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65年,中亚细亚浩罕汗国的一个军官,乘新疆回民起义的时机侵入新疆,占据了天山南北的大部分地区,后来以“独立君主国”(艾米尔)的名义和俄,英订约,企图分裂中国领土。

光绪元年(1785年),清朝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在左宗棠准备出关西征时,封建官僚集团中有人提出反对。西征的总兵力约220个营。部队每年所需饷银共一千万两以上,都须由关内各省分摊。反对者既怀疑出兵能否取胜,又认为不值得花费这样大的财力。

李鸿章上奏说,新疆在平时每年还要花三百多万两的军费,为了收复几千里的荒地,再花很多钱不值得。他又说,阿古柏已经和英国,俄国立约通商,相互勾结,如果用兵于新疆,会遭到英俄的反对,并且中国兵力财力都不足,用兵是很危险的事。

同他们相反,左宗棠决心从阿古柏手里收复新疆。针对李鸿章放弃新疆的主张,他指出,如果为了省钱,停止用兵,采取退让政策,敌人就会得寸进尺,甘肃和蒙古西部都将受到威胁。

当时,李鸿章正在把国家财力大量用于经营他的北洋海军,所以他极力强调海防的重要,而视西北边防可有可无。左宗棠在西北拥有重兵,使他重视新疆问题。这就是历史上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从本质上看,他们在新疆问题上的分歧,是要不要捍卫领土完整的问题。左宗棠的言行是符合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

左宗棠的大军以刘锦棠所部为先锋,于光绪二年(1876年),首先向天山北部进兵,经激烈战斗收复乌鲁木齐。在1877年收复南疆,阿古柏自杀,其部下分离崩析,新疆重归中国版图。

西征军武器:后膛七响洋枪

带膛线的后膛炮

加特林机枪

最佳贡献者
2

关于发生在清朝光绪年间新疆大部被外敌入侵并被战领这段历史,我就不细说了,我只就这段历史中涉及的两个主要人物左宗棠和李鸿章说说自已的看法;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是清光绪年问的两位重臣,当时朝庭的实际掌控者是慈禧太后,他俩一个是主战派,一个主和派,左宗棠统领的主要边防、边塞部队,简称“塞防”李鸿章统领的是海防部队,也就是当的的北洋水师,简称“海防”。左宗棠主张挥师北上,收复新疆,确受到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的强烈反对,称新疆仍不毛之地,每年还要倒帖几百万两银子去维持,加之当时朝庭财政紧张,收复新疆用兵怕耗费不起,再加上当时的新疆战领者与俄、英两国都签定了协议,怕得罪了两国,还不如放弃新疆,将银子用在海防上,海防才更为重要,这就是史称的“塞防”、“海防”之争。其后在左宗棠的一再坚持下,慈禧拨银一千五百两给左宗棠所部,但被层层盘剥,最终到部队的只有五百两银,与实际战事所需经费相差甚远。所辛得到湘派浙江巡辅的鼎力支持才勉力凑齐了与侵略者一战的军费,最终打败了侵略者,收复了新疆。其左宗棠功不可灭。但其后以左宗棠为首的湘派确受到李鸿章为主首的主和派的排挤和迫害,《杨乃武与小白菜》大家都熟知吧!此故事就发生在当时的浙江,故事中的主人翁因屈打成招成了冤案。哪时候李鸿章是当朝首辅,军机大臣,可谓是位高权重,他反对的收复新疆,最终确是以左宗棠为首的湘派(主战派)大获全胜,他怕左宗棠的功高危及到自已的地位,并以此案大做文章,以浙江巡辅管数下属不力,并在没有认有审核的的情况下签字,属渎职,为了有力的压制和打倒湘派及左宗棠,小题大作、不惜发起一场“政治运动”将湘派浙江巡辅等排挤、迫害。以达到维持自已的权力和地位的目的。我认为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为了一己之私,于中华民族的国家利益不顾,实属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犯我中华、虽远必诛!分离国家破坏中华民族的领土完整必诛!以上为本人的关于该问答的一些想法,如有不当,敬请指正。

