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在元末群雄混战中夺得了天下。朱元璋在随后的创制中,对元朝的制度既有继承,也有创新,还有矫枉过正的一面。下面我们来看看怎么回事。

政治制度:朱元璋对元朝政治制度有继承,但随后进行了较大改变和创新。

明朝在开始时,大体上完全继承了元朝的政治制度。

最初,明朝中央设置中书省,在地方上沿用行中书省制度。但是,因朱元璋本人做过宋政权(红巾军刘福通建立的政权)的江南行中书省丞相,他明白这种制度不利于皇权的集中。于是,朱元璋在洪武九年(1376年)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并对省级政治做了如下调整:

  • 布政使:主管一省的行政、财政,职责主要是执行朝廷政令;

  • 提刑按察使:掌管一省的法庭、监狱;

  • 都指挥使:掌管一省的军政。

  • 省之下设立府、州、县。

这样把原来行中书省权力过大、过于集中的问题解决了。

在朝廷中央层面,中书省的权位显得过高过重,使丞相有能力与皇帝抗衡(元朝混乱的高层政治与此有关)。这种情况当然要改。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处死了丞相胡惟庸之后,就取消了中书省和丞相职位,改由皇帝直接统管六部,这样使中央权力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科举制度:朱元璋继承了元朝科举的内容

元朝前期(元世祖、元成宗时期)并没有开科取士,元朝官吏主要靠世袭和推举进行选择。到了元仁宗时期,因为元仁宗本人从小受儒学老师培养,再加上要缓和元朝的阶级和种族矛盾,就于1313年恢复了科举。

元朝科举与宋朝又有很大不同。宋朝科举考试内容均来自儒家经典,比如《春秋》、《尚书》、《论语》、《周易》等。而元朝则将内容改了,科考内容以宋儒理学为主。在《元史·顺帝本纪》中明确提到,“贡举法行,非程、朱学不试于有司,于是天下学术凛然一趋于正。”

元朝改革科举内容的本意,是注重人才有经世致用的实际本领,秉持了实用主义原则;元朝希望选取的就是有德行能做事的实用型人才。元朝认为词赋章句浮华无用,就专门以德行明经科取士。元仁宗在恢复科举的诏书中说,“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而宋儒的理学恰好强在德行明经这一块,因此宋儒理学就成了科举核心内容。

朱元璋在科举内容方面完全继承了元朝的做法。

户口制度:朱元璋把大明整个建成了一个“大农村”

朱元璋有感于元朝因为社会管理过于宽松而丢失了天下,因此他主张对社会进行了严密的管理。同时,元朝时白银在西亚购买力大于在中国,因此导致了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明初时中国社会严重缺乏通货(白银、铜)。这两点促成了朱元璋对整个社会进行户口分类制度。

朱元璋将全社会的人口分为民户、军户、灶户、匠户等户口。民户就是农民,军户就是当兵的,灶户就是煮盐的,匠户就是各类工匠。户口分了之后,不许改变,身份必须遗传。朱元璋的做法等于把各类物产的生产和消费都确定了。

这在缺少通货(通货紧缩)的情况下行之有效,明朝经济迅速恢复。

1397年,大明有个统计数据,全国拥有700亩以上土地的户数是14341户。此时明朝约有1300万户、7000多万人,全国土地7亿多亩,这么看来,明朝当时的财富还是非常均匀的。这样,整个大明就跟一个大农村一样,全部以小自耕农为主,社会非常平均。

对于这些大户,朱元璋当然不能便宜了他们。朝廷让这些大户负责所在地的大明驿站系统,朝廷来往官员经过该地的食宿等成本就落到了他们头上。

但是,因为各类户口的人口繁衍速度不同、有人不爱自己的身份要改行等原因,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制度逐渐破产了,这是后话。

结束语

以上是朱元璋开国创制的主要方面。我们看到,这些主要方面都受到了元朝的影响:

  • 政治制度:先是继承元制,后来做了重大改变,形成了空前的皇帝集权;

  • 科举制度:完全继承元制,但后来竟演化成八股文,完全背离了元朝改革科举的实用主义原则;

  • 户口制度:鉴于元朝的松散,朱元璋矫枉过正,把明朝社会变成了准计划经济形式;军户制度则是完全继承元制。

明朝作为元朝之后兴起的朝代,在开国创制方面,对元朝制度既有继承、也有改进,这些都是朱元璋这位开国者结合实际的重大举措,对当时以及后续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凌烟阁论史---感谢你的阅读!欢迎你赞评转+关注!

