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实古代武将尤其是成名的所谓“猛将、名将、勇将、万人敌”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点,比如身高臂长、力大无穷、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其实精通一样就够了)、武艺超群、勇武过人还有关键的是在战场上不怕死也不怕别人死。有了这些条件就可以和大圣爷一样去选一件合手的兵器了,青龙偃月刀、方天画戟、丈八蛇矛、凤翅流金铛、宣花大斧等等无一不是加大码的马上兵器,没有足够的力量是使不上的!

其次就是座驾,也就是马匹,好的马匹不仅高大有神且负重能力和续航能力上佳,日行千里绝对不是梦,另外突破能力和加速能力也是关键,要不怎么百万军中如履平地啊?选择坐骑很重要,不可能让吕布去开飞度吧?没有凯迪拉克或者真的塞不进去!所以名将们、万人敌们都需要一匹骏马。

接着我们再看看名将们、万人敌们身上的盔甲,我们可以以北宋末为例,其实就参照水浒传征辽最后一战,辽丞相被描述到是穿了三层甲胄的,最里一层为软甲以软金属制造而成的贴身护甲,之间是一层名为鲨鱼皮(到底是什么皮就无从考究)的皮甲,是用整块的兽皮(真皮)其坚韧性相当之强。最外面就是各位最熟悉的重甲,比如什么锁子甲、链环甲、鱼鳞甲之类的,作为名将穿的甲自然也是有名堂的吧,没份量怎么能匹配身份啊!!当时大刀关胜就是面对这样的防具一刀只削裂两层甲,这样的防护能力,实在是强大。

我们可以看看一个上阵的名将的配套,基本是武装到牙齿的,人马披甲,加上披风,马鞍挂剑盾、后镫挂弓箭,这样的人正常的向你飞奔过来,那股烟尘、那股气势、那种威慑力。假如你是一个身着布衣、手执白蜡杆套铁枪头的所谓步兵配置,即使你有武将一样的体魄,我估计你也已经和我一样先是惊吓接着呆住,然后就会閖了!!还说打???士兵,我是一个士兵,哪有上过什么战前思想辅导课啊???辅导又有什么用???我去打又不是你们这些个老师们去打??如果大家同样的配置还能打啊,你看《十面埋伏》我们这些个杂兵就被评价为最强大的跑龙套。 人高马快兵器长,力量气势速度基本上都具备,所以五虎将战100吴兵有可能吧,如果一个大将(猛将)要扛30~50名杂兵也有可能。

最佳贡献者
2

要从几个方面考虑,也许在特定情况下还是有可能的。

首先举几个例子。1.华人里有个当过美国总统保镖的(叫什么忘了,可查证,中央台也有采访过),曾经在美国监狱里当狱警,遇到犯人暴动,靠着自己练过功夫,一直坚持到支援到来没死。用他自己的话说,第一,身上装备好,要不撑不了那么长时间,第二,在狭小地方,不会被围攻。这两点其实很重要。

2.我爸就是当兵的,转业之前是少校,他曾经亲眼见过20多个围着特务打,碰不到特务。充分说明了一点,专业训练过的,百里挑一的人和一般士兵的区别。

3.特种兵练的技术应该被称为格杀术,要求在三招之内击毙敌人,最好是一击必杀。我身边有两个朋友当过特种兵,对于特种兵训练的强度和技能,完全超出想象。特种兵可以看做是古代将军的缩影,由此可以判断出,击杀普通士兵不会很费力。

根据以上案例分析,古代将军,在硬件上,装备优良,比普通士兵优越太多了。技术上,专业杀人出身,不会在小兵身上浪费太多时间 ,而小兵是业余水平的,相比较之下差距太大。性能上,将军经过严格培养及训练,对战场的意识形态掌握及应急变化超过一般人,可最快速度判断战场形式,占据有利位置,并且体力惊人。限制条件:地形位置,当时的情况,是不是最优状态,心态,冷箭等等,都对将军对所在战场有影响,可以说,再一定条件下,还是有可能的,特别是杀红眼的情况。

如果大家赞同,可以加关注,我最近在更新丽江的酒吧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哦(⊙o⊙)

3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就算能以一当百,那也不能任由其去打群架啊~将军的主要职责是指挥,而不是冲锋陷阵!打仗也要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否则岂不乱作一团?

