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这是个好问题,给你刘家打工,你得发工资哦。
你不纳税、朝贡,哪来的钱给你发工资呢?
当初,献帝回到了洛阳,给吕布下诏令他迎驾。由于没有足够的粮食,吕布无法出兵。于是,吕布派遣使者上书谢罪。献帝体谅吕布的难处,没有怪罪,还任命吕布为平东将军,封平陶侯。
献帝回到洛阳,连粮食都没有,饥肠辘辘。河东太守张扬派遣数千人背着粮袋子,等候献帝车驾,为其解决吃饭的问题。
吕布因为没有粮食,不能勤王,就凭一个态度,就封了将军封了侯,还指望朝廷给你发俸禄吗?
再看一下,当时孙策是咋办的吧?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朝廷认为孙策远在江南,却能按照职责,遵行古礼,向朝廷进献贡品,于是派遣使臣刘琬向孙策颁赐爵服等。
从孙策的史料中可以看到,孙策在196年,初步平定会稽郡之后,就开始向朝廷贡献礼物。
曹操派遣议郎王浦携带诏书给孙策,任命他为骑都尉,袭父爵乌程侯,兼任会稽太守。
建安三年(198年),孙策攻占了丹阳后,又向朝廷贡献礼物,规模是建安元年的两倍。于是,朝廷任命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
由此看出,孙策年年给朝廷进攻,不仅仅是个态度问题,朝廷的确也需要这些贡物过日子啊。汉家朝廷给你盖个章发个照护就不错,就别指望还再给你发俸禄。
此时的朝廷,连卖官鬻爵的资格都没有啦,尊重朝廷的,事后上个表,举荐某人出任某职,不尊重朝廷的自己任命了官员,连个表奏都没有。
总在说汉室如何,自从董卓之后,汉家皇帝唯一剩下的就是盖个章,给个封号。最悲催的是连那个盖章的石头疙瘩也搞丢了,害得袁术得到这个东西以为好使,就干起了皇帝的勾当。没想到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就折腾得玩不下去了。
看一下桓灵二帝卖官鬻爵的行情吧。
汉桓帝时就开始卖官鬻爵,到了光和元年(178年),灵帝在其母董太后及常侍们的唆使下,又开始卖官。
朝廷公开宣布,关内侯以下至光禄勋下属虎贲、羽林等部门职位都可以花钱买到。
具体规定是:地方官比朝官价格高一倍,县官则价格不一;
官吏的升迁也必须按价纳钱;
求官的人可以估价投标,出价最高的人就可以中标上任。
除了固定价格以外,还根据求官人的身价和拥有的财产随时增减;
这个制度看起来还很人性化,有钱的让他们多出点也是合理的,油水大的地方,就该定的指标高一点。考虑的很全面、很周到哦。
一般来说,官位的标价是以官吏的年俸来计算的,如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标价是二千万钱,年俸四百石的官位是四百万钱。这个也很合理,官大油水大,就该多花钱买,合情合理。
像段颎、张温等人虽然功劳很大,声望也很高,还是先交足了钱,才登上三公位置的。
之后,官吏调升、晋升、新官上任都必须先交纳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官价,才能上任。
不要看到许多人弃官走人,似乎多么高尚,其实,很多是交不起这个费用,不得不弃官。
交足了钱上任后,就靠自己的本事弄钱了,朝廷是不会给你发工资的。
朝廷自己还需要这个法子弄钱,哪有闲钱给你发俸禄。
说到这里,实在是无趣了,再说也没啥意思啦。汉朝这个样子,还有必要存在吗?
也就不必去说朝廷是不是给刘备、孙权发工资的事。
曹操、刘备、孙权属于不同的公司,而且还是竞争对手,献帝是曹魏集团名誉董事长,他哪来的钱去给刘备、孙权发工资哦。
即便献帝从自己的零花钱里面省一点出来,也不敢给他们花哦。
现在都习惯说,你花的是纳税人的钱。纳税人不交钱,献帝用啥发工资呢?
吃曹操的、喝曹操的,还给曹操下绊子,有失公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