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按一般的理解,《史记》中的《纪》是帝王事迹的记录,《世家》是诸候事迹记录,而《传》是一般人物的事迹纪录。这种理解大约不错,但是,《纪》、《世家》和《传》之间的区别,除了官职的大小之外,还有更深刻的文化意义,把它搞明白了,为什么韩信没有和萧何、张良等人一样归入《世家》,也就很容易明白了。

司马迁做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其贡献的一个方面在于他为后世治史开创出一种新的体式。这种新的体式就是所谓的纪传体。他之前的中国,虽然也有上千年记史的传统,但那时的历史,都是按时间顺序记录君主的言行,形成史书,就是所谓的记年体。纪传体和纪年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关注的是事,前者关注的是人。也就是说,从司马迁开始,中国历史的关注点,不仅是帝王大事,也开始关注到具体的人。

《纪》《世家》和《传》都是写人的,他们的差别除了官大官小之外,还在于人物政治文化上的影响。《纪》是记录帝王行事的,其侧重点在于政治。在司马迁看来,只要是政治影响力相当于帝王的,就可以列入《本纪》了。比如,《史记》中列入的《本纪》的项羽和吕后,都是没有皇帝身份的人。但是,因为他们在一段时间内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类似于皇帝,于是,也就列入《本纪》了。这种情况,在后世大约就不可能了。简单的例子,清代慈禧太后在政治上影响力大约不比汉代的吕后差,可是她却没有吕后的幸运在历史上被写进《本纪》中,与帝王并列。《清史稿》中,慈禧只是写进《后妃传》中,比起吕后来,已经矮了两级了。这是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之后,男权日益扩张,而女权日益不振所造成的。

《世家》和《传》中的人物,除了政治影响之外,还有文化上的影响。说白了,《世家》是一个家族影响了好几代人,才能称为世家,也就是世世兴旺之意。从政治上说,汉之前的中国政治结构中,天子有天下,诸候有国,大夫有家。有天下者入《纪》,有国者入《世家》,因为每一个诸候国都是要传好多代的。诸候之下,才入《传》。明白了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就可以把韩信与萧何、张良做一比较了。

汉代的功臣,都是封候的,这个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候的延续。但是,汉代功臣封候的,与之前有个很大的不同在于,这时的天下已经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了。郡县是受中央的绝对领导,与郡县并列的诸候,在政治上的自由度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完全不同了。所以,汉代的诸候,大多三至五代就因为犯错,被朝廷除消了。但是,汉初功臣封候的,都有几代。《史记》中功臣列入《世家》的,除了萧何之外,还有曹参、张良、陈平和周勃。这几家都是传了几代之后,才因后代犯错国被除消的。

韩信与他们的不同在于,虽然韩信的功劳很大。曾封为齐王,后改为楚王,又降为淮阴候。最后因谋反的罪名被杀。中国人讲究的是盖棺定论,韩信死的时候,官方的结论是谋反,所以,功臣当中就没有他这一号人了。

从文化的角度上来说,儒家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的终极目的是三立,也就是立功、立言和立德。韩信从立功的角度上来说,是当之无愧的。但从立德上来说,就拿不起来了。这并是简单意义上说的,他做了什么德行有亏的事,而是从大的方面来说,有德,必不至招来杀身之祸。有德必能全身。这一点上,韩信比张良差了一大截。

总之,韩信未列世家,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的功业没有延及后人,没有达到世世流传。所以,他只归入《列传》。

韩信没列入世家,可以与老子没列入世家比较一下,其中的原因是一样的。现在说起中国文化,有一大群捧老子而贬孔子的。这种做法虽然有问题,但老子做为与孔子并列的古代大思想家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为什么《史记》中把孔子列入世家,而老子仅入《列传》呢?原因也是一样。孔子的学术,有弟子和家人代代传承,成果慰为大观,到司马迁时期,还有孔子的后人孔安国为武帝博士,当时的博士,与今天不一样,大约相当于上层智库人物。而老子的弟子有几人,就没人知道了。

问题大约说清楚了。既然说到韩信,再罗索几句。韩信为什么会招来杀身之祸。这一点与项羽一样,就是因为没有看清当时的历史大势。诸候分封的政治格局,已经成为历史了。但在项羽和韩信的心中,还是一直念念不忘。项羽灭了秦国,要分封诸候,自己去当楚霸王,而不是登基当皇帝。韩信打下齐国,请封齐王。在他们的心里,都认为当一方诸候是合理的。但是他们不知道,世道变了。诸候也不一样了。所以,萧何也好,张良也好,他们虽然封了候。但他们知道,他们是汉朝皇帝的臣子,与郡县地方官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他们小心弈弈的保住了自己。传了四五代之后,才因为子孙犯罪而除国。韩信一代而终,自然不能列入世家。

