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感谢邀请,宋江和包拯在宋朝都有一定的历史影响力,也有一定的政治抱负!两个人都有很高的才华!但是两个人在最后都被当朝的政治统治阶层给排挤了,这是因为两个都有着极大变革社会和统治阶层的决定和理想,但是两个人在政治的就过于自我,政治生存能力太差,以至于在政治生涯中没有得到太好的结果,也没有完成自我的政治理想!变革社会和政治的努力最终没有改变大宋王朝衰败的轨迹!




最佳贡献者
2

宋江和包拯是北宋传奇人物?开什么玩笑。包拯确实是一位传奇人物。但宋江不过是一个被招安的反贼罢了。一个反贼有何资格称之为传奇人物。历史上宋江也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啊。这里提醒一下各位,不要把小说当成历史。《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一样,都是根据部分历史人物杜撰出来的小说故事。这东西茶余饭后看着一乐也就罢了。要是把小说当成历史,那就真的闹笑话了。

包拯和宋江,他们两人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共同之处。拿他们俩对比简直风马牛不相及。在我看来,把包拯和宋江放在一起对比,对于包拯来说是一种亵渎。包拯的出身可是根正苗红,其人主张强国强军,武装强大军队来维护自身利益。包拯认为岁贡始终不是办法。而且有失国体。历史上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可见包拯有多么深入民心。包拯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宋朝,直到嘉祐七年五年,在工作期间染病去世。

我们再来说回宋江。很多人印象中的宋江就是小说《水浒传》中的形象。但事实上,宋江这个人历史上还真的存在。施耐庵创作小说《水浒传》时,主角宋江就是参考了历史上真实的宋江为原型的。宋江是北宋宣和年间民变首领。当时北宋统治者们花天酒地,沉迷于享受生活。而民间百姓却饿殍千里,没有活路。因此在走入绝境的情况下,很多百姓纷纷开始聚众造反企图搏一条出路。当时宋江就在梁山泊拉拢了一帮人聚众造反,声势也颇为壮观。

真实的宋江和小说演义中的宋江极其相似,真实的宋江也是一个爱交朋友的人,而且他交的朋友都是江湖好汉,再加上宋江爱管一些闲事,因此他在家乡威望也颇高。后来宋朝沉重的赋税压的百姓没有活路。宋江见机立刻号召大家伙造反,刚开始宋朝压根儿没把宋江看上眼。但后来宋江凭借着自己属下三十六员敢打敢杀的虎将,一时间声威渐起,在宋江击败朝廷大军后,宋江名声更是广为流传。

宋江带领的起义军一度打的宋朝狼狈不堪。甚至让宋朝统治者认为宋江有了威胁到宋朝江山的地步。正好当时宋朝民间起义遍地而起。此时宋朝统治者们想到了驱虎吞狼之计,也就是招安宋江,让他对付方腊。之后宋徽宗命海州知州张叔夜招安宋江。张叔夜在详细策划之后,先重金悬赏宋江一伙人的脑袋。之后又设计击败了宋江。宋江出于抱住自身实力的情况下投降了宋朝。

但宋江的投降不过是为了保存实力的缓兵之计。宋朝在招安了宋江后,为了拉拢人心,也开始对宋江一伙人大肆封赏。之后宋江虽然也听命镇压过方腊一伙人。但从内心深处,宋江还是有反意的。所以在不久后宋江瞅准时机背叛了宋朝,再次聚众反对宋朝。但宋江的第二次起义很快就失败了。宣和四年,宋江被宋朝将领折可存击败并且杀害。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3

都是宋朝人

4

最大的共同同点就是都忠于宋室。这是在《水浒传》宋江的设定。真实的宋江背后有什么意图,不好说,是不是“曲线救国”也不得而知,知道的是没少投降。

5

首先,宋江跟包拯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按照当时的价值观,宋江不过一强盗而!包拯虽没有当过宰相,却也是在称为计相的三司使做过堂的,是朝廷重臣。这两个人没有可比性。

6

首先,谢谢你的邀请。宋江和包拯在宋代都有一定的历史影响和政治抱负!他们两个都很有才华!但二者都遭到了当朝政治统治阶级的排斥。这是因为他们都有改变社会和统治阶级的决心和理想。但是,他们在政治上过于自给自足,政治生存能力差,致使他们在政治生涯中没有取得好的成绩,没有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改变社会和政治的努力并没有改变宋朝的衰落!

