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清单里必须得有狼筅,戚继光改进和创制了鸳鸯阵,设置了狼筅兵。

狼筅原来是起义矿工所用,在戚继光领兵抗倭之时,发现卫所兵不堪用,除了训练的因素外,还有倭寇所用兵器和战术的影响。倭人临敌时跳跃而前,攻击距离可达丈余,还没开打,明军斗志已失。



于是戚继光在学习了唐顺之的鸳鸯阵后,提高了狼筅的地位。持狼筅者列于阵前,刀牌手在一旁策应,主要作用不是进攻,而是防守。抖一抖狼筅即可消除掉倭兵跳跃的气势,利用狼筅长度和枝杈多的优势,和藤牌手一起阻挡倭寇的攻势,稳住全队阵脚。



戚继光的《练兵实纪杂集》记载:“狼筅乃用大毛竹,上截连四旁附枝,节节枒杈,视之粗可二尺,长一丈五六尺。人用手势遮蔽全身,刀鎗丛刺必不能入,故人胆自大,用为前列,乃南方杀倭利器。”

戚继光所处的南方毛竹分布广法,就地取材,用来制作狼筅非常方便和便宜。而用带有枝丫的整根毛竹制作,桐油风干后,再在顶端装上矛头,各个枝丫也可以装备尖刺。整根狼筅长达一丈五尺,总重七斤,顶部矛头重半斤。



面对长枪,倭刀还可以上步格挡,顺势批下,当面对狼筅,上步攻击施展不开,一时之间也更是无法扫清狼筅的枝枝丫丫,狼筅可以不停的恶心死倭寇。

日本的剑道是不擅长多次斩击动作的,往往凭借拔刀挥刀的那一刹那攻敌之不备。而狼筅却能让倭寇被迫选择自己不舒服的战斗方式,面对狼筅这种怪兵器,往往无计可施。

而一旦倭寇陷入狼筅的刷脸模式,鸳鸯阵中的镗钯手可叉、可封住其退路,四名长枪手可刺,甚至刀牌手也可以从两侧偷袭,一切都是为了提高杀敌效率。

戚继光甚至认为“百战全胜,恃此(狼筅)为第一”。奇特甚至怪异的狼筅使得倭寇除了跳脚之外,被枝丫糊一脸的威慑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作用之一。它的存在,使得兵阵泼水不进、滴水不漏,还增加了整个小分队的临敌变化的选择权。

另外,长长的狼筅对于稳定士兵的心理作用是很大的,能让初上阵的新兵也多了一层安全感,应敌时可以更加从容,而心理往往是冷兵器时代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之一。

我是@知行读史 ,欢迎关注、评论和点赞,我们一起畅聊有内容、有故事的历史冷知识。

最佳贡献者
2

钩镶!

估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

它长这样

钩镶和环首刀是好兄弟。属于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那种。

它的主要用途是克制长戟,像下面这样

因秦汉以前包括春秋战国时期,长戈和长戟类兵器盛行,伟大的劳动人民开洞脑筋研发出这种短兵器,用以克制长兵器阵容。

双方战斗时一般用左手的钩镶将敌方长兵器钩住,同时右手环首刀挥向敌面门。敌人的兵器被勾住,要么撒手,要么受死,很是犀利!

汉朝以后,随着骑兵盛行,长兵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钩镶这种用途单一的兵器也随之消亡了。

