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二战时德国为什么非要进攻苏联而不是选择联合苏联对抗英美?

二战时德国为什么非要进攻苏联而不是选择联合苏联对抗英美?

2020-10-23 05:31阅读(62)

二战时德国为什么非要进攻苏联而不是选择联合苏联对抗英美?德国有什么非进攻苏联不可的理由吗?: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如果二战时德国与苏联组成同盟,共同击灭英

1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如果二战时德国与苏联组成同盟,共同击灭英国,再瓜分欧洲;然后合力跨洋击灭美国,瓜分世界,胜算还是大大的有。但是二战时德国放弃英国而调头攻击苏联,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罗列出来共大家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其一、苏联的陆地比英国的海岛更有价值。

相对欧洲大陆而言,英国孤悬海外,资源并不是很多;而苏联雄据欧洲大陆大部分陆地,资源十分的丰富。击灭苏联之后,可以从苏联南下亚洲,还可通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战略价值也大。就资源与战略价值而言,攻灭苏联明显要比攻灭英国要好得多。 希特勒认为击灭苏联后可以从乌克兰获得大量的食品,获得巴库产油区的石油,获得苏联的大量人口用于奴役,还可以进一步孤立英国。

其二、德国当时没有想到美国要参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39年9月,德国进攻苏联是1941年6月,美国则是1941年12月参加二战。开战之初,美国是宣布不参加战争的,他作为中立国置身事外,给参战双方都贩卖武器与资源。据说希特勒还从美国贷款发展军备了!因此德国没有想到美国会参加战争,更没有想到美国的战争机器那么利害。

其三、德国认为击灭苏联比击灭英国更容易。

德国制定的巴巴罗萨计划中,攻灭苏联需要的时间是两个月,这对于强大的德国陆军来说是很容易的。德国的闪电战威力惊人:27天内征服了波兰,1个小时拿下丹麦,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兰,18天攻克比利时,39天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一系列的陆地上胜利让德国认为击灭苏联比跨海击灭英国要容易得多。当时苏德有互不侵犯协议,可以打苏联一个措手不及,同时斯大林的大清洗政策也严重削弱了苏军的战斗力。

其四、希特勒痛恨共产主义,苏德矛盾深,难免一战!

希特勒对共产主义是十分憎恨的,如同他憎恨犹太人一样,而当时的苏联是最大的共产主义国家。希特勒还认为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不配拥有那么多资源,苏联的一切都当属于伟大的日尔曼人德国。另外苏联跟德国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双方在东欧的利益冲突也难以调和,巴尔干半岛局势也进一步刺激德国对苏联用兵。

2

1918年11月德国革命,使得600万德国军人饮恨马恩河。德国人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却最终成为了战败国,除了巨额的战争赔偿,还面临着被迫迁出非德意志人居住地等问题,经济上陷入困境,民族感情遭受挫折。德国人认为是来自背后的背叛,使得他们输掉了战争。他们有多痛恨英法列强强加在德国身上的枷锁,就有多么痛恨那只来自背后的“匕首”。

(德国11月革命)

革命是由德国共产党人发动的,因此整个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人对社会主义理论很排斥,由于民族复仇情绪的日益激烈,德国人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种族理论”,这一切在社会经济危机到来时被杂糅到一起,形成了“纳粹主义”。

所以,第三帝国的立国基础是反共的意识形态,这就决定了德国与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德国在二战初期是借助复仇之战完成军事动员的,那么在法国战役中征服法国是报当年贡比涅森林之仇,在苏联战场上征服苏联是报当年的背后黑手之仇。

除此之外,德国在二战前能够取得经济奇迹,与德国的大规模扩军备战有很大关系。德国的战时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了,大量的军工订单给经济濒于崩溃的德国提供了流动性。但是军事装备必须要消耗掉,并且要换回价值不菲的等价物,如矿产资源等,才能维持德国经济的发展。德国的战争机器发动后,就很难再停下来,不然那么多复员的军人往哪儿安置?仓库里那么多的弹药往哪儿放?军工厂还没有转型民用,那生产是不是也必须要停下来?

