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诸葛亮的忠心,可以这样来评价。他不为认何人,也不为自己,为天下统一。

东汉末年,因黄巾起义。张角以太平道蛊惑教徒民众,打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口号!发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导致了东汉末年朝庭的衰败。从此天下分离,地方诸侯崛起,天下战乱不停,人民百姓苦不堪言。

诸葛亮隆中对,先三分天下,在一举统一。这样天下战乱才能止戈为武,所以诸葛亮加入刘备军团,一步步实行统一计划。夺起西川建立蜀汉,希望能早日克服中原一统天下。

诸葛亮为了止战,可算是戎马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活活累死。

诸葛亮的一生都在伐魏,不是在做伐魏工作,就是在去伐魏的路上。是什么让他不停的伐魏,“恢复汉室,强大蜀国,证明自己,完成刘备末完成的大业,还是白帝城托孤遗言”都不是。

个人认为,是为了(一个更大的蓝图,“统一”。让天下太平,不在有纷争战乱,让人民百姓过上早出晚归,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开创盛世,勉于战争)。

我想这样的想法才配得上,能匹配管仲,乐毅之人的诸葛亮。可惜的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虽未能一统,也证明了,有其人,有其能。

最佳贡献者
2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以他对蜀汉政权的忠心,还有匡扶汉室的决心,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赞誉。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连他的敌人都感到敬佩。在曹睿向司马懿托孤的时候,就专门提到了诸葛亮,希望司马懿能够如同诸葛亮一样对曹魏政权鞠躬尽瘁,扶保幼主。可是司马懿一旦权力在手,就颠覆了曹魏的江山。这样一对比,我们就能够感受到诸葛亮精神的伟大。


诸葛亮的一生,是追求匡扶汉室,统一天下的一生。他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之后,就为刘备的事业尽心尽力。他在接管蜀汉政权后,内修政理,外交东吴,在他的有生之年连续向曹魏发动了五次北伐。最终由于双方的实力过于悬殊,诸葛亮壮志未酬,病逝在北伐的战场上。可以说,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江山,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但是,我们在这里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在汉献帝的朝廷还存在的时候,诸葛亮既然对汉室如此忠心,为什么诸葛亮不去投奔汉献帝,辅佐汉献帝去重建汉室江山呢?诸葛亮却偏偏要去辅佐刘备,在刘备的领导下去匡扶汉室呢?


一、汉献帝的汉室实际上是曹操掌控下的傀儡。

汉献帝和他的朝廷实际上是命运多舛。汉献帝在被董卓推上皇位后,就成为了各路诸侯手中的傀儡。他和自己的朝廷没有地盘,没有军队,只能四处流浪,在各个势力的夹缝中生存。在最窘迫的时候,汉献帝的大臣们只能亲自去为生计奔波,甚至有饿死在野外的。

在各路诸侯中,有的像吕布那样,没有能力辅助朝廷而表示爱莫能助的。有如同袁术自立为帝,想要更新换代的。还有像袁绍那样的,怀着幸灾乐祸的感情,看着汉献帝的朝廷自生自灭的。当然,也有像曹操那样的,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最终,汉献帝被抢先一步的曹操迎到了许都,成为了曹操的傀儡。曹操在将汉献帝朝廷刚一接到许都时,就在保证汉献帝他们的衣食住行外,首先自己谋取了假节钺,录尚书事的职权,一举控制了汉献帝朝廷的文武大权。从此,汉献帝成为曹操手中的一块政治招牌,为他的事业服务。

在汉献帝的朝廷中,自然有很多忠于汉室的人物。这些人中,甚至还包括了曹操的亲家荀彧。可是,这些人没有实权,在曹操的严密控制下,他们根本就无力和曹操对抗。正如曹操在土山与关羽约三事时所说的,吾为汉相,汉即吾也。诸葛亮的政治敏感度那么高,自然会对汉献帝的朝廷看得一清二楚。他在东吴联盟时,就一针见血的指出,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在这样的朝廷里,又如何能够匡扶汉室呢?


