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问题要交给日本专家桥本来回答。

日本没有不敢攻打印度,而且是攻打印度著名的基地英帕尔,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败。


日本发动太平洋的战争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美国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在1941年年底,日本与美国谈判是否接受美国最后通牒,撤出中国,撤出满洲时,日本储备的战略石油,只够日本进行三个月战争,所以偷袭珍珠港后,日本用最快的速度直接进攻东南亚,占领荷属印度支那,获取当地的石油。


同时日本还继续切断要切断英国从陆上支援中国,东南亚的通路,所以分兵占领了缅甸,,对完全切断了中国的对外运输线滇缅公路。在重创中国远征军后,日本完全占据缅甸全境,这时,日本并没有要立刻出兵从缅甸进攻印度,而是想通过拉拢印度人中反对英国殖民的势力来瓦解英国对印度的占领。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军大约120万的军力被拖在中国战场,而重庆的国民政府可以通过驼峰航线获得援助。这样日本觉得战争如果不进行釜底抽薪,将持续更加长的时间。


1944年3月日本陆军开始计划从缅甸一侧进攻印度,占领印度的英帕尔,这就是著名的英帕尔战役。本来日本方面认为缅甸是英国重点防御区,应该很难攻打,没有想到比原定计划早很多时间就结束战斗。而英帕尔是英军在印度的主要据点,也是支援重庆的重要基地。如果攻下这个据点不但可以完全封锁重庆方面来自外界的援助,还可以以此为跳板,赶英国人下印度洋,并且在适当时机与德军会合。


日本方面作战的指挥官就是卢沟桥事变的始作俑者牟田口,他指挥的军队在从北平开始横扫中国以后又被派到缅甸,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后,准备翻越大山,进攻英帕尔,他指挥军队的人数是85000人,最后生还的不到十分之一,这场战役因为日本方面忽视后方物资供应,以及当地的自然条件的艰苦,英军,中国远征军的顽强抗击下遭到完败。


日本从此再也没有能力进攻印度,相反联合国军从此吹响了反击的号角,因此日本陆上进攻英帕尔,也是日本陆军的一次“中途岛”失败,日本军在缅甸,在东南亚,在云南等地节节失败,一蹶不振。

最佳贡献者
2

日本是个海军强国,入侵从海上进入容易得多。比如攻占香港,没必要从上海经过陆地打过去。攻占缅甸,它也没必要从越南一路翻山去。
没到印度,首先得问题是印度不能给日本急迫需要的东西,比如石油、橡胶、粮食、矿产。这些东西大多在东南亚和大陆就有。
至于劳动力,中国的都还没消化,印度更不需要了。
其次攻打印度对整个战况没太多影响。缅甸对中国有影响,所以它打了。加之兵力不足(我觉得是武备不足,人数应该还是充足的),没必要分兵。
至于印度人却是以逸待劳。。那样才是笑话,大英帝国的舰队都沉到水里去了,“精英的”地面部队在新加坡就证明不堪一击,再有也弄回英国本土了,剩下一个没有武装的殖民地,印度人以逸待劳的恐怕只有伸了脖子等砍了

日军不但进攻了印度,而且双方还打得死去活来,著名的英帕尔——科希马大战就是双方在印度境内的一场惨烈的战役,日军也占领了一些印度领土并建立了伪政权。交战双方为日军和英.印军,只是日本当时被困于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没有更多的兵力抽身南亚作战,加上英印军的拼死抵抗、美国雄厚的物质资源,还有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境内的作战,拖住了日本进攻的步伐,才使得印度最终没有沦陷

3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袭击了美国海军珍珠港基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就在同一天,日本军队开始进攻东南亚地区,当时美国军队没有什么准备,英国军队远在本土防御,日本军队在半年的时间里,先后拿下了菲律宾、马来亚、缅甸、新加坡等地,而且进一步威胁到了澳大利亚。

但是到了这一步,日本却为何没有去派兵攻打印度。要知道,当时的印度军队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可言。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当时的缅甸和印度其实都被英国占据,都是他的殖民地,日本的实力还不足以占领所有的英国殖民地。

日本占领缅甸之后就发现自己有些力不从心。1942年日本已经跟美国全面开战,而且资源枯竭,大部分的兵力深陷中国战场,而在太平洋也需要精锐守卫现有的殖民地。而当时的印度,集中了英国在亚洲的主力,而且国土广大包括整个的南亚大陆,战略纵深非常广阔,日本如果出兵,也必然陷入持久战。

其次,日本进行了小规模的尝试,但是以失败告终。在总体战局吃紧的情况下,日本做了试图占据印度的尝试,发动了英帕尔战役,但是最后的结果是惨败。倒不是军队战死很多,主要是受不了印度恶劣的环境和气候,非战斗减员很严重。因此,鉴于当时的状况,日本无力占领印度,印度也得以免受二战之苦,这不能不说是这个国家不幸中的万幸。

4

必须指出的是,日本并非“不敢去攻打印度”,而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和印度没有即刻直接爆发武装冲突,而是直至1944年3月至7月,卢沟桥事变的主要策动者、声称“是老子在卢沟桥打响第一枪,挑起了这场战争”的牟田口廉也指挥的日军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同斯库纳斯中将指挥的英军第4军的英印第17师和英印第20师两个不满员师,进行了英帕尔战役。日本攻打印度为何迟至二战临近尾声?

