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这个题目说的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那么,我敢肯定的说,此人从来就没在张士诚手下干过。张士诚灭亡时,施耐庵恐怕还是个孩子,甚至有可能尚未出世,朱元璋追查他干嘛?
说《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曾经在张士诚手下干过,应当是派生于一个叫“王道生”的人所撰写的“施耐庵墓志铭”的猜想。这个墓志铭的全文现在还真不太好找,即便是阅读学者研究施耐庵的学术文章,也很难读到这篇铭文的全文。所以,我在此将“施耐庵墓志铭”涉及本回答的主要内容抄录于下:
公讳子安,字耐庵,生于元贞丙申岁,为至顺辛未进士。
曾官钱塘二载,以不合当道权贵,弃官归里,闭门著述,追溯旧闻,郁郁不得志,赍恨以终。公之事略,余虽不得详,尚可缕述;公之面目,余虽不得亲见,仅想望其颜色。
盖公殁于洪武庚戌岁,享年七十有五。届时余尚垂髫,及长,得识其门人罗贯中于闽,同寓逆旅,夜间灺烛畅谈先生轶事,有可歌可泣者,不禁相与慨然。先生之著作,有《志余》、《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即《水浒》。
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罗贯中者为尤多。呜呼!英雄生乱世,则虽有清河之识,亦不得不赍志以终,此其所以为千古幽人逸士聚一堂而痛哭流涕者也。
……
因作墓志,以附施氏之谱末焉。
施耐庵生于1296年(壬申),卒于洪武三年(1370年),著《水浒传》、《三国演义》,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等等,都是出自这篇墓志铭。但是,“王道生”讲的对吗?
轻易攻破“王道生”谎言
“王道生”撰写的墓志铭,却没有提到他曾经参加过张士诚起义这件大事,也没有说他是刘伯温的同科进士。不过,“王道生”言之凿凿的说,施耐庵写过很多书,竟然连《三遂平妖传》、《三国演义》都是这个施耐庵写的。
要辨别施耐庵墓志铭的真假,其实不需要多大的学问,只要稍微了解一下《三国演义》这部书的版本问题,就可完全攻破“王道生”的谎言。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于元朝时期的一部小说,原书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元年(1522年,壬午)时,这部小说第一次刊行,书名根本就不是《三国演义》。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叶逢春有《新刊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所以,明朝时期是没有《三国演义》这个书名的。直到清初时,毛纶、毛宗岗父子校勘评点之后,罗贯中的小说才叫《三国演义》。
而王道生却说,施耐庵死于洪武三年(1370年),享年七十五岁。施耐庵死的时候,“王道生”自说这一年他才是“垂髫”的儿童,大约就是四至八岁的样子。即便是“王道生”能活一百岁,他也是万难见到《三国演义》的。
因而,仅从施耐庵写《三国演义》这件事来讲,“王道生”的谎言可谓不攻自破。
那么,“王道生”说的年长之后在福建见到过罗贯中,这件事可信吗?绝对不可信,这又是一处弥天大谎。
我仔细对比过《三国演义》的几个版本,发现嘉靖壬午版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竟然连一首明代的诗词都没有收录。号称施耐庵徒弟的罗贯中,竟然连师父的同科进士刘伯温好几首以诸葛亮为题的诗词都没有收录进去。而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所收录的历代赞诗、赞词,竟然有三百余首之多。
也就是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完稿于元朝,当时,恐怕罗贯中都不知道有刘伯温等明代文人。
《三国志通俗演义》原著与明朝毫无瓜葛,罗贯中恐怕在大明王朝尚未建立时就不在人世了,“王道生”怕是见鬼了吧。因而,说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这也是一个大谎言。
我又通过对比《三国志平话》、《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发现施耐庵在创作自己小说的时候,大量仿写了罗贯中的人物故事,并且赋予了新的隐喻。比如,以皇甫端的“紫髯伯”,通过孙权转而引出“皇叔”。以紫髯伯“貌若番人”的描述,暗写了一段朱棣身世的历史疑案,等等。
到底谁是谁的老师,恐怕不能凭“王道生”说了算。
施耐庵为何会作张士诚的幕僚
“王道生”没有说施耐庵做过张士诚的幕僚,这个说得过去,若是记载了这件事,也就是题主说的,朱元璋恐怕就不会放过他了。因为,卞元亨就遭到了朱元璋的惩罚。
“王道生”没有记载施耐庵与张士诚的关系,那么,是不是史料中有这样的记录,哪怕是蛛丝马迹呢?遗憾的是,半个字都没有提到张士诚手下有这样一个伟大的幕僚。即便是被后来说成是施耐庵表兄弟的卞元亨,这个人的活动轨迹中,也根本找不到有关施耐庵的任何痕迹。
那么,施耐庵是张士诚的幕僚,这一说又是如何无中生有的呢?
我说,施耐庵曾经参加过张士诚起义的历史,完全是从《水浒传》中考证出来的。考证者说,《水浒传》中的宋江起义就是以张士诚的故事为素材而写成的。
这样说,可信吗?
确实,张士诚起义后投降过元朝,后来又造反了。《水浒传》中的宋江后来也是接受了宋徽宗的招安,但是,宋江却没有再造反,更没有建立政权。仅凭这一点,凭什么说宋江起义就是隐写的张士诚起义?
