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反调”唱得很复杂,既有他们之间的个人恩怨,也涉及到了他们的个人利益,当然更少不了政治因素。
曾、左、李、张是晚清四个中兴名臣,曾、左是一辈,李、张是一辈,不过,左、李二人的崛起倒也少不了曾的提携。
左虽然被人林则徐夸为“绝世奇才”,被胡林翼誉为“近日楚材第一”,可他的路走得却很坎坷。
他考科举,考了几次考不上,一气之下宣布再也不考,然后先是回老家当了一段时间的教书先生,后来入了张亮基、骆秉章等人幕府,这才以幕僚的身份在湘楚一带声名鹊起,为时人所看重。
后来,左又成了曾国藩的幕僚,在曾的“放纵”之下自己拉起了楚军,再经曾的举荐当上了浙江巡抚,这才开始官运亨通。
曾国藩湘军已经够强了,这时候再加上左的楚军和李的淮军,清朝得多忌惮?所以,他们必须得分化。
李是曾的学生,曾又和李的父亲是至交,关系太密切了,让他们翻脸显然太假,所谓了让慈禧放心,那就只能让左、曾翻脸了。
左、曾闹到最后究竟是真翻脸还是假翻脸没人看得明白,但是继承了曾国藩衣钵的李,则必须继续和左翻脸。
当然左也确实不太喜欢李这个晚辈,否则后来也不会骂出十个高卢鸡将军也没一个李坏事这样的话。
这是左、李二人之间的渊源和恩怨,也是李和左至始至终在唱反调的一个原因。
左、李二人的个人利益实际上一直处于他们的政治斗争之下,只有赢了政治斗争的人,才有资格谈利益。
他们政见不合是明眼人一看即知的事,左可以算是个“鹰派”,李则算是个“鸽派”。
碰到事了,左觉得尊严不能丢,所以主张正面刚,总之一句话,打得过要打,打不过也要打,不能让别人欺负。
李却不同,一旦碰到了麻烦事,哪怕是被人欺负到家门口了,哪怕是被别人踩到脚下了,只要对方不下死手,那就不能打,那就要求和。
所以,左、李不和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李和左唱反调自然也就不是什么匪夷所思的事情了。
对于左“西征”之事,李之所以一直在唱反调,实际上原因也不算太复杂,所谓的“海塞防之争”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冲突。
为什么说海塞防之争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冲突呢?因为左从来没有说过不应该搞海防,他的观点是海塞防并重,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即出自左之手,福州船政局亦是左所创,说他不看重海防未免惹人笑话。
反倒是李对左的塞防有点不屑一顾,认为西域一片黄沙,不仅不能带来利益,还要浪费钱和精力。
别人又几乎都是从海上来,因为东南经济发达,所以别人更看重东南,也聚集在东南,所以当然要搞海防。
对于李来说,能否阻止左“西征”,所造成的后果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如果阻止了,那么朝廷不用拿钱出来给左,李自己就能得到更多的钱搞海防,然后买船买炮建海军。
买船买炮,能吃很多很多回扣,奕譞执掌海军衙门的时候吃得满嘴流油。
朝廷不给钱给左,那么左就没办法打仗,他打不了仗,李就不用担心他打胜仗获功劳,涨声望。
如果阻止不了,那么朝廷肯定得拿钱出来给左,到了那时候,李鸿章的海防所能够分到的钱自然就少了。
左拿到了朝廷的钱,顺利“西征”的话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打胜仗,一种是打败仗。
左如果打了胜仗,功劳得了,声望涨了,对李没有半点好处。
左如果打了败仗,到时候要去谈判的话,谁去?恐怕还是得李跑一趟,毕竟国际上认准了他这个专业户,他当然不乐意。
所以,李能不和左唱反调吗?除非他老糊涂了。
不过,左终究争不过李,毕竟李是那位老人家的心腹宠臣,执掌北洋、直隶,所以在朝中更有实力,这一点左没法比。
所以,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阻止了左的,至少朝廷基本上没拿出钱来给左。
只是让李万万没想到的是,左竟然通过胡雪岩找商人借钱,然后靠着借来的钱一路打过去,竟然打了胜仗。
对于这事,李可以说是比吃了苍蝇还恶心,千算万算算不到左这么豁得出去。
所以后来左、李二人在安南之事上再起争端的时候,为了防止左再搞这一招,李直接先联手盛宣怀打垮了胡。
果然,没有了胡的钱,左只能望洋兴叹,然后在事后骂李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