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前,我家就没住过好房子,而且越住越老,从民国的窑洞,住到清朝的平房,后来竟住在明朝的庙里,其实老房子挺好住的。
我爷爷在民国时是西医,算是体面人,悬壶济世,救了不少人,也挣了不少钱,在村子盖了四合院子。那时候晋南的房子都是窑洞,大多是土窑,但我爷爷盖的是砖窑,顶子是拱形的,地上铺着大方砖,上面压着花纹,三面没有窗户,但前面整面墙几乎都是窗户,上面是半圆形,用木头格成花格子;下面是长方形,分成中间大,两边小,三扇窗,可以用木头棍支起来透风。只有离地一米多高是砖墙。
民国时这种砖窑不但在村子里数一数二,在镇子上也不多,住起来冬暖夏凉,非常舒服,每天坐在热烘烘的炕上,透过围坐在炕桌周围,一家人有说有笑,特别有家的感觉。土改时房子大部分分给了贫雇农,只给父亲兄弟四个留了三间东房。
后来父亲工作来到城里,由于成分不好,住的是人家挑剩下的房子,应该是清朝的平房,房子挺高,房檐很长,前面的窗户和窑洞差不多,也很大,是长方形的,全部是的木头小方格子,房子后面也开了一个窗户,但是圆形,而且很高,应该是起透气作用。
房顶糊着厚厚的麻纸顶棚,但透过被老鼠咬烂的破洞,可以看到里面有很粗的大梁。前窗虽然大,但格子密集,上半截贴的是窗户纸,半截虽然经过改装,换成了小块的玻璃窗子,但是由于房房檐长,房子很深,阳光真射不进去,屋子里整天都是黑乎乎的,有点阴,虽然宽敞接地气,但比窑洞差多了。
1983年,父亲调到省城太原工作,由于当时住房紧张,临时安排在山西督军府旧址的一栋非常高的房子里居住。这所房子又高又大,在里面说话时都有回音。门口三级的石头台阶,还有粗大的几根柱子,柱子下面还垫有雕刻着狮子的石鼓。房檐边上的瓦片残留着瓦当,脊上留着被破四旧时砸的七零八落的脊兽。房子很老,前面全部是木制结构的门窗,但窗子都已经改造成现代的双扇玻璃窗子,非常粗糙。
由于房子太空旷,父亲叫工人把一间房子隔成三间,上面用麻杆、麻纸打了纸顶棚,但还是不隔音。后来发现院子里有一块地常年是潮湿的,觉得很奇怪,就向下挖了一尺多深,发现下面是一只很大的水缸,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又埋土里了。
住了有两年吧,就搬楼房了,后来听说这所房子拆除时,顶子已经全扒掉,剩下四堵墙时,墙皮掉了,竟然发现内层的墙壁上有斑斑驳驳的壁画,专家看了以后,说可能是明朝朱棡后代的家庙,或当时大户人家的祠堂,但没有保护好,算是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