(纳粹主义的军工生产为德国提供了流动性)

西欧战役的快速结束,让希特勒瞠目结舌,这不是他认识的法国。德国从法国得到了大量的军事装备,还有法国北部的“里尔-鲁昂-巴黎”三角带工业基地。按理说,德国的战时经济得到了大发展,掠夺的资源让德国人一扫之前十多年惨兮兮的阴霾。德国的战争机器隆隆作响,碾向英国。然而一战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弱势的德国海军不具备征服英国的能力。暂时停歇下来的德国战争机器,需要寻找新的目标——其实都不需要寻找,苏联就在边上。

所以,德国进攻苏联,是德国纳粹主义理论下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是德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那么,德国不可以撇开意识形态的不同,选择联合苏联吗?毕竟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还与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两个国家的关系算是很不错的。

其实,别看德国当时战绩彪炳,风头正盛,但其实德国的地缘处境也很不妙。英国的海军在欧洲大陆外围拉起了一道篱笆,还上了一把锁。为了防止德国舰队暴走,英国人在第一时间击沉了法国和意大利的地中海舰队。这样,在欧洲大陆上,就形成了德国、苏联两个陆权国家被英国困在欧洲的形势。

(不列颠空战的失败使得德国处于战略困境)

美国的变量也是希特勒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虽然他选择了“光荣孤立”,但是美国的做派完全不是中立。一开始美国人做生意,卖给英国人军事物资,也还可以理解;英国人都破产了,美国人不要钱也要给英国物资算什么?美国人还说“你的邻居家房子着火了,可你刚好有水管,要不要借给邻居呢?不借的话,火势蔓延起来,可能就会烧到自家房子”。

所以,有了美国人的支持,英国人把欧洲围起来的篱笆更加坚固了。这样,德国、苏联面临着囚徒困境,因为德国、苏联谁都不敢信任对方。德国担心苏联和英国、美国勾连在一起,苏联也同样担心德国会与英国、美国勾连在一起。

苏联和德国当时都没有足够的海军去突破这个牢笼,唯一的破局方法是把自己变成巨无霸,实现自给自足,从而不怕英国和美国的封锁,进而与英国、美国平分霸权。

所以德国与苏联的战争,不管是意识形态、务实经济、战略困境都是必须开打的,而且希特勒牌面占优,有数不清的利好消息支持他做出进攻苏联的决策,如苏联进攻芬兰损失惨重暴露的战斗力不足,以及大清洗造成的政治混乱,而德国却在西方战役和东南欧战役中所向披靡,无往不利。所以,希特勒乐观地认为,进攻苏联就像是往一座快要倒塌的房子上踢上一脚。

(德军开进苏联)

希特勒的判断大致没有错,战争一开始,确实发现了苏联在西线部署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和军事人员,以此判明苏联人也面临着“囚徒困境”,时刻准备着进攻德国,只是因为德国“海狮计划”迟迟没有结束,使得斯大林误以为希特勒还不会那么快的就发动战争。而德军在苏联西部战场的快速推进,也证实了希特勒的“苏联是一座快要倒塌的房子”的设想,战争按照希特勒的设想进行。

直到莫斯科会战,希特勒赌上了最后一点进攻力量,斯大林也拼上了全部家底,终于拦住了纳粹军团。希特勒的一波流没有能够推到苏联,在亡国危机下,苏联的战时动员机制被激发,政治清洗造成的内部问题,都让位于战争的大义,苏联国内的各个阶级,都团结了起来,最后一粒米都被榨取出来用于战争。

战争陷入了胶着,希特勒的闪电战遇到了苏联的泥泞战。希特勒取名第三帝国,原本希望附和中世纪传说的第三帝国会有千年盛世,却没成想只有12年国运,在1945年就画上了休止符。

3

1939年8月13日,纳粹德国和俄国签订了《苏联互不侵犯条约》,仅10多天后希特勒就迫不及待进攻波兰,英法联军还在犹豫不决时,德国和苏联已经结束了战斗,愉快的瓜分了波兰。

