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百官行述》之中,涵盖的是上百名大小官员的不为人知的把柄以及不堪入目的秘密,它不仅仅是掌握着所记录官员们的政治前景与仕途命运,甚至还将有些身家性命握于手中,其对于官员们的威慑力可想而知。
而编撰这部《百官行述》的,便是此前被罢黜江南巡盐道任伯安。为了编修这部“大作”,其利用在吏部担任主事的机会,广布耳目,到处搜罗打听,穷尽十年时间才得以完成。他要做的就是要借由这部《百官行述》,极力的保全自己在朝堂上的安稳地位,同时在合适的时候,将其作为交易的“筹码”,来换取足够的政治资源。
看到这里的时候,或许有朋友会说,雍正做得好,做得对,此举足可见其为人的刚正,不屑于使用这些阴谋诡计。当然,也会有人说,雍正这样的行为太过于愚蠢,这部《百官行述》对于兵强马壮、人员众多的八爷党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形单影只的雍正来说,能够获取这些官员们的投靠和支持,无异于增加了其从“九子夺嫡”中胜出的砝码,现在就这样一把火烧掉了,太可惜了。如果持有的是前一种的观点,那就太小看了雍正;而如果持有后一种的想法,那无疑是更加的错看了雍正。
当众烧毁《百官行述》看似让雍正失去了一次挟制百官、扩大势力和影响力的机会,但也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却恰恰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树立“孤臣”形象,继续示好康熙。
“孤臣”,这是康熙对于雍正的要求,同时也是雍正需要在康熙面前极力树立和展示的形象。
康熙让雍正做一介“孤臣”,这里的“孤臣”,要拆分成“孤”和“臣”两层意思来理解。所谓“孤”,就是孤独和孤立,是康熙在告诫雍正不仅不能结党,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个性,不能与其他势力同流合污;所谓“臣”,就是“为人臣”,这也是在暗示雍正要收起对于皇位的觊觎之心,安心辅佐康熙以及太子胤礽。
毫无疑问,此时的康熙不仅仅是对于雍正,包括对于其他皇子,都不希望其与胤礽争夺储君之位,如果一旦表现出了夺取皇位的想法,无疑将会引得康熙的巨大反感,这就是康熙心中的“红线”,皇子们也是万万触碰不得的。
这一点对于此雍正来说必然也是非常的清楚,所以他要做的,就是不能让康熙对其起一点点的疑心,不能让康熙有丝毫的感觉认为其对于皇位有觊觎之心。
于是,雍正不仅仅是必须要烧掉《百官行述》,并且是要当着众人的面,在所有人看到自己并没有动过《百官行述》的情况下将其销毁,而这一切的一切,实际上都是做给康熙看的。
首先,以康熙的性格,这个时候的京城上下乃至王公大臣的府中,必然是有康熙皇帝的眼线,所有的一切都逃不过康熙的眼睛。
在此之前,康熙皇帝能清楚的了解到三位拖欠户部库银的官员将借来的银两挪作他用,也依旧能够在此后将隆科多当掉的宝刀赎回,这些都说明了康熙的“谍报”工作真的是做的特别好。因而这件事情想要瞒过康熙,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他要做的,就是把一切做到尽善尽美,让康熙看在眼里,同时也能表明自己的心志。
其次,就是要彻底打消康熙的怀疑,消除一切“可能性”的因素。
《百官行述》为什么会在雍正手里?雍正在此之前有没有看过?会不会烧掉的是一份假的,真的却被其藏起来了?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疑问都会困扰着康熙,甚至是其他的皇子和朝臣们也是如此,而这必然是将雍正至于一个非常不利的境地之中。
于是,雍正与十三阿哥胤祥联合起来,用一套“连环计”,就是要消除众人、特别是康熙皇帝的疑虑。
第一步,先制造家中被盗的假象,同时安排李卫前往存放《百官行述》的万永当铺,当掉这批“赃物”;
第二步,借由十三阿哥胤祥署理的刑部,通过刑部将其立为案件,走正常的渠道,将一切的行动公开化,避免了为人指责此为“暗箱操作”的可能;
第三步,雍正和胤祥兵分两路,雍正前往八阿哥胤禩府上,截留八阿哥等人,防止其进行干扰,同时胤祥派人前往万永当铺,抄没《百官行述》;
第四步,雍正不仅喊来了八爷党的一众阿哥们,包括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以及上书房大臣马齐,也被雍正喊来了,这样一来朝堂上的各方势力齐聚一堂,共同为雍正作证,之后共同见证了《百官行述》被烧毁,算是做到了有人可证。
再次,雍正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也为自己找到了“保护伞”。
毕竟《百官行述》万永当铺搜查出来的,这样一来,万永当铺作为八阿哥胤禩的产业,必然让胤禩等人绝对不敢就此事在康熙面前为难雍正,因为一旦彻查下来,八阿哥胤禩等人的嫌疑远远超过了雍正。
而不管是从动机,还是从便利性上,胤禩等人无疑是更加接近于获取并且看到《百官行述》,当然,始作俑者太子胤礽则是更加不希望将此事张扬开来。于是,雍正也得以从整件事情中全身而退了。
当然,事情最后还是为康熙皇帝所知,只不过康熙并没有发表任何的看法,也没有做出任何的交代。
一方面,是因为他对于雍正的行为是非常的认可,只是雍正在此之后并没有对康熙进行及时汇报,让康熙感觉到了一丝疑惑。然而从雍正的角度来说,他没有汇报就表明他不想以此“邀功”,不想因为画蛇添足,难免引发不必要的事端。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此时的康熙尚在南巡途中,他并不希望因为《百官行述》而造成朝局的动荡,这样一来康熙必然是鞭长莫及,极容易发生变故,这也是康熙所不想看到的。
