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如果朱元璋不杀胡惟庸、李善长和蓝玉三人,朱允炆继位,大明江山改姓的可能性有多大?

如果朱元璋不杀胡惟庸、李善长和蓝玉三人,朱允炆继位,大明江山改姓的可能性有多大?

2020-10-22 08:02阅读(63)

如果朱元璋不杀胡惟庸、李善长和蓝玉三人,朱允炆继位,大明江山改姓的可能性有多大?:可能性几乎为零,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决定了臣子想要威胁甚至推翻皇权都是

1

可能性几乎为零,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决定了臣子想要威胁甚至推翻皇权都是不可能的。明朝的谋反案很少,除了洪武年间的胡惟庸谋反案(疑似),正德年间的宁王朱宸濠谋反案,还有那个不知死活的宦官曹吉祥谋反案,实际上明朝的谋反案掰着手指头都可以算出来。




朱元璋既是个军事家,也是个政治家,正是他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使得他子孙后代都能牢牢掌握皇权 ,既没有出现大臣专权,也没有发生后戚干政。即便昏庸如世宗嘉靖皇帝,神宗万历皇帝,厌倦朝政,深居后宫,二十多年不上朝而依然能掌握大权控制朝局,没有朱元璋的改革,估计明朝又成了翻版的唐朝了。

那么,朱元璋在加强中央集权上都做了哪些改革呢?

明初的官僚机构沿袭自元朝,中央的行政中枢是中书省,中书省的权力非常大,负责天下政务,中书省的头头分别为左、右丞相,不仅位高权重,而且极易与皇帝产生冲突和矛盾,使得皇权丧失了其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和威慑力。朱元璋任命的丞相里,属胡惟庸最嚣张跋扈,他贵为百官之首,却结党营私,骄横狂妄,其嚣张气焰逼得朱元璋不得不痛下杀手,将胡惟庸以擅权枉法大罪处死,并诛连了两万余人。

不过,不管胡惟庸谋反与否,朱元璋都已经着手废除中书省和左、右丞相。胡惟庸案是正好撞在了枪口上,才惹的朱元璋重典惩治,大开杀戒。



中书省和左、右丞相被撤除后,其职权尽归六部,洪武十三年(1380年)九月,朱元璋又设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人出任,这是明代内阁制度的雏形。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起,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实际上等同于兼任了丞相之职,使得君主独断专行扩大到了顶峰,明朝高度的中央集权为历朝历代所不能及。



出于对功臣的猜忌,朱元璋在一手抓权的同时,还设立特务机构时时监视朝臣。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将自己的亲军卫队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是明朝第一个军事化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有专门的监狱叫“诏狱”,其用刑极其酷虐,什么剥皮、抽肠、刺心等酷刑让人不寒而栗,凡下诏狱的官员很少能活着出去的。明初的廷仗基本都是由锦衣卫来执行的,其狂暴用刑更是让不少官员被活活杖死,工部尚书薛祥就是这样活活被杖毙的。朱元璋还派出大量名为“检校”的特务人员四处活动刺探百官,在这种如白色恐怖般的高压政策下,百官们都战战栗栗,如履薄冰 ,谁还敢冒着诛九族的危险去谋反?

朱元璋如果不杀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三人即便熬到了建文时期,都掀不起什么风浪,当然有人会问燕王朱棣不是造反成功了吗?但大家可别忘了建文帝完全是在削藩事情上昏招迭出,再加上用人不当,才使得朱棣在打了四年靖难战争后得以打进南京登基称帝。



胡惟庸不死,中书省和左右丞相都会被撤除;李善长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的老人了,造反也是有心无力;三人里面只有蓝玉因为常年在外带兵打仗,朱元璋还把他比作汉之卫青 ,蓝玉是具备一定实力造反的。但是如笔者前文所述,随着明朝皇帝中央集权的加强,特务活动的频繁和锦衣卫诏狱所带来的震慑力,造反的代价实际上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人都明哲保身,一呼百应的情况更不可能出现。事实也证明,有明一代,勋臣造反不仅非常少,而且结局都很凄惨,朱元璋一朝大刀阔斧的改革,给子孙后代带来了空前的权利核心,这正是朱元璋的先见之明。

