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明显是打赵构脸,健在的赵构为何不反对?:宋孝宗赵昚并不是宋高宗赵构的亲生儿子,连侄儿都非常勉强!宋孝宗是宋太祖赵匡胤庶出幼子——岐康
宋孝宗赵昚并不是宋高宗赵构的亲生儿子,连侄儿都非常勉强!宋孝宗是宋太祖赵匡胤庶出幼子——岐康惠王赵德芳的后代,即所谓“太祖系”。他家这一支与濮安懿王赵允让(宋英宗赵曙实际为赵允让之子)家这一支的血缘已经相当疏远了。换言之,宋孝宗只是宋高宗的一位远得不能再远的远房堂侄……
宋高宗当初之所以选择过继宋孝宗,实际上就是看上了这个血缘疏远!因为与大宗血缘疏远,彼时宋孝宗本家这一支已经沦落到了与平民无异的地步,缺乏背景、便于控制!而这,正是宋高宗想要的。宋高宗之所以敢那么早就禅位当太上皇,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宋孝宗缺乏背景、没有根基,在政治上他不得不依靠宋高宗。宋高宗虽然禅位了,但依然保持着对大政方针的绝对把控。因此,宋孝宗为岳武穆平反无论如何也是绕不开宋高宗的。换言之,宋孝宗给岳武穆平反是宋高宗默许的,甚至很可能就是宋高宗本人的意思!
宋孝宗即位前不久,金国发生内乱,金国皇帝完颜亮(史称海陵王)率军南下攻宋时,留守辽阳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孙完颜雍(金世宗)发动叛乱,自立为皇帝!随即,完颜氏家族内部为了皇位正式开打,金世宗不得不将大量精力用于内部“平叛”。
宋孝宗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接受宋高宗禅让、登上皇位的。金国的内乱让宋高宗和宋孝宗看到了机会,企图趁火打劫、对金国展开进攻,而为岳武穆平反就发生在这个时候。换言之,彼时宋王朝的对外政策正在发生悄然转变,主战势力正在逐渐占据上风,而且宋高宗、宋孝宗内心也倾向于趁火打劫、对金开战。为了平抑内部的主和声音,宋高宗、宋孝宗必须有所表态。这个时候为岳武穆平反无疑是有巨大象征意义的,他代表了宋王朝皇帝的态度!当然,这同样是一种权术,宋高宗、宋孝宗并没有公开表态,即便将来战败了,责任、黑锅依然可以让主战派来背!说到底,宋孝宗为岳武穆平反也不是为了岳武穆,同样是政治需要。
不得不说,宋王朝的军队是真怂!大张旗鼓“北伐”的宋军居然让处于内乱之中的金军打得一败涂地……轰轰烈烈的“隆兴北伐”以宋王朝再一次卑躬屈膝的《隆兴和议》草草收场。果不其然,事后主战派的张浚成了宋高宗、宋孝宗的替罪羊,被罢相调任闲职。不过,张浚比岳武穆识趣、也比岳武穆滑头,他选择了主动揽下战败的责任、替主子背了黑锅!在宋高宗、宋孝宗还没有处理之前便上书引咎辞职。最终,宋高宗、宋孝宗就坡下驴,将张浚罢相了事。
“岳飞案”本身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正如秦桧当初给韩世忠的回复“莫须有”那样,宋高宗杀岳武穆根本就没有什么站得住脚的理由。说白了,宋高宗之所以杀岳武穆,并不是岳武穆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仅仅是政治需要而已。一来,宋高宗是为了收回兵权,杀岳武穆更多地是杀鸡儆猴、做给手握重兵的武将们看的。二来,彼时宋高宗正在与金人议和,主战派的岳武穆显然成了宋高宗的“绊脚石”。为了将政策的核心思想统一到议和上来,宋高宗必须压制反对派势力,杀掉主战派的代表岳武穆是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同样是杀鸡儆猴!换言之,宋高宗与岳武穆并没有什么私人恩怨,甚至内心对岳武穆的忠心很可能也是认可的,只是因为政治需要才杀了岳武穆。既然宋高宗因为政治需要可以牺牲岳武穆,同样是因为政治需要,又为何不能为岳武穆平反呢?
从宋孝宗为岳武穆平反期间宋高宗没有提出异议,再结合宋高宗处死岳武穆时的行为来看,个人认为宋高宗很可能早已留了后手。整个“岳飞案”中,宋高宗都表现出了一种“被动”的姿态。无论是拿下、审讯岳武穆,还是罗织罪名,直到最后处死岳武穆,宋高宗都没有过多地亲自出面,表现得相当“被动”,基本上都是秦桧等人在台前充当“跳梁小丑”!
但是,其间发生的一件事却非常耐人寻味。在岳飞被下狱之后,岳武穆的“老领导”兼好友韩世忠曾经亲自去找秦桧,为岳武穆讨个说法!可奇怪的是,秦桧仅仅三个字“莫须有”便将韩世忠轻易给打发了。按理说,韩世忠这种身份地位(韩世忠曾出任枢密使,相当于宰相之一)的人既然出面了,秦桧用“莫须有”三个字恐怕很难搪塞过去。那么,只能有一种解释,秦桧的“莫须有”其实就是在暗示韩世忠,这是宋高宗的意思。莫须有——“皇上要杀他,还需要理由吗?”这恐怕才是韩世忠最终选择闭嘴的原因!一个秦桧,根本不值韩世忠一惧……
换言之,宋高宗很可能在处理岳武穆之时便已经留了后手。让秦桧等人在台前蹦哒,自己躲在幕后。即便将来因为政治需要必须为岳武穆平反,宋高宗也可以牺牲秦桧这些人,自己充其量也就担个“用人失察、误信奸臣之言”的领导连带责任。到时候,杀了秦桧这些人、为岳武穆平反,宋高宗依然可以捞一个“知错能改”的美名,横竖都不吃亏!
