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很久了,当时的苏德战争的惨烈程度,我们至今都难以忘怀。在整个战争中苏军和德军的伤亡比例达到了3比1,

苏德战争,苏军伤亡比例有多高

战前苏联人口达到了1.9亿,军人死亡900多万,平民死亡1700多万,合计死亡2600多万人,当时苏联的青壮年死亡了近三分之一,活下来的人中,有四分之一是残疾。

而德军士兵死亡485万人,被俘虏250万人,平民死亡440万人。合计死亡920多万人。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联的伤亡远比德国大得多。尤其是苏德战争开始的前几个月,苏联军队几十万的成建制的被德军俘虏。最初的胜利让希特勒认为三个月灭亡苏联是可行的。

但到了后,德国却发现一个难以理解的现象,苏联军队似乎永远也打不完,总会有源源不断的兵员参加到战争中去。到了后期,德军发现每消灭一个苏联士兵,就会出现10个苏联援军。最终德军的精锐部队被苏联的人海战术活活的拖垮。

在德军看来,苏联虽然有1.9亿的人口,理论上能够动员1000万的士兵,但实际操作中顶多能动员700万左右的士兵,而德国在战争初期,就已经消灭了不少苏联士兵了。

根据德国武装司令部的统计,在苏德战争最初的20天内,德军就消灭了300万左右的苏联军队,到1941年7月,德军已经歼灭了苏军的多数量主力,预计达到了500多万人。也就是说苏联那边顶多能再动员200万人的士兵。但事实却是苏联在1943年到1944年兵力居然达到了1500万人。

这大大出乎了德国的预料,那么苏联为什么能够动员如此多的军队呢?

苏联大量工厂转移到后方,保存了工业实力

在德国进攻苏联的第二天,苏联高层就成立了撤运委员会,命令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内森斯基制订计划,在东部建立国防工业第二线,让东部现有的工业和转移过来的企业进行合并。当时苏联将大批的工业转移到了乌拉尔山、伏尔加河、西伯利亚等地区,并且优先转移军工厂。

当时的苏联工人,将大量设备拆下来装火车运走,160万的技术工人被分散转移到了安全地区。仅仅在1941年7月到9月的时间里,苏联就转移了西部1500多家企业。

有了这些工业,苏联就能够无限制的大量生产武器装备,当时的T34坦克、柯秋莎火箭炮等先进装备就这样被苏联研制了出来,并且大批量生产。在整个二战期间,苏联自己独立生产了10万量坦克,500万的冲锋枪。

有了武器弹药,就能组建军队。也就是说工厂的转移给苏联军队的动员和补给提供了物质条件。

苏联社会主义体制下强大的动员能力

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苏联就已经开始进行招兵。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由于前线的溃败,苏联加快了招兵的脚步。本来苏联作为联邦制国家,就有着大量的人口和土地,所以招兵并不困难。

在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展示出了其强大的动员力。不仅仅是士兵,几乎每个苏联人都拿起了武器开始走向战场,包括妇女和老人。当时苏联在男性士兵不够的情况下,还招收了大量女兵,这些女兵在战场一点也不弱于男兵。

同时,苏联还将大量的囚犯编制到军队中去,为了防止囚犯叛逃,组建了督战队。

总结

正是这种全民皆兵的状态,让苏德战场的局势发生了逆转,苏联士兵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猛,将德军活生生拖死战了苏德战争中,当时希特勒估计也没想到,被他认为是“纸老虎”的苏联能将德国精锐击垮。

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值得我们尊重。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苏联倾全国之力打仗。

战后苏联解密,战争中战死的士兵有866万。如果加上其他的死亡,死亡的年轻军人总数达到1100万人。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概念?

