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延、字文长,义阳平士人(今河南桐柏县),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数有战功,晋升为牙门将军,攻下汉中时,封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守一方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为,将镇北将军,随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候,曾在阳溪大破郭淮和费瑶,打算亲率大军经过子午袭击汉中,效仿韩信故事,最后被诸葛亮拒绝。

提出子午谷奇谋原因和经过,建安六年,也就是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在北发中诸葛亮,诸葛亮占领祁山,陇石地区丽天水,南安,安定倒戈,所以基本占领了陀石地区,诸葛亮想以陇石为基地,打算以魏国作长期战争,可在此时,战争发生了转变,曹十点,张郃等人可没有被诸葛亮凝兵迷感,最失败是诸葛亮派马马谡守街亭,结果,马谡失败,汉丢失2――3万兵力,原占领陇石等地也岌岌可危,在此地情况下,魏延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谋”!

“子午谷奇谋”内容是什么?内容是《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的魏略,“夏候楙为西安将军,郑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闻夏候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寻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比东方相合聚。”亮以计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石,十全比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子午谷路线情况如何,子午谷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的秦岭山中,为川陕交通要道。据《长安志》记载,谷长六百六十里,北口曰子,在西安口南百里,南口曰午,在汉中府南县东一百六十里。北起陕西省长安县西南秦岭山中,南至石泉县,北方出口称“子口”,南方出口称“午口”。子午谷艰险万分,沿途多栈道,斜坡众多,沿途无水源,陡峭难走,每逢雨季,栈道断裂,行走艰难,实乃兵家禁忌!

接下来我们说说当时诸葛亮回答,亮以计危不纳,真如今人所说,诸葛亮用兵慎吗?怕再出第二个马谡吗?怕魏延抢功,为难诸葛亮吗?怕诸葛亮丞相位置不保吗?我的回答都不是,我的依据是什么呢?

一,敌方情况不明,魏国国力强于蜀国数倍,刚到祈山一带,当地地形可能知有八九,潼关一带情况如何不明郎,真像魏延说的那样,夏候楙胆小无谋吗,他只是为了让诸葛亮同意他计谋才这样说。

二,子午路上艰险万难,栈道众多,行军困难重重,既无人烟又无水源,土兵能生存下来都困难,如果再遇雨季,不攻自退,还想打魏国吗,天方夜谭。

三,魏国政权不是纸做出来江山,是马背上得来的,魏国人才济济,不是像魏延说的那样是傻子,无谋无勇之辈,曹真,张邻等人非等闲之辈。

四,蜀军兵力少,不应分散,祈山,陇石都没有站稳脚,基本地形,人口,财粮,民情都没有完全清楚,如果冒然出兵,失败以后蜀国剩下军队少得可怜,可能从此再无北伐,使蜀国陷入兵力危机,财物危机,政权危机,国家危机。

五,兵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魏延犯的严重错误,子午是何等情况,能提出来吗?所以他没有了解子午地形环境,天险风貌,妄言走子午通潼关。

六,天时,蜀魏国力悬殊,无论从人口,土地,钱粮,赋税,人才,思想等方面都相差甚远。就拿人才来说,蜀国有诸葛亮,魏延。而魏国有曹真,张郃,曹睿,姜维,郭淮,司马家等。

七,地利,子午路线何等地形,是否有利于行车,是否有能力达到潼关,是否有能力拿下潼关,是否有成功可能,其实都没有,魏延不明白,但诸葛亮本人最清楚。

八,人和,魏国国强胜,人口众多,人才济济,老百姓是希望过好日子的是希望太平的,安定生活才是人民渴望的,蜀国做不到,给不了,三国时期只有魏国可以,能给,所以天下百姓是向魏,倾魏的。

九,子午路线提出本身就是错误,幼稚的。不能因为无法取得胜利就提出这样妄想,任何人都无法从子午路线到达潼关,在当时一切不具备条件下。危险之高,付出之大,终将唯一结果,有去无回!