4

日本人曾经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3个击剑高手对战50个击剑业余爱好者,每人身上都挂上气球。结果是3名击剑高手全部被击杀,而50位击剑业余爱好者也“牺牲了”48人。如果换成一个人对50个人,或者更多,也许再厉害的高手也会被秒杀。

在哔哩哔哩搜视频:平成三剑客VS 杂鱼50人!!!鹿死谁手!?

历史上有记载的“以一敌百”的例子是项羽:

项羽到达了南北流向乌江(今安徽乌江镇),他不愿渡江逃难,将乌骓马赠予前来接应的乌江亭长,决定与26名同胞就牺牲于此了。将士们放生战马,以3排阵型列队,手持剑盾背水肃立,等待汉军中最精锐的5000名骑兵。

两军相遇后也没有任何客套话,直接开战。斩杀了百人而身负重伤的项羽忽然看到一名汉军骑兵,他高声喊道:来者可是老朋友吕马童?吕马童惊异万分,面对已经无力抵抗的项羽,依然不敢直视其目光,侧身掩面对旁边的战友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羽继续说道:我听说汉王下令,取我首级者赏赐千金、封邑万户,我就把这赏赐赠予你了!说罢挥剑自刎,此时的项羽,只有31岁。

项羽死后,汉军将士才敢上前,并马上开始疯抢他的尸体。

但项羽毕竟是少数,虎将也是人,纵然在体力是勇猛过人,但两军交战也会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所以说杀死几十个精兵绝非小菜一碟,虎将更大的作用是气场,让人望而生畏,是一种精神力。

且虎将的武器装备与精兵也差异极大,铠甲的坚固程度难以匹敌,有一定容错率,虎将一般都有良马辅助,所以像那种几十个精兵蜂拥而上的情况也难以达成,虎将身骑高头大马,战马也是经过训练的,随便撂几脚估计也能踢晕几个精兵。

试验终归是试验,难以考虑周全,只能略作参考。

刚看到一个,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

胡修道他带领战友打退敌人41次冲锋,一人歼敌280余人,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5

古代将军是可以做到一个人打上百人的。有句话叫穷学文,富学武。在古代知识传呈是家族化,军事指挥艺术和武术也是家族内部学习。从南北朝到唐代几百年间裴姓出现上百个将军以唐裴行俭最有名。这些人从小就经过严格军事迅练是武林高手或现代特种兵级别的。这些人家境富裕又经过严格迅练无论身高和体质都是一流的。当时士兵是临时征召的农民,没什么军事技能,体质更是差的很多。古代将军一般运筹于帏幄之中,上阵有亲兵卫队相随,拿刀子砍人机会很少,说书演义作战方法都是瞎编的。如果将军上阵杀敌也有唐李克用,李嗣源陌刀一出人马皆碎。后唐庄宗李存勖亲手杀死数百叛军。李个人武力是很高的,人在危机时刻释放战斗力也是爆朋的。

6

不要说猛将,就是一个神经病拿了一把刀,一条街上上百人都要跑,你看谁敢拦阻。而古代大将和寻常小兵的差距就这么大。他们有好马好盔甲好兵器,小兵除了根烂矛什么都没有,怎么阻拦?何况大将身边一般都有一群打架猛人护卫,小兵根本没有与之对战的勇气。当然,如果是精锐,比如同样好马好盔甲好兵器的精锐部队,不要说以一当百,一个打三五个都够呛。当年陷阵营不过几百号人,就打败了号称万人敌的关羽张飞带领的几千兵

7

答案是肯定的,古代将军的战斗力真的能顶上好几个人,甚至还不止几个。如果说演义小说过于把人物夸张描写以表现其战斗力的话,那么史记对项羽的描写,相对还是比较靠谱的。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项羽在四面楚歌、人困马乏之际,依然能在万千军中斩将夺旗,瞪敌一眼,逃遁数里,简直是个怪物。

现在对《史记》的真实性质疑的不少,而且多认为太史公捧项贬刘的倾向明显,对项羽的描写可能也夸张了,那我们来看看李广,李广和太史公几乎是同时代的人,太史公还被李陵牵连受了一刀,他的记录几乎就是亲历者口述。

《史记·李将军本纪》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居久之,……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

以上是史记中对项羽和李广的记载,其他史书中都对各时代的名将有相应的记载,除了个别像陈庆之这样书生从军,其余个个都是战斗力超强的猛人。

如果要问为什么古代名将这么猛,那就要说到古代武将的选拔制度,古代武将的来源,绝大部分无非三种:军功累进,科举考试、荫赠武职。

军功累进,这个就不必多说了,正经一刀一枪死人堆里拼出来的,这种人可能在指挥方面存在短板(缺乏相应的教育背景),但经验和身体素质绝对是百里挑一、万里挑一的,不然在很难在艰苦的从军生涯中保全性命,何谈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武举考试在武则天时代被确定下来,除了元代,几乎历代传承,到明清时候,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且有效的选拔方式(相对时代而言)。