3

历史上的左宗棠与李鸿章之争,谈不上政见不合。完全是忠奸对立。虽曾属于曾国藩湘军系统下,这两人后来都独树一帜,即左宗棠楚军,李鸿章淮军,两个人长期摩擦不和,左宗棠是晚清难得的一位清廉的官,看不起李鸿章“宰相合肥天下瘦"。清官和贪官合不到一个壶里,自然在任何问题上都唱反调。忠臣和奸臣无法为伍。历史事实也如此。

左宗棠治理地方路子务实,维护民族主权坦荡无私,舍得拼。李鸿章则处尽心机,苦心经营,增强自家实力,投机保存实力。左宗棠收复、平定回乱,为晚清江山的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一切在开始的时候却不是那么顺利。左宗棠决意收复新疆的时候曾经详细上疏,告知收复新疆对于“边塞防守”的重要性,左宗棠是主张“塞防”的代表人物。而当时朝中的李鸿章却持截然相反的态度,认为当时东部沿海才是重点防守的地方,坚持“海防”战略。形成观点对峙。无法调和。

李鸿章与左宗棠为这件事闹得不可开交,最终还是慈禧太后出马,慈禧认为左宗棠更有道理,因此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而左宗棠最后也不辱使命,成功平复了新疆。到此这事没完,左宗棠死后李鸿章独大,因政见影响先毁掉了楚军解散了淮军。所坚持的海防战略随亲自筹办的北洋水师一败涂地,使国家防务洞开。八国联军开始了侵略华夏的步伐。李鸿章本人则赚的盆满钵满。富极可敌数国。从而为家族子孙在海内外留下巨额财富。但仍未能逃避日本野心膨胀发动的甲午战争。左宗棠与李鸿章是晚清外交史上的忠奸两极。正是有左宗棠铁骨铮铮收复新疆、对法作战功绩的彪炳千古,才对照出李鸿章的软骨媚外祸国殃民的历史真相。

4

李鸿章 左宗棠,曾国藩,张之洞都是晚清四大名臣,各自作用不一样,站的位置不同,考虑问题的思路也不一样,左大人收复新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青史留名。

左宗棠是民族大英雄!新疆是大中华的西大门,门被打开了,外族就会乘虚而入,东方大国就会有亡国的危险。新疆面积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一寸山河一寸血。感谢老祖宗给我们半壁河山,向左宗棠大人致敬!

5

公元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的首领阿古柏在英、俄的煽动下毅然侵入中国新疆,并建立了一个叫"哲德莎尔"的伪政权,公然挑衅了清朝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但是清廷此时却逢多事之秋,中国东南、西南和南部边疆也面临着列强侵略的威胁,所以清廷朝野上下对新疆问题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态度。

一是以左宗棠为首的主战派,坚决要武力驱赶侵略者,提出了保卫新疆就是保卫京师的观点。

二是以李鸿章为首的隐忍派,建议放弃新疆,把主要防御力量布局在东南沿海。这个辩论被历史称之为“海塞之争”,其实他俩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所以观点都是没有错的。

左宗棠认为新疆在手,蒙古可保,河北安全,京城则无虞,顺带还能震慑一下周边想要趁人之危的蕞尔小国,而且阿古柏的实力很弱小,也很好被清军击败,站在军事战略的立场来看,出兵新疆这是完全合理的方案。

李鸿章则不那么认为。

首先,因为南疆已经被阿古柏的叛军所占据了,敌军以逸待劳不易攻取,而且背后还有英俄列强的支持,得罪谁也不好。

其次是晚清财力不足,兵力有限,筹措收复新疆的巨额军费都是个老大难,还不如把这笔稀缺的钱用来发展海军,历史已经证明,海上的威胁远大于陆地。

最后,即便打赢收复了新疆,用于军队驻防和恢复生产的费用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加上新疆地瘠民少,国家投入和产出也不呈正相关,相反还会是国家的一个累赘,也会削弱海防的力量。

