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沾祖父、大伯、父亲两代三人的“光”,总算在公元265年代魏建晋,开创一个大帝国,并在15年后一统南北。但是,一致后的西晋只存在36年时刻便走进前史,为何衰亡如此之速,下面几段史实或许对咱们有所启示。

1.君无远略,沉湎美色。一个王朝能否保持的久,跟开国帝王的计划策略有很大联系。都说新朝新气象,但是咱们在晋武帝司马炎身上却看不到锐意进取的情绪,反而是死气沉沉,毫无远略。宰相何尝经常参与宫殿宴会,有一次回来后对儿子们大发慨叹,说:“我每次参与宴会,从未听到皇帝议论治国理政的计划与策略,只是讲一些平时小事。这么看来,他的太平基业也仅就到他自己一身罢了,他的后代真够忧虑的呀!”过后看来,何尝还真是颇有远见。

晋武帝毫不关怀帝国将来,他最关怀的是怎么享受女色,玩女人。为了充分后宫,武帝曾公布过一个荒唐的决定:下诏选择公卿以下人家的女子弥补六宫,有荫蔽藏匿的以不敬论处;选择未结束时,暂时制止全国嫁娶。如此一来居然选拔了三千多佳人,加上从前宫中有的,已达五千!这还不算,灭掉东吴后,武帝又全部接纳其宫殿中的五千佳人,这么一来,西晋的后宫数现已超越一万。每日倚红偎翠,实在是荒淫的很。

2.文恬武嬉,奢侈成风。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帝国有这么一位混蛋流氓皇帝,底下的文武大臣自然也罢不到哪儿去,“文恬武嬉,奢侈成风”,这就是西晋官场最明显的写照。文恬武嬉发展到极致就是崇尚清谈,不言国务。在西晋朝,士族名人往来只务虚不务实,不谈国务、不言民生,专谈老庄、周易,以玄而又玄的辩难争输赢。在他们眼里,实事、国务全部是“俗务”,假如有人议论治国理政、强兵富民,立刻就会遭到周边人士的讥讽。如此官场,无药可救!

西晋的政坛不仅崇尚清谈,并且极度奢侈,拜金、炫富蔚成风气。仍是那位何尝,正史称他极度奢侈,天天仅用于饮食的费用超越万钱,即便如此,还经常悲叹没有可下筷子的饭菜(“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还有大臣石崇与外戚王恺斗富的史实比较咱们也了解,在此不做赘述。这石崇特别憎恶,每次请客常让佳人劝酒,假如客人不喝,他就让侍卫把佳人杀掉,委实残暴凶狠的很。本来像何尝、石崇这么的人物在西晋政坛不胜枚举,由此可见其溃烂、漆黑备至。

3.诸王权重,尾大不掉。前史再三证实,封建制(封邦建国制,非指封建社会)只合适夏、商、西周三朝,在以后的任何朝代都是祸乱的本源。西汉已是前车之鉴,但晋武帝却仍然大封宗室、勋臣为诸侯。单以司马宗族的诸侯王为例,一起封王者达27人,每一位都取得大片封地及为数众多的军队。诸侯王的标准当时分大、次、小三等,其间大国设置战士5000人,次国战士3000人,小国战士1500人,实力相当雄厚。

平定江南后,武帝下诏减少州郡所领战士数,连边郡区域的驻军也大幅减少,单单对诸侯王“法外施恩”,因此诸王国的军队变成本地上的主力军,具有了叛变的本钱。果不其然,武帝死后不久,“八王之乱”便迸发,杀得神州天昏地暗,直接致使西晋的消亡。

4.异族内迁,难民危机。自东汉末年以来,边疆少数民族因天灾、战役等原因屡次大量内迁,与本地汉人杂居共处,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民族矛盾。在西晋年间民族矛盾变得愈加严峻,引发数起大规模暴乱事情,如鲜卑族秃发树机能暴乱、匈奴族郝散暴乱和氐羌齐万年暴乱等。到晋武帝平吴前后,民族问题现已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急需对策解决。

但是文恬武嬉的朝廷不仅没有对策可言,乃至对一些忧心时局之士提出的中肯主张,往往也是置之不理。比如江统的《徙戎论》提出,应将内迁关中的少数民族迁出关外,“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过后看来是怎么的远见正确。

本来西晋朝廷不仅没有大规模斥逐内迁异族,反而昏招迭出,可劲地为异族叛变发明有利条件:大肆抓捕异族难民为奴隶,拼命压榨克扣;减少州郡所领战士数,连边郡区域的驻军也大幅减少;诸王混战不已,自废司马家“武功”。如此种种,总算引起五胡乱华局势的呈现,也直接致使西晋的消亡。

司马家昏招连连,西晋立国只是51年、一致只是36年便消亡,实在是中国史上最耻辱的王朝之一。

了解历史的兄弟都知道,三国最终被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给一致了,但是只要很少人知道,司马炎的子孙本来并不姓司马,而是姓牛,由于他们本来是牛金的子孙。

司马炎

或许有兄弟就会问了,这东晋的开国皇帝不就叫司马睿吗?你怎样他姓牛呢?这是由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觐袭封琅琊王后,其妻夏侯氏被封为妃子。

夏侯氏人很风流,没多久就与王府也叫牛金的一个小吏勾搭成奸,后生下了司马睿。而西晋被灭亡后,司马睿被江东士族拥护为帝,成为了东晋的开国皇帝。

司马睿

有的兄弟可能会觉得这故事听起来太假,实际上这个事但是出自二十四史正史的《晋史》和《魏书》当中的,实在度适当之高。

明朝思想家李贽,就直称东晋为“南朝晋牛氏”,而不称司马氏。

李贽

司马懿子孙三代杀皇帝,夺大权,坏事做尽,一致三国,结果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真是:苍天有眼。

前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每逢有新人站在山顶长笑的时分,他都会将脚边的岩石踢落,让谷底的旧人落井下石,永无出头之日。不过,这凡事还真就有例外。你看那西晋的司马宗族,从祖辈司马懿开端,后边的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司马衷,哪一个统治者的名声好听了?咱们都管他们叫做谋逆篡位者,其心思路人皆知。

电视剧《军师联盟》中的司马懿形象

司马宗族完成了统一天下的霸业,但是他们却变成了后世人所厌弃的目标。一方面,这是由于司马宗族在后来的争权夺利中引发了八王之乱,汉人实力大大削弱,令北方游牧民族浑水摸鱼,让汉人文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抵触,一度有消亡的趋势。另一方面,是司马宗族获得天下的道路并非深得人心,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端,汉朝这种坚持以忠孝为核心的思维就在老百姓心里生根发芽。最初曹丕篡汉登基的时分,姑且有很多汉室忠臣戳他的脊梁骨。莫非换成了司马懿及其后代,结局就会改变吗?