十,蜀国本身矛盾,北伐只是诸葛亮转移国内矛盾的手段,同时魏国皇帝刚登基,此时北伐正是时候,也能说服皇上和众大臣,给自己找一个好理有罢了。最后证明,北伐败而大归,给蜀国带来了兵力过少,财力不支,风雨飘遥。

毛主席曾说,此计悬危啊!兵和地,得兵为上,得地次之,得地为下,失地下下之。人地皆失,何苦“子午奇谋”!不是诸葛亮没有雅量,怕失败什么,也不是魏延为难诸葛亮等等,只是此计若出,整个蜀汉政权一时间瓦解,不会还有后来几十年。
其实蜀国政权从关羽失荆州时候已经注定结局了,也不是诸葛亮提出,龙中对,而是稳定西川,巩固荆州,扩大面积和人口,(向西南发展面积,人口)。等待时变,再找合理路线进攻魏国,而不是诸葛亮提出西川和荆州同时不同道出兵,国力弱,兵力扇,还都有限。两处出兵何来成功,龙中对本身就犯了兵家之大忌,何谈,魏延“子午谷谋”,还奇谋,这叫败谋,死谋。

最佳贡献者
2

(说历史的女人——第382期)三国时期,不管是名将,还是谋士,都献了很多奇计,也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比如贾诩给郭汜等献的反攻长安之计,再比如郭嘉的遗计。但是真正最具争议的却不是这些实现、并且取得成果的计谋,反而是蜀国大将魏延所献的那一条没有实施的计谋,即子午谷奇谋。说起这一奇计,熟悉三国的朋友基本都不陌生,那么在此一些看官估计和小编一样,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魏延信誓旦旦向孔明献子午谷奇谋,那么他的根据是什么呢?经过全面分析,小编发现,魏延此计的根据原来仅仅只有2个字,那么到底是哪2个字?我们接着往下看。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魏延所献的子午谷奇谋之计的历史背景。根据史载来看,他献此计的时间大概是公元228年的春天,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那么诸葛亮为何发动北伐呢?还得从魏国方面说起,公元226年,魏国的开国皇帝曹丕驾崩,曹叡继位,即魏明帝。魏明帝还是一位比较有才干的皇帝,他一继位,大臣就建议发兵攻打汉中,逐步推行灭蜀计划。曹叡也有这个想法,但是此时有一个表示反对,此人叫孙资。

孙资这个人很厉害,聪明过人,从曹操时期就开始服务于曹魏集团,而且担任的角色一直是秘书郎、右丞等职务,属于曹魏集团的核心人物。曹叡时期,孙资担任中书令,深得曹叡信任。他对曹叡谏言道:

“汉中等地,地理险要,如果出动小股兵马,必然没有效果,倘若出动大批兵马,则天下骚乱不说,攻打险关要地,耗费物资巨大,而且果效尚是未知,如今如果调遣兵将拒守险要之地,以阻止蜀国出兵,我们魏国地广民众,只管发展,等我们发展强大,到时候,蜀国穷弊,则不战而败啊。”

曹叡认为孙资所言极其有理,就停止了进攻汉中的计划。但实际上不但曹叡认同,这话传到了蜀国诸葛亮的耳朵里后,连诸葛亮也觉得孙资这一谏言真阴险啊。于是,诸葛亮也清醒地意识到蜀国之短处,真若如孙资所言,蜀国败亡则是必然。如今之计,只有变等待被人宰割的被动为主动,统兵出山,打出一个突破口,为蜀国赢得一丝生机。于是,诸葛亮才发动了第一次北伐。说白了,诸葛亮北伐考量的是蜀国的长远大计。这一点,经常被很多人误解。

既然是第一次北伐,多少都有点试水的意思,诸葛亮也有摸一摸魏国底细的意思,因此,诸葛亮是绝对不会采取贸然的行动,他希望一切部署都能够稳妥进行。因此,他是精心准备了一套方略,即兵分两路,一路疑兵,一路实兵,疑兵由赵云和邓芝统领,走的路线是斜谷道,假想目标自然是长安。而另一路实兵,则由自己亲自统领,走的路线是出祁山。

从实际情况来看,诸葛亮的安排部署是没有问题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大将魏延献出了子午谷奇谋。有关子午谷奇谋,有两个史载的版本,我们先来看一下:

第一个版本是《三国志 魏延传》,其中是这样记载的:“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

第二个版本是《魏略》的记载:“延曰:‘闻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茂闻延奄至。比东方腥聚合。’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

