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徐达是明朝头号开国元勋,他儿子究竟犯了什么罪,竟被皇帝一剑劈死?

徐达是明朝头号开国元勋,他儿子究竟犯了什么罪,竟被皇帝一剑劈死?

2020-10-24 00:32阅读(63)

徐达是明朝头号开国元勋,他儿子究竟犯了什么罪,竟被皇帝一剑劈死?:徐达和朱元璋是发小,两个人可以说是穿着开裆裤一起长大的。成年后,朱元璋率先投身起义,

1

徐达和朱元璋是发小,两个人可以说是穿着开裆裤一起长大的。成年后,朱元璋率先投身起义,后来,徐达在朱元璋招募下也加入了起义军,最终,朱元璋一不小心成为了明朝开国皇帝,而徐达也一不小心成为了明朝开国的头号功臣。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给了徐达极高的评价和荣誉,曾评论徐达说;

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另外,朱元璋论功行赏,册封了徐达为太傅、参军国事、中书省右丞相,爵位为魏国公。可以说,徐达在大明王朝的地位仅次于朱元璋。

1385年,徐达享受了半世荣华之后因病去世,得了善终(烧鹅之说纯属清朝时期野史杜撰)。但是,在他去世之后,他子孙的命运却发生了变化,每个儿子都有不同的结局。



首先说一下,朱元璋为了保住徐达后代子孙的荣华富贵,同时也为了让徐达子孙忠心于大明王朝,给了徐达子女们非常优厚待遇。

当时,徐达共有四子三女,长子徐辉祖袭爵魏国公。次子徐添福因病早夭。三子徐膺绪被朱元璋授世袭指挥使。四子徐增寿授左都督。长女嫁给了燕王朱棣。次女嫁给了代王朱桂。三女嫁给了安王朱楹。

1398年闰五月,徐达子孙命运的分水岭到来。这一年,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此时,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心有不甘,开始暗中筹划,准备叛乱。



第二年四月,朱元璋的祭日来临之前,朱棣派遣了他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入京祭拜。此时,支持削藩的大臣齐泰请求朱允炆把他们一并扣留,而黄子澄却反对。朱允炆陷入犹豫。

得知这个消息后,徐达长子徐辉祖密告朱允炆说:“我的三个外甥之中,朱高煦勇猛剽悍且无赖。他没有忠义之心,迟早会背叛陛下,而且也会背叛他的父亲,一定会成为后患!”

正在犹豫的朱允炆听了徐辉祖的意见,又跑去征询了徐达四子徐增寿的意见。他心向朱棣,所以对朱允炆说:“燕王和先帝同气,富贵已极,怎么可能还造反呢?”



朱允炆听后觉得有理,所以释放了朱棣的三个儿子。

朱棣的三个儿子回到北平后,朱棣抱着三个儿子喜极而泣,同时也看透了朱允炆优柔寡断的性格,所以很快起兵造反。

这时,徐辉祖所说的全部应验,朱高煦作战勇猛,俨然成为了朝廷的巨大威胁。因此朱允炆非常后悔的说到:“吾悔不用辉祖之言!”

为了应对燕军的南下,朱允炆启用了徐辉祖对抗朱棣。徐辉祖虽是朱棣的小舅子,但对这个造反夺权的姐夫非常痛恨,率兵多次打退燕军的进攻。



就在形势对南军有利之时,朱允炆认为京师不可无良将,所以把徐辉祖调回了南京城驻防(也有一说,当时谣传徐辉祖认为朱棣是至亲,并未尽力,所以被朱允炆调回了南京)。徐辉祖回到南京后,朱棣等人又卷土重来,并且突破了长江,距离南京城近在咫尺。

就在这时,朱允炆发现了京城之内又一个燕军的间谍,那就是徐增寿。是他多次以密信告知了朱棣南京地区的军事部署,这才让朱棣有机可乘。

得到这个消息后,朱允炆立刻派人抓了来徐增寿当面质问。徐增寿无法反驳,怒不可遏的朱允炆拔出了宝剑,亲手将徐增寿斩杀于大殿之上。



南京城破之后,朱允炆不知所终。朱棣进入皇宫,看到了徐增寿的尸体,抱着他痛哭流涕,并且追封了徐增寿为武阳侯,谥号“忠愍”。

第二年,朱棣又进封徐增寿定国公,子孙世袭,岁禄2500石。后来,徐增寿子孙的爵位也传到了明朝灭亡。

说完了徐增寿,再说徐达长子徐辉祖。南京城破之后,他留在了徐达祠堂,根本不出来见朱棣。朱棣一怒之下将他下狱,逼迫他支持其称帝,徐辉祖不肯屈服,朱棣决定处死他,但徐辉祖有徐达留下的免死铁券,而且又是皇亲国戚,朱棣只是免去了徐辉祖的爵位和俸禄,将他囚禁在了私宅之中。

1407年,徐辉祖去世,朱棣以中山王徐达不可无后为由,令徐辉祖长子徐钦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



说到这儿,很多人会纳闷,徐达的三儿子徐膺绪为何没有出现。实际上,历史上的的他存在感很低,在靖难之役中他选择了中立,根本不参与任何一方,也因此,他是徐达三个儿子中唯一得善终的人。

看完徐达三个儿子的经历,突然觉得一句至理名言说的很对,“不要把所有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孤注一掷,要给自己的多留几条后路。”难道徐达也告诉了他三个儿子,为了徐家长久的富贵做打算,三个儿子要做不同的选择?

