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春秋五霸到底图什么?打败对手就撤兵,既不见掠夺财物也不见侵略土地?

春秋五霸到底图什么?打败对手就撤兵,既不见掠夺财物也不见侵略土地?

2020-10-21 22:02阅读(60)

春秋五霸到底图什么?打败对手就撤兵,既不见掠夺财物也不见侵略土地?齐桓公因为燕国君送他出境,甚至还倒赔了一些土地。:这个最主要的根本问题就是实力原因!

1

这个最主要的根本问题就是实力原因!春秋时期大大小小诸侯国有几十个,春秋五霸是其中都经过明君贤臣治理走向强盛的大国,他们当时的地位都是一种由周朝天子属下诸侯发展过来的,他们的地盘最初也是由周天子分封的。所以从地盘讲,春秋五霸都差不多,加上后来他们自己抢夺的,这也就形成了一种总体实力相差不多的局面。何况当时他们头上还有周天子这个名义上的顶头上司,他们各自的实力是无法面对其他所有国家联合打击的。

当时,春秋五霸之间战争不断,但互相又联姻、联盟、分帮,就是保持一种平衡时态。如果全力去消灭别的国家,首先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旁边还有虎视眈眈的其他国家盯着,谁也这样干,就有可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自己也被吃掉。

所以主要还是实力不够,国力不够,民力不够,军力不够……这些原因是最本质的主要原因。而到战国七雄时代,秦国发展迅速强大起来,其他六国就必须联盟才能和秦国相持,但是他们虽然联盟过,可时间一长貌合神离就显现了,不能够真心相待,内部还在互相争夺利益,坐山观虎斗,自我利益第一,抱着侥幸心理,没有真正团结在一起,所以才会被秦国逐一灭掉,统一全国。

2

其实,春秋五霸啥也不图,因为春秋时期各个国家的战争总结起来就是五个字“春秋讲规则”,具体规则如下。

首先是要约定时间。在规定时间内打完仗就撤了,而不会搞偷袭这些。

其次是敲定作战地点。春秋时期的作战地点一般都是选在边境线上打,这是春秋时期最常规的操作。

再次是注重礼仪。两军交战时,先要排兵布阵,双方布阵以后,在互相派出使节和对方客客气气的对话,互相达成协定后,在开始作战,战斗结束,各自回营。

最后是讲究规则。比如双方交战,不斩来使。对方没有布阵好,就不能进攻。不能让同一个人重复受伤,比如对方已经受伤了,那你就不能再继续打他。还有就是不能俘虏头发花白的人。

而且,春秋时期参战的士兵都是属于贵族中的一个等级“士”。既然他们是属于贵族的一部分,所以他们的战争就是贵族之间的战争。既然是贵族之间作战,那就要体面一些,要有贵族气派,君子风度,彬彬有礼,恪守规则。

所以春秋时期的战争一般是不会侵犯对方土地,掠夺对方财产的,即便是打胜利了,也不会趁胜追击。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晋楚鄢陵大战后,晋军战败,在逃跑的过程中,他们的战车陷到坑里出不来了,于是楚军过来帮他们把战车拉出来,然后让晋军继续逃跑,但楚军却不去追,这在今天看来有点不可思议。

还比如说齐楚召陵之战,当时齐国和鲁、宋、陈、郑等国联合起来想要攻打楚国。这个风声被楚国听到了,于是楚国派了使者前去和齐国交涉,结果齐国就找各种理由搪塞楚国使者,最后双方谈不拢,于是齐楚两国准备开始作战。

双方把人马带到召陵以后开始对峙,开战前,齐桓公建议先对军队检阅一下,楚国那边也同意了。然后齐桓公向楚国统帅施压,结果楚国统帅不吃他这套。最后齐桓公说起兵是为了两国永远友好,这次楚国统帅接上了话,说希望两国友好也是楚国的愿望。所以最后召陵之战取消,两国签订了盟约,这次战役成了“不战之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正是因为春秋各国间注重原则,讲礼仪,不会主动去侵犯对方,掠夺对方财产等,正是讲规则约束了他们。

3

这书都是怎么看的。夏朝有三千诸侯国,商朝有两千诸侯国,周初有八百诸侯国,周末有十几个诸侯国,秦朝一统天下,你说这么多国家都去哪儿了?

