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关注的人不多,我回答了可能也没几个人真正看。

但是,当我看了这所有的八条回答后,我则不得不来回答了。

我的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都2020年了,都21世纪了,大家的思想怎么会那么陈旧呢?动不动就是“唯物”“唯心”,动不动就是“封建社会”。难道说,这些回答的人都是60、70岁的老人家吗?或者是年轻人,而意识上却是老人家。

这让我产生了一种时空的错乱感!


下面我就简要回答一下吧,不掉书袋了!

“程朱理学”,“程”一般指程颐,“朱”就是指朱子。将程朱合在一起讲,应该是清代才有的说法。而实际上,“程朱理学”的说法是不成立,程颐是程颐,朱子是朱子,两个人的思想是不同的。之所以,能放在一起,明显是政治上意识形态的的简化所致。


所以,你问程朱理学到底讲了什么,只能分开回答,程颐讲了什么,朱子讲了什么,这才是恰当的。不可能一言蔽之,笼统说个什么似是而非的观点。


所谓的理学,其实在宋代叫“道学”,其实,理学只是北宋儒学的一个支脉而已,而且是影响很小的那一支。


北宋主要的儒学派别:

王安石的新学,荆公学派,新学影响非常大,当时的科举考试,以新学为准。

司马光的温公学派,司马光大家都熟悉了,大儒者。

苏轼等的蜀学,影响也颇大,因为苏轼在当时是明星,追随他的人很多。

关洛学派,就是二程与张载创立的理学,因为他们都没做过什么大官,影响力非常小。


关洛学派,也就是理学,和其他学派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


最主要的是:他们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有一个修身的根底,不然就不可能成功。而这个修身方法,又不可以是当时流行的佛教、道家的方法,而应该是纯粹儒家的。比如王安石的新学,就推崇老子和佛教的思想,并以此作为治国的理论依据。


由此,王安石的新学就遭到理学家的批评,说其“杂”而不纯。


那么,纯粹的儒家是什么样的呢?


理学认为

一、要承认人人可以成圣,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完美的人格。这个观点,是新学、蜀学等不承认的。

二,要承认这个世界是真实的,不是虚幻的。

三,反对轮回之学。

四,要培养独立的人格,不为外在名利所惑,坚持批判政治制度。


正因为如此,程颐等的理学在当时被认为是“伪学”,一度被禁止和打压。朱子学在南宋时也遭到官方的禁止和打压,不许他讲学,不许学子跟其学习。


由此历史事实可知,政治与理学之间根本就是水火不容的,哪里有什么为政治服务的道理,倘若如此,当时理学为何被禁?


理学为何被推崇呢?


这要归功于朱子,在南宋时,理学几乎就要消亡了,朱子以一人之力将其振兴起来。朱子与张栻、吕祖谦、陆九渊、陈亮、陆游、辛弃疾等的交往和辩论,在当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风潮,学人们都纷纷向朱子求学。这是一个学术盛世。


所以,理学的推崇,在南宋就如此了,不必等到元代才如此。


元代,理学成为官方之学,那是一大批理学学者努力的结果,而且这个所谓的官方化,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开始禁锢思想了,而是非常有活力。元代的儒者是真的儒者,他们是真的在践行理学。


一句话,理学不是你想的那样,你只是被洗脑了,只是你没有觉察罢了。


最后,补充一句话,朱子的图像,我们一般用的那个图像是假的,这个是真的。详细考证可参考《朱子伪像考》一文。


最佳贡献者
2

“程朱理学”并非朱熹一人之学说,先是由北宋程颢、程颐两兄弟开创,传承数代,在南宋朱熹手上集大成。“程朱理学”在宋朝时并没有收到官家推崇,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状态;等到元朝建立,这套学说中“宣扬王权合法性”的思想被当朝统治者看中,直接被钦定为官方学说,至此开始兴盛。

不同于现代大学修的理学,“程朱理学”后缀虽是理学,其源头还是来源于儒学。在高中历史课本中被划分到儒学,属于儒家学说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部分,现代学术界将其划分为哲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区别于明朝陆王心学,认为这一学说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程朱理学”究竟讲了什么?足以影响后世几百年时间的思想潮流!

其核心是一个“理”字,如何理解这个“理”;学说认为“理”或是“天理”是宇宙中的根本法则,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是源于“天理”,且程朱特意规定了这个“天理”在人类社会中是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学说认为人会在纷纷扰扰的社会生活中逐渐迷失本性,丢失掉“礼”,人要是想达到“天人合一”状态,就要放弃自己的私欲,修养“理”最开始赋予人的“礼”。这即是“程朱理学”另一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在现在看来,这套主张有好的一面就是让人重拾道德,俭以修身,来通过“内圣”到达“外王”;但危害就是过分强调消灭人的欲望。人的欲望怎么可能被消灭了?若真是消灭了,社会还能进步吗?这明显是不科学的一套说辞。除此之外,“程朱理学”广受诟病的一条是封建女性压迫太厉害,本来封建社会女性地位就不高,又加了一条夫为妻纲,让社会对女性的贞洁要求达到了极致,无数的女性自由、幸福甚至生命都毁在了这一条上面。

(通过立贞节牌坊来宣扬女子的贞洁)

为何“程朱理学”被推崇?

