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为什么说“早清明,晚十月一”?

为什么说“早清明,晚十月一”?

2020-10-25 14:32阅读(95)

为什么说“早清明,晚十月一”?:清明和十月一上坟,是老辈子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那么早清明晚十一又是怎么回事呢?其跟收鬼和放鬼有关。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1

清明和十月一上坟,是老辈子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那么早清明晚十一又是怎么回事呢?其跟收鬼和放鬼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起源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经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这天,外出的游子会赶回家中,为逝去的亲人扫墓。扫墓之前,人们会准备好祭品、纸钱等。扫墓的时候,一定要给坟上清除杂草,并且给坟墓进行修整。

踏青也非常受人欢迎,清明节前后大自然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能够让人们的心态变得积极向上。

如今,作为中国最传统的节日之一,清明节如今已经成为踏青出游、祭拜先祖的最佳日子。

十月一,又叫寒衣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北方农村将寒衣节和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亲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相传,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范喜良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在长城内外广为流传。

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农历十月初一这天,便被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

“早清明,晚十月一”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

这也与传统社会的农业生产有关。一般清明节开始是农事繁忙的时候,十月一之前这段是秋收季节。因此清明到十月一这段是农忙季节,阎王爷怕鬼惊扰了百姓生产,所以,清明后就把鬼收鬼,十月一农事结束后放鬼。

早清明:清明已过鬼就被收回,因此清明后再去烧纸,鬼就收不到了。所以才提早赶在清明之前去上坟。

晚十月一:十月一以后,鬼才被放回来,假如十月一之前去上坟,鬼也收不到钱了。因此,十月一以后才去上坟的的说法。

结语:新社会的清明节和十月一,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祭拜是一种思念逝去亲人的方法,扫墓的时间大可不必有太多局限,选择合适的方式祭拜即可。无需拘泥,无关封建。

  

2

我们中国人比较讲究祭奠,因此,定期上坟扫墓就成了民间传统习俗。一年当中,上坟扫墓的日子有清明节、冬至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初一寒衣节等。那么大家常说的“早清明,晚十月一”。都有些什么具体的说法呢。

1、早清明

早清明,就是说在清明节上坟,要提前去上坟。原因有好多说法,但民间大多的说法是:由于清明不仅是一节日,而且还是一个节气,是新的一年中农业生产的起始,清明到,人们要下地干农活。

清明节上坟扫墓,祭奠逝去的亲人,也被叫做关鬼门。清明时也是农忙之日,人们还都要忙着田里的农活。怎么办呢?人们想出了提前祭拜,先把“鬼门”关了,这样也就把鬼魂也关住了。所以很多地方形成了清明前两天早上就去给坟添土,清明前一天下午才正式开始去上坟。但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快,程序简化了,清明前提前一次都把上坟给做完了。

2、晚十月一

晚十月一,就是说等十月一寒衣节过后一、二天再去上坟。原因是,十月一,正好是秋季收获的农活已干完了,粮食归仓。与清明相反,正是农闲的时。这时可以晚一些上坟烧纸、送寒衣、开鬼门等,也可以给阴间的鬼神多一点时间来收钱收物。

“早清明,晚十一”的习俗,在各地仍有不同,具体的讲究也不一样。不管怎么说,这两个时间点还是很重要的,我们缅怀逝去的亲人,可以有不同方式方法。但大家如果有时间的话,还是按约定俗成的规矩上坟吧。

图片来自网络

3

祭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

清明祭祀祖先,去坟地扫墓,我们中原地区,一般要求赶在清明节之前。

这一习俗是和中国农耕文化有关。过去的墓地大多在庄稼地里。清明前乍暖还寒,植物虽已夏苏,但庄稼长得还不是太高,还没有拔节,这个时候前去,踏上地里庄稼苗,对庄稼只有好处,好处在哪呢?主要是抑制庄稼疯长。我们家乡在清明以前,还有用石磙碾压麦苗的习俗呢。大家想想,这时我们去,田地主人高兴的很。如果清明节之后去,田地的庄稼长的老高了,拔节了,这时候再去,会伤害庄稼苗的。这就是\"早清明\"的原因了。

\"晚十月一”,就是要在农历十月初一之后去。这时秋高气爽,有的地方草己枯死,地里庄稼苗才露尖尖角,我们去对地里的庄稼伤害不大。

我们一年去这两次,主要是巡察墓地情况,发现有问题及时纠正,添土修补墓地。

当然现在国家提倡绿色祭祀,不烧纸,不放炮,给坟墓培培土,在坟墓边种几颗树,我看还是挺好的;也可在网上寄托哀思,追思祖先,告慰祖先。下图是我今天看到的消息,是我们当地的“文明祭祀?绿色清明”倡议书。大家可参考一下。

一年这两个时节祭祖,不是迷信,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当然我们在继承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

这个传统文化的根源是教育人们不能忘本,我们今天拥有的一切,都是先人们奋斗得来的,要拥有一颗感恩心。

百里不同俗,你们那有什么不同的讲究吗?