7

我认为首先要先了解他们这两个人是何人,才能知道他们的优缺点,最后才会看到他们共同的缺点,也才会知道是为什么!

宋江:宋江(1073年—1124年),字公明,绰号呼保义、及时雨、孝义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主人公。

宋江样貌堂堂,但身材矮小,面目漆黑,不外与人。原为山东省郓(yùn)城县押司,因私诛杀妾室阎婆惜,畏罪潜逃。期间结交诸多英雄好汉,同入梁山为盗。

晁盖死后,继任梁山第一把交椅,为三十六天罡(gāng)星之首的天魁星。

历史上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十二月,宋江在京东东路所管辖的黄河以北地区宋江聚众36人起义,率众攻打河朔、京东东路(今山东青州),转战青州、齐州(今山东济南)至濮州(今山东鄄城北)间,攻陷十余州县城池。十二月,徽宗纳亳州知州侯蒙建议,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征讨。宋江从青州南下沂州(今山东临沂)。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阳军(今江苏睢宁),从沭阳乘船到达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五月,宋江率众登岸后,遭海州知州张叔夜伏击,船只被焚,宋江战败被俘,起义失败,下落不明。其实不是下落不明而是因蔡京、童贯、高俅3大奸臣待宋江等封官之后,他们首先设计用水银害了卢俊义,再用毒药掺入御酒药毒死了宋江。宋江知道了自己中毒后,李逵必然造反,这样会坏了自己的忠义之名,于是便请李逵来喝下毒酒。两人死后,宋江给吴用和花荣托梦。吴用去了宋江托梦给他的蓼儿洼,看到了二人的坟墓,准备在宋江坟墓旁的树上自缢。这时,花荣从船上飞奔到宋江坟前,两人一惊,双双悬于树上,自缢而亡。此后宿元景上书厚葬与宋江等人。葬于蓼儿洼。

PS:梁山军共108将,5人留在京师没有出征(其中安道全在战斗中被调回京), 公孙胜战前离去,即102(不包括战斗中被调回京的安道全)人参战。59人阵亡、10人病死、1人坐化,合计死亡70人。还有5人虽然在战斗中存活下来但是离开军队(其中1人出家)。回京的只有27人。

具体介绍:

相关信息

《水浒传》内容简介

宋江,字公明,是整部《水浒传》中第一号人物,为梁山起义军领袖。宋江在一百单八将中排名第一,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绰号呼保义,又号及时雨,人称孝义黑三郎。身材矮小,面目黝黑。原为山东郓城县押司,平素为人仗义,挥金如土,好结交朋友,以及时雨而天下闻名。因晁盖等黄泥冈劫生辰纲贩卖枣子之事事发,宋江把官军何清追捕的消息告知晁盖。及晁盖等上梁山后,遣刘唐送来书信(招文袋)及一百两黄金酬谢。不料,此信落入其妾阎婆惜之手。无奈,宋江怒杀阎婆惜,发配江州,与李逵等相识。却又因在浔阳楼题反诗而被判成死罪。幸得梁山好汉搭救,在刑场把宋江救上梁山,坐了副头领。后在攻打曾头市时,晁盖脸中毒箭而亡,遂坐上头把交椅。从此,梁山主题由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头目增长到了一百单八将,又相继打败童贯、高琼以及天下八方节度使并活捉高太尉,梁山也发展到了鼎盛。日后,宋江率众为朝廷招安,并北上抗辽大获全胜并迫使辽主投降,在唯独讨伐方腊起义军的过程中,梁山好汉死伤过半,虽最终生擒方腊, 但宋江本人却被所赐御酒毒死。

展望“宋江三十六人”

