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造反,起兵十五万南下,不过个把月就席卷河北,还渡过黄河占领洛阳。几个月后,安禄山大军又攻破潼关,唐玄宗出逃,叛军占领长安。安禄山的总兵力肯定不止十五万,算上他留守老巢的军队,至少应有二十万军队,但他南下的十五万是其精锐。
然而,造成唐朝几近灭亡危机的,不是安禄山这十五万人,而是唐朝的统治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其他方面此处不提,仅仅唯军事论,唐朝内地防御的空虚、以及禁军腐败、缺乏战斗力是最大的问题。
事实上,唐朝临时就征集不止二、三十万的军队,但因为都是市井新兵,都是触之即溃。即便如此,倘若唐军真的坚守潼关,不出城野战,安禄山叛军也未必能攻入关中,唐玄宗的瞎指挥也是唐朝差点覆灭的重要原因。
后来史思明再次反叛,其军队总数应该在十万以上,但要说他超过了安禄山的实力,那是不可能的。
2、唐德宗时期的藩镇之乱加朱泚之乱
唐德宗(唐玄宗曾孙)即位初年,一心想要削平藩镇,结果造成了河北藩镇的联合反叛,幽州节度使朱滔等节度使自称冀王、赵王、齐王,妄图回到战国群雄割据的局面。朱滔的哥哥朱泚更是趁泾原兵变之机,占领了长安,自称秦帝,差点搞得唐朝灭亡。
说到底,此次参与叛乱的藩镇有四、五个,而且都是实力极为强大的藩镇,而造成唐朝差点灭亡的,不是因为河北、山东搞出大动静的藩镇,而是唐朝的腹心出了巨大问题。因为唐朝统治者拿出征的士兵当牲口,官员腐败,造成了其大后方的泾原兵变,朱泚因此得以火中取栗。
3、造成唐朝灭亡的朱温篡唐
公元907年,唐朝的梁王朱温篡了唐朝,建立了后梁。要说此时的朱温,肯定不是一镇的节度使,而是梁王了。他占据了黄河南北的广大土地,有些类似于三国时期的曹操了。
造成唐朝灭亡的,是黄巢起义后,李克用、王重荣等人又因为对唐朝不满攻破长安、岐王李茂贞、华州节度使韩建等人又劫持唐朝皇帝、以及唐朝朝臣与宦官之间的争权内斗等等的一系列的打击,朱温不过是做了最后一击、又担当恶名的人而已。
说朱温以一镇节度使而灭唐朝,这显然是不恰当的。灭唐者非朱温一人,而此时的朱温也绝非宣武一镇的节度使。
二、再说说唐朝一镇节度使能管理多少军队,这一定得用变化的眼光来看
1、安史之乱前的所谓天宝十节度使
这都有明确的记载,天宝十节度使的纸面兵力,从不到两万到十万左右都有。
大体情况是,为了对抗北方突厥残余势力、契丹、奚族势力,唐朝在北部的范阳、平卢、河东三镇兵力较大,范阳一镇就大概有十万人左右,恰恰是安禄山的老巢。
另一个兵力大户,是为了防备吐蕃的河西、陇右二镇,二镇相加也在十五万上下。其他各镇,兵力相对较少。
这几十万的边兵,都交给了十节度使,唐朝的内地却防御极为空虚。
实际上,唐朝内地并不缺人,即便在长安、洛阳周围临时召集,瞬间也可以凑出二三十万的大军。但是问题在于,临时凑出的大军根本不是边兵的对手,十不当一。
而唐朝的禁军此时已经腐败透顶,根本不堪一用,只成为了一些利益阶层搞腐败的乐土。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安禄山仅仅凭着十五万人,就把唐朝搅得稀里哗啦。
需要说明的,安禄山实际控制的军队,并不能简单以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军力相加来计算。
事实上,安禄山应该控制着一批唐朝可能没有掌握到的军队,这就是契丹、奚族、室韦、同罗等一些少数民族军队,而河东、平卢的一部分军队,实际上还听唐朝的,并没有被安禄山所完全掌控。
而在西域的安西、北庭二镇,纸面兵力都不过两万左右,但却屡屡获得巨大战果。这既和西域诸国都是小国、兵力单个都不强大有关,也和兵力不能简单纸面计算有关。因为,高仙芝、封常淸等人的出兵,常常是和西域同盟小国一起的,而不仅仅是唐兵。
2、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著名的河北三镇等节度使的军力