《宋史》有世家,但世家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他们的结果大都不是很好。比如南唐李家,西蜀孟家等等。到明史、清史就没有世家了。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许家那个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史记》是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从内容上看,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如果要回答题主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要知道《史记》中的“世家”和“列传”的记载内容是什么。从书中我们可以知道“世家”是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也就是说“世家”记载的是一家子的家史,而“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所以据于此我认为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能被列入“世家”的硬性条件张良和萧何符合,韩信不符合。



我们从上面可以知道“世家”是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也就是说“世家”记载的是一家子的家史,这一硬性条件张良和萧何符合,韩信不符合。韩信的结局是先由齐王降为淮阴侯,后为吕后萧何骗入宫中杀掉,夷三族,没有留传侯位给后世;而萧何、张良等人都是作为开国元勋有突出贡献,分别被封为留侯和酇侯,并且爵位传于后世,故入世家。

第二,韩信有功高震主的嫌疑,最后在谋反的罪名被杀,司马迁不可能把他列入“世家”,只能列入“列传”。



韩信虽然曾经给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也正因为这样有了功高震主的嫌疑,并且最后还是在谋反的罪名下被杀的。我们知道在封建时期,谋反的罪名是不赦中的第一等大罪,所谓“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就是这个意思。韩信的身份从王到侯,最终定格在了反贼,这也是他无法与张良和萧何比肩的重要原因。所以司马迁不可能把他列入“世家”,只能列入“列传”。

第三,司马迁本人自己的历史观所在,把韩信列入“列传”也是为了警示后人。



在《史记》中充分表现了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他敢把楚汉相争的失败者—西楚霸王项羽放到了本纪里,把被绞杀的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放到世家里,把大汉定为谋反罪臣的韩信,放到列传里。而他把韩信安排到“列传”,其实也是为了告诉我们“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是很难避免的,让我们知道越是在打天下时功勋显赫的人,越要懂得谦恭自守,这样才能功成身退。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知道韩信没被列入“世家”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韩信谋反被杀导致夷三族,没有达到标准条件,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司马迁本人的正确历史观所在,同样也是为了警示后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3

张良、韩信、萧何,我们后世将他们以"汉初三杰"并称。那么为什么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张良和萧何列入世家,独独将韩信写入列传呢?

首先我们要看下《史记》的体例:《史记》全书130篇,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解释了区分这些条目的原因: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传。

也就是说在司马公的眼里世家对应的是"股肱之臣",列传对应的是"立功名于天下"这就能很好理解同为汉初三杰的张良,萧何可以入世家,而韩信只能入列传。

张良,萧何不但在灭秦战争及楚汉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而且在汉朝建立之后,对国家的建设发展有功劳。也就对应这"股肱之臣",所以张良萧何可以入世家。

韩信虽然在楚汉战争中立不世之功,他曾经辅助刘邦还定三秦,并在刘邦最困难的时期平定了赵国、燕国、齐国等地,又在灭楚的关键时刻出兵对项羽形成垓下之围,让刘邦成为最终的胜利者。韩信自然是功勋卓著。但是在汉朝建立后,韩信并没有为国家的稳定或繁荣产生积极作用,相反,他被认为是汉朝稳定的一个重大威胁。

韩信最后是以谋反的罪名被杀的,不论在什么时期,谋反的罪名都是第一等大罪。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韩信造反的密谋被吕后和萧何发觉之后,"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遂夷信三族"。

所以说,虽然张良,韩信,萧何三人在汉朝开始的建立过程中都有大功,甚至韩信的功劳更大一些,但是韩信最后的结局太差,"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也就造成了张良萧何入了世家,而韩信只是列传。

图片来自网络

4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汉初三杰”中的张良与萧何放入世家,而将韩信归入列传,原因就在于“世家”二字。

“世家”一词出自《孟子.滕文公》,原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如春秋时晋国就有赵氏、智氏等六卿。

司马迁写《史记》时,将《世家》作为五体之一,取“王侯开国,子孙世袭”之意,即诸侯爵位封邑世代相传,故名《世家》,共三十篇,记载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史。张良与萧何赫然在列。

张良为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论功行赏时,他辞让刘邦令其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的赏赐,请求封与刘邦始遇之地留,故称留侯。其后淡出政坛,修黄老之学,于公元前189年病逝,“谥为文成侯。”其子张不疑继承爵位。

萧何替刘邦“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汉建,任相国,册封酂侯。刘邦崩,萧何继续辅助汉惠帝,病逝后“谥为文终侯。”其妻甘氏封一品夫人,后袭封为酂侯,为其生三子。

