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字文长,义阳平士人(今河南桐柏县),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数有战功,晋升为牙门将军,攻下汉中时,封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守一方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为,将镇北将军,随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候,曾在阳溪大破郭淮和费瑶,打算亲率大军经过子午袭击汉中,效仿韩信故事,最后被诸葛亮拒绝。
提出子午谷奇谋原因和经过,建安六年,也就是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在北发中诸葛亮,诸葛亮占领祁山,陇石地区丽天水,南安,安定倒戈,所以基本占领了陀石地区,诸葛亮想以陇石为基地,打算以魏国作长期战争,可在此时,战争发生了转变,曹十点,张郃等人可没有被诸葛亮凝兵迷感,最失败是诸葛亮派马马谡守街亭,结果,马谡失败,汉丢失2――3万兵力,原占领陇石等地也岌岌可危,在此地情况下,魏延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谋”!
“子午谷奇谋”内容是什么?内容是《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的魏略,“夏候楙为西安将军,郑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闻夏候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寻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比东方相合聚。”亮以计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石,十全比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子午谷路线情况如何,子午谷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的秦岭山中,为川陕交通要道。据《长安志》记载,谷长六百六十里,北口曰子,在西安口南百里,南口曰午,在汉中府南县东一百六十里。北起陕西省长安县西南秦岭山中,南至石泉县,北方出口称“子口”,南方出口称“午口”。子午谷艰险万分,沿途多栈道,斜坡众多,沿途无水源,陡峭难走,每逢雨季,栈道断裂,行走艰难,实乃兵家禁忌!
接下来我们说说当时诸葛亮回答,亮以计危不纳,真如今人所说,诸葛亮用兵慎吗?怕再出第二个马谡吗?怕魏延抢功,为难诸葛亮吗?怕诸葛亮丞相位置不保吗?我的回答都不是,我的依据是什么呢?
一,敌方情况不明,魏国国力强于蜀国数倍,刚到祈山一带,当地地形可能知有八九,潼关一带情况如何不明郎,真像魏延说的那样,夏候楙胆小无谋吗,他只是为了让诸葛亮同意他计谋才这样说。
二,子午路上艰险万难,栈道众多,行军困难重重,既无人烟又无水源,土兵能生存下来都困难,如果再遇雨季,不攻自退,还想打魏国吗,天方夜谭。
三,魏国政权不是纸做出来江山,是马背上得来的,魏国人才济济,不是像魏延说的那样是傻子,无谋无勇之辈,曹真,张邻等人非等闲之辈。
四,蜀军兵力少,不应分散,祈山,陇石都没有站稳脚,基本地形,人口,财粮,民情都没有完全清楚,如果冒然出兵,失败以后蜀国剩下军队少得可怜,可能从此再无北伐,使蜀国陷入兵力危机,财物危机,政权危机,国家危机。
五,兵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魏延犯的严重错误,子午是何等情况,能提出来吗?所以他没有了解子午地形环境,天险风貌,妄言走子午通潼关。
六,天时,蜀魏国力悬殊,无论从人口,土地,钱粮,赋税,人才,思想等方面都相差甚远。就拿人才来说,蜀国有诸葛亮,魏延。而魏国有曹真,张郃,曹睿,姜维,郭淮,司马家等。
七,地利,子午路线何等地形,是否有利于行车,是否有能力达到潼关,是否有能力拿下潼关,是否有成功可能,其实都没有,魏延不明白,但诸葛亮本人最清楚。
八,人和,魏国国强胜,人口众多,人才济济,老百姓是希望过好日子的是希望太平的,安定生活才是人民渴望的,蜀国做不到,给不了,三国时期只有魏国可以,能给,所以天下百姓是向魏,倾魏的。
九,子午路线提出本身就是错误,幼稚的。不能因为无法取得胜利就提出这样妄想,任何人都无法从子午路线到达潼关,在当时一切不具备条件下。危险之高,付出之大,终将唯一结果,有去无回!
十,蜀国本身矛盾,北伐只是诸葛亮转移国内矛盾的手段,同时魏国皇帝刚登基,此时北伐正是时候,也能说服皇上和众大臣,给自己找一个好理有罢了。最后证明,北伐败而大归,给蜀国带来了兵力过少,财力不支,风雨飘遥。
毛主席曾说,此计悬危啊!兵和地,得兵为上,得地次之,得地为下,失地下下之。人地皆失,何苦“子午奇谋”!不是诸葛亮没有雅量,怕失败什么,也不是魏延为难诸葛亮等等,只是此计若出,整个蜀汉政权一时间瓦解,不会还有后来几十年。
其实蜀国政权从关羽失荆州时候已经注定结局了,也不是诸葛亮提出,龙中对,而是稳定西川,巩固荆州,扩大面积和人口,(向西南发展面积,人口)。等待时变,再找合理路线进攻魏国,而不是诸葛亮提出西川和荆州同时不同道出兵,国力弱,兵力扇,还都有限。两处出兵何来成功,龙中对本身就犯了兵家之大忌,何谈,魏延“子午谷谋”,还奇谋,这叫败谋,死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