由此可见,李鸿章和左宗棠思考新疆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一个是从商业角度来考虑问题,想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一个是从军事战略的层面来审视时局,考虑到了战后的中国局势和长远国际大势,由于资源有限,所以二人意见相左。
最终清廷经过多轮审议,还是采纳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的主张,特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率领六万大军火速增援紧急的新疆战场,并成功的驱逐了侵略者,新疆之战也成为晚清为数不多的大胜仗,从长期历史结果来看,收复新疆不仅军事战略意义重大,而且政治、经济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6

结论:

左宗棠提出收复新疆时,李鸿章之所以持反对态度,是由多重原因所造成的,但如果说到根源,还是因为清朝当时的国力不足。

导语:

站在李鸿章的角度而言,他反对左宗棠收复新疆是存在自己的私心的,但如果清朝的国力足够做到海防与疆防共同发展,那他也不会去和左宗棠唱反调的。


分析:

  • 新疆问题的由来

  1. 清朝入关之后,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乾隆年间终于把新疆的叛乱全部平复,新疆走向了短暂的和平。到嘉庆年间又出现了张格尔叛乱,最终在道光年间将其平定。新疆恢复了短暂的安宁,但这也为后来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2. 在这之后不久,新疆开始了战乱,各个部落之间的争斗不断。为了平复战乱,司迪克引阿古柏入疆,这一举动无异于引狼入室。阿古柏入疆后与沙俄、英国相互勾结,并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要逐步的分裂新疆。
  3. 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意识到其中危害,一面上书朝廷,陈述边疆面临的危局和处理方式,一面调集粮草准备入疆,准备作战。本着国土不可失的原则,左宗棠平定了新疆叛乱。


  • 清朝当时所面临的问题

  1. 当时的清政府刚刚平定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又经过了与捻军的作战,国力消耗巨大。对清政府而言,如果想既顾及疆防,又顾及海防,那么国力上是存在明显不足的。
  2. 沿海的防御对于清政府而言是不能忽视的,因为鸦片战争就是通过沿海为跳板,很快的威胁到了清政府的中央腹地,最终导致割地赔款。所以,清政府可以很直接的感觉到,沿海一旦失控所带来的危害。
  3. 新疆虽然经常叛乱,但基本上都是局限于新疆一代,而没有威胁到清朝的中央腹地。对清朝而言,新疆即便出现了动乱,也很难迅速威胁到它的统治。所以在海防与疆防的选择上,清政府也出现了犹豫。


  • 李鸿章反对左宗棠的几点原因

  1. 在李鸿章看来,新疆对于清政府的重要性不如海防。首先新疆在此之前不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所谓新疆就是新得之疆域。而且这个地方除了会耗费钱粮之外,即便拿下来对国家的发展也起不到任何的帮助。可是东南沿海经济富足,一旦有失,不仅财政收入会受到影响,洋人也可以很快的深入腹地,威胁到满清的中央统治。
  2. 如果既要满足疆防的需要,同时又要满足海防的需要,对于经历完两次鸦片战争,又刚刚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的清政府而言压力过大。多年的战争已经使得清政府元气大伤,根本无力满足两个需求,如果两方面都想满足的话,那么哪一点也无法彻底解决。
  3. 除了出于公心的考虑,李鸿章也存在着自己的私心。与左宗棠不同的是,李鸿章很重视自己的政治利益,他一力主推建立海防就是要提升自己的重要性。通过发展海防,加强可掌握的军事力量,巩固他在朝廷的地位。


  • 新疆问题得到解决,李鸿章的担忧也变成现实

  1. 左宗棠极力表述新疆的重要性,他提出了失去了新疆则蒙古不稳,蒙古一旦有失,朝廷的中央统治也会受到威胁。清政府通过这番论述知道了新疆的重要性,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
  2. 左宗棠历时三年的时间终于收复了新疆。之后,清政府又从沙俄手中赎回了伊犁,并在新疆设省。自此,沙俄分裂新疆计划彻底落空,新疆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 清政府花费了巨大的代价最终解决了新疆问题。但经费问题的不足也在之后的甲午海战中暴漏出来。甲午海战的失败,让李鸿章的担忧成为了现实,海防终归还是出现了问题。而《马关条约》的签订,无疑又让清政府背上了一个骂名。