综上所述,从宋高宗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岳武穆到宋孝宗大张旗鼓为岳武穆平反,很可能就是宋高宗出于政治需要而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大戏!说白了,无论是岳武穆、韩世忠,还是秦桧那些人,都让宋高宗给玩儿了。他们不过就是宋高宗棋局上的棋子而已,需要牺牲时宋高宗不会有丝毫犹豫……岳武穆如此,秦桧亦然!宋高宗这个人虽然在对外方面卑躬屈膝,但是玩起帝王权术来那可是登峰造极、炉火纯青!两宋的那些个皇帝,除了开国的赵老二、赵老三兄弟,恐怕没有几个是他的对手……
宋孝宗是打着高宗的旗号为岳飞平反,这其中有两种含义,要么是高宗授意孝宗为岳飞平反,要么是孝宗经过高宗同意为岳飞平反,总之为岳飞平反这件事高宗是知晓的。
(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
宋孝宗赵昚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后代,从小便生活在民间(出生于秀州即今浙江嘉兴)。宋高宗赵构在南渡后,金人南下,疲于逃命的高宗因为过于紧张而失去了生育能力。绍兴二年(1132年)年仅六岁的赵昚幸运的被高宗选中养育于宫中,直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才被立为皇太子,这一年的六月,高宗以“倦勤”而想多休养为由将皇位传给皇太子赵昚,自称太上皇。从此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太祖赵匡胤一系。
孝宗在即位的当年,便接受老师史浩的建议,打着高宗的旗号下诏:“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这一年的十月又颁发正式文告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一百户、食实封二千六百户”的待遇,并将岳飞以礼改葬于杭州西湖栖霞岭。绍兴年间被以“莫须有”罪名杀害的岳飞终于得到平反。
(岳飞遇害剧照)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力主抗金,曾四次组织北伐,收复中原大片领土。最后一次北伐,岳飞收复西京河南府,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金兀术将退出开封之际,却收到一味求和的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发来的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如此荒唐的命令让岳飞极度失望,他愤惋泣下的表示:“十年之力,废于一旦!”不得已班师回朝。在宋金合议的过程中,岳飞仍极力反对,金朝以杀岳飞为条件,逼使南宋处死岳飞。秦桧勾结张俊等人诬陷岳飞入狱,绍兴十一(1142年)在取得高宗同意并下达命令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岳云父子和部将张宪杀害。
岳飞死后二十年,即位的宋孝宗赵昚刚登基就马上为岳飞平反,而且是打着高宗的旗号。可见,为岳飞平反不仅仅是孝宗个人所为,这其中,也有高宗的授意。
(隆兴北伐最后以失败告终)
孝宗在即位后的第二个月,便颁布手谕召回主战派老将张俊商议北伐大计。当时秦桧等主和派虽已死,但朝中仍有大批主和派反对北伐,在这种大环境下,孝宗需要有所作为来表现他支持抗金的决心。
孝宗当皇子的这二十多年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于岳飞含冤而死他是知道的,作为南宋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孝宗在亲政后身为太上皇的高宗并没有过多的干预孝宗的许多重大国策,说明他对孝宗这二十多年的培育是肯定的,孝宗也必不辱皇命。正是因为高宗的大度放权,得以让孝宗可以大刀阔斧的改革朝政,重用主战派积极备战。
孝宗的老师史浩同样是个主战派,是他建议下诏为岳飞冤狱平反,追复其原官。而岳飞之案是在高宗绍兴年间结案,这里面牵扯到高宗本人,如果贸然翻案,这显然会置高宗于尴尬境地。因此,孝宗为岳飞平反,可以肯定的是有征求过高宗的意见。
为了打击朝中的主和派,表现自己坚决抗金的决心,孝宗就有必要为抗金名将岳飞及那些被贬谪和罢免的主战派大臣平反复官。而这个时候为岳飞平反无疑是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由于岳飞冤案已过二十年,民间对于这起冤案的热度也远不如当初。在举国抗金的大环境下,高宗自然不会以个人得失而不顾朝廷大局,因此,为岳飞平反也就顺理成章了。
(宋高宗与岳飞剧照)
岳飞被害之时,正是宋金合议的关键时期,当时金人对于合议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作为回报,金朝同意释放高宗生母韦太后南还。正是在渴望合议成功和和思母心切的双重心理作用下,明知岳飞无罪的高宗冲昏了头脑,联手秦桧杀害了岳飞。
令人感到大惑不解的是,岳飞之案本已盖棺论定,如今孝宗再度翻案,高宗竟然很快便同意,并亲下谕旨,孝宗得以以高宗的名义为岳飞平反,并表示这是“仰承”高宗的“圣意”来平反的,还说高宗对岳飞是“念之不忘”,这一番操作可谓是给足了高宗面子,也弱化了岳飞冤案中高宗所承担的责任,其目的就是将大部分的责任推到秦桧身上,自己当时是“所知甚少”。
