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区。

燕云十六州的丢失

石敬瑭为了让辽支持他当皇帝,向契丹人许诺事成之后把燕云十六州给它。于是,石敬瑭当皇帝后,一面对辽以父礼事之,一面把燕云十六州给了辽。

北宋对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尝试

在北宋之前,后周世宗柴进进行过北伐,收复了燕云十六州的莫州和瀛州,可惜后来世宗病重,不久去世。一年之后,也就是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国号为宋,他就是宋太祖。

  • 宋太祖赵匡胤的尝试

他一开始并不想直接用武力收回燕云十六州,而是想用钱赎买回来。但他计划还未实现,就去世了。后来他弟弟赵光义继位,也就是宋太宗。

  • 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一次尝试

979年宋太宗亲自出征,开始第一次北伐。可惜在高粱河战役中,宋军大败,宋太宗负箭伤,乘驴车逃走。第一次北伐失败。

  • 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二次尝试

986年,宋太宗兵分三路北伐,他自己没亲征。可惜,这次北伐还是失败了,宋军损失惨重。

这两次失败使得宋朝君臣对收复燕云十六州丧失了信心,从此不再提收复燕云十六州之事。直到宋辽澶渊之盟,宋从法律层面上承认了燕云十六州归辽所有。

小结

宋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失败,一方面是自身政治制度的问题,另一方面是那时的辽正处于强盛时期。因此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难度自然很大。

下面讲讲明收复燕云十六州。

元朝当时情况

当时北方的红巾军已经消耗了元朝的大量的主力部队,使得元很难抽出手来消灭南方的叛军,这才给了朱元璋机会,让他统一了南方。

收复燕云十六州

1367年十月,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人北伐。朱元璋军由淮河入黄河,连克淮安、寿光、临淄、高苑等地。山东诸州县尽为朱元璋军所有。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称帝建明。四月,其北伐军队完全夺取中原,七月又克通州。这时,元顺帝只得携带家眷及宫廷官僚北走上都,继续元室的统治,史称北元。八月二日,徐达师入大都(北京),北伐取得了彻底胜利,元朝灭亡。后来明相继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中的其它地区。

总结

朱元璋时期的元朝已经是奄奄一息,与北宋前期的辽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比明收复燕云十六州是更难的。

最佳贡献者
2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其地域包括了现在的北京、天津、山西北部与河北的北部。这些地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都是中原汉王朝重要的北部防线。

自从儿皇帝石敬瑭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到明朝彻底收复,这片北方屏障被外族统治超过四百年。由于没有幽云十六州的地理保护,北方游牧民族铁骑可以长驱直下,毫无障碍,给中原朝廷以步兵为主的中原王朝带来巨大的压力,对中国政治版图产生深远影响。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率军攻辽,水陆并进,势如破竹一个多月内就收复三州,气势如虹,大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架势。但在攻取幽州时,突然病重,不久去世,北伐之事功败垂成。

宋太宗赵光义进军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地区,结果宋军大败,宋太宗也身中箭伤,乘驴车逃走。之后北宋与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一直未能收复。

再到后来大辽军队长驱直下,想要一举消灭北宋,在名相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御驾亲征,最终和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自此收复幽云十六州就不了了之。

朱元璋在南京誓师北伐,由大将军徐达和常遇春经略华北。徐达采取朱元璋拟定的“断其羽翼”的战略,先是攻克山东、河北等地,再挥师元大都(北京),元顺帝无将可使,无兵可用,只好向北逃窜到蒙古草原。自此,燕云十六州重新回中原王朝怀抱。

幽云十六州的争夺主要集中在五代后周柴世宗和北宋初期,中原统治者为收复失地发动了数次战争。但是都以失败告终。

究其原因,当时的大辽处于国家鼎盛时期,其国家实力完全是可以和大宋王朝势均力敌,甚至在军事上大辽骑兵对大宋步兵有压倒式的优势。这样的情况下谈论收复幽云十六州,其实是不现实,甚至不自量力的。之后的北宋以和谈保持了和平局面。等到南宋偏南统治,别说是收复有云十六州,就是黄河流域都无法染指。

明太祖朱元璋起义,大元的国运已经衰微,蒙古统治者依旧变本加厉向汉人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面对残酷的压迫,汉人揭竿而起,发动暴动,元军在起义军打击下土崩瓦解,朱元璋顺势而为,收复十六州,实在是天使地利人和使然。