2

徐达,朱元璋的发小,一生建功无算,忠勇无二。不但功勋卓著,而且为人低调,所以深得朱元璋的信任。虽然民间故事里讲到徐达患背痈,朱元璋赐鹅而死,那毕竟是故事。实际上徐达应该算是善终,但是他的小儿子徐增寿据史料记载,的确死于继君朱允炆的剑下。

洪武18年(1385年),徐达去世的时候,爵位从生前的侯爵,被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被赐葬钟山之阴,朱元璋亲自为其拟制神道碑文;并被配享太庙(也就是说明朝后世的皇帝烧纸钱,徐达也能收到一份),专门为其建肖像功臣庙;被誉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从这些举措来看,朱元璋对这个儿时撒尿和泥的玩伴的一生予以了无与伦比的认可。

徐达之所以能够得到朱元璋的信任,除了以上优点外,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和朱元璋联姻。这一点很像张飞之于刘备,虽然你我兄弟,但是儿女亲家使得自己家族的命运和大哥牢牢绑在一起。

徐达有3个女儿、4个儿子。徐达将3个女儿无一例外地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长女嫁给了朱棣,后来成为了仁孝文皇后;次女嫁给了代王朱桂;三女嫁给了安王朱楹。

徐达死后,4个儿子除了徐添福死得早外,其他3个,徐辉祖、徐膺绪、徐增寿分别承袭了魏国公、指挥使、左都督之职,各领一份公粮。

但是一切从朱允炆继位后决定削藩开始,这3个兄弟的命运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兄弟命运的分水岭从此开始,徐增寿的悲剧也从这里开始。

因为徐家的长女嫁给了朱棣,所以在朱允炆的眼里,徐家上下皆不可信任了。有时候,命运就是如此,长子徐辉祖本人是最像徐达的,忠勇无双,一生对自己的付出无怨无悔;他承袭了魏国公,吃皇粮从皇命,一心报国,但是他偏偏得不到朱允炆的信任。

建文元年(1399年)4月,适逢朱元璋忌日,燕王朱棣派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进京。徐辉祖建议将朱高煦扣留,理由是朱高煦“勇猛剽悍且无赖”,这种人天生不是可以安分做人臣子的人,将来必然酿成大祸。但是对于徐辉祖的意见,朱允炆没有直接采纳,反而因为“大义灭亲”,而对徐辉祖颇有意见;于是朱允炆对该问题征求了徐增寿的意见,结果得到了相反的答案,“这事无稽之谈,哪有孙子来祭拜爷爷,堂兄弟把人家扣作人质的道理?”很显然徐增寿的言论更符合人伦道理,也更值得信赖。于是朱允炆错过了一次将藩王家属留京扣作人质的机会。

对于燕王朱棣是否会举兵造反的事情上,徐辉祖曾经在山西、北平等地练过兵,深知燕王朱棣的不臣之心,于是他的意见是,“燕王一定会造反,皇上必须要提前做准备。”而徐增寿的意见则是,“燕王也是先帝的子嗣,他现在已经贵为藩王了,享受富贵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造反?”同样的朱允炆仍然觉得徐增寿的话似乎更符合道理。

但是与此同时,徐增寿就好比蜀中的“张松屡次向朱棣密告京中部署,仿佛再说,“速来、速来“刘璋暗弱,今日如若你不取,他日定为他人所取。因此徐增寿的命运本质上和张松也是一样的。

“刘璋”虽然暗弱,但是毕竟也不是傻子,有些事情做得太过火,还是会让他察觉的。

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三》

等到朱棣的兵马都已经渡过长江直奔南京而来的时候,朱允炆责问徐增寿,“你说朱棣不会反的呢?”徐增寿回答不上来了,于是朱允炆手起刀落,将徐增寿斩杀于殿上。

说到这里,似乎缺一个人,那就是徐膺绪。他似乎没有针对朱棣的事情,发表过半个观点。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因为3个兄弟当中,最终善终的人只有他一个,存在感极低,不是后来他的墓在板仓被发现,或许大家都会把这个人遗忘。

其实朱允炆失败,不能把问题都推给某一个人。因为建文4年(1402年)6月13日,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大将军李景隆,在没有做任何的抵抗的情况之下,就直接下令开门迎接朱棣了。很显然,淮西勋贵的后裔们以及皇族成员们,绝大多数人并不看好朱允炆。

忠于朱允炆的都是新登上政治舞台的受孔孟教化的读书人,但这些人在政治方面还未成熟,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而徐辉祖显然也是受孔孟教化的人。虽然朱允炆在生前并没有百分百信任并重用过自己,但是自己用自己的一生为朱允炆守节。

