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闭关锁国政策其实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清朝中后期实行的一整套的限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措施,在中国其他王朝并没有闭关锁国政策。明代曾一度实行的是海禁政策,海禁是不同于闭关锁国的。

明代中期实行海禁政策,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倭寇侵扰我国沿海地区,对浙江、福建地区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朝廷实行海禁政策,但是等到戚继光等人肃清了沿海倭寇之后,海禁基本就放开了,史称“隆庆开海”。隆庆以后,基本对外贸易是一个比较活跃的状态,西班牙人从美洲运来大量白银到马尼拉,中国商人把手工业产品运到马尼拉进行交易,史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直接促进了中国白银货币化水平。

清朝初年,也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原因是想要通过海禁围困台湾的郑氏家族,康熙皇帝在1683年郑氏家族投降收复台湾以后,也曾一度放开海禁,1684年,康熙皇帝分别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4个海关,管理对外贸易。

康熙五十六年,也就是在1717年,康熙皇帝担心沿海居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满清统治,再度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除保留东洋贸易外,对南洋各国,只允许外国人来华贸易,不许中国人前往贸易,从此,清朝闭关自守的政策正式开始。到了乾隆二十四年,也就是1759年,?清政府专门制订《防范夷商规条》,详细的规定所谓“防夷五事”,标志着清王朝闭关锁国政策最终形成。

在闭关锁国政策之下,中国民间私商不能私自出海贸易,基本只保留了朝贡贸易,外国商人也限制来华贸易。所涉及到的内容不仅仅包括经济领域,还包括了技术领域、文化领域,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禁止,严重阻碍了中西方的交流和中国经济发展,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最后,要注意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并不是完全禁绝海外贸易,当时保留了一个口岸——广州,可以进行海外贸易,但是必须是和政府制定的十三家商行进行贸易,史称“十三行体制”。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哦!

最佳贡献者
2

你好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前言

闭关锁国是指不与外国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和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奉行的孤立主义本质上是一个道理。

我国自明代郑和下西洋后(1405-1433)因被当时的士大夫集团批劳民伤财,时任兵部侍郎的刘大夏一把火烧毁了郑和航海图,又实施海禁政策,修筑明长城,是明朝锁国的象征。

明朝闭关锁国

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统治者出于对加强统治的需要,不接纳外部事物,维护政权稳定,在元末明初时期,因日本封建割据,诸侯乱战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的领主组织武士、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对此朱元璋开始实施海禁政策

洪武三年(1370年),明廷“罢太仓黄渡市舶司

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颁布“禁海令”规定:“……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撤销了自唐朝开始就存在的贸易港口福建泉州、浙江宁波、广东广州三处市舶司。不许民众出海,船都不让造大点。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隆庆年代才解封

清朝闭关锁国

顺治

清廷对来华贸易的外国商船,沿袭明朝成规,不许进入广州,只准于澳门交易,后因台湾郑成功抗清,顺治十二年开始执行“禁海令”和“迁海令

乾隆

18世纪,航海贸易已成为世界主流,很多西方国家为了殖民地开始像东方发展,清朝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统治者担心洋人和汉人联合起来反清,对海禁政策执行的更严厉

结论:

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的2次海禁都是为了巩固国家统治稳定,都是统治者自愿实施孤立政策的,并不是被迫,在鸦片战争中,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3

闭关锁国的原因很复杂,应该说自愿与被迫都有,一方面是自大,另一方面是自卫

因为在古代的汉民们看来,外国的东西(包括思想、技术等等)都是奇淫巧技,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特别是入仕做官的读书人还有他们“货与帝王家”的天子。这种夷狄观念导致古代中国帝王都有一种莫名的自信,并且通过外交手段来强化这种等级观念。所以从这个方面讲闭关锁国有一种自愿在其中,因为古代天子的观念就是夷狄不配跟中国交往,中国要求他们朝贡并给他们回礼,也仅仅是对夷狄施恩,因为中国的回礼往往比朝贡更奢华,这一方面也是在炫耀国力

