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并不算一个很古老的文字,跳字基本上创造于战国时期,造字本义是“见到某种迹象后迅速做出动作(反应)”。
跳字是典型的象形原义字的衍生字,是根据“兆”字创造出来的。兆字也是春秋后期所造,本义为“事物发生前的征候或迹象”。
见到某种迹象,做出反应,于是就衍生出了“逃”字和“跳”字。
逃,走之旁表示的是“躲避”,但动作未必很迅疾。
跳,重点在于对“动作非常迅速”的刻画。
在古汉语里,首先,跳未必表示跳跃、跃起;其次,跳的造字本义也与逃无关。
比如《列子·汤问》记载“跳往助之”,就是专指反应很迅速的意思,与跳跃、逃跑都无关。
容易使现代人误解的关键之处,在于“足”。足字旁或是足字,在现代汉语里多指下肢,但是在古汉语里,它的造字本义是“出征得胜,凯旋归邑”。
在春秋时,“足”“疋”是通假字。
疋字的字义,一方面是指人的下肢,另一方面就是指人的一切动作。跳字所用的足字旁,实际就是通假了疋字的这个字义。
所以,跳字在古汉语里,尤其是在先秦时,出现的字义基本上都是“见到某种迹象后迅速做出动作(反应)”。与“跃起”这个动作关联,形成“跳跃”这个意思,是在秦末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