4

我们这边的叫法是“清明靠前,十月一可后”。

估计现在没有谁能够说清楚,为什么都是上坟祭祖,可偏偏清明节要提前、阴历十月初一靠后。

但反正是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快到清明节了,本家族的人会由一个年长或者有威望的人来召集,通知什么时候一起去上坟。是在不能到场的,要提前说一声。约定的时间到了,一大群人带着纸炮酒,扛着铁锹等,到了坟地。

(农村里清明节上坟场景)

清明上坟和阴历十月初一上坟是有区别的。清明上坟是要修坟,也就是所说的“扫墓”。把坟上一年来生长的杂草、荆棘、野树棵子清除掉,给塌陷的地方培上新土,还要从新立上一个坟头,使整个坟墓看起来干净,如上图。然后才是叩拜祭奠。

上面所说的情况是在一些还没有完全实行殡改的农村。现在,因为有了公墓的存在,已经少去了需要动铁锹等工具的机会,把墓碑、碑前的贡台擦拭干净,献上几束鲜花,晚辈给磕上三个头,便可以了。

(公墓里面扫墓场景)

阴历十月一上坟祭祖,是在十月一之后,晚个十天半个月的也没啥。

5

清明节和十月初一都是民俗上的四大祭祖节之一,只是到了今天,清明节不但名气上比十月初一要大,还被列为我国法定节日。

古代民俗上的四大祭祖节,民间又称鬼节,分别是三月三上祀、清明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初一寒衣节。又有说法是清明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初一寒衣节、十月十五下元节。

早清明

早清明,意思是就清明节祭祖扫墓要赶早,必须在清明节前,过了清明节这天,就不算数了。现在有的地方依然是这种风俗,有的地方甚至一定要是清明节前两天完成祭祖扫墓。因为清明节前一天是是寒食节,按民间习俗是不能祭祖扫墓,而有的地方正对清明节也不能祭祖扫墓。

然而,这只是一些地方的说法,由于清明节是由我国古代在春天里的三个节日,即上祀节、寒食节和清明节融合而成,各地的清明节对这三个节的风俗各取所需,于是就形成了各地风俗上的千差万别。如有的地方强调早清明,但有的地方则是讲究“前三后四”,即清明节前三天和后四天都是祭祖扫墓最佳时间。还有的地方既实行“前三后四”,同时也讲究“三月清明挂在前,二月清明挂在后”,也就是说,逢农历二月的清明节,可以等清明节过了后才祭祖扫墓,而逢三月的清明节,则要提前在清明节以前祭祖扫墓。有的地方则非常注重清明节这一天的祭祖扫墓,称为“正清明”,认为这天可任意动土给坟添土,不用选日子,百无禁忌,而有的地方则禁忌在清明这天祭祖扫墓。

我国民间清明节的风俗的多样性,决定了“早清明”只是一部分地区的风俗。

(古代寒衣节祭祖)

晚十月一

十月初一,古代民俗上称之为称寒衣节、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民间还有地方称为鬼头日。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的习俗不分南北,但在习俗上也有差别。如有的地方在十月初一这天要到墓地祭祖,叫墓祭,而有的地方则不上墓地,在家里祭祖,称为家祭。

十月初一称寒衣节,古俗在这一天,因是进入冬天,天气渐寒,人们担心在冥界的祖灵缺衣服穿,在祭祀的时候,除常备的供品外,特意做冥衣供烧掉,叫送寒衣,后来发明了纸,就用纸做冥衣焚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地方认为,只要祖灵在冥间只要有钱就不愁买到不到衣服,因此,就把烧冥衣改成了焚烧包袱,也就是把冥钱用纸做成类似信封一样纸袋子,正面写了祖先的姓名和寄包人的姓名,后面写了一个大大的“封”字。

古代对十月初一祭祖要求很严,必须在这一天要完成,不能提前,也不能推后,不然就是对祭祖没有诚意,也会被别人笑话。传说,在唐朝时,因唐太宗开金口,十月初一的祭祖只要在十月初十前完成,就能作数,从此,民间就有了“晚十月一”的说法,即十月初一的祭祖时间可以推迟。

(寒衣节,为逝去的先人送衣保暖)

到后来,有的地方依然有十月初一祭祖风俗,而有的地方把十月初一祭祖提前了,与中元节合并。烧包袱的习俗也放在了中元节,这些地方十月初一的祭祖就不是可以推迟的问题,而是这个节日全由中元节承担,从此这些地方的十月初一祭祖风俗也就彻底消失了。