要知道唐朝中后期,河北三镇和平卢镇(在今山东)基本就代表了藩镇的最强实力,因此可以做为典型来说。
然而,首先要明白一个藩镇大小的问题。
史书记载:“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藩镇是有大小的,大的占据十余个州(州大约相当于后来的市),小的就差远了,上面说三、四个都不准确,最小的一个州也有的,因此有的节度使的实力,甚至还不如大州的刺史。
节度使之间,他们的实力差距是巨大的。
河北三镇加平卢镇、淮西镇、河东镇、宣武镇等,大约是藩镇中实力最大的。在黄巢起义之前,因为河北三镇和平卢镇是当地的土皇帝,招兵相对自由,实力可以最大限度膨胀。看史料记载的魏博镇:
承嗣不习教义,沉猜好勇,虽外受朝旨,而阴图自固。重加税率,修缮兵甲;计户口之众寡,而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故数年之间,其众十万。仍选其魁伟强力者万人以自卫,谓之衙兵。
以上是说魏博镇的开山祖师田承嗣时期,有兵十万,其中尤为精锐的牙兵一万。魏博牙兵,天下闻名。
再看成德镇:
时宝臣有恒、定、易、赵、深、冀六州之地,后又得沧州,步卒五万、马五千匹,当时勇冠河朔诸帅。
说的成德开山祖师张忠志(后赐名李宝臣)时期,当时,成德镇管辖的州数在河北三镇中其实是最少的。
河北三镇另一镇幽州节度使(即范阳),管辖范围很宽,其实力绝不会弱于成德。
当时最强的,是管辖十五州之大的平卢镇(在今山东),地跨今山东、江苏、河北等多省。史载:
初有淄、青、齐、海、登、莱、沂、蜜、德、棣等州之地,与田承嗣、令狐彰、薛嵩、李宝臣、梁崇义更相影响。大历中,薛嵩死,及李灵曜之乱,诸道共攻其地,得者为己邑,正己复得曹、濮、徐、兖、郓,共十有五州,内视同列,货市渤海名马,岁岁不绝。法令齐一,赋税均轻,最称强大。
以上说的是平卢镇李家第一代李正己时期,他的军力绝对比田承嗣的十万要多。
正是这几个强大的藩镇,造成了唐德宗时期的大乱。然而,他们的影响力主要在河北、山东一代,虽然割据自雄,却还不足以造成唐朝的灭亡。唐朝后来的策略便是放弃这一带而苟且偷安,唐朝的统治得以又延续一百多年。
唐朝中后期,其他藩镇的军事实力,不可能比李正己时期的平卢、田承嗣时期的魏博更强。
3、唐末各节度使的军事实力
对唐末号称梁王的朱温、晋王的李克用、吴王的杨行密等人来说,再说他们是一镇节度使显然是不恰当的。仅仅以灭亡唐朝的朱温为例。
他刚投降唐朝时,被任命为宣武节度使,此时确实是一镇节度使,主要管辖汴、宋几个州。虽然宣武是强镇,但是朱温去就任时实力却是弱小的,反倒靠着朱温的大将朱珍到山东一带去招兵,这才有了那么一、两万人。汴州的原本部队也有,但看朱温的作为,他与汴州的地头蛇似乎并不太和谐,他的大将要么是他的嫡系、要么是后来投降给他的,汴州当地的反而不多。由此可以证明,以当地的纸面兵力来衡量一个节度使的实力,肯定是不行的。
到朱温篡唐时,朱温已经控制汴州、宋州、陈州、蔡州、许州、徐州、兖州、郓州、洛阳、魏州等等极为广大的地区,他的军力早已在数十万上下,是为梁王,身兼多镇节度使了。
此时,李克用完全占据山西、势力深入河中、河北一带,杨行密完全占据淮南、钱镠完全占据两浙、王建完全占据川蜀,他们都已经不再是一镇节度使那么简单了。
即便如此,没落的唐朝,也不是他们某一个人所能灭掉的。唐朝是在这些人的共同打击下、共同抛弃下而灭亡的。其间,还穿插着韩建、李茂贞等几个小军阀劫持皇帝、大杀唐朝宗室的事件,以及朝臣与宦官争权,甚至宦官废帝的事件等等。
势力强大的朱温,把唐昭宗劫持到自己手中,本来想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谁知道画虎不成反类犬,发现这个天子根本令不了诸侯,反倒让他自己担下劫持天子的恶名。他这才不得不干脆篡唐自立,建立后梁。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