——漫谈《水浒传》探究札记

本文主要考证了宋江以下三十六首领的实指人员及其排名顺序,同时批评了《水浒传》、《大宋宣和遗事》以及《东都事略》等著作作者的褒宋(江)贬晁(盖)、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封建忠君思想。这里主要说明的是宋江所以不会全写,就写与他有关的地方。宋·龚开在《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中把宋江排在第一位,以他为首、为代表人,题目上也写上他的名字,作《宋江三十六人赞》;而居然把晁盖排在第三十四位。原因在于——在宋江入伙之前,晁盖就是山寨上聚义的总头领;宋江入伙以后,位在晁盖之下,只是个第二把手。然而,龚开为何要如此极力赞扬宋江,而又如此贬低晁盖呢?这是因为宋江自号“呼保义”(“呼群保义”之意),他不反对皇帝,呼唤众人对皇帝保持忠义,他是忠于皇帝的,一心企盼招安报效朝廷,故不“僭侈”自称为王;而晁盖恰恰相反,居然自称为“铁天王”,要和大宋皇帝作个对头。龚开也好,《大宋宣和遗事》、《水浒传》的作者也好,他们都具有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只反贪官而不反皇帝,主张对皇帝保持忠义,维护皇帝的最高统治,故极力赞扬宋江而贬抑晁盖。

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第七十一回中有云:“在晁盖恐托胆称王,归天及早;惟宋江肯呼群保义,把寨为头。休言啸聚山林,早愿瞻依廊庙。”道出了其中真谛。龚开也说:“余尝以江之所为,虽不得自齿,然其识性超卓,有过人者。立号既不僭侈,名称俨然,犹循轨辙,虽托之记载可也。古称柳盗跖为盗贼之圣,以其守一至于极外,能出类而拔萃。若江者,其殆庶几乎。虽然,彼跖和江,和之盗名而不辞,躬履盗迹而无讳者也。岂若世之乱臣贼子,畏影而安闲,所为近在一身,而其祸未尝不流四海。呜呼!和其逢圣公之徒,孰若跖和江也?”这里所说的“圣公”,指的是方腊。宋·方勺《泊宅编》中云:“腊自号圣公,改元永乐。”龚开对方腊自号圣公而称帝,改元永乐,是反感的,认为他不如宋江“立号既不僭侈,名称俨然,犹循轨辙”。龚氏赞“呼保义宋江”云:“不假称王,而呼保义。岂若狂卓,专犯忌讳?”

他把董卓和方腊都视为“乱臣贼子”,不能熟悉到董卓和方腊的本质区别。“不假称王”的“王”指的是帝王,而不是帝王以下的“王侯”的“王”。他赞“尺八腿刘唐”云:“将军下短,贵称侯王。汝岂非夫,腿尺八长?”可证“贵称侯王”服从帝王是可以的,但万万不能称帝王,因为传统思想认为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晁盖却自称为“铁天王”,龚开对此是不满的,故对“铁天王晁盖”的评语中有“顽铁铸汝”之句,由“铁天王”的“铁”联想到“顽铁”,以贬抑晁盖之顽固,把他从第一座次降到第三十四位。

总得来说,宋江是《水浒传》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小说中性格最复杂,最难给出全面评价的人物。有人说宋江仗义疏财,是梁山当之无愧的带头大哥;有的人说他对兄弟笑里藏刀,害的多位梁山好汉家破人亡,又对朝廷卑躬屈膝,用兄弟们的前途为自己换取官位,最终使梁山走向覆灭。

人物评价

清初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对《水浒》可谓情有独钟。他对《水浒》曾经做过这样的评价:“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在金圣叹眼里:《水浒》不但有治国齐家的微言大义,也有儿女情长的手段。

《容与堂刻本水浒传》沙弥怀林述语有“若夫宋江者,逢人便拜,见人便哭,自称曰‘小吏小吏’,或招曰‘罪人罪人’,的是假道学真强盗也,然能以此收拾人心,亦非无用人也。当时若使之为相,虽不敢曰休休一个臣,亦必能以人事君,有可观者也。”金圣叹则认定作者“痛恨宋江奸诈”,他认为“宋江是纯用术数去笼络人”,所以“时迁、宋江是一类人”,在一百单八人中“定考下下”。

那他的优缺点都有哪些?

