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锁国政策其实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清朝中后期实行的一整套的限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措施,在中国其他王朝并没有闭关锁国政策。明代曾一度实行的是海禁政策,海禁是不同于闭关锁国的。
明代中期实行海禁政策,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倭寇侵扰我国沿海地区,对浙江、福建地区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朝廷实行海禁政策,但是等到戚继光等人肃清了沿海倭寇之后,海禁基本就放开了,史称“隆庆开海”。隆庆以后,基本对外贸易是一个比较活跃的状态,西班牙人从美洲运来大量白银到马尼拉,中国商人把手工业产品运到马尼拉进行交易,史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直接促进了中国白银货币化水平。
清朝初年,也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原因是想要通过海禁围困台湾的郑氏家族,康熙皇帝在1683年郑氏家族投降收复台湾以后,也曾一度放开海禁,1684年,康熙皇帝分别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4个海关,管理对外贸易。
康熙五十六年,也就是在1717年,康熙皇帝担心沿海居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满清统治,再度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除保留东洋贸易外,对南洋各国,只允许外国人来华贸易,不许中国人前往贸易,从此,清朝闭关自守的政策正式开始。到了乾隆二十四年,也就是1759年,?清政府专门制订《防范夷商规条》,详细的规定所谓“防夷五事”,标志着清王朝闭关锁国政策最终形成。
在闭关锁国政策之下,中国民间私商不能私自出海贸易,基本只保留了朝贡贸易,外国商人也限制来华贸易。所涉及到的内容不仅仅包括经济领域,还包括了技术领域、文化领域,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禁止,严重阻碍了中西方的交流和中国经济发展,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最后,要注意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并不是完全禁绝海外贸易,当时保留了一个口岸——广州,可以进行海外贸易,但是必须是和政府制定的十三家商行进行贸易,史称“十三行体制”。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