最佳贡献者
2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袭承了许多元朝的制度,也对后世的明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的科举制度

元代的科举崇尚理学,元仁宗诏书中规定,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了科举考试第一场“经问”中四书部分的唯一参考书。五经部分除了《礼记》,都用宋代理学者的注疏。而洪武十七年时也基本沿用了这一制度。

朝鲜贡女制度

高丽要向元朝进献女子,徐皇后去世第二年,朱棣就恢复这一制度,朝鲜开始向明朝进献女子,其中比较有名的有权贤妃、任顺妃,后来朱棣活剐了三千宫女,也是因为朝鲜贡女进谗言。

后来朱厚照想恢复这个制度,朝鲜百姓当时和中国百姓一样,听说皇帝要美女,都匆匆嫁女,朱厚照知道后就作罢了

土司制度

元代确立了土官土司制度后,朝廷任命土司时要正式赐予诰敕、印章、虎符等信物,同时在许多方面都加强了对土司的管理。

到了明代,也基本承袭了土司制度,但是为了钳制土司,明朝又设立了流官制度。

历法

元朝人郭守敬、王恂、许衡等人制定了《授时历》,被誉为中国古代历法的顶峰,为最精密的立法,明代的《大统历》直接照搬了这个立法。

《授时历》以365.2425为一年,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回归年实际周期只差了26秒,比格里哥莱历早了200多年。

总结:明代许多制度都承袭了元代,但也有废除,比如废除了中书省,朱元璋刚建立起明朝,当时的社会已经受元代影响了很长时间,为了稳定人心,他只能先用前代的制度来进行治理国家

3

我是白龙赤子,感谢题主的提问。

元朝,于1271年正式建立,存在仅有98年。但就是这样一个存在不到百年的王朝,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有以下贡献:

一、经由它所开创的行省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二、回族的形成于元朝;

三、元朝时期,经过阔端和萨迦班智达的努力,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使我国的领土更加的辽阔;

四、促进了中国的“全球化”。在元朝,大都、上都、泉州、杭州、广州已经是国际一流的城市,泉州港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口岸。

五、作为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也形成于元朝,出现了“元曲四大家”,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的《窦娥冤》更是经典中的经典,丰富了中华文化,被广泛地传播,流行于世界各地。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面临诺大的帝国,国家治理的问题是重中之重。这个王朝是继元朝而建立的,得必须继承元代统治的一系列政策,这样才能使帝国更加长期的有效运作。另外,明太祖朱元璋也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对元朝创制的合理因素采取继承的态度。那么,元朝创制对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究竟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呢?这种影响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将逐一说明:

一、继承“汗权至高无上”的权力概念,这也是宋代以来皇权加强的产物,蒙古政权更是如此,“大汗”在一个家族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当然,在高度集权的同时,这种观念也造成了多次蒙古政权的动摇,那就是汗位之争;

二、在明初实行分封制。分封制度在历史上的朝代建立初期多次出现,这与中国人对血缘关系的看重有着密切的联系。明朝初年也是如此,明太祖朱元璋实行分封制。这与朱元璋多疑的性格分不开,他不相信除宗族以外的人,这一点在明初的“大清洗”中就可以看出,所以采取分封制。实际上,这种制度也体现着对元朝制度继承的一个方面,大蒙古国乃至后面的元朝一直奉行“家产制政治传统”和“宗王出镇制度”,这些制度与分封制都强调血缘关系的重要性,且在元朝具有较好的经验,所以得到了朱元璋的继承;

三、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省以下,设立府、州、县,皇帝拥有大权;

四、卫所制度。明代继承元朝的卫所军户制度,在辽东都司、贵州都司、四川行都司、陕西行都司等“军区”设立卫所,有效的加强了帝国的管理;

五、“配户当差”。这个制度是什么呢?明代初期,对全国各个行业的人进行了分类,什么户就当什么差,比如军人一辈子就要当军户,军匠户就要一辈子做军器,这些户口定下来后,世代不得改变。这样,就有利于国家对民众的有效管理,重要的是,也有利于国家税收的统一收购,很少出现偷税漏税的现象;