1939年8月23日,苏联外长与德国外长在莫斯科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站在身后的斯大林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对于德国来说,此时外围已经扫清,下一步是向西、还是向东,或者是两线进攻?希特勒非常清楚,德军如果两线作战无异于自杀,想在争霸中取得胜利,必须先解决一方,现在和苏联已签约,而苏联对英法一直有很深的顾虑,所以如果进攻法国,苏联不会趁火打劫,所以希特勒决定先解决西线问题。

1940年3月6日,波兰首都华沙街头一片废墟。

1939年11月希特勒就签署了进攻西欧的《黄色方案》,但由于天气问题推迟。另一方面德国一直依赖瑞典的铁砂矿经挪威运到德国,如果挪威海岸线受到英法攻击,将会从北面威胁德国,所以1940年4月德国占领丹麦、挪威。

图为1940年6月,平民逃离法国。

这样,北线、南线的威胁解除,东线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开始彻底解决西线问题,所以德国压根没想过同英法结盟对付苏联,更没想过同苏联合作打击英法,而是自己一家独大挨个解决英、法、苏,霸占欧洲。

图为1941年11月,苏联部分战俘。

1940年5月10日,按捺不住征服欲望的希特勒发起了进攻法国的命令,英法荷比的数百万军队与德军仅交手半个月,精税部队和先进装备差不多丧失殆尽,残余英军逃回英国本部,6月4日德军占领巴黎,6月21日法国投降,西线问题终于解决,纳粹德国就只剩下一个矛头,消灭斯拉夫民族,消灭苏维埃俄国。

4

二战时候德国为什么非要进攻苏联而不是联合苏联?这原因大致可以分三层。第一层:从德国内因来说,希特勒的基本思想必须向苏联进攻。第二层:从苏联的外因来看,德国联合苏联得不到好处。第三层:从客观进程来说,德国在1941年进攻苏联是必要的。


首先从内因上,希特勒必须向苏联进攻。

纳粹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消灭犹太人、斯拉夫人等所谓劣等民族,要反共产主义。同时德国想要获得“阳光下的土地”,除了收复苏台德、西普鲁士、奥地利等日耳曼人领土外,最好的掠夺方向就是在东方。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制定德意志的发展规划,就是消灭斯拉夫人,向东夺取大片土地。这不光是希特勒个人思想,也是迎合了德国国内相当一大部分人的想法。这一点是很难扭转的。

作为一个反面的例子,希特勒在和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候,为了掩盖自己对苏联的敌意,他们居然宣称,德国将去非洲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这种明显不切实际的谎言,恰好说明,如果放弃进攻苏联的战略,德国连谎话都编不圆了。

其次从外因上,德国联合苏联得不到好处。

希特勒可以说是20世纪上半叶的领袖奇才,而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则是他仅有的对手。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完全不同于张伯伦、达拉第这些酒囊饭袋。他的冒险精神和战略想象力或许不如希特勒,但在冷酷、铁腕和坚定方面毫不逊色。实际上希特勒在侵略战争早期,曾经和苏联短暂联合,也就是《苏德互不侵犯协议》。联合的结果,苏联捞取的好处大大超过德国。

原本说好两国联合进攻波兰,结果希特勒在西线发动进攻,吸引波兰主力后,苏联才从东部出兵,基本兵不血刃收复了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等地。波罗的海三国原本说好是德国得到立陶宛,苏联得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结果三国被苏联全部吞并。后来苏联又在巴尔干地区插手,阻止希特勒扩张。可以说从1939年二战爆发,到1941年进攻苏联,一年多的合作时间,希特勒反而在给斯大林火中取栗。斯大林面对希特勒,基本上是绝不让步。再继续合作下去,希特勒亏得更多。

最后从客观进程上,希特勒必须进攻苏联。

德国是极右的纳粹,苏联则是共产主义,两家从意识形态上原本就是一山难容二虎。1939年攻灭波兰后,两国已经接壤,两国之间再没有空间可以瓜分。实际上当希特勒在1940年转戈西线时,斯大林已经开始积极备战。如果希特勒不抢先进攻苏联,那么最多再过一年,斯大林也会抢先进攻德国。