朱棣入京以后,徐辉祖躲到了徐达的祠堂里,不肯迎接朱棣,最后被关进了监狱 。朱棣亲自审问他,他一言不发。有司拿其他罪名诬告他,他只说自己父亲徐达留有免死铁券,可以免儿孙的罪孽。最终朱棣只能将其削爵,让他在家思过。

自己的亲大舅子对自己这般态度,朱棣心里也是够郁闷的。所以因此越发觉得对不住为自己送命的小舅子徐增寿,因此徐增寿的死后殊荣还是可以的。

于是在朱棣即位的次年,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谥忠愍。不久又追封为定国公,食禄2500石。并且让他的儿子徐景昌承袭徐增寿的爵位。但是徐景昌是个浪荡子,后来虽然犯了很多错,但是朱棣一想起徐增寿,心就狠不起来,就原谅了他。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3

徐达,字天德,被称为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但是,他的四个儿子却有四个结局,特别是四子徐增寿不但没有增寿,竟被“天资仁厚”的建文帝朱允炆一剑劈死,年仅28岁。

徐增寿到底做下何等“恶事”,竟惹的建文帝如此愤怒。

可以说,徐增寿是朱棣的头号间谍,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能够成功,徐增寿居功至伟。

暗助朱棣三子脱险

  • 1398年,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为彻底解决日益膨胀的藩王势力,他采纳了齐泰、黄子澄等亲信大臣提出的削藩提案,大刀阔斧实施消藩。

  • 1398年7月,废周王朱橚(燕王同母兄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今昆明以西、大理以南)。

  • 1399年4月,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两个月后,明廷削岷王朱楩,废为庶人,徙漳州。

自此,建文帝与朱棣的博弈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此期间,朱棣的三个儿子均在南京的家中,即: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当时,有大臣给建文帝提议,应当将朱棣的三个儿子扣留,以此为质,对燕王进行削藩。

徐增寿得到消息后,非常着急,于是找到建文帝,对他讲:“燕王已经富贵已极,没有必要造反。如果你将他的三个儿子扣留,不是逼他造反吗?” 建文帝一听,感觉有些道理,遂放弃扣留朱棣儿子作为人质的打算。

不久,在徐增寿的操持下,朱棣的三个儿子平安回到了北平,因此心下大定。随后,于1399年7月,起兵10万,发动“靖难之变”。

可以说,徐增寿此举直接消除了朱棣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废掉了建文帝手中的一张好牌。后来,明白过来的建文帝能不怒吗?

暗助朱棣奔袭南京

1401年2月至12月,朱棣的燕军与建文帝的南军相互攻防对战,燕军虽屡战屡胜,先后攻占广平、顺德、大名等多处重镇。然而,由于南军兵势强盛,燕军所占之地又经常发生得而复失的现象。最后,打来打去,仅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得以保全。

当时,朱棣烦闷不已,不知如何是好。

正在此时,从南京城来了一名小太监,交给朱棣一封书信。朱棣打开一看,原来是“小舅子”徐增寿送来的亲笔密函,告诉他:“南京城兵力空虚,当火速袭取。”

朱棣同诸文武略一考量,大家尽皆赞同。因此,朱棣迅速调整作战部署,率领精锐大军绕过山东,进入徐州,向南京逼迫。山东守将盛庸闻报后,立即率领本部兵马于宿州追上燕军,并于齐眉山大败燕军。

同年4月,朱棣次之朱高煦率领“关宁铁骑”前来支持,反一举将南军击退。

1402年6月,燕军顺利渡过长江,并攻占镇江,大军直逼南京城。

《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三》记载: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

这时,已有人向建文帝奏报了徐增寿的一举一动,心知自己被其所算,大怒之下,令人召徐增寿来前,二话不话,手起剑落,将其当场斩杀于大殿之上。

不几日,朱棣进入南京城后,亲抚徐增寿尸体大哭。

1402年7月17日,朱棣即皇帝位,是为永乐帝。不久,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谥“忠愍”,追封定国公,由其子徐景昌世袭。

徐增寿为何要帮助朱棣呢?

原来,徐增寿袭父荫官至左都督期间,曾随朱棣一同征战,因朱棣王妃徐氏是其大姐的关系,颇受朱棣关照。后来,徐增寿返回南京后,两人也常有书信返来,因此二人关系颇为亲密。

所以,当建文帝与朱棣争斗之时,他便站到了朱棣一边,处处为大姐夫着想,因此招来杀身之祸。

四个儿子四种命运

徐达长子徐辉祖在“靖难之变”中,却与四弟徐增寿完全相反,因此被朱棣削爵,禁锢家中,不久忧愤而亡,年仅40岁。

徐达次子徐膺绪在“靖难之变”中,却是个中立派,两不相帮,依旧保持了世袭指挥使的爵位,直到45岁病逝。

徐达三子徐添福,不但没有添福,反而早夭。

由此可见,人生好像就是站队,站什么样的队,就会有什么样结局。但是,在站队的过程中,也应该心中存有一杆称,该坚持的忠义原则,还是应该坚持。

图片来源网络

4

大臣在金殿上被皇帝一剑劈死,这种极具戏剧性的情节居然不是小说,而是真实的历史,就发生在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身上。这也算是这位文弱形象的皇帝,为数不多的暴起场面。