首先,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提及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大东亚共荣圈”。

1938年11月3日,日本发表了《东亚新秩序》政府声明,称:“东亚新秩序的建设,以日满支(中国)三国提携,建立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互助连环关系为根干,以期在东亚确立国际正义、达成共同防共、创造新文化、实现经济联合。”这一声明表明日本“大东亚共荣圈”构想基本形成。

1940年7月27日,日本政府大本营联络会议提出了《顺应世界形势变化之时局处理纲要》,强调“利用时局的变化把握良好的机遇,推进对南方行使武力”的方针。这一“纲要”说明,日本正式将“南进”战略提上日程。

1940年8月1日,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在会见记者时,正式发表了日本《基本国策纲要》,明确宣布要“确立以日满支(中国)为其一环的大东亚共荣圈”。“大东亚共荣圈”这一名词首次正式公开“亮相”。

值得注意的是,“大东亚共荣圈”的区域范围最初不包括印度。1940年9月6日,日本“四相会议”议定、并在9月16日的日本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上获得通过的《关于强化日德意轴心的文件》秘密附件三《处理日德意提携强化之基本要点》写道,为了“从东西两方面牵制苏联,应尽力和德意采取相同立场,尽可能促使苏联朝对日德意的利害关系影响较少的方面发展势力”,因此“原则上承认将印度置于苏联的生存圈内”。这是日本迟迟没有进攻印度的主要原因。

图:“大东亚共荣圈”区域图

其次,中国作为东方抗日战争的主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最多时日本在华兵力达200万,这使其“分身乏术”,难以分兵进攻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印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兵力调遣更是“捉襟见肘”。1942年春,罗斯福对他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 这番话,显示了中国在牵制日军使之无法进攻印度的突出作用。

最后,印度和英国的矛盾,“阻碍”了印度日本发生武力冲突。1941年12月1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对美英荷”开战。和美国突袭珍珠港几乎同时,12月8日子夜1时半,由日本南方军总司令寺內寿一大将率领、以11个师团和两个飞机集群为主力的25万日军,开始了对东南亚的全面攻击,其作战目标是:“摧毁亚洲的美国、英国、荷兰的主要根据地,确保占领南方的重要地区。” 1942年5月上旬,日军第25军占领了缅甸全境。当时,英国要求印度派兵对日作战,但是,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要求英国能立即满足印度成为英国自治领的要求,否则不予派兵。但是,以阿里·真纳为领袖的穆斯林联盟相对态度比较积极。这是认识这一问题不可忽略的因素。图:参加英帕尔战役的日军运输队

5

日本攻打过印度,只是因为占线太长了,兵员跟不上。日军在二战中并没有放弃印度,做过进攻印度的尝试,那就是1944年在印度境内发生的“英帕尔战役”。

日本第15军以10万之众发起进攻,结果寸土未得,而且丢掉5.3万条人命和所有坦克火炮。作为日本驻缅骨干武装力量,第15军已经不再具有一个战役兵团的战斗力了,盟军在印度印缅战场从此转入了战略进攻阶段。

6

二战日本人没去攻打印度的原因;其一、日本人已侵占了中国,朝鲜,越南,马来半岛,菲律宾,印尼,新加坡等地,战线拉得太长,日力不从心。其二、印度不是日本的战略重点,化大力气进攻印度价值不大,得不偿失。其三、印度在缅甸的西边,侵占缅甸还没占领利索,有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与日作战,腾不出手打印度。其四、英国人重点经营,驻有美军基地。当时还有中国远征军在印度受美军训练,接受美式装备给养补充。

不过阿三的心里当时是向着日本的,视日为印度的解放者。二战结束东京大审判,印度法官帕尔没有是非原则,没有正义感,极力为日本侵略犯罪行为辨护开脱。最后逆世界潮流令人匪夷所思的投下反对票,让世界人民瞠目结舌。这就是印度,世界上奇葩的阿三性格。

7

不是唯独不敢去打印度,二战是日本烧杀抢掠,什么事是不敢做的?笔者认为二战时没有成功入侵印度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大东亚共荣圈印度并不包含在内。だいとうあきょうえいけん

2.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包括?1936年日本军政府颁布《国策基准》是大东亚共荣圈的雏形,国策出于国家利益,对外形势考虑,在后来日本骚扰苏联被朱可夫将军掰弯后,放弃了北上想法,只能尽力牵制以助德国,而印度是被划入苏联势力范围的。

3.日本入侵受到强烈打击。当英国海外殖民地岌岌可危时,与中国签署了协议,中国40万远征军中的20万不是白死的!入缅甸、印度支那的日本法西斯军队伤亡惨重,加之战争中后期战线过长,鬼子有心也无力啊!