苏联人口是德国的2倍,工业力量比德国本土更强。布尔什维克对人力资源的调动比纳粹毫不逊色,苏联还拥有广阔的战略纵深,后方没有强敌。相反,德国则已经在西线和北非陷入和英国的纠缠,并且英国还得到了美国的支持。

换句话说,如果希特勒不在1941年德国的巅峰向苏联抢先进攻,时间每拖一个月,苏联都会更强大,而德国会更加不利。事实上,据说在1941年6月德军冲进苏联时,发现苏联军队都是按照进攻的态势部署的。


由此可知,希特勒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是根本不可能与苏联长期联合的。他向苏联进攻的时间也选的很好,不能再拖了——当然,有人认为,他还进攻得太晚了,如果他能在1941年春天进攻,就更好了。

5

德国纳粹有理由认为自己不需要和苏联合作,相信自己能在几个月里击垮苏联,这种自信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纳粹夺取政权后的建设成就,第二个是第三帝国闪击波兰、闪击北欧、闪击法国的巨大胜利。

首先第一个不必多说,纳粹的建设成就不管是真是假,反正他自己是信了。关键是第二个,1939年全面开战后不到1年,德军先后灭了波兰、挪威、丹麦、法国等欧洲十余个国家,德军在波兰损失了大约2万人,在法国损失了约5万人,其它战场损失了约2万人,满打满算还不到10万人,这个胜利怎么形容呢?(德军在很短的时间内,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辉煌胜利,自信心爆棚)

可以用对比法,德军在一战中打了4年,战死200多万人,伤残更是不计其数,最后整个第二帝国都被拖垮了,也没能实现东进西出的扩张战略,二十年后的纳粹德军轻而易举的就完成了这个目标,这个胜利简直就是奇迹啊!纳粹德国对自己的战斗力自信到了极点,当然有理由相信能在几个月里击败苏联,已经被打残了的英国更是不足为虑。

已上是军事角度,别人都从军事角度回答,兵器就从政治角度回答吧,给大家不一样的新观点,希望能帮助大家充分理解那段历史。

首先,问这个问题的人,说明你只看过中学历史课本,对20世纪的欧洲政治生态没有清醒的认识,因此你就不可能理解苏联和第三帝国之间的不共戴天。

这两个国家看似没有什么恩怨瓜葛,德国甚至在苏联训练装甲部队,以逃避《凡尔赛和约》的束缚。仿佛苏联和德国应该是一对难兄难弟才对!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疑问,如果真是如此,英法奉行绥靖政策将锅水东引的伎俩,是如何站得住脚呢?

很明显,这是任何一个仔细研究中学课本的人都应该发出的疑问,既然苏联和德国关系那么铁,何来锅水东引一说呢?

其实,苏联和德国关系好也只是和魏玛共和国关系好,它和1933年上台的第三帝国了没有那么好,甚至从一开始就是死对头。

(在巴黎博览会上,德国和苏联馆面对面,火药味十足)

不要忘了,希特勒的纳粹集团是通过陷害、铲除德共上台的,而苏联又是德共最大的背后支持势力,早在1920年列宁就提出联合德国工人赤化欧洲的主张,一直到二战爆发前,苏联对德国的赤化工作从未间断,德共也因此建立了强大的实力。

凭借德国几百万工人和农民的支持,德共发展迅速,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用课本上的话说就是敢说敢做,因此德共博得了很多德国人的青睐,也因此开始与其他政治势力直接冲突,与同样势力强大的纳粹水火不容,两派支持者在街头斗殴那是常有的事。

如果只是政见不合,还不至于让纳粹痛恨德共,更不至于让第三帝国与苏联交恶,真正的矛盾是在纳粹掌权的过程中产生的。

在1932年7月的国会大选中,德共取得了89个席位,说它仅次于纳粹并不正确,当时纳粹掌握了230个席位,德国社会民主党囊括了133个席位,是第一和第二大党,德共只能说是第三,纳粹第一大党实至名归,并不是课本上说的第二。