“力能扛鼎”一直是中国古代对勇士的常用形容词,曹操曾规定,能举起80斤(100斤???)的石头,士兵可以直接升为队长,唐代武举考试中,除去步射、马射、马枪之外,“又有翘关、负重、身材之选”(《新唐书·选举志》),有“翘关”一项,传承自春秋时期,“翘”就是举,“关”就是城门上的木栓,不过唐代改成了特制的木头,长五六米,碗口粗细,举十次合格。到了宋代,又加入了策论(文化考试)和器械使用,到了明清,考试科目逐渐沉淀为规范的开强弓(拉开就行)、舞钢刀、举石锁、骑术、骑射、步射,也就是所谓的“弓刀石马步箭”。据《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记载,武科考试分为3场,第一场试射马步箭,第二场试技勇,第三场考兵法。其中对每项考试的等级和计分方式由详细的规定。

通过这一类考试选举出来的武官,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较强的业务技能和基本的军事常识,相对于农民为主的基层士兵,战斗力确实要高很多个数量级。

荫赠武职,这是大家习惯上认为最没用的官二代废物群体,但是我个人看法恰恰相反,古话说“穷文富武”,这种官二代富家子们,从小听着父祖辈的战例长大,有良好的家学熏陶,殷实的家庭条件为他们体能和军事技能提供了基础,长大以后的身体素质甩哪些长期营养不良的农民兵八条街。

比如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都是荫官起步!

加上武将的地位和收入水平,可以得到更好的装备加成。

综上,历史上绝大部分武将的战斗力,在单打独斗和小团体作战中都完爆个体士兵。

然鹅,老话说得好,瓦罐不离井口破,好狗架不住懒狗多,绝大部分战将最终的归宿都是被无名小卒踩在脚底,最后成为他们晋升的垫脚石,周而复始,杀人者,人恒杀之。

8

真的一人群殴上百人还是很难。

1.过去的人pk还是讲规矩的。

2.赵云跟上百人群殴的时候,肯定是上来一刀一个脑袋落地,其他人吓得不敢向前,谁先上谁先挂,特别是一伙人中厉害的角色都挂得差不多、领头的老大都挂了。我想这是最主要的。

3.文化程度越低,越在古代越迷信,像赵云这种打架很凶的人,一传十十传百,就会成某神下凡,真遇上赵云,还没战就尿裤子了,自信心大减,又特别是亲眼见到赵云一连削掉几十个脑袋的时候。

4.将军一般自身实力和兵器质量也很关键。一般士兵的兵器应该和将军的兵器有所区别。

9

你觉得以一敌百在战场上就是一百个人同时打他一个人?像那种长期处于战争年代的 一个参军战斗超过七八年或者十年的任然健在的老兵 杀敌总数基本都是百人以上了 个别大将戎马一生一辈子都在打仗那种总杀敌数超过500都是可以的

10

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冷兵器就是协同作战。过去一个战车必须配几个步兵。类似于二战的时候一个坦克后面跟一群步兵一样。战国后期,讲究战术小组,5人一组成一伍,其中一个挂了,战场上有单个的散兵直接加入进去,这五个人协同的很好,你加入到什么位置就履行什么职责,拿盾牌的,拿长枪的,拿短刀的,拿弓箭的,发展到戚继光,还有狼铣兵,说白了就是砍一个竹子,前面的枝枝叉叉都在,让敌人都不能近身。军法很严,一个团队挂了一个人全部斩首,除非在战场上确实剩下的人立了大功。各伍之间也有配合的套路,一个人要想打上百人,事实上很难的。只能是偶然事件。再一个,三国时代,关羽张飞用的武器都是槊,类似于红缨枪,没有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骑兵部队这个最有冲击力,冲锋的时候,槊平放向前,靠马的速度产生最大杀伤力,拿大杆刀有点扯淡了。到后来才有劈砍的动作,但是是长刀,才是木柄铁柄大刀。

两军对垒,最重要是打群架,基本上没有两个武将之间捉对厮杀的情况。将军在现场的作用只是稳定军心,这也就是北宋澶渊之盟前,寇准非要拖着皇帝到前线才打了胜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