六、沿袭元朝,官营手工业一直处于核心的地位,并且采用“匠籍制”,后有所变化,但还是在元朝创制的基础上发展的。

综上,明朝继承了元朝创制的“合理内核”,到明成祖时期,明代国力达到了初期以来巅峰,形成了“万国来朝”的局面。有些小国家的领导人来中国朝贡后竟然就不想走了,可见明朝的世界影响力,这种强大的影响力是和对元朝创制的继承分不开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没有对元朝创制的继承就不会有明朝成祖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结束语:明代对于元朝创制的继承就像隋朝对汉魏八百年以来各项制度的继承一样。不管是民族政权还是中原政权,只要有利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东西,我们的先民就会把它奉为至宝,而不断继承和发展。实际上,这与中国古代历来重视“资治”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唐太宗有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便是这方面的反映。所以,我们学习历史应该看到它为当下借鉴的一面,而不是仅仅把自己沉浸于古代,缺乏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4

这里是角声,为您回答。

朱元璋出生于赤贫的农家,因此是出身于中国社会的最底层,他是唯的具有这种背景的一代皇朝的开国之君: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尽人皆知的事实。他在1328年10月21日生于濠州县(今安徽中部凤阳县,在重要的铁路交叉线和工业城市蚌埠的正东南)的钟离村,他的幼年非常困苦。他的父母和祖父母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方设法找一个地方做佃户,以便在这块干旱和时疫肆虐的土地上过仅能翩口的生活。他在他父母的四子二女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以外,其余孩子都因家庭无力抚养而已送人扶养或嫁出。

到了14世纪30年代淮河地区已经变成了红巾军叛乱的摇篮,它的弥賽亚式的教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遭受痛苦折磨的人们的支持。人们相信,在这个最黑暗和孤寂的时刻会发生转变,重新出现明教的光明,而弥勒佛会从西方极乐世界来统治这个世界,使人们的命运来个戏剧性的乌托邦式的改变。年轻的朱元璋的外祖父个算命先生和在13世纪30年代反抗过蒙古最后征服阶段的汉人军队的老战士—给这个童子的耳朵里灌满了魔法事件和高度冒险的种种奇妙故事。这些就是朱元璋幼年成长时期的环境。

1334年当朱元璋16岁的时候,在5月份和6月份的三个星期内,时疫并伴随着夏季的蝗虫和旱灾夺去了他家大部分成员——他的父亲、母亲和还生活在家里的已婚的长兄——的生命。他的长嫂及其幼子和另一分居的已婚哥哥是除他以外仅有的幸存者。苟活下来的人因太穷而不能很好地埋葬已逝的亲人,更不用说去扶养朱元璋了。

10月末,他因此被送入了附近的一个佛教寺院做小行童,当杂差,以实践他在幼儿生病时他父亲许下的愿。与此同时他已长大成人,变成了一个高大强壮的小伙子,其显著特点是脸面有皱纹而痘点斑斑,颚部突岀,这副奇异的样子使人望而生畏,而且看起来预示将来有不凡的品质。他无疑地具有这些品质,可是他兴起于赤贫而无文化的农民之家,而后登上皇帝的宝座,成为一个新兴伟大王朝的开国之君,这个故事就有些像虚构小说那样的不真实几个星期以后,即1344年12月,皇觉寺(当时可能叫玉觉寺)的僧徒们被迫把所有小行童放出去行乞。

据我们所知,朱元璋在1345到1347年在淮河地区做游方和尚游荡了三年,也可能他因此熟悉某些军事生活,并且·个时期当过兵——可能是在蒙古军队中当兵。除此之外,可以肯定他很了解叛乱的内幕和对叛乱镇压的情况。在1347年或1348年他回到了寺内,在那里大约从20岁呆到24岁。在这时他似乎开始学习认字并简单地研修佛教经文。他的理解力很好,记忆力也很强到了1352年,叛乱在淮河中游到处爆发,它们釆取了许多形式,当然多数是红巾军运动。在钟离村以西与之紧邻的濠州县城在1352年2月16日被股红巾军徒众所攻占。叛乱领袖郭子兴(135年死)是一个算命先生与个富人的盲女儿所生的儿子;这个家庭据说很善于积财。