同年举行的总统选举中,德共代表台尔曼获得了370万票,希特勒获得了1374万张票,仅次于兴登堡的1936万张票,兴登堡获得了超过半数的选票连任总统,毫无疑问,纳粹和德共都是失败者。

但是,兴登堡指定总理后必须重新选举国会议员,而他指定的两个人都未能获得国会半数以上的支持,纷纷被迫下台。而且,接二连三的选举让民众厌恶至极,在1932年11月的选举中,纳粹党原本230个席位将为197个,德共猛增到189个,这下子兴登堡开始着急了,他害怕德共控制议会,或者烦躁的选民选择德共发动革命,因此自愿带领保守党与纳粹组成联合政府,这样一来,原本边缘化的希特勒接过了总理大权。紧接着,希特勒和兴登堡开始着手让新内阁获得议会支持,也就是让保守党和纳粹党获得超过50%的议会席位,否则希特勒也难逃下台的命运,此时拥有189席位的德共成了它们的眼中钉,国会纵火案随之爆发,让纳粹与德共的斗争白热化,经常有流血冲突发生。由此可得出结论,德共在政治斗争中逐渐占据上风,与纳粹、保守党、社会民主党等矛盾重重,彼此的仇恨根深蒂固。被血洗的德共转入地下后,成为威胁纳粹政权的潜在力量,甚至还策划了刺杀希特勒的计划,这不可避免的招致纳粹的痛恨,纳粹更害怕德共在苏联扶持下死灰复燃,进而加深了对苏联的敌意。

此外,德共与纳粹的矛盾是其它政党所不能比的,纳粹《25点纲领》所倡导的日耳曼至上理论,与德共提倡的反思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罪恶,帮助弱小民族的纲领格格不入,或者是严重的对立,德共在1930年8月提出了《德国人民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纲领》,几乎条条针对纳粹的25点纲领,二者的矛盾之深可想而知。

(台尔曼)

其次,很多人都注意到,纳粹的全称是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把工人放到名字里,可见它非常重视团结和拉拢德国工人,而这个群体也是德共重点经营的,视其为最关键的进步力量,两者的敌对状态无法调和。

最后,纳粹民族政策将犹太人视为万恶之源,甚至将一战战败的责任推给犹太人,而犹太人在德共和整个共产国际中都占有很高比例,这就将矛盾进一步放大了!

尤其是很多德共逃亡苏联后,纳粹与德共的矛盾其实就是与苏联的矛盾,共产国际到1943年才解散,也就是说1941年6月22日时,第三帝国有理由怀疑苏联的野心,认定它不甘心失去控制德国的机会,毕竟很多德共都逃亡到苏联庇护下的共产国际去了,这种情况下它们怎么可能合作对付英国呢?

6

希特勒和斯大林两个人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各自心怀鬼胎,时刻准备着插兄弟一刀。怎么可能会联合起来对抗英美。希特勒是一个反共产主义者,纳粹党教旨的头号敌人就是共产主义。纳粹党虽然标榜是社会主义政党,但实际上是极端民族主义政党,认为雅利安人是地球上至高人种,日耳曼民族是地球上最高民族。全球所有民族和种族应该接受日耳曼人的统治。

图一:苏联的寒冬,就是德军的炼狱。

希特勒反苏和反犹是一体的。世人皆知,希特勒狂热的反犹,驱逐屠杀了无数犹太人。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强国领袖都坚信,布尔什维克党是由犹太人领导的。从德皇威廉二世到美国总统威尔逊,从丘吉尔到希特勒,都是如此。甚至认为:“除了列宁,布尔什维克所有党魁都是犹太人”。无论是为了从肉体上消灭犹太人,还是掠夺在苏犹太人的财富,希特勒进攻苏联都是必须的。

希特勒如果有得选择的话,他更倾向于跟英国结盟,而绝不会是苏联。由于日耳曼和盎格鲁撒克逊有同为北方蛮族的历史,而且英国曾经是辉煌的日不落帝国,这让希特勒一直对英国保有好感。即使开战后,也始终抱着跟英国讲和,一起去捅斯大林的打算。所以对英国一再手下留情,在敦刻尔克强行叫停古德里安的装甲大军,让英国大兵从容撤回英国,让英国得以保存珍贵的陆战兵力。至于苏联?呵呵,那是跟牲畜一样下等也下流的斯拉夫人,怎么配结盟?

