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背信弃义
原因有很多,大概举几个栗子:
一,官员/武将地域层次不同。刘备集团有一批北方人士,包括刘备自己和关张赵,所以他们“一路向北”;而孙权集团早期,特别是孙策时期,主要领导核心是淮泗(淮河、泗水)人士,比如周瑜、鲁肃、吕蒙。当这批主要领导层更新换代后,继任者基本是当地人士,他们主要目标就是守基业,守护家族利益,比如东吴四大家族的陆逊、顾雍、张温、朱桓等,他们虽然不擅长开疆扩土,但谁想损害他们利益,则拼命死守,比如夷陵之战、石亭之战;又比如蜀汉,北方人士的姜维被荆襄人士的蒋琬、董允压制北伐行动,知直到公元252年,诸葛亮去世17年左右才算是正式北伐。
二,南北对抗,南方不如北方。南方的开发晚于北方,较早的开发是春秋楚国时期,但也只限于楚地,秦统一华夏,南方才首次全境纳入版图,直到三国时期,南方的开发历史只有几百年,北方已有三千年。所以南方粮食种植、人口发展、人文建设等等不如北方。蜀吴连连北伐,均讨不到好处。在关羽襄樊之战以前,以蜀吴尚且能撼动北魏,由于襄樊之战、夷陵之战内斗,南方已经无力撼动北魏,只能短暂处于三方对峙。(题外话,个人觉得南方在宋朝时期得到充分开发,崛起于元末明初,因为朱元璋基本靠着南方势力赶走了元朝在华夏的统治,并且首次南北一统的情况下,选南京为政权中心)
在以上两种情况下,蜀吴提出的政策、国策都要尊重以上情况。蜀吴所谓的政策公式就是“什么人来解决北强南弱的局面”,“什么人”或许是北方人、淮泗人、西凉人、荆襄人、扬州人、益州人。
所以,不仅能回答题主的问题,还能回答其它问题:
关羽为何能威震华夏,东吴占荆州五十年不作为?因为关羽是北方人士,所以他的目标是北方,南方非他利益圈;淮泗人换代后,孙权起用扬州本地人,他们的利益圈在本地,面对北强南弱,攻不能取的情况下,保护自己家族和利益就是主要目标。
蜀汉热衷于北伐,主要是北方人士的愿望,而本地人不愿意北伐。比如在邓艾兵临成都的情况时,姜维在剑门关死守住钟会十几万大军,谯周却劝说刘禅投降。刘禅投降后,姜维写信问“何故先降?”,然后离间钟会邓艾以图复国。
无所作为就是君主没有一统天下志向呗。偏安一方享福。
孙权早年比较励志,也和曹魏和蜀汉死磕过,淡然互有胜负,中晚年后,开始渐渐平庸和保守起来,开始对身边人下手。对外也没有企图心,闹得人心惶惶。
孙权的后代更加夸张,一个比一个残暴,陷于内乱内斗之中,那还有领土扩张决心,能守住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