这两个版本是有区别的,第一个版本中魏延向诸葛亮献子午谷奇谋,要兵一万,目标是潼关。第二个版本魏延要兵是五千,目标则是长安。但结果都一样,诸葛亮拒绝了魏延的这个奇谋,原因是这个计谋太过冒险,胜算太小,不如稳妥用兵来得安心。那么诸葛亮拒绝的有道理吗?小编认为是有道理的。而魏延所献这子午谷奇谋的根据又是什么?原来仅只2字而已:侥幸。当然有看官不同意,好吧,我们且来据实分析一下就一目了然了,主要从4个方面来看:

第1个方面行军问题,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子午谷道堪比李白诗中的“蜀道”,那是“难于上青天”,其中险恶不是靠耍嘴皮子能够对付的。魏国大将军曹真就曾经想走子午谷道进攻蜀国,但是却因大雨冲毁道路而被迫撤军。曹真作为三国时期非常杰出的良将,正史记载中其统兵能力可能在魏延之上。曹真都走不通,魏延岂能走通?如果说能走通,那么也只能靠侥幸,看运气了。

第2个方面是军粮问题,常言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知一支部队再牛,没有吃的喝的,两天都给你饿趴下了。子午古道环境险恶,走路都是问题,哪里还有精力和地方携带大量军粮呢?但魏延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取横门的邸阁当中以及老百姓家中粮食为自己所用。

好吧,这又是一招险棋,倘若横门的邸阁当中的粮草全部烧毁了怎么办?另外,蜀国向来以仁义宣传自己,出去打仗,不带军粮,反而到老百姓家中抢夺粮食,这恐怕不大合适,失去民心是小事,甚至会引发老百姓的反抗,这就会平添不少阻碍和麻烦。此外,就算去老百姓家中抢夺粮食,当时经过连年战争,当地人口稀少,可供抢夺粮食的老百姓恐怕也是屈指可数。因此,照魏延这个办法来解决军粮的话,恐怕没赶到目的地,部队都先饿解散了。

第3个方面是镇守长安的夏侯楙(mao),在魏延看来,他这支奇兵冲出子午古道,忽然来到长安,不打,就能吓跑夏侯楙。这夏侯楙真的就这么窝囊吗?我们来看一下历史记载,夏侯楙是夏侯惇的儿子,跟曹丕的关系很好,曹丕继位后,就让夏侯楙驻守长安。但是夏侯楙这个人没什么军谋才能,擅长的是治理家业。

从这一点我们即可得出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魏延说夏侯楙的治军能力不行,确实是真的,但是治军能力不行,并不代表他不忠诚。作为名将之后,他对于曹魏的忠诚度应该是不用怀疑的。再者,夏侯楙治军能力不行,并不代表驻守长安的将领也不懂军略。最后还有一点,那就是魏延彻底忽略了一个人,那就是雍州刺史郭淮。此人可是一员名将,水平很高,能力很强,而且常年驻守边境,在异族中也颇有威望,长安有危,他不可能不救援。

魏延曾说,夏侯楙会逃,这大概是魏延不懂魏国的法律。魏国有法律规定的,倘若有敌兵攻城,则驻守城池的长官如果没有坚守城池达到100天就丢了城池,全家则被处死。在这样一条制度下,想来夏侯楙是不会逃走的。

另外,长安是一座大城和坚城,城中粮草充足,对付魏延那5000个步兵的攻城根本就不在话下。这样的例子在三国很多,比如陈仓的郝昭仅以千人就抵挡了诸葛亮数万大军二十天的进攻,再比如驻守合肥新城的张特用4000守军让东吴诸葛恪十万大军数十天攻不下来。夏侯楙只要稍微坚守一段时间,魏国的援军就源源不断而来,因此,魏延的5000部队,恐怕城还没攻下,就被对方的援军一下打惨杀光了。

第4个方面,按照魏延的另一个方案,攻下潼关,斩断关中和魏国的联系,这一计划看似很牛,但实际更为冒险。长安是坚城,不好打,那潼关更是险关,更是易守难攻。早些年马超为了抵挡曹操的大军,就是屯兵潼关,曹操一点办法都没有,攻打伤亡严重,还难以攻克,故而才改道渭水。魏国方面虽然潼关驻军不多,但是凭借险关之优势,坚守一段时间肯定没问题。

但是魏延说了,让诸葛亮率主力赶到潼关与他会合。这一点更为考虑欠周,在魏延的计划里,似乎道路上的障碍都被清除了,只管行军就行。要知道诸葛亮在赶往潼关的路上,历经很长一段路程,魏国方面难道是盲人和哑巴,不说不看,不派兵阻拦,任由你过去集合吗?