那个被劈死的人,便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第四子徐增寿。不过值得玩味的是,正是徐增寿的死,让徐家因祸得福,后代保住了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也算“死得其所”。

元朝末年,朱元璋投身红巾军领袖郭子兴麾下,参与反元斗争。后来朱元璋回乡募兵,招揽了年仅22岁的徐达。徐达颇有军事才能,加上又是朱元璋的老乡,很快成长为其帐下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徐达在明朝开国战争中居功至伟,也让他的子女获得福荫。徐达共有四子四女,除第三子徐添福早夭外,长子徐辉祖袭封魏国公,在建文帝即位后加拜从一品太子太傅;次子徐膺绪,官至中军都督佥事,袭指挥使;四子徐增寿,官至右军都督府左都督。

儿子个个高官,女儿也不遑多让。四个女儿中,长女为燕王朱棣妃;次女为代王朱桂妃;四女为安王朱楹妃。

这么看来,徐达一家子真是满门显赫。但是,熟悉明朝历史的人应该已经发现,这些子女,已经渐渐走上了各自完全不同的道路。

朱元璋在位时,悉心培养太子朱标。无奈太子英年早逝,朱元璋没有另选皇子作为储君,而是本着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将朱标之子朱允炆封为皇太孙,并倾注全部心血培养。而其他皇子都被早早派往远地就藩,断绝了他们夺嫡的希望。

当年,朱元璋为了给太子朱标即位消除障碍,借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将众多功臣武将诛杀殆尽,致使朝中无将可用,举国精锐尽在边关各藩王手中。

如果真是朱标即位,藩王们尚不敢对新君如何,偏偏后来是朱允炆这个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就连建文帝自己心里都没底,自然对叔叔们多有怀疑。

众藩王中,以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最为年长(朱元璋次子、三子此时都已过世),其作战经验和麾下将士战斗力都居众王之首,自然成了建文帝的心腹之患。

建文元年四月,正逢朱元璋忌日,各地藩王都要派儿子入朝拜祭,朱棣最年长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悉数到场。

这时,建文帝的亲信大臣兵部尚书齐泰建议,将三人扣为人质,以此防范朱棣作乱。而另一个亲信翰林学士黄子澄却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样做只会打草惊蛇,反而可能逼反朱棣。建文帝左右为难,便询问其他大臣的意见。

鉴于朱棣的王妃,也就是三个王子的母亲是徐达的长女,所以建文帝征求了徐辉祖、徐增寿的看法。徐辉祖表示,自己这三个外甥中,其他二人尚不足惧,唯有朱高煦作战英勇彪悍,而且为人奸诈,若纵虎归山必成大患。很明显,作为陪伴建文帝多年的忠臣,徐辉祖是一腔肺腑之言,而事情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他看人真的很准。

但是没想到,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却提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见。他表示,燕王朱棣与故太子朱标同气连枝,况且富贵至极,必然心怀感恩,不可能谋反。与他持相同意见的还有朱元璋第六女怀庆公主的驸马王宁。

就这样,建文帝最终将三个堂弟都放回了燕地。而朱高煦得知父亲即将起兵,为避免夜长梦多,居然还偷了徐辉祖的快马日夜兼程逃走。徐辉祖大怒,派人去追,可惜还是没能追上。不过这一行为也让建文帝更清楚了他的忠贞不二,从此愈加信任。

但徐增寿就完全不一样了。估计他在朱允炆与朱棣之间比较,觉得建文帝难以和叔叔抗衡,也可能想给自己留条后路,于是将朝中信息悄悄透露给北平。

和他有同样心思的还有刚刚说到的驸马王宁。这两人成了朱棣在朝中的内应,为后来朱棣篡位成功提供了不少帮助。只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二人搞的小动作最终被建文帝发现了。

随着朱棣兵锋南下,饮马长江,徐家兄弟也将迎来各自的宿命。眼看朱棣就要抵挡南京,建文帝召徐增寿前来,当面揭穿其暗通反贼,盛怒之下建文帝拔剑就砍,可怜徐增寿本想留条后路,结果却弄巧成拙,当场殒命!王宁也被锦衣卫逮捕,下了诏狱。

很快,建文帝兵败如山倒,下落不明。徐辉祖曾率军抵挡燕军,破城后又坚决不迎接朱棣,自然被记恨,下狱治罪。不过毕竟有父亲的福荫,加上妻子徐皇后的求情,朱棣最终没有杀掉他,只是革除爵位,一说被软禁在私宅,一说被囚禁在狱中。五年后,徐祖辉去世,朱棣加恩免除其原有的罪过,还让其子徐钦承袭魏国公爵位。

而徐增寿的后代则更加幸运,徐增寿用自己的死换来了他们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朱棣一即位,就追封他武阳侯,追谥“忠愍”。两年后更是累加官职,还进封定国公,子孙世袭。

原本作为徐达幼子的徐增寿根本没有资格获得公爵爵位,但现在,一切都不是问题了。到了嘉靖年间,开国功臣后代大多凋零,天下仅存五个公爵,而徐达的两支后代都位列其中,真的可谓荣宠无双。

以徐增寿本人来说,惨死的下场固然可悲,但对他后代而言,可能真的要感叹一句:感谢老祖宗啊!

