽与河北人张飞怎么交流?安徽人鲁肃和山东人诸葛亮又该如何唠嗑?还有包头的吕布和甘肃的董卓,究竟是如何吵架?

但是,谁跟你说三国没有普通话的!

任何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官方语言(普通话),我们当下的普通话,来自清朝的北京官话。但这种北京官话,和北京胡同里下层百姓喜欢说的北京话,其实是两回事。后者是胡同音,前者则是整个大清朝廷自上而下,即皇帝与臣子沟通的语言。而既然这是官方场合必须使用的语言,你不论是哪一省的人,都要听得懂、说得溜这种语言,因为你要做官。

清朝推行普通话,一是八旗子弟与汉人的沟通需要,二是科举考试的需要。而这,又决定了清朝能否打破满人和汉人的巨大隔阂,能否将汉人中众多的优秀人才取为己用,更标志着清朝的统治是否成立。

所以,在大清国的科举考试里,必考项目八股文和试帖诗,都要求汉语用韵,而这就意味着参加考试的人,一定会说官方语言,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搞清楚那些文字的正统读音,从而实现与官场甚至皇帝的对话。

也因这个缘故,在清朝,你会说北京官话,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优势,哪怕你不做官,也会给人一种非凡夫俗子的感觉。

而回到题目所问的三国时代,当时没有科举考试,是不是就不需要普通话了呢?当然不是,东汉三国实行的是征辟制,但征辟上来的人才,也一定要会说汉朝的官话,即洛阳话——“洛语”。

东汉末年的曹操、孙权、刘备这些人,虽然来自不同地域,但显然都会说这种汉朝的普通话。曹操是宦官家族的后代,与皇帝关系密切,所以虽然他的籍贯是安徽,但他的洛阳话却说得很溜。孙权的父亲孙坚,是武将出身,又来自南方,洛阳话就差一些,但也一定要会。因为军队里通行的,也是洛阳话。如果将军是南方人就说南方话,那你让军队里的北方人如何听从你的命令?

甚至是颇有些底层路线的刘备,其实也说的是汉朝官话“洛语”,而且很早就会说。也只有这样,他才能顺利地和山西人关羽、河北人张飞沟通,才能三顾茅庐,说的话山东人诸葛亮都能听懂,才能和江东的妹子孙尚香说几句情话。

事实上,当时的洛阳话,是亚洲东部区域的一种通用语言,不光是汉人说这个,就连胡人的上层,也基本度都会说。整部三国里唯一有沟通困难的,大概就只有南蛮的阿会楠董荼奴这些货了吧(相对而言,更为汉化的孟获是会说一点洛阳话的)。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问题提的很随便,但是背后牵涉的确实是一个大问题,涉及到的是中国通用语言的产生和流变的范畴。

今天的中国依旧广泛的存在着方言,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但是天各一方的异乡人能够聚集在一起共事交流,都是因为有共同的交流工具,普通话的存在。

古代也是一样的道理。

夏商周时期存在着大量的部落和部落联盟,语言不通是一个很广泛的现象,所以在《礼记》里面就提到“五方之民,语言不通”的问题,在《左传》里面也说到那些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

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货币不通,言语不达。

最后能够形成统一和交流,最早要归功于周王朝的文化统一工作。周王朝以大篆的形式初步统一了文字,在语言方面推行周王室的语言。后来这个规范的语言系统被称之为“雅言”。方言之外,推行雅言,雅言成为各地上层社会交流的语言工具,那些各地诸侯结盟朝见周天子的时候,必须要用雅言交流才能知道彼此要表达的意思。

春秋时期孔子门下弟子三千,更是要依靠雅言才能给大家传道受业解惑。《论语》里面就说: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不然的话,说着山东方言的孔子,看见说着苏州常熟方言的子游,那岂不是大眼瞪小眼,干瞪眼吗。

但是语言的统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周王室推行以自己语言为主体的雅言,当他们对诸侯的约束力足够强的时候比较好办,到了周王室衰落之后,雅言的推广自然显得更加困难。《尹文子》里面就讲了一个搞笑的故事:郑国人把没有雕琢的玉石叫做璞,我们现代人也是这么用的。可是天子脚下的周人,却把死老鼠叫做璞。后来郑国人到了周城买璞,周人很奇怪,说这家伙可别是个傻子吧,随后拎出来一只死老鼠,把郑国商人当场吓尿。