这段时间,一部名为《军师联盟》的电视剧在网络上风行,其间司马懿的形象从当年鹰视狼顾的奸滑变成了英俊、爱妻、卖萌还有隐忍的正面形象,似乎司马懿是一个被虐待的人物。这就一举颠覆了从前的《三国演义》、《新三国》中刻画的司马懿形象,很多人就要问了,莫非司马懿洗白了吗?

事实上,司马懿的形象应该是没有什么改变的,令他蒙上一层奸滑奸刁的面纱者,恰是那儿光鲜亮丽,一身正派的诸葛亮。在蜀汉忠臣,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不实践先帝那句“君可自取”的诸葛亮面前,毁曹真,杀曹爽,操作曹芳,谋得大魏江山的司马懿当然就变成了反面人物。

司马懿的形象多变,仅仅由于咱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分态度不一样算了。在《三国演义》里,咱们骂惯了曹操奸雄,神往刘皇叔的善良,诸葛亮的忠心,自但是然咱们就选了一边站。比及司马懿变成现代人神往的那种家庭暖男,铁血硬汉的时分,咱们立刻就改弦易辙,纷繁赞许、同情起司马懿来。因而,咱们读前史,需要用天主视角去看待每一个人物,变换态度尤为重要。

鹰视狼顾

司马懿的形象一向就摆在那里:当曹操大势的时分,其麾下一定有贤才很多,其眼光定然是高过天地,彼时出仕不如闭门读书。司马懿此举,便类似于当今职场的囤积居奇,无可厚非;赤壁大北,出仕之机已到,那便要做一个可以表现自个经天纬地之才的大官,曹操的身边只能有他这么一个天下奇才,谁也比不上。这莫非可以解读为鹰视狼顾的反叛之相,说他司马懿是为权而来的吗?别着急,那儿的诸葛亮不也是如此吗?他在蜀国大包大揽,怎样就没人说诸葛亮的坏话,便有人说司马懿的不好呢?双标不能太严峻。

接着说,谋逆之事那即是司马懿的黑点没跑了吧。假如你以为君权神授,刘姓后代才能为皇帝的话你即是对的;假如你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支持者,那你们就不能这么说了。当司马懿和曹爽面对面斗法的时分,他们所代表的利益集团注定了是要你死我活。

曹爽代表曹氏宗族,他要大面积选拔寒门后辈做官,用九品中正制建立起新的士族阶层,以此削弱旧的强大宗族势力,用制衡的手法保护曹家江山安稳。而司马懿出身贵族,他即是宗族势力的代表,曹爽一出手便要将你的宗族付之东流,换做是你,你可以束手待毙吗?比及你打败曹爽,大权归属自家,你莫非情愿当个周文王,把对权利的巴望限制在自个的心底吗?

所以说,白与黑虽然是相对的,但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当你身着白衣时眼前尽是漆黑,当你披上黑衣时眼前又呈现了一道道白光。套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他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是曹魏政权中具有政治、军事才华的人物,终其终身为曹魏的统一工作贡献力量。他的儿子贾充担任司马昭斩杀曹魏皇帝的直接指挥,深得司马氏信赖,变成西晋王朝的开国元勋。贾充的女儿贾南风嫁给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晋惠帝),由于她貌丑而性妒,惠帝窝囊而一度擅权,变成西晋时期“八王之乱”的始作俑者。

他即是贾逵。贾逵少孤家贫,乃至冬季连棉裤也没有。曾经在大舅哥家借宿,天亮后把人家的裤子都穿走了。但是他立志参军,常常作列阵交兵的游戏。他的爷爷说:“汝大必为将。”并向他口授兵书数万言。

有一次,贾逵通过皮氏(今山西河津)时,看到这儿地势险峻,曾说:“兵家争地,先据此者胜。”后来,郭援攻击河东郡,贾逵担任护卫绛邑的长官,据城据守。并且使人奉告郡守要赶忙占有皮氏这座城。郡守遵从定见,占据了皮氏城,才不至于全郡沦亡。

205年,归降曹操不久高干在并州叛变,张琰举兵呼应,贾逵不知张琰的诡计,去见他,并替张琰出谋划策。后来发觉这是诡计,仍假装情愿同张琰一起叛变的姿态,以构筑蠡城城墙的名义从张琰那里借了一些戎行,把城中那些叛变的人一一斩杀。修好城堑后,坚决与张琰对立,直到张琰失利。

211年,曹操西征马超的时分,贾逵经老友孙资引荐,被曹操录用为弘农太守。后来由于屯田都尉私藏流亡的大众,说话很不恭顺,贾逵打断了人家的腿被罢官,但是曹操依然格外赏识贾逵,不久后又录用他为丞相主簿(杨修、司马懿都当过这个官)。后来由于机智果断,曹操拜他为谏议大夫。

220年,曹操在洛阳逝世。鄢陵侯曹彰带着戎马从长安赶来洛阳,意欲抢夺曹丕承继王位的权力。他问贾逵:“先王的玺绶在哪里?”贾逵很严厉地回答说:“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的玺绶,不是君侯你该问的!”说得曹彰无言以对,不敢再争。贾逵和在洛阳的文武百官把曹操的遗体入殓,送还邺城,由曹丕主丧并拥立曹丕承继王位。

同年六月,贾逵跟从曹丕带兵四处巡游,为代汉称帝造势。在黎阳,军士渡河力争上游,贾逵当即斩杀数人,康复次序。曹丕录用贾逵为豫州刺史。贾逵在任豫州刺史时期,借兵曹从事请假逾期拷问追查州中徇私放纵、不按法令就事的太守以下官员,将他们悉数弹劾免除。遭到曹丕赞誉。

225年,贾逵跟从曹休、张辽诸将攻击东吴,击败吕范,分析孙权攻击的特色和驻军局势,提出修建由豫州到长江的河道,大军可从豫州进发攻击东吴的东关。若孙权自守东关,另遣戎行东西反击,孙权的东西两线就得不到救援;若东西线能够攻下,则东关就变成孤立的据点,也就垂手而得了。一起他又将戎行移驻潦口,上陈攻击的计谋,曹叡都十分满意。

228年,曹休中计往皖县(今安徽省潜山县)去接应假屈服的东吴将领周鲂。魏明帝曹叡命令贾逵督满宠、胡质直攻东关,司马懿领兵攻击江陵接应。贾逵料到东吴在东关没有防备,一定是将戎行集中在皖城,曹休孤军深入必败无疑。所以,布置诸将,水陆并进。到了夹石邻近,他命战士在山口要道上竖起了许多旗子,并留少量战士不停地打鼓,作为疑兵,然后亲率大队人马迎战。

吴军以为魏国救援大军已至,所以迅速撤离战场。贾逵占据夹石今后,又拿出粮食和军资供应曹休的戎行,使曹休得以从头整理队伍,退回扬州。同年,贾逵死于任上,他终身忠于曹魏。251年,司马懿病重,梦见贾逵,不久逝世。256年,诸葛诞听到贾充支撑魏室禅让,大声呵责:“你不是贾逵的儿子!”260年,贾充给成济壮胆,弑杀曹髦,深得司马氏信赖。