高宗以牺牲岳飞换来短暂的宋金和平,但金朝并不是那么的守信,绍兴合议后维持了不到二十年的和平,金朝便再起战端举兵南下,早已经受够了担惊受怕日子的高宗才决定将皇位传于孝宗。
而真正促使高宗态度如此转变的,正是金朝的背信弃义,金朝撕毁绍兴合议的盟约南侵,这是以杀害岳飞而换来的平和,忠烈之臣枉死,却仍挡不住金人的铁蹄,金军南下,想必最悔恨忏悔的就是高宗了,此时的他一定是在痛悔自己当初自毁长城的行为。
(位于杭州西湖栖霞岭的岳飞墓)
岳飞冤死,虽然是由奸相秦桧全程主导,但高宗虽身居幕后是清楚岳飞冤案的内情的,他过去之所以没有为岳飞平反,除了要照顾到自己作为皇帝的脸面,还要兼顾朝野那些形成气候的主和派,尽管民间为岳飞平反的呼声不断,但高宗仍然想守住底线,在位岳飞平反之事上表现遮遮掩掩。
随着高宗退位,留给他的时间也不多了,随着金军再度南下,全国抗金热潮再起,为岳飞平反已然是众望所归势在必行,由于冤案是在高宗在位时制造的,这必然需要他出面来平冤,高宗自己心里很清楚,逆臣民所愿,而置天下诉求于不顾,恐将令自己留下千古骂名,与其一错再一次,不如知错能改,这样,也能减少些自己心中的愧疚,也给了天下臣民一个交代。
岳飞之死是宋金勾结杀岳换议和的结果。
岳飞被害后,替岳飞鸣冤叫屈的声音始终激荡在朝野上下。而当时的局面是秦桧权倾朝野架空高宗,所以秦桧的存在成了岳飞冤案迟迟未能昭雪主要原因。
秦桧于绍兴二十五年病死,秦家失势,朝堂上下本以为横亘在岳飞冤案前的绊脚石被踢出,长期被压抑的主战派看到了希望,因此为岳飞平反的呼声高涨,开始要求给岳飞恢复名誉。 当时秦桧死党万俟禼以金国刚刚愿意和南宋和平相处为名,阻挠为岳飞平反,胡说南宋一旦为岳飞平反,金国必然会怀疑南宋对和议的诚意,因此力主不可为岳飞平反,从而平反不了了之。可以看出,这件事恰恰契合了“必杀飞,始可和”的金宋密议, 按秦桧死党万俟禼 之意,平反岳飞是动了金国的奶酪,因此这件事情是杀岳换议和最有力的旁证之一。
而当时的高宗仍然做着苟安江南的美梦,他并不怀疑金国人宋金和议的诚意,因此尽管他早已对秦桧一党产生了厌恶,但他仍任用秦桧死党万俟禼为相,这表明他的这一举措是为了延续苟安政策,不想违背宋金所达成的绍兴密议,所以当时他是不可能为岳飞平反的。
然而在绍兴三十二年南宋朝廷对岳飞的平反时刻,这起特大冤案制造者的宋高宗当时还活着,并且对岳飞平反一事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如果说孝宗为岳飞平反用轻描淡写的方式敷衍过去也不失为一种谋略;而孝宗诏书却强调岳飞“能事上以忠”对皇帝忠诚,赞美他“余烈遗风,于今不泯”。这种评价,简直是对高宗冤杀岳飞的彻底翻案,这难道不会叫太上皇的赵构大发雷霆之怒的惩治孝宗吗?事实上宋高宗虽然做了太上皇,但是并非真正退出政治舞台,他做太上皇后常常干预朝中之事,制约孝宗行使政权,可见他在岳飞平反上的无语并非被孝宗“软禁”的结果,他的无语是另有原因的。
绍兴三十一年十月丁卯日,宋高宗赵构宣布对被羁管于岭南和福建等地的岳飞、张宪家属“放令逐便”。诏许岳飞家属自岭南蛮荒之地北返。 受禅即位后的宋孝宗依据宋高宗的这份释放岳飞家属的诏书, 自觉替岳飞平反寻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在平反诏书中说这是高宗的“圣意”。这样的措词把宋孝宗对岳飞的平反转化成高宗的意思。接着宋孝宗在绍兴三十二年七月戊申日,追复岳飞原官。孝宗淳熙五年, 史浩再度拜相,江东转运使颜度上奏请赐岳飞谥号,得到太上皇宋高宗首肯,意味宋高宗间接承认岳飞无罪。
孝宗为岳飞平反诏书说“会中原方议于櫜弓,而当路力成于投杼,坐急绛侯之系,莫然内史之灰”,用西汉周勃、周亚夫父子冤狱喻指岳飞之死,虽暗示岳案是冤案,却不肯明说。在给岳云复官的诏书中说岳飞“困于谗诬”被杀,已经暗示责任在秦桧身上。
事实上杀岳换议和秦桧应负主要责任,因为他做为金国的内应在杀岳过程中是在矫诏过程中完成的。高宗赵构对秦桧议和进行事后追认,是因为在议和的条件中包含从金国换回其母亲的一款,如果对议和之事进行否定,则会顾忌留下不孝的名声。而赵构本意是同意议和的,但是他在对秦桧议和进行追认时并没有肯定秦桧以杀岳来换取议和的方式,而且在他有生之年对岳飞进行了平反,表面上看是孝宗主导了平反过程,实际上没有高宗的认同,则孝宗为岳飞平反之事是难以推进的。 宋孝宗说自己是“仰承”高宗的“圣意”来平反的,并提及高宗对岳飞的“念之不忘”,这么做给高宗留足了面子,在孝宗看来这也降低了高宗对岳飞平反一事的阻力。而当时虽然为岳飞平反但是并未彻底昭雪,这不仅是当时秦桧余党尚在,而且高宗也自知将获谴汗青,因而留下尾巴的意图也是推卸责任的一种方式。
然而为岳飞建庙的是高宗, 根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北虏犯边,连年大举,上(指宋高宗赵构)思曰:「岳飞若在,虏军岂容至此。」即时下令修庙宇云。”
可以明显的看出,宋高宗赵构对岳飞的态度发生如此转化的催化剂竟然是金国撕毁绍兴和议后的南侵。看到杀害岳飞换来的和平竟然如此脆弱!此时他一定是在痛悔自己的自毁长城的愚蠢行为。
而在岳飞被害后朝野上下呼声始终充斥在他的耳畔,送还他的生母的金使的一番肺腑之言更如惊雷击顶!“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所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 金使刘祹评价岳飞的这番话不可能不传到高宗的耳朵里,这一句“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的话不知他听到后心里是什么滋味。
