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很多人,本着马后炮的精神,坚定认为甲午战争时日本比清朝处境更危险。毕竟日本明治维新也不过26年时间,而且日本在1904年和沙俄进行了日俄战争,虽然击败了沙俄却没有得到沙俄一分钱赔款。从而得出日本并不强大,清朝完全没有必要付出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和宝岛等如此惨重的代价!
1、清朝腐败已经积重难返
甲午战争是清朝和日本的战争吗?
表面上是这样,但实际上却是李鸿章和日本的战争。清朝前期,八旗是清军的主力,但是入关后迅速腐化,绿营成为清军的中坚。
而到了乾隆之后,连绿营也废掉了。到太平天国席卷南方半壁时,清朝不得不倚仗汉族官僚募集的团练进行镇压。
太平天国被扑灭后,曾国藩及时解散了湘军。而他的学生李鸿章却将淮军保留了下来,并更新了装备,使得淮军成为清军的主力部队。
到甲午战争前,清朝派军进入半岛,而日军也趁势增兵,由于此时的李鸿章主持朝政,自然派出的是自己的私军,也就是淮军出战。
作为汉族官僚,李鸿章在组建团练的同时,也在轰轰烈烈地开展洋务运动,这使得李鸿章在朝廷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晚清不可或缺的人物。
不过,对于李鸿章而言,地位越高,面对的政敌就越多,加上李鸿章本身也不干净,这使得见不得李鸿章好的人始终是大多数。
甲午战争时,李鸿章虽然手握淮军,但是对日本始终心存畏惧。作为自己的家底,李鸿章不想在战争中拼光,所以李鸿章一味消极避战。
而作为李鸿章政敌的翁同龢等人,却一再要求李鸿章出战。加上帝师的身份,连光绪也跟着激动,最终李鸿章兵败半岛,将战火引到我国境内。
在海上则更惨,李鸿章苦心营造的远东第一舰队北洋水师因为是贴上了李鸿章的标签,遭到了主管户部的翁同龢的百般刁难,十多年未曾添置一艘新舰。然而就是这样的情况,翁同龢还一再给施压李鸿章向日本开战,最后导致一败涂地。
翁同龢和李鸿章的斗争与其说是帝党和后党的斗争,倒不如说是清朝晚期高层内部倾轧的真实写照。为了斗倒政敌,这些人不惜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做赌注。
北洋水师被围,到周边部队请求支援,周边部队无动无衷。日本消灭了北洋水师,比日军更高兴的是翁同龢等人,因为政敌李鸿章终于要完蛋了。
而北洋舰队剩余舰船被日军俘获,南洋水师还和日军交涉请求归还其中南洋水师的舰船,理由是和日军开战的是李鸿章而不是南洋水师。
没有国家和民族意识的腐败,是压垮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2、清朝既有政策贻害无穷
甲午战争前,清军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日本,舰船吨位也远远大于日本。
但是,清军依然败得这么惨,除了清军内部烂到根的腐败外,更重要的是清军不敢放开手脚去打。
虽然当时出战的都是淮军,但是清朝最大的BOSS却能够调动更多的军队参战。不过这些军队很默契地选择了作壁上观,这说明慈禧太后并不想清朝和日本放开了打。
为什么?因为清朝对阵日本是必败的。即使清朝取得了对日战争的胜利,也不能彻底毁灭日本的野心。相反,战败会让日本奋发图强,到时候清朝面临的外在压力更大。
而失败,却不会对清朝造成太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对慈禧的权力宝座不会造成过大影响。对于清朝而言,能用钱解决的事,就不叫个事,所以才会接受如此苛刻的赔款条件。要知道,2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朝至少3年的财政收入。
为什么慈禧不愿意打?是胆小怕事吗?不是,因为清朝在镇压太平天国、捻军以及回乱时不遗余力,如狼似虎,但是对外国则一律选择了卑躬屈膝。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清朝的主要敌人并不是虎视眈眈的外夷,而是近在咫尺的民众。
要知道,清朝可以放开了和日本人打,但是由于装备水平的落后,势必要造成更惨重的伤亡。在这样的情况下,长期隐忍的民众势必会趁清朝损兵折将而奋起反抗。
对于慈禧而言,将大部分的清军放在国内防范汉人群体的反抗,比放在国门抵御外侮更重要,于是清朝选择消极避战。
所谓的打仗烧钱、技不如人等的理由,与其说是客观条件不足,倒不如说是为了掩盖自身畸形价值观的遮羞布。
因为清朝始终防范着汉人,为了压制汉人,清朝宁可以大量权益换取列强的欢心。
3、国际舆论对日本更有利
1943年,开罗会议举行,罗斯福盛情邀请蒋介石,对蒋介石在太平洋地区的抵抗高度评价,并对蒋介石寄予厚望。此次会议也是罗斯福对战后西太平洋地区国际秩序的一个安排。罗斯福希望,蒋介石可以在抗日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毕竟他不想战后远东地区有太多的苏联势力。
不过,很快蒋介石就用豫湘桂会战的大溃败回应了罗斯福,失望透顶的罗斯福不得不转向斯大林,随后以蒙古的权益换取苏联出兵。
二战前的民国政府是列强的“工具”,50年前的清政府同样也是。甲午战争前,西方列强选择中立,静观中日死磕,然后选择胜利者进行合作。
不过一开始西方列强尤其是德国是同情清政府的,对于撮尔小国日本则持无所谓的态度。此时的沙俄势力咄咄逼人,西方列强尤其是德国希望清政府赢得战争,然后和清政府合作,依靠紧邻沙俄的位置优势牵制沙俄。
但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加大了对西方的学习,对于西方的理解远远高于清朝。甲午战争前,日本通过多方游说,终于促使大多数西方列强选择同情日本。
到甲午战争开战前,国际舆论偏向日本,这对于清朝非常不利,而甲午战争的战败就更加深了这样的认知。
甲午战争是检验清朝能力的一次契机,实践证明清朝完全是烂泥扶不上墙。在这样的情况下,列强自然而然选择和日本站在一起,扶持日本对抗北方沙俄的扩张。
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击败沙俄,日本更是一跃成为和西方列强比肩的新兴列强,迈入一线强国行列。
战争的结果使得清朝在国际上更加孤立,随即列强开始加深了对清朝的入侵,于是出现了瓜分我国的狂潮。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即使想要和日本死磕,也是在以卵击石,因为清朝此时的敌人已经成了西方列强和日本的联合体。
清朝不是打不过,而是打不起,不敢打,所以清朝在屈辱中一步步走向了死亡!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