作者简介:身为90后处女座的我,时而毒舌又文艺。观点犀利,一语道破。运用女司机的眼光发现问题所在,关注头条号:逗趣梦梦,有什么疑难杂症可以尽管来找我。

最佳贡献者
2

东汉灭亡后,曾经的汉王朝分裂成了三个政权,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魏蜀吴三国,从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取代汉朝建立魏国到西晋咸宁六年(280),西晋灭亡东吴。总共60年的时间里,三国之间相互攻伐,交替混战。

直到司马家得势,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司马家族掌权者的经营,司马家族逐渐控制了曹魏政权。在司马昭统治时期,曹魏消灭了蜀汉政权,三国时代开始走向了结束。到了其子司马炎即位晋王(司马家封爵),司马家族正式取代曹魏,建立西晋政权。并且在14年后(279),西晋发动了灭吴之战,终结了长达60年的混战局面。

但是,如此强大的西晋王朝却在统一全国后的短短36年内,由强盛走向混乱,最终走向灭亡。这一戏剧性的转变,不由的让我们产生疑问,为什么结束了三国混战的西晋。会在短短的36年内走向灭亡呢?

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西晋其自身在建立之初的体制存在问题,为王朝走向混乱埋下了隐患。由于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世族的势力逐渐壮大,尤其在各个地方,其影响力和地位甚至超过中央的皇帝,司马家族之所以能够取代曹魏,与这种制度和形势是息息相关的。

晋武帝司马炎在取代曹魏之后,为了避免其他世族、权臣效仿,便大肆分封其宗室子弟,让他们到各个地方为王,作为在地方上维护皇室的力量。并且实行占田制和荫客制,限制世族的土地面积和数量以及他们可以拥有的食客的数量,以此来限制世族的势力。

但统一后司马炎在位仅十年,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加上司马炎之前大肆分封宗室的行为,造成了皇族势力的壮大,成为了又一支地方割据势力。在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地方的皇族势力不久就掀起了八王之乱,晋王朝自此由盛转衰。

而另一方面,从东汉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中原,成为另一股割据势力,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伏笔。从东汉王朝开始,朝廷就常常通过招引或者强制的方式让北方的游牧民族内迁。目的是方便监视各族,并增加兵员和劳动力。魏晋时期,更是不遗余力地将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以至于到了后来,其迁入的人数与关中一带的晋人差不多,形成了极具威胁的割据势力。

到晋惠帝统治时期,便爆发了氐帅齐万年之乱。在八王之乱时,趁着司马家宗室互相攻伐的时机,原本臣服于晋朝的匈奴人刘渊军团割据汉地建立汉国。在东方河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领袖如石勒、王弥等也起兵对抗晋朝,并且宣布依附于汉国,得授汉国官职,使得汉国成为严重威胁晋朝统治的军事力量。

永嘉五年(311),刘渊之子刘聪继位后,派遣大将呼延晏率军攻打洛阳,一路摧枯拉朽,到六月于前来增援的王弥和刘曜会合,攻入了晋国都城洛阳,并且俘虏了打算西出长安的晋怀帝,在洛阳城中烧杀抢掠后,焚毁了洛阳皇宫,带着玉玺和一些晋朝大臣班师回朝。这就是史书上所讲的“永嘉之乱”。在此不久后,西晋走向了灭亡。

所以,曾经强盛一时的西晋王朝,其实是在内部宗室的内乱和南迁的的少数民族的叛乱的联合作用下,迅速地由强盛走向混乱,最终走向灭亡的。

3

答案很简单,娘胎里带出的毛病,根儿不正。

不过请注意,这个“根儿”不是说“篡位”,事实上,作为正统政权系统,或者说一个“王朝类型”来说,曹魏、西晋、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其实是一脉相承的父子兄弟。

哪怕我们只是浅白地观察这些王朝的命运,都能发现,哪怕是时间最长的东晋,其实也一直处于政局动荡的状态,要么就是权臣门阀操纵皇帝,要么就是地方强藩凌虐中央,再不就是外镇宗王谋反,还有就是北方强敌逼近,濒临亡国灭种。

无独有偶的是,上述的各个王朝,几乎都有类似的问题。

为什么?

“根儿”,其实在曹丕建立的曹魏身上。

曹丕不但创造了礼仪最为完备的皇帝禅让的制度,还对于自秦国商鞅变法以来,流传了500多年的秦汉政治、社会体制进行了全面的修正。

很多人不了解的事实是,秦律在秦朝灭亡之后,被汉王朝所继承,经萧何之手,作汉律九章,历经汉武帝、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等多次的调整和增删,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汉律管理体系。

这个体系,在王莽篡政期间被破坏了一部分,到了东汉建立,虽然用了汉的国号,却并没有把“前汉”的政治继承下来,而是结合汉光武帝所依赖的诸多世家大族,以及平定天下的元从士兵,对前朝的政治制度进行了修正。

但是这种修正,只是很大一部分前朝“律令”被束之高阁,而非废除,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在长沙跑马楼发现的“三国吴简”中户籍记录,仍然存在“二十等爵制”中的爵位,更有意思的是,所有成年男性的爵位都是第八级“公乘”。

也就是说,在“二十等爵制”的所有特权、意义全部消失之后,户口本上仍旧要给每个人登记爵位,这种情况就类似于在今天的个人信息表上填写“家庭成分”,贫农或者资本家。

这部分社会管理的制度遗存,与西汉中后期开始兴起的儒臣掌握国家的趋势,并行不悖,已经被贬低到贱役资格的百石以下小吏们,与二百石以上的儒学身份长吏,已经成为两个阶层,尽管按照“前汉”的制度逻辑,他们都是国家的公务员,甚至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还写着“吏员自佐史至丞相,十三万二百八十五人。”

但是,在逐步形成的士族社会、儒家社会之中,每一个流传了四百年的名词,都不再是原本含义。

而在汉末大乱之后,经过曹操的筚路蓝缕,曹魏政权雏形渐具。

曹魏政权是“篡”来的买卖,在进行政治和社会架构的过程中,无不以吸引原体制中精英阶层向自己的“不合法皇权”低头为前提。

为了保障“最支持”自己的士族门户可以维持权位,大搞“九品官人法”;为了保障自家对地方的武力优势,确立“世兵制”,将兵户变成皇帝的部曲;为了保障皇权独大,把迫不得已封王的兄弟子侄们,当做犯人管着。

而整个帝国,又高级士族压着低级士族,低级士族压着寒门豪族,寒门豪族压着平民百姓,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宗族圈子和壁垒,他们手里有人口,有土地,有粮食,甚至于有武装。

