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战争初期的一系列战役中,苏军重兵集团被合围歼灭后的俘虏数字:明斯克合围战32万余人、斯摩棱斯克合围战31万余人、乌曼合围战10万余人、基辅会战66.5万人,尽管这是德国军方的单方面统计数字,应该也比较靠谱。然而1941年10月23日结束的“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合围战中,这一数字达到了惊人的67.3万人。
(第2集团军司令魏克斯将军)
什么概念呢?就是苏军用于莫斯科外围防御的125万大军几乎被完全粉碎,伤亡被俘超过100万人,德军前锋10月14日在行进中占领加里宁,已经撕破了苏军的第二道防线,至少在表面看起来,莫斯科已经笈笈可危。第二天中午12点50分,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通知美国大使,整个苏联政府除斯大林本人外,连同外交使团都已进行疏散,目标是525英里以外的古比雪夫。
“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分为两个部分,按照“台风行动”的作战计划,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的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负责两翼突破和围歼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时任司令员叶廖缅科将军。而德国第4集团军、第9集团军和霍特第3装甲集群、霍普纳第4装甲集群的强大兵力,负责消灭位于维亚济马的“西方面军”主力,时任司令员科涅夫将军。
(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危如累卵的局面呢?首先说布良斯克,这座城市是苏军保卫莫斯科的重要地点,它被森林所环绕同时一侧为沼泽地,恰好位于通往莫斯科的公路侧翼,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以此为支撑点,不断威胁和侧击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所以德军若想攻向莫斯科,就必须拔掉这颗钉子,第2装甲集群向布良斯克的两翼迅速突破,10月5日完成了合围圈的封闭。
叶廖缅科发现情况不妙,要求立即突围,但是遭到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的委婉拒绝,要他再等等看,等来的结果就是包围圈内的26个师趋于崩溃,战役临近结束时,已经出现了苏军整团整营投降的情况。叶廖缅科本人也身负重伤,他和他的参谋人员被飞机接走,而大多数被围官兵则最终走向了战俘营。
(包克元帅在战场上)
然后说维亚济马,这是斯摩棱斯克以东苏军的重点集结区,西方面军的主力在此阻挡德军继续向莫斯科推进,在德军两个装甲集群的钳型攻击下,司令员科涅夫要求突围的请求仍然被驳回。最终方面军主力遭到合围,四个集团军损失殆尽,他自己也差点被送上军事法庭,多亏紧急前来的朱可夫救了他一命。
整个“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苏军两个方面军最终只有85000人突出了合围圈撤往后方,10月17日西方面军残余部队和预备队方面军合编为新的西方面军,由朱可夫大将任司令员。同时根据朱可夫的建议,在西北方向上掩护莫斯科的西方面军右翼部队四个集团军组建为加里宁方面军,由科涅夫上将出任司令员,但此时苏军从远东调来的部队尚未抵达,苏军的军事形势看起来是依旧是非常绝望的。
(科涅夫元帅)
战役结果是德军在两个地域上都取得重大胜利,苏军共有9个集团军和70到80个师被歼,莫斯科西边的防御力量遭受毁灭性打击,防线也被撕开一个巨大的缺口。德军绝大多数装甲和摩托化部队都将进军目标设定为红场,开始了“台风行动”第二阶段的追击作战,先头部队第10装甲师和党卫军“帝国师”于10月19日占领莫扎伊斯克,距离莫斯科还有60英里,也就是96公里!
所以这一天,也是苏联政府和苏军最接近崩溃的临界点,当百姓们得知列宁的水晶棺也被从红场的陵墓中转移出来,隐蔽到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时,整个莫斯科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德国人来了”!城市中已经出现个别骚乱事件,各种耸人听闻的消息和谣言满天飞,鉴于城市可能出现失去秩序的危险,第二天斯大林宣布莫斯科进入紧急状态,全面实施戒严。
(德军炮兵攻击)
此时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被升格为第2装甲集团军,兵力已达12个半师,从整个集团军群的南翼杀奔图拉,某种意义上,图拉已被视为莫斯科的郊区,一旦古德里安穿过图拉,则莫斯科就在眼前,苏联人和德国人都明白这一点。当然,德军也是强弩之末,其各师战斗力的损耗已达30-50%,许多装甲师的坦克实力只剩下三分之一左右,问题是,苏军并不了解这些情况,全军上下迷漫着失败的气氛。
所以诋毁朱可夫的军事能力是不可取的,在这关键时刻,朱可夫用仅有90000人的四个集团军(都是临时重建的)硬是守住了图拉,并且坚持到援军的到来。随着第一批10万苏军的到来,越来越多从苏联腹地、中亚和西伯利亚调来的部队到达战场,形势逐渐逆转,到12月初,苏军挺过了最危险的半个月,已经有力量进行反攻了,这就是军史上的“莫斯科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