结语:总的来看魏延这个子午谷奇谋,奇倒是真奇,理论上也似乎说得过去,但是却经不起实际情况的推敲。三国中出奇计致胜的例子不是没有,比如曹操奇袭乌巢、司马懿奇袭上庸等。但是曹操和司马懿奇袭的对象非常明确,胜算非常大,而且就算不能获胜,也可退走。曹操可继续退守官渡,曹操的官渡大营可是非常牢固的,曹操走后,袁绍率主力攻打曹操的大营,但是打不下来,张郃和高览都投降了。由此可见曹操是有备而去,虽然冒险,但是这个险中求胜的几率高太多了。

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则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置身于处处都是险境的境地,即便克服了子午古道的道路险境,还要面临粮草问题,就算解决了粮草问题,还要面临长安的多变情况。总之,魏延这子午谷奇谋是一连串问题构成的,后顾之忧太多,几乎一路都是在解决自身的问题,如此一支奇袭部队怎么可能顺利完成奇袭任务?搞不好还会全军覆没,甚至可以说全军覆没的几率都大于成功攻下长安或潼关的几率。在这样一种结果下,诸葛亮拒绝魏延之计,一点毛病都没有。

当然,也有小伙伴认为诸葛亮太过稳妥,但这恰恰是蜀国的希望。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虽然以马谡丢街亭而失败告终,但是前文说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他是试水,因为魏国毕竟是魏蜀吴三强中的老大。诸葛亮首次北伐失败,除了损失马谡这一支兵力外,其他实力都得以保存。而倘若采用魏延之计,其损失或遗祸都不知道有多大呢!因此诸葛亮拒绝魏延之计是站在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考虑的,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则是站在“侥幸”这2个字上论道的。

3

谢谢邀请;魏延出兵子午谷的这个提议,确实是非常大胆的设想,孤军深入、直捣长安,一举推翻曹魏政权。这确实走的是一道险棋,这个建议能否获得成功?很大的程度是取决于对手状况如何,如果曹魏任用的将领是懦弱无能的人,军队的士气战斗力也不强,魏延想走这个捷径。也是有几分胜算的把握的。

但这个时期的曹魏政权,能统兵打仗的将才并不缺乏,而且士兵也骁勇善战,诸葛亮的顾虑也是不无道理的,弄不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所以处事谨慎的诸葛亮,否决了魏延的请求,也是有道理的。

4

我个人认为子午谷奇谋成功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主要原因有两点:

1:魏延的设想太过于理想化

魏延的计策是率五千精兵从子午谷直取长安,按照魏延的说法镇守长安的夏侯楙“怯而无谋”一旦听闻他率兵前来必会弃城而跑。可以说魏延的设想很大胆,我们知道长安是关中的重镇曹魏即使没有在这里部署重兵,但是凭借着长安城池的坚固筹集数千人抵挡魏延五千兵马一阵子应该不是问题。就算夏侯楙“怯而无谋”难道他身边的谋臣武将都“怯而无谋”吗?

还有一点就是魏延数千人马从子午谷行军可能还没有到达长安就被曹魏的斥候给侦察到了,等到魏延率军到达长安城下时说不定长安城已经固若金汤了并且外围的魏军还会陆续增援长安。这样一来魏延的五千蜀军就成了孤军。

2:即便占据长安也无法维持战果

我们再来设想一下魏延成功占据了长安,并且诸葛亮在魏军集结重兵进入关中之前就率蜀军和魏延在长安会合。那么蜀国真的能并吞关中地区吗?我认为是很难的。首先曹魏经营关中地区多年在关中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了,即便蜀国采用“闪电战”的打法占据了关中也很难一时对关中地区实行有效的统治。其次蜀军还要面临一个大问题就是为何能击败前来与其决战的曹魏主力军团。论军事实力曹魏的军事力量远在蜀国之上,并且蜀国由于要对刚占领的关中地区进行管理就必然会分兵镇守占据的城池这样一来无形的也在削弱了蜀国的军事实力。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蜀国并不具备和曹魏进行长期大决战的实力,所以即便拿下关中也无法维持战果。