考证者还说,因为施耐庵不满张士诚降元,便愤然离开,躲到乡下写《水浒传》去了。
这完全就是毫无根据的脑补了,都是派生于“王道生”的造假而圆谎所得的虚构故事。
《水浒传》中的宋江并非因为主动招安而投降了朝廷,是因为被张叔夜战败,副将被擒,出于义气而投降招安的。书中以朱武行苦肉计救陈达的故事,预写或者隐写了历史真实中的宋江投降。
污蔑宋江一直要招安,宋江向宋徽宗乞求招安,不是施耐庵的原著,而是续书《征四寇》瞎编的。《征四寇》完稿,绝对要晚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刊行时间(嘉靖壬午),“王道生”虚构的施耐庵根本无法看到续书中的宋江,又何来愤然离开了张士诚呢?
即便是宋江投降招安与张士诚降元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也是没有史料支持的推测,而且,也不能据此判定施耐庵参与了元末战争。
余话不多讲,我们下面就依照这里所说的考证,回到《水浒传》文本中去,看看施耐庵有没有可能做张士诚的幕僚吧。
《水浒传》隐写了“朱洪武”误走妖魔
施耐庵若是死于洪武三年(1370年),那就有可能参加张士诚的起义。问题是,施耐庵有可能死于洪武三年吗?
很多学者通过施让的“地照”考证,施耐庵的这个儿子是施耐庵死后两年才出生的。因而,基本上否定了施耐庵死于洪武三年的荒诞不经的说法。很多专家还考证了施耐庵绝不可能出生于1296年(农历丙申年),而是1332年,即农历壬申年,一下子就让施耐庵年轻了二十四岁。若以施耐庵死于七十五岁计算,此人就活到了1408年左右。
有的专家则更大胆,直接让施耐庵来到了1422年,也就是永乐二十年。
张士诚是在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起义的,施耐庵若是死于永乐二十年,他能参加这次著名的元末起义吗?此时,施耐庵恐怕还是个“垂髫”的儿童呢。
我非常佩服专家有理有据的考证,但是,我却不太赞同这样的结论。这些推翻施耐庵死于洪武三年的观点固然有充分的依据,其实也并没有否决“施耐庵”对《水浒传》著作权的占有,施耐庵就是“施彦端”,这个曾被胡乔木警告的学界耻辱,依旧没有得到应有的洗刷。
《水浒传》的故事早就告诉我们,施耐庵是绝对活到了明永乐中后期的。因为,书中写了“朱洪武”误走妖魔的故事。这个故事首先就否决了施耐庵死于洪武三年,假如洪武三年施耐庵是七十五岁高龄时去世,那他还来得及把“朱洪武”写进书里吗?即便是勉强写了一个“朱洪武”,《水浒传》的整个故事还来及重写吗?
《水浒传》中的洪太尉到底放出的是什么样的妖魔,尤其是“朱洪武”误走了的妖魔是什么,我们从来就没有正确的解读过。
《水浒传》隐写了靖难之役
我在很多文章中,揭开了洪太尉误走的妖魔之谜,之于北宋王朝而言,妖魔就是“杜迁”。而隐写大明历史的妖魔,则是“孙立”。这也是杜千为何被写成“杜迁”,孙立为何被列入地煞的原因所在。
“孙立”指的是朱洪武立孙子做皇帝,违背了施耐庵所说的“天道循环”礼律,导致了“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毁坏了“天下太平”,梁山好汉便“替天行道”。
书中的宋江、鲁智深、武松、燕顺、王英、郑天寿、李忠、段景住、郁保四、白胜、皇甫端、晁盖,以及栾廷玉、潘金莲、西门庆……等等人物的身上,都有这段历史的隐喻。南京城、鸡鸣寺、镇江、东昌等等地名,都与靖难之役有关。
这些隐喻我在很多文章中都详细的解读过,此处不再赘述。这里,我只讲一个人物,稍微佐证一番《水浒传》隐写了靖难之役。
上面提到的很多梁山人物中,郁保四就是非常露骨的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他是站在朱棣立场上说话,指责了朱洪武的“孙立”。
郁保四,就是“欲保四”,要保的人便是四王爷朱棣。梁山排定座次后,还专门给郁保四设置了一个岗位:专一把捧帅字旗。这个隐喻也是非常明显的,就是靖难之役中,“欲保四”的具体行为。
当年,朱棣与李景隆大战于白沟河,形势极为不利。没想到,晴天百日里忽然刮了一股怪风,将李景隆的帅字旗吹折。于是,燕军军威大振,反败为胜,建文帝的五十万大军毁于一旦。
事后,有史家从李景隆打开南京金川门放朱棣入城的事情来分析,怀疑李景隆的帅字旗折断,就是“欲保四”。
在永乐年间隐写了如此重大的机密事件,而且,这些事件还被后来的《明史》所证实。那么,施耐庵还有可能是施彦端吗?其实,施彦端是怎样的一个人,与《水浒传》毫无关系。
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尤其是从《水浒传》的故事中可以得出结论,《水浒传》的作者并非王道生杜撰的施耐庵。真正的施耐庵绝对不可能参加张士诚的起义,因而,朱元璋也无从追查此人,更谈不上放不放过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