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背景

要理解建安风骨,首先得先知道,什么是建安文学,及它繁荣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建安是东汉献帝(196-210)的年号,这时期和魏初一段时间,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阶段,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出现了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以王粲等七子为羽翼的作家群,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历史上一般称为“建安文学”。

它的兴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光和七年,兴起了大规模的黄巾起义。豪强军阀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纷纷拥兵割据,展开了长期混战。

建安十二五年,曹丕代汉,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号建国,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样的长期混战,给人民造成了沉重灾难,繁荣的中原变成了“白骨蔽原野”的废墟。

在军阀中,曹操在董卓大乱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了北方,成了北方实际统治者。许多身经战乱而又有志于天下统一事业的文士都纷纷投奔到他的幕下。而曹操本身也是改造文章的师祖,从而造就了一个“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


什么是“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指的是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

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都是汉末军阀混战的目击者,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有非常深刻的感受,而且在政治上,也有为国家统一做一番事业的抱负。

因此,它们的诗歌中,许多篇章都比较深刻地反映了汉末社会动乱的现实,表现了人民的疾苦,表达了他们建功立业的雄心。

这种同情人民疾苦,用民歌的调子慷慨悲凉地反映现实,表现作家积极奋发的进取精神的诗歌风格,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有哪些作品

这种诗歌风格,在曹操的作品中表现得最充分。例如《蒿里行》和《短歌行》。前者写袁绍、袁术等各路军阀,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相互残杀给社会造成的灾难。

后者抒发对时光流逝,功业未建的感慨。

这种诗歌的风格,在曹植的《送应氏》、王粲的《七哀诗》、蔡琰的《悲愤诗》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最佳贡献者
2

建安年间,以曹操父子三人为代表的建安风骨

汉献帝在位二十多年,只有一个年号,就是建安。在建安时期,产生了诗歌创作上的黄金时代——建安风骨时代。曹操父子三人和孔融、王粲等建安七子,面对战火纷飞的时代,以豪迈苍凉的笔触,书写了一首首经典诗篇。本次就选取几首那个年代英雄豪杰的代表作,让大家领略一下那个年代的文采飞扬。

曹操的女儿,也就是曹丕的妹妹,当年听说哥哥要废掉老公的皇位时还大骂哥哥浑蛋。那意思就是老爸那么牛都供着天子,你是哪根葱,敢篡位?据说还是汉献帝好好劝解了娘妇半天。要知道,曹丕生气起来可不管什么兄弟姐妹。

他弟弟曹植被逼着七步之内要写一首兄弟题材的诗,写不出来就死,写出来有怨言也得死。曹植一边流泪,一边构思,七步之内真的写出了这首《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写完,在场的文武百官莫不垂泪,曹丕可能也被感动了。最重要的是他妈老太后出面说情了,曹植才免于一死。后来曹植被封了个陈王,开始了名为藩王实为囚徒的郁闷生活,年纪不大就郁郁而终。他留下了《洛神赋》《白马篇》等不朽诗篇,特别是《白马篇》里表现出了那种视死如归的大气磅礴。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失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勾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这是对那个勇猛少年的概括。少年不恋家,自小离家就为了实现男儿壮志,这就是建安年间怀有壮志的风骨。“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土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几句把壮士立志为国捐躯完全舍弃妻儿老小的悲壮豪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建安年间,以曹操父子三人为代表的建安风骨。

曹丕本人的文采也不可小觑

曹丕,身历汉末建安直到三国,他善于文学写作,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很多不朽的名篇。其《典论?论文》一篇,可以说是我国文学评论的开山之作。在这篇文章中,他特別肯定了文章的家国之用,把文章的地位空前提高,他说: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尺壁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贼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曹丕把文章的作用和影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赋予其无与伦比的价值,他认为文章可以传之于百代。曹丕认为就个人而言,一切荣华富贵都将随着生命的终结而消逝,只有文章可以永世流传。所以“成一家之言”,体现创作者的价值。这与汉末战乱中人们普遍的逐利现实思想格格不入,他认为荣华富贵、宦海沉浮都是过眼烟云,而精神层面的文学追求才是人生不朽的意义所在。

人生追求应当是靠文章而名传千载,不是靠一时的荣华富贵,这种观点的提出在汉末三国中有着拨云见日的重大影响。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把文学的价值提高到了不朽的地位,提出功名利禄都是粪土,唯有文章可以永存。这是历史上的开创之论,历代文人莫不被曹丕的这些理论所激励。

再来看其代表作《燕歌行二首》(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鳴霭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在文学史上开七言歌行之滥觞,抛开其文学价值,单从其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诗中本事来讲,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诗歌是作者生平经历和心情的集中反映。曹丕经历了汉末的黑暗和民不聊生,又随着曹操东征西讨亲历战火,又在复杂的夺嫡斗争中惨烈胜出最终称帝,他的经历之丰富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不竭源泉。

本诗所描绘的是汉末非常普遍的“征夫思妇”场景。“君何淹留寄他方?”这是思妇的无奈之问,其实谁又知道征夫为何客游他方有家难回呢?前方有多少一去不返的征夫,后边就有多少独守空房的思妇。这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下层百姓的悲剧。时局的动荡、大小军阀的割据导致各地都有征夫游子一去不返,空闺少妇雨泪涟涟的惨景。