从后来诸葛亮北伐的打法来看,诸葛亮的策略就是一步步蚕食曹魏的领土。这种策略虽然很谨慎但是对于蜀国来说却是最佳的策略。

5

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魏略

很多人说诸葛亮如果听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蜀汉北伐就可以成功了,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要实现子午谷奇谋,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一:夏侯楙真的如同魏延说的怯懦而没有谋略;

二:魏延真的能够在十天之内经过子午谷毫发无损的到达长安;

三:夏侯楙及长安御史、京兆发现魏延到来真的会不战而逃;

四:魏延占据长安城以后真的有足够的物资留给他供给军队;

五:来自东方的魏国援军真的需要二十多天时间才能到达;

六:经过斜谷入长安的诸葛亮部队真的能够在魏国援军到来之前与魏延汇合;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要想成功,这六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而完全实现这六个条件,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首先说第一个条件,虽然夏侯楙没有实战经验,但是好歹也是身经百战的夏侯惇之子,所谓“虎父无犬子”,魏延就一定能够肯定夏侯楙“怯而无谋”么?魏明帝曹叡知人善任,如果知道夏侯楙“怯而无谋”,还会让他镇守长安这么重要的地区么?假如夏侯楙并非“怯而无谋”,识破了魏延的计策,魏延这一万精兵,岂不会全军覆没?

第二个条件:子午谷崎岖难行,魏延真的能够在十天之内经过子午谷到达长安么?魏延能够保证行动的机密性么?假如魏国发现了子午谷出现蜀汉军队,调兵遣将在谷口阻击魏延,魏延就算凭借悍勇与军事能力突破谷口,到达长安之时,怎么也会有所损耗。即使没有魏军阻击,要想十天之内穿过子午谷,必定争分夺秒,不能有丝毫懈怠,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将士都会累死或者因为踩到悬崖峭壁摔死,魏延几乎不可能把一万人毫发无损的带到长安。

第三个条件:长安曾是汉帝国的首都,被称为西都,一旦被蜀汉夺取,会动摇魏国的统治根本。蜀汉一旦夺取长安以及长安以西地区,完全可以迁都长安,来个“天子守国门”,这时候虽然魏国依然没有被消灭,距离兴复汉室还有一定距离,但是以及可以说完成了“还于旧都”这一步,长安如此重要,魏国怎么可能不重兵把守?既然长安重兵把守又固若金汤,夏侯楙就是再傻再胆小,也不至于看到魏延就跑吧!魏延才多少人?五千精兵加五千运粮兵,即使完好无损的到达长安,也已经是疲敝之时,凭借这点疲敝的军队,能够攻下长安?

第四个条件:即使夏侯楙弃城而逃,魏延占据长安。魏军临走之前不知道坚壁清野烧毁物资,还会傻乎乎的留下物资给蜀汉军队用?魏延占据长安城以后未必有足够的物资留给他供给军队,如此一来,要么等死,要么强征长安百姓家的物资。这样一来,蜀汉必定失去民心。

第五个条件:魏国援军真的需要二十多天才到?如果人家快马加鞭提前到达呢?如果魏军主力在诸葛亮到来之前就赶到长安,魏延这点兵能够抵挡么?

第六个条件::经过斜谷入长安的诸葛亮部队根本不能够在魏国援军到来之前与魏延汇合,因为如果魏延这一路是奇兵,诸葛亮这一路就只能是正兵,为了掩盖奇兵的行军,正兵这一路必须攻城拔寨大张旗鼓,这样一来,魏国即使没有发现魏延的奇兵,不知道去阻击诸葛亮的正兵么?

因此,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太理想化了,几乎不可能成功!