3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幽云十六州”,“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 其中,幽、顺、蓟、涿、檀、瀛、莫七个州,位于太行山东南,称为“山前七州”,北部与燕山险峻地形相连,有多处天险可以据守。其他诸州在太行山西北,称为“山后九州”,那里山岭绵亘,地形复杂,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这是一片富饶辽阔的土地,东西长约六百公里,南北宽约二百公里,面积大约有12万平方公里。这里物产丰富,既有“桑麻枣栗之饶”,兼具“玉帛子女之富”。这里地势险峻,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意义。北方著名的关口要隘,如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雁门关等,都分布在这一带。宋人叶隆礼在《契丹国志》中写道:“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蕃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后来后晋又被契丹所灭。石敬瑭所创建的后晋仅仅存活了十二年。可是,他割让燕云十六州对中原王朝造成的危害,却长达四百多年,并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政治的格局和走向。正如《辽史纪事本末》所说,燕云“实今古之大防,自晋失十六州,为中原之祸者数百年。”

公元1122年,北宋与金国签订著名的“海上之盟”,约定一同出兵灭掉辽国。灭掉辽国后,金国将燕云十六州的一部分还给北宋,北宋将原给辽之岁币转纳于金国。历史常常惊人地相似。徽宗北伐和辽国打了两仗,战果和130年前宋太宗的北伐一样,二仗皆败。徽宗的北伐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徽宗不该有这个想法,也不是因为他联金灭辽政策的不可行,更不是因为辽军太过于强大或者金人不配合,根本的原因在于徽宗、蔡京为首的统治集团的腐朽不堪。在这个政权治下,居庙堂者正气不扬,昏庸无能;处江湖者怨气冲天,啸聚山林,这一切终使大宋军无斗志、武力不兢,使大宋“拥离散之人心以当大变,无一而非必亡之势(王夫之)”。1125年(宣和七年),辽国被金国灭亡。实 际上辽国面对金人已回天乏术,所谓的夹攻对金人可有可无,在大肆抢掠搜刮后,金人确实短暂将已成空城的燕云十六州归还宋朝,但马上就撕毁盟约,直接顺道长驱直下,把北宋也灭掉。宋史说:“契丹知中国不能用兵,由是轻宋。”后来辽国天祚帝兵败,很想投奔大宋,但是又恐怕如此大宋无法依靠,只好改投西夏。

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为主帅、常遇春为副帅,率领25万人打响北伐之战。北伐军按照朱元璋提出的稳扎稳打、渐次推进的战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攻占了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市),将蒙古贵族赶回大漠,宣告了元朝统治的结束。 大明铁军在面对这场作战距离长、敌军战略纵深大且骑兵机动力强的战争时候,明太祖朱元璋设计了严丝合缝的战略规划:先取河南山东,剪除强敌元王朝两翼后,再利用运河水路优势,重拳直扑元大都。元王朝高机动力的骑兵部队,就被这步步为营的战术,一下遏住了要害。于是几乎就是蒙古骑兵满头蒙圈间,明军波澜不惊的推进,兵不血刃拿下元大都。明军刚入元大都时,山西元军主力汹涌杀来,眼看元大都岌岌可危。朱元璋却是面不改色,坚决把重兵砸向太原,宁可元大都不保也不撤——丢了又如何?打回来就是了!结果元军被乖乖牵鼻子走,只得半路折回来奔山西,反被明军迎头痛击,杀的就剩十八人。燕云十六州终于被收回来,回到中原王朝的怀抱。

关于北宋和明朝攻打燕云十六州都是攻打但有本质不同。

首先,掌握燕云十六州的对手不一样。明朝初年的时候,是掌握在直接对手的手里;宋朝初年的时候,是掌握在间接对手的手里。明朝初年的时候,燕云十六州,是在蒙古人手里。蒙古元朝已经被元末的农民起义者打得没脾气了,一股脑儿往北跑。朱元璋是乘胜追击,是“宜将剩勇追穷寇”,元朝统治者根本就抵挡不住,更别说守住燕云十六州了。宋朝初年,宋太祖、宋太宗统一中国的时候,还只敢把五代、十国的地盘作为统一的对象,还没敢想要把契丹辽国也一并给灭了。契丹辽国当时还是个新兴的国家,刚趁中原大乱的时候强势崛起。宋太祖一生都不敢轻易去和辽国相碰,他曾经试探着进攻北汉,后来听说辽国来救北汉,就迅速收兵了。宋太宗的时候,也是因为当时已经把北汉给 灭了,所以想趁着军威,去攻打辽国。攻打辽国的目的,也不是要灭亡辽国,而是要把辽国占去的燕云十六州给夺回来 。

