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汉太祖刘邦在取得天下后,如此评价为开国立下不世之功的三位功臣。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没有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在谋略、后勤、军事三方面的作用,刘邦也很难建立大汉王朝!那么,面对如此重要的功臣,刘邦又是如何对待他们三个人的呢?今天就让小祁为您详细盘点一下他们三人的结局!

张良—功成身退,得以善终

张良(约公元前250-公元前186年),字子房,今河南新郑人。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先后担任过五代韩王的国相。
(张良画像)

机缘巧合下,张良遇到了刘邦,两人一见如故,张良认定刘邦为明主,于是决定辅佐刘邦成就大业。

自辅佐刘邦以后,张良屡献奇谋。先是帮助刘邦顺利入关,后又在鸿门宴上助刘邦躲过项羽的杀害,分封天下后又献策刘邦烧毁栈道以消除项羽的猜忌,为后来的暗度陈仓埋下了伏笔。在刘邦率领56万大军攻楚失败后,又献出下邑之谋,为刘邦赢得楚汉战争规划了完美的蓝图!

等到建立大汉以后,所有人都被胜利的喜悦冲昏头脑肆意庆祝之时,而唯有张良清晰的认识到和刘邦“只可共苦,不可同甘”的道理,他选择了明哲保身,功成身退。刘邦让他自选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了。为了让刘邦放心,张良别出心裁的选择了与刘邦初遇的留地,因此张良就被封为留侯!
(张良影视形象)

天下初定以后张良也逐渐退隐,有意无意的降低自己的影响力,无论是对于刘邦平底诸侯王还是深宫内乱,张良均极少参与谋划。公元前186年,张良病逝。

在我看来,张良之所以和范蠡一样会被后世尊称为“谋圣”,张良固然是对大汉王朝的建立屡献奇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更为重要的是张良能在人生的巅峰,清晰的认识自己,认清形势,果断的选择明哲保身,急流勇退,最终得以善终,这才是最厉害的智谋!

萧何—自毁名节,方得善终

萧何(约公元前257年-公元前193年),今江苏丰县人。

(萧何画像)

萧何早年曾是沛县小吏,他为人随和,勤奋好学,且很善于识人,他认为刘邦气度非凡,绝非等闲之辈,于是待他颇为优待!

自从起义开始,萧何就一直极力拥护刘邦。在沛县时,萧何献计使刘邦成为了起义军的首领。待到西进灭秦以后,萧何将有关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接收了过来,这为以后制定政策和制定作战规划都起了很大作用。而到了楚汉战争时期,刘邦在前方作战,萧何则留守关中,为刘邦提供后勤支援!

而“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善于识人的萧何为刘邦追回了一个举世无双的帅才,这为日后在军事上能够击败项羽提供了保障!

大汉开国以后,萧何被刘邦钦定为首功之臣,封为酂侯,并许以剑履上殿的特权,人称“开国第一侯”。


(萧何影视形象)

后来,刘邦在萧何的帮助下又铲除了韩信等诸侯王,而这也是成语“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的来源。在诛杀韩信之后,萧何更受恩宠。但是他却一点也没有注意到危险的到来,直到一名叫召平的门客提醒他才恍然大悟。

原来,自古以来帝王最怕的是什么?既不是贪官污吏,也不是手握重兵的将军,而是威望极高,颇得民心之人,这样的人可以做到一呼百应,而萧何正是这样的人!于是门客就提醒萧何自污以毁名节,降低刘邦对自己的猜疑。萧何首先力辞封邑,善尽家财以充入国库,随后又故意以低价强行购买百姓的田产,使百姓怨恨自己,制造坏名声!百姓因此将萧何告到了刘邦那,刘邦因此将萧何下狱,直到有人劝说方才释放了萧何。

自此以后,萧何也看清了形势,逐渐退隐,最后于公元前193年病逝,也得善终,但中间颇有曲折,与张良差一等级!

韩信—功高盖主、身死族灭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今江苏淮安人。


(韩信画像)

韩信早年穷困,曾受胯下之辱。后来投奔项羽,却一直不受重用。韩信于是转投刘邦,但在刘邦手下仍然不受重视。心灰意冷的韩信于是打算趁一个月夜逃走,后来被萧何追回,并力荐为大将军!

拜为大将军后的韩信先是迅速平定三秦之地,随后又先后灭魏国、代国、赵国、齐国,大汉的天下几乎都是由韩信领兵打下来的!正是在攻下齐国后,韩信犯了第一个错误,要挟刘邦封他为齐王,这也给韩信的死埋下了伏笔。刘邦虽然极为愤怒,但还是在张良与陈平的暗示下封了韩信齐王以稳住韩信!

在项羽死后,刘邦迅速换了一副面孔,他立即收了韩信的兵权,改封楚王,后又因人诬告韩信谋反,又将韩信贬为淮阴侯,留在刘邦身边。韩信在京时,时常抱怨刘邦对他不公,他羞愧与周勃他们同为侯爵。
(韩信影视形象)

公元前197年,陈豨起兵造反,刘邦亲自带兵前去平叛,韩信则暗中派人到陈豨那里告诉他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本来计划去袭击吕后和太子,结果却出现意外,有人上书揭发了韩信的阴谋。

于是“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的故事就登场了!吕后就找萧何商议,萧何就说骗韩信说刘邦已经平定了叛乱,召群臣前来祝贺,韩信不得不前往,结果刚一进宫门,就被萧何命士兵给擒住了,最后在长乐宫的钟室被杀身亡!临死时的韩信仰天长叹:“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当年叱咤风云的韩信落得如此结局,也不禁让人唏嘘!