郭子兴被认为是个勇敢和能干的战士,但脾气不好,跟别人合不来。他相信弥勒佛教义,所以他深信那个乱世预示着要有一个大变动。为了应付大变动的到来,他花钱大方,广交朋友,以便约集志同道合的人和忠诚的战士。郭子兴和他的四个伙伴自称元帅,率众攻打了濠州。郭子兴可能只是名义上的领袖,别人马上成了挑战者。他们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不稳固的元当局并不想立即收复濠州。相反地,他们派出无纪律的部队四岀骚扰无辜乡民,焚烧寺庙,把抓来的老百姓指认为红巾军,以便邀功请赏。

朱元璋所在的那个农村寺庙正处在战火纷飞的地带:1352年2月它不知被哪一边的士兵放了火,并被劫掠一空。朱元璋和其他和尚及行童均四散逃逸,但后来又回到了这些被毁的建筑物内,因为没有地方可去。他后来在写到这段经历时说,他好多次收到叛军内朋友们的信息,警告他有危险,并劝他参加叛军。4月15日,这个年在二十四、五岁的青年和尚来到了濠州城门附近,要求加入郭子兴的部队。这是他一生命运中意外的转折点。

他马上变成了一个受宠遇的徒众、受信任的帮手、弁目(亲兵)和郭子兴家中的一名成员。郭子兴有二妻,年长者有与朱元璋年岁相当的两个儿子。年轻些的妻子劝郭子兴把这个年青有为的人和他们郭家的命运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所以招他为他们的养女之婿。这名年轻的女人当时有19岁,是一位马姓密友的女儿;马某临死之前不久把他唯一的孩子托付给了郭子兴照管。她就是后来的马皇后,朱元璋和郭子兴这位年轻一些的妻子的关系后来显得很重要;在朱元璋和郭子兴的儿子们有纷争时她最后站在了他一边,他也把她的女儿纳为妾。

5

明朝基本上是继承了元朝大部分的制度。比如

元朝的国家机构设置了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明朝建立后,依然沿用了这个设置,边疆地区的宣卫所,也是沿袭自元朝。

在刑法上,明朝继承了元朝的大部分法律和刑法,比如在中原政权早已经废弃的廷杖刑法,在明朝就非常流行。

在服饰和艺术上,明朝也深受的蒙古的影响,比如明朝流行的白釉高足杯,从形制、修胎、修足工艺与蒙元基本相似,明朝的赐服样式也来自于蒙古的曳撒服饰。

其实这都属于正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元朝也有元朝先进的地方,朱元璋朱棣在完善明朝制度时,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做到完全原创,借鉴元朝好的方面,能省不少事,而文化方面,中国的历史一直是多民族融合的过程,不能那么单一,元朝毕竟也统治了近100年,加上蒙古时期,中原地区落入少数民俗时间非常的长,因此在文化审美上必然会发生一些改变。

6

我为了拿出有说服力的论证,还专门查阅很多资料:朱元璋到底有没做过元朝的官?他如果做过,那么他承认元朝是理所当然的事。因为张士诚接受元朝封官了,而朱元璋当时与张士诚实力差不多,会不会也接受过元朝封官呢?可惜查阅很多资料缺乏有力证据。

但是,还有很多资料能够直接证明朱元璋承认元朝为正统的,而这些资料也能说明他为何要承认元朝的苦衷和理由。

我摘要概括论述一下。

第一,纪元,从何说起?

如果朱元璋不承认元朝,那么从南宋亡国以后,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这段98年的历史怎么写?用什么年号记载?难道用西洋公元1280年(1279年南宋灭亡)作纪元?古代中国不兴这个,皇帝肯定用自己的年号,朱元璋就颁布年号洪武纪元。

比如,“元朝至正十五年,朱元璋用兵江南”。那总有一个“元至正十五年”来记事。如果否定元朝的存在,就要用“公元1355年”来记事了。这是封建王朝排斥的做法。所以,就凭用啥年号纪元这一条,就必须承认元朝在北京统治的这段历史。

第二,内部不能分裂,不能激化矛盾。

有很多汉族士大夫做过元朝的官,比如刘伯温就做过元朝的二品官(大官),他是看到元朝不行,才投靠朱元璋的。这一类“元朝官员投诚”的人,还有不少!而且在朱元璋这边都干得不错,官职也高。

如果朱元璋不承认元朝,那么做过元朝官员的人就要被定性为“汉奸”!要被清算,打倒!朱元璋会犯傻吗? 平白无事去整些事出来瞎搞?他的明朝政权新建立,是绝不会整些不利于内部团结、激化矛盾的蠢事!