其次,明朝初年和宋朝初年攻打燕云十六州的指挥者能力不同。明朝的指挥者是朱元璋和朱棣,这两父子都是在马背上滚过来的皇帝,指挥作战的能力是一流的,再加上他们是亲自指挥,亲临前线作战,很显然,皇帝御驾亲征的时候,军队的战斗力肯定是非常厉害的。到了元朝末年,蒙古人已经过惯了锦衣玉食的日子,战斗力一代不如一代,完全没有当年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在马背上四处征战的风采。而明朝军队正处于上升阶段,北伐军主帅和副帅徐达、常遇春,本身就是英勇善战的老将,再配上一个强大的军师智囊团,加上一帮精力旺盛、能征善战的将领,自然所向披靡、锐不可当。宋朝初年不一样。宋朝初年,如果夺取燕云十六州的指挥者是宋太祖,而不是宋太宗,宋太祖的能力绝对是一流的,而且他肯定会亲自领兵作战,这样,胜算肯定要大得多。但宋太祖实际上没和辽国打过,和辽国打的是宋太宗。宋太宗是文人出生,不懂得带兵打仗。他前后和辽国打过两次,第一次打辽国,是在灭了北汉以后。当时多多少少有点仓促出击,是以疲劳之师迎对辽军的虎狼之师,所以最终打败了,而且宋太宗也因此受伤了。第二次打辽国收燕云十六州的时候,宋太宗就再也不敢亲自领兵前往了,只是派了三支军队前去。不过,他不放心那些将领们,因此采用授予“阵图”的方式,搞遥控指挥。也就是预先把怎么打都设计好,让将领们按照这个打法来操作就是了。结果,在打仗的时候,将领们因为不敢违背宋太宗的命令,打仗畏手畏脚。因此,尽管宋朝的军队当时还是精锐之师,最后依然败得很惨。

还有间接因素。 宋朝立国300余年,强敌环伺。辽国、金国、元朝等等,个个都是不好惹的角色。就连西夏这种默默无闻的角色,也能经常侵扰辽国和北宋。到了后来,宋朝偏安于江南一隅,连自身生存都成问题,被金国和元朝追赶着打,更谈不上收回燕云十六州这种奢望了。还有一个主要因素是朱元璋的心机深沉、精准计算、运筹帷幄 。 首先是将领配备问题,在明军与元朝的几次交锋中,最令元朝抓狂的,正是朱元璋精准的选人。比如元朝从漠南和河西两线,对新生明王朝发起疯狂反扑时,针锋相对的朱元璋,在需要攻坚相持的河西战场上,选择了谋略型的战将徐达挂帅,而在追亡逐北的漠南战场上,则是由擅长高速骑兵战的李文忠一马当先。于是西北的定西血战,面对王保保的龟缩相持,徐达以虚虚实实的应对,一场奇袭战活捉八万元朝精锐。漠南的草原野战,面对元朝的轻兵游击,李文忠却以更快的速度快打旋风,一气拿下元朝上都,气的元顺帝在逃跑路上含恨而死。大明江山,就此奠定。故世人说,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和朱元璋之右者,确实是对的,尤其是朱元璋的战略思想。

所以北宋和明攻打燕云十六州,时势不同也。弱宋对的是强辽,强明对的是强弩之末的大元 ,还是弱宋难。 同时又印证了国弱必被欺这个历史基本规律。

4

宋朝想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候,辽国正处于鼎盛时期。朱重八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候,蒙元已经是末世了,在经历了高邮之战和红领巾北伐后蒙元已经没有力量来阻止朱重八收复燕云十六州了。

5

我是天晴爱睡觉,我来回答:

同样是打下燕云十六州,北宋更难。

燕云十六州是后晋皇帝石敬瑭送给契丹求援的,北宋时辽国正处于巅峰时期,战斗力棒棒哒!

反观朱元璋收回燕云十六州时,主要对线的是蒙元军队,常年内斗,战斗力已经废废了。

基本上人刚到,蒙元没挨两下子就撤退了。

6

同样是打下燕云十六洲,北宋更难。

北宋时期,1、辽国占据北方的天然马场,拥有强大的骑兵,宋朝缺少良马难以在野战与之抗衡。2、宋朝吸取五代十国的教训,重文抑武军力越来越弱,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屡屡出现溃败的,就知道北宋虽国强但在军力方面难以从军力强盛的契丹收服燕云十六州。

明朝时1、火器的运用很好抑制蒙古的骑兵优势,明成祖朱棣运用神机营屡屡战胜具有骑兵优势的蒙古军。2、蒙古统治中原以来暴虐不仁,不尊重汉文化已失民心,难以战争万众一心明朝。

7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当之处请斧正!