总的来说,张良功成名就之后,头脑清醒,主动退隐,得以善终,此为上等;萧何在人提醒之下才幡然醒悟,自污以毁名节,然而也落得上枷带锁,委身监狱之中,最终方得以善终,此为中等;韩信功高盖主,贪图功名,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最终落得身死族灭,此为下等!

最佳贡献者
2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保着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

张良:相当于军师参谋长。封留侯。善终。

萧何:相当于后勤部长。封酂(cuo)侯。善终。

韩信:带兵打仗。封淮阴侯。没得好死。

张良和萧何都是聪明人,虽然遇刘邦的能够全身而退,即使刘邦的大度也是他们的造化。张良是通过激流勇退来获得善终的;萧何是通过自污来获得善终的。

只有韩信,不但被杀光了全族,连他自己本人,死法也比较奇特,我们今天重点说一下韩信的死法。

1.“见天不杀,见君不杀,见金不杀”

刘邦曾经给过韩信一个承诺:只要太阳能照的地方就不能杀你,任何男人不能杀你,天下没有杀你的兵器(铁制)。

于是韩信就觉得自己肯定死不了了。如果还是能够知道未来的话,他就会知道: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给他的功臣们发了很多免死铁券,到最后那些功臣们基本上也都被杀干净了。

所以一个君主想杀一个大臣,办法容总比困难多。

2.看看韩信是怎么被杀的

君王一诺,重于千斤。既然刘刘邦承诺了,有三不杀。但韩信确实又不得不杀,那怎么办呢?

见天不杀?好,那我杀你的时候就没有光。

见君不杀?好,那我杀你的时候不用男人动手。

见金不杀?好,那我杀你的时候就不用兵器。

于是韩信就有了下面一个奇特的死法:

被人装在一个笼子里,笼子上盖着黑布,用被宫女用竹签子给戳死了。

3.韩信之死说他是功高盖主?鸟尽弓藏?意图反叛?首鼠两端?都不对。

首先我们得说韩信没有没有想过叛乱,因为韩信对刘邦有很大的感恩之心。

其次,我们得说刘邦并没有因为韩信功高盖主就想杀他,因为刘邦的心胸宽广的不像话。

那韩信为什么非得死呢?

用一句现在的话说就是:韩信对刘邦的爱的方式,刘邦不不接受。当刘邦在彭城之围中,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近在咫尺的韩信竟然没有发兵去救。

究其原因:并不是韩信打算让刘邦直接被项羽搞死,而是他判断以刘邦的能力,绝对能够守住项羽的进攻,同时自己在这边集中兵力,给刘邦东山再起留下火种。

不用说君王就是普通人,我们的想法都会是:你说你还信不来救我是为了我的以后着想,那如果在彭城之战中,我刘邦死了,还有什么以后?

自古昏君杀人,贤君诛心,少校想告诉你的是圣君既诛心也杀人。


3

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合称汉初三杰,为大汉皇朝的建立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张良、萧何最终病死,韩信以谋逆罪被诛杀且夷其三族。三杰中张良最洒脱,他功成身退,不关心政治,最终善终;萧何功高震主,用自污名节的方式保全了性命;韩信能力逆天,不杀韩信,大汉难安,最终被吕后乱棒击杀。

刘邦曾问群臣,为何项羽如此勇武却败于他之手,群臣各有各的理由,刘邦归结于用人问题。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说张良、萧何,韩信三人皆为当世人杰,他用好了三位人杰,故能取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用,故被刘邦击败。

张良少时有恢复韩国之志,在楚汉战争中他看到韩国不可恢复,天下归于大汉后,他就辞官归隐。张良虽然谋略出众,但是他没有军队根基,也没有裂土分疆的要求,因此刘邦十分放心张良。吕后曾问计于张良,如何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张良让商山四皓出来给刘盈当老师,这样就打消了刘邦废太子之心,因此吕后并无诛杀张良之意。张良为人淡薄名利,不与人争名夺利,最终在公元前186年因病逝世,谥号文成。

萧何早年是刘邦的领导,共同为大秦做事,后来反秦风起云涌,萧何推荐刘邦当了领头人。刘邦建立汉国后,萧何任丞相,在大后方给刘邦征集兵员、运输粮草。刘邦跟项羽交战,胜少败多,但每次都能东山再起,这跟萧何将关中治理得好是分不开的。有萧何主持内政,刘邦就有源源不断的兵员和粮食。刘邦当皇帝后,论功行赏,萧何居第一位,封酂侯,食邑万户,准许穿鞋带剑上殿面君。刘邦诛杀异姓王之时,对人望颇高的萧何动了杀心,萧何及时自污名节,才保全性命,于汉惠帝二年因病去世。

韩信是一位天生的战神,他总能化腐朽为神奇,以弱兵胜强兵,以寡击众,且战而胜之。大汉天下三分,其中有两分是韩信打下来的,可以说韩信的出现提前结束了楚汉相争。韩信最大的追求就是当一个诸侯王,但是刘邦不相信异姓诸侯王,最终设计将韩信软禁在长安城中。刘邦不想背负杀功臣的名声,特别是天下名将韩信;吕后却认为刘邦死后,韩信她控制不住。于是趁刘邦外出征战,吕后设计诛杀了韩信,且夷其三族。

4

汉初三杰,是刘邦得以成功的关键,没有这三个人,刘邦可能一事无成。

这三个人,在刘邦成功的路上发挥出色,但刘邦统一天下后,这三个人却有着不一样的前途,有人无奈惨死,有人自污名节,还有人远离政治,云游四方,下面我们就聊聊这三个人,聊聊他们是怎么死的。

