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看了《今日头条》上“脑洞历史观”的一篇文章,文章以“中国文人是不是误国呢?”开头,引用史学家蒋廷黻的观点,以为“中国文人确实误国了”。对此偏颇之论,笔者不敢苟同。

作者举出清朝维新变法晚于日本导致晚清遭受新旧列强凌辱的史实,以此来证明文人误国的观点。又提出三个方面的理据

第一,中国人的守旧性太强,中国文化有了这几千年的历史,根深蒂固,要国人承认有改革的必要,那是不容易的。

第二,中国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文化的动摇,就是士大夫饭碗的动摇,我们一实行新政,科举出身的先生们,就有失业的危险,难怪他们要反对。

第三,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最好的例子。林则徐很清楚的看到了中国与英国的差距,林文忠无疑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且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

晚清维新变法迟滞难产,主要原因是以慈禧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层颟顸腐朽顽固,板子不应打在文人身上。作者举出的例证其实站不住脚。这是其一。

其二,作者提出的理据同样不能成立。这里权且按下不表。我们先来看文人利国救国的例子。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仓颉造字的历史功绩。仓颉堪称中华文明史上第一个文人。正是汉字的创造和使用,使中华民族摆脱愚昧野蛮的状态,进入开化进化的文明时期。汉字的普遍使用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确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样态,并在维护大一统的社会秩序和保障中华文明的传承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诸子百家以其原创性的思想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使中华文明打上绚烂多彩的底色,为文明的共生交流和包容演进提供了无限可能。

第三,中国历史上文人救国的例子不胜枚举。最典型的有寇准力促宋真宗抗辽,于谦领导北京保卫战,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等。

第四,最有针对性的论据是领导晚清维新变法的,恰好是以康梁为首的一帮文人,戊戊六君子还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所谓动摇软弱的指摘也根本不值一驳。

第五,最关键和最重要的是创建中国共产党和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也是一帮文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毛泽东更是亘古未有的最杰出的文人,他的思想不只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

诚然,文人误国的例子也史不绝书。最典型的有北宋时期的党争加速了北宋的灭亡,晚明的东林党派系之争也与明朝的灭亡密不可分,王明、博古等人要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负主要责任,等等。

但综合考评文人的功与过,我们不难发现,文人的功劳远远大于过错,文人利国救国的功绩远远多于误国祸国的过失。这是由文人知识的广远性、思想的先进性、识见的超前性、人格的进步性决定的。文人也有弱点,但这是人性共同的弱点;文人也犯错误,但武人商人艺人匠人农人,谁个不犯错误?在中国历史上,真正能超凡成圣的如孔子、王阳明、曾国藩、毛泽东等,都是文人。这表明,唯有文人在社会实践中,在和劳动群众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克服自身弱点,成长为完善之人。

我们注意到,拨乱反正是从为臭老九平反开始的,改革开放是从确立知识分子的地位恢复高考开始的。文人的命运关乎国运,文人的地位关乎国家地位。文人的作用岂容小视,岂容低估,岂容抹杀?

说文人误国,因事立论尚可,如果不加限制,无限拓展,则近乎诬蔑!不只否定历史,否定文化,也在否定立论者自己。

我们肯定文人的功绩,就是在肯定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主要是由文人创造或总结出来的;我们肯定文人的作用,就是在肯定文化的传承,因为这种传承主要是由文人完成的;我们肯定文人的地位,就是在肯定我们的未来,因为未来需要文人去奠基和建造!

最佳贡献者
2

清朝晚期不是文人误国,是皇权误国,最误国是慈禧,康有为,梁君超等文人先进文化得不到采纳,还被镇压。清朝闭关自守,封闭落后,文化人是太少形不成气候,(农业大国广大民众读不起书,也不注重知识,是当时民族悲哀)有人说晚清是文人误国是不正确的。

3

认为明晚期文人误国,宋重文轻武(意思也是文人误国),看这题目又是清晚期文人误国。我们的文化怎么了?怎么培养出来的文人都误国?或者这是题目黑。鲁迅也曾说要一代中国人不读中国书。

清醒吧,是男人就要文武双全,抛弃保守、内向、懦弱;要有勇敢、刚毅、进取、开拓精神。当然前提是具有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否则还是内斗内行,外斗外行。

4

清朝晚期文人误国这种说法合理吗?那么就要从以下这几方面来说明。

首先,清朝自入关以来至光绪年间,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一个派别,这个派别就是政治派别“清流派”,和以往所谓的“朋党”不太一样。那么什么是清流呢?“清流”毫无疑问指的就是德行高洁、勇于劝谏、在当朝之中有一定声望的士大夫。主要的代表有李鸿藻、翁同龢、张佩纶、张之洞、陈宝箴等,这些所谓的清流派主要主张:改革弊政、肃整纲纪、对外强硬等一系列措施。

清流派发起于中法战争前夕,自1879年至1884年以来,中法两国的关系一度恶化,一些年轻的翰林大胆言事,主张对外强硬,由于这些人的这些做法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所以短期之内这些人屡次得到升迁。

中法战争战败之后,一些人又受到贬谪。被人安上“直谏遭贬”的标签。

清朝晚期真的就是文人误国吗?非也,其实这和当时的国情和历史条件有关,要说是文人误国倒不如说是固步自封导致的。

清朝自乾隆时期固步自封,乾隆时常以天朝上国自诩,拒绝接受西方文化,确实行“海禁”政策,切断与外国的一切联系,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诸国。

清朝后期,政治上的腐朽,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频发;经济上的衰落,不与西方文明接轨,财政上多出少进,军事还局限于冷兵器时代。这些原因才是清朝面对西方列强入侵屡战屡败的根源。

5

文人误国。其实是千古真理。毕竟文人虽然空有一腔热血。但手无缚鸡之力。不过是文弱书生而已。而中国,则几千年来一直推崇弱肉强食。胜者为王。

所以,大家崇拜杀人如麻的岳飞,不喜欢罢兵求和的秦桧。

大家崇拜杀人如麻的成吉思汗,不喜欢文人皇帝李后主。

中国历史上有太多的热血青年了。比如明朝东林党。近代五四运动的那些学生。但是,由于不切实际。当一腔热血挥洒以后,等待他们的就是无可避免的失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