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姜维并没有控制蜀汉大部分军队,虽然姜维在蒋琬、费祎去世后,长期充任大将军职位,但其时蜀汉全国有10万军队,留守成都的大约有3万,汉中2万,各地驻军2万,姜维避祸沓中所率之军不过3万人。而且沓中所屯之田,并没有能够收获多少,每逢作战,还需要成都供应军械粮草,因此,姜维虽然在沓中屯军,但是并不能形成独立的势力。

刘禅是否昏庸且不谈,不过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再也没有一个能够军政大权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权臣了。蒋琬、费祎居于中枢,调度全国,是十足的鸽派人物,反对北伐。姜维自认为继承了诸葛丞相的遗志,矢志北伐,因此,蜀汉朝廷将相失和的局面一直存在,费祎一直压制姜维,每次姜维北伐,兵士堪堪不足万人,只能打一些小型的游击战斗。

(姜维)

公元246年,费祎在年初的宴会上,被郭循刺杀身亡,这是蜀汉政坛上的一件大事,也可能是姜维避祸沓中的真正原因。史书上说,郭循是魏国安排的刺客(魏国确实喜欢使用刺客),在郭循刺杀成功敌国大员(丞相)后,魏国下诏书追封其为长乐乡候,并让他的儿子继承爵位。

时间回到三年前,也就是公元243年,姜维再一次进攻西平。毫无疑问,西平依旧没打下来,但姜维抓获了时任魏中郎的郭循。后来这郭循大概表现良好,蜀汉朝廷就把他吸收进了蜀汉的阵营,而且官位做到左将军,足见蜀国对其殊遇之重。哪里知道这个郭循竟然身在蜀汉心在魏。资治通鉴卷七十五载:“循欲刺汉主,不得亲近,每因上寿,且拜且前,为左右所遏,事辄不果。”最后虽然刘禅没被杀掉,但他总算也拼着性命干掉了蜀国的一名大员。

这里有很大的疑问:费祎是蜀汉的鸽派人物,在当政期间一直压制着鹰牌姜维的北伐,每次只给万人规模,使得魏国国富民安。这样一个人物掌握朝政对魏国来说是好事啊,魏国没有理由要换一个鹰派人物当政来打自己啊。

在《姜维传》裴注里有载:“傅子曰:‘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脩布衣之业。’”这说明姜维爱好功名,不屑于做生意等芝麻小事。可是阴养死士意欲何为?《军师联盟》里司马懿可是阴养死士3000,最后高平陵政变一击得手,奠定司马氏天下。

联系到姜维一直被费祎压制,郁郁不得志,在费祎死后,陈寿在《三国志.姜维传》里很有深意地如此记录道:“十六年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立刻姜维统兵规模上了一个台阶,从不足万人,到数万人。

姜维明显是费祎遇刺案的最大受益者,而且这个郭循还是姜维俘获并举荐给朝廷的,姜维算是引路人。郭循在宴席上光天化日下当众刺杀费祎,根本没有考虑退路,当场被杀死,这分明是死士的作为。

因此,虽然史书上记载郭循是魏国派遣的刺客,但是蜀汉朝中并非无人,难道看不出端倪?姜维明显有很大的嫌疑。

如果蜀汉朝廷对这件刺杀案存有疑虑,那么姜维就不可信任了,但是朝廷苦无证据,或者姜维作为蜀汉后期军中的核心,在当时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既然已经损失了一名丞相,难不成还要再损失一个大将军?

蜀汉朝廷匆匆结案后,默认了魏国派遣刺客行恐怖主义的事实,等于洗脱了姜维的嫌疑。但是姜维并没有能够成为诸葛亮一样的大权在握的权臣,刘禅开始亲近黄皓。接任费祎职位的是陈坻。在黄皓的引荐下,刘禅十分信任陈坻——没办法,大将军统兵在外,内政必须要找一个信的过的人。陈坻与黄皓交好,因此刘禅也越加宠信黄皓。

(黄皓与刘禅)

姜维曾写过奏章,说黄皓等人弄权,不能信任,让刘禅杀死黄皓。可是刘禅回复的文件非常佛系:黄皓是一个宦官、是个小人,你大人不计小人过,算了。姜维没有扳倒黄皓,反而把自己弄成了黄皓的对立面。姜维担心继续留在成都有性命之忧,于是自请屯田沓中。

后来诸葛瞻、樊健等人继续执掌朝政,但是他们也选择了与黄皓交好,蜀汉朝政继续在混乱的道路前行。

公元263年,诸葛瞻带领士兵前往江油阻止邓艾奇袭成都失败,慨然说道:身为国家之臣,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进不能守江油,此三罪也,何得返?于是自杀谢罪。

(诸葛瞻死难)

可见,在诸葛瞻这样的名臣之后的眼里,黄皓、姜维是一样需要得到制约的人物,也可以看出,姜维已经有些不听从朝廷制约了,所以诸葛瞻才会说“外不能制姜维”。但是姜维统管大兵在外,这些在朝廷里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员,如果直接制约姜维,就会形成费祎一样的将相失和的局面。黄皓居中制约,这些朝臣反而可以将得罪姜维的工作都说成是黄皓从中作梗。如此,大家面子上都能过的去。