参考文献:

《魏略》

《三国志》

6

子午谷奇谋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史书上有两个版本:

蜀人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

魏人鱼拳在《魏略》中记载:假精兵五千,粮草负重五千,沿秦岭南麓东行,十余日出子午谷进击长安,亮率大军出斜谷,异道会于长安,取长安,关中可定也。

“异道”指走不同的道路,魏延率精兵五千出子午谷,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两军回合后取潼关,截断回援之敌,再取长安,然后慢慢攻取关中各镇。这两个方案都要经过子午谷,那为什么诸葛亮制止了呢?因为奇袭子午谷奇谋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一,子午谷地形复杂,南北横穿秦岭,长度有230公里,地形复杂,主要靠修建在悬崖上的栈道行军,遇到坏了的还要修理,这样一来,十天半月不一定到达长安,再加上粮草运输这就更加困难了。而诸葛亮的大军走斜谷的话,道路与子午谷一样,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与魏延汇合。兵贵神速,假如大军迟滞在了狭窄的通道内,无异于自陷泥潭。

二,如此大的军事行动,难免被魏军的侦探发现,一旦发现,在子午谷两侧埋伏或者在谷口部署骑兵以逸待劳,后果不堪设想。在明朝末年,闯王高迎祥就是出子午谷攻取长安,结果孙传庭率领骑兵部队在谷口设伏,一举歼灭高迎祥部,高迎祥被押解北京凌迟,高闯王也变成了李闯王。

三,长安为历代古都,城坚粮足,以一万千人的步兵能不能攻下长安或者潼关?一时攻不下长安,魏军援兵不断补充,这一万人将腹背受敌。对于兵源紧张的蜀国来说,这一万人是不小的损失。

四,当时的格局不允许诸葛亮冒险。魏国人口500——600万,蜀国大约100万人。魏国占据中原六州富庶之地,蜀国只占据荆州、益州两州。在国力对比上,蜀国明显处于劣势。蜀国不易于进行大规模的军团作战。只能一点一点蚕食魏国的领土,以谨慎的步伐推进伐魏战略,这就要求不允许有大风险的作战,而子午谷奇谋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魏国可以承受无数次的失败,但是蜀国有一次大的失败就有可能亡国,这就是诸葛亮把子午谷奇谋弃之不用的原因。

7

我是小林,我来回答一下。


魏延这个人在历史上有争议,他的“子午谷奇谋”千百年来也被后人评议。

(魏延剧照。魏延是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魏延“脑后有反骨”的帽子很难摘掉。其实这是绝对有失公允的,魏延一直对刘备和蜀汉政权忠心耿耿,出生入死,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魏延想要背叛蜀汉啊!笔者感到无奈啊——魏延的“反骨仔”的帽子何时才能真正摘下啊!


我们再说说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228年,诸葛亮率军第一次北伐,力图实现“兴复汉室”、“驱除奸凶”的愿望。

对于进兵方向,诸葛亮提出的是进军路线:北上打凉州,夺取魏国的兵源和产马地域,以此作为前进基地。


魏延提出的军事冒险方案:子午谷奇袭。大致方案为魏延率领一万军队(精兵五千,负粮兵五千),由子午谷急行军到达长安城下,然后一举拿下长安,接着由诸葛亮率领大军由斜谷赶到长安支援,一战攻下魏国关中地区。可谓一举打击敌人的心脏地带。


后世的很多人都以为,魏延的方案还是有可操作性的,诸葛亮没有采纳,真的是太可惜了!很多人觉得魏延的计谋说不定可以到达后来邓艾千里奔袭的效果。

(诸葛亮剧照)

真的是这样吗?


魏延的方案太过于冒险!操作性很低的。

(1)一万军队(5千精兵加上5千运粮兵)一定打下长安?要知道,长安是魏国的“五都”之一,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得手?长安经过多年的建造,城防算是很稳固。其次政治地位重要,曹魏在此布置重兵。


魏延的判断是守城的安西将军夏侯楙年轻胆怯而无谋,奇兵一突袭,必然逃跑。这结论优点唐突,谁能保证?