张良之死:远离政治,云游四方,病逝长安

张良是个非常聪明的人,而且此人也很能隐忍。

当刘邦打下天下的时候,按理来说,张良能够获得不菲的待遇,但是张良深谙人性,并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于是以身体有恙请辞,远离政治。

张良虽然没有参与政治,但,曾经为太子和吕雉献过计策,张良给吕雉出的那一招,就是请“商山四皓”出山,这导致了刘盈的太子之位保住了。

晚年,张良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生命的最后几年,因为吕雉的说劝,仍然留在长安,只是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官场。

张良的后半生,有钱有闲,不问世事,不干涉政治,公元前186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萧何之死:自污名节,病逝在汉惠帝二年

萧何是个能力很强的人,看人眼光极准,想当年,萧何是个县里的官吏时,就发现刘邦不一般,于是在天下纷乱之时,屈尊身份,当了刘邦的左右手,这一点大多数人都做不到,想想,人家萧何好歹是县里的官员,而刘邦只是个亭长,如果没有极强的能屈能伸的能力,怎会跟着刘邦呢?

在刘邦成功的路上,萧何一直是在做后勤工作,这导致刘邦在前线打仗从来不用担心后方的管理和物资供应,这样的人才实在难找。

刘邦成了汉朝开国皇帝后,论功行赏之时将萧何排在了第一,看来刘邦也不糊涂。因此,萧何获得了大量的封赏,包括土地、金银和爵位。

但是,后期的萧何生活得也不容易,因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点功高盖主,于是在门客的建议下,自污名节,让人感觉他是一个贪污腐败的人,刘邦一气之下把他投进了监狱,但刘邦后面在萧何的门客等人的劝导下,知道了萧何的良苦用心,只是萧何出来时,身体状况已经很差了。

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继位,在汉惠帝二年,萧何病重,于是刘盈问道:“相国百年后,谁能担当此任?曹参如何?”

听到这里,萧何说道:“陛下如果能立曹参为相,我就是死了,也没什么遗憾了!”看得出来,萧何非常信任曹参。

就在这一年,萧何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病逝,善终。

在萧何死后,曹参接了班,对于萧何所定的制度和政策,没有做大的改动,只是继续执行,如此保证了汉朝江山的稳定性,这就是著名的“萧规曹随”。

韩信之死:无奈惨死在长乐宫钟室

韩信是刘邦成功路上最重要的那个人,没有韩信,汉军就出不了汉中,也就取不了天下。

但韩信是个军事天才,同时他是个政治白痴。

在刘邦最需要他解围的时候,他提出给他“封齐王”的要求;在他可以造反,形成三足鼎立的时候,他坚持继续跟随刘邦;当项羽败了后,韩信暗地里收留项羽的将领钟离昧;当刘邦收拾了一个个“王”时,韩信还抱有侥幸心理;当韩信被贬成“淮阴侯”时,韩信有点兜不住,有点开始情绪化了;当陈豨造反的时候,实力很弱的韩信却糊涂地答应里应外合。

韩信被杀时,刘邦不在长安。

因为韩信有意和陈豨里应外合,所有事情败露后,吕雉准备杀了韩信,只是吕雉的能力不够,怎么办?吕雉聪明地借助了萧何的力量,因为萧何是韩信崛起的恩人,对韩信有知遇之恩,所以萧何很轻易地就骗韩信到了长乐宫。

当韩信提出“陛下曾经承诺我三不杀”时,吕雉早已经做足了准备,不就是“见天不杀,见铁不杀,见地不杀”吗?吕雉很有办法,为了不让韩信看到天,就把韩信放到了长乐宫钟室里,头上套上麻袋,避免了“见天不杀”;接着把韩信吊了起来,双脚悬垂,这避免了“见地不杀”;最后让卫兵们拿着竹子做成武器,从四面八方像装韩信的麻袋刺了过去,这避免了“见铁不杀”。

韩信的功劳是很大的,但除了打仗外,有时候挺糊涂,该独立时不独立,大势不再时又强行想要改变,何其难也?

关于韩信的死,被吕后杀死在长乐宫钟室是确定无疑的,但所谓的“三不杀”更多见于民间传说,相关史书里没有这记载。

上面就是汉初三杰的最后归处,张良死得安详,萧何死得无憾,韩信死得憋屈。

5

张良、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

刘邦曾言:“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就是我能取得天下,靠的就是张良的运筹帷幄,决策千里;萧何的稳固后方,安抚百姓;韩信的行军布阵,攻无不克。



可以说只是一介亭长之身的刘邦能在那诸侯争霸的秦末乱世中脱颖而出,能击溃项羽这等英豪,能让那些六国贵族之后俯首帖耳,能开创这四百余年的大汉王朝,这一切都离不开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人的帮助,若没有他们,刘邦恐怕都很难在这乱世立足,更别说是开创这百年的基业了。



所以说张良、萧何、韩信就是刘邦得以能立国的最大功臣,那这三位功臣的结局都如何呢?