5

1402年6月,明朝皇宫内,一向柔弱的建文帝龙颜大怒,他拔剑劈死了徐达28岁的小儿子徐增寿。


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

徐增寿的父亲徐达,他是朱元璋的发小,是明朝开国军事统帅,第一功臣,位居六王之首。他为人谨慎,为了大明王朝戎马一生,立下不朽的功勋,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因病去世。在开国功臣中他是唯一一个得到善终的人。但是他的儿子许增寿,并没有增寿,反而不得好死,这是为什么呢?



徐达一共生育了4个儿子,朱元璋亲自赐名:老大徐辉祖、老二徐膺绪、老三徐添福(夭折)、老四徐增寿。徐达死后,有3个儿子承袭了他的爵位。老大袭魏国公,老二袭指挥使,老四袭左都督。徐达的长女则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朱棣早就对侄子朱允文的皇位觊觎已久。

建文帝刚坐上宝座时,按照规矩朱棣派三个儿子入京面圣。老大徐辉祖看出姐夫朱棣有谋反的迹象,他向建文帝建议扣押朱棣的儿子当人质。老四徐增寿却为朱棣的儿子开脱。建文帝柔弱,乱发仁慈之心,最后竟放走了朱棣的儿子。

徐增寿表面上忠于建文帝,暗中处处维护他姐夫朱棣,充当朱棣的眼线。他常把朝廷机密泄露给朱棣。建文帝也曾怀疑燕王要起兵造反,但没有足够证据。于是他分别找来老大和老四,向他们询问关于朱棣谋反的的事和预防措施。老大徐辉祖向建文帝提出了他心中的看法,他毫无保留地说,燕王有谋反之意,需要小心提防,可惜建文帝并没有听取,也没有采取防备措施。他又问老四徐增寿,徐增寿则替燕王说好话,坚定说朱棣不会造反。据记载,徐增寿说:


燕王和先帝同气,富贵已极,怎么还造反呢?”

听了徐增寿的话建文帝放松了对朱棣的猜疑。不久,朱棣打着“清君侧”为名义,在北平举兵造反,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就此爆发。

当燕军渡江时,建文帝才知道徐增寿与朱棣已经长期勾结。此时徐增寿根本不把建文帝放在眼里,当朱棣兵临城下时,徐增寿还在派人给朱棣通风报信,准备做内应。一群文官发现了这个叛徒的勾当,气愤至极,他们群起而攻之。皇宫内闹出很大动静,被建文帝知道了。他当面质问徐增寿,证据确凿徐增寿无言以对。建文帝怒而杀之。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大将军李景隆,没做任何的抵抗,便下令开门迎降燕军。京师沦陷,建文帝火烧宫殿后消失。此时朱棣得知徐增寿被劈死,他匆匆赶来看到朝堂上徐增寿的尸体,抚尸痛哭,令在场所有人无不动容。燕王朱棣登上皇帝宝座,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

《明史》载:

王入,抚尸哭。即位,追封武阳侯,谥忠愍。寻进封定国公,禄二千五百石。以其子景昌嗣

老大徐辉祖对建文帝一直忠心耿耿,事情已成定局,也没有改变他的立场。等到朱棣攻入南京城,徐辉祖一个人守在徐达的祠堂不去迎接。朱棣想治他的罪,要他交代罪状,徐辉祖却把免死铁券中的文字写了下来。朱棣大怒,把他的爵位削掉并软禁他在家。1407年他在愤恨去世,终年40岁。徐辉祖的后世恢复了爵位。

老二徐膺绪,在“靖难之役”中保持中立。他在这次变动中安然无恙 。成为他姐夫朱棣的外戚,备受恩宠,官至正二品,中军都督佥事。1416年,因病去世,时年44岁。

6

徐达是明朝头号开国元勋,他的儿子究竟犯了什么罪?竟被建文帝一剑劈死?

徐达与朱元璋一起打下了大明的天下,战功赫赫。而且二人还是儿女亲家,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娶徐达的长女为妻,在朱棣篡夺了侄子朱允文的帝位之后,还封徐达的长女为皇后。徐达其他两个女儿也分别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们成了王妃。



朱元璋曾高度评价徐达:

“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徐达共有四子三女,四子分别为徐辉祖、徐添福、徐膺绪、徐增寿。

虽然徐达的女儿们都嫁的很好,但是,朱棣的儿子们结局并不好,除了徐达二子徐添福早夭之外,确切的说,只有一个儿子结局比较好,因为他在皇宫争斗中保持中立,所以没有受到牵连,他就是徐达三子徐膺绪。



