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名家与权威机构是如何认定诸葛亮躬耕地的?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最权威的,当属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中的话:臣本布衣,躬耕南阳!
有人说,“南阳”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阳(南阳说);有人说“南阳”指的是今天的襄阳隆中(襄阳说)。
持“南阳说”者根据是“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话: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历史上首次记载官方凭吊诸葛亮在汉水北(南阳在汉水北,而襄阳隆中在汉水南)。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蜀记》收录镇南将军刘弘命李兴做《祭诸葛丞相文》:
上文中于“沔之阳”(汉水北)凭吊诸葛亮,距离诸葛亮去世只有几十年,是最具有史学价值的资料。它告诉我们,研究诸葛亮躬耕地,得在“沔之阳”(汉水北)!至于一些“乖舛”异说,不妨来看看北师大曹文柱先生的一段话:
我们不妨在再来看一看秦汉时期,汉水二岸的地理太势:
持“襄阳说”者是根据是习凿齿:“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就是说,今天的襄阳隆中秦汉时期归南阳管辖,诸葛亮躬耕于隆中。
看上去“二说”均言之有理,哪么诸葛亮躬耕地究竟在哪里呢?
其实习凿齿除了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还说过“襄阳有孔明故宅”,“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汉以北为南阳郡”。敢问习凿齿,诸葛亮究竟躬耕于何地?
显然习凿齿“言为不审”也(裴松之注《三国志》评价习凿齿)!习凿齿的三句话二个相反意思,必然有一谎言,其实所为““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是”“凿齿所自造者”(见:陈寿《三国志·魏书· 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中,裴在作注时对《汉晋春秋》的记载评论)。
因为多个史料(包括习凿齿自己的话)证明,秦汉时期,汉水二岸的南阳郡(汉所在宛)和南郡(治所在襄阳)是以汉水为界的,汉水南的隆中,是襄阳的辖区。
正如《大明一统志》言:“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
《大清一统志·卷210·南阳府·古迹》曰:“诸葛草庐,在南阳县七里卧龙岗。”
隆中本是位于汉水南、襄阳市西郊山中的一个小村子,明清时期建有纪念诸葛亮的一些设施(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认定,襄阳隆中是明清建筑)。
国务院(第4批)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事实上,就连二十多年前襄阳官方编辑的《襄阳县志》也明确记载,秦汉时期汉水南归襄阳管辖,汉水北归南阳邓县管辖。下面是正规出版的《襄阳县志》摘录:
《襄阳县志》第34页,关于襄阳的历史沿改:
从上述文字,我们不难看出,秦设立南郡,汉水以南,包括襄阳西的古庐,属于南郡,汉水以北,包括古邓属于南阳郡。今天的襄阳隆中不论当时属于襄阳还是古庐,都不属于汉水北的古汉水北的邓,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南阳”的“南阳”从来就不包括隆中。
《襄阳县志》第35页关于汉水南 南阳郡邓县的邓县的历史沿改:
再看看,为襄阳隆中景区作规划设计的中国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孙筱祥先生所写的一篇文章:
再来看看襄樊市隆中景区管委会主任于襄生编辑的《隆中志》125页所收录的史籍:
襄阳《隆中志》明明白白记载,真正的诸葛亮躬耕地隆中,就在离南阳城七里的卧龙岗!原来此隆中非彼隆中!
史学界也普遍认为,襄阳隆中尽管是明清以来的建筑,尽管并非真实的诸葛亮十年躬耕被刘备三顾之处,但是从明清开始修建(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认定,襄阳隆中是明清建筑),经过近现代建设,特别是最近二三十年的建设,也颇具规模,作为纪念诸葛亮精神的场所,作为中共湖北省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当地人休闲娱乐场所,也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