郑人买璞,而周人出鼠,郑人咄咄而避。

但是随着秦朝和汉朝一统天下时代的到来,文字统一彻底完成,语言方面虽然还是各地存在方言,但是在规范交流语言上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西汉末年,大学者扬雄就撰写了著名的语言学著作《方言》,对当时存在的各地方言做了详细的归纳总结,在解释这些南腔北调的方言的时候,扬雄使用的工具就是“通语”,在这部著作里,除了“通语”还有“通话”“凡语”或者“通名”等称谓的,就是各地通用的,可以解释各地方言的“通用规范语”。

举个栗子,用一个词表示把食物煮好,秦晋地区叫腼,徐州扬州之间叫饪;嵩岳到陈颍之间叫亨;赵魏之地,火烧熟叫烂,气蒸熟叫糦。那么用通话来解释所有这些方言,就一个字儿:熟!

是不是特别的爽!

由于秦晋地区从周朝开始一直延续到秦朝汉朝,都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因此当时的规范话就以秦晋方言为主体。这个规律一直延续到后来,所以秦汉时期的关中话,唐朝的长安话,宋朝的汴梁话,一直到元明清时期的北京话,都是风行一时的规范通话。

有意思的,推广古代“普通话”最卖力的两个王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朝大力强制性推广“天下通语”,就连蒙古族儿童如果学不会“中原正音”都要挨罚被揍屁股

。到了清朝的时候,那就更加严重了,各地都建立了推广规范化的“正音书院”,让官话成为老百姓的通用语言。后来还加了一条规定,俞正燮在《癸巳存稿》里面提到,雍正六年的时候,因为来自广东和福建的南方官员说不好官话,给政府交流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最后官员建议,以八年为期限,如果读书人不会讲官话,不管你是童生,秀才,监生还是举人,一律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

拿今天的话来说,不会说普通话,不允许报考公务员!

这一招可太狠了!古代中国人的主要前途就是:学得文武艺,卖给帝王家。如果不会说官话就别想当官发财,那还了得。所以说清朝人推广规范化是最卖力的。

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还出现过一个闹剧,在维新运动期间,有人建议设立三种标准语,分别是北京话、南京话和汉口话。后来因为后面两种方言的影响力不够才被迫取消,不然的话今天可就要热闹了。也不知道是谁脑袋发热提出这种馊主意。

所以说,三国时期尽管英雄们来自五湖四海,因为大家都学会了统一的通话官话,语言交流是没有问题的。当然了,背后互相骂人的时候也许还是要使用方言的。

3

其实啊,三国时期是有普通话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洛语“

何为洛语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文字形式记载的朝代就是周了,周朝以前的汉语的具体形式已经无从考证。而周朝时期的标准语,一般认为就是《诗经》的语言,也就是洛阳雅言。雅言主要的流行地区就是黄河流域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周朝的文字学习的是商朝时期殷商的,而商朝学习的又是夏朝。相传夏朝建都是在河南洛阳以及周边地区,而商朝建都的地点也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所以中国历代标准话的发音基础就应该是在洛阳地区附近,也就是所说的洛语。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普通话是洛语

其实三国时期肯定是有方言的,哪怕经过了将近两千年的现在,我国仍然有很多方言,但是现代社会我们就是有大家都听得懂的普通话,同样的,在三国时期也有标准的官方话语。

因为三国时期是处在东汉末年,所以三国鼎立之前,他们都是属于汉朝人,作为汉朝的子民,不论你卖草鞋的刘备,又或者是屠户张飞,都是需要会说一些官方普通话的,不然怎么做生意呢,更何况在朝廷当官的曹操,一点官方话不会说,怎么当差。