徐达的的大儿子徐辉祖和四儿子徐增寿这两个人,在朝廷动荡之时,均因卷入建文初年的 “靖难之役 ”而没有落得好下场,老大因忠诚而被囚致死,老四则因顾忌亲情而被杀。

今天我们说的这位被建文帝一剑劈死的就是徐达的四儿子徐增寿。

话说虽一个爹生的,性格也不一样。徐达在世的三个儿子,老大是坚决拥护正统,支持建文帝,打的是君臣牌。老三是保持中立,谁当皇上都无所谓,他就安安心心的做好臣子就行了,是无所谓打牌。老四是有点儿野心,支持姐夫朱棣造反,打的是亲情牌。



徐达的的大儿子徐辉祖经常提醒建文帝要注意朱棣,并且曾经提出过好的建议,比如建议建文帝借给朱元璋上坟之际,扣押朱棣的三个儿子。但可惜的是,建文帝心太软,相信了叔叔朱棣的障眼法,觉得叔叔不会和自己过不去,不会造反。

而徐达的四儿子徐增寿,直接做了姐夫朱棣的眼线,做了汉文帝的汉奸,把建文帝朝廷的一点一滴都偷偷的透露给朱棣。而并常常在建文帝面前,给朱棣美言,说朱棣忠心耿耿,对建文帝绝无二心。这些,建文帝竟然都相信了。



建文帝可谓是忠臣,奸臣不分,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朱棣攻下来城池,马上就要进宫来捉人了,建文帝才悔不当初,在纵火自焚之前,在朝廷上用刀劈了徐达的四儿子徐增寿,一泻心头之恨。

这就是故事的来龙去脉,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历史故事如过眼云烟。历史人物或忠或奸,后世都会给一个人公正的评论。

7

徐达确实是明朝头号开国功臣,而且他从小和朱元璋一同长大,他的嫡长女又嫁给了朱棣并顺利当上皇后。这么看来,他的儿子怎说都是王侯世子,那他为何会被皇帝一剑劈死?他到底犯了什么滔天大罪?

首先我们得知道徐达有四个儿子,这个被劈死的儿子乃徐达次子徐增寿,而劈他的皇帝则是建文帝朱允炆。至于他被劈确实是罪有应得,毕竟他的所作所为甚至有些卖主求荣的意味,否则以建文帝温顺的秉性绝不可能当场斩杀他。

其次《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对此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徐)增寿以父任仕至左都督。建文帝疑燕王反,尝以问增寿。增寿顿首曰:“燕王先帝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及燕师起,数以京师虚实输于燕。帝觉之,未及问。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

从该史料中可知,建文帝杀徐增寿是因为其与朱棣里应外合、密谋造反。实际上当年徐增寿的哥哥徐辉祖曾誓死提醒建文帝提防朱棣,且极力要求建文帝将朱棣的次子朱高煦留在应天(南京)当人质。然而那时犹豫不决的建文帝却召见了朱增寿。他问朱增寿如何看待朱棣的造反之心,谁想朱增寿却信誓旦旦地反问道:“燕王和先帝(即朱标)同出一脉,已经十分高贵,又何必谋反?”建文帝一听到骨肉亲情,立马就心软了,随即便把朱高煦放了回去。这一放不仅使朱棣取而代之的想法更加强烈,以致他不久后以“清君侧”为借口,挥师南下、攻打应天,还为他重获朱高煦这一“猛将”。

在靖难之役期间,由于朱棣的军队总处于上风,所以建文帝怀疑自己身边藏有内奸。经过调查,他发现此内奸竟是徐增寿。从“靖难之役”开始以来,徐增寿一直暗中与朱棣勾结。他利用职务之便,将朝廷上下的军事行动、百官奏议以及京师内外的大小事务一一透露给朱棣。建文帝得知真相后不禁雷霆大怒,立即命人将徐增寿押来问责。面对建文帝的诘问,徐增寿无言以对,只是跪在地上叩头求生。建文帝越想越气,一时没控制住,从腰间抽出佩剑,一剑就将他砍死在殿庑之下。

总而言之徐增寿乃罪有应得,尽管他对朱棣来说是妻弟,是功臣,但身为人臣的他却吃里扒外,实属不忠不义,更何况建文帝那么相信他。至于他为何要背叛建文帝,笔者以为除了朱棣是姐夫外,或许还由于其次子的身份。虽说他以父荫官至左都督,但他无法承袭父亲的爵位,也就无法与其兄长徐辉祖比肩,所以他宁愿“风险”地赌一把。不过事实证明,最终他以生命的代价“押宝”成功。朱棣夺得皇位之后,就将他追封为定国公,且爵位世代相传,到崇祯年间包括徐增寿在内,一共九代人。

8

我是【今古言堂】,感谢题主的邀请,这个问题我来答。

我们都知道,徐达是明朝的头号开国元勋,虽然民间故事中有所谓的朱元璋赐鹅置死一说,但是那毕竟是野史。在正史中,朱元璋对徐达一家,可谓是恩宠有加,不仅让自己的三个儿子将徐达的三个女儿都给娶了,还让徐达的三个儿子都成为了朝中的重臣,辅佐皇太孙朱允炆。

朱元璋安排的政治联姻埋下隐患

这样的安排,可以说徐家的荣华富贵已经是妥妥的了。但是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即将攻入南京的时候,朱允炆竟然在皇宫中,将徐达的小儿子徐寿增一剑砍死,这不禁令人疑惑,这徐寿增不是朱元璋给朱允炆安排的重臣么?朱允炆怎么反而把他给砍了?