就拿周朝来说。周天下为了防止各诸侯国互相兼并,定了一条规矩,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只有周天子才能看谁不顺眼收拾谁。可是话音刚落,殷民在武庚的带领下造反了,为了得到姜子牙的支持集中力量对付殷民,周公给了齐国征伐之权。齐国于是大开杀戒,东征西讨,当然主要对付的是周边的犬戎部落,没怎么对兄弟下手。可是不服周的楚国就不一样了,仗着山高皇帝远,到处扩张,很快就把周边被周天下分封的小国吞并了。周昭王带兵前去征讨楚国,结果被楚人抓住,摁倒河里淹死了。

从此周天下权威丧尽,各国互相征讨,最终形成好几个强国带着一帮小弟过日子的局面。

这里给大家介绍两个概念,王和霸。王最早是一个神格,跟皇和帝一样,都是天神,后来被凡间的话事人用了,自称他们是天神的代理人,也就是天子。三皇五帝就是这么来的。到了周朝,不叫皇帝了,称王。周天子自称周王。周天子称王,下面的诸侯们都称候。候是一个仰头祭天的仪式,由于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所以引申为等候。

候们互相之间争夺话事权,夺到的称谓就是霸。霸的本意是雷雨。因为周王是太阳,他们也承认周王这个太阳的存在,没想把周王灭了,所以自己降了一格,称为雷电,雷电是仅次于太阳的神格。

各大国由于谁都吃不下谁,因此各自身边也都罩着一帮小弟,不能让别国给灭了。即使灭了,也得给要回来,另立新君,这叫存亡续绝。所以这就是五霸们打败敌人不占地的原因:吃不下,吃了的还得吐出来,索性落个人情。

如果一个国家被灭了,王室的人都被杀光了,带头大哥也没有存亡续绝的打算,那么这个地盘该咋整呢?就是让占领国派个官员来治理,但是名义上还不属于这个占领国,这个地盘叫“悬”,悬而未决之意,这里归谁还待讨论,我先给管着。悬就是现在的县。

最后说一下五霸图什么。春秋各国争霸,一共有五个强国当过霸主。霸主其实相当于《笑傲江湖》里面的武林盟主,一个国家称霸以后,就会制定一些条款,后世称为霸王条款,这些条款肯定是对霸主有利的。霸主会召开称霸大会,各诸侯国都来参加,在条约上签字盟誓,承认霸主的一些权利。因为你干不过人家,不承认就得挨打。

再后来进入战国时代,几大强国地盘都瓜分的差不多了,只能互相抢了。

4

一中国历史夏丶商丶周,是实行天子制诸侯国的松散型邦联。诸侯之间是天子管辖下的平等关系。

在春秋时期,齐桓公在管仲辅助下率先成为五霸之首。他多次帮助他国打消内忧外患,却功成身退,不贪图一草一木。并在周天子同意和支持下,数次召开并主持诸侯大会,无疑成为诸侯之霸主国。

这就是孔夫子津津乐道的\"周礼礼仪天下\"之说。齐桓公称霸不称王,九匡天下(九次天下大会盟)。当时还是以尊天子来攘夷,带领中原各国北击山戎,南击楚国,霸气不霸道。

管仲死后,齐桓公轻信小人,逐渐失去霸主雄心,数子争位,国内大乱,死时连遗体都没人收拾。

齐桓公生前看好宋襄公,曾要他将来照顾既定王子。宋襄公不负所托,帮助齐国安定下来。宋襄公竟不知量力,欲继齐桓公霸业,可宋小国,只有几个小国愿意会盟。

宋襄公竟想借力楚国会盟,楚国与齐国结盟后,很少踏足中原,常年被排斥在外,一怒之下不服周礼,自封为王。接到宋国要借楚会盟,大喜过望,积级举办大会盟。会上宋丶楚竟为了争霸主而翻脸。

宋与楚约定会战,谋臣要\"半渡而击\",宋襄公却道:做霸主的要堂堂正正,不应乘人之危。

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从头忙到下,结果霸主梦碎,而让楚国幸运加入争霸行列。

晋文公和楚庄王丶秦穆公等先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中下叶,待到吴越争霸时,大兼并已经开始。这就是孔夫子说的\"礼崩乐坏\"丶\"春秋无义战\"。

吴越之后,大兼并中战国七雄将脱颖而出,展开了新一轮的大决战。

5

这个问题……怎么讲呢?我记得曾经有一种温暖,它的名字叫做希望。

春秋五霸是野心家吗?确实他们是野心家,不是野心家的话,不会称王称霸,春秋五霸流传很多个版本,其中没有争议的话应该是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不过春秋五霸的版本里面,最搞笑的宋襄公也屁颠屁颠的,想要成就霸主之位,更何况是其他的人。