张良

张良,刘邦麾下身世最高的臣子,毕竟刘邦的麾下几乎可都是“布衣”。张良的祖父张开地曾担任过韩国三朝的国相,父亲张平亦曾连任韩国二朝的国相,因此张良可谓是真正的贵族之后,本来他亦会继承其父韩国国相之位,可惜秦一统六国,张良失去了这显赫的身份。



因此这等灭国的仇恨,让张良开始了无尽的反秦斗争。前218年,张良散尽家资找了一个大力士在古博浪沙刺杀秦王,这就是“张良刺秦”,不过最终刺杀失败。

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张良也紧随其后,带着100余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不过因实力太过弱小,张良一人难以立足,于是不久就投靠了日后的汉高祖刘邦。之后,张良就开始了其辅佐刘邦建功立业的辉煌一生。


前207年,怀王定“先入关者为王”,刘邦和项羽争夺第一个入关的名额,随后刘邦深恐项羽先入关,遂询问张良该如何。张良献策“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原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啗秦将。”

就是峣关的守将是个屠夫的儿子,这种人肯定是一个市侩小人,所以我们只需用点钱财就能收买他。同时您可以派出先遣部队,然后在峣关四周山上故布疑阵,声张虚势,之后派郦食其多带财宝去劝诱守将,这样定然能成功。



而后,刘邦在采用了张良的计策,果然得以率先入关。

前206年,项羽分封诸侯,刘邦本应该封关中王,可惜因项羽惧怕刘邦势大,遂将他改封为“汉王”,封地汉中。因此时项羽势大,刘邦不能敌,无奈下只能隐忍,并老老实实前往封地。不久,田荣等没有被封诸侯的起义军首领起兵反项,而后刘邦也蠢蠢欲动,于是张良遂建议在汉军前往封地后,将通往三秦之地的栈道全部烧毁,借机麻痹项羽,而后在韩信暗度陈仓的计谋下,刘邦成功占领关中之地。


前205年,刘邦遭遇彭城之败,数十万大军被项羽打的近乎全军覆没,许多原本投靠刘邦的诸侯王,纷纷又背叛刘邦,此时刘邦正处于极危险的地步,这个时候,张良又为刘邦出了一个“下邑之谋”,即利用英布和项羽的矛盾,然后联兵破楚。

前202年,刘邦建立大汉,张良凭借着此前的功绩,被册封为留侯。而后,在帮助刘邦建立大汉后,张良并选择了“明哲保身”,天下初定,张良就以体弱多病为由,闭门不出,他不见任何人,也不再参与到朝中的争斗中。

随着刘邦的皇权越发的稳固,张良又逐渐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并遵循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不参加朝中争斗,不与朝中重臣交往,甚至不再为刘邦出谋划策,而是选择了隐退。



就这样在张良明哲保身的做法下,张良最终在汉初刘邦、吕后大肆诛杀汉初功臣的时候得以幸免。前186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萧何

萧何,原为秦沛县县吏,刘邦造反了,他迎接刘邦入城,随之追随刘邦,一起行反秦之事。



如刘邦所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萧何在刘邦阵营中最大的功劳就是时刻帮助刘邦稳定住后方,并在刘邦征战的过程中,时刻为刘邦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和军费。

如楚汉战争时,刘邦在荥阳一线与项羽相持二十八个月,就是由萧何替刘邦镇守大后方,同时为刘邦提供了大量的物资,为刘邦抵御住项羽的进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可以说刘邦能够取得天下,萧何的功劳肯定能排进前三,正是因萧何替刘邦稳固后方,及经营地方,从而让刘邦有了绝对的经济实力去对抗项羽。也正是因萧何所提供的物资,刘邦才能在一次次的失败中重新崛起,并最终击溃项羽,建立大汉王朝。

萧何的生存之道虽与张良的“明哲保身”无二,但是与张良不同的是,萧何却是积极的参与到朝中的事务与争斗中,他先是为大汉丞相,而后又帮助吕后除掉曾经的挚友韩信。



当然萧何的确很聪明。他懂得用“自污名节”的方法明哲保身,刘邦立国后,在门人的提醒下,他为了保命,选择了背离百姓,他肆意的霸占百姓的田产,为自己谋利。就是在萧何这般操作下,刘邦、吕后对萧何越发的放心,萧何也得以善终。前193年,萧何去世。

韩信

韩信,兵家四圣之一,被后人称为“兵仙”、“神帅”。

秦末,韩信曾接连投靠项梁、项羽,但都未受到重用,而后转投刘邦,先是在夏侯婴的推荐,拜治粟都尉,而后在萧何的保举下,被拜为大将。



前206年,刘邦在韩信“暗度陈仓”的计谋下,击溃章邯、董翳、司马欣,并占天下最富庶之地关中。之后,韩信灭魏、徇赵、胁燕、定齐,直至灭项,为刘邦的建国之路扫清了所有的障碍。最终在韩信开疆扩土,战无不克的加持下,刘邦开创了四百余年的大汉基业。



凭借着这等功劳,韩信名列西汉第一功臣,实在是名至实归。

可惜,韩信的功劳实在太大,而且他也不知道“明哲保身”。当年他曾威逼刘邦要封他为齐王,这等做法,就早已让刘邦对他心有不满,再加上韩信手握的兵权实在太大,刘邦更是对他忌惮不已。



而后,韩信又自己作死,先是蛊惑陈豨造反,之后自己又欲图造反,最终被吕后得知,在挚友萧何的背叛下,韩信被杀,爵位被夺,其家族更是被夷灭三族。

不过其实不管韩信后面有没有反,他都注定会死,他虽然在行军打仗上是绝对的天才中的天才,但是情商实在太低,他的死怪不了任何人,只能怪他自己。



总的来说,萧何、张良、韩信三人,除了低情商的韩信最终被吕后所杀,萧何、张良都因深知明哲保身之道,因此最终都得以善终。

6

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人被合称为汉初三杰,这是汉高祖刘邦说的,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刘邦对于这三个人的评价很中肯,这三人在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都立下了不世之功,成为西汉的开国元勋,也成了后世的榜样,张良、萧何、韩信实际上代表了三种顶尖人才:智库、吏才、将才。只不过三个人虽然都是智慧超群之人,却还是因为处世之道不同,结局也各自不同。