2

谢谢邀请! 我个人以为,明太祖即使不诛杀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三人,建文帝时期他们作乱、夺取朱明江山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

胡惟庸的势力主要猥集于中书省,其所谓的罪行“专权擅政”,正是他能力之极限。假设建文帝登基时,胡惟庸继续以丞相权柄、操纵中书省大小官员,确能在一定程度上以自身小集团利益左右朝政,但说到要危及皇权,则绝无可能。因为胡惟庸集团根本无力染指被诸王和淮西勋贵们把持的军权,也不能操控皇帝亲领的锦衣卫特务组织,即使在京城内的武装力量也是由功臣后裔把持,胡惟庸自身也深知究竟,其本人绝不会利令智昏去惹杀身之祸的。

李善长的优势在于,其在明初长期担任政府首脑,是中书省及六部所代表的中央政权的缔造者,加之因乡土观念,而在淮西诸将中享有崇高威望。但是李善长及其家族利益与皇权息息相关,他没有反抗皇权的理由。且与李善长相接纳的徐达、汤和等将领,也都是朱氏皇权的利益相关者,也即是政权的拥护力量。李善长之所以被明太祖诛杀,其原因并不是“谋逆”,而是其因排挤刘基、宋濂等浙江官员,而提拔胡惟庸入中书省、并给予其不断的关照、致使其坐大有关。

蓝玉是明初勋贵悍将中的后起之秀,在徐达、常遇春、汤和、傅有德、冯胜等,相继或病、或逝、或贬后,蓝玉成为了手握重兵的新一代统帅,并有成为淮西勋贵中新领袖的趋势,可以说,这三人中,唯有蓝玉具有威胁皇权的客观实力。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蓝玉就会谋反,理由如下:

首先,蓝玉一直以来都是太子朱标的心腹,虽然在朱标几个儿子中,建文帝朱允炆本身不是蓝玉最为至亲的那位,但其毕竟是太子朱标的后裔,也正是蓝玉长期以来的效忠对象,可以预见,如果建文帝继位后,蓝玉仍在的话,将更得重用,如另一个徐达再世。其次,蓝玉虽然在军中广交诸将、收揽义子,但却从未有对抗朝廷、谋划叛乱的计划,一是无心,二也是无人,蓝玉集团如果真的存在,也仅仅是军内派系,它没有政治性的抱负和计划。最后,朱元璋晚年其诸子大多身为统兵大员,分驻四方,蓝玉即令有黄袍加身的野心,也不得不顾及到一旦起事,将遭到朱姓诸王四面八方的围攻,成功的希望又剩下多少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胡惟庸、李善长,还是蓝玉,即使侥幸存活到建文帝登基,也都不至于谋逆皇权,因为主观、客观的形势都不允许。

3

朱元璋晚年的时候,杀了不少开国功臣。朱元璋之所以要残杀功臣,按照《名山藏》的记载,是因为他担心自己去世后,开国功臣会对他的后人产生威胁,朱元璋要“拔刺”。只有把这些“刺”拔掉,朱元璋觉得他后人的皇位,才不会受到威胁。

那么,如果当初朱元璋不杀胡惟庸、李善长、蓝玉这些人,当他的皇孙朱允炆继位后,这些人真的会对朱允炆的皇位构成威胁吗?