结语:

李鸿章之所以反对左宗棠,既有公心也有私心。他的私心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而他公心所担忧的也确实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但就清政府而言,即便是放弃新疆而倾力发展海防,甲午海战就能取得成功么?甲午海战的失败,自然有不可忽视的军事因素,但真正导致失败的根源还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如果真的听了李鸿章的建议,清政府不仅要面临甲午海战的失败,也将失去新疆这块领土。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发展,没有哪一块领土是可以舍弃的。只有国力强盛,才能维护领土完整。

画外音:

西域环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橐驼万里输官稻,沙碛千秋比石田。

置省尚烦他日策,兴屯宁费度支钱。将军莫更纾愁眼,生计中原亦可怜。

这是左宗棠所做的诗,左宗棠不仅是个了不起的军事家,他也是一个有意思的诗人。或许他的诗歌韵律并没有那么讲究,但是诗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我们都是可以感受到的。


参考资料

《中国通史》

7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来回答。

左宗棠和李鸿章本身就有矛盾。

左宗棠和李鸿章矛盾在清政府已是公开之事,两人互相看谁都不爽,两人经常因政见不和互相争斗。

李鸿章左宗棠矛盾起因

清廷下令李鸿章攻打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李鸿章并不打算破坏和曾国藩关系,他率军追击浙江太平军余部,身为闽浙总督左宗棠很生气,就狠参了李鸿章率部“越境掠功“,李鸿章自然不认账,也上书为自己辩驳,这以来,两人的梁子就在此结下了!

李鸿章、左宗棠都是英才,可惜一山不容二虎。

海防、塞防之争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西北阿古柏政权在英俄扶持下已在新疆站稳脚步,并派兵占领伊犁地区,威逼进攻乌鲁木齐,左宗棠认为西北之事极为重要,他上书中央,希望能一举收复新疆,扫平西北隐患。

左宗棠获得中央支持,全力准备收复新疆之事,无奈日本入侵台湾,这要大清王朝陷入两难之境,内忧外患之下清政府为能妥善安排有限资源,朝中掀起海防派、塞防派两方进行不断争执。

一、李鸿章主张将国防重点放在海防之上,并为此组建北洋水师,抵御西方列强,认为西北之地不应该作为国防重点。

二、左宗棠主张西北必须要防守,失去西方广阔之地必威胁国家安全,必须收复新疆,确保国家领土完整。

光绪元年五月之时,清政府做出决断,宣布任用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这也表明清政府不打算放弃新疆,而是期望海防、塞防同时一起抓。

慈禧巧妙采用平衡之术,确保国家安定

海防、塞防涉及到李鸿章、左宗棠政治利益,两人原本就是政敌,为此必起争执。

慈禧太后作为大清话事人,他深知两人均为各自利益争执,慈禧为平衡双方关系,采取塞防、海防互抓政策,确保国家安定,清政府必专注海防,毕竟西方列强都是从海上打上来,必未从路上过来,海防是为了确保统治安全。

左宗棠不辱使命

左宗棠率军出征,塞防、海防之事告一段落,可清政府并无足够资金确保西征开销,左宗棠凭借个人关系筹集军饷,收复新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是个民族英雄,也要李鸿章唱衰西征之事烟消云散。

1885年9月5日,左宗棠病逝福州之时,李鸿章郑重其事为其写了一副晚联“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争,唯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他们二人互相争斗了一辈子,他们争斗要清政府有足够信心使用汉臣,从而确保晚清局势平稳。