而为了在社会层面上与这些“支持者”取得共识,曹魏政权由重新删定了汉律,添加《新律》18章,变成《魏律》,彻底实现了法律层面的儒家伦理化。

此后的数百年间,上述政权,其实就是在曹魏的这套制度底子之上,前进、后退,西晋政权为了防止自己被权臣篡位(因为强大的中军就在洛阳,一旦被权臣掌握,就是江山易主),才搞出了宗室诸王领兵的改革。

而西晋的这通改革,在“八王之乱”的最初并没有显露出恶果,早期的权力斗争,还是依赖洛阳的禁卫搞宫廷政变的模式,但是随着宗室诸王的一步步介入政权的争夺,拥有地方兵权的诸王们,愿意去拉拢有战斗力的一切盟友。

比如匈奴汉刘渊其实是成都王司马颍的支持者,而鲜卑诸部则和东海王司马越关系不错,而日后肆虐中原的羯族石勒,则是臣服于匈奴汉的大贼。

当西晋王朝赖以镇压天下的中军武力逐步消耗干净,首先进入的是群雄割据的状态,而非“五胡乱华”的图景,比如控制兖州的苟晞,晋阳的刘琨,幽州的王浚,荆州的王敦以及散居河洛、关中的诸多晋朝显宦。

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匈奴汉政权只有“平阳”都城周围的一小块地盘,哪怕同在今天山西省的“晋阳”,也就是太原都不在他们的手中,偏偏散居天下各处的晋朝高官显宦们,根本没有聚合力量,一举殄灭之的兴趣,而是自己杀来杀去……

而这种景象,也就是所谓的“中枢失权”,在曹魏一直到南陈的几百年间,可谓屡见不鲜,归根结底就是自汉代发育起来的高门大族,已经成为集学阀、军阀、大地主、大官僚一身的以家族为纽带的“怪物”。

这些怪物的存在,让任何政权的统治,都是“以力服人”,力最强者(能压倒所有家族的)为皇帝,比如曹丕、刘裕,力最强者(不能压倒所有家族的)为权臣,比如王敦、桓温。

如果没有这样的武力强人出场,则是大族共治的脆弱平衡,比如王导、谢安,直到有新的强人出现。

4

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外部的威胁压力即使再大,也不如内部的腐化起到的作用大,晋朝就是如此。

晋朝给了我们太多的厌恶的理由,从得国不正、吏治腐败、士族崛起、恢复分封到卖官鬻爵、奢侈斗富、立傻为帝、皇后干政、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几乎晋朝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让人感到愤怒。

都知道两汉以孝治国,那么晋朝以什么治国,并没有。晋朝从建立之初就充斥着谎言、欺骗、血腥屠杀、高压政治、弑君、谋逆纂位,晋朝是怎么来的?是司马懿依靠欺骗和残酷屠杀的手段夺来的,司马懿欺骗曹爽,背弃政治盟友,独揽大权,将曹爽一族及其同党五千多人,全部诛杀。

屠杀永远带不来和平,欺骗永远换不来信任,司马家族只是依靠武力手段,欺负弱小的曹魏皇帝,干掉所有政敌,而取代了曹魏政权,从某种意义上说,司马家族建立的晋朝,与王莽建立的新朝,没什么区别,都是吃着前朝的俸禄,夺了前朝的江山,新莽是一个短命王朝,同样晋朝也是一个短命王朝。

得国不正只是晋朝灭亡的一个诱因,发生在司马昭时代的弑君事件,才是震惊整个文明社会的逆行,将中国历史朝向数几百年,上一个弑君的人,是秦朝末年的赵高,自从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以来,皇帝就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是天下百姓的神灵,不是你司马昭说杀就想杀,杀了还不愿意负责的。

司马昭弑君,让整个天下对司马家族为之震动,儒家文化是容不下这种逆动,也是无法理解这种谋逆,虽然整个天下依然屈服于司马家族的统治,可在内心深处,几乎所有的人都巴不得晋朝灭亡。

司马家族因为取代了曹魏的基本盘,在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两代领导人打下的基础上,司马炎几乎就是坐享其成,靠着前人留下的政治成果,轻易统一三国,建立晋朝。

司马炎虽是晋朝的开国皇帝,但并不代表他有着超常的能力,相反,作为开国皇帝的司马炎,处处表现得昏庸无能,秦朝虽然短命,可是秦始皇在世时,天下即使暗流涌动,但仍然太平如初,晋朝虽然短命,却完全就是司马炎一手造成,正所谓成也司马炎,灭也司马炎,就是如此。

晋朝是司马炎建立,同时也是司马炎葬送的,司马炎这个开国皇帝,就是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

看着光辉统一的晋朝,表面上天下太平,实际上百姓生活极其艰难,自曹丕朝代就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到了晋朝更加发扬光大,让自东汉就开始崛起的士族更加强大,强大到可以制衡皇权,强大到控制天下一半的人口,强大到让百姓生活越来越艰难。

士族们把持了所有做官的途径,实际上就是导致阶层固化的主因,低层百姓与寒门小族再也无法进入官场,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阶层矛盾与仇视,作为皇帝的司马炎,不但不阻止,反正更加支持豪强大族。

豪强大族的斗富,身为皇帝的司马炎居然还支持,晋朝的石崇与王恺斗富,作为开国皇帝的司马炎把宫里收藏的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赐给王恺,支持王恺斗富,这就是身为开国之君的晋朝开国皇帝的表现。

皇帝如此,上行下效,整个天下都弥漫一股斗富与奢侈之风,钱从哪里,不就是从百姓身上收刮吗?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晋朝底层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你听说过开国皇帝有卖官鬻爵的行为吗?晋武帝司马炎就有,作为开国皇帝,生活奢侈糜烂,当他没有零花钱用时,就开始卖官卖爵位筹钱,这可是东汉末年的桓、灵二帝的表现啊,却出现在晋朝开国皇帝身上,晋朝不短命天理都难容。

从秦始皇朝代就确定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孰优孰劣,并且汉朝花了数百年才完全解决了分封制的弊端,晋朝倒好,一建立政权就开始实行分封制,晋朝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除了汉朝与明朝之外 ,唯一实行分封制的朝代,汉朝实行分封制是无奈之举,明朝实行分封制没多久就开始削藩,可唯独晋朝就灭亡于分封制。

如果晋朝中央有一个贤明有能力的皇帝,晋朝虽然实行分封制也不至于短命,但偏偏司马炎这个开国皇帝,不仅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和军队分给司马家族子弟,而且选了一个傻子皇帝作为接班人。

司马炎选了司马衷这个傻子做皇帝,中央的权力就会旁落,权力一旁落,地方上的司马诸王们就开始争权夺利,才会产生八王之乱,正是中央弱势+分封制,才导致的八王之乱,这也晋朝灭亡的主因之一。

晋朝开国皇帝昏庸,第二位皇帝更是个傻子,能不乱吗?能不短命吗?这种朝代放眼整个中国历史,都没有第二个。

历史上皇帝不能掌握政权的朝代,都是短命王朝,哪怕是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的东汉,皇帝也没有弱智到晋朝这个地步,皇帝不能掌握权力,就会形成权力真实,就会有其他来填补这个权力真空,一旦有野心家进入权力,那么晋朝灭亡就是定数了。

晋朝整个天下的朝臣几乎没有一个是为了国家大义,全部都是为了个人私利与家族利益,八王之乱不就是兄弟相残、叔侄互杀吗?司马家的家风就是这样,自己家都争权夺利到了这个地步,还能指望其他家族为国为民吗?