(朱元璋)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两方面来考虑。

一、历史同期情况。

我们比对一下历史上相同时期的情况。

在古代社会中,当一个王朝建立,开国皇帝把江山传给后代,很快就失国,或者说国家很快就失去掌控的情况,也是有的。比如秦朝、隋朝,还有南北朝时期、五代时期的很多王朝。

秦朝和隋朝传到第二代就失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两个朝代对老百姓的盘剥和伤害太大,同时皇二代贪图享乐,不理朝政。比如秦朝,从秦始皇开始就反复不断劳役压榨老百姓,大兴土木修建万里长城、阿房宫、秦直道等大型工程。同时秦二世贪图享乐,这样才造成了全国失控。再比如隋朝,隋文帝虽然励精图治,创建了开皇盛世。但是,隋炀帝开始就全国兴兵,三征高句丽。同时,他开凿运河,大肆享受。这样也才造成政权失控。

不过,就算这样,这两个朝代的灭亡,也不是权臣想夺位造成的。虽然隋朝灭亡,也有权臣夺位的因素,但这是因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朝廷失去控制以后,才给了权臣有机可乘的机会。

(朱允炆)

南北朝和五代时期,那些朝代建立后,确实有不少是权臣夺位造成的。但那是在乱世,全国没有统一。因为在乱世,权臣必然要掌控兵权来平乱打江山。权臣掌控兵权,自然就有夺位的可能。

但明朝不一样。明朝是一个统一的王朝,和南北朝时期以及五代时期的王朝是不一样的。同时,从朱允炆上位后的表现来看,他既没有大兴土木劳役百姓,也没有穷兵黩武开疆拓土,而且也没有贪图享乐不理朝政。他这种情况,不但不会造成老百姓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权臣也不可能夺位。

为什么说权臣也不可能夺位呢?

要知道,古代是皇权社会,皇帝的权力是很大的。只要皇帝稍微英明一点,权臣夺取皇位的情况,其实是很少的。比如汉朝的权臣霍光,虽然他手中拥有无边的权力,不过,因为汉宣帝不是太昏庸,他其实也不敢随便夺权。西汉末年,王莽最终夺了汉朝皇帝的权,那也是因为王朝进入了崩溃的时期,而且也是极个别的现象。

所以,就朱允炆当时的情况,胡惟庸、蓝玉想夺他的权,几乎是不可能的。

(蓝玉)

二、明朝当时情况。

前面咱们说了,就算胡惟庸、李善长、蓝玉等人想夺取朱允炆的权力,而且他们确实把持了朝政,但是,要真正夺权,其实都是并不容易的。何况,他们当时并没有把持朝政,手中所拥有的权力并不多。

总括一下朱元璋杀胡惟庸、李善长和蓝玉情况,朱元璋说他们想造反,其实都是附会在他们身上的理由,他们并没有任何造反的行动。虽然朱元璋给他们罗列出了很多造反的证据,这些证据,其实都不过是他们有一些抱怨,有一些事情并没有完全向朱元璋报告而已。

比如蓝玉就说过很多垃圾话,李善长就曾和胡惟庸交流过不满。但是,如果只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不满,就说他们想造反而杀他们,确实显得太过于夸张了。再说了,他们之所以不满,更多的原因,是因为朱元璋对他们的压榨。如果朱元璋能够像唐太宗、宋仁宗那样,听进去大臣们的意见,包容他们的缺点,他们还会有那么多垃圾话吗?

总之,他们并不会对朱允炆产生任何威胁。而朱允炆只要稍微清醒一点,要夺取他们手中的权力,把权力转移到自己喜欢的大臣黄子澄、齐泰等人身上,也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由此可见,不管从历史原因来看,还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朱元璋为了巩固后代的皇权,都没有杀胡惟庸、李善长、蓝玉等人的必要。

(参考资料:《明史》《史记》《名山藏》)

4

首先,大明江山改姓的可能性基本上是零。

其次,简要回答朱元璋杀这三个人的原因。杀胡惟庸的主要原因是他结党乱政。杀李善长则是因为他以老弄权,深陷胡惟庸乱政案。杀蓝玉是因为他拥兵骄纵。这是历史上他们三人被杀的主要原因,很多史书上说的其他原因皆不可信。想想在朱元璋的统治之下,李善长七十有余,谋反的可能性不大,也不是正宗。都说朱元璋好杀人,其实朱元璋所杀之人都有他的原因和理由,虽然说,朱元璋手下可能有冤死鬼,但是看中外历史,帝王将相手里哪个又没有冤死鬼呢?说到他的好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的出身背景。