姜维如果以死士刺杀黄皓这样的实权派,费祎之事殷鉴不远,难保不会惹火烧身。上奏章请求皇帝诛杀黄皓,皇帝一个太极打了回来,明显不希望再出现一个权臣。中国历朝历代,在王朝初期的开创期和上升期结束之后,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皇帝开始越来越信任太监的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对外臣越来越不信任,所以要用太监和牵制和制衡外臣。

所以,姜维之所以不能铲除区区一个黄皓,其背后的原因是蜀汉的文官势力对于姜维武将势力的制约,这体现了刘禅皇权对外臣执掌军权的不信任,以宦官代行制约之权。黄皓最后做到了奉车都尉,是给皇帝亲自赶马车的工作,在西汉时期,霍光曾经做过这个职位。可见,黄皓已经掌握了朝廷实权。姜维自身都难脱丞相遇刺嫌疑,此时更难有所动作了。

最佳贡献者
2

蜀汉后期,虽然姜维控制大部分军队,但是他并不能和诸葛亮相比,诸葛亮是军事和政事一起掌握,但是诸葛亮临死的时候,知道蜀汉没有人能像他一样军政一体,所以诸葛亮死后,政事由费、蒋二人先后掌握,军事由姜维掌握。

当时费、蒋两人都过早的去世,蜀汉就出现了内部政事混乱的现象,姜维此时虽然手握重兵,但却不善政事,蜀汉内部又出现黄皓此人,排挤姜维,同时姜维是忠于蜀汉,没有皇帝旨意如果对黄皓动手,就会有叛逆之名,姜维为了自保和不让蜀汉出现内乱,就屯田在外。

黄皓在后主刘禅逐渐长大后,就受到刘禅的宠信,黄皓为了能升迁,就溜须怕马、阿谀奉承,因此多次受到重臣董允的责骂,黄皓也非常害怕董允,所以在董允活着的时候,黄皓还算老实,不敢胡作非为。

董允去世后,陈祗接替董允的官位,同时他不像董允那样对黄皓,便在这时,黄皓开始参与蜀汉政事。陈祗死后黄皓就开始专权,官位也升迁的很快。

刘禅的弟弟刘永当时非常厌恶黄皓,黄皓取得刘禅的信任后把持朝政,就对刘禅说刘永的坏话,结果刘禅就开始疏远刘永,导致刘永竟然十多年不能朝见他的哥哥刘禅。

当时姜维虽然掌管蜀国大部分兵力,但姜维是个忠臣,他的行动是听朝廷的,而姜维常年在外用兵,黄皓则在朝廷弄权。

后来姜维见黄皓专权,就上奏刘禅将黄皓处死,但刘禅却不同意,理由是黄皓就是一个小人、宦官,不用对他在意,同时命黄皓向姜维谢罪,因此黄皓却对姜维已经心生怨恨。

姜维看到刘禅不愿处死黄皓,而黄皓在朝中的势力又盘根错节,担心对自己不利,姜维对此非常担心,担心如果自己出现意外,就不能完成诸葛亮北伐中原的遗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姜维就屯田在外。

公元263年,姜维听到钟会在关中练兵,就上书刘禅早做准备,但黄皓却告诉刘禅钟会不会过来,所以刘禅就没有听从姜维的。

最后终于导致蜀汉灭亡,司马昭因为黄皓祸国殃民,就把黄皓凌迟处死。

所以姜维对黄皓也不是全部的害怕,只不过黄皓深受刘禅信任,姜维不能私自处置黄皓,同时姜维若留在朝廷,担心黄皓会对自己不利,那样自己就不能北伐,也不能完成诸葛亮的遗愿,同时如果因为黄皓,朝廷在发生内乱,就会对蜀汉不利,这也是姜维不愿看到的。

3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黄皓能够将姜维置于死地。

大家都看过鹿鼎记吧。

韦小宝只是一个六品等级的太监,为什么一品高官索额图、八大铁帽子王的康亲王以及满朝文武都要巴结他呢?

就因为他像黄皓一样,是皇上的心腹。

黄皓和刘禅关系很好,刘禅对他非常信任。

可以说,大将姜维在外面打仗打的再好,只要黄皓在刘禅面前说一些谣言和诽谤言论,也够姜维喝一壶的。

姜维做的再多,还不如黄皓几句谗言。

另外,黄皓并不是仅仅是宦官,他还有实权。

公元258年开始,大臣陈祗去世,黄皓开始专揽朝政。

罗宪不肯依附黄皓而被贬为巴东郡太守,甘陵王刘永向来憎恶宦官黄皓,黄皓得宠当权后,向刘禅诬陷刘永,使刘永十多年都不能朝见刘禅。

由此,朝政混乱。

公元262年面见刘禅,希望杀掉黄皓稳定国内局势。

但刘禅信任黄皓,不但没有同意,甚至将姜维的话都说给黄皓听,还让黄皓当面向姜维道歉。

姜维从此得罪了黄皓,急忙躲到外面屯田,远离成都,目的是拥兵在手中让黄不好随便下手。

事实证明,姜维做的没错。

黄皓对姜维恨之入骨,试图让亲信右大将军阎宇代替姜维。

好在姜维也聪明,无论你怎么说,我就是借口军情紧急不回成都,让你无法下手害我。

但这样君臣内讧,最终还是让敌人笑到最后。

公元263年,姜维上表后主:“听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划进一步拓取土地之意,宜一并派遗张翼、廖化督率各军,分别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患于未然”。

黄皓认为这样部署,会扩大姜维的势力,不愿意。他假装征求鬼巫信息,告诉刘禅魏军不会来。刘禅也信了鬼巫,按兵不动。

结果邓艾果然杀来,直逼成都,诸葛瞻兵败战死,诸葛尚叹气说:“我们父子受国家重恩,却没早日斩杀黄皓,造成国家受辱人民遭殃!”