于是八王之乱搅得整个国家一片血雨腥风,你杀我,我杀你,把整个大晋朝几十年积累的实力全部杀完之后,就只能看着外族杀自己人,所谓的五胡乱华,根本就是晋王朝自已内部出了问题,哪个朝代没有外敌,哪个朝代没有威胁,如怕强大如汉唐,都有匈奴、突厥和吐蕃这样的敌人,敌人强不是灭亡的理由,自己弱才是。

为什么晋朝会如此迅速灭亡?

简单的说就是开国皇帝昏庸,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选了一个弱智作为接班人,确定了分封制这种祸乱的政治制度,再加上司马家族一贯反儒家的作风,内斗不止导致内部实力严重受损,才让外敌乘虚而入,最终偏安一隅,风水轮流转,晋朝皇帝也被权臣架空,最终灭亡。

5

司马懿子孙建立的西晋王朝,之所以快速灭亡,都是因为这个女人!

三国前半场,司马懿可谓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一点错误都不敢犯,最终成功的熬死了众多英才,才在后半场崭露头角,夺取了曹魏大权。说实话,司马懿这一辈子在70岁之前都一直是谨小慎微的,直到之后的高平陵之变,他彻底掌权,才开始活的像个真正的自由人。他隐忍了一辈子,给子孙后代创造了称帝的条件,也算是功德圆满,可是为啥他子孙建立的西晋,会快速灭亡呢?

西晋

司马懿一生隐忍,给子孙创造了大好的条件,也正是在司马懿的基础上,经过两代人的努力,才最终灭亡曹魏,自立为帝。由于司马家是在曹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司马家所建立的西晋国力非常强,最终东吴投降,三家归晋,成功一统天下。而西晋第一任皇帝就是晋武帝司马炎。

司马炎在位期间,西晋整体上还算是不错,毕竟是新国家嘛,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战乱,百废待兴,日子都有奔头。虽然上层奢靡,但影响不了大局,西晋整体还是向好的。可是令人惊讶的是,开国皇帝死了才没多久,西晋就陷入了内乱,八王之乱直接使得西晋国力大降,对周边的压制也变得越来越弱,由此引发了华夏世上一大乱事,最终落得个衣冠南渡的局面。

大家都知道,正常情况下,新帝国的前几代都是比较强大的,会持续出现蒸蒸日上的状态,很少会在开国皇帝去世后,帝国就陷入混乱崩盘,那么西晋王朝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其实整个西晋的崩溃都是因为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就是司马炎的儿媳,司马衷的妻子贾南风。正是贾南风做的这几件事,引发了西晋王朝的大崩盘!

一、帮助傻子皇帝继位

西晋王朝的第二个皇帝司马衷实际上智商不高,根本没有正常的理政能力,也就是大家平常所说的傻子。这种人怎么能够当选太子,成为皇帝呢?难道司马炎已经没有儿子了?其实并非如此,司马炎这个人非常好女色,所以他的子嗣并不少,有近20个,其中不乏聪明之辈,反正都是优于司马衷的。司马炎本人呢,其实也是对司马衷的智商有所怀疑,所以曾经给司马衷做过智商测试。

司马衷痴傻,肯定是不会做这些题的,但是他老婆贾南风倒是很聪明,去找了一批富有才能的老学士帮忙把题给做出来了,而司马炎看到答案后,也感到非常满意,认为司马衷是大智若愚,并不是真正的智商低,所以才决定不改变司马衷的太子地位,让他继承大统。

二、召宗亲入京

曹魏最终失败,导致大权被司马家篡夺,其实有一个很大的原因,那就是曹氏宗亲没有了权力,无法和士族对抗,有鉴于此,司马炎登基后,大封诸王,使得司马家的藩王拥有了很大的权力。司马炎想的也是非常好,有这些藩王坐镇边疆,会有效的压制地方,使得司马家皇权稳固。然而他却没想到,贾南风的一番操作,释放了这些藩王心中的魔鬼

贾南风当上皇后之后,想要进一步大权在握,所以准备除去太后杨氏这一系。为此,他召集不少司马家的宗亲入京帮忙,最终的结果自然是贾南风获胜,皇太后一系被连根铲除。不过也正是在这一阶段,使得不少藩王、宗亲入京,看到了皇帝的软弱,贾南风的愚蠢,有心之人已经开始准备预谋,这就为之后的八王之乱埋下了伏笔。

三、诛杀太子,打开魔盒

皇帝司马衷虽然愚蠢,但是太子司马遹却非常聪明,且十分得人心。大家都知道皇帝司马衷智商低下,就等着以后太子继位,将西晋变得更加强大。可是聪明的太子不符合贾南风的利益,他准备废除太子,重新选一个人来做太子,而且在这个阶段,他受人蛊惑,竟然直接杀了太子司马遹,这就让大家十分不满,给众人留下了口实。

前面就说过,在贾南风击败杨氏家族期间的一系列操作,已经是让有心之人看到了,皇帝的软弱和贾南风的愚蠢,这次贾南风的操作更是让众人看到了机会。于是赵王司马伦假造诏书,开始了废除贾南风,夺取权力的斗争,最终贾南风失败被杀,司马伦夺取了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

西晋大动乱开始了,司马伦掌权,逼迫司马衷退位,自己登基做皇帝,引得其他藩王不满,纷纷起兵,最终酿成了八王之乱,由于西晋内耗,也给了外族机会,由此导致了史上第一个大乱世。

结语

司马懿辛辛苦苦一辈子,给子孙创造了掌权的条件,经过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最终登基称帝,一统天下。可是才过了三十多年,西晋就因为贾南风而彻底灭亡,要不是贾南风胡乱操作,司马衷不被立为皇帝,或者贾南风不祸乱朝堂,搞得乌烟瘴气,维持正常的流程程序,哪里会有之后的八王之乱,衣冠南渡?