燕云十六州指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主要地区集中在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等地区。燕云十六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一直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也是中原王朝经略北方的重要据点。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向契丹纳降称儿,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自此,华北平原门户洞开,北方游牧民族铁骑可以长驱直入,直抵中原核心经济区,可以说自后晋失十六州,为祸中原数百年。

因篇幅有限前后问题我一起回答,宋、明两朝收复燕云难度各有千秋,时也命也运也,天时地利人和先说宋朝吧。正是燕云之地对中原至关重要,所以自五代后周起到宋朝,几代君主都矢志不渝力图收复。其中在号称“五代第一雄主”柴荣手中的北伐是最有希望成功的一次。当时契丹辽国皇帝是人称“睡王”的昏君耶律璟,柴荣清醒地意识到,这正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好时机,否则一旦错过这个机会,处在上升期的契丹换了明主,再想收复难度就大了,柴荣公元959年正式下诏北伐契丹,大军所到之处,宁州、益津关、瓦桥关、瀛州、以及淤口关的契丹守将纷纷望风而降。可惜在柴荣准备进取幽州之时,不幸染病英年早逝!而后“黄袍加身”的赵匡胤采取“先南后北”的方针,而未及对契丹下手又莫名其妙的逝于“斧声烛影”。因此收复燕云的重任就落到继位的赵匡胤二弟赵光义身上。

赵光义此人志大才疏,军事才能上不如赵匡胤。公元979年,赵光义率军灭北汉后,企图乘战胜的余威,奇袭燕云地区。但是,宋军“攻围太原累月,馈饷且尽,士疲乏”,需要休整。且“人人有希赏意”,需要对攻克太原进行论功行赏以利再战。因此大多数将领不赞成立即向辽进军,但是赵光义是既想马儿长得好又想马儿不吃草,许诺攻下燕云一并封赏,决意进军燕云地区想打辽国个措手不及侥幸取胜。但是想法很好,现实骨感。宋军进兵神速,很快进逼并围攻幽州,辽南院大王耶律斜珍见宋军兵锋甚锐,不敢正面交锋,率兵进驻清沙河北,与幽州成犄角之势。然后此时宋军仅以一部牵制耶律斜珍,对于幽州周边的得胜口、古北口等未先期夺占,更加没有打援措施!当时辽主是有名的辽景宗耶律贤,得到宋军合围幽州的消息,派北院大王耶律休哥和南京宰相耶律沙统率精骑越燕山增援幽州。在幽州城下内外夹击,宋军大溃,赵光义兵败受箭伤乘驴车南逃,仅以身免!此一败,自残唐五代至宋的禁军主力死伤殆尽(宋军募兵制,补充不易),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至于赵光义的第二次北伐燕云更是错上加错,欺负辽国孤儿寡母已是不该,又喜欢越权指挥搞 “平戎万全阵”以至大败,彻底失不了夺取燕云的本钱。

最后轮到朱元璋来北伐燕云一统天下,准确的说明伐元是内部战争,战争的主场不在于对燕云一带那十二万平方公里的争夺,而在于取天下之大势,取得总攻大都(燕云之地)的外部绝对优势!朱元璋力排众议,效仿南北朝刘裕的北伐思路,采取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方针,先攻取山东,断元朝左膀,然后进军河南,断其羽翼,收潼关而守,阻元军增援,据其门户得天下形势,最后元大都势绝援净,不战而克!自公元1367年10月21日徐达率25万明军北伐,一路势如破竹,攻山东下河南夺潼关,至1368年8月2日徐达率军夺占大都,元顺帝不战而逃。自此,丢失数百年的燕云之地重回汉家手中!

宋、明之收复燕云,天时不同,宋时辽国契丹处于民族上升期,硬碰硬狭路相逢勇者胜。元末时天下大乱,朱元璋剪灭群雄一统天下伐元是天下大势。其实宋、明两朝将帅能力差不多,但战略决策人不同,朱元璋对于手下将帅充分放权,极少干预指挥,而且朱元璋的大局观、细节把控、军事能力明显强于赵光义,如果第一次宋辽战争的指挥者是朱元璋,燕云十六州收回的可能性大得多!

最后补充一点,当皇帝的最好不要亲临战场指挥,兵家之忌!苻坚、杨广试过,国破身亡,明英宗也玩过被俘了,一代战神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丽无功而返,后悔不该亲征,以前是太子时可以披坚执锐千里奔袭,当上万乘之君后就畏手畏脚,反而让手下将帅放不开,成了包袱,毕竟像朱棣、玄烨那样的皇帝极少,运气也太好了!