4

蜀汉的灭亡,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姜维和黄皓的内外之争。黄皓仅仅是一个宦官,而姜维是蜀汉大将军,掌握蜀汉主力部队,那么姜维为什么还要害怕黄皓呢?

其实黄皓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他之所以敢和姜维叫板,一是因为他职位并不低,二是因为大形势所致。那么这一切到底是怎会回事呢?

黄皓最初只是刘禅身边的一个宦官,说白了,就是刘禅幼时的玩伴。刘禅继位后,黄皓被封为黄门丞,作为贴身近臣,黄皓一直想往权利顶峰爬,但是由于一个人的阻挡,终究是没有成功,谁呢?董允

在刘禅还是太子时,董允和费祎都是刘禅身边的太子舍人,负责教导刘禅如何辅国理政,而黄皓作为太子近臣,和董允和费祎都有交流。董允为人刚正不阿,他太了解黄皓了,在他眼中,黄皓就是一个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小宦官而已,不允许他影响刘禅太多,因此,只要董允在,黄皓一直不得志。

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於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

后董允和费祎都入丞相府襄助诸葛亮处理朝政,刘禅身边便只剩下黄皓了。即使这样,黄皓还是没有晋升的机会。直到董允死去,陈祗接替尚书令,事情才慢慢开始有变化。

陈祗是个两面三刀的人,他既激烈的支持姜维北伐,又不排斥佞臣黄皓,可谓是左右逢源。他为了支持北伐,在朝堂上和谯周辩论。为了拉拢黄皓,开始暗地里允许黄皓参政,渐渐的,黄皓利用他近臣的身份大肆收买大臣,一时之间,权利鼎盛。

陈祗死后,黄皓更加的肆无忌惮。他由黄门令直接晋升为中常侍、奉车都尉。奉车都尉是仅次于三公的职位,在朝中很显赫。而中常侍则是皇帝的心腹,掌管朝廷机要,至此,再也无人能够撼动黄皓的地位。那么黄皓厉害到那种程度呢?

当时刘禅的弟弟刘永极其憎恨黄皓,认为黄皓把握朝政,误国误民。于是黄皓在刘禅面前进谗言,诬陷刘永想要篡位,于是刘永十多年都没有机会面见刘禅。太子舍人罗宪不与黄皓朋党,于是黄皓将他贬到巴东郡,担任大将军阎宇的副将。在这种情况下,大臣们纷纷投靠到黄皓门下,连尚书令董厥和卫国大将军诸葛瞻也不例外。那么为什么董厥和诸葛瞻也会和黄皓朋党呢?

当时董厥接替陈祗为尚书令,同时兼任辅国大将军,诸葛瞻为卫国大将军,代理都护,两人同时参与尚书台事务,统领朝政。可以说,除了黄皓,两人是蜀汉朝廷的中流砥柱,那么为什么两人还要屈尊与黄皓同流合污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董厥和诸葛瞻反对姜维北伐,而黄皓也反对北伐,于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三人在政治上达成同盟,关系就这样形成了。这也是为什么姜维惧怕黄皓的另一个很重要原因,大形势。什么形势?大部分人都反对北伐

反对北伐的声音自从诸葛亮死后就开始有了,只是初期声浪不高而已。蒋琬执政时期,还得以继续北伐。等到蒋琬死去,费祎执政,就开始限制姜维领兵的人数,当时姜维领兵不超过一万

后费祎遇刺而死,姜维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将军,于是开始大举北伐,可惜成效不大。费祎死后,董允接替,董允和姜维配合较为默契。董允死后,陈祗接替,也支持姜维,但是味道已经变了,因为黄皓开始参政,而黄皓则是反对北伐最积极的人

那么黄皓为什么敢于反对蜀汉北上伐魏的国策呢?其实也是大势所趋,朝中因为伐魏的事情已经产生了分裂,而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强。

蜀国大儒谯周影响力颇广,他也是极力的反对北伐。为此他和陈祗在朝堂上进行面对面的辩论,后因为此事还专门写了一篇传诵一时的名文《仇国论》。武将廖化、宗预、张翼等人都反对频繁北伐,认为应该将重心放到防守上

当时反对北伐最剧烈,对姜维影响最大的是董允和诸葛瞻。两人认为姜维连年北伐,几乎无任何战功,致使蜀国师老民疲,百姓生活困苦。因此,两人建议将姜维调回成都,担任益州刺史。同时剥夺姜维大将军之职,充当文职官吏。