图二:苏联军队并没有希特勒预想中的,大规模叛变。

对于斯大林而言,也并不喜欢希特勒。正在休养生息的苏联不希望欧洲大陆出现一个超级强权,更喜欢一个混战的欧洲,更喜欢一个分裂的欧洲。希特勒在欧洲四处征战,已经构成一个罗马帝国以来,从来未有过的超级强权,而且这个强权发誓要与苏联为敌,要铲平布尔什维克。这威胁到了苏维埃联盟的国家安全。

希特勒和斯大林有肉时可以做朋友,没肉时就一定会互相打。他们勾结起来,灭掉波兰,不是携手团结的例子,而是各自提防心怀鬼胎的例子。希特勒是希望扩充日耳曼的领土,扩充日耳曼的生存空间。斯大林是希望能拿到波兰的领土,作为苏德开战的缓冲区。斯大林也非常清楚,波兰的国界并不是日耳曼生存空间的边界,苏联全境才是。

图三:苏联妇女挖战壕。

最后再强调一下,纳粹党跟社会主义没什么关系。纳粹党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和容克贵族的利益,通过洗脑和小恩小惠收买民众。苏联的崛起是非常快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上升得非常快,希特勒想要动手越早越好。希特勒也看得到,只有先击败苏联,才能回过头来,跟英美谈条件。

7

感谢邀请!原因很简单,斯大林胃口海量,希特勒根本就满足不了它的胃口。我们来看看斯大林的大胃口 : 芬兰的十分之一,波罗的海三国,波兰的一大半,捷克斯洛伐克的外喀尔巴阡,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特别是吞并的罗马尼亚领土已经迫近希特勒的石油基地普罗耶什提,这些都是希特勒和斯大林还没有撕破脸前苏联到手的猎物!

什么正义和邪恶,希特勒和斯大林这两个家伙都是一丘之貉,甚至斯大林更坏更贪婪,与一个比自己更坏的无比贪婪的家伙做盟友,而且这个盟友毫不客气的侵吞着自己的利益,试想一下希特勒怎么能咽下这口气,与其撕破脸是早晚的事!

8

谢谢邀请。因为二战时期的局面并不是德国一厢情愿就能左右的,德国要联合苏联,那也得看苏联愿不愿意。



德国地处中欧平原,国土面积在一战后被割让很多给了波兰。自从俾斯麦统一德意志后,德国的大国情节就产生了。无奈强敌环伺,德国只能分而治之。因此,希特勒授权外长里宾特洛甫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借此先稳住苏联,好腾出手来先解决英法等强国。



但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绝不是省油的灯。斯大林看透了欧洲局势, 也知道苏德战争不可避免,于是苏军早早就开始做准备,包括瓜分波兰,也是为了把苏德战争的战线尽量往前推,尽量避免本土作战。苏联在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后国力大增,军工生产能力丝毫不亚于德国,已经看透局势的斯大林在各个方面都在做准备,包括国防工业东迁,远东地区防御等等。



此外,驻守波兰的苏军被部署成进攻态势,说明斯大林其实是有野心的,如果德国陷入和英法的持久战,苏联就很有可能背后下手,两面夹击德国。所以希特勒只好利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来暂时稳住苏联,扫平欧洲国家后就立即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因为时间拖得越久,可能对德国越不利。

9

谢邀!由冬眠蛇来回答此问题。

纳粹德国联合苏联,对抗英美,这真是一个很新奇的说法,不得不说这件事上提问者有些过于主观了,你觉得这个世界的国际关系简单到你想联合谁就联合谁,想对抗谁就对抗谁吗?如果纳粹真的有此力量,可以说,世界已经是纳粹了,不会有别的什么剩下了。

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关系可谓风云变化,神鬼莫测,但主要还是几个列强国家之间的争夺,谁跟谁也不是死敌,谁跟谁也不是铁板一块,关系的调整还要看各国的利益。