朱元璋出身卑微,草根农民的资格都达不到,从一个草根登上帝王宝座,这其中的滋味不是什么人都能了解的。所以他有三恨,一恨贪官污吏。他出身草根,自然是草根的代表,至于当上帝王之后,尤其是后期,是不是背叛了草根我们不论,至少初期,他是相当痛恨贪官污吏的,所以在大明律及所有朱元璋制定的法典中,对于贪官污吏的惩治简直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比如对贪官污吏的剥皮、腰斩、凌迟等酷刑,那是十分残忍的。李善长以老弄权,死于朱元璋手,着实正常。二恨为富不仁。实际上朱元璋仇恨为富不仁不仅仅是不仁,而简直就是仇富,作为草根出身的他,对富人就是敌视,所以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抑制工商业的发展。比如沈万三之死就是活例。三恨官官相护。结党营私,谁人不恨,朱元璋的童年就受过官官相护的压迫,在此不举例,所以他对结党营私,朋党乱政的行为就是零容忍,胡惟庸结党乱政,不正是往他枪口上撞吗?

再说朱允炆,都说朱允炆仁慈,手段不够狠,所以朱元璋以各种理由杀掉与他打江山的功臣,为朱允炆铺路,道理上可通,但是像汤和,徐达等人,不也是开国功臣么?为何就能得以保全?所以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李善长、胡惟庸、蓝玉触犯了朱元璋三恨的底线,才导致了杀身之祸。其实在朱元璋的调教下,朱允炆并非史书上所说“仁”,所谓对政治的见解有所不同,但是朱允炆的帝王心术并不是没有学到。他的仁是和朱棣相比的。也就是说,相比于朱棣,他是仁了点。

朱允炆实际上已经继位了,朱棣发起的这场战争本身就是在朱允炆继位之后。朱允炆是在洪武三十一年继位的,号建文帝,只在位三年。朱棣却发起了靖难之役,来夺取侄儿的江山。我们只能问,要是朱棣不发动这场战争,明王朝在朱允炆的带领下,会呈现一种什么结果?至于改姓,万不可能的了。

5

主弱臣强,社稷危矣,如果太子朱标不是过早去世,就不会出蓝玉案,朱标是朱元璋一手调教的接班人,太子身份以定,蓝玉是朱标一伙的,朱标为人仁义,他一死,对朱元璋打击很大,而他的儿子之中朱棣算得上可以接班的人选,但儿子十几个,如果选朱棣,其他儿子又不服,什么办呢,,只有选孙子朱允炆,一是平服这些儿子,第二是朱元璋为了布这个局,杀了这些权臣,也是为了孙子继位扫除障碍,朱元璋深知,向胡惟庸,李善长,蓝玉,等等这帮文臣悍如若不除,就凭他孙子是震不住他们的,弄不好江山就要易主,百姓就要遭殃,天下就要大乱,老朱屠杀这伙淮西勋贵是有计划,是有预谋的,这也是帝王封建思想家国天下的一个代表。

6

朱元璋晚年的时候,替孙子朱允炆铲除了一切后患,但是让他做梦也没想到的事,撬皇位造反的是他的儿子朱棣,造就造吧, 反正都姓朱 一笔写不出两个朱字,如果朱元璋不杀这些大臣的话,他们会不会造反呢?且听我慢慢分析。

我觉得朱元璋越老有点儿老糊涂了,就算是他不杀以上几个人 他们也不可能造反, 大明江山短时间内也不会改姓,因为朱元璋上任之初,已经制定了一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不说大明江山如铁桶一般吧,那也是百毒不侵,即便是文弱书生朱允炆上台,他没也不会造反。