可是这些人就算再怎么有野心,所做的最逾规矩的一件事情,就是问问九鼎的重量,也就是曾经楚庄王做的问鼎中原,对他们来讲,他们虽然知道天下已经大乱,自己的国家不强大就会灭亡的道理,可对于他们来说,自己仍然处于周天子的管理之下这个天下。仍然还是东周的天下,他们再怎么闹腾,你说来说去也是橙子之间的嬉皮打闹,无法去挑战周天子的威严,楚庄王曾经率领大军逼近周天子的手,都可周天子派过来一个使者就把楚庄王给打发了。由此可见大家是没有这个心思去挑战周天子。

原因也很简单,西周在这之前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而这个太平盛世也是老百姓所怀念的,周天子在老百姓口中的威望,以及在城子们心中的威望仍然还是存在的,他们仍然希望周天子能够带给大家一个安稳的环境,能够励精图治发展的天下重归和平。所以他们不愿意去挑战周天子,对于他们来讲他们更多的是在一个房子里面打闹,(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在一个房子里面去划定自己的地盘,称王称霸,而不是走出这片屋子去到更广阔的天地里面。去拥有更大的一份野心。

当然也正是因为有周天子的制约,有这么一个巨大的砝码存在,所以大家也不敢做出什么太过于逾越规矩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一旦周天子彻底的倒向某一方,那迎接而来的不只是竞争对手对于自己的穷追猛打,而且还有其他旁观者对于自己的虎视眈眈,这样的话,从一开始的单挑就不会变成了后来的群殴,也就是他们一群人围殴你一个这种情况,我相信楚国是最有发言权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愿意去称霸而不愿意僭越,挑战周天子的威严,周天子在老百姓的心里面威严仍然存在天下人的人心是属于周天子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你周天子他的分量特别的重。

可是即便是如此,大家对于某样东西的信仰,他的忍耐值是有限的,就好像以前的人一旦出现了干旱就会去拜龙王庙,可如果一直败龙王庙一直不下雨,愤怒的人们就会把龙王庙给拆毁一样,周天子的存在,使得大家对于和平仍然充满希望,可随着战乱的时间不停地增加,大家对于和平的希望又会慢慢的熄灭下去,就这样大家就会选择把和平的希望交到其他人的手,而不是交到你周天子的时候,渐渐地周天子慢慢失去了威严,他不再是天的孩子而成为了一个神棍。

就在这之后,大家抛弃了周天子,转而称王,在这之后甚至于有人把周天子给灭了。

6

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后,周天子逐渐失去了权威。随即便诸侯做大强国四起。其实虽然春秋早期的兼并战争,似乎不如战国时代来的惨烈,但是一切可以被兼并的小国,基本上皆已被大国吞噬殆尽了。

(春秋早期形势)

南方的楚国,已然崛起为南方地盘最大、人口最多、兵力最强,战争资源最丰富的大国。

因此,楚国才得以在楚庄王时期成为五霸之一。

东方的老牌强国——齐国,也因握有周天子赋予的征伐特权而称雄天下。

因为齐国地方富庶兵力雄厚,所以其综合国力才得以支撑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并使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而且齐桓公为了争夺人心,还救燕而不贪土地之利,不仅把胡人之地让给了燕国,而且还因燕王送其回齐国时,不慎误入齐境,而将燕王所致的地方割给燕国。

其用意无外乎以小小的损失树立大大的威望,为其铺平争霸之路而已。

尽管秦国因远在西部,受制于落后的交通条件所限,而与中原各国的交流有限。

但也得以据关中之地而自强,取得了向西北拓地千里的辉煌成就,名列春秋五霸之一。

但是秦国的霸业是有局限性的,其对中原的影响力极为有限。

(春秋晚期形势)