一、张良的结局

张良(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86年),字子房,张良是韩国的贵族出身,韩国被秦始皇灭掉之后,张良弟死不葬、舍财求刺客,张良此时已是一介布衣,谋刺的对象是已经称帝的秦始皇,这格局说起来要大过燕太子丹了,在刺杀失败后,张良全身而退,秦始皇大搞通缉,张良能逃得性命,还顺便救了项伯这种杀人犯。

张良和刘邦可以说是一见如故,因为张良说的很多东西跟别人说不通,跟刘邦却一点就通,所以说刘邦是天授,而张良对刘邦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总能在变幻莫测的利害关系中穿透层层迷雾,直指问题的要害,并做出正确选择。

在刘邦攻取峣关之时,张良向刘邦献上智取的妙计,因为对方守将是屠夫的儿子,这种人以利可以诱之,刘邦依计行事,峣关守将果然愿意献关投降,张良又分析了一下,说守将肯降士兵不一定跟从,不如趁他松懈的时候打他。刘邦因为采纳了张良的计谋,得以顺利进入关中,比项羽抢先一步入关。

在后来劝刘邦放弃秦宫还军霸上,劝刘邦向项羽谢罪,和项伯一起搞定鸿门宴的危局,既巧妙的让刘邦安全脱离虎口,又使项羽内部埋下君臣嫌隙的祸根。

楚汉相争时劝刘邦搞定韩信、英布、彭越三大将,当时汉军危在旦夕混乱不堪,张良却迅速看出形势的转机之处,刘邦手下韩信国士无双可以独挡一面;彭越盗贼出身没有得到项羽的分封,对项羽不满,可收买;英布是项羽手下猛将,不过与项羽有隙,害怕被报复,可离间;后来果然靠这三张牌打败项羽。

鸿沟画界后刘邦想罢兵,张良建议急击勿失,不要让项羽有喘息之机。这些种种都是张良能够洞察时局,让刘邦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最后终于成就帝业。

张良能够被称为“谋圣”,不仅仅是他的谋略,还有他了解凡人的阴暗心理,深得黄老之道的精髓,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也逐渐淡化自己的身份,降低自己的影响力,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刘邦封赏功臣时,让张良“自择齐地三万户”,张良辞让,只要了“留”地一个小地方,故张良被称为留侯,此时已形同隐居。

张良深明“飞鸟尽,良弓藏”的哲理,在巅峰之时急流勇退,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在那个位置上能够说退就退,实属难能可贵,这些也使得刘邦一直都很尊重张良,公元前186年病逝,得以善终

二、萧何的结局

萧何年轻时任沛县县吏,和刘邦是老相识,刘邦斩白蛇起义后就跟着,萧何开国功绩主要是帮忙刘邦管理后勤,跟随刘邦攻克咸阳后,接收了秦国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这为以后汉朝制定政策和在楚汉相争中取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汉相争的时候,萧何作镇关中,不断的输送士卒粮草给刘邦,成为刘邦坚强的后盾,所以刘邦称帝后论功行赏,定萧何为首功。

萧何的慧眼识才也是一流,早期刘邦在沛县可以说就是个市井无赖,可萧何认准刘邦是成大事的人,对他格外照顾,多次利用职权暗中袒护他。还有就是看好韩信,韩信投奔刘邦后得不到重用,一气之下不辞而别,萧何得知消息后,不顾年老体弱,连夜骑马去追韩信,这也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不过在后来萧何又和吕稚一起下圈套谋害韩信,又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

萧何对刘邦忠心耿耿,治理国家也是卓有成效,不过萧何不懂得帝王之心,萧何功高位显又深得人心,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而不自知,直到一个叫召平的门客提醒萧何才恍然大悟,于是开始做些强买民田民宅、放高利贷之类自毁名节的事,虽然受了几天牢狱之灾总算是性命得保,也算是化险为夷。

经过这件事之后,萧何对刘邦更加诚惶诚恐,对国事也保持沉默,公元前193年,在刘邦死后两年,萧何也离开了人世,得到了善终。只不过和张良相比,萧何的身影沉重了许多

三、韩信的结局

韩信的结局无疑是最惨的,韩信是个用兵如神的军事统帅,“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他的评价,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后人奉他为“兵仙”、“战神”,然而有着超人军事天赋的韩信在政治上却显得智慧不足。

韩信中途投奔刘邦,本来刘邦就不相信他,而韩信又是个用兵如神的军事奇才,任何一位帝王对这种人都不会掉以轻心,在打下齐鲁之地后以功要挟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当时刘邦就暴走了,还好张良和陈平在桌子下踢了刘邦一脚,刘邦转而大方说封什么假齐王,要封就封真的,可以说韩信在刘邦心里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在灭掉项羽之后,刘邦就将韩信改封为楚王,使韩信远离根基深厚的齐地,其后又用陈平的计谋,伪游云梦泽设计擒住韩信,带回京都软禁起来,贬为淮阴侯,在刘邦带兵去征讨陈豨的时候,韩信托病没有随从前往,谁知韩信的手下上书告发说陈豨造反是韩信的主意,还说韩信准备袭击吕后和太子,于是吕后找来萧何密谋,萧何将韩信骗到长乐殿,刀斧手一拥而上将韩信绑起来,吕后在长乐殿尽数韩信与陈豨谋反,欲加害她和太子等罪,不容韩信申辩,令刀斧手将韩信推到殿旁钟室杀死,并夷灭韩信父、母、妻三族。

韩信真正应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铁律,因其功高震主手握重兵本来就是帝王所忌惮的,又不懂得处理复杂的政治局面,犯一些低级错误给刘邦抓住了借口,最终使自己走上了绝地,从汉初三杰的各自结局来看,当推张良最为潇洒飘逸,堪称智、仁、勇三者皆备的完人

7

自从刘邦揭竿而起,推翻大秦帝国,后又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最终建立大汉王朝。要说谁的功劳最大,当首推汉初三杰了。汉初三杰”指西汉建立时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开国功臣。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刘邦能当上皇帝,以萧何、张良、韩信三人功劳最大,但是最终三个人的结局却大不相同,韩信因谋反的罪名被吕后诛杀,萧何虽然被刘邦猜忌,但是萧何懂得明哲保身,最终病死,得以善终。张良看透形势,及时隐退,终老山林。同样是建立汉朝的大功臣,其人生结局为何有天壤之别呢?