苏联1938年总人口才1亿6000万,正常来说年轻男人只有2000多万人,等于死了接近一半了。

大家注意,这只是死,如果是死伤,数量就更大了。

大家想想看,苏联死了的军人就有这么多,可见是倾全国之力作战了。

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面,准尉带着5个女兵去执行任务,因为这里只有女兵。

这不是小说夸大,二战苏军由于男人不够,使用了高达80多万的女兵。

而且,这些女兵并不是只在二线,很多是需要在一线作战的,比如电影里面的高炮兵。

第二,苏联有着健全的预备役体制。

苏联早就准备打大战,有着很多预备役师。

这些师的编制和武器装备同正规师完全相同,但是只有军官、军士和部分士兵。

一旦全面开战,只要将预备役士兵紧急征召入部队,补充武器,就可以形成一个作战师。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的时候,在巴巴罗萨行动行动中,红军有303个师和22个独立旅(480万士兵),包括驻守西部军区的166个师和9个旅(290万士兵)。

然而,在德军摧枯拉朽歼灭数百万苏军后,由于斯大林增加了动员,苏军反而更多了。

在1941年8月1日,虽然在战斗中损失了46个师,苏军依然有401个师的兵力。

第三,苏联的强大军工实力。

打仗并不仅仅是有人才可以,而苏军的强大军工,可以让很多师迅速组建,而且武器装备甚至比老部队要先进。

谁都知道苏军的T-34坦克很厉害,而至二战结束时,光是T-34/76和T-34/85坦克的总产量就超过4万辆,毫无疑问是二战中产量最大的坦克。

而德军主力4型坦克只生产了8800辆。

坦克是陆军武器中最难制造的物其旨矣,由此可见苏联的强大军工力量。

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率先向英法进军,由于德国军事能力比较强,在加上战略优势,一个月就攻占了法国巴黎,但是德军在面对英军的抵抗后,开始变得僵持起来,德军在多次进攻无果后,掉头进攻苏联,在德国军队的凶猛攻势下,苏联呈现溃败的局面,但是在德国攻打苏联的时候,却出现了让德国都感到不可思议的一幕。

二战期间,苏联士兵为何越打越多,得知真相后令人大吃一惊

在战争前期,德国出动了大量的军事化装备,飞机架大炮,对苏联接连轰炸,给苏联军队带来了沉重的伤亡,然而苏联的士兵就好像是打不完一样,一波接一波,有时候补充上来的士兵反而比原来的军队人数还要多,这让战场开始变得焦灼起来,到了战争后期,德军突然发现,苏联的士兵越打越多,仿佛打不完一样。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这和苏联的动员体系是分不开的,苏联人民有1.8亿,当时苏联到了后期,开始动员全国人民共同作战,强制征兵,包括女人也在内,为了保存科技人才,苏联还动用了苏联监狱里的罪犯进行作战,让科技人员生产武器,为前线提供帮助,在军队的不断补充下,加上后勤的充分补给,打破了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

4

苏联人之所以可以快速补充兵员,这得益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在20世纪中后期可谓是威震世界,作为唯一能够与美国人抗衡的超级大国,苏联是当时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靠山,但是苏联成立之初遭受到的苦难可不少,一战末期为了快速结束战争,苏俄割让了一大批土地,二战时期苏联又受到了德国的侵略,伤亡近3千万人,苏联的历史可以用多灾多难形容。

幸亏苏联抗住了德国的侵略,这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打下基础。

打仗打得是军队,军队是否能在人员消耗后得到快速补充,这是关乎战争胜利的因素。那么苏联人为何可以快速补充军队呢?理由很简单。

苏联当时拥有1.8亿人口(1942年),再加上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使得政府可以快速征集人员参军,兵源不是问题。而且当时的苏联是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的工业强国,其工业产量在德国之上,各类军工产品有很强的生产能力,军需物品也不用担心,军队的扩张和补充自然也没有问题。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5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也被称为是一场绞肉机式的战争,战况非常惨烈。

作为二战主战场的苏德战场,双方的兵员损失更是惊人。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依照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叫“巴巴罗萨”的计划,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军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