在古代,无论是人还是物,要想发扬光大必定要得到皇帝的青睐。秦王支持商鞅变法是为了国家富强;汉武帝独尊控制思想,加强集权;“程朱理学”被元朝统治者看中就是因为学说“宣扬了王权合法性”,蒙元初占华夏,根基不稳,他需要给皇权合法配上一套精致的外套。最重要是学说里宣扬的“三纲五常”就是在磨灭人的抵抗心理,试问哪个牧羊人不喜欢一群温顺的小绵羊!所以说到底,“程朱理学”能被元明清推崇就是因为这套学说符合统治者的需求。

3

儒家学说的一次升华。

4

“程朱理学”到底说了什么?为什么会被推崇?
程朱理学:是由程颢和程颐两兄弟同朱熹,对于理学文化继承发展,整合儒学理学门类集大成者的总称即“程朱理学”。
先回答说了啥?
问题是进入新时代,要用现实语言说明:
第一,平凡人生活好,也要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尽显完美人格。
第二,真实世界要从本来到未来,从实行到实践,再到实用。
第三,理学形成扎实基础,主导自我心性革命。
第四,形气走心,浑然一体,超脱自然。
最终道理是为阶级政治服务。
“儒道克己复礼”是程朱理学的前奏和提纲——易学是程朱理学的典范,古宋代本程颐著(易传),朱熹著(周易本义),张载著(横渠易说),邵雍著(皇极经世)(梅花易数)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吴仁杰著(易图说),杨万里著(诚斋易传)等足可证明。
程朱理学并非程朱两家之学问,而是宋代元代诸多理学大家们共同发展创造出来的。
历经八百多年经久不衰,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专属程朱理学体系,为历朝代科举考试,选修国课提纲时机械化的条条框框。直到清朝末期废除科考制度才被中止。
现在的天理,易理,心理学仍然有专业人员追捧热爱,程朱理学会后继有人,继续研究下去的。
野骆驼2020年10月18日
??????????
部分网络图片侵权删除!










5

朱熹现在仍被推崇,不是因为他的理学,而是由于他平易近人的长者形象,他的好多劝世人篇,至今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只是不知道是他所作而已。

至于他的理学,由于今人多有曲解,粉饰完美,甚至把“灭人欲”狡辩成“并非无人欲”明明在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还在狡辩不是灭人欲,人都死了人欲还沒有灭?把天理曲解成人的本性。人已有本性,由此本性而发的是人欲。又灭人欲又存人欲,岂不自相矛盾?什么是天理,《道德经》说得分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远在人性之上的。如果天理即人性,人自己随心所欲不离本性,还给人定那么多规矩干什么?正由于天理是外在的,而非人的本性,所以才可以由外而里的对人性约束。所以今人之述离于程朱理学本来形象。

如果有诚心弄明白,不要问今人,直接问程氏兄弟和朱熹,他们说的是中国话,你我都能听懂。他们把话说明白了,无需别人再嚼一遍送入你我口。鲁迅说,吃别人嚼过的馒头不香。也劝好教时人者,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糊。踏踏实实地弄明白程朱理学,不要怀私心杂念,把程朱理学当鸽子卖。








6

理学的形成发端于唐末的“古文运动”,代表人物有韩愈和柳宗元。发展于北宋前期,代表人物有范仲淹、欧阳修、胡瑗、孙复等人;到北宋中期,形成了许多理论流派,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理学家,主要有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等,他们掀起了理学的高潮,宣布了理学的正式形成。

所以并非程朱一系的理论才称为理学,北宋的诸多学说都是理学,只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程朱理学占据了主要地位,并成为官方学说,到南宋确立了统治地位。

称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说的是朱熹是北宋时期所有学说的集大成者,而不是二程和杨时的集大成者。

(图为朱熹)

那么朱熹的理学理论观点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一一盘点。

第一,理与气。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理气论就是是朱熹学说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它讨论的是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朱熹以二程思想为基础,吸收张载关于气的学说,提出了自己的理气论。

他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不过“又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也就是说,理和气构成万物,理是决定气的,所谓“理在气先”正是如此。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

这是朱熹的理气论的大致观点。至于其他的诸如太极、阴阳、动静等观点,这里就不提了。

仅仅是理气论就能写成一本书,他的观点太庞杂,许多还充满矛盾。

(图为张载,世称横渠先生)

