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学良是中国近古代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以前普遍(教科书)以爲张学良是爱国将领、民族英雄,近年来网上又把他批的一无是处。骂一个历史人物很容易,恰如其分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却非易事。

假定张学良只是一个普通的富二代或不是处于那个民族危机绝后的年代,张学良估量是个爱国愤青,但偏偏他赶上了那个年代和地点,喜剧不可防止。

先说张学良的一大功绩:西南易帜。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世界,宣布恪守三民主义,听从国民政府,在西南将原五色旗改爲南京国民政府的光天化日旗,宣布支持国民政府的政治举动,这就是西南易帜。

西南易帜维护了国度分歧,也是张学良的一大功劳,这是无须置疑的。

西南易帜之后半年,1929年7月,张学良以武力发出苏联掌握的中东路的局部管理权,将苏联职员遣送回国,中东路事情迸发。苏军与西南军发作武装抵触后,国民政府对苏宣战。11月,苏军先后攻占扎赉诺尔、满洲里、海拉尔。

这场抵触达5个月之久,单方发起兵力抵达20万,苏军伤亡800多人,西南军伤亡2000人,被俘7000人,中方惨败。

张学良发出中东路管理权虽然目的是好的,但在苏联做出退让的状况下,依然间接动用武力,显然太莽撞。此事由张学良率先挑起,后来挡不住苏军的防御,又不顾国民政府的支持,双方面与苏联议和,招致中国权益受损。

中东路事情构成黑瞎子被苏军占领,直到2005年才被发出一半。另外,中东路事情也让日自己看到了西南军的外强中干,使日本占领西南的野心收缩,爲“九一八”事故的迸发埋下隐患。

中东路事情是张学良的一大过失。

1931年“九一八”事故迸发,日本占领整个西南,西南的丧失是中国近代最爲严重的一次领土损失。

故弄玄虚,从中东路事情中西南军的表现来看,即便是张作霖在世,西南一局部地域依然会被日自己占领,但是相对不会一夜之间丧失整个西南,甚至可以经过各种手腕保全西南绝大局部地域。

“九一八”事故中西南军不抵抗政策,张学良相对要负次要责任。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故迸发。张学良在这件事中的表现终究是爱国行爲还是愚笨之举,众说纷纭。

西安事故战争处置后,张学良被幽禁,其政治生命宣告终了。

最佳贡献者
2

风流浪子,乱世枭雄。

(张学良)

《少帅》是张爱玲在美国时想为张学良写的一部自传,想解决她当时困顿的生活,然而,只留下了一部分手稿,张爱玲就去世了。


(宋美龄)

我们提到张学良,就不得不说宋美龄。他们两个半辈子纠缠在一起,互相的命运也因为对方而有了很大的改变。

张学良遇到宋美龄比蒋介石还早。当时的两人郎才女貌,天作之合,都受过西方的良好的教育。张学良丰神俊朗,谈吐不凡,对高尔夫和游泳极为擅长,而宋美龄名媛淑女,气质超群。两个同样优秀的人不免互相吸引,互生爱慕。但是,他们却没有在一起,因为宋美龄信奉基督教,主张一夫一妻,而当时的张学良已经有了妻子于凤至,还有小妾,互不妥协。

而在此时,蒋介石也在孙中山的家中,看到了宋美龄,而一见钟情。背靠大树好乘凉,蒋介石当时的职位不高,还是普通人一个,他立刻对宋美龄展开攻势,并且蒋介石为宋美龄做到了一夫一妻。而与张学良不了了之后,宋美龄嫁给了蒋介石。

(宋美龄和蒋介石)


后来,张学良和于凤至拜访蒋介石和宋美龄,宋美龄还和于凤至结成异性姐妹。翌日,蒋介石也和张学良换了兰谱,结了异性兄弟。这时候,他们的关系还极为密切,这和宋美龄在他们之间斡旋不无关系。??

