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废除科举制度,意在通过广建学堂,用新式教育代替传统的科举考试,但可惜,科举废除后,清朝却没有建立起对应的替代制度,导致原本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上层的佼佼者们上升通道被堵死。
那么科举废除后,社会各界有什么反应呢?
1、有钱者选择留学。科举废除后,清廷鼓励自费留学,并给进士身份,如留日归来的金邦平、唐宝锷、曹汝霖、陆宗舆等就分别被授予了进士或者举人身份,当时有财力的家庭也纷纷送子弟出国,而主要目的地之一就是日本。
2、无力留学的走上了反清道路。原本通过激进方式推翻清朝的群体并不多,更多人倾向于通过改良。但科举废除后,很多人因为向上流社会晋升的渠道缩窄,对清朝更加失望,由于清朝很少听取底层声音,所以这些人干脆加入了反清队伍。如:许鼎霖、张謇等公开倡导君主立宪,陈炯明、黄兴等直接加入了革命军。
3、守旧派强烈反对。科举的废除自然遭到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如武英殿大学士王文韶就要求重修科举考试贡院,但因为废科举是慈禧太后自上而下的决定,王文韶提出反对后不久,就被调离了军机处,被支持废科举的徐世昌取代。山东道监察御史张盛藻也上书反对,但被奕訢压制。
当然,科举废除后反对声音主要集中在清廷官员中,读书的士子们反对声音很小。主要是因为科举的废除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铺垫之后才施行的,对新式学堂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给予相应的科举功名,直接减少了大部分人的反对意见。更关键的是,废科举是自上而下的,从慈禧太后到张之洞、袁世凯等,全是清朝实权人物,反对者也就微乎其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