由于德军装备先进,士兵训练有素,战斗力远远强于苏军,再加上又有机械化部队,掌握了制空权;战争初期,苏军伤亡惨重,每一战都是成建制被消灭,投降人数更是多得惊人。

在战争初期的1941年,苏军投降人数达到270万,开战前半个月每天投降人数平均2万,这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绝无仅有的;以至于斯大林出台了一个270必杀令专门惩治投降者。

总兵力:德国900万、苏联1700万

初期直接作战兵力:德国500万(含轴心国军队),苏联730万

1941年:苏军损失447万人。其中死亡80万人、被俘或失踪234万人。

1942年:苏军损失737万人。其中死亡174万人、被俘或失踪152万人。

到了1943年夏天,苏联已经损失了1467万军队,其中不可恢复伤员大约为800万-900万。

1943年底苏军又损失损失400万人。其中死亡194万人、失踪或被俘37万人。

可是苏联军队人数始终保持着800到1000万人的规模,到了1944年底苏军总兵力达到了1200万。1945年的时候苏军兵力最高峰达到1500万。

平心而论,德军的军队单兵战斗力高于苏军,在整个苏德战争中,每倒下一个德军士兵,都要有三名苏军士兵死亡。即使在苏德战争后期,德军在没有燃油,后勤保障受到严重削弱,苏联得到了无穷无尽的战略物资援助的情况下,每场战役都是苏军伤亡远远高于德军伤亡。

客观地讲,德国是打赢了战役输了战争。

德国人搞不懂,苏军伤亡早就超过了它军队的总数,而苏联军队咋还是那么多。

斯大林是会分身术还是会变戏法,或者是神话传说中的撒豆成兵?

苏联士兵为什么越打越多,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人口太多。

苏联在二战初期人口总达到1.9亿,而德国总人口是8000万,德国在欧洲占领国家和地区多,铺设战线长。

战线越长,需要占用的兵力越多,不可能把全部兵力投放在苏联,跟苏军的力量对比就相差越发悬殊。

正是苏联人口基数多,兵员多,才可以动员更多的人民,拿起武器、走上战场,投入战斗。

1943年以后,苏联军队减员严重,青壮年都上了战场,苏联政府就动员妇女穿上军装走上前线。

在关键时刻,斯大林甚至颁发命令,赦免监狱的犯人,让囚犯脱下囚服,穿上军装走上战场。

有的人说,苏联军人打不完,是苏联政府在战争初期把大量工厂转移到后方,保存了工业实力,所以就可以在战争后期迅速扩军,将兵员源源不断补充到部队。

也有人说,是美国武装起了苏联军队,从1941年底开始,美国对苏联就开始援助,共计向苏联运输了1642万吨的军事物资援助,总计援助高达110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660亿美元。

其实上述两个看法不靠谱,苏军士兵打不完,是对人讲的。

哪怕是把全世界的兵工厂都搬到苏联,苏联遍地都是冲锋枪,要是苏联没有人,那里来的军队?

武器装备多,仅仅是苏联士兵打不完的一个次要因素,最主要的还是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苏联就已经开始进行大量招兵。

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由于前线的一场场惨败,让苏联加快了招兵的步伐。

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让它的权力机构可以设到基层,这样就有了强大的动员力量。

而且苏联政治思想工作做得很到位,平时的爱国主义教育很成功。

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无论男女老幼,个个奋不顾身,拿起武器,义无反顾走上前线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兵员来源,把苏联变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把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埋葬在里面。

6

常备军数量有限,为了节省开支,只有当打仗时,各国才会疯狂爆兵!

先举一个例子:

抗战开始前,国军大概有200万人。八年抗战期间,国军一直被日军压着打,丧失大片领土。结果,抗战结束后,国军总兵力达到了430万!

再看苏联,德国入侵前,苏联大概有290万军队。苏联有170个师,但是大部分都不满编。其中,144个师的兵力只有8000人;19个师的兵力只有600~5000人;7个骑兵师只有6000人。(德军师都是满编状态,每个师14000至16000人。)

但是,苏联人口基数大,可征用兵力为3460万!(德国可征用兵力为1420万。)战争一开始,苏联就开始全面征兵(爆兵)。只要是青壮年,都要应征入伍。后期,连十来岁的孩子都参战了。苏联维持军队兵力的顶峰达到了1280万!