再后来,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扣押蒋介石,逼迫他联合抗日,当时,周恩来代表共产党也在。


(民国四大美男的周恩来,还有张学良,梅兰芳,汪精卫)

这其中的党权阴谋,我一介小女子也无法分析呀。但是,当时张学良扣押蒋介石后,没有限制他和宋美龄联系,而之后蒋介石签署共同抗日的协议后,张学良为顾全蒋介石颜面,要亲自互送蒋介石回南京,蒋对张说:“我不能保证你在南京的生命安全。”可见,蒋介石对张学良是要杀之后快的。但,宋美龄坚持:“回到南京,一定要送汉卿(张学良)回西安。”

从历史中我们看到,张学良没有回去西安,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拘禁生活。但最终没有被杀。

张学良后来说过,“夫人是我的保护神”“宋美龄活一天,我也能活一天”

可见,宋美龄在张学良心中的地位。

以上。

3

张学良的一生,十分具有传奇色彩,由于其执着而又自信的叛逆性格,导致在张作霖生前两人关系并不和睦。但是,张作霖扮演的角色就是在张学良不知道自己姓啥的时候,及时打醒他。

无论是郭松龄事件,还是对于女人问题上,都可以看出当时的张学良并没有太成熟,张作霖死后,张学良真的对日本人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就这样一切隐瞒,不了了之。张学良缺乏对大事的正确决策和判断力,而他又十分固执,别人给的建议都被他当成是不相信他。

杨常事变足矣看出张学良的幼稚,对于东北当时你两名要员,居然采用摔杯为号这样只有在小说里才会出现的桥段来解决,从此,也让他真正的陷入孤立无援状态,而他却认为,自己终于可以大干一场了。

张学良的一生,从36岁被软禁可以说就草草收场了,战士战死沙场是一种荣耀,但是被软禁的民族英雄是少之又少。张学良从离开东北,一直到死都没回去给张作霖扫过一次墓。他的一生,既是悲剧,又顺理成章。

4

奉系军阀第二代领袖张学良是一位以民族大义和国家利益为重的伟大爱国将领,只是因为军阀思想的局限性,对日本入侵中国的形势产生严重的误判,最终酿成东北三省沦亡的恶果。

张学良早年参加直奉战争,曾一举突破山海关直捣北京,为奉系军阀夺取中央政权立下汗马功劳。

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接任奉系军阀总司令。此时面对日本侵略东三省的步伐日益加快,张学良从民族大义和国家利益出发,就职不到一周就采取果断行动,宣布东三省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正式结束了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历史。

东北易帜后的张学良依然以半独立的状态坐拥东三省,静观全国局势的变化。1930年,北方军阀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南方的李宗仁共同反对南京国民政府,挑起了中原大战。就在双方打得难解难分之际,张学良率大军入关,支持南京国民政府,战争的天平一下子向南京国民政府倾斜,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相继战败并下野。最后参战的张学良随即控制了华北大部分地区。

然而由于东北军精锐部队大部分开进了华北,根据地东北瞬间空虚,而那个一直觊觎东三省领土的日本关东军突然伸出了魔爪。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策划并发动了旨在夺取东北军总部所在地——沈阳的军事行动。张学良实际上对此并非没有察觉,但是对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和决心没有深刻认识,同时也认为东北军实力不足以抵抗日军武装侵略,也得不到南京国民政府切实有力的支援,于是依然沿用过去军阀时期借助列强调停解决领土争端来保存实力的办法。因此在事发当天,居住在北平的张学良电令东北各军对日军的挑衅不得抵抗。东北第一大城市沈阳在一夜之间陷落敌手,同时东北军在沈阳囤积的大批军用物资也被日军缴获。而此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也在第一时间默认了张学良这一做法,以待所谓的“国际公理”来裁决。在这一错误方针指导下,留守东三省的东北军各部全部向锦州集中,锦州以北大好河山全部沦于日本关东军之手。12月底,张学良又不顾南京国民政府的命令放弃锦州,全军撤进山海关。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和南京国民政府的错误行径遭到举国上下一致声讨。

在举国舆论压力下再加上日本关东军继续向华北渗透,南京国民政府和张学良被迫在热河排兵布阵,迎战南侵的日军。结果由于东北军内部不团结,以至战事一败涂地,热河也被日军占领。

随后张学良一度被解职出洋数月,回国后率东北军移防陕西,参加剿共作战。此时随着全国抗战热潮的兴起和日本侵略的进一步加深,张学良开始转变思想,意识到只有武力抵抗日本侵略才是唯一出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张学良彻底背离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与共产党合作,共谋抗日大计。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联合西北第17路军总司令杨虎城从民族大义和国家利益出发,共同向来西安督战剿共的蒋介石发动兵谏,制造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然后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结束了长达10年的国共内战,并最终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然而,西安事变也标志着张学良政治生涯的终结,年仅36岁的张学良从此步入了长达50余年的软禁生涯。