岳飞被杀害,就连高宗的生母韦太后也愤愤不平。绍兴十二年夏,金国送回高宗的母亲,韦太后自五国城启程归宋。回到故国,韦氏在万分感慨之余,她还特别关切地问了一句:“为何不见大小眼将军”?(岳飞母亲故去时患上了眼疾,眼疾痊愈后落下了两眼一大一小的毛病,所以人称之岳飞为“大小眼将军”)当听说“岳飞死狱矣”时,她愤怒之极的怒斥宋高宗为何要自毁长城,并且表示要出家做忏悔。高宗跪地痛哭苦苦哀求,韦太后才做罢。她深知没有以岳飞为代表的抗金斗争取得的成果,金国人不可能主动提出议和。在北国深受凌辱的韦氏对此一清二楚。韦太后心中充满了对岳飞的感念,所以从此她终生身穿道家素服,以表对岳飞的追悼与深深的愧疚之情,对此高宗不能视而不见。
实际上宋高宗从杀岳飞那天就知道岳飞是冤枉的,在他到晚年时曾对陈康伯讲:“我这些年不修德啊”,指的就是冤杀岳飞这件事。
宋高宗知道岳飞冤狱的内情,他一方面为了兼顾自己做为皇帝的面子,另一方面兼顾朝野臣民怀念岳飞的心情,所以在对待岳飞冤案昭雪一事上,宋高宗采取的是一种遮遮掩掩的方式。
可见,在给民族英雄岳飞平反的问题上,众望所归,在当时已经是势所必然,宋高宗自知如强硬阻拦,野蛮压制,终将留下骂名千古,因此他的默许也许是一种忏悔吧?这件事情正应了岳飞临终留下的遗言——天理昭昭!
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十一日,宋孝宗赵昚受禅登基,七月十四日,孝宗下旨,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十月十九日,任命岳飞子孙六人为官。《金佗编》还记载,十月孝宗追谥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一百户、食实封二千六百户。”
宋孝宗是南宋历史上,形象最正面的皇帝。宋高宗赵构禅位后,又活了二十五年,与历史上诸多皇帝猜忌太上皇不同,宋孝宗对宋高宗极尽孝道,受到天下臣民的一致赞誉。
《宋史》记载了宋孝宗受禅当天的感人场景:他被高宗诏至皇宫,高宗当面跟他宣布自己禅位的决定,孝宗再三拒绝,企图退回东宫,经高宗一再劝说才肯接受。受禅当天,他立于御座旁,久久不肯入座。仪式一结束,他冒着滂沱大雨,坚持扶辇,亲送太上皇归德寿宫。赵构感动地说:我托付得人,没有遗憾了!
孔子对中国人的孝道,有一个基本约束:“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爹死了,当儿子的三年守孝期内,都不能变更父亲的旧规矩,这才是孝顺。
如今宋高宗还在世,他才接过父亲的政治财产一个月,就推翻了父亲对岳飞定论。按照孔子的标准,这简直是悖逆。
宋孝宗此举,等于把老爹最阴暗的一面,赤裸裸地暴露于天下,更表露了“父子不同心”的立场。如此被啪啪打脸,赵构居然一言不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岳王墓前跪着四个人,似乎他们是岳飞之死的罪魁祸首。可事实上,秦桧只是背锅侠,高宗才是第一责任人。这么说并不是替秦桧翻案,他有他的罪责,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可是皇帝这个职业太特殊,没有人敢把责任推卸给皇帝,即便大家都心知肚明,也得找个替罪羊。当初秦桧为何公然说岳飞的罪行“莫须有”?他觉得自己有苦说不出嘛,皇帝想作恶,却把自己推向前台,他能推得了吗?
因此在岳飞之死这个问题上,满朝上下都在演戏,都知道赵构才是大债主,可是矛头都指准了帮凶秦桧。
所以,宋孝宗为岳飞平反,至少在表面上不是否定赵构,而是清算秦桧。甚至某些史料里说,宋孝宗是以太上皇的名义,宣布为岳飞平反的。这就进一步让赵构与秦桧作了切割,也强化了秦桧是罪魁祸首的定论。
假如赵构反对替岳飞平反,那不是往自己身上抹屎嘛,不是引火烧身嘛?
读历史一定要抛开,“纯道德审判”的非理性思维。客观讲,赵构绝不是昏君,岳飞之死很复杂,赵构其实内心也很矛盾,可以说,杀岳飞是他迫不得已的举动,而不是决绝的行动。
对赵构来说,岳飞是一把利刃,他可以帮赵氏王朝对抗金人,也可能成为危害皇权的军阀势力。
宋朝开国以来,就抑制武将的生存空间。可是由于外族的入侵,与国家军事实力孱弱的矛盾,武将势力抬头,成为不得已的权宜之计。
岳飞的出身是个大问题,他本是民间抗金武装,当年被张所收编。所以,赵构对岳飞这些“军事寡头”,既要利用,又要钳制。这是一个动平衡,需要君臣双方都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触动敏感的神经。
刘光世就很聪明,他悟透了赵构的心理,所以他最幸运,当了一辈子逃跑将军,却捞够了实惠。岳飞显然不具备政治家的谋略,以军事视角,代替政治意愿,结果动了高宗脆弱的神经。
即便这样,赵构也因为岳飞的军事价值,采取容忍的态度。可当另一个因素介入后,这个岌岌可危的稳定状态,立刻被摧毁——金国人“杀岳飞”的议和条件。
因此,赵构其实没有必杀岳飞的心理状态,只是在两难的选择面前,被迫舍弃了岳飞。
所以,赵构对岳飞的冤死,是心怀愧疚的,至少是有遗憾的。如今二十年过去了,给岳飞平反,他没有理由坚决反对。
赵构禅位的时候才55岁,驾崩时80岁,足足当了二十五年太上皇。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位皇帝这么“自觉”,放着皇权不要。赵构为何要早早禅位?这与岳飞平反有什么关系呢?