8

明军能收复燕云十六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元朝时期蒙古人在中原地区建了很多的马场,间接的壮大了汉民族的骑兵部队。明军北伐时,已经不缺战马了,北境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几百年优势化为乌有

9

燕云十六州包括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和山西的北部。自从割让给辽国后,中原王朝的大平原就要直面游牧民族的骑兵冲击了。因为这个缘故,中原王朝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终南北两宋都赢弱不堪。直到四百多年后,才被大明朝收复,中原王朝才重新强盛起来。

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屏障,中原地区危若累卵

总体看来,明朝收复失地的难度要远小于北宋。为什么这么讲?原因有二:

第一,元朝末年,蒙古人的战斗力已经比较弱了,根本守不住燕云十六州。朱元璋所有重大的战役都发生在统一南方的过程中,主要对手是张士诚和陈友谅。洪武皇帝解决掉南方各方势力后,挥军伐元的过程势如破竹。北元最能打的王保保被徐达撵的跟狗一样四处逃窜,根本守不住北方诸城。

赵匡胤当时面临的局势很复杂,当时大辽属于新生国家,非常强悍,远胜北宋。赵匡胤只敢南征后唐等国,对北方的大辽甚至大辽的小弟北汉是抱着十分忌惮的心理。

另外朱元璋的部队骑兵很多,足够和北元野战;而北宋不行,骑兵寥寥无几,就算正面刚能赢大辽,也追不上对方。等你追累了,对方返回来再给你一铁锤,你再追,对方又继续跑,这么来来回回,仗就没法打了。打就是吃亏!

第二,燕云十六州的攻防意义不同。在元末时期,这地方属于国内普通城池,并不是边境,所以没安排重兵,也没有重武器守城;北宋初年不同,那地方是大辽的边疆,有对方重兵把守。本来宋太祖就有点虚,对方还有一群壮汉守城,那就更不敢打了。

除了客观因素,宋太祖主观上也没有碰硬的决心。在著名的“雪夜问策”里,赵匡胤明确提出,等将来有钱了,把燕云十六州赎回来。我估计以宋太祖的雄才大略,应该不会幼稚到以为疆土可以拿钱买吧?他这么说,其实是在给自己找个台阶罢了。

宋太祖也算雄才大略,但和柴荣比,还差的远

本来按照中原王朝的套路,既然不敢打,那就老老实实韬光养晦,等后面某一位英主出现,国力又强大的时候,对大辽反戈一击即可。比如汉武帝,比如唐太宗都是这么玩的。但是偏偏宋太宗得位不正,他急着证明自己比哥哥强,皇位是他天命所归。结果非得仓促北伐,结果大败而归。宋朝最终彻底失去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实力和胆气。

10

明太祖的军事战略眼光远非赵匡胤可比。而且朱元璋非常敢于冒险,他自己夹在陈友谅,张士诚两大强敌之间,即使面对张士诚毫无优势可言,更别说陈友谅。但是朱元璋就有魄力去虎口拔牙,主动以弱击强,20万主动去打陈友谅的60万。

这局面要是给赵匡胤,他敢去先打陈友谅吗?

而且北伐蒙元之前,朱元璋整整花了三年才艰难击败强敌张士诚,人困马乏,军队极其需要休整补给。

而且当时已经进入冬季,北方的冬季冰天雪地,这时候去北伐真的是太冒险了。当时基本上朱元璋的手下大将们都不愿意立即北伐蒙元。二朱元璋却坚持马上北伐。原因是现在是北方军阀们混战最激烈的时期,如果再过半年,一年,两年,那时候,北方某个军阀灭掉各个其他军阀,统一北方,大明再去北伐,将要面对巨大的困难,那时候北伐即使要取胜,也要付出十倍的代价。现在北伐正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他个措手不及!风卷残云,秋风扫落叶,势如破竹。

对于北上作战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朱元璋作了审慎的筹划。他首先征求诸将的意见。平章常遇春提出长驱直入,直捣元朝大都(今北京)的主张。朱元璋认为这是一个轻敌冒进的方案。他根据当时元朝在中原、西北的兵力部署,以及各部之间的关系,和各部内部的政治倾向、军事实力,认为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兵于坚城之下,粮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必然陷入被动之中。为此,他提出稳扎稳打,渐次推进的北伐战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大明为什么能够完成中国历史唯一一次从南到北一统天下,为啥能一年不到就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收复汉人王朝四百五十年的燕云十六州,跟明太祖朱元璋这位绝世天才的军事谋略眼光和极强的军事嗅觉密切相关。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