第三,朱元璋为了包装自己,抛出“天命论”。

啥意思呢?朱元璋出身寒微,不是一般的寒微,是特别的寒微:贫农,叫花子,和尚。历史上有第二个叫花子或和尚做皇帝的吗?没有。古代人重视门第之见,李渊、赵匡胤原来是军阀,做上皇帝,人们会觉得顺理成章。而一个叫花子做皇帝,人们就觉得奇哉怪也:还有这一档子新鲜事?

为此,朱元璋就要包装自己,抛出一套“天命论”,说明自己做皇帝是上天授予的!是“受命于天,君临天下”。

朱元璋发布的《谕齐鲁河洛燕蓟秦晋民人檄》,其中说道: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皇帝执掌天下,都是以中原地域为中心,压制北方蛮夷(少数民族),从来没听说过有北方蛮夷占领中原统治中国的。自从南宋灭亡后,蒙古人就占领中国了,他们统治98年,海内外的国家和地区都臣服。这不是人力可以做到的,是上天委任蒙古人做的!

朱元璋在即位祭天时,他的祭文中,就说:

“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

明确指出,元朝占领中国统治是“受命于天”,上天授予的!是“合法”的,光明正大的。

朱元璋为啥这样公开承认元朝为正统呢?有啥好处?当然有。他公开承认了元朝为正统,那么蒙古人是蛮夷都可以统治中国,他虽然是叫花子出身,好歹也是汉人身份,现在他接蒙古人的班来统治中国,有何不可?

朱元璋是在强调成王败寇的道理。以前蒙古人牛逼,成功占领中国做皇帝。现在他成功打败蒙古人了,他当然可以做皇帝!这是“天命无常,有德居之”。这是“奉天承运,君权天授”。一句话,就是“上天委任朱元璋做皇帝的”!这是天意!谁也不能不服!

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切着眼点、出发点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只要有利于巩固他的统治地位,什么招数他都敢用!只要认真翻阅明史朱元璋的史料,认真思考,就可以总结出一条:这个叫花子出身的皇帝不仅能打仗,政治手腕十分厉害!

朱元璋承认元朝是“受命于天”,强调“天命无常,有德居之”,是南宋无德亡国,那时蒙古人“有德居之”,所以占领中国做皇帝,续上中国的历史,继承了三皇五帝之正统。

朱元璋从天理的角度,用“天”说理,确定了元朝统治中国是合法的:

“正名定统,肇自三皇,继以五帝,曰三皇曰两汉曰唐宋曰元,受命代兴,或禅或继,功相比,德相侔”。

第四,缓和民族矛盾,减少边界纠纷。

朱元璋承认元朝是正统,承认元朝取代南宋是“合法”的,那么他取代元朝就是合法的!而明朝既然取代了元朝,原先被元朝占去的疆土,明朝就有理由继承管理了!

别小看这条,关系大着呢!别说南宋的版图,就拿北宋的版图来说,北方的燕云十六州是石敬瑭割让给契丹人(辽国)的,辽国被金国灭掉,金国占领燕云十六州地盘。蒙古人灭掉金国,就占领燕云十六州地盘!这块地盘要么是辽国,要么是金国,要么是元朝的,总之一直没有归属到汉人中国版图!

朱元璋承认元朝为正统,元朝北京政权灭亡了,现在明朝统治中国,就有权继承接管燕云十六州地盘了!

如果朱元璋不承认元朝为正统,蒙古人随时会拿这块地盘说事!这就很容易引起边界纠纷,甚至发生战争!

第五,承认元朝统治地位,尊重元朝历史,是为了压制国内造反。

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造反领袖,他成功了,做上皇帝,建立大明王朝。但是,他心底里有根刺:怕别人造他的反!

这是真的。朱元璋不仅从法理正统承认元朝统治地位,他还抛出“恩德论”,从政治思想上压制明朝的臣民,灌输愚忠教育。

朱元璋公开表达自己对元朝的敬爱态度:

“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

他说,元朝虽是蒙古人占领中国统治,但给了中国老百姓很多实惠,使得中国老百姓有饭吃,能生活,他的祖父、父母也是因为有元朝统治,而有饭吃!