绍兴和议达成后,宋金之间确实维持了二十年的太平。然而海陵王完颜亮登基后,撕毁了和平协议,大举入侵南宋。为了这次入侵,金国人整整筹划了十年,他们这次南下的目的,不是为了打草谷,而是灭宋!
如果不是虞允文等人的才华绽放,如果不是金国内部爆发政变,绍兴三十一年就是南宋的终点站。
经历了这一次惊魂之变,宋高宗心灰意冷。为了和议,他付出了巨大代价,直到这一刻他才明白,城下之盟的和议永远靠不住!
我估计,这一刻赵构恐怕深深懊悔,当初杀了岳飞一味求和的举动。也意识到,和平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保证。
且不论此后的“隆兴北伐”是否合宜,至少为岳飞平反可以传达一个信号:朝廷不会对金国人一味忍让,武装反击是下一步的国策!
打出岳飞的旗号,向天下宣示决心,向金国人昭示强硬的态度,在这一点上,高宗与孝宗的想法不谋而合。
在经历了一场自我反思和否定后,赵构难免有心力憔悴的感觉,与此如此,还不如禅位给年轻有为的太子,自己退出政坛“享受人生”。
在这种心态下,别说为岳飞平反没有触动赵构的利益,即使触碰了,他也会抱着忍让的心态,自觉堵上耳朵。
历史上的太上皇,极少有真心实意退位的,不是被儿子赶下台(李渊、李隆基),就是甩锅推卸责任(赵佶、宇文邕),要么就是欺世盗名(乾隆),可是赵构退位确实是真心实意。
孝宗赵昚5岁被养于宫中,35岁即位,侍奉赵构三十年。他们虽然不是亲父子,可高宗对孝宗的认可溢于言表,孝宗也确实没有辜负高宗的信任。
正是基于感情和能力的信任,以及对自己的准确定位,赵构在二十五年的太上皇生涯中,基本不再干涉政治。
据说隆兴北伐之前,赵构曾经劝说儿子不能妄动,因为如今朝中根本没有军事人才。可是孝宗没有接纳,结果北伐失败。这说明,高宗顶多提提意见,没有强夺决策权。
从现实的角度说,孝宗即位第二个月,就宣布给岳飞平反,如果高宗干预,那不是打自己的脸嘛。
事实上,在给岳飞平反前几天,孝宗就起复了张浚等一批主战派,高宗都没有反对。
我们知道赵构对岳飞是恨之入骨的,秦桧死后,赵构为很多遭受秦桧迫害的人平反,唯独没有岳飞,甚至赵构还把岳州改为池州了,可是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时,赵构为什么不反对呢?他这个时候是太上皇,可是他对朝中的人事任免还是可以一票否决的,朝中的很多大臣都还是他的人,他想反对可以说易如反掌,可他并没有。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时局的需求
当时南北政权对立,被朱熹称为“小尧舜”的金国皇帝金世宗,上台之初就停止了对南宋的大规模用兵,他还勤俭爱民,励精图治,创造了“大定盛世”,对南宋政权虎视眈眈。此前金人就曾向宋孝宗索取海、泗、唐、邓、商五州及每年必须向金国进贡,南宋皇帝要俯首称臣;而宋孝宗也是很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他不甘在金国皇帝面前低声下气,忍受屈辱,史书记载说他“锐意恢复”,“雄心远志,无日不在中原”,他是立志北伐的。而要北伐必须鼓舞军心,提振民气,必须取得抵抗派的支持。历来人人都知道,岳飞早晚会被平反,岳飞的平反可以“激天下英雄义士之气”,可以得民心,还可以为北伐造势,宋孝宗是一定会做的,因为这是提鼓舞军心,提振民气最好的策略和手段。
身为太上皇的宋高宗赵构,他骨子里是想求和的,属于投降派的代表,对于宋孝宗的北伐他肯定是反对的。他对岳飞恨之入骨,要给他平反他肯定大力反对,可他这时为什么没反对呢?我认为一是形势所逼以及强大的舆论压力,面对金国的咄咄逼人,万一金国出尔反尔不想求和,是要南宋的江山呢?况且当时北伐的呼声很高,这种情况下赵构必须多加斟酌,权衡利弊。二是他对宋孝宗的感情和理解。他知道宋孝宗有抱负而且年轻气盛,这个年轻的皇帝曾经在政治斗争中支持过自己,虽然是养子,感情还是挺好的。而且宋孝宗刚上台不久,需要民心,需要磨练,更需要他这个老爹的肯定。出于大局的考虑,出于对孝宗的爱和理解,赵构这个时候没有站出来反对。
2.宋孝宗对岳飞平反这件事处置得当,没有触碰宋高宗的底线
.宋孝宗颁布诏书云:“故岳飞起自行伍,不逾数年,位至将相。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不自矜夸,余烈遗风,于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众,师行不扰,动有纪律,道路之人,归功于飞。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 ”
从这段诏书中,我们知道宋孝宗挺英明,他只夸岳飞的功劳,而不讲他的冤屈,也没有说他是怎么死的,只以“坐事以殁”这四个字简单带过,所以也就没有追究害岳飞的人。另外,他还给宋高宗赵构一块遮羞布,说这次平反是“仰承圣意”,也就是说是宋高宗的意思。在给岳飞起谥号时,当拟定为“忠愍”时,宋孝宗当场就反对,因为这个“愍”字,意思是使民悲伤,这个就有暗含影射宋高宗赵构的意思。所以,宋孝宗在给岳飞平反这件事,始终没有触碰赵构的底线。我们上面也说了,给岳飞平反只是一种手段,一种策略,虽然孝宗跟岳飞也有感情,但是远远比不上他跟高宗的感情,也远远比不上大宋江山。既然没有触碰赵构的底线(赵构的底线是岳飞的死与他无关,不能牵连到他),那也就没有必要反对。
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因素,比如父子感情,舆论压力,抵抗派和投降派的实力对比等等,这里就不展开了。
创作不易,请大家帮我点赞,鼓励鼓励我!!!!