在汉献帝的朝廷中,人们名义上为汉室做的每一件事,实际上都是为曹操的事业添砖加瓦。如果对曹操的举止稍有不满,马上就会遭到残酷的杀戮。曹操为了打击汉献帝的势力,连汉献帝的皇后、贵妃以及外戚都毫不手软。他的亲家荀彧只是对曹操晋位国公、加九锡表示反对,就被曹操软禁而死。试问一下,诸葛亮投奔汉献帝,在汉献帝的朝廷任职,他想要匡扶汉室岂不是自寻死路?因此,以诸葛亮的政治智慧,他是不会去那个挂羊头卖狗肉的汉献帝的朝廷去任职的。

二、诸葛亮辅佐刘备是出于双方理念的契合与对他的感激。

但是,诸葛亮还是胸怀大志的。历史记载,他在躬耕陇亩的时候,就自比管仲、乐毅。我们可以想见,这样的胸怀天下的人才,自然不会愿意与草木同朽。但是,他的治国理念和曹操不和,他的想法是让汉室延续下去。可是,因为有曹操的高压政策,他又不能去朝廷辅佐汉献帝,他只能寻求明主,以待天时。


虽然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说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是当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和刘备意气相投,一拍即合,一篇《隆中对》成为了千古绝唱。在这篇《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对刘备阵营和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他切合实际的为刘备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略蓝图。刘备也因此对自己的未来有了规划,事业也从此走上了正轨。

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到,诸葛亮对刘备已经关注很久了。在当时争夺天下的各方势力中,只有刘备是一直以汉室宗亲的身份,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刘备的理想就是结束乱世,重建汉室江山。只有刘备才敢于和曹操在战场上抗争到底,宁死也不屈服。


诸葛亮通过对刘备的了解,才认为刘备的政治口号,和自己的愿望最为契合。诸葛亮想要重建汉室江山,可是到那个曹操控制的汉献帝的朝廷去匡扶汉室,无异于去曹操的屠刀下送死。所以诸葛亮想要实现他的理想,加入刘备阵营一条路。因此,诸葛亮事先做好了准备,等待君臣相会的那一刻。

在刘备以三顾茅庐的最高礼仪来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诸葛亮就顺水推舟的决定出山辅佐刘备,来为刘备和自己的理想奋斗。正是诸葛亮与刘备意气相投,才演出了三国历史上的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活剧。


三、诸葛亮匡扶的汉室实际上是刘备的汉室。

我们从以上的阐述,就能够对诸葛亮要匡扶的汉室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诸葛亮要匡扶的是汉室,他要的是重建汉室江山,而这个汉室江山,自然是刘备的汉室江山。至于说汉献帝的那个曹操傀儡的汉室,则是将来再解决的问题。

我们看待刘备的时候,总是拿他跟汉高祖刘邦相比较。在史书上说,刘备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这不过是从刘备的日常为人处世方面来进行的比较。如果我们从刘备的创建事业的风格来看,刘备更倾向于东汉的光武帝刘秀。


刘备对于汉献帝的朝廷,和曹操一样,只是用他的名义而已。在实际的作为上,刘备并不拘泥朝廷的命令。他的一切行动都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并不理会汉献帝的朝廷。他对于曹操的看法和诸葛亮一样,认为他是汉贼。那么汉贼把持的朝廷,发出的命令自然不会听从了。这样,当刘备的实力得到发展后,他就以刘秀为榜样,来处理天下事务。当年的刘秀先是在更始帝刘玄的朝廷任职,在得到机会去河北后,脱离了刘玄的控制,就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刘秀在十三年的战争中,略定河北,图取两京,打败赤眉和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终于统一了全国,重建了汉室江山,建立了东汉政权。

刘备和诸葛亮真正的榜样就是刘秀。在诸葛亮的《隆中对》里,从荆州出兵以向宛洛就是当年刘秀进军的翻版。当年的刘秀,面对刘玄政权,面对赤眉军拥立的汉室政权,还有天下各种形形色色的政权,他是根本一概都不承认。他只是依靠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还有自己手中的军事实力,将这些政权一扫而光,直至建立自己的天下。