而汉朝时期的官方语言是传承于秦朝,秦朝用的官话则是东周时期形成的各国都有采用,经常用于各国之间交流的"雅语"。

春秋时期,孔子有三千弟子,这三千弟子肯定不是都来自一个屯子,而是来自五湖四海。据传,孔子就是用洛阳雅言来讲学的。论语中也有记载:《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所以三国时期他们并不是没有普通话,平常除了见到老乡以外,说的也基本都是上面所说的洛语雅言了。即便是语气什么的不太相同,但是大致还是能听懂的。

关于雅言

周朝之后,各个朝代随着首都的迁移,雅言的基础发音也慢慢的被扩散开来,每个汉族王朝,都在努力的发展雅言以达到天下大同的局面。特别是在唐宋时期,雅言发展达到了巅峰,发展出来一个字是一个音,也就使得唐诗宋词等作品大量涌现,周边各国也开始争相恐后的学习洛语雅言。我国周边的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都受到了洛语雅言的深远影响。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4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床清门压星河。我来回答。

普通话的存在是在提醒那个民族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李自成率大顺军攻占明朝国都北京,清军趁机入关,一夜巨响,天朝上国如此难堪。 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所谓的普通话,在大清入关后,他们学习汉人的语言但是学习的不标准,也就成了现在的普通话,也就是说普通话是满清学习汉人古音的半成品。

普通话存在的时间非常短,而且不能同化汉人,所以在北方的人们说的话大多洁净普通话,即使是方言也没多少特色,相互之间能相互听懂。

但是到南方就不一样,以四川举例,四川话也分为四个地方的版本,成都人说话比价软,但是达州这边说话比较硬,而且大部分方言不互通,就是说四川人说话我们自己都不一定听的懂。

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因为清军入关是从北方开始的,南方没有多大的影响,同时天子在北方,而南方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越在南面,方言保存的越多。受到战争的影响就越小。

三国时期乱世上古音

三国时期是没有现在的普通话的,那时的人们说的话是官话,说话的发音是上古音,上古音是指上古汉语时期(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

也就是说那时的人们说的是最早的发音,说的话是东汉官话,汉朝统治的时间非常久,同时汉朝也是第二个大一统王朝,所以那时的语言和现在一样是规定的。 各路诸侯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由于汉朝统治的久远,汉人同化的原因,绝大部分人都是说官话的,诸侯就更不用说他们是直接受到朝廷制度影响的,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别说诸侯就是少数民族也会说官话,和现在一样,人人都会说点普通话一样。

三国过后就是南北朝时期,这时的语音由发生了变化,因为这时处于分裂时期,也就体现了一个朝代一个时期的影响,所以古人说话我们是听不懂,认为古人会说普通话的,是因为现在人人都会说普通话

5

简单来说,规定统一的读音。

方言也就是地方语言,指的是区别于标准语的某一地区的语言,其产生原因跟地区间交流程度有关,独立性越强、与外界交流越少的地区方言越多,相互之间的区别也越大,而交流越多的地区,方言往往趋同。

汉语方言纷繁复杂,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造成的,现代通讯和交通的发展,打破了这种环境,因而标准语的普及越发广泛,方言则越发衰微。但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早在周朝,为了方便交流,就有了标准语雅言,孔子讲课就是用雅言,不仅是因为讲究,还因为现实,毕竟他的三千弟子并不都是老乡,各讲方言还怎么上课。

春秋战国纷争太久,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各家讲各家话,电影《英雄》中,秦王政向无名说,一个字竟然有十八种写法,实在麻烦,等他灭了六国,必定只留一种,其余全部废掉。

事实上,别说一个字有十八种写法,很可能它还有几十种读音,这就是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的:“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根据西汉扬雄所著《方言》的记载, 汉初已经大概有了十来种方言,到三国时期,方言只多不少。

《后汉书·皇甫嵩传》载:及卓还长安,公卿百官迎谒道次。卓风令御史中丞以下皆拜以屈嵩,既而抵手言曰:"义真犕未乎?"嵩笑而谢之,卓乃解释。

按照注解,这里的“犕”的标准语音是“备”,凉州地方音是“服”,皇甫嵩和董卓都是凉州人,语音是共通的。

不过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三国时期的标准语,但很显然,全国各地到中央的官员不可能用自家方言交流,实际操作中肯定要有一个标准语,按照中央集权、皇帝为尊的观念,这个标准语自然定在了皇帝所在的地区,对标到三国时期,其实就是东汉皇帝所在的洛阳及其周边的方言为基准。