张良功成隐退

刘邦对张良的封赏是“自择齐三万户”,张良谢绝,张良看透了刘邦对自己也是猜忌的,把封地放在“齐”也是让自己和韩信互相牵制的意思,所以只要了“留”这个和刘邦最初相识的地方。功成名就的张良此时已形同隐居,除了在封赏功臣、建都问题上说了点自己的看法外,就是后来在保护太子上发挥了作用,请出来商山四皓辅佐太子,怕你太子的地位得以稳固。在刘邦的三杰中,张子房精通黄老之学,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始终和刘邦保持着君臣友谊,使得刘邦一直很尊重张良。

韩信狡兔死良狗烹

韩信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幼时家里太穷,甚至连一日三餐都没有着落。该当众受过胯下之辱。但是韩信却是天生的军事奇才,在战场上屡立奇功,最后垓下之战打败了项羽,帮助刘邦夺得天下。

但是韩信在军事上上天才,在政治上却是个矮子。在攻打诸侯国和项羽时,屡次触犯刘邦的权威,深深的触怒了刘邦,刘邦早已是欲杀之而后快。

例如垓下之战,刘邦命令韩信及时参战,韩信确待价而沽,后刘邦再次违心地加封给韩信一大片地盘,才使韩信带领兵马前来攻打项羽。项羽死了,韩信就没有什么大作用了,刘邦立马就给韩信颜色看。第一步先剥夺了韩信的军权,改封为楚王。随后,又利用韩信狂傲自大、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弱点,授意他人告韩信“欲反”为借口,用了陈平的计谋,在云梦将他逮捕后押回洛阳,杀尽了韩信的威风,后又将其贬为淮阴侯。韩信愤恨难消,经常口不择言,周围环境对他越来越不利。最后,吕后以谋反的罪名将韩信杀死。韩信临死前说了句狡兔死、良狗烹,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与韩信自己不懂得进退之道、不懂得明哲保身也是分不开的。

萧何自污保命得以善终

萧何能够成为“三杰”中的唯一善终者,并不是偶然的。

在刘邦心目中,真正知根知底的是萧何。刘邦起事前,就和萧何很要好。萧何早年是衙门里的小吏,在刘邦还是个经常连酒都喝不起的平头百姓时,萧何曾经常帮助刘邦,两个人的感情基础十分要好。

但是刘邦对萧何依然有猜忌之心。英布谋反后,刘邦亲自率领大军征讨。他身在前方,每次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时,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刘邦听后,总是默不作声。来使回报萧何,萧何亦未识汉帝何意。一日,萧何偶尔问及门客,一门客说:“公不久要满门抄斩了。”萧何大骇,忙问其故。那门客接着说:“公位到百官之首,还有什么职位可以再封给你呢?况且您一人关就深得百姓的爱戴,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百姓都拥护您,您还再想尽方法为民办事,以此安抚百姓。现在皇上所以几次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助关中的民望有什么不轨行动啊!试想,一旦您乘虚号召,闭关自守,岂非将皇上置于进不能战,退无可归的境地?如今您何不贱价强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制造些坏名声,这样皇上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会对您放心。”萧何长叹一声,说:“我怎么能去剥削百姓,做贪官污吏呢!”门客说:“您真是对别人明白,对自己糊涂啊!”

  萧何心里明白,对于一般的小官员,刘邦不怕他们有野心,即使他们有野心也翻不起大浪来。所以一有贪赃枉法行为,必遭严惩。对于自己这样的大臣,汉帝主要是防止他们有野心,只要不造反威胁皇权,对于贪赃枉法那些小事,根本无足轻重。为了释去刘邦的疑忌,保全自己,萧何不得已违心地做些侵夺民间财物的坏事来自污名节,并让人告发自己贪污腐败的罪行。不久,萧何的所作所为就被人密报给了刘邦。果然,刘邦听后,像没有发生什么事一样,并不查问。当刘邦从前线凯旋归来时,百姓拦路上书,控告萧相国强夺、贱买民间田宅,价值数千万。刘邦回到长安后,萧何去见他时,刘邦笑着把百姓的上书交给萧何,意味深长地说:“你身为相国,竟然也和百姓争利!你就是这样“利民”啊?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去吧!”刘邦表面上让萧何向百姓认错,补偿田价,可内心里却暗自高兴,对萧何的怀疑也逐渐消失了。