刘备和诸葛亮也是和刘秀一样的想法,在自己的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借助汉献帝的名义做事。而一旦自己羽翼丰满,就开始自己的事业,把汉献帝抛到一边。刘备在夺取汉中后,就认为自己的实力已经强大到不惧怕曹操的程度,就自立为了汉中王。

当时的曹操得知这个消息,气得破口大骂,要亲自率军讨伐刘备。这是因为刘备的举动,说明了他已经和曹操以及汉献帝的朝廷划清界限,准备要独立统一天下的行动了。只可惜的是,孙权惧怕刘备的实力增长过快过强,勾结曹操,撕毁了盟约,使得刘备遭受了意想不到的打击,损失了关羽和他的军队,以及荆州的地盘。


在曹魏篡汉后,为了重建汉室江山,刘备称帝。这个时候,刘备名正言顺的成为汉室的继承者。诸葛亮也作为刘备的丞相,为匡扶汉室而奋斗。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自始至终,他要匡扶的汉室,就是刘备与他共同创建的汉室江山,而并非是汉献帝的汉室江山。

结语:

汉献帝在被曹操奉迎到许都后,实际上已经成为曹操的傀儡。曹操只是利用他的政治招牌,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自己的事业服务。汉献帝和忠于他的臣子,没有任何实权。他们如果不顺从曹操,就随时招来杀身之祸。在这个朝廷中,效忠汉献帝,实际上就是效忠曹操,荀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诸葛亮就算是忠于汉献帝的汉室,要让他去投入这个牢笼送死,他是根本不会去的。


而诸葛亮并不是那种死板固执的腐儒,他以法家之道行事,根本不理睬那些陈规陋习。他要匡扶汉室,就不会去匡扶汉献帝那个傀儡汉室。恰在此时,刘备的三顾茅庐,让他找到了辅佐的对象。基于和刘备共同的目标,君臣意气相投,诸葛亮这才出山,辅佐刘备去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诸葛亮所说的匡扶汉室江山,实际上指的是他和刘备创建的汉室江山。他和刘备以刘秀为榜样,准备结束天下的战乱,以刘备汉室宗亲的名义,像刘秀那样再次建立新的汉朝。在刘备刚刚拿下汉中就马上自立为汉中王的行动,我们就可以看到其中的端倪。在曹魏篡汉,刘备称帝后,刘备和诸葛亮就更名正言顺的为了重建汉室江山而努力。在刘备去世后,接受托孤的诸葛亮,也接过了刘备未竟的事业。他为了这个事业而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3

这个忠心同用他不用他,参与不参与,听他不听他,和当时的乱象实际情况都有关系,至少他不是乱象的制造者,他的出山是平乱的,太乱太复杂了,亿万人心的天下,自然之大,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

你好,我是兴亡多少事,我来回答。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内要对抗一直干扰他施政的益州官员系统,外要收复中原,还于旧都,始终鞠躬尽瘁,六出祁山,最终五十多岁就因心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的确对蜀汉是忠心耿耿的,但诸葛亮并不是一个迂腐的人,在汉献帝身上有很多主客观因素,使诸葛亮辅佐他建功立业,开创盛世,一统天下要艰难的多,甚至几乎无法完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是诸葛亮的作风。

1、汉献帝始终处于曹操的挟持中,人身安全和自由并不能得到保证。

诸葛亮是个聪明的人,他若进入曹操势力范围内辅佐汉献帝,就等于羊入虎口。即使藏拙与军伍,曹操这等枭雄还是大概率会发现诸葛亮的才能,此时诸葛亮恐怕面对的就是之前徐庶一样的难题了。

要么真心加入曹操的阵营,要么像徐庶那样一心侍奉老母,乱世不出山,苟活一世。但我们知道,诸葛亮并不是一个真的苟活于乱世,不求闻达与诸侯的人物,投奔主公,却不能来去自如,诸葛亮万万不会选择。

2、汉献帝无权无势,只是光杆司令。

汉献帝表面上是全天下的统治者,能号令诸侯,但诸侯听不听全看心情。汉献帝没有自己掌握的军队,忠心的朝中大臣也被“曹贼”杀戮殆尽,是光杆司令,孤家寡人一个。

史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人,都离不开自己一方势力所提供的庞大资源,作为谋士,只是把资源用在该用的地方,掩盖自己的薄弱之处,并让敌方使不上优势资源。