此二人名列世家,都因有子袭爵。

而韩信,虽有“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之功,先封齐王,又改封楚王,再因钟离昧一事贬封淮阴侯,最终被吕后与萧何设计擒获,“斩之长乐钟室。”最惨的是,吕后还令“夷信三族。”换言之,淮阴侯韩信被夷灭三族,自然无子嗣继承封爵,不可能被司马迁归入侯王且能世袭的《世家》,只能被列入司马迁首创的“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的列传。

5

答案很简单,虽然同为“汉初三杰”,但毕竟人家张良、萧何都得了善终,而韩信却落了个谋反不成反被诛的下场。



甭管韩信到底是真的有反心、有反行,还是只是照常家中坐,锅从天上来,这个结局是给他定了的,他的罪责也是定了性的,所以,在汉家人看来,韩信必然要低了一格。

但是,不管怎么说,韩信都为了大汉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总不能把他的功劳全都给抹掉吧,所以,他的那些付出都还记录在了史书之中,以便让我们来为他打抱不平,虽然这对于韩信来说,并没有什么...用。

6

萧何、张良、韩信三人被称为汉初三杰,但其中只有萧何、张良列在世家之中,而韩信却被列为传记。从这三人被称为汉初三杰来看,其实三人的功绩都差不多,都对汉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人都被封侯,从功绩上看其实三人并无太大差别,既然这样为何萧何与张良被列为世家,而韩信却被列为传记?

这其实与《史记》的记传体系有关,《史记》中的“世家”记载的是汉朝“开国王侯,子孙世袭”也就是王侯爵位时代相传之意。也就是说,只有开国王侯的爵位有传世后代的才能被列在“世家”之中,这与建立的功劳大小无关。

《史记》中的列传属于个人传记,只是记载个人的事迹。这同时也说明,记载在列传中的王侯传记的爵位是没有被传世后代的。

因此《史记》中的“世家”与“列传”只是一种分类的记载方式,并没有其他特别原因。但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分类的记载体系,透露出不同人的智慧差别。

能记入“世家”之列的必定是大智慧之人,也只有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将自己的智慧与功绩传于后世子孙,造福后代。而记入“列传”之中的人,相比“世家”之列之人就欠缺一些,伴君如伴虎,没有非凡的智慧与能力很难活的长久,更何况是传世后代。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萧何、张良与韩信之间都是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之人,但萧何、与张良的智慧,聪明才智却在韩信之上。正因为如此,萧何与张良的爵位能传世后代被列入“世家”之中,而韩信却死于非命只能记载在“列传”之中。

7

《史记》当中除了太史公自己的判断,诸如陈涉世家,项羽本纪之外,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国家政治规则。其中的一条就是要考虑人物生前的功过乃至罪行。对于一些犯有罪过的人,在撰写过程中等级不能过高,犯有重大罪行的甚至不能记入历史之中。最典型的就是谋反叛逆的吕氏一族,吕产吕禄,包括其父辈吕泽,吕释之等人都是国家高级官员,但是却没有列传传世。这就是当中的规则。

世家当中涉及到汉代的主要就是楚元王,齐悼惠王,荆王燕王,曹相国,萧相国,陈丞相,留侯,绛侯等人。这些世家的主题人都没有过大的罪行和污点,对于国家的建设立有大功,血统尊贵影响广泛,因而被列入世家当中没有问题。

可是韩信确实戴罪之身,而且证据确凿,并不是后世讹传的刘邦兔死狗烹,滥杀功臣。最起码在司马迁看来,韩信犯有如下大罪:

“1、项王亡将锺离眛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後,亡归信。汉王怨眛,闻其在楚,诏楚捕眛。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

2、陈豨拜为钜鹿守,辞於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於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3、韩信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

这三款大罪来龙去脉非常清楚,根本就不是后人能够罗织出来的。所以,韩信的罪名是成立的,太史公将其放入列传,已经是网开一面,合情合理。

8

历史往往总是很有趣,在多年之后研读从前的历史人物,也总会有不同的感慨。有的人明明一开始并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后来走着走着,结局就截然相反了,虽然不排除一些时代影响,但更多的,还是事在人为。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与韩信,明明都是一样的功臣,可是为何后来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要区别对待呢?其中张良、萧何都被写入世家,而韩信仅仅写入列传,这一切背后有什么深层次原因么?


为何张良、萧何入世家?