这就是战争,一打仗,能动员的就都参与进来了。给武器就行,没武器就干后勤保障和文员工作。也是因此,很多时候,平均每三名苏联士兵才有一把枪。这个比例,也不算低。

例如:抗战时的国军,一个师11000人,只有不到3900支步枪。

一个日军师团,22000人,也只有9500余支步枪。

部队不能都抗步枪打仗,还要有人去当勤杂兵、通讯兵、炊事员,炮兵,等等。这些兵不用发步枪。

当然,二战时也有土豪的。例如美军,基本上人手一支枪!没有步枪的,也会带一把手枪。美军一个团就有步枪2 224支,手枪1181支。不方便带步枪的,都拿手枪!就算是美军师部这样的很“文职”的部门,102人也能拿到100支手枪!

再看二战时苏联轻武器拥有量(生产和援助):1100万支步枪和卡宾枪、101万支冲锋枪、43万支突击步枪和70万挺机枪。

这么多枪,至少可以武装3000万人的大军了!事实上也差不多。战后苏联拥有一千多万大军。再加上,战争中伤亡的的两千多万苏军,苏军战斗中也会缴获一些武器。另外,还要有人伺候坦克火炮飞机等重武器。总体上,跟这个数字差不多。

其实,仗打到后期,最紧缺的不是武器,而是人。无论是苏联还是德国日本,都开始使用“娃娃兵”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7

苏联人也不是越打越多,战争中人员就是一种净减少的状态,苏联方面军队人数的扩大是因为,苏联方面把所有能拿枪的人都拉进了军队,这种事在二战中德国人也干,英国人、美国人都这么干,所以二战结束时,各个参战国的军队都是扩充到了极限。

苏军动员的女兵大量参战,同时在后方还大量使用妇女作为劳动力在军工厂参加生产,现在看起来没什么,但是在当时是非常不的了的举动。

苏联人在二战中损失巨大,但是苏联人的人力动员也是最彻底的,一个是苏联人是大量利用妇女作为劳动力,在工厂里50%是妇女,而在农村70%的劳动力都是妇女,这样就有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可以参战,不只是在后方,苏联的女兵也是二战中数量最多的,总计高达80万。

不过,苏联的人力资源实际上已经是快到了动员的极限,在二战中,各个国家中,步兵师还是各个国家中数量最多的作战部队,坦克部队看着威风凛凛,但是占大头的是各个步兵师,而苏联的步兵师说出来都不好意思叫做一个师,像朱可夫手下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由于是距离柏林最近,所以兵员补充是优先的,但是朱可夫手下编制应该有一万人左右的步兵师,实际上只有6000人左右,而象一些次要方向的方面军,象波罗的海那边的几个方面军每个步兵师只有2500-3500人,这比德国人的一个团多不了几个人。

苏军到了后期,步兵师里边的步兵已经是极度缺乏,号称一个师也就和德国人的一个团差不多,和美军那些差不多2万的师相比,差距更大。

在苏德战争后期,苏军是依赖于猛烈的炮火的,只有当炮兵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苏军才能突破德军的防线。

事实上,到了战争后期,苏军的进攻是极度依赖猛烈的炮火,如果炮击没有能够消灭德军的大部分工事、有生力量,那么就不要指望苏军的步兵能够突破这块德军阵地,这一点在柏林战役的泽洛高地战斗中表现的特别明显,要知道正面进攻的苏军近卫第8集团军可是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打出来的王牌部队,这样的部队还是碰得灰头土脸,就可以看出苏军步兵质量不是一般的差。