社会普现的场面,不可能对豪族士人的思想没有影响。百姓的悲剧和揪心的呼号,对豪族产生了强烈刺激,曹丕亲历战火多年,所以对“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国梦里人”的凄惨有一种格外的同情,心中又有无助的纠结。曹魏集团打出的是一统天下平定四海的大旗,目标是要消灭茶毒民生的战乱。可他们自身又是一场又一场惨烈大战的发起者。曹丕的内心是复杂而纠结的,所以他用文学这种他认为传之不朽的形式来记录自身的复杂心理。

丰富的经历会影响文学造诣的高度,这也是千百年后人们评论曹丕与曹植的文学成就时,往往认为曹丕胜于曹植的原因。曹不的经历是复杂的,其内心也是复杂的,所以其人生观就不再是一元的儒家经典精神了,而必然形成多元的,既有对功业的渴望,又有对战乱的排斥;既有位高权重的风流,又有处在政治旋涡中心的忧俱;既有称帝的强烈野心,又不得不接受对汉室是否忠心的考问。

他作的《燕歌行》这首诗歌开创了七言诗的滥觞。诗歌由《诗经》的四言,过渡到汉代的五言,是一大飞跃。由五言到后来的七言那更是巨大飞跃。字数多了,能表达的感情和事理也更丰富了。曹丕的代表作《燕歌行》是其原创的七言诗,他很好地利用了七言字数的丰富,给古诗的叙事和传情都做了开创性的范例。

曹丕在政治上非常强势,但在文学上非常细腻;潘岳在政治上比较软弱,可他的《闲居赋》非常了不起;宋玉在政治上和为人上比他老师屈原弱多了,但他楚辞功力完全可以和老师媲美,以至于今天研究楚辞最头疼的就是哪篇是屈原原作,哪篇是宋玉的手笔。

客观而论,在汉末与三国时期的领袖中,唯一在文学和政治上都不朽的只有曹操父子。三曹和建安七子都属于魏国,他们共同代表了汉魏之交的文学硕果。曹操自己的诗歌,苍凉豪迈,而且多与政治大事结合。如《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巍巍诗句就是他与袁绍大决战于官渡后,又追击袁绍残敌到了秦皇岛,看到苍茫的大海,所留下的不朽诗篇。他在赤壁和东吴大军隔江对峙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短歌行),其“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迈情怀激励了无数后人。

在蜀汉的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声的知遇之恩,从军师一路干到开国丞相封武乡侯,诸葛亮的草根逆袭激励着无数后人。刘备是楼桑(今河北保定)卖草鞋的,张飞是附近卖肉的,关羽也是小贩,这些英雄人物在桃园结义之后纵横天下,终于杀出了一片锦绣江山。三分天下有其一,刘备蜀汉集团都是草根逆袭的典范。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鞠躬尽率,决定以攻为守,北伐曹魏,临行之时写了篇感动千古的《出师表》。

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首先用质朴无华的语言给后主叙述着自己与先帝刘备的种种往事,告诉后主,我越是感念刘备,就越会鞠躬尽瘁地报答你,然后论述了北伐中原的准备工作,最后告诫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全文感人至深,令后代忠臣良将、英雄豪杰读之落泪。

3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以风骨遒劲、刚健有力、旗帜鲜明著称,故在中国文学史上称为“建安风骨”。“风骨”是什么?“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词典有两种解释:1.指诗文书画 雄健有力的风格、气派。 2.指人的品格。含有刚强的意思。“建安风骨”是指汉、魏之际曹操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刘楨、应瑒、阮瑀)所作之诗赋,世谓之建安体。风骨遒上,最饶古气。”亦称“建安风格”。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而这些,却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南朝齐梁时,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

“建安风骨”所指的文学风貌主要是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儒学的束缚,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现的慷慨激昂、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有很强地表现力和明朗刚健的风格。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也讲究用辞和文采,但仍保持了乐府民歌的本色,不象后来某些文人诗那般过分追求辞藻。因此刘勰认为:辞藻修饰与风骨良好的结合,才是文章中的精品。要求诗文要以述情为基础,语言精练,用词朗健,须言之有物,有表现力。并不是过分追求华丽辞藻、文风奢靡。

建安时期,政治紊乱、社会动荡,文学却一改汉代颓势,大放异彩。建安文学与两汉文学相比,有着自己成就和特色。首先是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特长,比较切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三国初年社会情况,真实再现那个时期的生活;其次,建安作家就生活在那个年代,对社会动荡、百姓流离有亲眼发现,他们不仅是乱世的悲歌者,而且更是国家统一的追求者。所以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表达意志,抒发感情,有一股进取精神;第三,建安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树立和开展了文学批评的优良学风和光辉榜样;建安时期是对前代文体重要改造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用字、造句、立意、抒情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内容到形式都加以改善和蜕变,因此,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建安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继承和发展了前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并从内容和形势上加以变革。它的独特风格成为后世文学所推崇、效法的典范。

【后附】 “曹操父子”,曹操:(155—220年)即魏武帝。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丕:(187--226年),即魏文帝。曹操次子,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建安七子”,孔融:(153-208年) 字文举,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陈琳:(? -- 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江都)人,后来为曹操所用。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被赐爵关内侯。为建安七子之一,并在七子中成就最高。徐干:(171-217年)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 阮瑀 (?-212)字符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和陈琳同为曹操章表书记官。应玚:(?-217)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曹操父子的掾属、典籍官。刘桢: (?-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曹操时期的丞相掾属。曹丕时期贬为小吏。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