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让人吃惊的还在后面,曾侯乙的墓室出土的文物真是太多了。
据统计,从墓中出土文物15404件,其中比较珍贵的青铜器就有十吨半,黄金制品更是超过了17斤。
当然最让人震惊的是,出土了总重量达到2567公斤的65个大小的编钟。
这些编钟除了少数几件掉落在地面上,其余的全都整齐地挂在木质的钟架上,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啊!
但我们今天介绍的不是这个编钟,而是曾侯乙嘴里含的小动物,这个小动物的数量足足有21个,是不是又很吃惊。这个曾侯乙到底是谁呀,怎么又这么奇怪?
别急让我们一步步地来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 曾侯乙的身份
曾侯乙是战国时期,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
其实在史籍上并没有这个人的记载,但是随着考古的发现,专家推定曾侯乙是姬姓,先祖是周天子的重臣。
而曾侯乙应当出生在公元前475年或者稍晚点。他大概是在公元前463年见后成为诸侯王的,在位时间大约为30年。
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曾侯乙生前是非常喜欢音乐的。他钻研音律的研究,并且也非常重视乐器的制造。
要不怎么会有编钟这么大的物件的出现。而且曾侯乙的兴趣也是非常的广泛,他呢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由此而看,曾侯乙的身份很是显贵啊,而且还是个出色的军事家。并且这个君王还特别文艺,竟然在音乐上非常有造诣。
不简单,很有意思的一个人!就是这样一个人,死后竟然在嘴里放了21个玉制的小动物。
二、 曾侯乙嘴里含的这些小动物是干什么的
随着棺椁的打开,专家们在曾侯乙的头骨里面发现了21个玉制的小动物。这21个小动物分别是6个牛、4个羊、3个猪、2个狗、3个鸭、3个鱼,这些小动物全都是用玉制成的它们的形状。
为什么要放这些玉制的小动物呢,这个呀其实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古老的葬玉习俗,这个玉制的小动物有个统一的名字,叫做“玉琀”。
玉琀是古人在死者入殓时,放入死者口中的小型玉器,也就是民间常说的“饭含”。这个可是我中丧葬习俗中最重要的礼仪,就是现在有些地方仍在沿用这个习俗呢。
为什么要有放玉的这个习俗呢?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帝王都追求长生不老。但是真得有长生不老吗?当然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呢,在他们的愿望破灭后,不朽就成了他们临死前最大的愿望了。
《抱朴子》是一本非常有名的道教典籍,在这本书里面有这样的一种说法。
说是“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这些帝王们可是都看中了这句话,所以呢就用葬玉来祈求死者永存不朽。
但是这个玉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放的,当时也是按地位等级来放置的。
天子是含珠的,诸侯才是含玉,大夫是含玑的,士呢则含贝,庶民也就是老百姓嘴里只能放稻米了。
正所谓“生以为佩,死以为琀”,死者生前带玉佩,死后呢也要嘴里琀着玉。
“东陵大盗”孙殿英从慈禧口中挖出的那颗夜明珠,也就是最好的例子了。
所以由此而看,曾侯乙嘴里放玉制小动物是为了那种不朽的臆想。
三、 那曾侯乙嘴里为什么要放那么多的小动物呢
有道是“生时所享,死后亦然“,曾侯乙虽然是个地方诸侯,但是他富甲一方,这口中的21件玉器足以证明,他生前的奢靡生活。
这21件小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全都是当时可吃的动物。
而且放的数量还是这么的多,那就说明了曾侯乙是个大吃货,生前就非常喜欢吃肉。
这些小动物可能就是他生前特别爱吃的!
生前喜欢什么,死后也要把它们带走,这也是中国人最传统的一种文化意识。
所以曾侯乙就要带走很多他喜欢吃的东西。在这之所以要放这么多数量的小动物,有书君猜测这个数字也许就是尽最大的力量把尽可能多的小动物放进口中的,21也许就是放入口中的极限了。
也许这个21还有一层含义。从《周易》中解释来说,21是个代表贵重的吉数,也是个伟大的首领数。
所以曾侯乙为了图个吉利,也是为了自己死后也能不朽,就选择用21这个数量。
不管是什么原因吧,曾侯乙嘴里含21个玉制小动物,这个举动还真是个奇葩。生前是个吃货,死后也不委屈自己。
把自己所愿都装进嘴里,估计这千年来,也只有曾侯乙这样的人,才这样做的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