胡惟庸,李善长之辈 都已经是垂垂老矣的老人了,他们就是造反 ,也是有心无力,但是有一个人 有点可能 他就是朱元璋的儿女亲家 ,大明的泰国功臣, 蓝玉。蓝玉 在1393年的时候,由于策划谋反被人发现, 告发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不但手起刀落的将他杀死,灭了他三族,而且还残忍地活剥了他的皮( 至于他的皮是活着的时候剥下来的 ,还是死去的时候剥下来的 ,我想大概是把他杀死之后 剥下来的皮,想起来就头皮发麻 一阵惊悚)。

蓝玉 镇守边疆 天高皇帝远,而且他的兵只听他一个人的号令,自己手握兵权, 有可能造反,但是也不是什么大事 只要是朱允炆架空他,就一点事没有,因为蓝玉不是司马懿被曹爽架空,自己还偷偷藏着三千死士,最后 来了一个一计反杀,将曹爽灭族,但是蓝玉他只是一介武夫,他根本就没有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他也没有司马懿的胸襟,所以即便是架空他,他也无可奈何。

胡文庸和李善长两个人都是文官,他们手里没有半点兵权,造反也得有人听他们的呀,他们 虽然智谋够了, 但是他们欠缺武力啊,只要牢牢的把他们给牵制住 ,就一点儿事儿也没有,所以这两个人不足为患,朱元璋晚年之后大肆的杀戮,虽然给孙子杀出来了一条血路,但是万一外地来犯 连个带兵之将都没有,所以他们的敌人不是加賊而是外来盗窃者,这一点, 朱元璋恐怕没有考虑周到。

总结:长时间不敢保证, 至少在短时间内,朱元璋不杀他们,朝中那些大臣不会造反,因为老的老 残的残 ,就算是造反也有心无力,新主朱允炆虽为 一介书生 但是他有庞大的军队啊,他虽然和叔叔朱棣战争中处于下风,而是因为他太念及叔侄之情 ,一次次的放过朱棣,如果别人造反 ,他则不会这样。

7


没有。

首先我们基于现实来说说这个问题哈,如果明太祖朱元璋不杀这三个人,肯定会留下牵制他们的人,或者说将他们都给架空。

我们先看看历史上这三个到底是怎么死的,胡惟庸是因为结党乱政还有谋反,当然本质上是因为朱元璋需要集权,需要废除丞相制,所以胡惟庸必须要死。

李善长是因为胡惟庸案的延续,有着谋反的倾向,所以被杀。

蓝玉的罪名也是谋反,其实本质上是因为洪武二十年太子的英年早逝,所以朱元璋害怕皇孙朱允炆驾驭不了蓝玉,于是在洪武二十六年将蓝玉杀死。

大家想想,这些人的死要么说威胁到朱元璋的集权,要么是不方便皇太孙朱允炆将来的集权。

如果朱元璋不杀他们的话,肯定是该罢官的罢官,该架空兵权的架空兵权,以方便皇太孙朱允炆将来顺利继位。

他们被架空以后,指望他们还能掀起什么风浪?

明太祖朱元璋肯定留有后手。

而且虽然今天很多人以朱元璋杀功臣为由,就以偏概全的说到朱元璋是一个暴君,其实真实历史上朱元璋对百姓很好,可谓是爱民如子,甚至鼓励百姓押送贪官进京。

朱元璋在位31年,史称洪武之治,国家蒸蒸日上,他的皇位坐稳自然意味着天下承认朱家的统治,根基一牢固,区区这三个人又怎么可能颠覆明朝呢?

最后退一万步说,明初朱元璋建立的藩王制度可不是闹着玩的,当时藩王都拥有三护卫的兵权,尤其是包括朱棣在内的九大塞王,都是兵权在手。

如果这三个人敢有异动,到时候不服气朱允炆继位的藩王肯定打着勤王机会纷纷带兵回京,群殴都可以群殴死这三个人,到时候再趁机推朱允炆下位,那大明江山依旧姓朱啊!