5

起初了解张学良,是在历史书上,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促进国共合作,当仁不让的民族英雄

而后,听晓松奇谈,翻看近现代史,对此人的荒唐行径真的愤恨。民国第一败家子,真的是虎父犬子。有时间可以看看晓松奇谈的讲述西安事变的那几期。

后来,就仔细想想,张学良当年不抵抗放弃东北三省,他爹挣得那些个家底也几乎全部都留在了东北。后来全国最精锐的东北军变成了窝囊废,在全国各路正规军面前都抬不起头了,都混到跟杨虎城一个阶级了。双王四个二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但是,这些都是结果,当然,这也是盖棺定论。

用张学良自己的话说,他的人生也就是从21岁到36岁。21岁之前,他是花花公子,36以后,他被蒋介石囚禁大半辈子,知道蒋介石死了才把他放出来。

当年的事,谁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张学良不抵抗,就连汪精卫开着飞机去求他,也不抵抗。要说张学良没有心怀国家,也不太可能。中间具体发生了什么事,身为屁民,我们不得而知。

6

没他爹一半的能力,这句评价够吗?当时九一八丢光了所有,沈阳兵工厂也叫东三省兵工厂,地址在大东边门外东塔以西,(东塔以东为飞机场),1921年建成,1924年进行扩建。工人最多时达2.5万人。厂内聘有日、德、奥、俄、瑞典等国的技师,能够生产各种炸药、各种口径步枪、轻重机枪、各种口径大炮、地雷,以及各种枪弹、炮弹等。该厂是奉军军火的主要生产基地。

19日上午10时,日军在枪杀守厂卫兵10余名后,强行占领兵工厂,然后由他们荷枪实弹的士兵把守大门,并立上“日本军占领”、“除日军外,出入者格杀勿论”的守标。 在九一八事变前夕,东塔飞机场里有先后从意、法、德、英、美、日等同购进的各种类型的轰炸机、战斗机、侦察机、教练机、民航机等262架,这都是东北空军1921年始建后,张学良先后任航空处长和航空军司令时逐渐买进来的,使东北空军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战斗力。

可惜在九一八事变时,机场接到上级的电话命令:“今天不准飞机起飞,以免出事”。空军参谋长陈海华没了主张,束手无策。就这样在“不准抵抗”的命令限制下,武器装备齐全的262架飞机,在19日上午10时20分被攻占机场的曰军掠为己有,并在掠夺的飞机上涂上“日徽”标志,在东北航空军司令部牌子上贴上了“日军占领”字样。东北军苦苦10年惨淡经营起来的东北空军毁于一旦。


日军在沈阳独立守备队向北大营进攻的同时.关东军第二师第三旅第二十九团向奉天城攻击。9月19日凌晨,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下令:辽阳的第二师主力增援对奉天的进攻;独立守备队第三营进攻营口、第四营进攻凤凰城、安东(今丹东);第二师第三旅主力、骑兵第二团、独立守备第一营分别进攻长春宽城区、二道沟、南岭等地。至9月19日1()时,日军先后攻占奉天、四平、营口、凤凰城、安东等南满铁路、安奉铁路沿线18座城镇。 在当时东北边防军的“不抵抗”政策下,日军如入无人之境,仅用了一天时间就掠地千里。 这就是九一八,中国人心上永远的痛。

7

张学良,也不知道是谁给他安了一个爱国将领的称号!先不说东北易帜,就单单说他爹被小日本杀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俗话说泥人还有三分火气呢!你张小六子是泥人吗?九一八事变就不多说了,除了让人恶心,还能有什么??让张学良名垂千古的一个是九一八,一个是西安事变!说起来张学良就是一个官二代,富二代,做事不过脑子,先从他东北易帜,你既然接受改编就该服从,但是呢,里面一套,外面一套!从来不听领袖的话!接着自断臂膀,杀了老杨等人,然后杀了又后悔!呵呵!36年开始,在任西北剿总司令时,被杨虎城忽悠,对领袖实行兵谏,放到现在,你觉得张学良还有多少活路?但是老蒋妇人之仁,一方面老蒋需要攘外,一方面需要安内!所以没有杀他,因为张手里还有三十万大军,稍不注意会有大祸!对他软禁也是保命的良策!总的来说,张学良做事就是想一出是一出,根本不去思考后果什么的!张学良九一八不抵抗,接着又剿匪,然后还被软禁几十年,真不知道他的爱国将领称号谁给的!后来老蒋不管他了,张学良就出国了,到死都没有敢回来,原因不明而喻!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宋庆龄的结局,富有传奇,估计她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会有这样的结局!