以上就是鄙人的些许看法,欢迎指正补充!

8

首先,日本没有不敢攻打印度一说,主要是日军的作战方向和侧重问题,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和印度没有即刻爆发武装冲突,而是直至1944年3月至7月,才进行了英帕尔战役,由于此役失败,日军东南亚战区再无大规模进攻印度的能力和行动,因此,大多人印象里日军没有进攻过印度。

日军大本营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希望占领英帕尔和科希马等要地,进一步攻占东印度地区。 日军方面担任此次进攻任务的是缅甸方面军第15军,由号称“小东条”的日军名将牟田口廉也中将指挥,配属第15师团、第31师团、第33师团和第5飞行师团。英军驻守英帕尔和科希马等地区的是斯利姆将军指挥的第14集团军,下辖第4、第15和第33军。

日军在发动进攻时约有10万人,退出战斗时累计死亡失踪53000余人,并全线溃退至出发地。之所以之前一路凯歌的日军缅甸方面军在英帕尔惨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日军高层忽视了在印度后勤保障,日军在进攻前,无法准备足够的后勤物资和弹药,也没有相应的计划和准备,只能强调部队要采用“就粮于敌”的传统补给方式,依靠缴获吃饭。担任进攻任务的第15军,直到向部队下达展开命令时,原定的后勤保障计划仅完成了18%。部队出击时,只携带了1—2周口粮、1.5—2个基数的弹.药,牵了2万余匹马、牛和象,数千只山羊。他们计划用这些牲畜驮运物资并兼作食用,估计可支持一个月,至于随后的后勤补给,只能指望“打下英帕尔,坐吃丘吉尔”了。

英军在战后总结这场战役时认为:“由于日军对后勤物资需要的估计和补充不足,又片面低估英军部队战斗素质,导致了日军的毁灭。”日军在战后总结这次场战役失败的教训时也承认,此战对后勤保障重视不够是造成这场劫难的重要原因,他们在英帕尔打了一场“忽视后勤的无谋之战”。 英帕尔会战后,撤出战斗的15军,已不再具有战役兵团的战斗力了。盟军在印缅战场,从此转入了总进攻的战略阶段。 由于英帕尔会战消耗了日军驻缅方面军主力部队,致使日本在后来的为了消灭中国远征军制定的“断”作战计划因为驻缅部队无法提供足够的兵力而失败。

原创不易,求各位老爷点波关注QAQ

9

第一,不是日本不想打印度,而是兵力不够。一个中国,就让日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消耗大部分国力。这时再征服印度,肯定吃不消哦。

第二,二战时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是英国的势力范围。谁敢打印度,英国就灭谁。要知道,当时的英国是世界盟主,日本根本不敢得罪英国,怕树敌太多。

第三,中印有喜玛拉雅山天险阻隔,日本只占中国沿海城市和重点城市,广大的大西北中国还未被日本占领。只有先灭了中国,才能打印度主意。这样日本才没有后顾之忧。

第四,日本真的打过印度,准确的说是打个驻印英军。当时为了封锁缅甸,打断英美对国民党政府的支援,东京大本营派15万日军精锐去攻打印度英军大本营。结果在中国远征军和英美联军的浴血奋战下,日军全军覆灭,惨败而归,再也不敢打印度了。

10

最近有网友问,二战日本占领了东南亚,为什么唯独不敢去攻打印度? 首先日军不是不敢去打印度,而是要弄清楚打印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日军去东南亚是为了夺取印尼大油田、马来的橡胶和泰国的大米,还有来自东南亚的奎宁和有色金属等等资源,并且建立起对美军防御圈。那么去印度可以得到什么?印度虽然国土辽阔,但本身是一个贫油大国,而且还驻扎有英军、英印军、西非军、美国航空兵和印度军近200万人。

日军要想彻底打败200万对手,并且控制住印度300多万平方公里面积,就至少需要投入20-30个师团。那么从船运来说,日本就需要额外的300万吨级以上货船和运输船,日本当时总共也就这么多运输船。当然,还要有配套的上百艘护航军舰。

日军在太平洋战争最关心的是建造军舰、运输船、本土防空和飞机,这样可以在太平洋可以顶住美军反攻。同时将东南亚的物资运回日本本土,壮大日本的国力,所以并没有太多闲钱投资到对印度作战去。

在英帕尔日军啥也没有,就带着15天的口粮和1个人100发子弹,3个师团就去攻打印度了,结果和英印军2个集团军打了半年,直到快被饿死,子弹打光才惨败而回。英帕尔主要还是缅甸方面军的主意,不是日军大本营的主意。

当然如果在二战东南亚没有石油,但是在印度有巨大的油田,那么日本肯定会组织对印度的登陆战,起码要控制油田以及周边地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