诸葛亮谋略超人,再熟读兵书,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汉献帝如此境遇,诸葛亮不会也不能辅佐汉献帝。

3、汉献帝懦弱无能,并非明主

再被曹操劫持到许昌立都后,拥护汉献帝和支持汉室的大臣们曾经发动过几次诛杀曹操的政变活动,但都因各种人物告密被曹操提前得知,政变流产不说,参与的人广受株连和屠戮。

其中最著名的就属“衣带诏”事件,面对曹操逼问衣带诏的由来,汉献帝懦弱无能,一直不肯承认是他咬破手指用鲜血来书写的,把责任统统推给大臣们,自己撇清关系。这其中虽然有“丢车保帅”的策略,但汉献帝这样的傀儡皇帝为了苟活在世上,当初大意凌然血书讨贼,如今不敢面对曹操责问的眼神,没有一丝对抗的勇气,三番五次下去,那些愿意拥护汉献帝的遗臣们也寒了心。

曹操曾经讽刺汉献帝到:曾经高祖斩蛇起义,创立大汉基业,如今过去四百多年,怎么他的子孙如此懦弱,可悲呀。

5

很多答主都在说诸葛亮的主观意愿问题,说诸葛亮根本就不想着光复刘协的“汉”,只是想借助刘备的“汉”成就大业。

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但是,我准备从另一个角度来解答这个问题:假如,诸葛亮一心忠于汉献帝,他要怎么去辅佐刘协?

首先,大家可能都忽略了一个细节:刘协和诸葛亮是同年出生的。而刘协十五岁的时候,就被曹操挟持了。这造成的结果是,当诸葛亮到了能够出山的年龄的时候,刘协已经被曹操控制了好几年了。

众所周知,曹操对刘协的控制极严,刘协面见过的人,都是要被严格审问的。所以,诸葛亮怎么做才能绕过曹操,见到刘协,并获取刘协的信任呢?这时候,诸葛亮就只能学习荀彧,先辅佐曹操,从而曲线救国。然而荀彧最后是什么下场你们也知道。

那么,如果诸葛亮非要辅佐刘协,铁了心了要帮刘协光复汉室,他要怎么做呢?

我的建议是:自宫。诸葛亮挥刀自宫,让自己变成太监,以侍卫的身份接近刘协,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曹操的怀疑。谁能想到,一个连命根子都没有的人,居然有光复汉室的志向呢?

就算诸葛亮成功获取了刘协的信任,还是要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没有兵权。都说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兵权,就失去了挑战曹操的根本。

在皇宫大内之地,又在曹操眼皮子底下,大规模征兵是不可能的事。诸葛亮又要怎么做呢?

我的建议是:改造木牛流马,制造出“木兵流卒”。木牛流马结构精巧,能自行行走,还不需要草料,如果能改造成人形,简直是最好的战斗兵器,将其称之为三国时期的高达都不过分。凭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做个小改装也并非难事。而且木兵流卒若是能流传下来,必定能提高古代社会技术水平,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综上,如果诸葛亮真的忠于汉献帝,那么,他只要按照我的建议做,则诛杀曹操,光复汉室,都是小事一桩,也省的跟着刘备被累的半死,还北伐失败了。

诸葛亮说:我可去你的吧!




6

良禽择木而栖!

7

诸葛亮为啥不去辅佐汉献帝?因为诸葛亮压根儿也不是一个传统卫道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看。

第一个原因:诸葛亮隆中隐居,不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光复汉室,而是为了能够得遇明主。如果他想辅佐汉献帝,不用在隆中待着,直接去找汉献帝就可以了,而且根据当时汉献帝被曹操把持的现状,诸葛亮这样的人才一去,肯定就不是辅佐汉献帝了,而是被曹操所用。但是诸葛亮却对此都不感兴趣。

第二个原因:诸葛亮一直在等待一个时机,这个时机就是能发挥自己最大潜能和报复的时机。曹操不能给他这个机会,因为曹操那时候已经是谋士如云,自己去了不过是锦上添花。孙权也不能,因为江东士子自成一派,他去了只能是个外人。而且不论是曹操还是孙权,已经足够强大了,他需要一个不太强大,但是有抱负的领导人,刘备是最佳的人选。

第三个原因:诸葛亮从来都没有想到去光复汉室。隆中对中他就已经给刘备挑明了: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所以后来诸葛亮帮着刘备,打着光复汉室,除灭曹贼的口号,都是给天下人看的,并不是真心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与正义。竟然从来没有想过光复汉室,诸葛亮又怎么可能去辅佐没有一兵一卒的汉献帝呢?