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

姜维认为这肯定是黄皓出的坏主意,于是将矛头对准了黄皓。姜维上奏刘禅,要求处死黄皓。黄皓则趁机发挥,表示支持尚书台决定,应该免了姜维的军权,调回成都任职。刘禅从中和稀泥,要求黄皓给姜维道歉,姜维知道情况后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事。

如果自己真的被剥夺军权返回成都,那么以后肯定会被黄皓所陷害,因此,军权绝对不能丢。于是姜维给刘禅写信,想了一个退路。姜维以在沓中种麦,屯田戍边相结合为理由,以求能够继续北伐大业,说白了,只有继续北伐,姜维才有资格与黄皓抗衡。一旦北伐停止,姜维回去,下场肯定会和其他不朋党黄皓的人一样,要么降职,要么处死,因此姜维不敢回去。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姜维之所以怕黄皓,一时因为黄皓当时为中常侍,掌握了蜀汉朝廷的机要。哪怕姜维写的一封信,都要先经过黄皓的手。所以,在职位上黄皓已经不弱于姜维。其次,黄皓朋党了许多朝中大臣,其中就包括统领朝廷的诸葛瞻和董厥,这样的话蜀汉几乎一半靠上的文臣武将都抱成一团,反对北伐。因此,当时的情形不利于姜维,而黄皓正是要趁着大家都反对北伐的时机拿掉姜维,姜维战则无功,退则无路,怎么会不害怕黄皓呢?

本回答独发于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5

史载,魏青龙二年(234年),蜀汉连年大规模的北伐战争结束后,其国内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

自蜀汉丞相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由蒋琬辅政。《三国志》载:蒋琬,零陵湘乡(今湖南湘乡)人,是追随刘备从荆州入蜀的旧臣,也是诸葛亮临终前指定的接班人。蒋琬任费袆为尚书令,作为自己的副手。

蒋琬和费袆执政后,一改诸葛亮连年用兵的做法,对内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之策,对外结好东吴,基本维持了蜀汉国内的安定局面,再也未进行过大规模的北伐曹魏战争。

蒋琬还是有些抱负之人,他也曾有过改用水军沿汉水东攻曹魏的打算,因为朝议时遭到反对,没有得以实施。蒋琬执政的最后几年,患了重病,不能治事,由费袆任大将军,掌管朝政大事,彼时直接统军的是卫将军姜维,他原是曹魏天水郡参军,在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时归附了蜀汉。

姜维足智多谋,很有军事才干,深得诸葛亮的青睐与器重,他先被封为将军,后被攫拔为中监军、征西将军,诸葛亮去世后又升迁为卫将军。

246年,蒋琬病殁,由费袆接替执政,费袆继续执行蒋琬制定的保国安民政策。

姜维自认为文武兼具、才智过人,又熟谙陇西的山川地理、风土民情,总是想继承诸葛亮衣钵,大举出兵伐魏,但每每受到费袆的掣肘与否决,并且极力缩减、限制他的兵力,其麾下之兵最多不过万人。急于建功的姜维对费袆深为不满。

253年,在一次宴会上,费袆突然被曹魏降将郭循(亦称郭修)刺死,此事是蜀汉历史上的一大谜团。之后,军权全部落在姜维手中,于是他便开始频繁对曹魏边境发动进攻。

225年,姜维率万余兵马直趋狄道(甘肃临洮),击溃魏将陈泰的部队,并把另一员魏将王经围困在狄道城中。曹魏名将邓艾受命率军驰援狄道,击败姜维,蜀军被迫退守钟提(甘肃成县)。

第二年正月,姜维晋升为大将军。7月,他再次兵出祁山大举伐魏,因镇西将军胡济没有按期到达约定的会合地点,姜维部在上邽(甘肃天水东)再次被魏将邓艾击败,这一仗蜀军称得上大败亏输,士卒失踪、死伤很多,蜀国几乎家家皆有亡者,处处是新坟,引发了民众的普遍不满与怨怒。

史载,彼时蜀国的户籍总数是28万户,共有男女老少94万余口,而国家财政供养的官吏、军队就多达14万2千余人,也就是说,平均2户人家就要负担1个官员或将士。蜀民不堪重负,几乎力竭,怨声载道。

蜀后主刘禅生性昏弱,耽于享乐的他在诸葛亮死后又不打理政事。到了258年前后,蜀国的朝政大权逐渐旁落到大宦官黄皓的手中,黄皓不喜姜维,想以其亲信党羽右大将军闫宇取代之。面对权宦黄皓的步步紧逼,手握兵权的姜维也时感危惧,人家毕竟是后主跟前的红人,口含天宪的他随便进几句谗言就能削夺自己的兵权,甚至还可能有性命之忧,即便掌控蜀国的大部分兵权,还不是得听命于皇帝,今宦官黄皓已成皇帝的“代言人”,他怎能不害怕?之后姜维长期统兵在外,以屯垦的名义驻扎在沓中(青海东南部与甘肃接壤之处)不敢回成都。