(2)假如诸葛亮的军队没有按时到达,魏延孤军深入,蜀汉的先锋部队要么逃跑要么全军覆灭。

(曹真剧照。历史上的曹真文武双全,绝不是《三国演义》中一副志大才疏的样子)


后来的曹真还真的走过子午道。230年,曹真上奏魏明帝,称蜀汉多次犯境,建议发兵攻伐蜀汉。曹真选择兵出子午道。但是路途艰险,又遇上雨季,栈道遭雨水冲刷断绝,曹真用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程。最后是直接退兵了。


也就是说,子午道不好走的,路途艰险不说,还容易遇到一些突发情况。


再退一步说,哪怕诸葛亮运气好,军队按时达到了,怎么坚守呢?长安算是魏国的腹地,魏国政府肯定会发重兵全力夺回的。蜀国军队即便占领了长安,后勤补给还是很难跟上,反观曹魏的都城洛阳和襄樊离长安都不算很远,曹魏会全力反扑,接下来爆发的战斗蜀军会吃大亏!


综上所述,魏延的军事方案太过冒险,诸葛亮没采用是合理的。诸葛亮的方案才是最可行的方案。但不管怎么说,魏延都是一员猛将啊,算得上智勇双全。


我们再看看诸葛亮的进兵凉州的结果——


当诸葛亮大军出其不意出现在曹魏的凉州,曹魏的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无力抵抗,天水、南安太守甚至弃守城向东逃窜,魏国天水守将姜维等投降蜀汉,雍州刺史郭淮则退往上邽固守待援。瞬间陇右五郡(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和安定)有三郡投降了诸葛亮,仅有广魏郡和陇西郡拒不投降。曹魏的西部重地凉州岌岌可危!诸葛亮夺下凉州作为前进基地的目的眼看要实现。

但是诸葛亮错用马谡,在接下来的街亭之战中,马谡很快败阵,曹魏援军直扑凉州。诸葛亮这次的凉州争夺战只能虎头蛇尾结束了。

8

如果蜀汉有二十万的兵力和充足的后勤做支撑的话,或可行使。

但是只有区区10万不到的兵力和孱弱的后勤,魏延的计谋真的很难实施。

按照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部署,赵云领1万人出斜谷做佯攻部队,剩下的人跟自己出祁山攻击陇右地区,目的在于切断雍州,蚕食关中,逼降凉州。

此时诸葛亮的主力部队只有8万多人,而且进军缓慢。为了防止敌人绕道街亭断自己的粮道,诸葛亮还要再分兵至少一万去街亭驻扎。

如此一来,诸葛亮能直接指挥的就只有7万不到了。而大魏总兵力五十万,出去各地驻扎部队,能调动过来的少说也得20万。

人数差距太大,魏国骑兵的机动性又太强,蜀汉可以说一点优势不占。

之前魏延说分兵5000走子午谷奇袭长安,说就算败了,也不会影响大局。很明显,以诸葛亮的总兵力来看,这五千人太珍贵了,不可能用来去赌。

再说了,魏延这五千人搭进去的可能性很大,因为长安毕竟是个大城,而且守将夏侯楙虽然是个废柴,但手底下也是两万人守城。魏延的五千人,很有可能会全部丧命在城下。

就算是不死,也撑不到诸葛亮大军前来。按照原计划进行时,汉军在行进到楣县一代时,魏国援军就已经到了。如果魏延攻击长安,那么魏军必然来的更快,到时候还不等会师,怕是魏延的五千人就被魏军灭的一干二净了。

9

如果诸葛亮能扮演好配角,还是有一丝可能的。

在三国的世界里,大力不一定能出奇迹,有眼光的大咖们更注重谋略。曹操重荀彧,刘备重诸葛亮,在这些谋士的帮助下,最终都成了一方霸主。所以,只要有好的计谋,是能在三国里混出个人样来的。

魏延的子午奇谋和后来邓艾突袭成都有异曲同工的地方。两个都只要少量人马,路一样不好走,都可以突然出现在对方的都城前。邓艾之所以能险胜,靠的就是不走寻常路,才突袭成功的。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钟会在剑搁与姜唯苦站多日,很大程度牵制了蜀国的注意力,以为只要压住了钟会,就阻止了魏军的步伐,直接帮助了邓艾。

要是把邓艾和钟会的手段复制过来呢?明处有诸葛亮这个大饵从正面强攻,吸引魏军的注意力,最大限度保送魏延有子午谷,神不知鬼不觉地插到魏国的复地,考验曹睿的承受力,万一没扛住,说不定就投降了。那么,魏延的计谋就成功了。