晋国外河内山,地广人众,财富兵强,既有地理上的优势,又有人力与物力上的优势,同时又是根正苗红的姬氏宗亲。

因此,晋国一都直是雄踞于北方的强大国家。

春秋五霸之中,唯有宋襄公有其名无其实,且又因“仁义”而饱受楚王的凌辱,所以在此不做讨论。

在春秋早期,春秋五霸为什么不像原先那样对其他诸侯国肆行兼并,而是满足于迫使对手屈服了呢?这是由于受到了形势的限制。

①、当容易吞并的弱国、小国皆被吞噬殆尽后,剩下的全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

而且这些诸侯国又与地区大国的利益彼此相连,他们以向地区大国纳贡和臣服,换取地区大国对他们的庇护。

比如,屡屡挑起晋国和楚国争端的郑国,便是一个朝晋暮楚的国家。

晋楚两国既不能吞并郑国,又不肯让郑国彻底倒向对手使自己的权威受损,因此便争斗不止。直到晋楚两国达成“弥兵”协议后,大国之间的争斗才暂时告一段落。

(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和他的仁义之师)

②、还是由于各个小国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为围绕在地区大国旋转的“卫星国”。

中原的诸侯国大多奉齐、晋为保护国,南方的诸侯国大多奉楚国为保护国。

在这种各个大国已经形成势力范围,而小国们则围绕并受其庇护的形势下,再想轻易扩张领土就不太容易了。

对大国而言:受自己保护的小国不能吞并,受其他大国保护的小国又不能轻易吞并。

否则必然引发大国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

况且,大国也需要保留一些小国,做为大国之间的缓冲地区,以减少大国之间的冲突。

综上所述:形势已经不允许大国再肆意扩张,在各大强国彼此互相牵制,谁也吃不掉谁的情况下,大国才会满足于获得霸主之号的虚荣,以及迫使并维护小国向其纳贡臣服的实惠,在多数情况下还允许小国保持独立地位。

使人产生了一种,好像春秋五霸对扩张领土没什么兴趣的错觉。

其实,以大国对土地的贪婪,怎么可能对小国大发善心呢?

他们不是不想扩张,只恨受形势所迫力不能及呀!

而到了“三家分晋”之后,中原的形势又为之陡然一变!

随着战国时代的到来和秦国的强大,原本的平衡局面便随之而破裂,天下便陷入了鲸吞蚕食的乱世!

从此,先有许多小国被兼并,后又有秦国兼并六国而统一天下。

(战国乱世烽火狼烟四起)

7

春秋战争非常讲究规则和礼仪

打败对手,撤兵也不掠夺财物,不侵略土地。这是其一

还有出师有理

你得要找正当的理由攻打人家,像美国一样随便扯个人权啥的幌子进攻其他国家,这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围攻。还有两个国家在交战中的时候,不允许其他国家趁虚而入的。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战争的时间与地点

战争长期劳民伤财,古人规定只能一天内解决战争,而且战争的地点还要特别挑选,不能在人多的城池开战,以免误伤无辜,会挑在人烟稀少的边疆决一胜负。

投降撤军,绝不恋战 两军交战,只要有一方投降,其他一方必须撤退。而且还会释放俘虏。

如果你非要说咱们的老祖宗图什么,就只能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的道德。打仗只求把你打服了,并不图什么

相比于西方所谓的绅士,咱们的老祖宗是不是比他们强千亿倍?所以你们现在不要整天说罗马的军队多帅多强,日本素质多高多高,素质道德方面跟咱们的老祖宗比起来简直被秒成渣。道德素质方面,我们也是要跟老祖宗多学习学习的。

8

春秋五霸存在于东周的春秋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周朝是由周武王姬发建立的,之后周朝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阶段,东周与西周分界线就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的标志性事件,迁都之前的周朝就是西周,迁都之后的周都是东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分界线就是三家分晋和田齐代替姜齐,而春秋五霸就是生活在东周的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故事,想要了解春秋五霸形成的原因和存在的意义,就从得从周朝建国后开始说起。

周武王姬发建立了周朝,三年后就去世了,年幼的周成王继位为王,周成王年幼,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政,周朝建立之初,实际了分封制,将所有宗室子弟、有功大臣、前朝贵族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代替周天子镇守四方。

周天子

周朝的政治制度其实是一种松散的国家联盟,每个诸侯国都是相对独立的,拥有独立的军队,独立司法,独立的财政,诸侯需要做的就是定时向周天子进贡,听从周天子征伐四方的命令,维护周天子的统治,但是周天子如何来制约诸侯国呢?