3

独脚铜人娃娃槊

槊是我国古代重兵器的一种,属十八般兵器之列,多用于马上作战,比矛要长,其英文名为“long spear”,也就是“长矛”的意思。

其前端有圆形铁锤,上面安装了铁钉或铁齿,可刺可锤打,是配合马匹冲锋专用,使用者基本上都是力大无穷之人。

像唐朝名将秦琼、尉迟恭等猛将都擅长用槊,宋朝赵匡胤的小舅子王继勋也是用铁槊的高手,“继勋有勇武,在军阵,常用铁鞭、铁槊、铁楇,军中目为王三铁”。

而据考证,秦末项羽,三国时期的关羽、张飞,他们所用的兵器也很可能就是马槊。

而独脚铜人槊,最著名的出处莫过于小说《罗通扫北》了,里面的藩将铁雷八宝的兵器就是独脚铜人槊,一招就把主角罗通的梅花枪给砸断了。

此外单田芳先生所说的评书《明英烈》里,也有常茂使用独脚铜人槊的情节。

这是在小说里,那真实历史呢?据《少林兵器总谱》中记载:独脚铜人槊是明代高僧玄魁所用的兵器,而从小说、评书或是历史记载来看,独脚铜人槊其实已经脱离了马槊的原型,而是一种短距离重型的打击兵器,属短兵器,和铁锤差不多。

邵氏电影《广东十虎与后五虎》中,也出现了独脚铜人槊,造型奇特且香艳,同样属于短距离打击兵器,普通的刀剑是很难承受住其一击之力的。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4

血滴子

5

常言道:兵器越怪,死得越快。

所以古代军中武器,趋向简便实用。

而民间武术,则会保留各种五花八门的奇门兵器作为观赏表演,护身自卫之用。

单说曾在古代军中装备过的奇特武器。

一、战国时代的三戈戟和殳。

古人以戈、矛、戟、殳、弓矢为五兵。

春秋战国时代的戟,将戈与矛联装在木柄或积竹柄上。这种青铜戟是保证了直刺有力,兼有勾啄之用的双重功效兵器。

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长柄三戈戟,是在矛下联装三件戈头,来提高戟的杀伤力。

殳为五兵之一,是兼有刺杀和砸击两种功能的三米多长的积竹柄长杖。

殳是车战兵器,作用主要是两军车马交错时,分开双方,故殳上不带锋刃。

二、飞火梨花枪

据说是宋金时代武将李全的发明,用一两个竹筒装上火药,缚在枪头之下。交战时,先发射火药烧灼敌兵,再用枪头刺杀。

因其在火药喷筒内装形似梨花的碎铁屑,喷射火药可达几丈远而得名梨花枪,金人称之为飞火枪。

梨花枪在明清两代也有广泛应用。其制作简单,药筒内可装多种混合药剂,兼具燃烧、毒烟、喷射等多种杀伤功能。

李全单凭一杆梨花枪,称雄山东,公认为“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三、镗钯

类似于猪八戒肩扛的钉耙,也是从农具中演变而来的??。

镗钯,身长七尺六寸,重五斤,前锋为矛头。此兵器兼矛和盾两种功用,可刺可挡。

明代军中专设镗钯手,每两名镗钯手配备30支火箭。远用镗钯作火箭架,发射火箭;近用兵刃,架拿敌械,为“军中最利者”。

四、竹制突火枪

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用它做烟花爆竹。

鲁迅先生也不是永远正确,中国人有了新发明,一样会首先用在军事上。

1132年,金兵南下入侵。坚守德安府的官员陈规,在守城战中,创造了世界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名为火枪。

陈规的火枪是用粗长的竹筒做枪管,内装火药。在对敌时,点燃引线,火药喷射,灼烧敌军。后来,陈规将自己的守城经验,写成教材,名为《守城录》。

1259年,可以发射碎石、铁子的竹制“突火枪”在安徽寿春府问世。突火枪具备了射击火器的三大要素——身管、火药、子弹。

后来蒙古人仿制了突火枪,用于西征,立下赫赫战功。由此,火器传到了西方世界。

竹木制的突火枪,身管脆弱,易炸裂,而且射程小,不能耐久使用。所以元代开始制造金属管形火器。

世界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是我国1332年制造的铜火铳,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重约28斤,铳身铸有铭文“绥远讨寇军”。

在火器的发展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火箭、火禽、火兽之类的奇形火器。这些奇形火器更合乎奇特怪异的武器标准。然而大多都不实用,徒耗钱财。

而且,明清两代政府也不支持民间持有、研发火器。

所以,中国本来是最早的火器国家,却被西方用更先进的火器,打开国门,写下一段屈辱黑暗历史,让后人铭记“落后必然挨打”的真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