8

短促、畅快可以说是对少帅张学良一生真实的写照,在张学良晚年,他曾说自己的生命到36岁就结束了,而张学良本人则是活了100岁,到2001年离世,他剩下的64年光阴去哪了?(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张学良说自己的人生到36岁就结束了,倒也不错,因为从1936年开始,张学良度过了54年的拘谨生涯,这与他人生前36年的肆意妄为,丰富阅历形成的对比。

如果说张学良前36年的生活像万花筒,那么后64年的生活则是黑白照片,还是老旧昏黄的那种,沧桑而又平淡!

从1936年往前推,1930年,张学良率20万东北军再次入关,参加中原大战,胜利后得到平津地区,这些都是张作霖打下的天地,后开北伐战争开始,张作霖被迫放弃平津地区。

如今张学良重新收回,可以说是对他父亲事业的有效延续,借着中原大战的东风,张学良在民国的地位迅速窜生,升任海陆空军副司令。


这一地位虽然与他父亲当年虽小有差距,但却不远,因此1930年到1936年的张学良也是人生最得意的几年,因为它不仅可以在东北得瑟,还得瑟到了全国。

当然这种权势和荣耀在1931年受到严重的挑战,1932年华北事变,张学良辞去本兼各职,出国考察,规避由于自己不抵抗产生政治风波。

从这些事情上里面其实也可以看出张学良人生中的一些隐患,那就是被时局左右沉浮,而他的父亲,是很少受这种胁迫的。

在往前1928年东北易帜,与1936年的西安事变,这些都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


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并主导,一下子就可以被上升到历史的高度,对一个人来说,能承其重,已经很难得,也不能再要求张学良更多。

36年就可以青史留名,比很多人浪活百岁都要有价值,夫复何求!

9

一把好牌,打个稀烂!一世英名,全是误传。

10

张学良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活动时间,是比较短的,按他自己的统计,从1921年到1936年,总共不过十五六年的时间。但他的经历奇特,从花花公子,到将军、少帅,到权倾一时、坐镇北方的副统帅;从下野出洋,到带兵“剿共”;从发动震惊中外的“兵谏”,到大半生的囚禁生活,其跌岩起伏的幅度极大。他放荡不羁,言行率性,在充满机诈权谋的高层政治军事圈中,个性突出。这就使他的人生富于传奇色彩。张学良的作为,一些人对他厌烦僧恶,一些人对他称颂赞扬。不过,他后半生落得个悲剧人物的下场,又使人们对他产生同情。由于种种原因,读者对张学良充满好奇心理。

有关张学良的传记、著作、年谱,不断出现。自张学良解禁后,他或答记者访谈,或找学人录音,口述自己的一生,于是有关张学良的口述历史,又引起关注。

重要的历史人物特别是政治人物,往往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转折关头、重要关头表现出非凡才干和超群能力的人物。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会决定人物的复杂性。而人物口述也不能不受此影响。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物眼里,会有不同的发生原因,也会给出不同的评判结果。这是人们经常遇到的现象。而对同一位历史人物来说,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不是凝固不变,而且还时常会带有矛盾性,即正面的和负面的、清楚的和模糊的评价可以同时存在。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采取全面的科学的方法,才是正确的方法。邓小平曾经指出:“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作口述历史时,尤其容易因为和口述者交流较多,而产生感情用事的事来。感情是需要的,有了感情就会更加认真、更加投入。但却不能走到极端,不能感情用事。否则会埋没了历史,片面地反映历史,那肯定是不真实的历史。

学历史,增加自己的阅历,学无止境,跟我来,每天学习一点点历史!充实自己!对知识的渴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