第二,心性论。

在朱熹的理论中,心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天理是无处不在的,人应该追求的事通过格物致知,将理放在心中,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这是朱熹的终极追求。

而心性论,讨论的就是心与理的关系问题。朱熹认为“人之所以为学,心与理而已矣”,并提出了“心与理一”的命题。

心是“灵明”之心,来源于气;“性即理也”,性来源于理。所以心和性的关系,就如气与理的关系。

关于心和理的关系,朱熹提出了心是万理的本源,也是万物的本源。不过,他和王阳明的心学还是不同,没有提出“心者具众理而出万事者也”的命题。(实际上,心在朱熹学说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有人就将朱熹的学说称为心学。)

(图为王阳明)

第三,格物致知学说

格物致知学说,是朱熹学说中最有特色的一个部分,它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贯穿于朱熹学说的整个体系。

格物,是“即物而穷其理”。物是指天地间的一切事物,“凡有声色貌象而盈天地之间者,皆物也。”所以格物,就是向外求知,认识世界。可见,这其中包含了唯物主义的因素。

致知,朱熹说:“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致知是“自我而言”。知,就是心中的理,与前面的心性说是相呼应的。

至于格物和致知的关系,格物是由外而内,致知是由内而外,最终达到“内外合一”。

(图为程颐,他提出了格物致知说,但没有系统的理论)

第四,知行并进说。

在理学中,知与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时所有的理学家都很重视道德与实践的问题,反应在理论上,就是知与行的关系问题。

朱熹认为,“致知力行,论其先后,故当以致知为先;论其轻重,则当以力行为重”,从此可以看出,朱熹对于知与行是并重的,他提出的“知行相须”,“知行相推”,“知行并进互发”等观点也体现了这一点。

不过,朱熹的知先行后的思想是毫无疑问的,他大加批驳陆九渊的践履之学,问“义理不明,如何践履?”

这是学术思想上的争论,其正确与否不予置评。

(图为陆九渊)

这四点就是朱熹的主要思想。当然,朱熹的思想是个大杂烩,上面提到的四种思想,在朱熹的著作中都有自相矛盾之处。

这些自相矛盾之处也有共同点,那就是对唯物与唯心的关系分的不是那么分明。朱熹的思想中蕴含着许多唯物主义的思想,偏偏这些思想是为了他的唯心主义的理学服务的,因此难免矛盾。

朱熹是个伟大的哲学家是毫无疑问的,不过他的著作晦涩难懂也是真的。古代的哲学著作都难懂,朱熹作为集大成者,将理解难度也集大成了。

7

我是予小草,我来回答。

程朱理学被现代人认为禁锢了人的思想,是统治阶级为你了巩固整治需求的产物,尤其是朱子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遭到了很多人的批判。


朱熹和孔子一样,程朱理学和儒家思想都被统治者用来维护等级制度,尤其是把君臣关系比作伦理关系,让皇权像神权一样至高无上。我想这本并不是他们的本意,否则孔子怎么会在各国并不受待见,而朱熹在世时学说被称为”伪学“,死后才被统治者大量推广。



程朱理学讲了啥?

1.陈朱理学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产物,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的统治。

2.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3.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


4.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比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渴死不饮盗泉水,饿死不碰嗟来食,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等等。


5.适应了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

6.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深得统治者的欢心,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


会被推崇的根本原因:

维护了封建专制的通知,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深得统治者的欢心,使之才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


有现代话来说,就是那里有需要,那里有就会市场,就会出现与之匹配的产物。


我是予小草,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哦,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看,持续回答不断。

8

我一个局外人的观点,南宋的儒家,与汉,孔子的儒家。从一个字可看出中国文化的演变。这个是"贞"。"贞“字在西周前应该是以道为前提,人的行为正确端正。顺应天道而行。使人无咎害。人需据备,诚信,善良,聪慧的,出自于《周易》。"贞"表示人的行为品质,至孔孑,西汉,人品变成了仁,义,礼,智,信,还是靠谱的。至南宋,"贞"变成了女人守寡,的代名词,男人可三妻四妾,儒家文化做为中国核心主流文化,从孔子探索悟道,希望继承延续周文化,慢慢变成欺压下层人民的枷锁。朱熹儒家对《河图》,《洛书》的重视,还是靠近道的。宋当时的儒家己摸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边缘,不可思议的是,南宋最后一个想振兴南宋,抗击蒙古的宰相,叫贾似道,不管他是真抗蒙古,还是假抗蒙古。而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道"。说明南宋儒家文化,对中华正统文化而言是假的,似道非道。贾似道之后南宋基本就走向灭亡了。看似有点唯心主义。也让人不得不觉得他的神奇,如北宋赵光义对南唐后主和金对北宋宋徽宗,其人其事何其惊人相似。让不不得不相信因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