以上就是宋安之基于现实的个人看法。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8

我倒是觉得有可能,可能性有多大不太好说,其实胡惟庸、李善长、蓝玉这三个人,除了李善长知道老实低调点以外,另外两个人还真就不知道皇权为何物,我相信换做是其他任何一个人,这胡惟庸、蓝玉都不会有好果子吃。只是说要连带着揪出那么多功臣,那就太过了。我们其实从朱允炆登基后的表现来看,他就是个铁憨憨,以蓝玉这样数一数二的大将造他的反还真说不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人了解过《资世通训》?这其中有一个章节叫《臣道章》,说的就是专门规定了大臣们要如何忠于职守。我觉得这本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朱元璋的某种思想,他确实是为了想要从思想上来对大臣们进行一种教育,让所有人都能规规矩矩的。

其实朱元璋之所以杀那么多的功臣,都不是一下子的事,他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至少在前期,比如编这本《资世通训》的时候,朱元璋是想要好好的和大臣们共处的。

我们喜欢把朱元璋和刘邦放在一起说他们都喜欢屠戮功臣,朱元璋也一直把刘邦当做自己的榜样,但是他在当皇帝前就很罕见的批评过刘邦,说他“内多猜忌、诛夷功臣”。

这放在现在好像很好笑,一个几乎把功臣都杀绝的人,竟然评价别的皇帝内外猜忌。但我相信朱元璋真的曾经要好好的,大家都好好的。不然他也不会给功臣们发丹书铁券,然后还给大臣们组织学习班,编《臣道章》,来交他们遵守君臣之礼。

朱元璋这么做也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当时这些泥腿子几年仗打下来成了整个帝国数一数二的大地主、大人物,他们内心是极度膨胀的。说句不好听的,现在有时候刷新闻就碰到说有女的被交警查到酒驾,结果不仅不知悔改,反而叫嚣着自己是网红。可想而知这些大功臣突然获得比网红大得多的权力和地位,特别是几乎算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的功臣,真的很难懂得急流勇退。

比如我们看赵庸随赵文忠出征应昌时就私占奴婢;薛显妄杀官吏,就为了抢夺一个千户缴获的牲口;再比如华云龙看起来更过分,堂而皇之的住在元朝丞相的府邸用元朝皇帝才能用的东西;还有功臣的家属也都仗势欺人、鱼肉乡里,简直不要太多。

胡惟庸

这些其实都是一方面的原因,毕竟为所欲为怎么能行,但是另一个方面就是朱元璋真的是冷血动物,比他心狠手辣的几乎没几个。胡惟庸是想要造反吗?显然不是,就算朱元璋死了他也很难造反。但是他这人有一毛病和朱元璋一样,就是控制欲极强。做事情啊喜欢专断,我们讲选择困难症之类的,在他们身上不可能出现的。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严重的冲突,那就是皇权和相权的冲突,我们也都知道皇权和相权是中国历史上很难处理的难题,不是你压我一头就是我压你一头。这要是皇帝或者宰相有一个能收敛一点还好,这要是两个都是控制欲强,做事专断,问题就会很大。

所以说朱元璋不杀胡惟庸都对不起自个,不然你看胡惟庸被斩首以后,朱元璋还觉得不过瘾,然后拉出来肢解喂狗。胡家男性全部杀死,女性分配给军士,就连与胡惟庸关系密切的上元、江宁两县的人,也都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杀光。

蓝玉

我们就不再单独说李善长了,因为李善长只是朱元璋清理功臣们的一个抓手,只是为了将他不放心、不喜欢的开国功臣一网打尽,剩下一些忠贞不渝的并无二心的留给朱标用。可惜,朱标不仅自己死了,还导致最后一批功臣也跟着训了葬。

我们说蓝玉这人,真的是个莽夫,不仅不明白功高震主,就连朱元璋杀了那么多人,他还是到处惹事。比如他霸占投降的元朝妃子,导致妃子自缢。再比如他打仗回来到喜峰关的时候,就因为没有及时给他开门,他就纵兵毁关而入。谁能保证如果朱元璋哪天嗝屁了,朱允炆能镇得住他。