南宋高宗赵构,历史对其评价不高,认为他是一个卖国求荣、冤杀忠良岳飞的昏君。赵构共在位35年,其中有一多半时间在迁都、逃跑、躲藏。被称作“逃跑皇帝”。这样一个窝囊的开国皇帝,历史上确实极为少见。赵构20岁即位,55岁退位。退位后当太上皇时间长达25年,约占宋孝宗赵眘在位时间的五分之四。如题所示,宋孝宗即位之初,立刻下诏给岳飞平反昭雪、贬斥秦桧,分明是与赵构的投降政策针锋相对,那么,此时仍健在的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不反对甚至是干涉呢?我来浅谈一下,请大家指正。
首先,赵构对权力属于清心寡欲,他的退位是真实的退位,并非“垂帘听政”,操控实权。
宋高宗赵构从本质上讲,受命于危难之间,长年生活在逃命之间,经历政局极不稳定的南宋危局,他所面对的是避免徽钦二帝回归、被金兵灭国又要保住当前偏安一隅的和局的复杂局面。赵构属于对权力、地位和荣华富贵并不迷恋的清心寡欲之主,这从他不断南逃、屡次与金国求和、限制军队抗金等做法可以找到端倪。赵构是一个满足偏安的无过大野心的帝王。
赵构退位是真实的退位,区别于清朝乾隆皇帝的“假退位、真掌权”情景。清乾隆帝在位60年,退位后对来访的外国使者蛮横的宣称,虽然我已退位,但大事还是我办!由此让即位的嘉庆皇帝愣是当了4年的“见习皇帝”。更为令人气愤的是,乾隆皇帝退位后竟然不交出玉玺,也不搬离皇宫,一时间竟制造了一出“传位不传玺”的闹剧。而宋高宗赵构的退位明显不属于乾隆的恶意退位情况,赵构退位后做到真正的不问政、不干政,对宋孝宗的施政措施没有任何干涉和左右。而是确实的颐养天年去了。
第二,赵构签订《绍兴和议》、杀害岳飞,遭到南宋军民的一致反对,政局动摇,赵眘积极主战,大有稳定朝纲的中兴之举。
如题所示,赵构为何不干涉赵眘为岳飞平反一事,首先,赵构在位期间,实行卖国求荣的保和政策,大失人心,重用奸佞秦桧,冤杀抗金名将岳飞,致使天怒人怨。其次,赵构签订《绍兴和议》,出卖国家利益,对金称臣,屈辱之极,遭到南宋军民的一致反对。其三,金国的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大举南侵,彻底打脸赵构,因此,在金兵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以年老厌倦政事为名退位,远离政治是非之地,躲避骂名。
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宋孝宗赵眘即位,当即为岳飞平反、贬斥秦桧,对金强硬,坚决主战。这样做的目的大有挽救时局的意味。赵构退位后,虽说不问政事,即使得知赵眘纠正自己也不会干预,因为他知道当前大局对于南宋意味着什么,大局是政治的生命,大局是政治的根,赵构深深知道,保大局、维稳定对于一个政权的重要性。
第三,赵构退位后不干涉朝政,从本质上讲,他是一个权力欲不大的帝王。
另一个方面,赵构退位后不问政事、不干涉赵眘的处政、施政,这从赵眘并不是一个傀儡皇帝就能看出来。赵眘即位后,大力治理整顿,对前朝弊政进行全面纠正,并不限于平反岳飞冤案。同时,罢免所有主和分子,起用虞允文等主战派,并连续发动两次对金北伐,由此可见,宋孝宗赵眘是一个手握实权的中兴之主。赵眘没有嘉庆皇帝即位后的尴尬,也没有像同治、光绪沦为傀儡皇帝,足以说明太上皇赵构退位后并未干涉政务。从赵构退位后的情况来看,可见赵构不像乾隆皇帝,也区别于慈禧太后,是一个权力欲不大的君主。
第四,中国历史的太上皇,赵构基本上属于一代仁君,重视文化、教育,控奢限侈,反对大兴土木。
赵构虽然制造了冤杀岳飞的巨大冤案,在位期间大肆实行卖国政策,但总体上来说还算是一个性格软弱的文弱皇帝。赵构定都杭州之后,反对大兴土木,把皇宫的筹建控制在最小规模,杭州的南宋皇宫是历朝皇宫规模最小的,赵构生活也极为简朴,特别是皇后吴氏也是一个廉洁自律的后宫之主。赵构自从经历“苗刘兵变”后对军队主将极为忌惮,特别是淮西兵变后,这也为岳飞的悲剧埋下伏笔,赵构遵从宋朝祖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对文化教育极为重视,屡开科考。赵构退位后,经常去灵隐寺喝茶、会友,由此可见他清心寡欲,对赵眘实行新政并不觊觎,这一点,他与历史上其他假退位、真操纵的太上皇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宋孝宗为岳飞的平反,但并没有在政治上交代清楚,有所保留,也就是说是给宋高宗留了很多脸面的。而当时宋孝宗刚即位,正准备大干一场,虽说宋高宗居太上皇之位,但不可能还想以前一样“乾纲独断“,这至新皇帝于何地呢?