朱元璋为啥会这样昧着良心瞎说呢?他的父母、兄弟就是因为没饭吃饿死的!他应该憎恨元朝才对啊!还有,朱元璋原名重八,又名兴宗,朱元璋这个名字是后来做上起义军将领以后才起的,寓意一目了然:朱元璋,就是“诛元将”的谐音,他是要诛杀元朝的大将军!

这就是叫花子出身的洪武皇帝的高超政治手腕:彼一时,此一时。那时为了打倒元朝,无所不用其极!现在为了巩固明朝政权,他也不择手段出招!哪怕瞪大眼睛说谎蒙骗老百姓也在所不惜!

因为朱元璋要再三再四强调一条:

老百姓不能造反,要听命于朝廷!哪怕朝廷只给过你一碗饭吃、一小块地耕种,你也要懂得感恩!决不能因为吃不饱而去造反!造反是不对的!

朱元璋只允许自己起来造反夺权,绝不许允明朝的臣民造反夺权!

所以他把饿死的父母兄弟都说成“曾经受过元朝的恩惠”!

同样道理,现在上天委任他继承元朝的统治地位了,所以明朝的臣民必须懂得感恩,你们只要吃过明朝一碗饭,种过明朝一小块地,都应该心存感激,好好听命于朝廷!而不能去造反!

历朝历代皇帝都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明朝所有土地都是皇帝的!你们生活在明朝的土地上,种明朝的地,那是皇上隆恩浩荡赐予的,作为臣民就要懂得感恩!

朱元璋还派大臣去北平祭拜元世祖,他的祭文中,就厚颜无耻颂扬元朝统治者:

“惟神昔自朔土来主中国,治安之盛,生养之繁功,被人民者矣。”

这篇祭文的意思是说,蒙古先皇从北方南下占领中国,治国安邦有道,给中国老百姓创造安定繁荣的生活环境有功,泽被苍生,中国老百姓深受先皇恩惠了。

以朱元璋的意思,他的祖父母、父母、兄弟都种过元朝的田地,他也吃过元朝的米饭,虽然过得不好,但他也要知恩图报,心存感激。

朱元璋说:

“如予父母生于元初定天下之时,彼时法度严明,使愚顽畏威怀德,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在民则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安其生,惠莫大焉”。

“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

翻译出来的意思是:

像朕的父母能够生活在元朝初期,那时天下安定,法度严明,愚顽百姓也知感恩戴德,社会上没有仗势欺人,以多欺少的现象,老百姓皆能安居乐业,稳定生活,这是一种福分!我本来就是农民儿子,有幸能够生活在元朝!

(朱元璋为了压制造反,灌输“恩德论”实行愚民教育,不惜违背良心瞎说一通,抬举元朝)

这还不止,洪武四年,对元朝“感恩戴德”的朱元璋,派官员在北平为元世祖忽必烈建了一座祭庙。

洪武六年,朱元璋为了表明自己是“敬爱元朝”,取代元朝是“先皇”授意,他从国库拨银子,在金陵兴建历代帝王庙,把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和元世祖全都请进庙堂,供奉祭祀。朱元璋还给元世祖上香跪拜!

庙堂里,在元世祖享殿,还把元朝开国元勋木华黎等人神主牌也供奉旁边。

朱元璋对元朝也算是“尽忠尽孝”了!当然,这一切都是做给明朝臣民看的:要做忠良之人,朕对元朝是感恩的,朕也想做元朝的忠良百姓!元世祖虽然死了一百年,朕也给他叩头跪拜!你们做臣子的,可要记住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做明朝的忠臣良民!绝不可有反叛之心!

无可否认,朱元璋绝对是表演专家!策划、编剧、导演、监制都是他!

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个内心矛盾又不择手段的人!为了达到目的,他什么都可以不顾!(由此可知他为何要掀起一场肃贪运动和大量屠杀功臣了)

既然朱元璋如此压制造反,不惜给元朝歌功颂德戴高帽,那么他又如何解释当初造反夺权的光辉事迹呢?