所以在我看来,胡惟庸这样的专断独行的宰相,加上狂妄自大的蓝玉,如果哪天朱允炆登基了,他们真的就能老老实实的?开国皇帝在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收敛,朱允炆肯定镇不住他们,当然也不排除像燕王这样的人能镇得住。如果他们要真造起反,以朱允炆这样的铁憨憨肯定架不住,想要指望不改朝换代也就得靠朱棣这些藩王。

9

凡开国皇帝,大多都在夺取天下之后,先敕封天下,按功劳大小对开国元勋们论功行赏,接下来就是卸磨杀驴、鸟尽弓藏,将任何可能威胁到自己或自己子孙后代的功臣们屠戮殆尽。这是一个怪圈,不仅朱元璋干过,英明无比的唐太宗李世民、汉高祖刘邦他们在上台后也干过这样的事情。

但做的最“离谱”的还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可以说朱元璋把那群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几乎全部杀完,还牵连了许多无辜的人,前前后后有数万人为之丧命。那为何朱元璋要将开国功臣们屠戮殆尽呢?

像素以为有以下几点。

其一、骄兵悍将,对皇位威胁巨大

主要还是在于这群开国功臣们个个自持劳苦功高,横行霸道。尤其是那些骄兵悍将们,一个个整天都觉得自己天下第一,谁都不放在眼里,违法乱纪的事从来都不会少了他们。

试想一下朱元璋还在世,他们就敢这样了,更不要说大明王朝的后继之君,所以他们该杀,毕竟这些人已经严重威胁到皇帝的统治了。

其二、结党营私,不利于中央集权

朱元璋之所以杀掉蓝玉、胡惟庸、李善长,主要在于他们已经形成利益集团,这是朱元璋的大忌,皇帝们都忌讳大臣们结党拉帮,因为只有大臣们相互斗争、相互制约,这样皇帝才能更好的控制他们

而这一群“淮西勋贵”们,虽说都是朱元璋带出来的,一开始打天下的时候可以依靠他们,但守天下就未必了。

反过来我们在来说如果不杀他们,大明的江山改姓基本是板上钉钉

第一点前面我们已经说了不杀他们,朱元璋的皇位都能受到威胁,更别说后继之君了,至少皇权、相权之间的争斗还会持续下去,此消彼长,所以朱元璋才借胡惟庸案废除了宰相制,以增强自身实力。

其次朱元璋之所以杀功臣,还在于内部利益分配不均,只有把这些功臣们都杀掉了,便不会在存在这个问题,而且最重要的是“成本”最低。

而且历史也告诉了我们结果,实力不如他们的朱棣都能造反成功,何况是他们呢。所以说如果朱元璋不杀蓝玉、胡惟庸、李善长,他自己的江山都未必做的稳,更不要说是他的子孙后代了。

10

由朱元璋兴起的明初“四大案”,就是考虑到朱标和朱允炆太“仁厚”,这才自己动手,保证日后皇权顺利传到朱家子孙手中。

蓝玉案和胡惟庸案打击了一批嚣张跋扈的开国功勋,在朱元璋看来,可以保证朱标或者朱允炆皇权的稳定。但直接的不利因素便是,蓝玉案使得“靖难之役”中,朱允炆身边无人可用,不得不先后启用年迈的耿炳文和膏粱子弟李景隆。

那么胡惟庸案的不利因素是什么呢?

试想下,如果朱允炆不削藩,也许就不会有靖难之役。而削藩就是朱允炆和身边“智囊团”商量的结果,分别是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如果胡惟庸案不发,朱允炆身边应该会有一批开国文臣,相比“智囊团”,会更具政治手腕。

其结果是,要么不建议削藩,要么“快刀斩乱麻”。周王、湘王、齐王、代王相继被削藩后,立刻削藩燕王。而不会出现朱允炆因妇人之仁,“朕即位未久,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准备缓一缓在对燕王动手。没想到燕王提前动手。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