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宰相”指的是明初在苏州妙智庵出家的僧人——道衍,原名姚广孝(1335~1418),长洲人(今江苏苏州人)。明朝官方称其为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民间称之为“黑衣宰相”。
“黑衣宰相”这个称谓对姚广孝来说最恰当不过了,他是明初“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黑衣指僧人所穿的一种黑色的僧衣)
在他的谋划和指挥下,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经过4年的死磕,成功把侄子朱允炆赶出了这个世界——朱允炆从此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朱棣的成功离不开姚广孝,没有姚广孝就没有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也就没有后来的永乐盛世!
讲真姚广孝是朱棣的第一功臣,然而,当朱棣称帝后大行封赏的时候,他拒绝了一切高官厚禄,只是接受了僧录司左善世(掌管国家僧侣事务)这一职务。
这就奇怪了,姚广孝到底图的什么,不为名不为利?要知道当初他是冒着被诛九族的危险鼓动朱棣造反的,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姚广孝家境不错,世代行医,饱读诗书的他发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在14岁时竟出家当了和尚,法号道衍,跟着师傅席应真学习阴阳术。
姚广孝这一举动让人不解,家中不缺吃穿却出家当和尚。没人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原来明太祖朱元璋是姚广孝的偶像,老朱不是从小皇觉寺出家当和尚后来才做了皇帝吗?姚广孝有样学样也要出人头地。
春去秋来,四季轮回。青灯伴孤枕,转眼33年过去了,姚广孝从一个青涩少年变成了一个油腻腻的大叔了。
有道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人到中年的姚广孝仍然一事无成,这和他要做皇帝的理想相去太远了。难道我要做一辈子和尚?
“我的理想在哪里?老天为何对我如此不公,我和你朱元璋差在哪里?愤懑的姚广孝质问苍天。
“30多年都没授我一个僧官,TM的老朱只给了我一件僧衣以示恩宠!读这些佛经有什么用?”姚广孝随手把一些佛经扔到了火里。
就在姚广孝绝望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改变他人生的人,这个人就是燕王朱棣。
有时历史很会开玩笑,你说是燕王成全了姚广孝,还是姚广孝成全了燕王呢?这和历史上的诸葛亮成全了刘备,还是刘备成全了诸葛亮一样的问题。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为燕王,封地在北平一带。姚广孝(1382年)跟随朱棣到了北平,任庆寿寺的主持。姚认定朱棣是和他一样有野心的人,所以经常出入燕王府。
姚广孝怂恿朱棣造反
姚广孝接近朱棣有自己的目的,他要测试一下自己的能力,而朱棣正是他的代言人,他要推倒朱元璋所建立的“政权”。
历史给了姚广孝机会,朝廷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死了,朱元璋计划让孙子朱允炆接班,就在朱允炆羽翼未丰时,他的爷爷朱元璋也死了。21岁的朱允炆匆忙即位。
要不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朱允炆上任不久就开始了“削藩计划”,朱允炆太心急了。他要铲除一些实力强大的藩王,而燕王朱棣恰恰是强大的藩王之一。
朱棣岂肯束手就范,他拿不定主意是反还是被人砍,就在此时,姚广孝出场了,他要给朱棣勇气造反,他要用朱棣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姚广孝来到燕王府,刚开始小心试探朱棣的心思。朱棣也不傻,很快明白了他的来意,高手之间的交流都留有回旋的余地。
朱棣也想探探姚广孝的意思,又不便明说,于是借景生情说出了一个对子:“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
姚广孝明白了他的意思,(“冰”字和“兵”字谐音,)朱棣意思是:想造反没一点兵咋办?
姚广孝随即对:“国乱民穷,王不出头谁做主”?姚广孝的意思是说,燕王你不出头谁出头啊?
既然话说开了,一个想造反,一个极力怂恿,志同道合还有什么可隐瞒的呢?朱棣急忙请姚广孝上座,虚心问:“民心向他,我咋办呢”?意思是说,我的侄子朱允炆必定是合法继承者。
姚广孝接口道:‘’管什么民心不民心的,我只知道天道”。朱棣一听哈哈大笑,“天道在我不在他”,行了,咱们开始准备造反吧!
姚广孝早就想好了办法,他在燕王府养了一些鹅,让鹅的叫声掩盖打造兵器声音,经过紧张的筹备,一切准备就绪。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六,朱棣和姚广孝在燕王府举行了“靖难”誓师,就在出发时,突然一阵狂风刮来,将王府的檐瓦吹落在地。
按照卦象来说,风吹落瓦在当时被视为不祥之兆,当时朱棣吓得脸都变了。姚广孝却哈哈大笑道:“这是吉兆啊!自古飞龙在天,必有风雨相从。王府的青瓦堕地,这预示着殿下要用上皇帝的黄瓦了。
当时士兵听了群情激沸,朱棣也长舒了一口气。
靖难之役有惊无险进行了四年的死磕,最后结果文章开头也介绍了。
综上:我觉得姚广孝冒着杀头的危险怂恿朱棣造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也可以说是为了测试一下自己的能力,事实证明如果他有兵权绝对能够像朱元璋那样称帝。
随着时间的接触,他发现朱棣比他还要狠,他心甘情愿退出和朱棣争皇位的计划,假如朱棣像朱标和朱允炆这样的人,按照姚广孝的野心来说,他不会拒绝高官厚禄,甚至他要控制皇权。
这正应了那句话:“恶人自有恶人磨,姚广孝比之朱棣还是有差距的。这从以后朱棣弃之可窥一斑。
文/秉烛读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