太上皇这个活,并不是一般人能干的,退居幕后的同时,还要拿捏住分寸,继续发挥对朝政的影响力,形式上不干预朝政,但总能散发出那么一些影响力,令新朝廷心生忌惮。
宋高宗是一个政治斗争经验丰富的人,他知道自己现在所扮演的角色,只要不是触及底线的事情,他并不会干预,而宋孝宗登位,靠的也是宋高宗一人之力,所以双方之间“父慈子孝”,在岳飞平反昭雪的事情上,并没有出现什么令双方生出嫌隙的事情来。
岳飞死时,正是主和派长期把持朝政的时代,宋高宗本人也不愿意打了,或者说他启用主和派主要目的在于收拢兵权,所以岳飞这个主战派旗帜性人物必须死。
岳飞一死,整个朝廷都是主和派说了算,主战派被迫害殆尽,但政治之道,并不可能一直都是一种思潮得势,总会根据时事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绍兴二十年(1150)后,形势大变,完颜亮篡位,志在吞并南宋,积极备战,到了绍兴三十一年(1161)准备就绪,灭宋之谋不再遮掩。
这对南宋朝廷而言,意味着此前长期奉行绥靖主义屈辱求和政策彻底破产,主和派误国罪昭然若揭,主战派重新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朝廷上下皆是一片积极备战的声音。
当时的太学生们就为应对危机献计献策,他们要求宋高宗下罪己诏,正秦桧之罪,凡是当初主和的悉数论罪正刑,同时恢复岳飞的爵位,录用他的子孙,以振军心,激忠义之气。
大敌当前,赵构的压力还是蛮大的,但他只是下诏把蔡京、童贯、岳飞、张宪的子孙家属从看管状态给放回了家而已。算是略显仁慈,表示表示以平息舆论。
紧接着,完颜亮四路伐宋,结果三路被宋军击败,而他从弟完颜雍在东京(辽阳)称帝,军心动摇。可完颜亮绝不肯败时无功而返,他准备渡江先取南宋再北上于完颜雍抗衡,结果,被虞允文大败采石矶,而他本人也被叛将缢杀,伐宋之战不了了之。
这一战,南宋一改往日窝囊之气,重振声势,主战的声音就更响亮了,大概在一片主战声音的包围中,宋高宗也有点吃不消,或者心虚什么的,便于次年退位,让皇太子登基。
宋孝宗是在当时主战派声音最响亮的时候登基的,这个时候也是宋高宗声音最微弱的时候,而宋孝宗本人也胸怀大志,矢志向金国复仇。看着全国上下抗金形势这么好,自然要在大势之下,先做那么几件提心气的事情,为之后北伐中原打好基础。
首先第一件事情,自然就是为岳飞昭雪。只有为岳飞恢复了名誉,军队士气才能更加高涨,忠义为国的思想才能得到重新伸张。
但是宋孝宗再怎么搞,也要顾及宋高宗的面子,所以在为岳飞昭雪这件事情上,他是很精明的。
他没有对岳飞的冤狱重新审查核实,也就是不追究制造冤案者的责任,而是追复岳飞的官职,访求后人录用,过了五年,为岳飞建庙,到了淳熙五年你(1178)经过一番调研讨论,追谥岳飞为”武穆“。
宋孝宗的平反工作做得很含糊,承认岳飞死于冤狱,但在告词中又不肯明言直说,“会中原方议于櫜弓 ,而当路力 成于投杼 ,坐急绛侯之系 ,莫然内史之灰。”,用了西汉周亚夫的冤狱来喻指岳飞,却又不肯明言之说。
朝廷既没有公开承认错误,分清是非曲直,还岳飞清白,也没用追求相关人员的责任论罪,只是简单做了个“平反”。宋孝宗对岳飞之死定的调子是“坐事以殁 ”,含混不清,十分隐晦。
而且,淳熙五年时决定追谥岳飞时,起初拟定的是“忠愍 ”,使民悲伤曰‘愍 ,拟文中表达的意思就是,岳飞的死让老百姓悲伤啊,而且还说“彼忌功嫉能者方相与 谋孽厚诬 ,以媚权臣 ,乃罢本兵 ,兴罗织 ,致坐事以没。 嗟乎 !”