6

西晋王朝的地位在几个大一统王朝中是非常尴尬的,甚至它与斗富、白痴皇帝等等联系在一起。刚刚立国,外戚、诸王叛乱、外敌入侵结连不断,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就灭国了,皇帝被俘虏,被杀,如果不是司马睿逃犯南方,中国历史上又多了一个短命王朝。

众所周知,司马懿欺负孤儿寡母,趁机发动政变,将曹魏的天下纳为己有。当然,这也成了司马家内心的一块心病。晋朝建立前夕,司马家恢复了废除已久的五等爵位制,用爵位和土地来收买曹魏功臣。自然,拿人的手短,得了好处必然要反过来支持司马家,所以司马家正式取代曹家时,满朝文武一片寂静,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虽然说双方在这场谈判中都得到了实惠,但司马氏就存在天然不足,软弱。

整个晋朝是士族门阀的代表,西晋比东晋强,但西晋皇帝在士族面前也非常软弱,更多的是放纵。刚刚开国就有人上了一份奏章,大概意思是西晋没有生气,快要灭亡了。而大伙都是忙着圈地比福,根本没空搭理。

此外,司马懿之所以能政变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曹魏家有漏洞,诸王被削弱的太厉害。西晋皇帝不会让这个悲剧再发生,藩王出任地方重镇,掌握大量兵力。碰巧西晋第二代皇帝是个白痴(据说这个皇帝不是白痴,但资料匮乏就不深究)没有能力控制朝政。既然皇帝不行,皇帝周围人不会浪费这个难得的机会,所以两代外戚之间的火并就开始了。

当然地方诸王心里也不高兴,无论是智商,还是能力,晋惠帝都不行,凭什么占着这么好的资源。前面我们讲过诸王实力强的又不是一个,只要一个挑了头,又成功了,其他人内心平衡彻底被打翻。于是,八王之乱就这样的上演,而晋朝的国力也在这种作死的模式中被消耗。

造反又不是请客吃饭,要的是拳头硬。如果拳头不硬怎么办?找外援是诸王能想的到,问题是找谁?找其他王爷,凭什么,大家都是王,皇位只有一个,谁能抱着大家正在合作,对方会不会捅刀子。于是匈奴等少数民族进了这些王爷的视野。司马睿是东海王的后代,东晋建立后,无论北方多么乱,慕容集团都是晋朝拉拢的对象,而匈奴和石赵都是坚决打击的对象,无论你是不是主动请和。

回过头继续说与诸王合作的少数民族,他们基本都是前代王朝的被征服者,内心是想复国的,譬如刘渊的匈奴。既然有人邀请,这些人也非常爽快的加入了诸王阵营。至于后来,晋朝被消耗的差不多的,刘渊顺势复国,而西晋灭亡。总之,西晋灭亡完全就是自我作死。

7

我们知道三国之后的西晋虽然是个大一统国家,但实在对不起“大一统”这三字,也许得位太容易,西晋开国的君臣并没有像后来的朝代初创时那样上下一心励精图治,恰恰相反的是从上到下都在吃喝玩乐聚敛财富。



试举三例小事:其一,晋武帝司马炎喜欢坐在羊拉的车子上在皇宫内转悠,羊车停在哪个妃子的门口,当晚就宿在哪个妃子的房里。聪明的妃子为了多沾雨露,会在门口的树叶上撒上盐水,羊闻到咸味就会停下不走。

其二,大司马王戎是有名的富翁,但生性吝啬,家有甜李子树,每当李子成熟出售时,都要家人把李子核取出,以免买李子的人把核拿去育苗,影响自己的生意。王戎后来出镇山东某地时,听说该地的梨是特产,便让手下的士兵把梨贩往北方为自己赚钱。

其三,晋武帝有一次在大臣王济家做客,觉得王家的烤乳猪味道非常鲜美,问起制作方法。王济说所用的乳猪自出生就用人奶喂养,味道自然鲜美,武帝听后很不是滋味,默然不语。

晋武帝是个宽容爱玩的人,但绝对不是一个好领袖,他不想也无力扭转当时的社会风气,所以皇位传到第二代晋惠帝时,整个帝国已出现了重大政治危机,雪上加霜的是晋惠帝本人还是个傻子,朝政都由皇后贾南风把持。据说贾南风长的黑胖粗丑,脾气品德都很糟糕,是个不折不扣的泼妇,只要有看不顺眼的人,不管王侯将相,都只有一个死字。分封在全国各地手握兵权的司马家王爷为了自保,纷纷起兵造反,诛杀皇后贾南风后,诸王的叛乱并没有停止,为了争权夺利,反而互相残杀,其中最著名的有八个司马王爷,就是极其有名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前后持续十六年之久,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世家大族也不能幸免,西晋帝国不仅元气大伤,而且还引起了北方匈奴的环伺,最终导致灭国。

8

西晋国祚仅51年,有人说西晋处在多事之秋,先有“八王之乱”后有“永嘉之乱”,还有五胡内迁和流民起义,社会转型期固有的结构性矛盾导致了它的灭亡。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西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的王朝之一,许多复杂的社会矛盾其实都源于这一点,可以说西晋的迅速灭亡主要是由严重的腐败造成的。

西晋的开局本来一片大好,但司马炎很快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西晋建立之初出现了“太康之治”,与汉初的“文景之治”、唐初的“贞观之治”以及明初的“洪武之治”齐名,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

西晋的开国皇帝是晋武帝司马炎,虽然在雄才大略上略输祖父司马懿、叔父司马师和父亲司马昭,但也是一位想积极作为的皇帝。司马炎也深知“艰苦奋斗”的道理,早期他也力倡节俭、反对奢侈。

有一次,司马炎患病初愈,按礼制大臣要来朝贺,有些大臣朝贺时还带来了礼物,司马炎不收,并下令今后不许再这么做。还有一次,一位太医得到了一件精美无比的雉头裘,觉得只有天子才能享用,于是献给了他,司马炎不但不收而且很生气,下令当众将这件名贵的衣物焚烧在殿前,说今后有人再向皇帝送礼就要治罪。

上行下效,在司马炎的影响下奢靡之风迅速刮向上层社会

上行下效,令行禁止。如果司马炎始终保持这种作风,想必西晋朝野上下必定是一番“风清气正”的氛围,但司马炎却没能保持住。

灭掉孙吴后国家实现了统一,司马炎也慢慢骄傲自满起来,以前那些规定也开始松动了,《晋书》记载:“泰始中,帝博选良家以充后宫,先下书禁天下嫁娶,使宦者乘使车,给驺骑,驰传州郡,召充选者使后拣择。”为了自己选后宫连民间嫁娶都要禁止一下,仅这一条司马炎就可以归入暴君的行列了。

灭吴后,司马炎“诏选孙皓妓妾五千人入宫”,致使“掖庭殆将万人”,后宫佳丽太多,司马炎晚上都不知道该去何处就寝,于是就坐上羊拉的车子,车停在了哪里就在哪个妃嫔处就寝,结果引来了一段著名的“羊车望幸”的典故:“宫人乃取竹叶插户,以盐汁洒地,而引帝车。”