当然第一个办法就是维持强大的军力,周天子的军队在天下是最强大的,拥有天子六军,一军是12500人,这是威慑诸侯的军事力量,同时周公旦为了威慑诸侯,维持统治,想出了一整套形成制度的办法,这就是周礼,周礼就是一种以制度形式约束诸侯的礼仪制度。

周礼规定了大的诸侯国只能有三军,中型诸侯国只能有二军,小的诸侯国只能有一军,这是规定了诸侯国所能拥有的最大军力,在从制度上限制了诸侯国扩军备战的思想,同时周礼规定了诸侯由天子分封,大夫由诸侯分封,士由大夫分封,诸侯建立的是国,大夫建立的是采邑,士建立的就是家,这也就是国家的来历。

周平王东迁

周礼还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规定了天子、诸侯、卿大夫的继承人只能是他们的嫡长子,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是周朝的继承制度,此外,还有一系列关于礼仪的制度内容,维持了整个周朝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也维护了诸侯国与周天子之间的从属关系。

西周的时候,周天子的实力还很强,但越往后,实力开始慢慢减弱,到了西周晚期,经历了周厉王的国人暴动和周幽王的犬戎之乱后,周天子的实力荡然无存,一是因为当初的天子六军被打光了,二是因为周天子因为不断地对外分封,直接归属周天子的土地和臣民越来越少,周天子是依靠土地和臣民的赋税来生存的,一旦土地和臣民减少,那周天子的实力就越来越弱,到了西周晚期,周天子的力量甚至不如一个中等的诸侯国,就更不用说与大型诸侯国相比了。

周礼

周平王之所以迁都一是因为周天子的实力减弱,二是因为来自西北的西戎不断地威胁,所以从镐京迁到洛阳,但是迁到洛阳之后,周天子又无力控制原来镐京周边地区,于是到洛阳的周天子实力就更小了。

周天子的实力一弱,诸侯国就开始强大起来,这个时候,原来用来约束诸侯的周礼就开始没人遵守了,人是如此,国家更是如此,谁也不愿意听从一个实力还没有自己强的周天子的命令,所以就开始出现礼乐崩坏的情况,也就是有诸侯国开始不遵守周礼了,实际上礼乐崩坏早从西周晚期就开始出现了,只是到了东周初期,也就是春秋时期就得严重。

这个时候,有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开始站出来,代替周天子来行使周礼,这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就是春秋五霸,霸在当时的意思就是诸侯之长,也就是诸侯国中的首领,比王低一级,比诸侯高一级,但这个霸不是人人能做的,想做霸,就得有实力,实力强大了,才能代替周天子行使权力,所以,春秋五霸存在的意义就是:代替周天子行使权力,维护周朝的统治

春秋五霸

于是春秋第一霸齐桓公就站出来了,齐桓公在贤相管仲的辅佐下,成为春秋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提出的口号是“尊王攘夷”,意思就是:维护周天子,打击四方的戎、狄、蛮、夷,也就是周边的胡人和少数民族势力,维护华夏的正统。

齐桓公是第一任霸主,凭借的是齐国的实力,有贤相管仲辅佐,成为春秋早期天下第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在此期间,还发生一件事,显出齐恒公身上还有深厚的周礼,这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63年,山戎人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于是齐桓公发兵攻打山戎,打败山戎人后回师,燕庄公为表感谢齐桓公,于是一直护送齐桓公回国到齐国境内,而根据周礼,诸侯之间相送不能出境,如果出境表示不符合周礼,为了维护周礼,于是齐桓公把燕庄公送到的齐国土地送给了燕国,还叮嘱燕庄公要向周公旦学习。

齐国本来就比燕国强大,但齐桓公为什么还要送土地给燕国,他不知道土地的重要性吗?

春秋五霸

齐桓公当然知道土地的重要性,但他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名声和霸主地位,这就是周礼制度在齐桓公身上残留,虽然周天子在当时的实力不行了,但周礼已经深入人心,这是周朝能够统治天下八百年的重要原因,齐桓公身为诸侯,是维护周礼的诸侯,这种维护已经深入文化,就算是礼乐崩坏,那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事实上,越往后,诸侯国之间越不尊重周礼,越往后更倾向于丛林法则,谁强大,谁就称霸主,谁弱小,谁就被挨打,都说战国时期都是灭国之战,实际上绝大多数诸侯都是在春秋时期被消灭的,尤其是春秋晚期,比如晋献公假道伐虢中的虢国,还有吴国被越国所灭,越国后来又被楚国所灭。