这就导致了如果外国有正常的外交诉求,他们也必须低声下气来恳求中国给他们通商的机会,比如清朝时一些洋人在广东投递国书,结果很可能是清政府的官员根本不屑于见他们,即使他们用行贿等手段,清政府的官员们也一定会让他们用“卑微的自称”在国书上乞求天朝的恩赐。

因为对于天朝上国来说,这些赏赐只是施舍。所以当他们闭关锁国的时候,他们其实并不为自己担心,他们反而会觉得没有了天朝的恩典,那些夷狄们只会过得更糟。

而为什么闭关锁国又是被迫的呢?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安定,比如明朝的海禁政策,因为很容易产生沿海居民与倭寇勾结来破坏边境的安宁,比如明朝时的“倭寇”大多数是自己人,他们多是沿海的渔民,因为海禁做了海盗,而当时的勾结中外的大船主基本都是东南沿海的渔民。

这就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海禁导致了倭患,而倭患又不得不让明朝尤其是嘉靖朝加强海禁。而出于同样的原因,清朝的闭关锁国也是因为当时国内大小起义不断,清政府担心汉人与洋人勾结串通危及自己的统治。在明初也有著名的胡惟庸通倭大案,也是出于这一点的考虑朱元璋下令“片板不许下海”。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这个传统,明朝时就很明显,因为明朝的基本国策导致他们修长城、他们施行海禁,这其实是出于一种自卫。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而对外交流基本就是通商,而通商则违背了历朝历代重农抑商的原则。

而明朝海禁,清朝闭关锁国也是有这一点的考虑才选择封闭,因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收入来源在于赋税。明初的时候财政其实很糟,朱元璋也是为了巩固发展农业、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施行海禁。而清政府也是担心通商会动摇本国的经济基础。

从文化上讲,自明朝开始就有大量的传教士来到中国,清政府闭关锁国也有出于保护传统思想的目的

4

周重农轻商,秦修长城,汉武尊儒,隋唐科举,明朝禁海,清朝中体西用都是国策、制度、和文化自愿闭关锁国表现。

5

有的自愿,有的被迫。但有区别,清朝以闭关锁国为主,明朝更多的是海禁。

闭关锁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清朝政府某些年间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流活动的一项政策。其中包括对外国人来华商务活动的禁止和对中国人出国的禁止,而闭关锁国的原因根本上是因为中国古代处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整个国民经济都是闭塞的落后的,统治者不接纳国外新鲜事物。

我个人记得,在读书的时候,中学历史书上就有过关于闭关锁国的介绍,但基本上都是以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来强调闭关锁国的危害。

所以,闭关锁国特指清朝中期,而明朝的闭关锁国更多是海禁。

让我们看一下两者之间的区别。

明朝实行海禁,有不同原因,最主要的考虑就是防止倭寇。明朝中期倭寇十分泛滥,屡屡打劫商船和沿岸的百姓。海禁并不是不与世界往来了,仅仅是上层社会某些人实施的自我封闭。民间的一些交流实际上从未断绝过。政府通过海禁的政策,把一些重要的贸易掌握在自己手中,防止一般老百姓去参与。

当然,也有自愿海禁的。举例说明明朝的海禁的:

明朝早期的海禁。在明朝刚建立的洪武年间,农民出生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把主要精力用于巩固国内统治,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他于洪武三年、四年、七年、十四年、二十三年屡颁“禁下海通番”之令,特别是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尽罢元代就已设立的负责对外贸易的市舶司,改由沿海各地方官员负责。各地方官揣摩朝廷的意图,又面对走私的猖獗和海盗的骚扰,更规定“寸板不许下海”,除少数外国的“朝贡贸易”船在指定港口停泊外,中国商人的出海贸易已不可能,这样反而促成了沿海走私活动的发展。