其实这不怪朱允炆。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到朱元璋给徐达三个女儿安排的婚事说起,当时朱元璋可是将徐达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自己的三个儿子,但徐达的大女儿更是嫁给了朱棣,这也为后来的一切埋下了隐患。

后来,等朱允炆要开始削藩的时候,就无形的使这三个藩王与徐家形成了一种很微妙的关系,招致朱允炆的猜忌。

二五仔,徐家老三徐寿增

但仅仅如此的话,也不至于令朱允炆将徐寿增砍死。根本原因其实还是出在徐寿增身上。那就是这个人完全就是个胳膊肘直接往外拐的二五仔。

话说徐达的大儿子徐辉祖,这位可是一位至诚至忠的魏国公,朱元璋将他留下辅佐朱允炆,他也做的非常不错,可以说做的是尽心尽责。

但是,问题就出在徐家老三徐寿增身上,这位被委以左都督重任的徐寿增,自小就认为自己做的比大哥好,觉得自己必然可以有更大的作为。

为博出身,大卖情报,阻碍削藩

当朱允炆开始着手削藩的时候,徐寿增就看到了机会。于是,当建文元年(1399年)自己的大哥徐辉祖建议朱允炆在诸藩王回京庆贺改元之际软禁诸王进行削藩计划的时候,知道朱允炆心软懦弱性格的徐寿增阻止了这个当时最好的削藩计划,并在之后与朱棣秘密联络,将明朝大量军事布防机密透露给了朱棣,这也使得朱棣在济南进攻不下之后,能够轻易绕过朝廷大军的防线,南下京师的原因了。

当然,出卖一些军事情报还不至于把朱允炆逼到要杀他的地步。但是后来建文四年(1402年)当魏国公徐辉祖在灵璧统领朝廷大军阻挡住朱棣大军的时候,正是这位徐家老三伙同部分早已与朱棣沟壑一气的大臣在朝堂上制造对徐辉祖不利的言论,使得徐辉祖被临时撤职调回京师,而朝廷的灵璧大军也因为临阵换将而士气大减随之瓦解,投降朱棣者达数万人。

建文帝得知真相,大怒一剑斩杀

自此,朱棣所指挥的燕军乘胜南下,势如破竹,6月即攻入京师。而在朱棣即将攻入京师之前,朱允炆这才发现为什么自己的所有布置,朱棣都能提前得知,原来都是这位徐家老三的杰作,这才会出现朱允炆在朝堂之上直接一剑砍死徐寿增一幕的出现。

结语

徐寿增虽然死了,但是他的愿望最终也算实现了。朱棣攻占京师之后,追封其为定国公,后来这定国公一系也随着朱棣迁都北京一同到了北京,自此徐家有明一代,就出现了南魏国、北定国两系国公的局面。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

9

徐达,明初第一名将,也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将之一,在明初功臣排序中仅次于李善长,而李善长晚年得罪,徐达更是名列功臣第一,朱元璋曾说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可谓最公正的评价。

这样一位功高盖世的开国元勋,又是世袭魏国公,他的儿子为何被皇帝砍死?

在野史记载中,徐达是被朱元璋赐蒸鹅毒死的,这一死因存在很大争议,大部分学者认为并不靠谱,但徐达的儿子辈皇帝砍死,却是实打实的正史记载。

根据史料记载,徐达一共有四个儿子,其中三子徐添福早夭,没有留下事迹,剩下三个儿子,命运各不相同,其中结局最悲催的是四子徐增寿。

1,长子徐辉祖,惨遭朱棣废爵

徐达的长子徐辉祖,世袭了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也继承了徐达的军事才能。徐辉祖和朱棣之间有一层特殊关系,徐达的女儿也就是徐辉祖的妹妹嫁给了朱棣,这样一来,徐辉祖就成了朱棣的大舅哥,不过在政治面前,这种亲戚关系实在不可靠。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徐辉祖选择了效忠建文帝,他带领南军与朱棣的北军交战,甚至多次打败北军。朱棣如愿进入南京后,痛恨大舅子反对自己,亲自质问徐辉祖,想让他拥戴自己,徐辉祖却坚持不同意,考虑到徐辉祖手中有朱元璋颁发的“免死金牌”,以及自己和徐辉祖的亲戚关系,朱棣最终放过了徐辉祖,把他削去爵位,禁锢家中,郁郁而终。

2,次子徐膺绪

事迹不详,世袭指挥使。

3,四子徐增寿,惨遭皇帝处死

徐增寿和徐辉祖是亲哥俩,但在靖难之役需要站队时,两人却选择了不同立场。

徐辉祖是旗帜鲜明地站在建文帝朱允炆一方,统兵与朱棣作战;徐增寿虽然表面上支持建文帝,背地里却早就投靠了朱棣,这也造就了他的悲惨结局。

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前实施削藩,他最担心的便是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会趁机造反,为了掌握朱棣的动向,他曾向徐增寿发问,徐增寿却替朱棣打起了掩护,说:“燕王和先帝是叔侄,本是同根生,且已富贵至极,怎么可能造反呢?不可能。”