齐桓公之后的春秋霸主就逐渐开始变得不遵守周礼,基本上都是为了称霸而称霸,偶尔是用周礼的,都败得很难看,比如宋襄公,与楚军交战时,没有趁人之危,在楚军渡河时没有半渡而击之,反而等楚军过完河列完阵再交战,再战宋襄公战败,第二年就去世了,从这个时候开始,周礼成了笑话,因为人人都不遵守,周礼就成为一纸空文,而坚守周礼的人,都成了笑话,宋襄公就是最好的例子。


春秋诸侯国地图

甚至后来出现的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从楚国率军一直打到了周天子所在的洛邑,要向周天子的使臣问象征九州的九个鼎的大小形状,这就是问鼎中原的典故来源,楚庄王的野心已经在天下人面前显露无疑,就是有称霸天下的意思。

实际上到了春秋中后期时,周天子的实力完全沦为看客,诸侯之间的战争也逐渐演变为灭国之战,像齐桓公那样,打败对方既不夺财也不侵地的行为,已经没有了,周礼已经完全崩坏,整个春秋中后期就充斥着各种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来打败对方的战争行为。

9

这个看法非常片面,春秋时代与19-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有些类似,是一个武力杀伐的时代,强国是不是要灭掉别人的国家,是因时因势而定,并非如题主所说的“打败对手就撤兵,即不见掠夺财物,也不见侵略土地。”实际上,春秋五霸不仅掠夺财物,也吞并许多小国。

春秋五霸有不同的说法,一则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一则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在这两个版本里,都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下面,我便以齐、晋、楚三国为例,说说这些国家的扩张史。

第一,齐国的扩张

齐国是春秋时代第一个霸国,齐桓公是春秋第一位霸主。我们来看看齐国都有哪些扩张。

齐桓公上台的第二年(公元前684年),齐国便吞并了谭国;三年后,即公元前681年,齐桓公举办北杏诸侯会议,由于遂国拒绝参加,齐国悍然入侵,将遂国从地图上抹去。四年后,遂国掀起了复国运动,这次复国运动的组织者是遂国的四大家族(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四大家族联手举办了一次大型的宴会,以犒劳齐军为名,袭杀驻遂齐军。但是遂国的复国运动马上遭到血腥的镇压,四大家族复国分子全部被杀。齐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齐国攻取鄣邑,纪国灭亡。齐桓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60年),齐国又强迫阳国的百姓迁移他处,进而吞并了阳国的地盘。

在齐桓公之后,齐国比较大规模的一次扩张,是齐灵公十五年,即公元前567年,齐国灭掉莱国。在春秋晚期,齐景公伐徐国、莒国,大大扩张齐之领地。

第二,晋国的扩张

晋国是春秋时代称霸时间最长的霸国,其扩张性也最强。

晋国的扩张,是从晋武公时代开始。晋武公于公元前707年灭掉姬姓小国荀国,公元前661年连续灭掉耿国、霍国、魏国三个姬姓诸侯。公元前660年,晋国击破赤狄皋落氏。公元前655年,晋献公灭掉虢国、虞国。晋献公是晋国扩张史上最重要的君主之一。晋文公是春秋时代与齐桓公并列的霸主。晋文公上台后,举兵勤王,帮助周襄王复辟,从而得到阳樊、温、原、欑茅四座城邑。

公元前594年-593年,晋国在名将荀林父、士会的指挥下,先后灭掉潞氏、甲氏、留吁、铎辰四个赤狄部落,从此曾经长期威胁华夏的赤狄退出历史舞台。晋悼公十一年,即公元前563年,晋国为首的联军灭掉偪阳国。

晋国的土地扩张,很多是从戎狄手中夺得的。在消灭赤狄后,晋国名将荀吴先后灭掉两个白狄建立的国家,一个是肥国,一个是鼓国。

第三,楚国的扩张

楚国与晋国分别称霸于南方与北方,楚国强盛的时间很长,其吞并的诸侯也最多。

楚国在楚武王、楚武王期间,吞并了长江沿线众多小国,包括息国、邓国等。楚成王是楚国一代雄君,于公元前655年灭掉弦国,公元前648年灭掉黄国,公元前646年灭掉英国,公元前634年灭掉夔国。

楚成王之后,楚国扩张势头不减。楚穆王于公元前623年灭掉江国,公元前622年灭掉六国、蓼国。楚穆王之后,就是一代霸主楚庄王。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灭掉陈国,后来又允诺陈国复国;公元前597年,楚灭萧国。

到了楚共王时,公元前574年,楚灭舒庸。楚灵王时,楚国灭掉流亡吴国的齐国权臣庆封的朱方城;不久后,楚灵王连续灭掉陈国与蔡国。楚灵王垮台后,陈、蔡得以复国。

从以上三国的扩张史可以看出,春秋时代的霸国绝非打败敌国后就撤兵。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兼并战,何以到战国时,形成七雄鼎立之局呢?