不过苏军特别善于干的一件事就是在在狭窄正面最大限度的集中兵力,像苏军一个步兵师的进攻正面只有1-1.5公里,这种正面平时是一个连的进攻正面。而要这样高密度的战役布势,势必要在其他地段的兵力削减,而且还有一个条件是当时没有核武器,能够最大限度的集中兵力。

图片来自网络。

8

第一,在德国进攻苏联的第二天,苏联高层就成立了撤运委员会,命令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内森斯基制订计划,在东部建立国防工业第二线,让东部现有的工业和转移过来的企业进行合并。当时苏联将大批的工业转移到了乌拉尔山、伏尔加河、西伯利亚等地区,并且优先转移军工厂。

有了这些工业,苏联就能够无限制的大量生产武器装备,当时的T34坦克、柯秋莎火箭炮等先进装备就这样被苏联研制了出来,并且大批量生产。在整个二战期间,苏联自己独立生产了10万量坦克,500万的冲锋枪。

有了武器弹药,就能组建军队。也就是说工厂的转移给苏联军队的动员和补给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苏联倾全国之力打仗。

战后苏联解密,战争中战死的士兵有866万。如果加上其他的死亡,死亡的年轻军人总数达到1100万人。

二战苏军由于男人不够,使用了高达80多万的女兵。

第三,苏联有着健全的预备役体制。

苏联早就准备打大战,有着很多预备役师。

这些师的编制和武器装备同正规师完全相同,但是只有军官、军士和部分士兵。

一旦全面开战,只要将预备役士兵紧急征召入部队,补充武器,就可以形成一个作战师。

第四,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苏联就已经开始进行招兵。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由于前线的溃败,苏联加快了招兵的脚步。本来苏联作为联邦制国家,就有着大量的人口和土地,所以招兵并不困难。

同时,苏联还将大量的囚犯编制到军队中去,为了防止囚犯叛逃,组建了督战队。

9

二战苏德战争,苏军士兵越打越多,有几个关键因素影响。

第一,苏联是卫国战争,全民皆兵。1941年6月22日德军闪击苏联时,刚开始斯大林并没觉得德军闪击战有多厉害,但随着战争的进程以及西部特别军区和基辅战役的重大损失,苏军发现单凭已有苏联红军的兵力远远不够,这才有了全民动员。到了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时,苏军基本都处于前线有正规军、后方有预备队,德军占领地区有游击队的整体作战兵力。这才有了在苏德战场上,苏联的女英雄也特别多的原因。

第二,苏军士兵越打越多是相对于德军越打越少来说的。实际上,德军在苏德战场上也是不断地增兵,但德军的增兵与苏军有很大不同。苏军是凭本国的国防潜力哪怕打破坛坛罐罐也要把德军撵回去。但德国就不一样了,本身本土兵员潜力有限,加上又东西两线作战,他不得不依靠意大利等轴心国的兵力补充,以及从仆从国招揽兵力补充。客观上,这些兵力好多都是凑数的,真正在战场上敢打硬拼的还是德国党卫军和国防军的部队。

第三,苏联士兵越打越多,也反映出在战场上伤亡越多。整个苏德战争,苏方发布的数字是伤亡2700多万,其中光苏军伤亡就达到近900万,如果加上被俘及受伤总计达到了1520多万。一方面,苏军在战争初期没有适应德军闪击战的打法,使用人海战术对付德军的装甲打击,这里面损失较大。另一方面,随着苏德双方在1942到1943年的拉锯战,双方都有较大战损。到1944年大反攻时,苏军都是用较大的伤亡收复失地的。包括到进攻柏林时,苏军都伤亡了近30万人。所以,就战斗素质来讲,苏军士兵基本上都没有新兵训练的时间,老百姓穿上军装就要上战场,有的甚至刚上战场就牺牲了。

苏德战争,苏联和苏军是以重大损失获得胜利的。所以,就战场环境来看,兵越打越多并不是什么好事,反而说明苏军损失大,才不断需要补充新的力量。

10

1939年,德国为了全力进攻西欧、北欧等地方,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随后以闪电战横扫欧洲,法国和波兰都都希特勒轻松搞定,野心膨胀的希特勒为了继续扩大战果,于1941年撕毁条约,向苏联进攻。