但后来朱棣还是造反了,朱允炆对徐增寿向自己提供虚假情报很不满,但一直没有揭穿他。不过,徐增寿这个间谍却越发变本加厉,他多次向朱棣密告南军的部署,特别是双方战事陷入胶着,朱棣无计可施时,徐增寿向朱棣密报说京城防守空虚,为朱棣采纳,率大军绕过济南,直攻京城,迅速渡过长江,打了南军一个措手不及。

朱允炆终于发现了徐增寿这个奸细,他当面质问徐增寿为何吃里扒外,帮助朱棣。

徐增寿见事情败露,也找不出什么借口,朱允炆一怒之下,下令将其当场诛杀。徐增寿就这样未经下狱审判,直接被皇帝砍了脑袋。

话说朱棣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即位后,把反对自己的徐辉祖废去爵位,禁锢在家,却把已经死掉的徐增寿追封为武阳侯,后来更是进封定国公,世袭罔替。

纵观徐辉祖、徐增寿兄弟俩的不同命运,完全是他们的不同选择所致,只是他们当初做出选择时完全没有料到最后的结局,所谓造化弄人,便是这个道理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10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对一代名将徐达的赞誉之词。徐达是朱元璋从小一起长大的同乡好友,也是最早追随他起义的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明朝建立后,徐达获封魏国公,赐免死铁券,官至中书右丞相,太傅,太子少傅等职,是明朝头号开国元勋。然而,在徐达死后,他的儿子徐增寿却死在建文帝朱允炆剑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要从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说起。朱棣是徐达的女婿,娶长女为燕王妃,即后来的仁孝文皇后。由于亲属关系的缘故,徐达的三个儿子徐辉祖、徐膺绪、徐增寿都是朱棣的小舅子。朱允炆继位后,鉴于各地藩王手握重兵,以叔父之尊多有不逊,因而推行激进的削藩政策,一年之内将势力较弱的周王、代王、湘王、齐王、岷王被贬为庶人,迁徙蛮荒之地。这样冷酷无情的手段使得藩王们惶惶不可终日,时刻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倒霉鬼。从削藩之始,建文帝一直担心燕王、宁王等几位手握重兵的藩王起兵造反,于是询问了与朱棣有亲属关系的徐增寿。徐增寿断然答道:“燕王先帝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斩钉截铁地表示燕王是先帝的儿子,已经富贵到极点,根本没有理由起兵造反,建文帝对此将信将疑。

1399年8月,就藩于北平的燕王朱棣誓师抗命,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公开起兵造反。徐增寿将在京师探听到的各类军事情报,派人秘密报告朱棣,被建文帝察觉。徐增寿之所以会这样做,一方面是出于朱棣是其姐夫的缘故,另一方面是出于报复建文帝的削藩之举。因为,被贬为庶人的代王朱桂正是徐增寿的二姐夫,徐达有三女皆嫁皇子,长女嫁燕王朱棣,次女嫁代王朱桂,四女嫁安王朱楹。代王朱桂被建文帝贬为庶人,代王妃自然也是庶人,徐增寿向朱棣通风报信,就是希望能够把建文帝推翻,帮助姐夫登上帝位,从而以拥戴之功授功封爵,恢复徐家往日的荣耀。

事实上,朱棣自北京起兵,先后与老将耿炳文,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和平燕将军盛庸等人在河北、山东多地展开激战,双方互有胜负,但并未对远在南京的建文帝产生威胁。直到1402年,依靠太监和徐增寿等亲属的通风报信,朱棣掌握了京城防御空虚的可靠情报,随即长驱直下,进兵徐州,在灵璧之战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随后渡江进京,在内应谷王朱橞和李景隆的接应下,从金川门入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朱棣率军渡江之后,眼看着大势已去的建文帝召来徐增寿进行质问,徐一言不发,怒火中烧的建文帝拔出随身宝剑,当场将其斩杀,“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

朱棣入宫后,见到被杀身亡的徐增寿,抚尸大哭,追封为武阳侯,赐谥号“忠愍”。永乐二年(1404年),进封定国公,岁禄二千五百石,世袭罔替,由其子徐景昌袭爵。徐景昌是个浪荡公子,骄纵不法,被御史接连弹劾,朱棣想起徐增寿在靖难时所作出的牺牲,因而赦免其子之过。相比较而言,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可谓是建文帝的死忠粉。他是徐达长子,承袭魏国公爵位,不仅屡次领军迎击燕军,而且曾建议扣押入京祭祖的外甥朱高煦,称其日后定成大患。朱棣率军进入南京,徐辉祖待在家中祠堂,不肯出迎,被逮捕入狱。朱棣亲自审问,他一言不发,丝毫没有推戴姐夫称帝的意思。朱棣大怒,想要诛杀他,徐辉祖却拿出徐达留下的免死铁劵,表示开国功臣子孙免死。朱棣只好削除爵位和俸禄,把他禁锢在家中反省思过。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