这个问题,估计朱元璋想了很久。

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靠武力造反夺得政权,如今要反过来压制造反,要明朝臣民都服服贴贴听从朝廷的!要转这个大弯子,朱元璋真是煞费苦心,做足功课,他做了很多解释:

他当初追随造反队伍,是没饭吃!是为了吃饭活命,才迫不得已加入“妖人”(红巾军)。

他直截了当大言不惭地承认:

“朕本淮右布衣,暴兵忽至,误入其中”。

(见明《洪武实录》,妖人和暴兵皆指红巾军)

“盗贼奸起,群雄角逐,窃据州郡。朕不得已起兵,……当是时,天下已非元氏有矣。……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

朱元璋这样解释,就是要极力撇开他“造元朝的反”的嫌疑!他明确说出:是农民起义造反,风起云涌,到处割据称霸。他是不得已才起兵加入这场战争的!而那时候,天下大乱,国家七分八裂,元朝已经无力掌控了!他是从“群雄之手”夺得天下,而不是直接造元朝的反夺得天下!

好了,起义造反的“嫌疑”撇开了,这样朱元璋就不是靠造反夺权的!那么他要求明朝臣民不能造反,宁可饿死也要好好听朝廷的话,做大明王朝的忠臣良民,就有“依据”了!

朱元璋颁布《御制大诰三编》,其中有《造言好乱第十三》一节,写道:

“元政不纲,天将更其运祚,而愚民好作乱者兴焉”。

意思是说:元朝末年,朝廷纲纪松弛,官场腐败,所以刁民造反作乱,割据地方。(他是被迫加入,半路造反,并非真心反叛元朝)

朱元璋这种极其矛盾又极其自私虚伪为自己辩护的内容,有心者查阅明朝历史资料就得了。这里不多说。

总之一句,朱元璋抬举元朝,承认元朝正统,而又撇开自己是“造反者”,就是要给明朝臣民作出“榜样”:我不是靠造反夺取天下!我本是元朝一等良民!你们都要学习我礼敬元朝一样,好好效忠大明王朝!决不能因为吃不饱就去起义造反!那是“没出路”的!

朱元璋还在文字思想上压制不利于皇权统治的言论,他批孟,下令删改《孟子》里“不敬王”的言论。把《孟子》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等内容,逐一删除!

(照朱元璋的浅薄经史知识,民为贵,皇帝不够贵重?反而轻?那不是随时可以造反吗?所以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下令删除。孟子的圣人地位是朱元璋开始打压的)

良苦礼敬元朝,建庙祭祀跪拜元世祖,有意向蒙古人释放友好消息,而蒙古人并不领情,还是经常侵扰边关。后来,明成祖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还要五次御驾亲征蒙古。

但是,尽管朱元璋用心






7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影响,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使中国历史上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延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

8

不少人都以为明朝“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继承的是两宋中原王朝的传统,如此的想当然乃大错特错。明朝虽然推翻了异族统治,却继承了元朝的政治传统。“元明连续性”有许多领域可以观察,最重要的乃是两点:绝对的君主专制与华夷一统的国际秩序。

世人爱谈“周秦之变”,认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转变发生在春秋战国之间,从西周的封建制转向了秦始皇开创的郡县制,似乎秦汉之后,中国历史就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两千年来,皆秦政也”,这一说法笼而统之,没有注意到,除了“周秦之变”之外,还有一个“宋元之变”。汉唐两宋的中原王朝,形式是君主专制,实际上是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代表官僚士大夫的相权可以与王权在制度上达到某种平衡。然而,忽必烈建立的蒙元王朝带来了北方民族最坏的传统,大可汗君临天下,乾纲独断,蔑视读书人,视士大夫如草芥。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延续了元制,对读书人也非常妒很,废除了代表士权的宰相之后,从此士大夫再无可以与君权抗衡的建制。明太祖规定,官僚士大夫见皇上,要行“三跪九拜”之礼,如同奴隶见主人。宋代有家法规矩,不许杀大臣,但明朝皇帝对官僚士大夫视如贱人,动辄廷杖,杀臣无数,皇权之下,全然没有了为臣的尊严。永乐帝不愧为朱元璋之子,对待读书人也毫不手软。他要天下第一大儒方孝孺为其起草即位诏书,方不从,永乐帝大怒,命人割其嘴,投入大牢,在他面前一一残杀其家人、门生。羞辱、威吓之后,最后将方孝孺公开处死。