8

不用他

9

汉献帝作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战略下的政治资源,曹操不可能允许汉献帝周围有妄图效忠刘协中兴汉室的势力存在。况且曹操自诩为大汉忠臣,也以中兴汉室为己任,效忠自己就是效忠汉室,此举必然引起名士大儒的不满与厌恶,他们上天无门报效无路只得以归隐草莽,纵情山水。

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在与十常侍势力的斗争中采取了错误的策略,引地方军阀董卓入京相助,引狼入室,致使天下大乱,中央朝廷失去了对天下局势的掌控,名存实亡,董卓进京后废除皇帝,另立汉献帝刘协为帝,至此开始了他的傀儡生涯,先后又被李榷、郭泗控制,险些饿死,后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这个大环境下诸葛亮没有机会追随辅佐汉献帝,二、诸葛亮坐观天下十五年就是为了等待属于自己的主公。

主要因为汉献帝那时已经完全变成曹操控制的”傀儡”呀!”衣带诏”事件败露,以伏皇后家,董承一家等被曹操杀尽灭门,便是教训!就连曾在朝廷,被汉献帝封侯,称为皇叔的刘备,不也是行韬晦之计策-装做只埋头种菜,后趁机领兵逃出曹操魔掌来了嘛因此,别说诸葛亮在隆中,即使在朝廷,在处于曹操势力严控覆盖之内,也难以施展辅佐的!

东汉至献帝时,国运已衰败至极,此时的朝庭就像一棵枯朽的大树,随时都会倾倒。而各方势力莫不跃跃欲试,都想创出一片新天地。在此种局势下,诸葛亮何等聪明之人,以他的眼界,怎么可能去匡扶快成亡国之君的汉献帝。即便是刘备,可能也非他心中的辅佐最佳人选,要不然,刘备三顾茅庐,他都有些不情不愿的出山。故鸟尚择良木而栖,聪明的诸葛亮当然也要遇明主而辅。

10

择业问题是用人单位跟择业者双向选择的结果。不是但一方面想怎样就怎样的,需要双方达成一致。

而诸葛亮跟汉献帝之间,汉献帝是没有能力跟诸葛亮合作,而诸葛亮是没有意愿跟汉献帝合作。

首先,我们看用人单位:汉献帝集团

汉献帝是被董卓强行推上帝位的,从一开始集团权力就被董卓把持,等董卓死了之后以为好日子来了,结果没过几天集团又被董卓旧部控制了。

好不容易在群臣协助下东奔洛阳,被曹操接到许昌,原以为能以母公司的名义控制曹氏子公司的,结果曹操凭借自己强大的业务团队和运作能力,直接以子公司反控股献帝集团,从人力资源到营销团队全是曹氏的人。虽然汉献帝曾尝试反抗,但刘备、马腾等分公司远水解不了近渴,董承、王子服等有职无权,医务室的吉平更是有心无力。

所以,从当上皇帝开始汉献帝就没有自己的人事权去选择用谁不用谁。

其次,择业者诸葛亮

诸葛亮忠心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忠心不是给汉献帝的,甚至也不是给汉室江山的。他给的是刘备的认可与三顾茅庐的诚意,还有刘备公司的人才储备不足让诸葛亮有了发挥的空间(曹操跟孙权都曾招揽过诸葛亮,但都被拒绝了)。

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汉献帝,很明显他也看出汉献帝那边只是个空架子,过去投奔汉献帝结果无非两种:1.最终被曹操所用;2.被曹操杀了。这两种结果都不是诸葛亮想要的,所以诸葛亮不会选择汉献帝。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