  一心为百姓的萧何,违心地干了侵害百姓利益的事情,心中很不安,总想找机会补偿百姓。不久,萧何看到长安一带耕地狭小,百姓缺衣少食,可是天子的上林苑中却有许多闲着的荒地用来放养禽兽。萧何觉得太浪费了,便上奏请皇上把这些荒地分给百姓去耕种,收了庄稼留下禾杆照样可以供养禽兽。汉帝刘邦当时正在病中,见此奏章,又恨萧何取悦于民,这可是刘邦的大忌,一怒之下,下令将萧何逮捕入狱。满朝文武以为萧何必犯了大逆不道之罪,怕连累自己,都不敢替他申辩。幸亏有一个名叫王卫尉的人,平日素敬萧何的为人,在侍卫刘邦时顺便向刘邦探问:“萧相国犯了什么大罪?”刘邦余怒未消,道:“休要提他?提起他朕就生气。当年李斯为秦相时,做了好事都归君主,出了差错就揽在自己身上。现在萧何受了商人的许多贿赂,竟要求我开放上林苑给百姓耕种,这分明是想取悦于民,自己得个好名声吗?不知道把我看成是什么样的君主了!”王卫尉闻言奏道:“陛下未免错疑丞相了。臣闻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相国为民兴利,化无益为有益,正是丞相调和鼎鼐应做的职务。民间百姓感激,断不会感激丞相一人,因为有这样的良相,必是贤明之君主选用的。还有一层,丞相如有野心,当年陛下在外征战数年,他那时候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坐据关中,何至反以区区御苑,示好百姓,而去收买人心呢?”王卫尉见汉帝认真在听,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前秦灭亡,正因君臣猜忌,才给了陛下机会。陛下若疑忌萧丞相,不但浅视了萧何,也看轻了陛下自己呀。”刘邦听了,心里虽然不大高兴,但想想王卫尉的话毕竟有些道理,于是挥挥手,当天就命人放了萧何,这样萧何就捡了一条老命。

  萧何当时已是60多岁的老人了,见刘邦开恩释放了他,更是诚惶诚恐,谨慎恭敬。虽然因为全身带上刑具,害得他手足麻木,连路都快走不动了,而且蓬头赤足,污秽不堪,但又不敢回府沐浴再朝拜天子,只得这样上殿谢恩。刘邦见萧何如此狼狈,也觉得有些过意不去,便安抚萧何道:“相国不必多礼!这次的事,原是相国为民请愿,我不允许。我不过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无道天子罢了,而你却是个贤德的丞相。我之所以关押相国,就是要让百姓知道你的贤能和我的过失啊!”刘邦的这段话虽然言不由衷,但对萧何的廉政为民,终于还是默认了。从此以后,萧何对刘邦更是诚惶诚恐,恭谨有加了。刘邦也照例以礼相待,但萧何从此对国事就只能保持沉默了,更加知道进退之道了。

看看刘邦与汉初三杰关系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知道,作为封建王朝皇帝的用人之道是怎么回事了。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求对皇帝绝对的“忠诚”,不能触犯皇帝的权威,不能威胁皇帝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凡是皇帝觉得不放心的人,必然会将其杀死,而臣子也是整日战战兢兢,伴君如伴虎,如不懂得进退之道、不懂得明哲保身,那就是自取其祸了。

8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整个汉王朝最开始的三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飞张良、萧何、韩信,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刘邦想要打败项羽,单纯的凭借自己的肉身之力,实在是难上加难。这些人当中只有张良和萧何寿终正寝是病死的,至于韩信的下场,我不说大家也能够晓得,被刘邦的媳妇活活的用棒子打死了。

事件回顾

无论是张良、萧何或者韩信这三个人,都算得上是那个年代最为杰出的人才。韩信不同于萧何和张良,他们二位参与治国大略参与政治层次,韩信却是为数不多的参与军事层次的。

政治层次和军事层次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且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位优秀的政治家更擅长于给自己铺好后路,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而至于一位军优秀的军事家,往往更多的是行军打仗,可除了行军打仗之外,他似乎在其他方面很难有建树,比如说韩信。

没错,这就是事实

这三个人当中,最狡猾的,心眼最多的就属张良莫属。有趣的是,在刘邦打下天下来之后,刚想要给张量大权,想要让他享受诸多特权的时候,张良就一个劲的往后退,并且把韩信和萧何顶了出来。

张良这样做还振振有词,说自己并没有为天下做什么,也没有为皇帝出多大的力,既然如此,那自己就颐养天年就好了。

这一下子反倒整的刘邦有点不好意思,毕竟如果没有张良的话,就没有自己的现在尤其是张良在早期的时候对自己的帮助非常大,现如今张良竟然一而再再而三的退让,反而让刘邦更加认定了张良一定是一个可塑之才。

于是在之后的诸多谋略当中,萧何反而被刘邦拉低了档次,并且有事没事就去问张良,而张良往往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一问三不知,说啥打岔,嘻嘻哈哈就这样过去了。

这三个人当中,最忠心于刘邦的就属萧何莫属了。当初刘邦的一句话,不想让萧合走就没有走,紧随其后,无论刘邦有什么困难,每一次告诉萧何的时候,萧何都会把自己所有的能耐通通贡献出来。所以说理论上来说,萧何对刘邦的威胁也不小,可是萧何相比于韩信而言更加忠心,一来二去刘邦也就放低了警惕。

最让人头疼的就是韩信,在战役还没有胜利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安定的时候,韩信就冲着劲儿地想要得个王。这个王即便给了韩信,其实刘邦的心里也不是不踏实的,尤其是韩信那种玄幻莫测的兵法,一直让刘邦所忌惮。

折腾了一圈,汉初三杰当中恐怕也就是韩信一直没有被刘邦拉进核心圈子里面,并且时时刻刻想着怎么把韩信整死,因为只有把韩信整死了,刘邦才能睡得踏实。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9