260年,魏国司马昭杀害曹髦,立曹奂为帝,曹魏军政大权全部落入司马昭之手。

后来,司马昭发起了灭蜀之战 。经反复计算,他认为蜀军总兵力不超过9万,而用以防守成都以及外围的军队竟有多达4万人马,余下的不过5万,如果派一军牵制住在沓中屯田避祸的姜维,使其无力东下,然后大军直趋骆谷,从蜀军防卫最薄弱的地方突袭汉中,以刘禅之昏聩暗弱,边境战略要地汉中一旦被我军攻破,一定引发蜀中人心震动,军队士气低落 , 刘禅必定无力振作,蜀国彻底覆亡指日可待。

司马昭耐心说服不同意西征灭蜀的邓艾,还拜钟会为镇西将军,总督关东伐蜀诸军。

姜维见曹魏军队调动频繁,似乎有大举伐蜀的迹象,便紧急上疏后主刘禅请求调兵。此时,独揽大权、专制朝政的黄皓迷信巫鬼,他求神问卦后说魏军不会西伐蜀国,其余的大臣都浑浑噩噩,不知实情,昏昧的刘禅听信了黄皓的话,于是把姜维的告急奏疏束之高阁,置之不理,依旧沉湎于倚红偎翠、花天酒地中。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下令诸路魏军大举西进,开始讨伐西蜀,他命征西将军邓艾率3万人马自狄道杀奔沓中,目的是牵制姜维;命雍州刺史诸葛绪统兵3万,自祁山攻击阴平附近的桥头,一举截断姜维的退路;镇西将军钟会率10万魏军主力分别从斜谷、子午谷逾秦岭直扑汉中......蜀汉的丧钟已隐隐被敲响。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6

手握兵权的蜀汉大将军姜维为什么至始至终都拿宦官黄皓没辙呢?甚至最后为避黄皓谗言加害,请求沓中种麦,不敢再回成都!他真的是怕黄皓吗?要知道姜维可是“胆大如斗”,说他怕黄皓我还真不相信,但种种表现看来却给人一种他畏惧黄皓的表现,真相真是这样吗?姜维无奈之举的背后到底又怎样的隐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外政归姜维,内政落黄皓,势均力敌

姜维早在诸葛亮时期便备受诸葛亮重用,而当时的黄皓也是后主刘禅的心腹宠臣,到蜀汉后期,大将军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力主外事。而内政在侍中董允死后也尽落陈祗和宦官黄皓之手,陈祗死后,内政大权基本由黄皓一人独揽,从黄门令一跃成为中常侍、奉车都尉。

制约内外,稳固皇权

姜维一直是厌恶黄皓的,曾多次请求刘禅将黄皓杀掉,但都被刘禅驳回!而黄皓知道姜维对其不满,也开始公开与姜维为敌,处处排挤姜维,但毕竟姜维是大将军,手握重兵,以黄皓当时的势力也是很难撼动姜维,加之刘禅也是在用二人相互制约来达到皇权稳固的作用,尽管当时姜维有心除去黄皓,但终难得志。

此消彼长,避其锋芒

两人的敌对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期间,黄皓在朝内大力培植自己的亲信党羽,排除异己,在朝中玩弄权柄,董厥、诸葛瞻等人都无可奈何,以致朝中许多大臣都依附于他,更开始培植自己的军事力量,扶持依附于他的右将军阎宇。而姜维则是在北伐中不断消耗自己的实力,由于北伐接连失利,而连年征战也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耗,所以姜维颇遭保守反战派们的非议。加之姜维之前本来就是曹魏降臣,又北伐失利,在蜀国的威望每况日下,对黄皓更是有心无力!

景耀五年,姜维不满黄皓肆无忌惮的擅摄朝政,再次启奏刘禅将其处死,但刘禅说黄皓不过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拒绝了姜维的求情,并命黄皓向姜维谢罪,但姜维见黄皓在朝中枝连叶附,恐怕会对自己不利,由此只得请求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

其实说姜维是怕黄皓只是表面,从刘禅的制衡手段来看,黄皓对姜维也是无可奈何的,这一点姜维应该也能看到,毕竟当时蜀国还能征战的将军并不多,姜维就是当时蜀国的柱石,刘禅不会蠢到自毁长城,而姜维请求外出屯田,不回成都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北伐失利,自己也无颜再见“西川父老”啊!其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避免直接和黄皓内斗,置国家安危于不顾,让敌人有可乘之机,所以外出屯田防守,为国戍边。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7

感谢糖炒栗子友的邀请!

根据《三国演义》所说,第一姜维的官职要大于黄皓。

第二姜维掌握这整个蜀国的军队。

第三不要要说一个小小的黄皓,即便推翻刘禅也易如反掌。

四要不是刘禅为黄皓求情,姜维就已经差点杀了黄皓。

所以我至今不明白,三国演义为啥用了“姜维避祸”一词!

姜维是一个忠臣,是忠臣也不必对黄皓使用一个“怕”字!

在整个的魏蜀吴的三国时代,蜀国是一个唯一没有用发生兵变和政变手段架空君主的国家。

尽管臣与臣之间也充斥着争斗和不信任感,但基本都是下级服从上级,因而才会有扶不起的刘阿斗将位子坐的如此牢固。

而反观魏吴两国,先是司马懿杀了曹爽、架空了曹芳,又随后司马昭命成济杀了曹髦!

而吴国呢?大臣诸葛恪被孙峻杀害、少主孙亮被孙琳杀害、最后一个孙皓也沉溺酒色、专事杀戮!