6

早清明,晚十一,我也说说自己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在我的印象中,农村人给先祖上坟祭拜,通常会有三个时间点,第一个就是春节,也就是农村过阴历年的时候,这个时候农村人是接先祖回家过年的,报道这一年来,家里发生的事,而且男女上坟的日子也有讲究,几号到几号是孝男上坟,几号到几号是孝女上坟,妈妈说了好多次,但是我从来记不住。人们肯定是会在过年之前去上坟的,没有人过了年之后再去上坟。

第二个就是寒衣节,也就是阴历10月1,城里人也提前给先祖扫墓,或者在地上画个圈,在十字路口扫墓,现在提倡鲜花祭祖了,而农村人却很少提前,10月1日是给先祖送钱送棉衣的时候,因为过了10月1日天气也会慢慢的变冷。

第三个就是清明节,我小时候姑姑上坟的时候总是要大哭一场,哭的人好伤心,就感觉以前的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一样,早清明,晚十一,清明节扫墓的时候,农村人都会拿着农具,因为这个时候天气慢慢的变暖,坟上的杂草丛生,一定要用农具将坟上的杂草除去。

那么为什么清明节要提前呢?农民在这个时候也要下地劳动了,庄稼地里的活也很多,以后也很少有时间再来祭拜,大家都选择提前上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诗我们看到的一种离别之意,也就是说清明节后,人们便没有时间再来进行祭拜,也算是一个分别的节日,因此会有妇女在坟间哭泣。

7

这种说法是来自于传统的民间信仰,民间信仰认为清明是阴曹地府收鬼的日子,而十月一是放鬼的日子。因为收,怕去晚了,所以要早去;因为放,怕去早了赶不上,所以要晚去。这也是河北南部一带的民间说法,仅供参考。

另外,明清以来,民间信仰逐渐生活化,民俗行为也在随着改变,城隍信仰也就是在这个是开始深入人心的。传统的中国城池里都会有建一座城隍庙,而供奉的城隍爷就是该地区阴曹地府的负责人,按照不同的城市级别又分为都城隍、府城隍、州城隍、县城隍等。在清明和十月一这两天,按照传统中国的民间信仰城隍爷是要出巡的,出巡目的就是“收鬼”“放鬼”,在这一天一般都会抬着城隍在街巷中游行,声势浩大。这也是这个问题的一个延伸,仅供参考。

8

马上又到清明节了,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前两天,二哥电话里还和我商量回老家祭祀的事。说实在的,每年的这时候,心里都有一些欲尽孝,而亲不在的伤感。


据说,清明这天一般来说,都是要下雨的,恰如阴郁的心情及悲痛的眼泪,正像唐朝诗人杜牧《清明》一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

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


在一年中,除了清明是祭祀先人的重要节日,还有后半年的农历的十月一日,也是是传统习俗的“鬼节”,又称“十月一”,二者并称为民间最重要的两个“鬼节”。

虽说都是祭祀先人,仪式却有所不同。据说,清明节祭祀要提前一天,而十月一则可以延后祭祀。

为什么早清明呢?清明以后,农事活动繁重,人们要忙着田间耕种,为了不耽误农时,所以要提前祭祖烧纸,让阴间的鬼魂安心,不会出来纷扰阳间,称为关鬼门。


而十月一呢?那时秋收基本结束,人们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之中,农事活动也轻闲下来,这时烧纸祭祀,就是把鬼门打开,让先人共同享用劳动果实。

除此之外,清明节提前烧纸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清明相连的寒食节。

寒食在冬至后105日,寒食共有3天,而清明节在冬至后的第108天。不过,现代寒食节基本已经并入清明节。

寒食节的典故很是悲伤。春秋战国,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自然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有功之臣,可是介子推却淡泊名利,拒绝封赏,悄悄地带着老母隐居绵山,不肯入仕。


晋文公为报恩情,不知谁出了个主意,竟要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山,没成想,介子推母子被活活烧死了。

晋文公悲悔交加,十分难过。为纪念介子推,下令他们母子遇难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不得动烟火,只能吃生冷食物,即为寒食节来历。

因为是清明节前一天,人们便与清明合二为一,提前祭祀也就名正言顺了。

那么,晚十一又有什么说法呢?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驸马秦怀玉的儿子秦英,失手把嚣张跋扈的詹太师打死了。这詹太师的女儿可是李世民的爱妃,哪里肯善罢甘休,非要秦英给自己的父亲偿命不可。


正当秦英被推到午门问斩之际,秦英的母亲也就是晋阳公主赶到,救子心切,哭闹不止。这下子李世民左右为难,毕竟都是皇亲国戚,何况秦英武艺高强,前方战事吃紧,杀了确实可惜。