一,宋江是个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的及时雨

二,宋江是一个狠毒无耻之人

说起宋江的无耻,主要体现在这两件事上:一是赚秦明落草,二是私自决定扈三娘的终身。

三,宋江是一个残忍暴虐的人

四,宋江是一个城府极深的人

五,宋江是一个自卑,对现实极度不满的人

六,宋江是一个对朝廷忠心耿耿的人

宋江虽然对现实极度不满,但他从根本上讲还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在《闹剧还是正剧》的一文已经说过,由于他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一直深受仁、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且,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一直以来的最高理想。因此,在宋江的身上还有很大的意愿要回归仕途 ,他有很强的忠君情结。换句话说,他的反宋也是在“曲线救国”,为了招安而反宋的,这也是他做了梁山首领后接受招安的主要原因。

七,综上所述,简单来看,宋江有自相矛盾的六种性格特点。既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凶狠无耻;既义气深重,有时又残忍暴虐,做事无原则伤害他人;既极度自卑,对现实不满,却又对朝廷忠心耿耿;既待人和善,又非常做作,城府极深。宋江的性格是复杂的,也是多面的。作者把宋江称为“颠倒的人格和扭曲的人性。”事实上,水浒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108个主人公就是108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人性本质。

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39]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40]。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1],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人物评价

总评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曾著家训:“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49]时人也称其“有凛然不可夺之节”,“有所关白,喜面折辱人”,据此可见,包拯的为人已清正刚直得近乎执拗,甚至还有些不近人情,然而,这也正是他与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5]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50]

包拯以其政绩和品行为人爱戴,因而包拯去世的噩耗传出时,朝野震惊,全城尽悼,“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现藏开封博物馆的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刻一百八十三位开封知府的姓名和上任年月,而包拯的名字却已磨去,据说这是因为人们在观赏碑记时,由于敬仰包拯而经常用手抚摸指点其名,天长日久,竟将碑字磨去。[5]

包拯在社会享有盛誉,因而人们广泛传诵他的事迹,并加以理想化和艺术化,衍生出许多轶闻传说。南宋时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和戏曲,元杂剧中更有大量的包公戏如《陈州粜米》。包拯是以龙图阁直学士(后世讹为大学士)职名任权知开封府,包拯世称包龙图。有小说《三侠五义》(评书界叫《龙图公案》)流行,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关于包拯他的优缺点我在这里就不再重复,因为文里都有,在此我只说明他的其中一个缺点——是一个对朝廷忠心耿耿的人

而这也正是和宋江相同的一个缺点,看这句话你们肯定认为我说的不对,怎么这是缺点呢?其实这就是他们最大共同缺点,因为就是因为包拯他的这个愚忠才会让北宋朝廷一直没有正常起来,本来宋真宗和宋仁宗是有那个心想要改组朝堂的,尤其是宋仁宗和他的继位者宋英宗和宋神宗,结果因为包拯当年的不作为,导致后来的范仲淹和王安石的变法先后失败,宋朝失去了一次次可以推陈革新、整顿朝政的好机会,继而也使得后来北宋越来越弱,加上上位的皇帝越来越不像个皇帝(宋神宗的儿子是宋哲宗,他无子就让他的排位靠后兄弟继位成了宋徽宗,据说是后宫干政选出的,本来不应该轮到他这个兄弟当皇帝,在他这位兄弟前面还有个更为合适的人选,也就是宋哲宗的弟弟宋徽宗的哥哥),到了北宋末期的宋徽宗时期北宋早已内外交困,内部朝廷已经病入膏肓,积阖沉重,外部辽国和西夏及大理、金国,还有新起之秀元朝前身可汗国都在四周虎视眈眈,结果竟然还出现了一个和北宋初末期的包拯思想观念差不多的宋江,你说北宋不亡可能吗??一个愚忠的包拯都害了北宋朝廷大半辈子了,没想到后半辈子竟然还遇到了另一个愚忠的人——宋江,试问北宋难道还有精气神去再经受下一波新的打击?因此北宋兴盛的希望越发的渺茫了,这才有了之后的靖康之耻!

看不出一个君子般的让人称颂的人物竟然还是害得北宋没有明天的凶手,他是开了一个烂头,在他之后的宋江虽然人品不及他但是却也和他是同道中人,因此烂尾部分就由他去完成。真是无语!!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