好榜样产生正能量,坏榜样就有坏结果。有了司马炎这个“表率”,西晋上层社会迅速弥漫起一股奢靡之风,侍中石崇“后房百数”,大将苟晞“奴婢将千人,侍妾数十,终日累夜不出户庭”,大臣们平时的吃穿用度越来越讲究,西晋开国元老之一的何曾“性奢豪,务在华侈。

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他吃一顿饭要花一万钱,他的儿子何助也“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为限”。司马炎有个女婿叫王济,官至骁骑将军,司马炎曾到他的宅邸,看到“供馔甚丰,悉贮琉璃器中”,司马炎吃了个“蒸肫”,类似于清蒸猪蹄,觉得味道“甚美”,问是怎么做出,回答说“以人乳蒸之”,另据《世说新语》的记述,这个王济还拿人乳喂猪,以使猪肉更鲜美。

一些上层社会的人不仅在家里享乐,还互相斗富比阔,带坏了社会风气

王济在京城洛阳的黄金地段买了块地,建了个射马场,用铜钱铺地,时人称其为“金沟”,这种赤裸裸的炫富行为引得另一位“土豪”不满,此人名叫王恺,深得司马炎的宠信,也更有钱,为打击王济的气焰,王恺用一头叫“八百里驳”的名牛跟他打赌,看谁能射中这头牛,赌注是1000万钱,王恺自以为箭法好,就让王济先射,没想到王济那一天超常发挥,一箭就把这头牛射倒了。

最有名的斗富故事发生在王恺与石崇之间,王恺家用糖水洗锅,石崇便让家里人把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件长达40里的丝步障,石崇立即让人做件50里长的锦步障;王恺家用赤石脂涂墙壁,石崇便用当时算名贵物资的花椒涂墙。

这些无聊的事司马炎全知道,不仅不制止反而暗中帮王恺的忙,悄悄给了他一株2尺高的珊瑚树,王恺拿着这个宝贝向石崇炫耀,谁知石崇挥起如意就把它打碎了,王恺正心疼之际,石崇微微一笑,命人拿来六、七株珊瑚树,每个都有三、四尺高,让石崇随便挑一个,石崇彻底被打击,“恍然自失”。

西晋全社会拜金主义盛行,人们普遍缺少正确的价值观

追求享乐离不开钱,奢靡之风下必然导致拜金主义,这种风气一经产生就会从上层社会刮到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败坏整个社会的风气,与历代王朝相比,西晋不仅是最奢靡的王朝,也是拜金主义最盛行的王朝。

王戎不算普通的官僚,他官做得也很大,先后担任过吏部尚书、太子太傅、司徒等要职,但他也是“竹林七贤”之一,算名士吧,既然能跟嵇康、阮籍这些人聊得来,应该属于淡泊名利、视金钱如粪土的人,但《晋书》说他“积财聚钱,不知纪极”,不仅爱财如命,而且很抠门,《世说新语》说他常与夫人拿着象牙筹计算自己有多少财产,日夜不辍、乐在其中,人称“钱癖”。

王戎有个女儿出嫁后曾向娘家“贷钱数万”,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没还,女儿回娘家,“戎色不悦”,女儿知道父亲爱财如命,马上回家取钱,王戎“乃欢”。

钱能通神、钱是一切,这种被扭曲了的价值观在西晋十分盛行,钱的地位在这个社会里被抬到了空前高度,从高官贵族到普通百姓都为钱所累、所困、所役使,“军无财,士不来;无赏,士不往”,这本是曹操注释《孙子兵法》时写下一段话,但在西晋社会却更加流行起来,当时还流传着一则谚语,叫做“钱无耳,可使鬼”,意思是有钱连鬼神都能驱使。

对这种拜金主义现象时人鲁褒写了篇《钱神论》加以讽刺,他用4句话来概括社会上存在的“一切向钱看”的现象:“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鲁褒说,大家都把钱当成了“神物”,因为钱这种东西能量实在太大了,有了它“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社会上的一切都可以拿钱来解决,即所谓“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问非钱不发”。

对弥漫于整个社会的拜金主义,太仆刘毅、御史中丞傅咸等少数有远见的官员感到忧虑,多次上疏司马炎要求整顿社会风气,改变奢靡之风和拜金主义盛行的局面,傅咸在谏疏中说“奢侈之费,甚于天灾”、“欲时之俭,当诘其奢;奢不见诘,转相高尚”,他认为对各种错误的社会风气如不加以制止,必然会带来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但司马炎认为这些都算不上大事,顶多是小节,不必大惊小怪,因而未予重视。

贪图享乐、竞相攀比以至拜金主义盛行成为西晋社会风气的主要特征,这种风气甚至影响到文学的时代风格,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阐述各种文学作品应具备的风格与追求,认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这个观点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借用,认为西晋文学作品总的特征就是“绮靡”,即偏重于形式美,注重词藻华丽而忽视了作品的内容和意义。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必然地助长了腐败现象,西晋成为腐败最严重的王朝

西晋社会上的不正风气还体现在选人用人上,经过曹魏一朝的不断“改造”和本朝的继续发展,曹操当年在《求才令》中强调的“唯才是举”已被门阀制度和用人唯亲所替代,强调门第和出身的九品中正制逐渐固化,名义上有中正官的评议和选拔,但中正官很难秉持公正,结果出现了“你关照我、我关照你”的局面,官员晋升靠的不再是才能和业绩而是出身和门路,既然如此,大家也就不愿意在前者多下功夫,而是想办法去投机钻营。

刘毅在上疏劝谏司马炎时也谈到了这种现象,他将其总结为“八损”,其中指出:“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这种选人用人的不公,造成了“劣币逐良币”的现象,为那些以权谋私、结党钻营的人制造了机会,刘毅抨击当时的官场:“邪党得肆,枉滥纵横。虽职名中正,实为奸府。”

刘毅还批评司马炎:“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司马炎曾带头搞过买官卖官的事,并将卖官得来的钱存入自己的“小金库”。时人王沈在《释时论》中也说“京邑翼翼,群士千亿,奔集势门,求官买职”,反映的也是买官卖官的情景,这一幕与东汉末年汉灵帝西园卖官何其相似,所以当司马炎问刘毅自己可以与汉代哪位皇帝相比时,刘毅不客气地说可比汉灵帝。

跑官、买官不仅费神、费力而且更费钱,所以一旦官位到手这些人就会加倍地设法补偿回来,有的大肆搜刮,有的恃强凌弱、鱼肉百姓,石崇早年曾任荆州刺史,《晋书》说他“劫夺杀人,以致巨富”,又说王戎利用职权“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那些平时过着神仙般日子的人,不搞贪污腐败哪来那么的财富?