什么,岳飞的死让百姓恸哭,朝廷还有权臣诬陷他!宋孝宗看过之后,很不满意,这不就是说老头子宋高宗不得民心,执政水平也有问题,朝廷还存在奸臣。这要是让老头子看到了,非给气出毛病来。
于是下旨重新拟定,议谥官们很好地领悟了宋孝宗的不满之处,遂改为“武穆”,对岳飞死于冤狱的事情只字未提,同时,就是这个事情还花了两年的时间。
综上,宋孝宗对于岳飞的平反工作更多的是政治需要,或许他内心是认可岳飞的功绩的,但他的皇帝之位来自宋高宗,没有宋高宗就没有他的今天,无论从忠义,还是孝道来说,他都不能够破坏老爷子的形象,因为老爷子形象坍塌了,那么他的政治权威也会受到打击。
所以给岳飞平反只能做到这么个程度,官方认可岳飞功绩,振奋一下军心民心为北伐做准备,对其冤死只字不提,刻意淡化,便能维护赵构的名声和形象,简直是一举两得。
其实大家都错了,宋孝宗为岳飞平反,原本就是赵构棋局中的一个步骤而已,根本谈不上打赵构的脸。赵构要的就是趁着自己还没有断气之前,为忠臣昭雪,让奸臣背锅,以免千古之后,在青史中留下骂名。
赵构是一个非常聪明,很喜欢搞文艺创作的人,诗词曲赋、文物鉴赏、吟风弄月都是他的爱好,所以对权力不是特别执迷,只想舒舒服服的当一个可以安心享乐的太平皇帝。
其实他很清楚秦桧就是铁杆的汉奸,金国埋在他身边的一个雷,负责监视他的。但是他又不敢忤逆金国的旨意,因为他在靖康之变的逃亡路上确实下破了胆。于是他将计就计,反利用秦桧做了宋金和平的棋子。
只要秦桧在身边,金人就不会南侵,至于岳飞虽然说的壮怀激烈,但是赵构根本没有真正打败金人的信心 。为了换回徽宗的尸骸和自己亲生母亲韦后,他不得不利用岳飞搞一点动静,以有利于两国谈判。等绍兴和议一成,岳飞就成了他实现太平天子计划的绊脚石,是必须处理的了。
这个千古骂名又必须得有人背,于是乎秦桧又在关键时刻成了赵构的及时雨。赵构以模棱两可的姿态让秦桧害死了岳飞,早就想好了自己死前让秦桧把锅背稳。果然秦桧比他死的早,秦桧一死,他立即如释重负,说我终于不用在靴子里面藏匕首了。
没过几年,赵构觉得自己的计划完成的差不多了,是时候实现自己的洗白计划了,就主动不当皇帝,禅位给了宋孝宗。或许是赵构授意,又或者孝宗心领神会,马上给岳飞平反,黑锅都让秦桧被踏实了。
当然,秦桧背锅也不冤,原本他就是实实在在的金人卧底、大汉奸,而且害死岳飞确实也是他一手操办。反正那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赵构在生前已经洗脱谋害忠良的无道昏君的千古骂名,顶多就是自己一时糊涂,被奸人蒙蔽了而已。
一个忠臣岳飞,换来两代皇帝清誉,这个买卖没有做赔本,其实赵构除了胆小,还是很高明的。
绍兴十一年(1142),抗金名将岳飞被南宋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风波亭。岳飞之死是南宋朝廷安于现状,政治妥协的结果。其幕后操纵者是宋高宗赵构无疑,奸相秦桧也不过是赵构的替罪羊罢了。
二十年后,六十岁的宋高宗赵构禅位,宋孝宗赵眘即位,改元隆兴。赵昚即位后,第一件大事便是为岳飞平反。而且在淳熙五年,岳飞被朝廷追封为鄂王,谥号“武穆”。可以说,岳王爷得到历代统治者的认可,始于孝宗。
1、时移事易,赵构心态发生变化。当年赵构不惜一切杀岳飞,向金人割地赔款称臣求和(绍兴和议),一是为了苟且偷安,二是为了防止武将势力过大威胁皇权。岳飞的死和绍兴和议的签订让赵构安稳做了二十年皇帝。经过这些年发展,南宋经济实力增强。赵构明显心态改变了,孝宗为岳飞平反的行为,必定是得到了赵构的默许。
2、为岳飞平反标志南宋对金态势转变。金人闻岳飞之名色变,金人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因为岳飞把他们打怕了,打服了。此时南宋朝廷打出岳飞这张牌,表明赵构与孝宗在南宋经济民生恢复的情况下,有心北伐。孝宗即位后不久,便命张浚为枢密使,主持北伐。岳飞冤案平反预示着隆兴北伐即将掀开大幕。可惜的是隆兴北伐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我们只能叹息岳飞,生逢其时,未逢其主。
3.为岳飞平反是争取民心的需要。奸相秦桧残害忠良,百姓恨不食其肉,啖其皮。在赵构的庇护下,秦桧于绍兴二十五年安然离世。而岳飞,一生精忠报国,却不得善终。百姓莫不扼腕叹息。宋孝宗继位,为争取民心,为岳飞平反,这样孝宗将会赢得民心支持,寰宇之内,威信已然树立。
综上所述,为岳飞平反乃是赵构默许的结果,也是孝宗赵昚励精图治的开始。这是民心所向,也是历史发展需要。精忠报国的人本就该留芳百世,千古相传,即便是现在,这也是不容置疑的。
这件事,我思考过多次。
学历史,连贯起来学才能搞清楚是是非非。
岳飞是南宋肇建的功臣,没有他这支队伍,宋高宗赵构没有求和的本钱。
宋高宗本不舍得杀岳飞,只是因为他要换回自己的母亲韦太后。
1127年,靖康之变,宋高宗的父亲、母亲、兄妹和五个女儿全部被金国掳掠到北方,五个女儿有三个死在了路上,两个长大后被送进了浣衣院当奴才。
赵构的独子两岁夭折,自己丧失生育能力,53岁死后禅位给养子宋孝宗。他这样的遭遇,早已看淡生死,皇位对他而言也不重要了。
他很想接回自己的生母韦太后,也想接回自己的女儿。但是,金国人就是不放。打又打不过金朝,怎么办?后来,金兀术提出,可以用岳飞的头换回韦太后。1141年除夕,岳飞岳云父子被杀头,半年后,宋高宗的生母韦太后从哈尔滨回到杭州。宋高宗宁要母后,不要女儿,可谓孝顺至极。但是,他借了岳飞父子的头,这是下流的。但他没有办法,宋朝标榜以孝治天下,不要母亲,禽兽不如。他的母亲回来后,皈依了佛门,算是赎罪。
宋孝宗继位后,马上给岳飞平反,封王。这时候宋高宗是太上皇,而宋孝宗又十分孝顺,这事肯定是经过宋高宗同意的,宋高宗为什么同意给岳飞平反?因为,被俘虏到北方的至亲都死的差不多了,加上经过宋高宗励精图治,南宋也积累了一定实力,不用太担心金国来灭南宋了。被冤杀的忠臣,总是要平反的,欠的债,总是要还的。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