而反观蜀国,无论是早期的诸葛亮还是后来的姜维,把刘禅这样一个扶不起的庸主推翻,比魏吴两国容易多了。

但问题是蜀国偏没有出现这样的权奸,应该说这是刘禅的幸运,但同时也是蜀国的不幸!

一个位高权重、能力超群的能臣,却屈就在庸辈之下,实在是憋屈的很!

如果换了我,不是用头撞墙就是挥刀把他砍了!

8

所谓姜维控制了蜀汉大部分军队应当指的是延熙十七年(254年)蜀汉朝廷加姜维督内外军事之后的事。自从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因为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而一病不起的刘备在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之后蜀汉的君主尽管是刘禅,但实际上却是由诸葛亮替他代行内外军政大权11年。迄今为止我们仍能在《出师表》中看到诸葛亮处处以先帝旧臣自居,而对刘禅则是从权势到气势的全面压制,尽管诸葛亮一生对蜀汉政权忠心耿耿,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他是一个手握一切军政大权的权臣。被手握军政大权的强势丞相压制了11年的刘禅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尽管在诸葛亮有生之年他处处对诸葛亮表现出信任与敬重,可他绝不希望再出现一个像诸葛亮一样强势的臣子。然而诸葛亮其实是给刘禅留下了政治遗嘱的——在这在他的《出师表》中说得明白:”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这其实就是在告诉刘禅该用什么人,而刘禅对诸葛亮留下的这一政治遗嘱其实采取的是部分采纳的对策——这是因为一方面诸葛亮作为先帝刘备的托孤重臣,又实际执掌蜀汉军政大权11年,如果要全盘否定诸葛亮生前的既定政策势必造成蜀汉政局的动荡,而这在三足鼎立的格局之下是可能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的;然而刘禅绝不可能无条件地全盘接受诸葛亮的政治遗嘱,因为这无疑意味着他将始终扮演一个傀儡的角色。

诸葛亮在世时以丞相、益州牧之位掌管蜀汉一切军政大权,而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废除了丞相和益州牧的职位,取而代之的是以蒋琬为大将军掌管军队,同时兼任益州刺史。汉代的州牧作为封疆大吏执掌一州军政大权,由于蜀汉实际只占有益州,因此益州牧实际相当于垄断了全国的军政大权;而相比之下益州刺史属于文职,不能垄断军政大权,尽管蒋琬还兼任大将军使其得以控制军队事务,然而毕竟没诸葛亮以丞相兼益州牧的身份来得方便。不过任由蒋琬同时担任军职和文职还是令刘禅不甚放心,于是在243年刘禅通过另立费祎为大将军的方式分去了蒋琬的军权,从而使二人形成牵制关系。这时的姜维在干嘛呢?姜维以继承诸葛丞相的北伐遗志自居,同时强烈主张向西发展以拉拢羌胡部族为蜀汉所用,然而此时居于朝廷中枢地位的蒋琬、费祎等人则出于休养生息的内政治理需求出发对姜维的主张进行压制。这样一来在蜀汉政权内部就出行了以蒋琬、费祎等人为代表的朝廷文臣与以姜维为代表的前线武将之间的矛盾,事实上对这一矛盾刘禅是心知肚明的,甚至很有可能是有意放纵的,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军政大权完全落入一个人或是某一派系手中。246年蒋琬去世后费祎以大将军、益州刺史的职位当政并始终对姜维的北伐主张进行压制,以致于这一时期姜维所率军队不超过万人,显然这时的姜维很难说控制了蜀汉大部分军队。事情在延熙十六年(253年)2月出现了转机——费祎被曹魏降将郭循行刺身亡,紧接着在这年夏季姜维率领数万人出石营围攻南安,魏国雍州刺史陈泰率军前来救援,然而当陈泰行军至洛门时姜维却已因军粮耗尽而退军。转过年来蜀汉朝廷就加姜维督内外军事,这时姜维的北伐主张已在蜀汉政权内部占据上风,然而姜维也依然不能一人独掌蜀汉军政大权——费祎死后陈祗、董厥、诸葛瞻等人就相继担任尚书令和平尚书事,很明显刘禅对姜维是进行了一定掣肘的。事实上这种掣肘不只表现在朝廷行政上——黄皓作为一介宦官而能祸乱朝政无非不过是因为得到身为人君的刘禅宠幸。自古宦官弄权多系皇帝有意为之,其目的无非不过是作为对外朝大臣的牵制,因为在皇帝眼中这些在朝中没根基的身边人更易于控制。