10

为了回答此问题,我们需要先说明白“齐桓公因为燕国君送他出境,甚至还倒赔了一些土地的”这件事实所包含的“细思恐极”的信息!

首先,春秋五霸并没有题主想的那么好,他们是既掠夺财物也侵略土地的,不然周初的“八百诸侯国”为什么到“三家分晋”之际,只剩了一二十个呢?

关于这一点,应该异议不大,不在这里浪费笔墨了,略过......。


  •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朱熹做著说:“先王之制,诸侯不得变礼乐,专征伐。”

当年周武王姬发发动“牧野之战”,一战而灭商朝,马上放下了屠刀,搞了一套礼乐制度,配合着政治权力的“封建制”、社会治理的“宗法制”、经济生产的“井田制”。

可以说,周武王牢牢控制了天下所有大小事体的话语权。


尤其征伐之事,也就是发动战争的权力,姬发绝对不会容任何诸侯国染指的。

但是,姬发子孙不肖,一代不如一代,很多诸侯国就不怎么尊重他了。

比如公元前663年,燕国受到了山戎的攻击,燕国根本抵挡不住,眼看着就要灭国了。

按照周王室的礼乐制度,这个时候,燕国应该马上八百里急报入镐京,请求周天子发兵救助才是。

但是,燕国没有去向周王室求救,而是转向了齐桓公求救。

列位,请在这里思考八秒钟,燕国把什么权力送给了春秋首霸齐桓公?

而,此时,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国势正盛。

这之前,齐国不经周王室同意,已经灭了谭国,就因为齐桓公当年逃亡的时候谭国待他不算好。

后来,齐桓公也是未经周天子同意,插手宋国内政,组织了“北杏会盟”,首开了以诸侯身份主持天下会盟的先河。

以前只有周天子才有召集诸侯会盟的权力。

天下大哗,众诸侯看见了齐桓公的“称霸野心\"。

“北杏会盟”后只一年,宋国背叛了盟约。

齐桓公和管仲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派了人带了重礼去到周王室,强词夺理说宋国不尊重周天子,随便废立国君,请天子派我们齐国去兴师问罪,清理门户。

周天子也是穷困至极,久不被人搭理,忽然见 了齐桓公的“恭敬好意”,也是大喜,遂派了人参加了讨伐宋国之战。


至此,齐桓公确立了春秋首霸的地位,但是,他每次的征伐还是要扛着周天子的旗号的,毕竟管的都是周王室下面的诸侯之事,按宗法制来说,管的其实也都是家事。

现在,燕国受到了北方游牧部落山戎的攻击,这可不是自己人内斗了,不是清理门户了。

对周王室来说,对所有诸侯来说,这是受到了外敌的侵略。

燕国应该先去周王室那里求救才是,集合所有力量迎战外敌。

但是,燕国向向齐桓公求救了。

齐桓公大喜!

这小弟真给面子啊,俺必须也要把面子给足他,让其他家伙以后学着点。


  1. 于是发生了,齐桓公亲自率了倾齐国全国之军风驰电擎北上往救燕国,一番车战,不仅仅把山戎击溃而走,还替燕国往北打下了方圆五百里的土地。
  2. 于是发生了,燕国国君感激救国之恩,送齐桓公出边境五十里,齐桓公搬出“周礼”曰:“诸侯相送,不得越过国境。”慨然把自己的五十里土地送给了燕国。

列位,不要看齐桓公大言不惭的在这里大谈“周礼”,首先违背周礼的其实是他,按照“封建制”的土地分封制度:非周天子不得分封土地于诸侯!

他齐桓公一个诸侯有什么资格分给燕国五十里土地呢?

然而,他现在就是有资格了。

燕国配合的也很好,燕国国君欣然接受了齐桓公分封给他的五十里土地。

你们两个卿卿我我,把周天子至于何地?

然而!春秋首霸齐桓公以及其他春秋四霸打死打活图的就是这个——礼乐征伐分封建制自寡人出!

周天子坐着喝茶就行了。

这正是“礼乐崩坏”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