8

李鸿章和左宗棠二人是清政府的左膀右臂,关于是否收复新疆,都是站在家国的角度。



一、背景

时间回到1865年,清政府经历了两场大的暴动,太平天国运动和陕甘回民暴动。为了平息这两场暴动,清政府花光了财政积蓄。

祸不单行,新疆地区也发动了起义,多个分裂割据的政权之间战争不断,民不聊生。中亚国家浩罕汗国的阿古柏也趁机入侵新疆,先后几年间占领了喀什噶尔新城、叶尔羌、和阗、阿克苏、库车、吐鲁番和乌鲁木齐等地。


▲1820年新疆局势图


而英国和沙俄也均插手新疆事务,尤其是沙俄,侵占我国领土的野心愈发强烈,形势极为危急。

国家没钱,暴乱不断。这就是清政府版图的底色。




二、海防和塞防


当时的清政府可谓风雨飘摇,内乱不断,还有两个大的短板,一个是海防,一个是塞防。

海防的重要性自不必说,鸦片战争的开端,便是日不落帝国的海军,突破了我们的岛链,用坚船利炮登陆我国领土,控制了清政府。


▲李鸿章


所以,李鸿章李中堂的出发点,是把能征善战的兵力放在海防,以防止整个沿海地区的大溃败。

此时,清政府的重兵已然不多。乌鲁木齐提督成禄,只是游手好闲之辈,手中兵力约等于窝囊废,被清廷判处斩监候;直隶提督刘铭传,统领中路淮军,周璇于太平军和捻军之间,无力西进。


▲左宗棠


而左宗棠手下的军队,装备之精良,远超沙俄。

所以无论海防还是塞防,左宗棠都是关键因素。



三、慈禧拍板


当时的左李二人,可谓地位相当,一位是陕甘总督,一位是直隶总督,都是晚清中兴的名臣。但两人政见又多有不和。

朝中两派也据理力争。身为文华殿大学士的李鸿章声势浩大,更是上奏《筹议海防折》,公然主张放弃新疆,强调“海防”重于“塞防”:“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


▲慈禧


而左宗棠、丁宝桢、文彬、吴元炳等都力陈抗俄的重要性。沙俄帝国主义者曾多次侵犯我国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侵夺我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一百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4年11月强迫清政府签订它预先炮制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强占了我国西北边疆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双方互不相让,矛盾升级,最后拍板的权利在于慈禧。

后来,左宗棠的观点得到了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文祥的支持。慈禧对文祥极为器重,他的话在老佛爷心中颇有分量。



而且考虑到丢掉大清江山,无颜面对祖宗。于是慈禧也终于下定了收复新疆的决心。

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提出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等方针。

并在1878年1月2日,取得收复新疆之战的最终胜利。清政府于1884年将新疆设省,刘锦棠成为首任甘肃新疆巡抚。


▲清王朝版图


左宗棠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丰功伟绩。

9

这个“反调”唱得很复杂,既有他们之间的个人恩怨,也涉及到了他们的个人利益,当然更少不了政治因素。

曾、左、李、张是晚清四个中兴名臣,曾、左是一辈,李、张是一辈,不过,左、李二人的崛起倒也少不了曾的提携。

左虽然被人林则徐夸为“绝世奇才”,被胡林翼誉为“近日楚材第一”,可他的路走得却很坎坷。

他考科举,考了几次考不上,一气之下宣布再也不考,然后先是回老家当了一段时间的教书先生,后来入了张亮基、骆秉章等人幕府,这才以幕僚的身份在湘楚一带声名鹊起,为时人所看重。