当时有个叫袁毅的县令,官虽不大但能量却不小,他大肆贪污,《晋书》说他“交通货赂,大兴刑狱”,他还四处行贿,对受贿者的喜好进行了专门研究,比如王恺喜欢马,袁毅就搜罗来名马送给他,袁毅行贿的对象包括了山涛,也是“竹林七贤”之一,被认为是当时少数的“清官”之一。山涛时任吏部尚书、太子少傅,一个小小的县令如何搭上他这么高的官员呢?原来,袁毅是曹魏时期名臣卢毓的女婿,卢氏进入西晋后仍是名门旺族,除此之外袁毅还与时任光禄大夫的华廙是连襟,势力盘根错节,所以才能手眼通天,才敢为所欲为。

腐败让老百姓对西晋王朝失去了信心,人们由“拥晋”到“弃晋”

西晋王朝建立没多久就失去了最初的光芒,变得越来越腐朽,处处透出一股霉烂的气息,不仅上层社会如此,普通阶层也竞相比富比奢、追求金钱,傅咸说:“古者尧有茅茨,今之百姓竞丰其屋;古者臣无玉食,今之贾竖皆厌粱肉;古者后妃乃有殊饰,今之婢妾被服绫罗;古者大夫乃不徒行,今之贱隶乘轻驱肥。”

价值观的错位导致整个社会进取心的不足,后人评价魏晋士人多“任诞”,指其尚空谈、做实事少,又说当时的一些名士多有服药、饮酒的习惯,这些习气、风尚与当时“绮靡”的文风一样,都是整个社会所共有的不良风气的共同写照。

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在奢靡之风下,大量由普通百姓辛苦创造的财富被少数人占有并浪费,织一条几十里长的锦障有什么实用价值?只为逞一时之兴就要耗费成百上千的人日夜去劳动,这种斗富比阔其实是社会财富的破坏性竞赛。一顿饭吃几万钱,真正吃掉的远没有浪费的多,大家都来这么干,就会造成社会供给的不足,更多的人则缺衣少穿,傅咸就此评论说:“古者人稠地狭而有储蓄,由于节也;今者土广人稀而患不足,由于奢也。”

选人用人的不公、腐败现象的漫延又更加激化起社会的矛盾,挑战着王朝的权威与合法性,贩夫走卒们虽然也羡慕吃喝享乐、荣华富贵,但他们更明白一些人平白无故地享有这些显然是不公的,他们也许没有大声疾呼,但肯定在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还有那些寒门士子,门阀阻道、选人不公断送了大多数人的晋身之路,在追求无望的情况下,一定不会真心地去拥抱这个王朝。

当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一举夺取了曹魏的政权,这才开创了晋朝的基业。在那场政变中,论绝对实力司马氏比他的对手弱得多,但司马懿父子多年隐忍、奋力一击,不仅成功地夺取了权力而且没有造成太大的动荡,实现了平稳过渡,究其原因还是民心在思变。

曹魏建国以后,持续不断的战争、沉重的经济负担、一成不变的用人格局和执政者一再瞎折腾,让百姓和大部分官员对其产生了厌烦,他们用脚默默地为司马氏投了一票。但仅仅过了几十年之前的那一幕就又重演了,只是这一次由“弃曹”变成了“弃晋”。西晋王朝虽然短暂却充满了杀戮,有人将其称为“血色王朝”,政变、接二连三的动乱、对内对外的战争几乎没有停歇过,所谓“太康之治”仅仅是昙花一现。

魏晋禅代,使西晋成为一个没有经过民农起义洗礼而建立的王朝,这是西晋的幸运,但某种意义上也是它的不幸与不足,因为统治者居安思危的意识会因此而减弱,司马炎不把追求享乐当成大问题,视社会上弥漫的拜金主义为不见,是没有意识到它们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还会助长腐败现象,最后让统治者失去民心。

9

历史上有三个朝代,可以被称做二世而亡,分别是秦朝,西晋,还有隋朝,秦朝主要是因为暴政还有秦二世、赵高的没有能力,隋朝主要是因为隋炀帝的暴政,而西晋比较不大一样,它之所以这样是多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司马家得位不正,在东晋的时候,晋明帝(东晋元帝司马睿之子)时期,有一次晋明帝与王导在聊天,晋明帝就问王导,司马家是怎么夺得天下的,王导就给晋明帝讲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如何打天下的故事。

其中还包括魏帝高贵乡公曹髦是如何被杀的事情,晋明帝听完之后,很羞愧的说:如果我们司马家就像您说的那样,那么晋朝的天下,又怎么能够长久呢?纵观整个东晋,连司马睿都是傀儡皇帝,更不用说后面的皇帝了。

曹魏篡汉,但不管怎么说,曹魏的天下,确实是曹操打下来的,既然是篡的,但也是凭借着曹操的本事打下来的,但是司马家就完全不一样了,就是靠曹丕、曹睿早死,然后继位的曹芳又年幼,才拿下曹魏天下的。

第二,我们知道西晋的第一个皇帝是司马炎,当然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也是西晋的皇帝,但毕竟是追封的,并没有称帝,司马炎开始的表现还是不错的,比较励精图治,但是后面,就过得比较浮华奢侈了。

而司马炎的继承人选择更有问题,司马衷智力有所欠缺,再加上贾南风实在是厉害,另外西晋大封诸侯王,而各个诸侯王哪能不对皇位有想法呢?所以才有八王之乱,司马衷自然不是这些诸侯王的对手。

第三,九品中正制,最开始设立的时候,主要看家世,德行,才能,那么还是能选出一些人才的,但到后面就变成了只看家世,而不看才能了,所以就出现了,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的情况了。

另外,魏晋风流,追求的是清谈,饮酒等等,另外,再加上五胡的因素,这样的西晋王朝被灭亡,那就很正常了。

10

有红雨,说历史,品人文,悟道理,我是红雨。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司马炎建晋:公元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掉吴国,统一全国,结束东汉末年以来长达90年的混乱局面。司马炎建立西晋以后允许农民依法占田耕作,经济得到发展,政治、社会生活稳定。

奢靡之风:东晋建立不久,统治阶级内部由于大多都是世袭的贵族,奢靡之风盛行。据说司马炎女婿为了使猪肉肥美,用人乳来喂养,想来都难以接受。

八王之乱:西晋建立分封了27个宗亲贵族为王,这些王权力很大,不仅在封国内任免管理,还拥有军队。到了西晋第二个皇帝晋惠帝的时候,一些诸侯开始为了夺取中央政权开始混战,16年的混战使得生灵涂炭,史称“八王之乱“。混乱带来的不只是人民生活的困苦,西晋的统治也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五胡南下: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开始在山西离石建立汉政权反晋。西晋的统一局面被打破。

永嘉之乱:公元311年,匈奴族刘汉政权攻入西晋都城洛阳,俘虏了晋怀帝。晋怀帝年号“永嘉”,所以为“永嘉之乱”。后来司马邺在长安称帝,为西晋最后一个皇帝晋愍帝。公元316年,长安又被匈奴攻破,传了四代皇帝,52年的西晋灭亡了。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评论和点赞。期待您的关注,再次感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