刘禅宠幸黄皓恐怕由来已久。其实这么说也好理解:毕竟在诸葛亮执掌蜀汉军政大权的11年间刘禅基本上无事可做,身边终日环绕的就是后宫里的宫女、太监。甚至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醒刘禅”亲贤臣,远小人“中的小人会不会就是指的黄皓呢?当然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刘禅再怎么宠幸黄皓也不可能发展到祸乱朝政的地步,因为那时刘禅自己都与朝政无缘,而黄皓也不可能蠢到去和手握军政大权的诸葛丞相叫板。然而随着诸葛亮死后刘禅登上政治前台黄皓逐渐可以对蜀汉的朝政事务施加影响了,对此姜维是不以为然的。也许在姜维看来:汉代的衰亡就始于宦官专权,于是他提醒刘禅:黄皓弄权乱政并建议刘禅除掉黄皓。然而刘禅的回复就值得玩为了:黄皓是一个宦官,只是一介小人而已,你大人不计小人过,不要与他一般见识。姜维这下算是闹明白了:皇帝就是要用黄皓作为自己的牵制,那又怎么可能杀黄皓呢?姜维不仅没扳倒黄皓,反而使自己处于了黄皓的对立面,尽管这时的姜维手握军权,可他的大军毕竟在与魏军对峙的前线,如果姜维待在成都难免不被黄皓设计陷害或暗算,这正是促使姜维自请屯田沓中的原因。事实上利用黄皓牵制姜维不只是刘禅的小心思,而是当时蜀汉朝廷内部一部分人的观念——后来魏国灭蜀时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在自杀前的遗言是:”身为国家之臣,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进不能守江油,此三罪也,何得返?“这就说明包括诸葛瞻在内蜀汉朝廷内部是有一部分人同时将黄皓和姜维作为防备牵制的对象。因为所谓的忠心其实恰恰是最靠不住的——我们今天作为事后诸葛亮可以说某人是忠臣,可对身处其中的人又怎么敢放心大胆把希望寄托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忠心之上呢?尤其是姜维系魏国降将,蜀汉政治班底中的老人始终对他是另眼相看的。在这样的局面下形成的其实是一种姜维领军在外、黄皓独揽内政的微妙格局,也是这种微妙格局支撑着蜀汉政治的平衡。姜维在上书刘禅杀黄皓遭拒后就知道刘禅是不可能允许这种平衡被打破的,那么姜维也就只剩下自请屯田沓中这一条路了。

9

费祎去世三年后,卫将军姜维被任命为蜀汉大将军,大将军一职等于就是蜀汉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手握全国兵权,之后姜维就开始了北伐,如同当年诸葛亮北伐一样,姜维前后进行了十一次北伐之多,直到蜀汉灭亡的前一年,姜维还在北伐。

姜维虽然手握兵权,又官居大将军一职,但是姜维并不敢过长时间待在朝廷,大部分时间姜维不是在外征战,就是在外屯田,姜维之所以不敢像诸葛亮一样,不打仗的时候就回到朝廷,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姜维

原因就是姜维因为看不惯宦官黄皓在进行弄权,因此向刘禅上书建议杀了黄皓,但是刘禅不同意,只是命令黄皓向姜维道歉,并没有任何处罚黄皓的举动,姜维见皇帝刘禅如此处理黄皓,同时又担心黄皓会来报复自己,于是就离开朝廷到沓中屯田,简单地说就是:姜维害怕黄皓会趁他在朝廷时陷害他。

黄皓只是刘禅宠信的一个宦官,姜维为何会如此怕黄皓呢?

首先要解释一个误区,不要总认为大将军手握全国兵权,就没有人敢对付他,这是错误的,因为两个原因:

姜维

1、大将军是国家的官职,即使身为大将军也不能随意调动国家的军队,调动军队仍然需要最高统治者的命令,姜维是大将军,但是除了对外战争打仗之外,姜维根本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再说了,姜维的大将军一职是皇帝刘禅任命的,如果皇帝解除了姜维的官职和兵权,那么姜维什么也不是,几个普通士兵就能抓住他。

2、大将军手中的兵权,那是国家的兵权,不是大将军的私兵,士兵效忠的是国家,不是大将军这个人,况且姜维虽然身为大将军,也是不敢培养私兵的,那可是谋反,是死罪。

另外,姜维与诸葛亮有着本质的不同,诸葛亮是丞相领益州牧,又是辅政大臣,掌管了蜀汉的兵权和政权,皇帝刘禅只是国家名义上的象征,所有的军国大事都由诸葛亮一人决断,诸葛亮北伐,就等于是蜀汉的国家意志,但姜维没有诸葛亮的权力,姜维身为大将军,但是没有录尚书事,没有录尚书事,也就没有政治权力,政治权力那可是比兵权更高一级的权力,政治权力可以罢免姜维大将军一职,只要姜维不是大将军,那肯定会被黄皓陷害致死的。

刘禅与黄皓

姜维想通过正常的途径,也就是向皇帝刘禅上书扳倒黄皓,但是刘禅没有处理黄皓,反而是护着黄皓,姜维就看到从正常政治途径是扳不倒黄皓的,因为有刘禅撑腰,也就是说在政治上,刘禅是倾向于黄皓的。

蜀汉晚期,录尚书事掌握政治权力的三人分别是:樊建、董厥、诸葛瞻。这三人其实都反对姜维的北伐,尤其是董厥、诸葛瞻两人,在政治上倒向了黄皓,他们甚至为了扳倒姜维,还与黄皓联合起来,企图以右将军阎宇来代替大将军姜维。