后来,左又成了曾国藩的幕僚,在曾的“放纵”之下自己拉起了楚军,再经曾的举荐当上了浙江巡抚,这才开始官运亨通。

曾国藩湘军已经够强了,这时候再加上左的楚军和李的淮军,清朝得多忌惮?所以,他们必须得分化。

李是曾的学生,曾又和李的父亲是至交,关系太密切了,让他们翻脸显然太假,所谓了让慈禧放心,那就只能让左、曾翻脸了。

左、曾闹到最后究竟是真翻脸还是假翻脸没人看得明白,但是继承了曾国藩衣钵的李,则必须继续和左翻脸。

当然左也确实不太喜欢李这个晚辈,否则后来也不会骂出十个高卢鸡将军也没一个李坏事这样的话。

这是左、李二人之间的渊源和恩怨,也是李和左至始至终在唱反调的一个原因。

左、李二人的个人利益实际上一直处于他们的政治斗争之下,只有赢了政治斗争的人,才有资格谈利益。

他们政见不合是明眼人一看即知的事,左可以算是个“鹰派”,李则算是个“鸽派”。

碰到事了,左觉得尊严不能丢,所以主张正面刚,总之一句话,打得过要打,打不过也要打,不能让别人欺负。

李却不同,一旦碰到了麻烦事,哪怕是被人欺负到家门口了,哪怕是被别人踩到脚下了,只要对方不下死手,那就不能打,那就要求和。

所以,左、李不和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李和左唱反调自然也就不是什么匪夷所思的事情了。

对于左“西征”之事,李之所以一直在唱反调,实际上原因也不算太复杂,所谓的“海塞防之争”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冲突。

为什么说海塞防之争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冲突呢?因为左从来没有说过不应该搞海防,他的观点是海塞防并重,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即出自左之手,福州船政局亦是左所创,说他不看重海防未免惹人笑话。

反倒是李对左的塞防有点不屑一顾,认为西域一片黄沙,不仅不能带来利益,还要浪费钱和精力。

别人又几乎都是从海上来,因为东南经济发达,所以别人更看重东南,也聚集在东南,所以当然要搞海防。

对于李来说,能否阻止左“西征”,所造成的后果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如果阻止了,那么朝廷不用拿钱出来给左,李自己就能得到更多的钱搞海防,然后买船买炮建海军。

买船买炮,能吃很多很多回扣,奕譞执掌海军衙门的时候吃得满嘴流油。

朝廷不给钱给左,那么左就没办法打仗,他打不了仗,李就不用担心他打胜仗获功劳,涨声望。

如果阻止不了,那么朝廷肯定得拿钱出来给左,到了那时候,李鸿章的海防所能够分到的钱自然就少了。

左拿到了朝廷的钱,顺利“西征”的话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打胜仗,一种是打败仗。

左如果打了胜仗,功劳得了,声望涨了,对李没有半点好处。

左如果打了败仗,到时候要去谈判的话,谁去?恐怕还是得李跑一趟,毕竟国际上认准了他这个专业户,他当然不乐意。

所以,李能不和左唱反调吗?除非他老糊涂了。

不过,左终究争不过李,毕竟李是那位老人家的心腹宠臣,执掌北洋、直隶,所以在朝中更有实力,这一点左没法比。

所以,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阻止了左的,至少朝廷基本上没拿出钱来给左。

只是让李万万没想到的是,左竟然通过胡雪岩找商人借钱,然后靠着借来的钱一路打过去,竟然打了胜仗。

对于这事,李可以说是比吃了苍蝇还恶心,千算万算算不到左这么豁得出去。

所以后来左、李二人在安南之事上再起争端的时候,为了防止左再搞这一招,李直接先联手盛宣怀打垮了胡。

果然,没有了胡的钱,左只能望洋兴叹,然后在事后骂李几句。

10

提及李鸿章,一般都会冠以“卖国贼”的称号,很多同学都认为李鸿章签订了太多的“卖国”条约,所以才有此称号,看到这里,很多人就认为,那些条约明明是慈禧让他签的,说他是“卖国贼”,明明不合逻辑啊!