张良、萧何、韩信是汉初三杰,一个主谋、一个主文、一个主武,相互配合,夺取天下。

一、张良

张良,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后人称之为谋圣。他这一辈子干过很多牛逼的事情。年轻的时候在秦始皇出巡的半路刺杀过秦始皇,然后全身而退,就是著名的博浪沙刺秦;还有一段非常有名的圯上受书的传说;劝刘邦绕远道取咸阳城;斗智鸿门宴,帮组刘邦全身而退;与咸阳百姓约法三章,让刘邦得了民心;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智取关中并不让项羽怀疑;下邑奇谋策动英布谋反对抗项羽,削弱项羽力量;四面楚歌之计让项羽自刎于江东。后来为了保住太子还请出商山四皓。

后来深感“飞鸟尽、良弓藏”,自行辞官,自请辞官,出入深山茂林,专心修道养精,后来就不知道他的去向,有人说张良已经悟道飞仙了。

二、萧何

萧何,是刘邦的沛县老乡,当时刘邦为亭长他为县令。他主要就一直跟随于刘邦起事,兢兢业业。但也有一些才能,刘邦攻入咸阳,急中生智把秦国所有的重要文件都藏起来,对后来楚汉争霸可有很大作用;楚汉争霸他负责大后方解决粮食问题,做好了后勤保障;最有名的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为刘邦留下了这枚帅才,大概才有了大汉王朝。开国后优势汉朝的丞相,主管律令。

萧何大概是文官的关系,刘邦诛杀开国功臣的魔爪没有伸向萧何。不过这也和萧何采取的走向贪污腐败道路有极大关系,你有所求才能让皇帝对你放心,所以萧何在刘邦死后还辅佐刘盈,在汉惠帝二年才老死了,也算圆满。

三、韩信

韩信,被后人称呼为兵圣。韩信一生故事颇多,从胯下之辱到带兵百万,人生不可谓不喘气。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他执行的,灭亡其他诸侯是他做的;楚歌灭楚也是他带的兵,刘邦的江山可以说是韩信打下来的。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美誉,是能带领百万熊军的帅才。

但正是因为韩信他功高盖主,加上又那么有能力,让刘邦很是忌惮,韩信被人告发说他谋反,韩信被吕后召入宫中,韩信一刀长乐宫,就被吕后安排的武士杀死了,一代英雄就此陨落。但这也是他必然的结果。

看得开的舍弃功名利禄而去明哲保身,“飞鸟尽,良弓藏”,永远是一句被践行过的真理。你与世无争,可以享受一辈子安宁快乐;你若是有一点点不好的念头,面对你的就是刀斧加身了。

10

张良、萧何和韩信,被刘邦称为“汉初三杰”,可以说没有他们三个,就没有刘邦的大汉江山。

在刘邦当了皇帝后,他也给了这三个人相应的封赏。韩信被刘邦封为了齐王,之后又被迁到楚国当楚王。

张良被封为留侯,食邑一万户。萧何不但被封为了侯,还当了大汉第一任宰相。一开始刘邦对他们确实是不错的。

那么,张良、萧何和韩信是如何死的呢?

我们一个一个的说吧。

韩信

刘邦晚年的时候,开始大肆屠杀功臣,当然了刘邦杀的功臣,都是被封为王的。他晚年的时候,给大臣有一个白马盟誓,说非刘姓不能称王,若是刘姓称王的话,天下的人就可以举兵讨之了。

所以,韩信也在所难逃了。

当然了韩信被杀的时候,他不是楚王了,而是被贬为了淮阴侯。事实上刘邦也没有想过杀韩信,只不过把他给软禁在了长安放在了自己的身边。

可是,当北方代地的陈郄叛乱的时候,刘邦就去平叛陈郄去了。

在这个时候,吕后听说韩信要造反了。

所以,吕后就把萧何给叫来,两个人开始商量对策,如何对付韩信。

最后萧何把韩信给骗到了宫里,到了宫里吕后就派人抓住了韩信,然后韩信就被灭族了。

张良

张良在刘邦当皇帝之后,被刘邦封为留侯,那时候他就退出了政治的舞台。说白了刘邦想让张良当官,但是,被张良给拒绝了。

因为张良深懂帝王之术,他知道刘邦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享福的人。

所以,他不可能在朝中继续服侍刘邦。

张良离开刘邦之后,就开始纵情山水之间玩乐了。当然了这时候的张良也并非不和刘邦联系了。

若是刘邦有什么紧急的事情,找到他。他还是需要给刘邦出谋划策的。

在刘邦想要废立太子的时候,吕后找到张良,张良给吕后出了一个计策,让吕后去请商山四皓。

正是这个计策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

所以,这样的张良无论是刘邦,还是吕后对他都是感恩戴德的。

这样的张良也是安详了晚年的,在吕后二年的时候,张良与世长辞了。

萧何

萧何比较有意思,可以说他对刘邦始终都是忠心耿耿,他还是刘邦的老乡。本来刘邦一直对他也是不错的,在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他还让萧何当了宰相。

可是,到了刘邦晚年的时候,他觉得萧何这个人也不能留。

原因就是萧何的名声太好了 ,若是自己去世了,萧何取而代之当了皇帝,那自己家的江山不就成刘邦的了吗?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就要找萧何的事情。

萧何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就自毁名节,用低价买了关中老百姓的很多地。老百姓对萧何恨的要死。

这时候刘邦开心了,既然有人要告萧何。那自己就把萧何给抓了吧,他把萧何给打入到了死牢当中。

说实话若不是有人给萧何求情,说不定萧何就死在里面了。

后来刘邦想想,萧何确实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自己的事情呀。因此,他也就没有为难萧何,而是把萧何给放了。

萧何是在汉惠帝二年去世的,他也是安享了晚年的。所以说张良,萧何和韩信三人,只有韩信是被杀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