明朝伊始,朱元璋对外是审慎的,韬光养晦,无论对南方的流寇,还是北方的蛮夷,取的是守势,先将内部的事务安顿好。但永乐帝篡得大位之后,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南京易守,守的是汉人江山,北京易攻,便于向草原进击。永乐帝雄心万丈,要继承忽必烈的伟大事业,一统农耕、海洋和草原民族之天下,实现以大明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他派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七下南洋,宣扬国威,五次亲率大军深入草原寻求与蒙古人决战,陆路海路,四面出击,为的是一圆大一统帝国的美梦,最后壮志未酬,暴死在草原的征程之中。

一个出自社会草根的王朝,第一代、第二代君主都是枭雄,但强人之后,必是弱夫。永乐帝之后的子孙们,无论是嘉庆皇帝,还是万历皇帝,皆一代不如一代。到最后一个力图有为的崇祯帝出现,已是王朝末路,无力回天了。

问题不在于人,而是制度。明朝上承元制,下继清代,毁了汉唐两宋的君主与士大夫共治的好格局,开创了一个元明清时代君权绝对至上、压抑士大夫、以一国之财力武力,追求天下大一统的坏传统。而永乐帝,则是这个坏传统的始作俑者之一,虽然他是如此地肆意任性,敢于作为。

9

军事上 明初保留有元代的千户,百户,总,小旗的编制,同样也继承了元代的军户制度,也导致了同元一样后期军户制度的崩溃

政治制度上 明代继承了中书省(后废除)、枢密院和御史台,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基本明初的行政机构都是照搬元朝的样式

10

  元朝末年腐败,压榨百姓,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蒙古人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杀一个南人只需罚交一头毛驴价钱。北人之所以地位还稍微高一点,仅仅因为他们被杀得剩下不多了。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连一把菜刀也必须几家合用。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 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他们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8年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

 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铤而走险。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并推韩山童为明王。接着,徐寿辉起于蕲州,李二、彭大、赵均用起于徐州。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滔天大势。第二年正月十一日,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于定远、钟离一带,数万百姓起而响应。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

  元朝的统治是受命于天,光明正大,理所当然。值得注意的是,他不但将元灭南宋后的几十年视为正统,且将元、宋并存的十几年亦视为元的正统。不止于从天理的角度承认元朝的合法性,朱元璋还从个人感情角度,表达对元朝统治的感恩戴德之情:“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

  和所有皇帝一样,朱元璋也提倡孔孟之道,但是说实话,由于军政繁杂,对于《论语》、《孟子》这些经典,他并没有系统研读。如今天下已定,他也有兴致来阅读一下原典。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读着读着,朱元璋眉头越皱越紧。终于,把书一摔,大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那意思是说,这老头要是活到今天,还活得了吗?

  原来朱元璋读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就是说,与老百姓相比,国君最不重要。“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就是说,国君对大臣礼貌,大臣也对国君尊敬。若国君视大臣如粪土,则大臣也视国君如无物。

  朱元璋大发雷霆,立刻召见文臣,宣布即日起“罢免孟子配享孔庙”,将孟子的牌位撤出孔庙,取消他在孔庙里和孔子一起吃冷猪肉的资格。孔孟之道是中华立邦之本,此命一下,举朝哗然。这一举动就如同基督教国家里要把耶稣驱逐出教堂一样惊世骇俗。大臣们纷纷上奏反对。朱元璋宣布朕意已决,谁也不许再说,否则以“大不敬”罪处死。

 大家立马静下来了,谁都知道朱元璋的厉害。可孔孟被崇拜千年,毕竟会有几根铁杆粉丝屹立不倒。刑部尚书钱唐就坚持要进宫为孟子求情。朱元璋一听钱唐为这事而来,命令金吾侍卫将他在殿前活活射死。钱唐肩臂之上各中两箭,鲜血直流,不过仍英勇不屈,楞往里闯。朱元璋敬佩他是条汉子,叫他进来说话。钱唐跪在皇帝面前,痛陈孟子之不可废,说孟子已被天下尊奉千年,一旦废绝,不但震动,四夷也会惊愕,会怀疑那个尊奉圣人之道的天朝上国吗?

  朱元璋想想也是这么回事。钱唐舍命闯关,也让他见识了孟子在读书人心目中的分量。于是命人把钱唐送到太医院好好治疗,不久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孔庙的资格。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矛盾重重,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旱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于是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 。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到军门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的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儿朱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后来取名李文忠)前来投靠。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其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