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并不算一个很古老的文字,跳字基本上创造于战国时期,造字本义是“见到某种迹象后迅速做出动作(反应)”。

跳字是典型的象形原义字的衍生字,是根据“兆”字创造出来的。兆字也是春秋后期所造,本义为“事物发生前的征候或迹象”。

见到某种迹象,做出反应,于是就衍生出了“逃”字和“跳”字。

逃,走之旁表示的是“躲避”,但动作未必很迅疾。

跳,重点在于对“动作非常迅速”的刻画。

在古汉语里,首先,跳未必表示跳跃、跃起;其次,跳的造字本义也与逃无关。

比如《列子·汤问》记载“跳往助之”,就是专指反应很迅速的意思,与跳跃、逃跑都无关。

容易使现代人误解的关键之处,在于“足”。足字旁或是足字,在现代汉语里多指下肢,但是在古汉语里,它的造字本义是“出征得胜,凯旋归邑”。

在春秋时,“足”“疋”是通假字。

疋字的字义,一方面是指人的下肢,另一方面就是指人的一切动作。跳字所用的足字旁,实际就是通假了疋字的这个字义。

所以,跳字在古汉语里,尤其是在先秦时,出现的字义基本上都是“见到某种迹象后迅速做出动作(反应)”。与“跃起”这个动作关联,形成“跳跃”这个意思,是在秦末以后。

最佳贡献者
2

在现代字典里,“跳”字有以下几个意思:

一、脚离地全身向上或向前的动作,如跳高。

二、越过,如跳级。

三、一起一伏地动,如心跳。

在古文中,“跳”比较少出现,古文中的“跳”一般作上面所列的第一个意思解释,即脚离地全身向上或向前的动作,而古人常常不写“跳”,而是用“跃”比较多。《说文》中也有:“跳,…一曰跃也。”

从用“跳”字的古文来看,

如《庄子·逍遥游》:“子独不见狸牲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跳梁小丑出处)。

《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阅微草堂笔记》:“狂生跳掷叫号”;

从中可以看出,“跳”在古文中和“跃”,还是略有区别的,“跳”就是动作更大的“跃”,或者更“轻佻”的“跃”。

古文中的“跳”还是个通假字,同“逃”,即逃跑。

如:《史记》: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

3

“跳槽”一词因其新鲜、生动、俏皮,很快挤占了“换工作”、“换单位”之类用语的位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更将其收编门下。然而《现汉》是一本异常干净的词典,它没有提到“跳槽”在历史上最常见的一个意思,《汉语大词典》收了这个意思,不过还是不免含糊其辞:“指男女间爱情上喜新厌旧,见异而迁。”其实近人徐珂《清稗类钞》中“跳槽”一条说得甚为明白:“原指妓女而言,谓其琵琶别抱也,譬以马之就饮食,移就别槽耳。后则以言狎客,谓其去此适彼。”

至少可以找到两个名人为《清稗类钞》的说法作证,一个是明代冯梦龙,他编的民歌集《挂枝儿》里有一首就叫“跳槽”,“你风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两情深,罚下愿,再不去跳槽”云云,这女子抱怨冤家“偷情别调”,提到“姊妹们苦劝我,权饶你这遭”,分明是青楼口吻;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里《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一篇,名妓赵春儿的情人疑心她厌薄自己,忿然离去,“春儿放心不下,悄地教人打听他,虽然不去跳槽,依旧大吃大用”。另一个是沈三白,《浮生六记》自叙冶游生活,说同伴徐秀峰“今翠明红,俗谓之跳槽”,而他本人“则惟喜儿一人”。

也有人说“跳槽”是元明间江淮地区的“行院隐语”:那时妓女被隐指为“马”,嫖妓隐指为“入马”,换了别的妓女,便是“跳槽”。然而这说法不大让人信服,因为“马”“入马”之类隐语并不单指行院人家,《水浒传》、《喻世明言》等古典小说里提到“入马”,都是泛指与女子发生关系,并非特指嫖妓。

“跳槽”原本的意思,很可能并不是指家畜“移就别槽”饮食。《金瓶梅词话》里吴月娘与女婿陈经济发生口角,书中有一篇韵文体的对话,月娘骂陈经济与潘金莲有染:“也有那没廉耻斜皮,把你刮剌上了。自古母狗不掉尾,公狗不跳槽。”看这话的意思,“掉尾”“跳槽”分明是指发情或发春。家畜发情,自然不必遵守一夫一妻制,古人以此度彼,不免视为“不安于室”“用情不专”,再转回来把“跳槽”用到同类身上。

将“跳槽”用于变换工作或职业,最早或许只是句开玩笑或嘲讽的话。不过现在大家已经习以为常,早就不再有原意了。词语的变迁可见一斑。(巫马期)

4

跳就跳呀,古代也差不多,最开始应该是动物的有关,有一说法是下棋隔开一个再落一个棋子就叫跳。现在有跳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