后来,只好赦免了秦英死罪,发配前敌将功折罪。同时,还为詹太师建了一座豪华坟墓,清明十一都会亲自带人前往祭祀。

也许是国事繁重,有一年过了十月一,他竟然忘了这档子事儿。当看到詹妃独自落泪时,才恍然大悟,暗暗叫苦。为了安慰难过中的詹妃,便随口讲了十月一晚上坟的说法儿。

你想啊,皇帝是金口玉言,全国臣民哪里不敢遵从行事,至此以后,早清明晚十一的习俗一直流传下来。

综上所述,不管是早清明,还是晚十一,都是人们祭祀和怀念先人的表达方式,根本不用过于纠结。只要善待自己的家人,好好的生活,若是先人地下有知,也会心慰的。你说对吗?

9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清明上坟要在清明节前,十月一上坟可以晚上几天!

说到我们过去的老话,其实都是过去老一辈人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多少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说到我们的传统清明节祭祖,这里面还是有一定讲究的,就像这句老话所说:早清明,晚十一,意思就是清明节祭祖,按照过去的传统都是要提前上坟的,很多老人家经常说,清明是一年农事的开端,这个时候农民就要开始干农活了,清明扫墓祭祖就是关鬼门,大家都忙着干农活分身乏术,就是提前祭拜把鬼门给关了,在我们这里都是清明节当天,或者是提前两到三天去添土扫墓祭拜。

那么后半句晚十一,其实就是寒衣节过后上坟,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就是过了十月初一,大家秋收都忙完了,到了农闲的时候,这个时候大家就要上坟烧纸,送寒衣,开鬼门了,晚十一的意思就是开鬼门的时候,可以晚上几天,所以农历十月初一都是晚上几天祭拜。

对于很多人来说,现在在很多年轻人的心中,清明节只是一个可以休息三天的节日,传统的很多习俗可能逐渐都被大家所淡忘,像我小的时候清明节就是大人带着孩子,去祖坟祭拜,烧纸磕头,这是一种很浓厚的传统习俗,主要是为了缅怀先人,所以每年的清明节,希望大家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方式祭拜。让我们的传统礼仪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源远流长。

10

我是狼君,一个爱读历史的工科小伙儿

早清明,晚十月一”这就俗语的本意,指的就是两个祭祀祖先的日子,即公历4月5日的清明节和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是众多的祭祀祖先的日子中的两个。

鲁迅先生曾说过: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这句话指的本是活着的人要记住生前做出贡献的人,那做出贡献的人就白死了。但普通人对社会、对国家可能没有作出重要贡献,记住这些人就要由后人来完成,而这一重要的过程就是祭祀。

清明节这一称呼,在秦汉之时就已经出现,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传统八节之一,是踏青,祭祀祖先的节日。寒衣节由西周时期的腊祭节发展而来,主要祭祀为国战死的将士,给他们的妻子儿女送上寒衣,度过冬天,渐渐地被称为寒衣节。

①“早清明,晚十月一”这个风俗习惯,也在节日的发展中生成。在最初,“早清明,晚十月一”中的早晚,指的是一天中的早晚,即清明节扫墓要早上,十月初一祭祀要在晚上。

这一习俗的由来,与古人的阴阳观念有关,清明是春天,属阳;寒衣是秋天,属阴。属人活着是在阳间,死后要到阴间,祖先想要接受后代的祭祀,需要在阳气弱阴气盛的时候,所以选择了这两个时间段。

不过只是习俗形成之初随之而来的习惯,随之时间的发展,很少的地方还保留这一习俗,而是换成了另外一种解释,即清明祭祀要早几天,十月初一祭祀要晚几天,以示对先祖的尊敬。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阎王爷为了不让地下的魂魄打扰到地面的人农耕生产,在农忙时节不让魂魄走出地府接受祭祀,在农历十月初一农忙之后,才放行出来,到了清明节,又要开始农忙了,就再将魂魄关回去。

所以准备祭祀祖先的后人们,就要在清明节到来之前,早早地祭祖,给即将关闭在地府中的祖先准备一直到中元节吃食钱财,要不然祖先会受饿。

而到了寒衣节,由于在此之前地府关闭,祭祀祖先的话祖先也收不到,所以就要在十月初一之后祭祀,当天或者晚几天都没有关系。

以上就是关于“早清明,晚十月一”的几种说法,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节日大的习俗还得以保留,但具体的说法细节各地之间已经出现了差异,你的家乡有不同的解释吗?欢迎留言告诉我。

以上为狼君个人见解,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我是狼君,喜欢狼君的观点欢迎评论、点赞,转发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