可以说,雍正用烧掉《百官行述》的做法表明了此时的他并没有争权夺势的心思,反而是继续展现着自己识大体、顾大局,以朝局为重的一面,这无疑赢得的是康熙皇帝对其的巨大好感。
销毁《百官行述》,不让他人获取。
此时的任伯安已经在年羹尧屠灭江夏镇的过程中,被年羹尧处死了,而关于《百官行述》,留下的也仅仅是一张可以提取这部“私档”的当票而已,可以说被烧掉的这部《百官行述》就是一份孤本,在这之后也再无出现的可能。
雍正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此时的他已经真正有了“夺嫡之心”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要提一下,此前的雍正是真的没有夺位的想法,他有的只是对康熙尽孝、对太子尽忠,按照康熙皇帝的要求做一个“孤臣”。
那么是什么让雍正有了争夺皇位的想法呢?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来,这个时候的太子胤礽已经多次“坑”了雍正,特别是在雍正追比户部欠款的时候,不仅让雍正替其隐瞒、干扰正常的追比工作,之后更是在百官面前公然的质疑甚至是羞辱雍正,无疑让雍正遭受到了巨大的耻辱,而他对于太子胤礽也是愈发不满,同时更加认为胤礽是难堪大任,断然无法将国家治理好。
二来,便是邬思道与十三阿哥胤祥坚定的支持,让雍正有了足够的信心,尤其是十三阿哥胤祥那句“你为什么就不去争一争”,让雍正感受到的是莫大的鼓舞。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雍正有了脱离太子胤礽而另立门户,进而参与夺位竞争的想法,并且开始了付诸行动。
在这个时候,雍正采取的策略便是“争是不争,不争是争”。
然而,“不争”只是将自己的“夺嫡之心”隐藏起来,不为康熙所发现,进而受到康熙的反感与打压,同时也不能为太子胤礽以及其他皇子,特别是八阿哥胤禩等人所察觉,为的是避免遭受到排挤、构陷与打压。
于是,雍正用当众烧毁《百官行述》的方式,向外传递了三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其一,他并没有任何的夺取储君之位的想法,要不然便不会将这份可以挟制、号令百官的最好“工具”就此销毁。
其二,雍正他坚持的朝堂上的“正义”,坚决抵制、认真杜绝这样有违“圣人之道”的行为在官场肆意横行。
其三,在皇子与朝臣面前,继续树立的一个“冷面王”的形象,虽不靠《百官行述》挟制百官,但是多少也能起到以德服人的效果。
而从其根本原因上来说,便是既然雍正本人无法得到也无法利用这部《百官行述》,那么其他皇子也不许得到。
一手“反客为主”,为十三阿哥胤祥以及年羹尧进行开脱。
纵观雍正获取《百官行述》的过程,十三阿哥胤祥以及年羹尧可以说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有着诸多的“违规”行为。
特别是年羹尧,他不仅一夜之间屠灭了整个江夏镇,将全镇上下七百余口尽数屠戮,更是一把火将江夏镇付之一炬。而整个屠镇事件中被杀害的不仅有任伯安、刘八女、黄体仁等一众朝廷要犯,甚至连负责协防江夏镇的淮安营官兵也被尽皆杀掉,而这一起都是在没有康熙皇帝允许的情况下行事,年羹尧的罪过可想而知。
与之相对应的是,年羹尧听取的是十三阿哥胤祥的安排,如果真的追究起来,胤祥将会承担更加严重的罪责,这一点也不得不让雍正有所后怕。而更加让雍正感受到无奈的是,事情原本可以不这么复杂,却因为年羹尧的所作所为,让雍正和胤祥就此陷入了非常不利的境地之中。
所以雍正要做的,便是扭转眼前的这种不利局面。
于是,他先是到八阿哥胤禩府上抢先说明了年羹尧屠灭江夏镇的事情,目的就是让胤禩等人先吃上一个“哑巴亏”,也使得他与胤禩的人在任伯安、刘八女的问题上,先达成利益关系上的一致,避免届时出现分歧。在随后的宴请中,他又将所有的罪责全部推卸给了任伯安和《百官行述》之上,年羹尧更是被他“包装”成为了为国为民“英雄人物”,就连三阿哥胤祉都不禁夸赞年羹尧此举是“大功一件”,算是彻底为年羹尧进行了“洗白”,同时胤祥也可以从中抽身。
当然,尽管太子胤礽非常愤怒,但是面对在场众位皇子以及马齐,也只得表示支持,而在事后,他也知道自己理亏,更是担心康熙直到这件事情的原委,因而也就不敢过度伸张。
就这样,包括雍正、十三阿哥胤祥以及年羹尧等人,全部得以从此事件中全身而退,而年羹尧更是被康熙皇帝加封为四川巡抚,反而是不降反升,“因祸得福”了。
雍正的一把火,不仅烧掉的是这部可以挟制百官,甚至引发朝局动荡的《百官行述》,同时也让太子胤礽以及八阿哥胤禩等人无法借由此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在这之后的太子胤礽,更是因为其与任伯安相约,妄图利用《百官行述》控制朝局的“阴谋”被康熙所知,进而导致了其皇太子之位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被康熙皇帝废黜。
而烧掉《百官行述》的雍正,让其团队此前所有的行为都得到了暂时性的自圆其说,得以从此事中全身而退,并且也使得康熙皇帝他也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极大的增强了康熙对其的好感,也让其在此后的夺嫡之路上获益良多。
由此可见,烧掉了《百官行述》,雍正非但没有任何的损失,反而取得了“一石三鸟”的效果,进而成为了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