因为在西欧战场的轻松胜利,满心欢喜的希特勒和他的团队制定了一个疯狂的目标:6个月拿下苏联,希特勒妄想在当年圣诞节前德军就可以攻下莫斯科,也就是6月22日开战,12月25日之前结束战斗。



本来,希特勒计划五月份攻击开始,实际上因为乱七八糟的事情,德军于6月底才开始战斗,时间的推迟不仅没有让德军更改原计划,反而把战斗结束的时间压缩为三个月。



这个看起来狂妄、疯狂的计划在当时却是希特勒和他的团结精确讨论过的,他们事前也做了精心的准备,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还是一如往常的严谨,并没有以为苏联弱小就忽视掉很多细节。

下面是战争结束后各国统计的伤亡情况:

德国动员总兵力:1420万(兵力最多时780万),苏联动员总兵力:3460万(兵力最多时1280万) 德军伤亡情况:1180万(死亡及失踪380万、被俘160万、伤病约700万),苏联红军伤亡情况:2960万(死亡及失踪915万、被俘446万、伤病1832万),另有约1740万苏联平民及220万德国平民死于战争



根据现在的资料,他们动员集结了将近600万人的军队,对苏联发起了灭国式的攻击,有着优良的军队、充足的准备,完善的后勤,然后突袭苏联,在前期,苏联损失惨重将近30个师被团歼、数十万苏军成为俘虏,在基辅战役中,苏联军队70个师血战10天,苏军66万余人被歼灭,剩下的苏军编制也损失过半,伤残者比阵亡的还多,现有的编制残缺不全,看起来没办法应对德军的后续攻击。

苏军之所以一败涂地,是在战争开始前,和德军准备充足不一样的是,苏联没有预计到德国会这么快的进攻,因为斯大林的原因,军中大部分优秀的指挥官受到处分,一开始士气低落,甚至仓皇而战,结果就是被德军团灭。



事情进行的比原来想的还容易,看起来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未必不可能。这时候苏联的现有力量已经无法支撑他们抵抗,所以德军于11月就逼近莫斯科,苏军不得不组织莫斯科保卫战。

因为苏联斯大林等高层坐镇莫斯科,做出了誓死保卫的决定,放下了当初的大清洗,让专业的军事将领指挥战役,德军未能如当初预计的计划占领莫斯科,反而12月苏军利用严寒天气发动反击,使得德军溃败,数十万精锐阵亡,不过苏军的伤亡更加惨重。苏军获得胜利,摧毁了德军的原本计划。



虽然,莫斯科保卫战胜利,但是苏军的情况不容乐观,大量有生力量被歼灭让希特勒认为胜利不日即到,因此再次抱着对胜利的期望继续推进。

可是,事实上希特勒太过于乐观,让他诧异的是苏联正规军大部分被消灭之后,他们的抵抗力量没有减弱,士兵没有减少,前线对峙的苏军不减反增,后续苏军从苏联各个地方源源不断地运抵前线。



在进入拉锯战之后,苏军在人数上超过了德军,在早期苏军构建的工业体系这时候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大量的武器被运抵前线。整个苏德战争期间,苏联动员了三千多万军队。

苏联军队之所以越打越多,在于苏联的国情不一样,早期的农业合作社能够迅速的集结人员参军,斯大林一声令下,全民皆兵,其中有一半是妇女,和其他国家不一样的是,苏联的女兵是直接扛起武器在前线杀敌的,这和只用男人杀敌的国家相比,一下子多了好几千万军队。



苏联正是全民总动员加上女兵,扭转了人数劣势,随着英国、美国的援助扭转了前线战况,而德国则陷入包围之中,英美法等国的参战反攻让希特勒腹背受敌。而苏联在欧洲战场的贡献就是成功的拖住了希特勒大部分的有生力量,给其他国家赢得反击时间。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