尽管如此,由于传播不便,这个标准语言并不能通行全国,通行度与离洛阳的程度成正比。

比如汉献帝时期,学者刘熙(青州北海人)避难交州,按其著作《释名》所载,“”字,离洛阳比较近的兖豫司三州“横口合唇言之”,东一点的青徐两州就是“踧口开唇推气言之”,这还都是在北方平原上,就有如此不同,放到山地到处有的南方,想要无障碍交流,是颇有难度的。

话又说回来,难懂不是不懂,在三国名人主要集中在北方,又多接受过一定教育的情况下,交流应该会容易些。

6

趣谈答案:三国时期没有普通话,但是他们却在用一种近似于普通话的普通话来交流。

奇怪的雅言

怎么说呢?雅言的发展历史可以从秦朝一直延续到清朝。这中间有着诸多转变,有着诸多可以变化的因素,但是如果用一句话来说的话,那就是:雅言从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标准和约束,但是这样的话,一说出来大家都能了解一二。相互之间点点头,哦,原来是这个意思。

比如在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曹操并没有说他们本地的方言,刘备也没有说他们本地的方言,两个人单纯的在说河南话。

为什么说河南话呢?因为那个年代只有河南话是更加接近于雅言的,当然那个年代的河南话是什么话以及那个年代河南怎么说话咱们都不晓得,更要命的是那个时候的河南指的是黄河以南

所以从历朝历代的演变过程来看的话,在古代的时候没有普通话,但是有着类似于普通话的普通话。

秦始皇不背锅

大家会发现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但他忘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推广普通话。

可能因为秦始皇太过于忙累或者操劳了,所以尽管全天下的人都使用一种文字,但是说话的口音各式各样。秦始皇可能是陕北那一边的,就需要说陕北方言;与此同时,其他的诸侯、其他的百姓可能说着各自的方言,他们之间的方言没有近距离接触根本不可能知道说的啥。

但是只要能够把文字统一,这就已经足够了,我们会发现两个人即便没有办法通过语言来沟通,但是可以通过文字来沟通,反正大家写字都差不多,如果写的字差的太大,那只能说明两个人当中有一个人写了错别字。

这么看来,秦始皇的这一点还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在没有办法去统一全国的方言的时候,退而求其次去统一全国各地的文字。既然统一了文字,那完全用文字来代替说话也就可以了,只不过因为古代的文盲率比较高,所以这一点依然非常令人头疼。

历史小彩蛋

真正的普通话开始发展,真正的普通话从0~1慢慢的演变是在清朝中期或者清朝末期才有的,那个时候开始推广普通话。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各玩各的,所以我们会发现古代的时候讲究官职调动,但是调动来调动去也没有办法调动出那个大圈来,你是南方的,只能在南方瞎溜达,你是北方的,只能在北方瞎溜达,为什么不把北方的官员调到南方去呢?听不懂话呀。

当然除了那些犯有重罪或者自身能力比较强的官员之外,绝大多数官员是不会掉到离自己家乡十万八千里远的地方,在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可能自己随便说一句话,别人三天两天的都听不懂。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7

西游记更神奇!唐僧到各个国家都可以交流。

8

应该是说的官话吧

以前在农村老家的时候一直说的是土话,而且在南方的土话更是十里不同音。我本人是永州新田,桂林那边和我们这边说的就差不多。之前看过那个彩色版的《开国大典》里面朱老总说话的时候说的也是官话。

还有像四川话之类的我觉得也是官话的一种吧只是各地方的音不太一样

9

用他们的文字与语言,也应该有翻译。??

10

三国时期还是有“普通话”的,不然在行军打仗时,连指挥官的话都听不懂,那还打个锤子啊!

“普通话”这一来源我觉得还是要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说起。秦朝统一六国之后,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天下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普通话”很可能就由此开始。书同文,全国上下写同样的字,那么读法应该是统一的,虽然有方言存在,但起码读过书的人对文字的念法是一样的。

像三国时期的这些念过书的人,应该都是会说这种“普通话”的,所以并不存在交流障碍。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