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开始第五次巡游天下,也是最后一次,而且他就死在巡游途中。
秦始皇车驾在回咸阳的途中,在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停住了,因为始皇帝染上重病。秦始皇最终在弥留之际,做出帝国继承人的决定,让扶苏继承帝位。
命运最捉弄秦始皇。赵高、李斯勾结起来达成了帝国后事的共识:矫诏令扶苏自杀,立幼子胡亥为继承人,这就是史称的“沙丘之谋”。
在接到“秦始皇”让扶苏自杀的诏书,便准备自杀。
蒙恬等就劝扶苏不要自杀,等核对圣旨真伪再做决定。但是扶苏没听蒙恬劝告,直接拔剑自刎死了。
小编不得不说以公子扶苏的这个智商,就是他坐上皇位,秦朝估计也估计也没有几年的国运。
首先李斯,赵构的这份矫诏有很多的疑点。
一是北部军镇守边疆,关系国家安危之大事,皇帝突然让两个最高将领自杀说不通,而且这一纸诏书还不是始皇帝亲笔诏;
二是有前车之鉴,当时的人都知道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杀大将晋鄙夺取军权的事情,信陵君用的正是诈托王命的招数。
可以说只要公子扶苏请求复核,胡亥、丞李斯、赵高三人组就兜不住了。
而且就算诏书是真的,你公子扶苏是不是也应该做一下垂死挣扎。可是公子扶苏就是这么“二”,扶苏没有选择复核,拔剑自刎而死。
公子扶苏的表现说实在的一点都不像是一名帝国皇位继承人和一名政客该干的。很难想象在皇族那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环境里长大的公子扶苏,性格会是这样子的,简直颠覆了小编对于皇子的认知。很多人都说公子扶苏这样是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可就算公子扶苏喜好儒学,也不应该这么草率的就自杀(比书呆子还呆),可见公子扶苏是一个过于感情用事的人。不得不说秦始皇不喜欢公子扶苏还真是有原因的(感情用事的人是成不了帝王的)。
要知道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之间争权夺利的是非常血腥的,有多少的枭雄为了权利落得个身首异处。这些人的出身,相貌,年龄等等都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可以说是一样的——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不到最后一刻那些枭雄是不会放弃的,只要有一线生机他们都要也要挣扎着去抓住。
很多人认为,如果公子扶苏继位,秦朝就不会灭亡。
但是小编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秦朝灭亡的种子其实从它崛起的时候就埋下了,就在商鞅变法的时候!商鞅变法内容不少,但主要是重新分配利益,利益跟军功挂钩,而且不能继承,所以变法成功后秦国最具侵略性,这是真正的狼入羊群,吃完只看狼有多饿。然而这种制度在帝国统一后有严重弊病,军方仍然会不满足的继续扩张,自己家打完了就到外面打,可以说打仗才是动乱之源。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开始,秦国便进入了一种机械网络式的统治结构。历经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几代君主的发展,这一统治结构已经发展到了顶峰。秦始皇继位之后,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到秦始皇去世时秦朝的统治结构已经接近于崩溃的边缘。
以公子扶苏在“沙丘之变”中的表现来看,姑且不说扶苏有没有这样大的影响力,单从有没有这样的能力,这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请注意,陈涉世家的那句话“天下苦秦久矣。”不要说,扶苏无力力挽狂澜。即使秦始皇还活着,农民起义还是会爆发。再加上蠢蠢欲动的六国贵族们,在农民起义爆发之后,这些贵族们也随之呼应。
即便是扶苏不死,扶苏顺利继位,他有能力废除推行了几代的秦法吗?带领秦朝逐步走向正规。如果没有能力改革制度,那该来的还是会来,换谁都没用。
很明显公子扶苏没有这样力挽狂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