从这个角度看,魏延的计谋是有可行性的,这不莽夫行为,绝对是智慧的结晶,也是在三国时局下混的硬道理。不过这个计谋出现了致命伤,诸葛亮那一开始就不信任魏延,差点杀了魏延,总是防着这个人。要是魏延拿下了许昌,自立为王怎么办?他可是连诸葛亮屁股上长几颗痣都一清二楚,到时反过来打自己,就麻烦了。除了这个,诸葛亮更担心魏国有人算到了,如果打个伏击,那魏延连骨头渣子都剩不下了。

如果诸葛亮又支持又配合,子午奇谋有可能是历史上与赤壁之战并行的佳作。

10

可行,但并不一定可用。这是一场惊天豪赌,也是魏延站在自己的立场,纯粹从军事角度提出的方案。而要说“子午谷奇谋”可不可行,就不得不先说说起出处,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子午谷奇谋”是如何产生的?

所谓“子午谷奇谋”,以《魏略》记录最为详尽。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魏略》这本书,却是在魏晋之际,由魏郎中鱼豢秉承统治中原的司马氏集团的意思而著述史事的。而对于蜀汉这个敌对势力,当然不会为其歌功颂德了,要做到客观中立都难,估计纯在很多不实与污蔑之处。

在《魏略》中,诸葛亮被描绘成了一个以游说而求进身的策士,他自行往樊城求见刘备,故事十分荒诞,毫无史实根据。所以“子午谷奇谋”这个案例,怎么看都好像是诸葛亮的黑材料啊。

历代对诸葛亮的评价,公推由蜀如晋的史学家陈寿的评论较为公允。他既高度赞扬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同时又公正地指出其战争指挥能力有所不足,以其所取得的业绩来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确实不如他的政治才能。而实际上陈寿在《三国志》中并没有“子午谷奇谋”的记载,只是记录了魏延欲与诸葛亮“异道会于潼关”。这并非特指子午谷奇谋,而是魏延多次建议分兵合围。

至于《魏略》中特意相当详尽地写了“子午谷奇谋”这个既有可能并不存在的事件,其目的不言自明,诸葛亮在蜀国的威望很高,这对于自居正统的魏晋在之后统治蜀地很不利,写一些宣传资料也是很有必要的。

子午谷奇谋真的可行吗?

即便子午谷奇谋真如《魏略》记载的那样,倘若诸葛亮采纳了,是不是就真的可以完全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呢?

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用这个策略呢?其实主要是诸葛亮认为这一策,太过“悬危”了。自孟达被司马懿擒斩之后,打乱了诸葛亮在上庸开辟伐魏东部战线,两路出兵征魏的计划。如此一来只能北路汉中出兵。

而诸葛亮北伐的战争指导思想,主要是图谋稳妥地在陇右建立根据地,稳扎稳打,逐步推进,这对于国力有限的蜀国而言,这样的北伐步骤,确实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而就从实际出发,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太过低估魏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了。倘若夏侯茂闭关拒战,以逸待劳,后果将不堪设想。即便这个“奇谋”有百分之六十的可能性会成功,诸葛亮也不会采用的,毕竟蜀国太弱小了,诸葛亮不得不谨慎,这样的赌博,一输掉就就差不多离亡国不远了。

但是我们不妨假设一下,诸葛亮如果采用了这个奇谋会是怎样?

诸葛亮采纳了子午谷奇谋,魏延率骑兵从子午谷直奔长安。子午谷道路崎岖,遇雨还有泥泞,魏延军不能按时赶到;勉强走出子午谷,长安的魏国守军已经布好防守之备;诸葛亮大军也不能按期到达,此时的魏延只能懊悔轻率出征,最终蜀国遭此重创,再也不能组织起像样的北伐了。

北伐对于蜀汉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灭魏,毕竟这个目标虽然是国策方针,但是否能完成那就是另外一码事了。蜀国在三国之中国力最弱,北伐是无奈之举,只有保持着不断进攻的态势,争取发动战争的主动权,这样才不至于以10万不到的军队防守敌军几十万大军几面出击的噩梦。但北伐又不能消耗太大,只能以保存实力为要,所以就诸葛亮的军事和政治思想而言,是并不会行这样的奇谋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