德国是一战后的战败国,他本身是没有多少国际话语权的,他再次的崛起并不是靠他自己,大部分得益于国际关系的调整和战后秩序的混乱。

美国所倡导的国联并没有发挥他的作用,日本仍然在亚洲肆意行动,欧洲列强之间矛盾重重,德国则被输入的资本激活,从新发展起来。美国虽然有称霸世界的资本,但是光有其实,没有其势,能干预的国际事物有限。英国艰难的维系着庞大的殖民地,不过他的衰败已经是注定的,不管还有没有战争。法国极端痛恨德国,但是他一国没有实力完全压制德国,自己国内的发展也是问题多多。

最糟糕的是诞生了一个苏联,他独有的意识形态使得他如同瘟疫般危害着这个世界,让所有西方国家恐惧,不灭了他不能安枕。

希特勒抓住了机会,重新让德国崛起,但是他的胃口太大了,他至少要一个统一的欧洲,甚至全世界。我们稍微读一下他那思维混乱的《我的奋斗》,就能知道,除了消灭犹太人,否决凡尔赛合约和从东方(即苏联)赢得生存空间外,他并没有明确的敌人和同盟者,他也没有一种明确的统治思想和世界概念,他的外交政策完全是随意的,但在对待苏联和英美之间,他更倾向于对苏联的敌意,这一点简直不用怎么解释,西方一贯的绥靖政策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诞生和推行的,直到波兰被野蛮入侵。

整个二战是人类利益和意识形态融合在一起的一场终极较量,对于推行国家社会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德国来说,他的选项是不多的,即便他有意拉拢英美,英美那种自由世界也不会接纳他,就算苏联向德国靠拢,德国对苏联也不会感冒,出于极端民族主义,他们认为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却占据着大量资源,理应从地球上消失,德国最想干的就是打击苏联,联合他,德国的地位就断崖式衰落了,这是希特勒所不能允许的。

综上,世界关系是复杂的,有些原则是无法触动的,不是想怎么干都行的。

感谢您的阅览,喜欢本蛇回答的请记得点赞和关注哦!

10

希特勒为什么在二战前夜急着同西班牙内战时期的对手赤色苏俄签定和约,就是想在复兴德意志帝国时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成果,沿着铁十字军骑士团的东征道路前进是他的中学历史老师灌输给他的信仰,波兰是英法按插在东普鲁士的毒瘤,为了剖掉这个毒瘤。可以不要尊严,派出香槟酒外长主动联络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英法尚末同苏联结盟时答应铁匠斯大林的高价要挟。把骑士团历史上东进路上的传统势力范围丶波罗的海三国,罗马尼亚比亚拉比亚地区都让给苏联,以便进攻波兰人时能少树一敌。

传承普鲁士军魂的德军不能更给力了,古德里安和隆美尔所辖的德军,到达了一战时小毛奇和鲁登道夫将军没能看见的英吉利海峡,完成了曼斯坦因方案。

视察完法国的战地遗迹,希特勒所想就是他的军队所向披靡,无所不能。加上德军阿波韦尔情报局对苏军大清洗和近期苏一芬战争的评估报告,达成共识,认为苏联是一个摇摇晃晃的破房子,只要在门框上踢两脚,就会连房梁倒下去。(希特勒原话)

苏联人民的保密工作做的不好,斯大林的大雷雨计划不断风传到伯林。(41年5月1日在克里姆林宫,斯大林在庆祝红军军官军校毕业酒会上,乘着酒兴对学员们露了底。说德军不是不可战胜。)

这样便使希特勒认为斯大林早晚要和德国人动手,而西班牙内战和芬兰战争的局部经验使他决心冒险两线战作战,以实现他在〈我的奋斗〉里早就目标明确的南俄黑土地以养育更多的优秀日耳曼人,实现十字军骑士团和腓德列大帝的遗愿。

但是,天算不如人算,当苏军在挡住了德军一浪又一浪的装甲洪流后,斯大林的大本营像变戏法一样抛出来一个又一个预备军团。法西斯主力不能:应对两线作战,希特勒的东征美梦就只能凉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