换句话说,蜀汉朝廷正在进行一场政治斗争,一方是董厥、诸葛瞻和黄皓,另一方是姜维,董厥与诸葛瞻想要扳倒姜维的目的,是想阻止姜维的北伐,因为他们认为北伐没有用,反而连年劳民伤财,再这样下去蜀汉会灭亡,而黄皓想要扳倒姜维的目的与董厥、诸葛瞻是不一样的,黄皓只是想单纯地报复姜维,因为姜维向皇帝上书明确表示要杀了自己,黄皓能不报复吗?这可是性命之危机。

诸葛瞻

录尚书事的另一人樊建虽然没有与黄皓联合,但是也反对姜维的北伐,也算是姜维的政敌,因为政治理念不同,所以姜维虽然身为大将军,其实在蜀汉朝廷中是处于弱势地位,如果姜维继续在朝廷中待下去,那么很有可能被董厥、诸葛瞻和黄皓以某种理由扳倒,就算是免了姜维的官职,也足让姜维遭遇到毁灭性打击。

政治斗争是非常残酷的,身为皇帝的刘禅因为昏庸无能,造成了蜀汉朝廷晚期内斗不止,同时重用奸妄小人黄皓,也足以说明刘禅重小人轻君子,皇帝不英明,朝廷就会乌烟瘴气,各种政治斗争就会接踵而至,姜维有必要继续待在朝廷吗?万一哪天皇帝刘禅听了黄皓或者诸葛瞻等人的建议,把姜维给免职了的话,那姜维基本上就没有活路了。

姜维殉国

姜维是大将军,唯一自保的办法就是对外征战或者在外屯田,因为只有这样,姜维才能牢牢控制蜀汉兵权,姜维这样做等于是让自己在执行蜀汉的公务,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朝廷那帮人无法对姜维下手,或者投鼠忌器,因为姜维是公务在身,朝廷如果罢免姜维或者抓捕姜维的话,姜维可是同数万士兵在一起,一个弄不好,就会造成兵变,这也是为什么姜维只有待在外面的原因。

由于当时北伐几乎遭到了蜀汉所有官员的一致反对,姜维也不敢再继续贸然北伐,所以只能躲在沓中屯田,以躲过朝廷的迫害,另外,因为姜维带兵在外,万一有对自己不利的情况时,姜维还可以来一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以图自保。

姜维

虽然董厥、诸葛瞻、黄皓等人是反对姜维的,但真正能决定姜维命运的人是皇帝刘禅,刘禅虽然能力有所平庸,但自从诸葛亮去世之后,好歹也掌控蜀汉朝廷29年,是可以自己做决定而不受制于人的皇帝,但是在当时,刘禅的诸多态度却是取决于黄皓,至少在姜维看来,刘禅是宠信黄皓的,虽然一次两次刘禅可能不会听黄皓的意见处理姜维,但是姜维在朝廷中不可能不犯错,一旦犯错,黄皓就会设法在刘禅耳边说姜维的坏话,那么姜维的结局可想而知,所以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官职再高的权臣,其实也怕皇帝身边的小人,即使只是个宦官,姜维也是如此。

10

三国时代将领统帅的军队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自己的亲信,时称“部曲”,这部分军队是其力量的核心部分,但并非每个将领都有;一种是诸侯/皇帝的部队,在作战时临时根据需要交由将领统帅作战。

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闹僵,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而杨仪死后,姜维逐渐成为了蜀军的核心人物。但是,事实上姜维并没有多大权力,而且为了防范将领拥兵自重,魏、蜀、吴三国的君主都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和防范军事统帅。

题主说历史上是姜维控制了蜀军的大部分军队。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简单来讲,就官职和作战部署来讲,姜维确实是蜀军后期的核心人物,并多次出兵北伐。然而,姜维原本就是降将,入蜀后是得益于诸葛亮的看重和提拔才逐渐站稳脚跟的。从这一点来讲,姜维只是后主刘禅的“员工”。

理解姜维为何在统兵的时候还需“避祸”,可以对比之前魏延的悲剧:

魏延是个很有才干的人,而且投靠刘备时还带着自己的“部曲”。说白了,魏延归附刘备时,手中是有亲信的。后来刘备进取西川,武将中带的就是魏延和黄忠。入蜀以后,刘备重用魏延,把许多人觉得本该属于张飞的汉中都交给了魏延把守。

魏延在蜀军中,也是一个平步青云的人,既是元勋,又有亲信,同时还不断立下战功,一直被拜将封侯,可以说是仅次于五虎上将的人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叱咤风云的人,却在权力斗争中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之间的矛盾爆发,甚至发展到了两军对垒的局面。可是,就在相持不下的时候,魏延的亲信却溃散了。最终魏延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几名骑兵逃亡汉中,但却被马岱截杀。

如果稍作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出,随着刘备称帝和刘禅继位,蜀国的皇帝一直在加强自己的权力,而原有将领的“部曲”也逐渐成为了蜀国的国家军队,而非效忠于将领的军事力量。道理很简单,因为粮草是蜀国发放的,而非将领个人提供。

与魏延相比,姜维的根基和势力要小得多。如果说当时魏延还能同杨仪对峙一番的话,那么姜维面对黄皓,是真的毫无招架之力。

所以说,这个问题其实比较简单,那就是从名义上来讲,姜维是军中主帅,但实际上却已经逐渐成为了皇权下的附庸。而黄皓是后主刘禅的亲信,实际上远比姜维得势。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