《史记》,它是由司马迀记载历代帝王的丰功伟绩的本纪,记载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史的世家,以及记载3000余年重要历史人物生平史的列传等内容的鸿篇巨箸。全书共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等计一百三十篇作品。

拨开现象看本质,我们发现其实萧何在刘邦创业初期,就已经从沛县追随刘邦,张良比萧何稍微晚一些,但是并不影响张良对刘邦的辅助。两人从跟随刘邦之后,就一直矜矜业业为刘邦创建功业着想,最终辅佐刘邦成为大汉帝国的奠基人,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从这一点来看,萧何与张良都是功不可没的,因此刘邦也没有亏待他们,封他们为诸侯,相当于是一方霸主。成为诸侯之后的张良与萧何,依旧清楚明白他们与刘邦之间的关系,他们明白领导与下属之间距离的一种合适程度,因此从来不敢轻易跨越界线,终于得以明哲保身,全身而退。

两人去世之后,其诸侯爵位还延续了很多代,直到后来后人犯错,才被削除,他们的影响力足够成为世家的标准。我们单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来,所谓的世家就是世世代代都有家的意思,萧何与张良两人爵位延续很多代,影响力仅仅次于皇帝,所以他们被司马迁写入仅仅次于帝王本纪之下的世家中,也就完全合乎情理了。


为何韩信被列入列传?

韩信原本论功绩的话,与萧何和张良并没有多少区别,所以一开始刘邦也是封他为齐王,后来改为楚怀王,最后因为韩信犯错,被人诬陷谋反,才降为淮阴侯,也就是说从一个诸侯逐渐降职,最后也就彻底挂了。

不过要说韩信之所以没有被写入世家而是列传,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有以下3点,我继续深入为你分析一番。

第一点就是韩信的爵位没有世袭,达不到世家的标准。我想这一点是十分清楚明了的,因为韩信犯错,直接就被刘邦灭族了,何谈还能继续世袭爵位呢?也就是说,韩信的爵位从韩信死后,也就彻底断了。

如此短暂的爵位时间,与《史记》中其余世家中所记录的人都相差甚远,所以司马迁断然不能降低标准让韩信进入世家,而是将其列入列传之中。

第二个原因就是韩信的官职原本就没有张良与萧何大,所以不能同日而语。韩信虽然建功立业,在军事方面有着惊为天人的天赋,但是要说治理国家的文韬武略,他与张良、萧何则相差甚远,因此在打好天下之后,刘邦对韩信的任职并不如张良与萧何。

韩信是一个大将,张良与萧何是类似于宰相一样的职位,单从这一点来看,高下就立刻明了,这也就是官方的评定,恰如当下的职称之类的评定,所有其余机构的资料记录都要以官方记录为主,不可能随意更改,这是原则与规矩问题。

第三个原因就是韩信的正面影响力不足,不能达到世家的标准。所谓影响力,也就是一种文化渗透力,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推崇正能量,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需要都做到,才算是一个真正厉害之人。

我们会发现在世家中所描述的那些人物,都是做到了以上几点的,包括张良与萧何,都是如此,一生光明磊落,没有什么污点。而韩信最后是因为被告谋反而处决的,至于谋反的真相如何,至今人们没有什么定数,也就是存在很大争议。

作为汉朝正统下的司马迁,来写汉朝开国功臣的事情,自然是需要慎重又慎重的,倘若他将韩信写进世家,那汉朝正统肯定不同意,并且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好,因此他也是进退两难,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将韩信写进列传之中。

韩信的一生可以说也是充满了传奇,可是为何最后结局如此凄凉呢?其实我们似乎又回到了开头所说的问题,人是需要对自己有清醒认识的,就像张良与萧何,他们清楚自己的身份,对自己有准确定位,而韩信则是自以为功劳巨大,从而有恃无恐,试问历史上有哪一个功高盖主的臣子能够得以善终呢?


结语

司马迁写的《史记》已经十分客观公正了,之所以萧何与张良列入世家,是因为他们实至名归,没有什么异议,而韩信被列入列传,则是因为韩信本人就充满争议,对充满争议的东西,也就没有人敢轻易盖棺定论,司马迁一样不敢。并且从实际情况来看,韩信确实还达不到世家的标准!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9

因为韩信有污点,爵位后来也低,淮阴侯,司马迁不敢美化韩信,因为那时候还是汉家天下!

10

司马迁学术严谨,人品自不必怀疑,威严之下敢为朋友说几句公道话的精神可嘉!且不论对错,御史有发言权。可惜投敌之罪,为上所迁怒。以太史公看来,世家必须是天下一统的正朔,既是正朔就必须阴阳合德,君臣相容相安,张良,萧何处办得宜,自有其世,处有其家,而韩信无论对错,既然已经被诛灭,如何再入世家,所以只能加入列传。不过,不论世家还是列传,故事的内容才是最主要的,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中的英雄,国家的干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