明太祖朱元璋的海禁是出于维护政权稳定的需要,也跟他过往经历有关,如重视农业,憎恨商人等等。

所以,明朝早期的海禁是统治者自愿的。

第二,是明朝中期,倭寇横行时。当时日本倭寇侵扰东南沿海地区,一度搞得民不聊生。荷兰,葡萄牙人的外来也让明朝统治者烦不胜烦。最终统治者不得不闭选择海禁。倭寇被消灭之后,海禁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实质的内容了,并且伴随着明朝民间对外贸易的扩大,朝廷的税收也在增长。朝廷在某些方面算是默许了民间对外贸易,甚至还允许一些人外出航海,早期的东南亚移民就是这么来的。

同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经足够中国人保证自己拥有良好的封建社会面貌。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使得农业始终排在第一,商业的末流让朝廷抹不开面子通过海洋贸易,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所以,明朝中期的海禁其实是被迫的。

真正的闭关锁国是清朝的。

雍正元年,因与罗马教廷间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白热化,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许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国内传教,并限制贸易,被视为锁国的开始。

到乾隆二十二年,由于中外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和人民反清起义不断发生,清朝统治者担心洋人和汉人会结合起来反对清朝。乾隆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关只留下广州粤海关,以免国人受到洋人洋货的沾染。后来,两广总督李侍尧奏准皇帝颁布了《防范外夷条规》,根据这一文件建立了“公行”机构。

公行是由官方允许的商人组成的垄断性外贸组织。外国人来广州做买卖必须经由公行,其行动也由公行的行商负责约束。外国商人只准在规定的时间,即每年的5月至10月间来广州进行贸易,期满必须离去。在广州期间他们只能住在由公行所设的“夷馆”内。

所以,清朝的闭关锁国首先是出于外部压力和自身需要确立的。总的来说,是被迫的。

6

闭关锁国出现在清朝鸦片战争之后。

1、在清朝以前,没有哪个朝代有闭关锁国的国策,因为当时的中国实力很强大,没有外国敢来侵略!

2、在清朝末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中国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的影响:

正面影响:

从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走私,维护了沿海地区稳定,对殖民者侵略取得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负面影响:

阻碍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导致没有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科技,故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力的社会进步!限制了对外贸易及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经济落后,最终导致中国近代被侵略!

综上所述,清政府领导者没有接触西方先进文化,一直以为自己是世界大国,所以我认为闭关锁国政策是无能清政府的自愿行为!

7

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和国外的文化、经济、科学等方面的交流,而海禁是闭关锁国的最重要一部分。商船作为与国外交流的重要交通工具,在元朝的时候就就几次禁止民间出行与国外进行通商,实施海禁。到明朝初逐渐加强力度,并提出“尺板不得出海”,清朝乾隆时期达到闭关锁国顶峰。

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国内政权不稳,大量叛军势力流落海外,此时的沿海也有一些倭寇进行走私和肆扰,为了稳固政权,对民间实施了海禁政策。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朱元璋出生贫寒,见惯了商人们的唯利是图,官宦勾结,认为商人眼里只有利,误国误民,所以实行重农抑商,禁止民间与国外通商,并立法,违者严惩。

到了清朝初年,清政府也同样实施海禁这样一项闭关锁国政策,究其原因,同样和明朝初年一样为了巩固政权,清军入驻中原没多久,没有太多精力应付海外残余反清复明势力,特别像台湾的郑氏家族,所以就实施海禁,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只保留一些官方的商贸往来。到了乾隆时期,由于东印度公司与满清政府的通商税务问题产生纠葛,乾隆关闭了一批通商口岸,只保留广州一处,也就是“一口通商”,自此,清朝的大门基本向外已经基本关闭。

闭关锁国政策是统治者初期为巩固政权的需要而设立,特别是明清时期大部分时间都对外封闭,阻碍了中国和国外的交流,使中国与世界隔绝。统治者一直夜郎自大,自以为天下第一,当列强用船坚力炮轰开那层伪装的面纱时,中国封建王朝的腐朽制度在世界面前已经破烂不堪

8

本质上都是被迫的。

逻辑上来说,如果皇帝可以控制一切,那巴不得扩大地盘发展经济,就是因为控制不了外界的东西所以才闭关锁国的,只是安慰自己的理由不同罢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