其实,我认为称李鸿章为“卖国贼”,还有比这更恶劣的事情,在李鸿章的世界观中,对土地的概念很淡薄,李鸿章曾经主张将新疆卖掉,在其执政晚期,甚至差点丢了东北,多亏老李最后吐血而死,沙俄侵略东北的计划才没有实现。

在李鸿章看来,边疆地区“大而寒瘠,毫无利于中国,反岁费数百万金戍守之”,意思就是,偏远地区守不住就别守了,浪费钱财,李鸿章有自己的一套国防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复,则腹心之大患愈棘。”

打个比方就是,边疆地区是人的四肢,海疆是人的心脏,人没有四肢还能苟延残喘,要是心脏被人捅了一下,那就凶多吉少了。

李鸿章提议大搞海防建设,而放弃塞防,其实就是将矛头对准了正在西北用兵的左宗棠,左宗棠1866年到陕西镇压陕甘回乱,1873年左宗棠正在准备进驻新疆,收复伊犁的计划,而1874年李鸿章就上书《海防筹议折》,其中寓意可见一二。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左宗棠还是取得了这场海防之争的胜利,在当时来说,人们是普遍支持左宗棠的,毕竟晚清之前,清政府最大的威胁都是来自西北,尤其是从康熙到乾隆年间的准噶尔叛乱,更是让清政府感到“寒芒在背”,为了应对这场战争,三代皇帝付出巨大的代价,到雍正时期,其实已经打算放弃了,只不过乾隆时期,准噶尔内讧,才让清廷彻底打败准噶尔。

但是,此后新疆一直出现问题,中亚的不少国家对新疆虎视眈眈,清廷每次为了解决新疆问题,都要付出巨大的财政支出。

到晚清时,打算放弃边疆,其实已经不是李鸿章自己的声音,而是朝堂上很多人的想法,只不过,只有李鸿章敢于直接说出来。

当然,如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塞防派永远都是压制海防派一头的,而且从长远来看,塞防派的国防观点也不无道理,一旦放弃新疆,则西北屏障不在,到那个时候,假如敌人从海上过来,连个纵深都没有了。

打个比方,假如左宗棠不去平定陕甘回乱,不去收复新疆,等到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慈禧即使跑到西安,情况也很危险。

但是,西北来犯的敌人都在晚清之前,到1840年后,对清廷威胁最大的敌人,实则来自海上,基于现实考量来说,李鸿章唱反调,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三十年内,李鸿章的担忧一一应验。

左宗棠整个西征军费在一亿两白银以上,是历年西北用兵之最,要知道,从康熙到道光,一百多年的西北用兵军饷总数才3300万两,左宗棠这一仗,相当于半个马关条约赔款。

清政府的钱就那么多,你把他都用来搞塞防,必然没有精力搞海防,而当时,正处于世界海军的快速发展变化之时,海军装备日新月异,在左宗棠西征前后,1874年2月,小小的日本竟然公然侵略台湾,如果不是日本军队在台湾水土不服,当时情况不知有多严重。

最后,清廷迫于压力,签订了和日本的不平等条约,赔偿日本50万军费。

此时,李鸿章就已经意识到中日之间必有一战,将来清朝最大的外患,必然是日本,李鸿章表示“若先时备豫,倭兵亦不敢来,乌得谓防务可一日缓哉!”(李鸿章始终没能意识到沙俄其实也对清朝虎视眈眈)。

为此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建议清廷建设一支近代化的海军,以防止未来从海上来犯之敌。

清廷虽然当时认为应该两手都要抓,实际上左宗棠西北一发兵,钱就不够用了,开弓没有回头箭,西征结束时,清政府正处于全盛时期。

在左宗棠凯旋而归的三年后,中法战争爆发,在马尾海战中左宗棠彻底尝到了不重视海防的结果,福建水师11艘军舰,19艘运输船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海战中全部被击沉、击毁,而福建水师对法国海军造成的伤亡仅仅是死5人,伤15人!

李鸿章提出《海防筹议折》后的第二十年,也就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竟然输给日本,近代化历程也被彻底中断,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当然,关于海防与塞防谁更正确,现在也充满争议,当时的清政府颇有点像一个故事里面的猪,这头猪饥寒交迫,又饿又渴,在它的左边有一堆稻草,在它的右边有一槽食物,如果这只猪去了左边就能御寒,但是会饿死,如果它去了右边就能吃饱,但是会冻死。

这个选择题,对一头猪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